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类教材
医学类本科教材

中医妇科学(第二版)(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马宝璋中医、推拿、针灸、中西医结合、成人教育32.009787547811030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版)(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郭霞珍中医、推拿、针灸、中西医结合、成人教育22.0097875478713331中医内科学(第二版)(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田德禄中医、推拿、针灸、中西医结合、成人教育36.00针灸学(第二版)(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梁繁荣中医、推拿、针灸、中西医结合、成人教育30.009787547812709生理学(第二版)(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张志雄中医、推拿、针灸、中西医结合、成人教育30.009787547808313外科学(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李乃卿中医、推拿、针灸、中西医结合、成人教育44.009787532384426中医骨伤科学(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赵文海 詹红生中医、推拿、针灸、中西医结合、成人教育32.009787547807934诊断学基础/孙颖立中医、推拿、针灸、中西医结合、成人教育40.009787532384587正常人体解剖学(第二版)/杨茂有 邵水金中医、推拿、针灸、中西医结合、成人教育42.009787547813393局部解剖学/邵水金中医、推拿、针灸、中西医结合、成人教育40.009787547813348腧穴解剖学/邵水金中医、推拿、针灸、中西医结合、成人教育36.009787547815731正常人体解剖学实验指导/严振国中医、推拿、针灸、中西医结合、成人教育8.009787532384433药理学(第二版/王乃平中医、推拿、针灸、中西医结合、中药、成人教育35.009787547811214生物化学(第二版)/金国琴中医、推拿、针灸、中西医结合、成人教育32.009787547808719内科学/熊旭东中医、推拿、针灸、中西医结合、成人教育32.009787532384754临床中药学(第二版)/张廷模中医、推拿、针灸、中西医结合、成人教育35.009787547813188书名(丛书名)/作者/获奖项目适合专业估定价书号医学类本科教材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组织学与胚胎学(全彩色)(第二版)/祝彼得中医、推拿、针灸、中西医结合、成人教育32.009787547811320中医儿科学(附光盘)/汪受传中医、推拿、针灸、中西医结合、成人教育26.009787532384792病理学(全彩色)(第二版)/黄玉芳中医、推拿、针灸、中西医结合、成人教育43.009787547808559中医诊断学(第二版)/吴承玉中医、推拿、针灸、中西医结合、成人教育18.009787547807828中医外科学/陈红风中医、推拿、针灸、中西医结合、成人教育32.009787532384808医古文(第二版)/蒋力生中医、推拿、针灸、中西医结合、成人教育30.009787547813775中药药理学(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沈映君,陈长勋中药20.009787532391394预防医学(第二版)/申杰中医各专业22.009787547811863药用植物学/谈献和,姚振生中药、农学35.009787532392605中药鉴定学/卫莹芳中药、农学55.009787532393749药用动物学(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万德光中医、中药、农林48.009787532393701温病学(第二版)/马健中医各专业28.009787547812853伤寒论讲义(第二版)/姜建国 周春祥中医各专业25.009787547812686金匮要略讲义/张琦中医各专业28.009787532392551推拿学/罗才贵中医各专业23.009787532384785中药炮制学/贾天柱中药、中医28.009787532392582针灸医籍选/高希言针灸、推拿24.009787532393671药用植物栽培学(第二版)/罗光明,刘合刚中药、农学33.00方剂学(第二版)/贾波 李冀中医各专业29.009787547813416中药药剂学/杨明中药36.009787532392599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熊大经中医各专业22.009787532392575实验针灸学/余曙光,郭义针灸、推拿17.009787532393718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第二版)/罗晶,马萍中医各专业20.009787532393688中医各家学说/李成文中医各专业28.009787532395842中药化学/王峥涛,梁光义中药、中医32.009787532393695解剖生理学/杨茂有,王德山中药、中医35.009787532398959经络腧穴学/胡玲针灸、推拿30.009787532398843刺法灸法学/王富春针灸、推拿23.009787532395668针灸治疗学/高树中针灸、推拿22.009787532399314推拿手法学(附光盘)/赵毅,王诗忠针灸、推拿19.009787532399390推拿功法学(附光盘)/徐俊,李江山针灸、推拿18.009787547808368推拿治疗学/王华兰针灸、推拿32.009787547807835中医骨伤科基础中医骨伤专业28(估)中医骨病学/张俐,何伟中医骨伤专业30.009787547809921中医正骨学/王琦,徐展望中医骨伤专业38.009787547813546中医