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word参考模板

合集下载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完整版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完整版

1、( )设计的美国纽约中央公园为代表的公园和公共绿地的建设实现了城市美化的理论。

A.伯汉姆(D·Burnham)B.西谛(Sitte)C.奥姆斯特(F·L·Olmsted)D.豪斯曼(George E·Haassman)2、下列关于交通和运输之间关系的论述正确的是( )。

A.所有的运输活动都会产生交通B.所有的交通行为都有运输活动的产生C.交通及运输是同时发生的活动行为D.运输是在交通行为之后发生的3、构成城市空间形态结构的决定性因素是( )。

A.中心区B.城市道路C.绿化D.居住区4、下面关于综合规划的论述正确的有( )。

A.综合规划是市政立法机构的官方陈述,它确立了及未来想要的物质空间发展相关的主要政策B.综合规划的理论基础是信息论和系统思想及其方法论。

C.现代城市总体规划是从综合规划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D.综合规划要求从结构上对社会进行全面的改革,强调的是社会的变革5、下列四项中,( )属于城市规划的相关法。

A.《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B.《城市规划编制办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D.《城市规划设计单位资格管理办法》6、主干法的主要内容是以下( )方面的法律条款。

A.规划行政、建设标准、开发控制B.规划行政、规划编制、开发控制C.规划编制、建设标准、开发控制D.规划行政、规划编制、建设标准7、城市规划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但不包括( )。

A.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B.政策形成和实施的工具C.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保证D.未来城市空间和土地使用的建构8、以下( )符合城市用地选择的基本要求。

A.城市用地选择应当尊重现状条件B.城市用地选择范围尽可能选择跨越行政区界限C.城市用地应尽量选择自然条件非常好的地区,特别是沿江、沿海地区D.城市用地选择首先考虑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人口容量9.城市经济基础理论把城市经济分成( )。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三大部类B.重工业和轻工业两大部类C.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大部类D.基本经济和从属经济两大部类10、城市各项活动的外部性经济效果总量在( )递增,而在( )逐渐减弱。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DOC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DOC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DOC1.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合理布局原则、经济适度原则、生态环保原则、社会公平原则和人文关怀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2.城市规划的基本步骤城市规划的基本步骤包括城市调查研究、城市发展目标的确定、城市规划方案的编制和城市规划方案的实施四个阶段。

其中城市调查研究是规划的基础,城市发展目标的确定是规划的核心,城市规划方案的编制是规划的具体实施方案,城市规划方案的实施是规划的最终目标。

3.城市规划的布局原则城市规划的布局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均衡发展原则、核心区合理布局原则、分块开发原则、景观保护原则和绿地保护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功能协调和空间合理利用。

4.城市规划的功能划分城市规划的功能划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居住功能、产业功能、商业功能、文化功能、交通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

这些功能的合理划分保证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5.城市规划的空间形态城市规划的空间形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城市的整体布局、城市的街区形态、城市的建筑高度和城市的公共空间。

这些空间形态的合理设计保证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舒适度。

6.城市规划的社会公平原则城市规划的社会公平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住房公平分配原则、城市设施公共化原则、城市服务公众化原则和城市管理公正化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社会公平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7.城市规划的环境保护原则城市规划的环境保护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态环境保护原则、资源节约利用原则和环境污染控制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环境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健康。

8.城市规划的经济适度原则城市规划的经济适度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经济适度规模原则、经济适度布局原则和经济适度功能划分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9.城市规划的参与原则城市规划的参与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整体参与原则、利益相关方参与原则和公众参与原则。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一)1.城市的含义包括:人口数量,产业构成,行政管辖意义。

2.城市定义:以非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3.城市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和综合性;层次性、结构性系统内部诸多要素按不同级别、层次有序地组成一个整体;动态性;环境联系性。

4.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分类:按照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分城市产业为——第一产业:城郊区的农、林、牧、副、渔业、采掘业。

第二产业:制造业和加工业。

是城市发展的决定因素。

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服务服务的产业。

5.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6.城市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务的地区。

7.城市设计: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8.城市用地分10大类及英文缩写(46中类和73小类):水域和其他用地[ E ]。

