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2000字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及心得2000字(精选多篇)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2000字(精选多篇)第一篇:《苏菲的世界》读后感2000字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4岁的少女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面前展开。
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和后天的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
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想象的更怪异、更离奇……在哲学启蒙书中,乔斯坦·贾德所着的《苏菲的世界》也许是最畅销的一本,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已经成为畅销不衰的名着。
在我看来,这本书之所以获得巨大的成功,是得益于其奇妙的构思。
全书实际上有两条线索:一是14岁少女苏菲与那位神秘哲学家艾伯特之间的通信和来往,而通过哲学家对苏菲的授课和谈话,作者对西方哲学自古至今的发展脉络和探讨的主要问题作了引人入胜的讲解;二是同龄少女席德与她父亲艾勃特之间的通信和来往。
读者发现,两条线索由交错、靠近而重合,到头来真相大白,苏菲和哲学家艾伯特只是席德父亲艾勃特为女儿写的书里的虚构人物,或者毋宁说,是艾勃特化身艾伯特在向同样化身为苏菲的席德进行哲学启蒙。
柏拉图曾言:哲学起于惊疑。
事实上,不论是谁,倘若没有对世界的惊奇和对人生的疑惑,就不会开始哲学的思考。
书中先从如“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等几个简单的问题引导苏菲产生哲学性的思考,接而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还有一些自然哲学家的议题思考有了初步了解。
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等等涉及艺术、科学等许多方面。
至于近现代的哲学,神秘导师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
这本书涵盖了哲学、科学、艺术等多个方面,内容之多,思想之深刻。
不仅如此,更加值得人们称赞的是作者以故事性的方式讲述了哲学家的故事和他们的思想,将原本晦涩难懂的哲学揉碎以另一种更加细腻的方式注入读者的头脑中。
哲学家们往往确实具有不同于他人的不平凡的人生,他们的生活经历不会像行侠者那样惊险离奇,不会像军事家那样波澜壮阔,不会像男欢女爱那样情意绵绵,而他们与众不同之处正在于他们特有的言行蕴含着哲学的深邃,会给你留下深深的思考和悠远的回味,哲人的人生往往就是故事。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精选20篇)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精选20篇)《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 1冬天,校领导给我们每位老师赠了一本《苏菲的世界》,希望我们能从这本哲理性的书籍中收获非凡。
零零散散一个冬天,早自习的间隙,一个假期,读了《苏菲的世界》,读起来有些艰涩、枯燥。
常言道:读一本好书,让我们得以明净如水,开阔视眼,丰富阅历,益于人生。
我坚持读下来,也从中读懂一些人生哲理。
十四岁的少女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层层谜团一股在她眼前展开,使她不得不开始注意起这些恶作剧般的问题,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淌徉在这个充满哲学的世界里,她开始不断思索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
然而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书中更是有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了解,更有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垢印刷机。
更让我们学习到康德黑格尔,弗伊德甚至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 2在漫漫书海中,有数不胜数的好书,但是我最爱的还是那本《苏菲的世界》。
14岁的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
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
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
然而,魔镜、少校的小屋、黎巴嫩寄来给席德明信片、会说话的汉密士、叫她席德的艾伯特、写着生日祝福的'香蕉皮、现实出现的梦中的金十字架、捡到的10元硬币……接踵而至的奇闻怪事让苏菲一步步走下去。
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作者乔斯坦·贾德,通过苏菲来展示生活的奥秘,用哲学的角度来向我们介绍一个不同的世界。
他是梦的世界,是哲学的世界,也是我们的世界。