筋伤学/詹红生,马勇中医骨伤专业30.009787547813492骨伤科手术学/樊粤光中医骨伤专业45.009787547810477中医诊断学(第二版)(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吴承玉中医,针灸,推拿,成人教育16.009787532384709内经选读/王键中医各专业30.009787547800812中国医学史/吴鸿洲中医各专业18.009787547801611康复评定学(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诸毅晖中医、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32.009787532391660康复疗法学/高根德中医、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32.009787532391868中医康复学/胡幼平中医、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30.009787532392667康复医学/柴铁劬中医、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24.009787532392643康复医学基础/金荣疆康复治疗、康复治疗技术28.009787532392650康复工程学/余瑾,刘夕东康复治疗、康复治疗技术16.009787532393725临床康复学/唐强康复治疗、康复治疗技术32.009787532393732中药学/凌一揆中医\针推\中西医结合\成27.009787532304974方剂学/许济群中医\针推\中西医结合\成21.009787532305001中医基础理论/印会河中医\针推\中西医结合\成12.009787532304844中药鉴定学/任仁安中医\针推\中西医结合\成39.009787532303055中药炮制学/徐楚红中医\针推\中西医结合\成12.209787532304981中医内科学/张伯叟中医\针推\中西医结合\成24.009787532302260中医诊断学(修订版)(“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邓铁涛中医\针推\中西医结合\成22.009787532383825温病学/孟澍江中医\针推\中西医结合\成21.009787532304882伤寒论讲义/李陪生中医\针推\中西医结合\成19.009787532304899中医外科学/顾伯康中医\针推\中西医结合\成21.009787532304905中国医学史(修订版)/甄志亚中医\针推\中西医结合\成16.009787532340309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编审委员会教材(即中医五版教材)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康复系列教材中医伤科学/岑泽波中医\针推\中西医结合\成22.009787532303136内经讲义/程士德中医\针推\中西医结合\成18.009787532302178金匮要略讲义/李克光中医\针推\中西医结合\成23.009787532303038中医耳鼻喉科学/王德鉴中医\针推\中西医结合\成13.209787532304868中医各家学说/任应秋中医\针推\中西医结合\成23.009787532304912中医眼科学/廖品正中医\针推\中西医结合\成15.009787532304929经络学/李 鼎中医\针推\中西医结合\成11.009787532302253推拿学/俞大方中医\针推\中西医结合\成20.009787532302208各家针灸学说/魏 稼中医\针推\中西医结合\成9.809787532301171腧穴学/扬甲三中医\针推\中西医结合\成18.009787532302199针灸医籍选/靳 瑞中医\针推\中西医结合\成11.109787532304967针灸学/邱茂良中医\针推\中西医结合\成27.009787532302185中医儿科学/江育仁中医\针推\中西医结合\成11.809787532304875中医妇科学/罗元恺中医\针推\中西医结合\成15.009787532304936药用植物学/丁景和中医\针推\中西医结合\成22.109787532302210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编审委员会组编教材(即中医规划教材)医古文/段逸山中医\中药\针灸\骨伤25.009787532337002方剂学/段富津中医\中药\针灸\骨伤20.309787532337088中药学/雷载权中医\中药\针灸\骨伤25.009787532337064中医诊断学/朱文峰中医\针灸\推拿\骨伤19.009787532338528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中医\针灸\骨伤30.009787532341054内经选读/王洪图中医\针灸\骨伤12.409787532344383生理学实验指导/施雪筠中医\针灸\骨伤7.009787532337049中医基础理论/吴敦序中医\针灸\骨伤15.009787532337019温病学/彭胜权中医\针灸\骨伤14.009787532341085伤寒论选读/柯雪帆中医\针灸\骨伤18.009787532341078中医急诊学/任继学中药\中医\针灸\骨伤\成人10.209787532344355中医外科学/陆德铭中医\针灸\骨伤20.009787532342884中医儿科学/王萍芬中医\针灸\骨伤17.009787532341009金匮要略选读/孟 如中医\针灸\骨伤10.009787532341061腧穴学/罗永芬推拿\针灸\骨伤24.009787532338535生物化学实验指导/周梦圣中医\中药 