9.城市建设用地9大类划分居住用地[ R ] 公共设施用地[ C ] 工业用地[ M ] 仓储用地[ W ] 对外交通用地[ T ]道路广场用地[ S ] 市政公共设施用地[ U ] 绿地[ G ] 特殊用地[ D ]10.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11.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12.城乡规划法定的5个形式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

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13.城镇体系: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14.城市规划的两个阶段:总体规划、详细规划。

15.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强制性指标和引导性指标:强制性指标: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建筑控制高度、建筑间距、建筑后退红线距离、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及其他需要配置的公共设施。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全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全

城市规划原理一、名词解释居民点〔PPT: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城市化〔城市规划原理P12:城市化〔或城镇化是指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三个方面。

表象的城市化过程〔百度:注重于城市人口比重、城市数量、城市规模等硬性指标的数值,忽视对城市化质量的考量。

〔而这种发展路径不可避免的产生"被城市化"现象——即在城市化指标中"被计入"的现象。

邹德慈指出我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人口迁移型",农村人口通过直接<打工、经商>或间接<上大学毕业、参军复员后留城>两种方式迁居城市,每年流向大中城市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1亿以上。

这群规模巨大的农村人口在统计上"被城市化",计入了所在城市的城市化率中,但他们在户籍上仍是农业人口,不能享受政府为当地人口提供的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成为常年往返于城乡之间的"候鸟"人群,最多只能做城市中的"过客",而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

这种城市化更多的表现为一种不自觉、被动的过程,仅仅作为"城市化"数据的贡献者存在<PPT>①直接的城市化过程——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向城市的转型、集中、强化和分异,以及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等人们看得见的实体变化过程;②间接的城市化过程——城市的经济、社会、技术革命在城市等级体系中的扩散并进入乡村地区,甚至包括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向乡村地域扩散等较为抽象的精神上的变化过程。

"带形城市"理论:带型城市是十九世纪四大城市设计〔田园城市,1903;工业城市,1904;带形城市,1882;方格形城市,1811理念之一。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城市:城市是以⾮农⼈⼝和⾮农产业形成的居民聚居点。

2、城镇化:城镇化是⼈类⽣产和⽣活⽅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向城市⼈⼝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3、城镇体系:⼀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4、城市规划:对⼀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地利⽤、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5、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规划控制的区域。

6、⽼龄化社会:当⼀个国家或地区的60岁以上⽼年⼈⼝占总⼈⼝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年⼈占总⼈⼝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龄化社会。

7、⽼龄社会:当65岁以上⽼年⼈占总⼈⼝数的14%时进⼊⽼龄社会。

8、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既满⾜当代⼈的需要,⼜不对后代⼈满⾜其需要的能⼒构成危害的发展。

9、城市性质: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是各城市在城市⽹络以⾄更⼤范围内分⼯的主要职能。

10、城市职能:城市在⼀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和承担的分⼯。

11、城市⽤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予⼀定⽤途与功能的⼟地的统称,是⽤于城市建设和满⾜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地。

12、七通⼀平:给⽔、排⽔、通电、通路、通讯、通暖⽓、通天燃⽓或煤⽓、平整⼟地是指⼟地(⽣地)在通过⼀级开发后,使其达到具备上⽔、⾬污⽔、电⼒、暖⽓、电信和道路通以及场地平整的条件,使⼆级开发商可以进场后迅速开发建设。

13、城市总体规划:对⼀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标、发展规模、⼟地利⽤、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包括——城市的性质、发展⽬标、发展⽅向和发展规模,城市主要建设标准和定额指标,城市建设⽤地布局、功能分区和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和河湖、绿地系统规划,各项专业规划,近期建设规划等。

建筑学-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docx

建筑学-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docx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掌握一一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充分理解有关概念知识,原理和方法基础上,充分综合利用;城市规划自身主体工作内容,包括城市规划编制的任务和要求;城市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城市用地的分类;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方法和布局原则;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方面的概念、原理和方法。

熟悉:应当具备的较重要知识,完整,全面理解的知识与内容。

与上述城市规划主体工作紧密相关的内容,如城镇体系规划,城市对外交通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和城市规划调查,分析与研究的常用方法,以及城市规划实施的内容。