只是我们没有去思考,觉得我们生活在世界是必然的,每天做的事是必须的。
但是这不是必须的,也不是必然的。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3篇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3篇挪威作家乔斯坦的《苏菲的世界》被公认为上世纪末西方社会最优秀的哲学通俗读物之一,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一《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想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
从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
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
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
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
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
看过之后我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
“我思故我在” 可读完全书的我却很茫然我存在吗?不过是在这个时段、在这个特定的空间的相对存在罢了。
试问多年以后一切都归于湮灭之中我会存在?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真不敢相信“恐惧”竟是我读完书后的第一感觉。
我不知道他人读此书的过程中是否会有这荒谬的感觉。
这是我真实而自觉荒谬的心灵体验。
讫今为止《苏菲的世界》是让我感觉最奇特的书真的在以往没有任何一本书会这样让我沉迷其间而深感“恐惧”读后对这“恐惧”深感荒谬。
要解决这种恐惧这中荒谬就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通过思考来更加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这大概也是作者的最终目的吧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
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
我认为哲学不是科学因为它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来衡量。
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
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绝望的。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大全(通用10篇)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大全(通用10篇)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大全篇1《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小说,以哲学为主题,讲述了一个充满想象力和思考的故事。
通过主人公苏菲的经历,读者可以了解到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历程,感受到哲学家们的思想和智慧。
本书的主要人物是苏菲和艾伯特,他们在探索哲学的过程中相遇并展开了一段精彩的冒险。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主人公们对于世界的好奇和思考,也让我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小说中的情节紧凑有趣,每一章都有新的故事情节和思考点。
从苏菲的信箱到艾伯特的课堂,从柏拉图到康德,每一个环节都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用心和精彩。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不断思考和反思,试图从哲学角度解读和理解这些情节和人物。
此外,小说中的语言简洁明了,表达清晰。
作者运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得读者可以轻松理解哲学思想。
同时,作者也注重细节描写,让读者可以更好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于小说中的一些情节和人物产生了共鸣和思考。
例如,当苏菲和艾伯特探讨自由意志和决定论时,我深刻感受到了哲学对于人类思考的重要性。
同时,我也对于小说中的一些哲学思想产生了疑问和思考,例如自由意志和决定论的关系、伦理学中的道德原则等等。
总之,《苏菲的世界》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小说,它不仅可以带给我们娱乐和享受,还可以让我们思考和反思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我相信在阅读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从中获得启示和思考,感受到哲学的魅力和智慧。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大全篇2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哲学启蒙,探索人生《苏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创作的一部哲学巨作,也是我个人认为的一本不可多得的哲学启蒙读物。