6.009787532338405中医骨伤科学基础/王和鸣中医\针灸24.009787532340678针灸学/孙国杰中医\骨伤28.009787532341023中药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王韵珊中药\制药29.009787532342488中药药剂学/范碧亭中药\制药59.009787532344390中药制剂分析/魏璐雪中药\制药26.009787532344369中医学基础/王新华中药\制药20.009787532336999中药鉴定学/李家实中药\制药54.009787532340996中药炮制学/叶定江中药\制药18.209787532340989中药化学/肖崇厚中药\制药51.009787532342877药用植物学/扬春澍中药\制药39.009787532342914刺法灸法学/扬兆民中药\推拿13.509787532338542经络学/李 鼎针灸\推拿12.009787532337095针灸治疗学/石学敏针灸\骨伤21.509787532345649中医骨病学/袁 浩骨伤18.009787532344376中医筋伤学/韦贵康骨伤19.009787532342891中医骨伤学/张安桢骨伤24.009787532342907中医养生学/王玉川中医\针灸\养生康复19.009787532327065中医康复学/傅世垣中医\针灸\养生康复18.209787532327072中医饮食营养学/翁维键中医\针灸\养生康复18.009787532327089中医养生康复学概论/孟景春中医\针灸\中药18.009787532327102老年护理学(第二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推拿、针灸、中西医结合、成人教育38.009787547806630护理心理学(“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二版)/刘晓虹护理36.009787547803479临床基础护理技术/李丽萍、陈佩仪护理20.009787547801239护理心理学试题精选/刘晓虹护理28.009787532382422护理英语口语(附光盘)/陈仁英护理20.009787532392087临床常见病中医专科专病护理常规/张广清护理35.009787547810705中医养生康复学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组编教材护理专业教材和教辅读物Text Book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Histology(组织学与胚胎学)/钟翠平西医各专业26.009787532382309医学神经生物学/孙凤艳西医各专业60.009787532392179中医学(第二版)/周阿高西医各专业38.009787547810200神经病学(第二版)(“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吕传真西医各专业45.009787532393800基础病理生理学/陈国强 冉丕鑫西医各专业32.009787532375387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基础(第二版)/陈仁彪西医各专业30.009787532371123医学细胞生物学(“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汤雪明西医各专业42.009787532398379实验中医学(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各专业38.009787532392810体育锻炼与养生/夏西薇医学各专业24.009787532376148实验生理科学(第二版)/陈世民医学各专业38.009787547808597生理学应考必读/施渭彬医学各专业25.009787532384233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指导和图谱(第二版)/魏丽华 苏衍萍医学各专业29.009787547813720医学心理学医学各专业50.009787547812952海洋药物导论药学58.00心电图教学图谱(汉英对照)/张娟嬴医学各专业10.009787532388646病理学实验图解/何彦丽医学各专业20.009787547814406组织学实习彩色图解/罗灼玲张立群医学各专业12.009787532373710创新医学英语教程/李永安医学各专业30.009787532392674药理与中药药理实验(“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二版)/张大方中药15.009787532385362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中医药院校教材和其他教材医学生物学(第二版)/徐莉中医\中药28.009787532381227中医药文献检索(第二版)(“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中西医结合22.009787547808146邓翀实验中医学(“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方肇勤中医各专业38.009787532392810中医英语(“十一五”卫生部规划教材)/李照国(附光盘)中医各专业32.009787532398249医院组织行为学/黄淇敏医药管理专业35.009787532393794抗生素的合理应用/顾觉奋制药类38.009787532374809中医内科学(七年制)(“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陈中医\中药55.009787532375431湘君中医内科学考试题析/陈湘君中医各专业22.009787532375738中医文献研究与应用/赵国平 陈仁寿中医各专业35.009787532379859创新学基础/姚东明中医各专业20.009787532387038伤寒论讲义/姜建国中医各专业32.009787532387168方歌导读/阮宝时中医各专业20.009787532393787方药学/杨柏灿、文小平中医药35.009787547801512中成药学/陈德兴中医药40.009787532392681内经理论临床应用/周国琪、陈晓中医药28.00978547800843中医药文献信息检索中医药25.009787547803509针灸推拿治疗学/周文新中医针灸\推拿28.009787532359028人体寄生虫学/孙怀宝中医各专业15.009787532360307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章育正 