第二讲需求的基础理论

合集下载

岩土工程技术导论 第二讲 基础理论2_1工程地质学

岩土工程技术导论 第二讲  基础理论2_1工程地质学

第二讲 岩土工程技术导论 基础理论 1 工程地质学
主要内容 1.1 基本概念 1.2 岩石与土 1.3 地质构造 1.4 地下水 1.5 不良地质灾害 1.6 工程地质勘察
第二讲 岩土工程技术导论 基础理论 1 工程地质学
1.1 基本概念
q地质学-是关于地球的科学,研究对象主要是固体
地球的上层。
体的总体。
第二讲 岩土工程技术导论 基础理论 1 工程地质学
第二讲 岩土工程技术导论 基础理论 1 工程地质学
第二讲 岩土工程技术导论 基础理论 1 工程地质学
第二讲 岩土工程技术导论 基础理论 1 工程地质学
1 工程地质学
主要内容
P 1.1 基本概念 P 1.2 岩石与土
1.3 地质构造 1.4 地下水 1.5 不良地质灾害 1.6 工程地质勘察
祖母绿
黄水晶
孔雀石
蓝宝石
水晶
海蓝宝石
第二讲 岩土工程技术导论 基础理论 1 工程地质学
猫眼石
羊脂玉
玛瑙
翡翠
绿松石
第二讲 岩土工程技术导论 基础理论 1 工程地质学
q岩体=岩石+软弱结构面
Ø指包括各种地质界面,如层面、层理、节理、断层、 软弱夹层等结构面的单一或多种岩石构成的地质体。
Ø被各种结构面所切割,由大小不同、形状不一的岩块 (即结构体)所组合而成。 Ø是指某一地点一种或多种岩石中的各种结构面、结构
第二讲 岩土工程技术导论 基础理论 1 工程地质学
C.变质作用:指构造运动与岩浆作用过程中,原 有岩石受温度、压力和化学性质活 泼的流体作用,在固体状态下发生 物质成分和特征的改变,转变成新 的岩石,即变质岩的形成过程。
D.地震:接近地球表面岩层中构造运动以弹性波 形式释放应变能而引起地壳的快速颤动 和震动。

第二讲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第二讲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第二讲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党的指导思想,是指导我们党全部活动的理论基础,是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理论基础。

十七大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

每位要求入党的同志,都要加深对党的指导思想的认识,自觉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的行动。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1、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适应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它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经验,批判地继承了人类历史上一切先进思想的优秀成果,创立了无产阶级谋求解放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明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科学社会主义指出了无产阶级的特点和历史使命。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是统一的、相互联系的和密不可分的整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和证明,科学社会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运用,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落脚点。

这三个组成部分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完整的科学体系。

列宁主义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

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时期的新情况和新特点,依据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首先在一国或少数国家内取得胜利”的理论,解决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一系列重大问题,创建了布尔什维克党,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与人的需求相关的经济学概念

与人的需求相关的经济学概念

与人的需求相关的经济学概念与人的需求相关的经济学概念有很多,其中一些主要的概念包括:1. 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愿意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和价格的关系。

需求的量可以通过商品或服务的购买数量来衡量,通常用需求曲线来表示。

需求与商品或服务的价格成反比关系,即价格上升时需求下降,价格下降时需求增加。

2. 需求的类型:包括个人需求、社会需求、基本需求和附加需求等。

个人需求是指个体对商品或服务的需求,而社会需求是指整个社会对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总需求。

基本需求是人们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需求,如食品、衣物以及住房等,附加需求是在满足基本需求后产生的更高层次的需求,如旅游以及文化娱乐等。

3. 需求的影响因素:包括价格、收入、人口、消费习惯、利率等。

其中,价格是影响需求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当商品或服务价格上升时,需求通常会下降;而收入和人口等也会影响需求。

4. 消费者行为: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的决策过程。

消费者行为学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学科,它涉及到消费者的心理、行为、态度等多个方面。

5. 消费函数:表示消费者的总支出与总收入之间的关系。

消费函数可以帮助经济学家预测未来的消费趋势,也可以用来研究消费者的偏好和行为。

6. 效用:指消费者从消费某种商品或服务中获得的满足感或快乐感。

效用理论是研究消费者偏好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可以帮助经济学家理解消费者行为和决策。