在这本书中,一个名叫苏菲的少女,在出生不久就被送到寄宿学校。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从一位神秘人赠送的一本书里知道了她并非生父母所生,而是她真正的父母将她寄养在外祖父母处。
苏菲对这个事实一无所知,她开始了寻找自己身世之谜的旅程。
在寻找真相的过程中,她遇到了神秘人艾伯特。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精选18篇)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精选18篇)《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1马儿为什么叫马,何为马,在没读着本书前,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可能是某一时间,爸爸妈妈拿着一张图片或是我偶然间从电视上见到这种东西,爸妈对我说,那是马儿,我从此就认识那是马了吧,每天总会见到许多人,许多事,我却从未提出一句:为什么?不只是我,每个人都把这个世界想得太过理所当然,世界的多姿多彩,仿佛与我们无关。
对此,作者用了一个很生动的比喻,宇宙就好想魔术师从帽子中拉出的一只兔子,而我们人类则是兔子毛皮深处的寄生虫。
我们都在兔子的毛皮深处舒服的躺着,对魔术师的秘密毫无兴趣。
只有哲人,不停的'顺着兔子的细毛向上攀爬着,想探究魔术师的秘密。
我们比哲人们缺少的只是一颗好奇心,一颗智慧的头脑。
哲学家们不停的爬着,同时也不停的呼唤着沉睡的人们,他的呼唤只能唤醒少数有头脑的人,而赢得大多数人的厌恶,苏格拉底最总最终将生命献于哲学服毒自尽,耶稣亦如此。
我佩服他们的勇气于精神。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德谟特里克斯在没有任何先进设备的情况下,仅靠好奇与思索提出原子理论,柏拉图的两个世界论,亚里士多德的黄金中庸。
我思故我在。
一千年,两千年,中世纪,浪漫主义。
慢慢我陷入整个欧洲哲学史,开始时很茫然有很多的不了解,越来越发现,其实哲学离生活并不远,我可能不了解一些地域,一些风土人情,但思想是没有限制的。
人面对生活的态度也是互通的。
苏菲最终只是希德书中的一个虚拟人物,我们又是谁呢,苏菲又是智慧的意思,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也唤醒我们生活的智慧。
十三岁读苏菲,懵懵懂懂。
第二次,第三次,我会收获更多。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2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只有一个条件:要有好奇心——题记我们对于时间变迁,空间更移心存的诸多疑惑,就像我们总是疑虑魔术师从“空空如也”的礼帽中拉出来的用丝巾做成的小白兔。
关于大变活兔,我们固然知道这不过是魔术师耍的把戏,但我们的好奇心仍然驱使我们探索她(她)是如何办到的。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集合15篇)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集合15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1“它唤醒了我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知名作家南方朔曾这样评价本书。
在本书的开篇就提出了一系列看似简单却又令人深思的问题:“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世上是否有上帝和灵魂?”当我们还在孩童时期时我想我们都有过这些或者类似的思考,或者算不上思考,只是出于最原始而纯粹的好奇,但后来为什么我们不再关注于这些问题,答案是好奇心。
其实每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不论身处哪一个时代,不论身处何地,他们的关注点都是起源于这些看似很“愚蠢”的问题,就是人的起源,世界的起源,人生的终极意义等等。
他们是如此的勇敢而执着的探寻这真理与实践的奥秘,正如一些人口中所说的,哲学的世界亦梦亦幻它像一个个不可思议的神话却又源于我们身边一切普通的事物。
在阅读《苏菲的世界》的时候,我已经不知有多少次被里面的内容所迷惑,以至于我根本不知道它在述说些什么,直到最后坚持到最后,又回顾了许久,才发现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其实它的主角并不是苏菲或是她的哲学老师艾伯特,而是席德和她的少校父亲。
苏菲和她所处的整个世界其实是席德的少校父亲笔下的一本书作为给席德德生日礼物。
而令人感到诡异德是苏菲和艾伯特也慢慢德感受到这个“上帝”的存在,也知道了她们世界一切的命运都掌握在席德的少校父亲的手里,于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她们逃脱了少校所掌控的世界。
这本书从头到尾都充斥着一种微妙的感觉,不经让我们联想到是否我们也同苏菲一样是“不真实的”,让我们也开始思索。
世界就像魔术师帽子里面的小白兔,所有人都生活在安逸的毛皮底部,只有哲学家才会踏上危险的旅程,努力的回到毛皮顶端,去探索世界的奥秘。