吕乃群中医各专业17.409787532341948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章鲁医学工程28.009787532386201生物医学数据挖掘/章鲁医学工程22.009787532392537 Internet医学信息检索/顾顺德医学工程25.009787532383849现代中医内科研究/冼绍祥中医各专业30.009787532302604正常人体学/张志雄中医各专业85.009787547810613医用化学/张学礼 张晓薇中医各专业269787547813225生理学/王德山中医各专业289787547812389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陈殿学中医各专业359787547813591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刘春英中医各专业489787547813614最低发货折条码扣。
中医体质学(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规划教材)

目录分析
第一节中医体质学的 概念与研究范畴
第二节中医体质学的 地位与作用
第三节中医体质学的 理论基础
第四节中医体质学的 基本原理
学习小结
第五节中医体质学 的三个关键科学问
题
思考题
一体质及其相关概念 二中医体质学的概念与内涵 三中医体质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范畴 四中医体质学的研究方向与任务
一中医体质学的地位 二中医体质学的作用
(一)成人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 (二)成人版《中医体质量表》
作者介绍
这是《中医体质学(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规划教材)》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读书笔记
这是《中医体质学(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规划教材)》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中医体质学(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规划教材)》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一体质与方药的耐受性及反应性 二体质与针刺的耐受性及反应性
一调体康复的目的 二调体康复的原则 三调体康复的方法
第一节体质与 养生
第二节体质与 治未病
学习小结
思考题
一平和质调养 二气虚质调养 三阳虚质调养 四阴虚质调养 五痰湿质调养 六湿热质调养 七血瘀质调养 八气郁质调养 九特禀质调养
一体质与预防 二体质与公共卫生 三体质与健康管理
第一节体质与形态结 构
第二节体质与年龄
第三节体质与心理
第四节体质与适应能 力
学习小结
第五节体质的生理 特点
思考题
一小儿阶段 二成年阶段 三老年阶段
一体质的稳定性 二体质的可变性 三体质的多样性 四体质的趋同性
第二节体质与病机 从化
第一节体质与发病 的关系
《中药基础知识教材》课件模板

1钱=3克
4、煎服法
煎药法 用具 用水 火候 方法
砂锅,忌铁锅
水质纯净,漫过药物2-3cm 先武后文
先加水400ml煎取200ml药汁, 再加水300ml煎取100ml,与 前药汁混合,分两次饮服
煎服法
三七、琥珀
冲服
先煎 附子、石决明
阿胶、芒硝
烊化 (溶化)
特殊 煎药法
包煎 辛夷、车前子
后下 砂仁、钩藤
【作用】
1. 升浮药: 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
2. 沉降药: 泻下、清热、利尿渗湿、重镇安神、潜阳
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收敛及止咳平喘
【影响因素】
1. 性味
辛、甘、温热 —— 升浮(阳) 酸、苦、咸、寒 —— 沉降(阴)
【影响因素】
2.质地 质地轻——升浮; 质地重——沉降
“诸花皆升,旋覆独降; 诸子皆降,蔓荆独升”
朱砂 :镇心安神 — 心经 杏仁 :肺经 —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大肠经
毒性
【古代认识】 1.“毒”是指药物的偏性。 2.“毒药”即是药物的总称。
【现代认识】 “毒”是指药物的毒副作用。
【中毒原因】
1. 服用过量或长期服用; 2. 炮制或配伍不当; 3. 药不对证; 4. 体质因素。
【临床应用】
【相反】
“相反者,两不相合也”
相反指合用后,原有毒害效应增强,或产 生新的毒害效应的两味药之间的配伍关系。
配伍
增强疗效—相须、相使 降低疗效—相恶 消除毒副作用—相畏、相杀 产生毒副作用—相反
麻黄 大黄 生姜
人参
相须 桂枝 相使 槟榔
相杀 半夏
相畏
相恶 莱菔子
禁忌
【配伍禁忌】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第一版)

蟾酥(附药:蟾皮)
樟脑
木鳖子
土荆皮
蜂房
大蒜
第二十八章拔毒化腐生肌药
升药
轻粉
砒石
铅丹
炉甘石
硼砂
附篇:临床常见百种病证用药简介
附录一:药名笔画索引
附录二:药名拼音索引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中药学》
总论
中药的发明和应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历史文化、自然资源方面的若干特点,因此人们习惯把凡是以中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采集、炮制、制剂,说明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应用的药物,统称为中药。简而言之,中药就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它对维护我国人民健康、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