了解:应具备的一般知识。

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一)了解城市形成的动因1、城市与人类文明史2、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农业和牧业/原始社会/固定居民点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奴隶社会/城市3、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4、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城市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是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逐渐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是商业和手工业从衣牧业中分离出来,于奴隶社会初期产生了城市。

人类社会的城市化进程是与工业化进程紧密相关的。

工业化对于城市化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农村的推力”,另一方面是“城市的引力”。

(二)了解城市发展的规律1、城市发展与区域空间经济:增长极核理论集聚与扩散、城市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增长极核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总是首先集中在一些条件较为优越的城市,由于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的效应,这些城市的发展呈现循环和累积的不断过程,逐渐成为区域的中心城市。

2、城市发展与城市经济学理论基础产业和服务性产业:循环积累过程和乘数效应3、 城市发展的人文生态学理论互相依赖与互相竞争4、 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时期 “相对集中”时期 “相对分散”时期 “绝对分散”时期 (1) 经济基础理论认为,城市发展过程包括几个阶段:专门化阶段;综合化阶段;成熟化阶 段;区域化阶段。

(整理)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整理)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一、1、城市的概念: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2、城镇化概念:人口积聚于城市,乡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

城市化包含了乡村—城市之间的四种转型:人口结构的转型,经济结构的转型,地域空间的转型,生活方式的转型。

3、城市规划的概念:“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各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是政府确定城镇未来发展目标,改善城镇人民坏境,调控非农业经济、社会、文化、游憩活动高度聚集地域内人口规模、土地使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各各项开发和建设行为,以及对城镇发展进行的综合协调和具体安排;依法确定的城市规划是维护公共利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公共政策。

”二、1、西周--奴隶制社会--《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翻译:工匠规划的城市是方圆九里,每边设三座城门,城中九条南北向道路九条东西向道路,南北向道路宽九轨,(宫殿)左边是祭祀的庙堂(太庙),右边是社稷坛,朝廷在前,市场在后,市场的大小如一夫之地,即方百步,东西、南北各长140米左右)--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东周--奴隶制——封建制--儒家、道家、法家《管子》: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必须将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统一协调起来;城市内部的空间布局,采用功能分区的制度;意义: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建立了理性思维和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其影响极为深远。

西汉--封建制--“废黜百家,独尊儒术”2、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3点影响: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中国传统建筑类型;家哲学思想:居中不偏、不正不威;“天人合一”道家思想:阴阳、风水、八卦。

3、分散:霍华德“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思想进行的试点,例如始建于 1902 年的莱切沃斯,位于伦敦东北,距伦敦 64km,但到 1917 年时,人口才 18000 人, 与霍华德的理想相距甚远。 03 城乡规划体制 04 城市规划的价值观 【067】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城乡空间中的居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保障。 ”这是学科建设发展的底线, 假如规划学科脱离了这个底线,学科发展就会轻浮,规划学科必须坚持底线上的课题开展、学者培养和组织投入。 【067】永续发展的概念 永续发展的概念来源于生态学,最初应用于林业和渔业,用来描述一种对资源的战略管理方式,即如何使用或消 耗全部资源中的适当比例,而不致使资源受到毁灭性破坏,并且,新成长的资源数量足以弥补耗用的数量。其后,经 济学家由此提出永续产量的概念,这是对永续性进行正式分析的开始,这一概念后来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的各种领 域。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对“永续发展”的定义是: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 害的发展。 ”并指出: “永续发展包括两个重要的概念:①‘需要’的概念,尤其是世界上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应将 此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②‘限制’的概念,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的限 制。因此,世界各国——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国家或计划经济国家,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必须根据 持续性的原则训以确定。解释可以不一,但必须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必须从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上和实现持续发展的 大战略上的共同认识出发。 ” 【073】1997 年在北京的国际会议上,50 多位国内外学者,老中青三代规划师签署了《21 世纪城市规划师宣言》 , 宣言在回顾 20 世纪城市及其规划发展历史的基础上,于核心纲领提出了“三个和谐” ,即人与自然的环境和谐、人与 人的社会和谐以及历史与未来的发展和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与城市的发展现代城市的含义包括:人口数量,产业构成,行政管辖意义。