在没有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我几乎已经把好奇心深埋于内心,但了解苏菲和艾伯特之后,我的好奇心也被慢慢从内心深处被拉出来了,也不经开始思索自己短暂一生的意义,正如斯蒂芬霍金说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它是基于每个人不同思考模型被定义出来的,每个人的际遇都是不一样的,从而导致每个人的人生意义是不同的。
暑期读物《苏菲的世界》读后感2000字

暑期读物《苏菲的世界》读后感2000字《苏菲的世界》读后感范文1;这些天我一直在看《苏菲的世界》,看那些在时空中闪现的哲人们是如何解析生命和世界的意义的。
“苏菲”这个名字有“智慧”的意思。
那么,《苏菲的世界》,也就是“智慧的世界”。
哲学,便是能够让人变得更加智慧的学说。
苏菲是个14岁的挪威小丫头,生活在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地方,过着小女孩的小日子。
可自从一个不请自到的哲学老师艾伯特突然走进她的生活,苏菲的世界便完全改变了。
作者乔斯坦。
贾德,这位从教多年的作家完全采用侦探小说的构思,借助艾伯特给苏菲上的哲学课而将一整部西方哲学简史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读者们婉婉道来。
可以说《苏菲的世界》是一本西方哲学的入门读物。
“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问题在我心中时时萦绕,排解不开。
世界仿佛是重新出现在我的面前,而我是刚刚在那只“大兔子”的皮毛中抬起头,准备端详宇宙中这位“魔术师”——“生命最初的意义”——的脸。
我并不确定我会知道什么,我也不确定我会发现什么,可是我知道,过程有时候比结果更重要。
于是我开始追随艾伯特和苏菲的脚步,展开了这场在哲学世界里的游历。
乔斯坦·贾德带着我们走进《苏菲的世界》探究高深的哲学。
作家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年少的苏菲跟随着一封封神秘的来信,不知不觉地开始了她的哲学课。
我们也仿佛如苏菲一样沿着历史的足迹浏览历代哲人的精辟论述。
而正当我们略显疲惫之时,本书的副线却又使人精神为之一振。
我们沿着苏菲的足迹寻找神秘的老师和从未谋面的席德。
主线与副线自然交织,浑然天成,足见作家艺术修养之高。
但更令我们叹为观止的则是:作家灵活而娴熟的运用浅显生动的语言讲述哲学家的故事、分析哲人的观点、探究哲学的真谛。
《苏菲的世界》是将艺术与学术完美结合,通过我们熟悉的载体传达我们陌生的信息。
读者仿佛又回到了古希腊,聆听苏格拉底的教诲;犹如置身于中世纪的古堡,见证黎明前的黑暗。
我们尽情沐浴文艺复兴的和煦阳光,沉醉于巴洛克强烈反差的艺术氛围之中。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作文2000字

哲学家们总是试图避开这类没有永恒价值的热门话题,而努力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永远真、永远美、永远善的事物上。假如苏菲的世界代表着主流知识分子的哲学观点,它所表达的也极引人注目。这本书对真实的哲学给予极崇高的评价:批判的、理性的和公正的评论;去除偏见、迷信和惯例;不做仓促和轻率的判断,一意追求真理、知识、美善和道德。
∠定会有些人对这个问题不屑一顾,认为毫无意义,或许某位有个性的人会很骄傲的说我就是我,确实是一位很潇洒的世俗人。我想苏菲的世界之所以探讨这个问题,并不是想每个人都失去自我,迷失自我,终身困在我是谁的问题中。他真正的意义在于引导人们的一种思维模式,让人们不再只停留于事物的表面,让人们可以透过表面来看到事物的本质,学会用哲学的思维来思考问题,从而从一个更深刻的角度、更高的高度来了解事物。
今日终于读完了苏菲的世界。人有选择的自由,可以能动地作用于社会。我不相信上帝的存在,是唯物论者,但又相信社会与自然一体,会生长,是一元论者。有时能体会到物神合一的境界的。确实,人只是广袤的世界里的一粒灰,认识事物有不实之处,如康德所说,戴着有色眼镜,受到种种限制。在有限的空间与时间里,运用理智去分析,每件事都有它的必然性。对生活不仅是美感的体验,如祁克果所说,要进入到道德阶段,坚持按正确的去做。但不想进入宗教阶段。诚然,有时天人合一的感觉就像是宗教。
物质的东西不会是永恒的,任何物质的东西都会在历史的长廊中被消磨殆尽,最幸运的结局就是留下了残骸被后人视为珍宝保护起来,然后再想尽一切办法去申请个世界文化遗产,但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被风化,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这就是为什么爱尔兰英国国教的大主教乔治伯克利敲着桌子说这桌子不是真实的。虽然桌子确实在我们眼前,我们可以看到它,可以摸得到它,但它最终会被历史所侵蚀,假如人们不用心记住它的话,它就会像从没出现过一样。相比来说,精神的东西却是可以摆脱历史的冲洗,历久弥新的。这就像我们现在不可能再次看到文艺复兴时期那种鼎盛繁荣的嘲,但是,我们并不用感到遗憾可惜,因为,我们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可贵的精神思想与智慧,这些都是可以长存历史之中不受磨损的宝贵财富,就像苏菲虽然回到现实中看不到先前哲学家们睿智的面孔,却是可以继续思考他们的人生问题,继续探索关于哲学的智慧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读后感]《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2000字
都说>是一本普及的哲学读物,一本写给大众的哲学史.这个假期,我有幸读完了这本书,感受颇多.