夏商周时代(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人工酿酒和汤液的发明与应用,对医药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酒是最早的兴奋剂(少量用之)和麻醉剂(多量用之),更能通血脉、行药势,并可用作溶剂,后世用酒加工炮制药物也是常用辅料之一。随着人们医药知识的日益丰富,用药经验和药物品种的逐渐增多,为从单纯的用酒治病发展到制造药酒准备了条件。甲骨文中即有“鬯其酒”的记载。据汉·班固《白虎通义·考黜篇》注释:“鬯者,以百草之香,郁金合而酿之成为鬯。”可见,“鬯其酒”就是制造芳香的药酒。酒剂的使用,有利于提高药物的疗效,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仅《内经》所存十三首方中即有四个酒剂,《金匮》、《千金方》、《外台秘要》、《圣惠方》、《本草纲目》等书中有更多内、外用酒剂,故后世有“酒为百药之长”之说。酒剂的发明与应用对推动医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北京中医药教材书目

基础医学院教师主编教材目录序号教材名称出版社主编副主编出版时间1 方剂学[供中西医结合用] 中医药谢鸣09/02/2 中医基础理论高等教育高思华09/11/3 中医各家学说专论人民卫生鲁兆麟彭建中09/07/4 中医护理学基础[双语教材] 人民卫生郝玉芳、陈锋马淑然09/12/5 中国民族医药学概论中医药李峰、马淑然09/04/6 生理学【案例版】科学李国彰刘志敏08/06/7 温病学【精编】上海科技谷晓红08/08/8 标准医古文外研社王育林09/07/9 内经选读高等教育翟双庆08/08/10 医学科研思路方法与程序人民卫生贲长恩郭顺根09/01/11 伤寒论理论与实践人民卫生郝万山09/07/12 西方社会医疗保健体系自编王彤、乌日图09/10/13 伤寒论讲义高等教育王庆国李宇航07/12/14 中医处方方法学人民军医李庆业05/01/15 中医学基础概论[上] 学苑刘兴仁、王天芳、李晓君王彤、李兴广、倪诚、薛晓琳08/07/16 中医学基础概论[下] 学苑刘兴仁、李兴广、倪诚王天芳、王桐生、李卫红、李晓君、杨毅玲08/07/17 大学语文与医古文学苑黄作阵曾凤、曲黎敏08/07/18 老年保健与康复自编林殷、廖艳、张聪08/02/19 中西医康复医学自编林殷、张聪、廖艳08/03/20 保健食品导论自编周俭08/03/21 中国民族医药学概论自编李峰、马淑然08/06/22 临床实用中成药自编高学敏、钟赣生08/07/23 中西营养学概论自编周俭08/05/24 中医诊断学【研究生】中医药王天芳2007/0 1/25 医学遗传学中医药赵丕文2007/0 1/26 解剖生理学中医药施雪筠牛欣2004/0 7/27 病理学【高职】济南潘彦舒2004/0 7/28 病理学【修订版】科学黄启福2007/0 8/29 中医临床病症护理学人卫王琦李玮、陈岩2007/0 6/30 组织学与胚胎学人卫郭顺根2006/0 6/31 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指导人卫郭顺根2006/0 9/32 神经生理学人卫李国彰2007/0 4/33 中医诊断学[2版][汉英双语]●供来华留学生用人卫王天芳、方廷钰嵇波、陈锋2007/09/34 中医养生学[汉英双语]●供来华留学生用人卫刘占文吴青、王璁2007/09/35 医学基础知识导读[汉英双语]●供来华留学生用人卫牛欣、宋一伦司银楚、马良宵2007/09/36 方剂学[2版][汉英双语]●供来华留学生用人卫许文忠2007/09/37 中医基础理论[2版][汉英双语]●供来华留学生用人卫郭霞珍2007/09/38 临床医学概论[上][供非医专业用]自编钱会南2007/01/39 临床医学概论[下][供非医专业用]自编刘占文、林殷2006/08/40 现代医学基础概论[上] 自编白丽敏孙红梅、白锦文、张胜2006/07/41 中药新药研发思路与方法自编张建军王景霞、欧丽娜、陈绍红2007/10/42 医学分子生物学唐炳华、王继峰2006/0 4/43 中医基础理论【精编】郭霞珍2006/0 8/44 正常人体解剖学【精编】白丽敏2006/0 8/45 中医体质学人卫王琦郑守曾、钱会南2005/0 8/46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科学邱全瑛2005/0 1/47 神经解剖学中医药白丽敏2003/0 8/48 中医疫病学人卫宋乃光、刘景源2004/0 8/49 中国科技史概论自编林殷2005/0 9/50 分子细胞与疾病人卫贲长恩、牛建昭2003/0 1/51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中医药顾立刚2004/0 8/52 病理学科学黄启福2004/0 9/53 中医基础理论学苑刘燕池、雷顺群郭霞珍、刘兴仁、辛瑛2004/04/54 中药信息检索学苑严季澜2004/0 2/55 中医临床研究设计学苑胡立胜2004/0 5/56 内经选读学苑烟建华苏晶2004/0 2/57 中药饮片辨识自编李兴广、张建军2004/0 8/58 中医信息学科学任廷革2003/0 8/59 医学科研基本思路方法与科研程序科学贲长恩2003/08/60 生理学湖南科技牛欣2003/01/61 医古文人卫张其成2001/0 8/62 中医诊断学人卫季绍良2002/0 8/63 方剂学人卫谢鸣2002/0 9/64 组织学与胚胎学人卫牛建昭2002/08/65 内经讲义人卫王洪图2002/0 8/66 中医基础理论科学刘燕池、郭霞珍2002/0 8/67 中药学中医药高学敏2002/0 9/68 中医文献学中医药严季澜2002/0 8/69 分子生物学与分子克隆概论自编生物化学教研室编1998/05/70 基因分子生物学自编1998/1 2/71 生物化学补充教材自编王继峰、刘连起2000/0 3/72 分子生物学补充教材【英文版】自编生物化学教研室编2000/05/73 局部解剖学自编孙红梅、李德伟2000/0 3/74 中医养生学概论自编刘占文2000/0 3/75 中医康复学概论自编林殷2000/0 3/76 中医学导论自编韩刚2000/0 9/77 本草文献学自编李兴广2000/1 1/78 中医医案学自编高春媛2000/1 1/79 中医信息学概论自编任廷革2000/0 9/80 DME 临床流行病学自编胡立胜2000/0 3/。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教材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教材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教材是为了推广中医药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医药的兴趣和认知而编写的教材。