罗马帝国盛时的为于今阿尔及利亚的提姆加得城(Timgad)保存的最完整。

商都“殷”城以宫廷区为中心,近宫外围是若干聚落。

魏邺称以一条东西干道将城市划分为两部分。

罗马帝国代表为公元69年火山爆发所掩埋的庞贝(Pomoeii)城。

城市化的表现特征: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 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成正比 4.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周礼·考工记》记述里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有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周礼》反映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战国时出现《管子》(城市选址要因地制宜,与自然环境和谐),《孙子兵法》和《商君书》《商君书》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作图题:周王城平面想象图,曹魏邺城(实现了城市功能分区布局)平面图,唐长安复原图,元大都复原图。

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是西方古代保存唯一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

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1.空想主义的乌托邦,托马斯·莫尔2.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方案中财产为公有制3.欧文的“劳动交换银行”和“农村合作社”,主张建立“新协和村”4.博立叶“法郎吉”田园城市是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的,今天的规划界都把“田园城市”方案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雅典宪章》: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开会,中心议题的城市规划,所制定了的个《城市规划大纲》叫《雅典宪章》。

大纲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

邻里单位:在较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在“邻里单位”的基础上发展为“小区规划”的理论。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我国1989年通过《城市规划法》1991年颁布《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并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是:1.论证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原则确定规划期内城市发展目标;2.论证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原则确定市域城镇体系的结构与布局;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选择城市发展用地,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的初步意见;4.研究分析确定城市能源、交通、供水等城市基设施开发的重大原则问题,以及实施城市规划的重要措施。

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1.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状态;2.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3.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发展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近期规划期限一般为5年;建制镇总体规划的期限可以为10-20年,近期规划期限一般为3-5年。

分区规划的主要内容:1. 原则规定分区内土地使用性质、居住人口分布、建筑及用地的容量控制指标。

2. 确定市、区、居住去级公共设施的分布及其用地范围。

3. 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的红线位置、断面、控制点坐标和标高,确定支路的走向、宽度以及主要交叉口、广场、停车场位置和控制范围。

4. 确定绿地系统、河湖水面、供电高压线走廊等5. 确定工程干道的位置、走向、服务范围以及主要工程设施的位置和用地范围详细规划的主要任务: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规划的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内容:1. 详细规定各类不同使用性质用地的界线,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

2. 规定各块地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规定交通出入口、停车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建筑间距。

3. 提出各块地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的要求。

4. 确定各级支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5. 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

6. 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城市规划的审批:1. 城市规划纲要要经城市人民政府审核同意。

2. 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批: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

省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的城市、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和国务院指定城市的总体规划,由所在地、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

其他设市城市的总体规划,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

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

报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

其他建制镇的总体规划、报县(市)人民政府审批。

第四章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按照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分城市产业为第一产业:城郊区的农、林、牧、副、渔业、采掘业。

第二产业:制造业和加工业。

是城市发展的决定因素。

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服务服务的产业。

城市自然条件的分析包括资料的勘察、收集和按规划阶段的需要进行整理、分析和研究。

自然环境条件的分析主要是在地质、水文、气候和地形几个方面。

影响规划与建设的气象要素:太阳辐射、风象、温度、湿度与降水。

风是以风向和风速两个两来表示地形条件对规划与建设的影响:1. 对城市布局,平面与空间结构 2. 对高点的利用,竖向规划 3. 地面坡度的多方面的影响 4. 小气候 5. 通讯平地要求不小于0.3%的坡度以利于地面水的排除和汇集。

城市用地评定的分类:一类用地:好,适合各种用地二类用地:需改造,对工程项目有限制三类用地:不适修建付出代价高我国1990年后制定并颁布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把城市用地分10大类46中类和73小类。

居住用地[ R ] 公共设施用地[ C ] 工业用地[ M ] 仓储用地[ W ] 对外交通用地[ T ]道路广场用地[ S ] 市政公共设施用地[ U ] 绿地[ G ] 特殊用地[ D ] 水域和其他用地[ E ]居住用地的组成: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绿地1927年美国的佩里提出的“邻里单位”概念是较早地从理论上以居住地域作为基本的构成单元。