7. 生产者行为:指生产者在生产商品或提供服务时的决策过程。

生产者行为学是研究生产者行为的学科,它涉及到生产者的成本、收益、生产方式等多个方面。

这些是与人的需求相关的经济学概念,了解这些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和人类行为。

第二讲理性选择理论

第二讲理性选择理论
济学区别开来 。
10
3、博弈与系统均衡
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作用时的 决策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也称对策论。社会 均衡(纳什均衡)是一种独特的非合作博弈,是 一个所有参与人的最优战略组合,也就是说,在 给定别人战略的情况下,没有任何单个参与人有 积极选择其他战略,同时也没人去积极地打破这 种均衡。换言之,均衡是缺乏改变激励的结果。
谢谢!
15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二讲 理性选择理论
一、理性选择理论概述 二、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 三、科尔曼的方法论倾向 四、理性选择理论的影响及评价
1
一、理性选择理论概述
理性选择理论(rational choice perspective in sociology) 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西方社会学理论学派,目前这 一学派在西方社会学研究(特别是经验研究)中有很大 的影响。理性选择理论借鉴和扩展了经济学中“理性选 择理论”,它不仅用于人们的经济行为,而且还试图解 释更广泛的社会行动。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社 会学家J.科尔曼和社会经济学家G.贝克尔。科尔曼1990 年出版的《社会理论的基础》为这一学派的建立了较为 系统的理论体系。
12
3、结构功能理论是在系统行动的层次上应用社会目的论
或功能论进行解释,这容易导致循环论证和宿命论。而 理性选择理论则是建立在个人行动具有目的性这一基础 上,但它对于系统行动的解释并非仅仅以个人目的为原 因,因而避开目的论或功能论的循环论证。另一方面以 一个人理性行动为基础的多层次解释是既考虑到个人行 动的原因是要满足个人的利益,又考虑到个人在人际交 往、在群体、制度中的行动时受到后者的制约的,并在 种种制约下选择适当的行动方案,这就避开了宿命论和 唯意志论的两个极端。

第二讲 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

第二讲 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
(《共产党宣言》)
2、列宁新经济政策及晚年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是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理论来源
新经济政策(1921-1922) 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1)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部分工业实行租让制; (3)确定自由贸易原则; (4)改行政管理方法为主为以经济管理方法为主。
列宁晚年社会主义建设思想 (即列宁晚年政治遗嘱)(1922-1924) (1)经济上: ①经济落后的国家也能够建成社会 主义 ②要采取渐进、过渡的方式建设社 会主义经济 ③大力发展大工业、为社会主义奠 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1页。)
“不但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要向人家学习,就是在几 十个五年计划之后,还应当向人家学习。一万年都要学习 嘛!”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1页。)
三是坚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1957年2月27日,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 “统筹兼顾,是指对于六亿人口的统筹兼顾。我们作计划、 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直接理 论来源 二、实践基础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前苏联 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借鉴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我国社
会主义建设和执行改革开放政策实践经验的总结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
理论来源
1、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 原理,是中国特色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理
产主义。”(《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第72页。)
对管理体制改革也提出了一些思考。如在《论十大关系》

第二讲 消费者如何进行选择

第二讲   消费者如何进行选择

0 1 2 3 4
0 13 24 33 40
14 12 10 8 6
MU >0, TU递增; MU <0, TU递减; MU =0, TU达到最大 值。
5 6 7 8 9
45 48 49 48 45
4 2 0 -2 -4
10
40
-6
12
Tu
50 40
Tu =14X-X
2

MAX[Tu]
Tu
30
20 10 0 15 10 5 1 2 3 4 5 6 7 8 9 10 X
(1)无差异曲线斜率为负; (2)在无差异曲线图中,离原点越远的 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 (3)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4)无差异曲线的形状在多数情况下是 凸向原点的。
22
无差异曲线斜率为负
Y
15 10 6 0
.
K