以下是部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教材的简介:
1. 《中医药文化基础》
《中医药文化基础》是针对非医学专业学生编写的一本通识教材,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医药文化基础知识,提高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和认知。
教材内容涵盖了中医药发展简史、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基础知识、针灸推拿等方面,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轻松掌握中医药文化基础知识。
2. 《中医药与健康》
《中医药与健康》是一本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医药在维护健康方面的作用和价值的教材。
教材内容涵盖了中医养生保健、中医食疗、中医美容等方面,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让学生了解中医药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3. 《中医药文化经典导读》
《中医药文化经典导读》是一本旨在引导学生阅读中医药文化经典的教材。
教材选取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进行导读,通过解读经典中的思想和理论,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除了以上教材,还有《中医药文化概论》、《中医药与人类健康》等教材可供选择。
这些教材的编写注重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医药文化,提高对中医药的认知和应用能力。
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最好的中医十大书籍

最好的中医十大书籍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被誉为“国粹”。
中医理论体系丰富,其经典著作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对于中医的学习和研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下面是围绕“最好的中医十大书籍”来阐述的文章。
第一步:选出十本最好的中医书籍为了选出最好的中医书籍,我们可以从多方面着手,如从医学专业性、文字流畅度、内容充实度、影响力等角度进行评估,综合考虑后再进行筛选。
终于,我们选出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素问》、《本草纲目》、《刺灸疗法》、《针灸大成》、《针灸学》、《药性论》等十本书籍。
第二步:黄帝内经及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中的精华,对中医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经典之一,包含了日常生活习惯、饮食保健、疾病预防和治疗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上古经典之一,以“六经辨证”为理论基础,系统纪录了当时最为普遍的传染病。
第三步:素问及难经《素问》和《难经》是中医学术的两大宝典。
《素问》是我国最早的医学文献之一,《难经》则是黄帝时期的杂病专著。
《素问》重在讲述中医健康理论和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其中涉及到了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经络腧穴”等理论,对于中医的理论体系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难经》主要探讨了中医在面对多种难治性疾病时的治疗方法和技能,以及通过调整人体脏腑功能和平衡机体内部环境来治愈疾病的方法。
第四步: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是中医古籍中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它包含了中医学发展史上的精华,在中医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金匮要略》主要讨论了人体常见疾病的病机、证候、治疗以及药物的配伍、炮制等方面的知识,是中医师必备的临床指南。
第五步: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中医药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是我国药学史上的一部宝典。
全书详细地描述了中草药的性能、用途、源流以及适合的药方和用法等方面的内容,为今后的中医药研究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中医本科教材25本

中医本科教材25本
中医本科教材是指用于中医本科教育教学的教学用书,它们涵