作家总是要尽力让自己的笔下的人物鲜活真实,然而>的作者乔斯坦却没有刻意如此,他只是让我们读到了一个真实如你我的苏菲,经历了许多谜一般的事情,随着哲学家艾伯特的出现进入了哲学的世界.在作品的中途作者又突然提示,这无数谜一样的原因不是苏菲,而是席德父亲假想出的人物.残忍的是,作者还要苏菲自己知道这个事实,知道自己是一个虚幻.更别出心裁的是,乔斯坦竟让苏菲与艾伯特去反抗那个主宰他们命运的席德父亲,而且最终逃脱,来到了永恒之地,甚至影响了席德父亲的那个世界.
是的,>不仅是一本普及的哲学读物,还是一位普通的哲学教师对哲学终极问题的思索.>原着副标题虽是一本关于哲学的小说 ,我却认为它真正的主题乃是存在与虚无 .
这是一个绝妙的影射.人类本是平凡如苏菲一样的生活着,并没必要思索存在或是虚无.然而不同于其他动物的本能爱智慧,让人转向哲学,思索自身的存在,沿着这条路越走越远,直到惊惶地发现竟毫无办法证明自身的存在,发现这一切都是虚无.
这正是整个西方哲学的映射. 你是谁? 世界从何而来? 苏菲接到的这两个问题,是早在三千年前,就被希腊先哲固执地提出,他们不甘心仅仅只活在这个世界中,他们偏要去认知,思索这世界的本原,证明真实的存在.从泰勒斯到普罗泰格拉,从苏格拉到亚里士多德,他们为他们提出的问题奋斗终生,甚至不惜生命的代价.他们将他们的事业命名为爱智慧 ,不是智慧而是爱智慧 ,便是意味着也许他们的问题永远无法真正解决.但对于智慧的热爱让人成其为人,让哲学家成其为哲学家.千百年来,关于存在的思索在一代代哲学家中延续,即使未找到答案,却也从未断绝.面对这些对于人类太过于沉重的问题,我们曾求助于上帝.如是,
可以认为自己站在宇宙的中心,生来就是其他物种的统治者,但这一切终归幻灭.我们也求助于理性,如是,便可以认为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天赋,动物所没有的理性,但终究无法忽视太多的非理性因素.非理性主义与虚无主义渐渐滋生.因为人类日渐发展,却也日显无助.人类争取着自由,但却突然发现自己被孤零零地抛到这世界上,没有上帝,甚至没有任何永恒的存在之物可以依靠.我们自由了?也许.但,我们没有任何选择地不面对自身的自由,我们最终,同样没有任何选择就必须失去所有的自由.这自由轻到无法承受.存在?抑或是虚无?人类前所未有的惶惑,甚至是痛苦.无论是在弗洛姆的>自由还是萨特的>中,我都能或多或少地读出这种无奈.如果,如果人类不曾想过这些不必思考的问题,我们就不会有这样的痛苦,但,如果那样,我们,也就不是人类.爱智慧是我们的本性,来自智慧的痛苦是我们的宿命.
>中,我能读到这种悲哀.压抑与无奈.苏菲是席德父亲笔下的人物,席德父亲又是作者笔下的人物,那我们呢?我们以为自己每天真真切切地生活着,然而也许,我们不过是另一个作家笔下的人物,我们没有自由的意志,那个作家就是我们命运的主宰,我们的上帝,理性不能.是的,无人能够证明,以为是存在的东西也许不过是虚无,虚无,一切皆无,没有任何东西是坚实而又可以确定的.
>中,我却也能读到一种顽强,一种带着悲剧色彩震撼人心的顽强.当苏菲和艾伯特知道了自己是虚幻的人物,他们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选择了反抗.而最终,他们虽然未能使自己成为真实存在的人物,却逃出了小说的本身,作为虚幻的人物来到了永恒之境.
是的,也许哲学的所有终极问题,都永远不会有完美的答案,但正是对他们的思考,让人类,与众不同,如哈姆莱特的着名台词: 存在抑或虚无?这是个问题. 而目的,则是自我,是希腊德尔菲神庙上那句如带魔力的铭文认识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