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居住区10000-15000户30000-50000人小区2000-4000户7000-15000人组团300-700户1000-3000人工业对城市的影响:大型的工业企业可以促进新城市的产生,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带动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

工业用地布置的要求:1. 工业用地的自身要求(用地的形状和规模,地形,水源,能源,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水文,工业特殊,其他) 2. 交通运输的要求(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连续运输) 3. 防止工业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减少有害气体的污染,防止废水污染,防止工业废渣污染,防止噪声干扰) 4. 工业区与住宅区的空间关系工业在城市中布置的原则:1. 有足够的用地面积,用地基本上符合工业的具体特点和要求;减少开拓费用,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能解决给排水问题。

2. 职工的居住用地应分布在卫生条件较好的地段上,尽量靠近工业区,并有方便的交通联系。

3.工业区和城市各部分,在各个发展阶段中应保持紧凑集中,互不妨碍,并充分注意节约用地。

4. 相关企业之间应取得较好的联系,并开展必要的协作,考虑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市内运输。

第七章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城市交通对城市的影响:1.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2.对城市规模的影响 3.对城市布局的影响干道网密度衡量城市道路系统中交通干道占有的比例,单位是公里/平方公里(km/km2)。

干道恰当的间距是600-1000米,相应干道网密度为2-3km/km2。

城市道路按三级划分:1.主干道(全市性干道)红线宽度30-45m2.次干道(区干道)红线宽度25-40m3.支路(街坊道路)红线12-15m城市道路系统形式:方格棋盘式、环形放射式城市道路宽度有路幅宽度与道路宽度两种含义路幅宽度是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是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度宽度的总和,由城市的性质、规模和道路系统规划的要求决定。

道路宽度是只包括车行道与人行道宽度,不包括人行道外侧沿街的城市绿化等用地宽度,由交通量决定。

混合交通时,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为400辆/小时机动车道的宽度=所需要的车道数×一条车道所需要的宽度一般车道宽3.5米左右,快速干道3.75-4米。

城市道路横断面基本形式:一块板、二块板、三块板一块板车辆都在同一条车行道上双向行驶,适用于道路红线窄(小于40米)机动车不多,设四条车道已能满足交通需要。

二块板是中间分隔带将车行道分为单向行驶的两条车行道。

三块板有两条分隔带,中间机动车道,两旁非机动车道,适用于道路红线大(大于40米)机动车多,要四条以上车道,行车速度以及非机动车多的主干道。

城市道路横断面应根据道路性质、等级,并考虑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的交通组织以及城市用地具体条件确定。

规划城市公共停车场总面积:F=A×n×aF——全市停车场所需总面积 A——城市规划期末汽车总数 n——使用停车场的汽车百分数 a——每辆汽车所占用的面积停车场用地估算每辆汽车用地面积:小汽车30-50平方米,大型车辆70-100平方米,自行车1.5-108平方米。

城市公共停车场的用地总面积按人口每人0.8-1.0平方米计算,机动车场地80-90%,自行车场地10%-20%。

城市外围靠近城市对外道路的出入口附近,占城市全部停车位的5%-10%。

市中心和分区中心地区的停车位数应占全部停车位的50%-70%。

机动车公共停车场的服务半径在市中心地区不大于200米,一般地区不大于300米。

自行车公共停车场服务半径半径一般50-100米,不得大于200米。

第九章居住区规划居住区规划内容:1. 选择确定用地位置和范围(包括改建范围); 2. 确定规模,人口数量(或户数)和用地的大小;3. 确定居住建筑的类型、数量、层数、布置方式;4.确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标准、分布和布置方式;5. 确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对外出入口位置,泊车量和停泊方式;6. 确定绿地、活动、休憩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7. 制定有关市政工程设施的规划方案;8. 确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估价。

居住区的组成要素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居住区用地组成: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

居住区规模包括人口及用地两个方面,以人口规模作为主要的标志。

居住区规模受那些影响:1. 公共设施的经济性和合理的服务半径; 2. 城市道路交通; 3. 居民行政管理体制; 4.住宅层数居住区一般人口5万人为宜,用地在50-100hm2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