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
官科、针灸、推拿、中药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这些教材通常由中
医学院的专家学者编写,内容丰富、系统完整,是中医学生学习的
重要参考资料。
1. 中医基础理论类教材,这类教材主要介绍中医的基本理论,
包括《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以及《中医基础理论》等专著。
2. 中医诊断类教材,这类教材主要介绍中医诊断的理论和方法,包括《中医诊断学》、《望、闻、问、切》等教材。
3. 中医内科类教材,这类教材主要介绍中医内科疾病的病因、
病机、诊断和治疗,包括《内科学》、《中医内科学》等教材。
4. 中医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类教材,这些教材主要介绍
中医对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包括
《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五官
科学》等教材。
5. 针灸、推拿类教材,这类教材主要介绍中医针灸、推拿的理
论和实践技术,包括《针灸学》、《推拿学》等教材。
6. 中药学类教材,这类教材主要介绍中药的基本理论、药物学、药方学等知识,包括《中药学》、《方剂学》等教材。
总的来说,中医本科教材的数量很多,每个学科都有相应的教材,涵盖了中医学的方方面面,为中医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中医知
识提供了重要的学习工具。
这些教材的编写都经过严格的专家学者
审定,内容丰富、权威性强,对于培养合格的中医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类教材
高等中医教育自建立以来,从无到有,逐渐形成了初步的教学体系,在中医药高级人才培养工作中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是,高等中医院校现行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在内容和形式方面还存在系统性、规范性不强,学科之间界限不清以及有些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
市场上的中医教材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概念不严谨、体例陈旧等,教材内容重复、雷同甚至矛盾的问题也很突出。
高等学校的教材建设是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高质量的中医教材更是保证中医教育质量的基石。
本期,本报特别邀请了相关专业的教师、学生和出版社编辑谈了他们使用教材的一些心得体会
教材格局值得称道
评《针灸医籍选读》
侯中伟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针灸医籍选读》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也是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由山东中医药大学吴富东教授主编,北京、上
海、湖南等多家高等中医院校共同编纂而成。
目前,本教材在中医高等教育事业针灸课程的体系中应用较广,是一本结构
清晰、内容翔实、详略得当的教材,其教材格局特色鲜明,值得称道和探讨。
1.宏观框架合理
针灸学源远流长,自上古的砭石到后世的毫针,针灸治法层出不穷。
医论医籍蔚为大观,要想窥见历代医家针灸学术精华全貌,必须博览群书。
本书将大量针灸学著作融为一炉,并分为上中下三篇,以医经、医论、歌赋的整体形式编纂起来。
其中上篇医经部分包括了《内经》和《难经》中有关针灸的精华篇章。
中篇医论部分摘取针灸后世诸家医论精要,展示了自晋朝至清代针灸诸家的学术观点。
下篇歌赋部分选取琅琅上口的针灸各家歌赋,纂辑而成。
可以说,上篇针灸医经是学好针灸的根基,《灵枢》又称为《针经》,其主要学术内容即呈现了针灸治病相关的脏腑经络等根本原理与规律。
《素问》重点讲授临床治疗的策略,有了策略,治疗就显得更加生动。
《难经》是对《内经》182篇的疑难释解,也是对临床治疗规律的深入阐释。
因此,上篇充分起到了对针灸医学理论的奠基作用。
中篇医论部分则充分展示了临床各家的针灸风格、用途、特色。
皇甫谧、孙思邈、王执中、杨继洲等大批医家不仅继承了《内》、《难》特点,而且各自有所发展,如阿是穴的
发明、子午流注针法的创立、腧穴之间的配伍规律等。
是针灸学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又一重要学习内容。
下篇歌赋则属于学习针灸经典的趣味精华版。
读者通过歌赋的学习,可以很好很快地掌握治病的内在规律。
因此,本教材整体设计合理,宏观框架有序,显示出了其结构的合理特征。
2.篇章注意细节
本教材不仅在宏观上注重了整体的谋篇布局,体现了三篇之间的递进层次,考虑了读者学习的理性逻辑。
而且在微观上注意了每篇摘选文章的局部完整性。
具体而言,每篇选文均设计了学术思想、原文、提要、注释、按语、课后思考题等内容。
这种设计让读者充分了解了具体篇章的总体内涵、学术精要、文字当中的疑难之处以及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通过这些细节设计,每个单元自成一体,多个单元融成一个独立篇章。
由此而言,本教材兼具了布局的整体性和微观的完整性。
使得整本教材浑然一体,层次清晰,具有学术的权威性和学习的可读性。
3.教材印制精美
一本优秀的教材不仅内容精良,同时应该兼具精美的形式。
本教材印刷精美,让人阅读起来有赏心悦目的感觉。
第一,印刷多级标题字体层次清晰。
第二,正文原文以繁体字形式呈现,突出了古文阅读的意境美,同时增加了繁体文字传递的信
息。
这一点是我们应该提倡的,有助于增加我们对于古代文字的理解。
一本好的教材需要有很好的立意、需要有完整的布局、需要注意细节、需要有精美的印刷,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赏心悦目,最大化地发挥教材的优势。