A

B
.
G

C
5
7
10
X
23
无数多条无差异曲线
Y
例:U(X,Y)=XY
TU dU ( X ) MU X dX
7
总效用
150 125
总效用曲线(TU)
100
75 50 25
0 1 2 3 4 5 6 7 8
边际效用
40 30 20 10
食品
边际效用曲线(MU)
0 1 2 3 4 5 6 7 8
食品
8
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戈森第一定律”
• 随着商品和服务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消
观款式?
– 对消费者偏好的分析能够帮助企业决定什么时候 引入新产品,以及开发重点是放在性能方面还是 款式方面。

第二讲供求与价格理论

第二讲供求与价格理论

第二讲供求与价格理论引言供求与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它研究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如何决定商品的价格。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中的两个基本概念,供给是指厂商愿意以一定价格出售一定数量的商品,而需求则是指消费者愿意以一定价格购买一定数量的商品。

供给和需求的交互作用决定了商品的市场价格。

供给的概念供给是指厂商愿意以一定价格出售一定数量的商品。

供给的数量与商品的价格成正比,即商品价格上涨时供给量增加,价格下跌时供给量减少。

这是因为当商品价格上涨时,厂商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因此愿意生产更多的商品;相反,当商品价格下跌时,厂商的利润减少,他们可能会减少生产。

供给曲线是表示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图形,一般呈正斜率。

需求的概念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以一定价格购买一定数量的商品。

需求的数量与商品的价格成反比,即价格上涨时需求量减少,价格下跌时需求量增加。

这是因为当商品价格上涨时,消费者会觉得商品变得更昂贵,他们可能会选择购买替代品或减少购买量;相反,当商品价格下跌时,消费者会觉得商品更具吸引力,他们可能会增加购买量。

需求曲线是表示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图形,一般呈负斜率。

市场均衡供给和需求的交互作用决定了商品的市场价格和数量。

市场均衡是指供给量等于需求量的状态,此时市场处于供求的动态平衡状态。

在市场均衡状态下,商品的价格和数量都具有稳定性,不存在供不应求或需求过剩的情况。

当供给量大于需求量时,市场上的商品供应过剩,可能导致商品价格下跌。

厂商为了减少库存,可能会降低价格以刺激需求。

反之,当需求量大于供给量时,市场上的商品需求过剩,可能导致商品价格上涨。

厂商为了提高利润,可能会增加价格以抵消供不应求的情况。

价格弹性价格弹性是供求与价格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衡量了商品需求或供给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

价格弹性可以分为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两种。

需求弹性是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

需求弹性可以分为完全弹性、完全不弹性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不完全弹性。

第二讲: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第二讲: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 人类学领域著名的文化功能主义 的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从大量的
‚田野研究‛中获得的素材,促使整
个人类学从‚扶手摇椅上的研究‛向 ‚田野研究‛的转型。 马林诺夫斯基总结自己的研究历程时指出,一个真 正的研究者必须经历‚在这里‛、‚去那里‛、‚ 回到这 里‛的归去来兮之路。
“在这里”
• 是指研究者系统学习和掌握本学科领域基 本理论与方法的专业训练;目的就是进行 专业的训练,就是让研究者在本学科领域 掌握大量研究资料、研究素材以及让研究 者加强自身的学术习得与积累。 • 一般是在相应的研究机构或大学之中。
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海德格尔在其 《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中讲,马克思的思想比 一切历史学优越的地方在于,马克思是深入到历 史的本质性的那一度中去了;胡塞尔的现象学,萨 特的存在主义都没有深入到那一度中去,而只有达 到了那一度,才有资格跟马克思主义对话。 要请教马克思,就要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即 社会现实)一度中去。

例如,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 论》,作为‚实践智慧‛的典型代表。既是 实践论的辩证法,又是辩证法的实践论,既 揭示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辩 证的认识规律,又展现了把握矛盾的普遍性 与特殊性、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主要矛 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矛盾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实践智慧。
“去那里”
• 就是到研究现象呈现的场域中,运用已经 掌握的理论与方法做研究。
• 研究者要研究人文社会现象就必须深入该 学科相应的‚场‛之中,观察与描述现象 ,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 • ‚去那里‛就是要强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的实践性与问题性。
“回到这里”
• 是指研究者在经历了实践研究的过程之后, 还要回到自己的专业研究机构中来进行理论 的提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