《针灸医籍选读》,吴富东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1月,定价:19.00元
当代中医教育的一个探索
评《内经选读》
王传乐
自1956年高等中医药院校成立以来,关于中医药教学的教材先后经过了很多版的编写,其中四大经典(《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温病》)的编写有着种种不同的意见,大多业内人士认为四大经典是中医的源头活水,不应断章取义地编为教材,最好阅读原典,直探本源,以便打好扎实深厚的中医基础,但是随着学习者古文水平的降低,直接阅读原典非常困难,因此编写教材,加以注释,以引领初学者进入中医之门也就在所必需了,但这也仅仅是一方面,笔者认为,如果要真正成为一个中医造诣非凡的大家,还是要下一番功夫好好通读原典。
在此,仅以学苑出版社出版的《内经选读》一书为例,
略论中医药教材的编写特色。
本书是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组织编写的精品教材立项项目,内容编写精当,选材翔实,非常有助于中医教学。
本教材共分八章,其中前两章为《内经》概论,主要介绍了《内经》的成书,历代沿革及其学术体系,这一部分,有助于学习者对《内经》的整体了解,也有助于其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包括版本学、训诂学知识和历代医家对《内经》的注释流程,可以说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对于真心学习《内经》者有高屋建瓴之助。
本教材的后六章为《内经》原文导读,以编者对《内经》的理解,从《内经》中抽出相关的原文,分别加以标题,对于原文词句作了相关的解释,同时对每一小节作了扼要的按语,以便加深读者对原文整体含义的理解。
这一部分,可以使初学者比较容易地读懂《内经》原文,对于《内经》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大概的理解。
本部分的校注比较精当,选取了历代注家中比较公认的解释,非常有助于参考。
但是笔者感觉,教材所选毕竟为《内经》原文的一部分,有一些细节还是要读原典才好。
总体来说,本书也是中医教育发展史的必然产物,是当代中医教育的探索和尝试。
看得出来,编写者下了很大的功夫来分编章节,考校诸家,因此本书对于初学者非常有助益。
另外,与本书配套的是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内经选读辅助教材》,供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专业本科学
生在课下学习基本教材时使用。
《辅助教材》以基本教材“原文导读”部分的节为单位,首先在每节标题之下设“本节要点”栏目,简明扼要地概括本节内容的要点和重点,使学生对本节重点内容及其在全书中的地位有全面了解,并分条罗列需熟
记和重点掌握的经文。
其后列“经文释义”栏目,除每段冠以标题外,主要是用现代语言对原文重点内容进行阐释,简明扼要而不拘于字句,以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理解经文。
再后置“理论阐发”栏目,就原文所论及的主要医学理论分条列出题目进行阐发,并提示该理论对后世医学发展的影响以及对后
世临床的指导作用。
最后有“复习思考”栏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内经的重要理论观点。
《内经选读》,烟建华编著,学苑出版社2004年2月12664
编辑荐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市场部主任徐国强向读者推荐了两
本教材。
蔡宝昌《中药炮制学》。
该书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与改革的意见的精神及《中药炮制学》的教学大纲,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规划、宏观指导,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全国高等中医方药教材建设研究会组织《中药炮制学》编写委员会在前几版教材基础上编写而成。
全书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
此外,并附有药名中文笔画索
引。
总论论述了中药炮制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等内容。
各论采用了炮制工艺与辅料相结合的分类方法,列举了有代
表性的230余种中药的处方用名、来源、炮制历史沿革、炮制方法、成品性状、质量要求、炮制作用、炮制研究等内容。
在原教材的基础上删减了部分不具代表性、不常用的药物。
在第五章中药饮片的生产与设备及第六章中药饮片的质量
与养护中,结合中药饮片的生产实际及中药饮片企业GMP的要求,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增加并充实了新的内容。
在“炮制研究”项中充实了近几年在炮制研究领域取得的新成果和新进展。
傅超美《药用辅料学》。
该书共分为六章。
采用按制剂物态分类方法和按药用辅料用途分类方法相结合的体例进
行编写。
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药用辅料学的定义、作用、研究进展和国内外辅料管理的有关规定。
第二章液体制剂用辅料,主要介绍液体制剂的物态特征以及常用液体制剂的辅料。
第三章固体制剂用辅料,主要介绍固体制剂的物态特征以及
常用固体制剂的辅料。
第四章半固体制剂与气体制剂用辅料,主要介绍软膏基质、硬膏基质、栓剂基质、滴丸基质与冷凝液,以及气体制剂用辅料。
第五章缓控释给药系统用辅料,对缓控释、速释、靶向给药系统以及经皮给药和粘膜给药系统用辅料进行介绍。
第六章对中药炮制常用辅料进行简单介绍。
各章中首先介绍该类辅料的含义、分类、基本要求及选
用原则等,再对该类辅料的常用品种主要从性状与性质、作用与用途、使用注意以及应用实例等方面进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