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标准课教案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十三篇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十三篇《归园田居》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
希望能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
【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学习并鉴赏《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二.整体感知《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
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
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
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
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涛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
由人生有限,引发出人们的思考:人应该怎样活着?对此,汉乐府诗歌里更多的是主张及时行乐,“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西门行》)将这种主张发挥到了极致。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精选14篇)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精选14篇)《归园田居》篇1一、导入:我们初中的时候,学习过一篇《桃花园记》,作者是谁?(陶渊明)在作品中,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归园田记》。
这首诗跟《桃花源记》一样,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反映他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他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二、简介作者: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
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三、分析《归田园居(少无适俗韵)》的思想内容1、教师范读2、学生朗读,并参看注释,了解大意。
思考:①这首诗可以分为哪几层意思?②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③诗人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哪些事和景物的具体描写表达出来的?3、提问并订正;师明确:本诗可分为三层:第一层1—6句,写作者的个性和思想,表达对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第二层7—18句,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田园生活的喜人情趣;第三层19—20句,回答人们的疑问,收束全文。
4、研习第一层:⑴释“韵”与“误”“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
《归园田居》优秀教案(通用7篇)

《归园田居》优秀教案《归园田居》优秀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归园田居》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归园田居》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2、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3、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做一道选择题:如果大家走入社会,有两条道路给你们选择——1、做大官,有名有利。
2、做农民,平平淡淡。
同学们选择哪条路呢?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是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
舍和得充满烦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
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是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
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
《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
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非常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三、析题:文章和诗歌的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
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够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这节课就要了解的几个问题: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归园田居教案3篇

归园田居教案3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归园田居教案,希望你们能喜欢。
归园田居教案一一、【学情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在理解与鉴赏本诗方面存在着以下问题:1、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对照注释,理解诗歌,但是理解流于表面,即只能够回答诗歌抒发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即使是思想感情,很多学生流于概念化的理解,即厌恶官场、渴望回归田园等已有的阅读经验以及教材上的阅读提示。
3、很多学生提出疑问:中间一段景物描写,读起来也并没有感到多美,为什么就能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4、对诗歌题目的停顿,存在着疑问。
5、部分同学提出,不知道学习这首诗歌的意义在哪里,特别是在现在这样一个功利化的时代。
6、个别同学在背诵方面存在困难。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1.赏析陶渊明在本诗中构建的"两个世界",提高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
2.分析平常景物"诗意化"的鉴赏方法,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时数】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第一步:导入在一个"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的社会里,做官是读书人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唯一途径。
但是陶渊明却"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别官场,回归田园,那么,"田园世界"真的那么吸引人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归园田居》——(二)第二步:解题首先来看题目,题目是"归园田居".我们都大致理解这四个字的意思,但是都无法从语法角度进行清楚的解释。
一般的读法是"归园/田居",似乎"归园"是一个意思,"田居"是另一层意思。
其实不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袁行霈先生经过考证,认为:"园田居"乃渊明之一处居舍(另有"下泽田舍"等),其少时所居,地近南山,即庐山。
归园田居教案8篇

归园田居教案8篇归园田居教案归园田居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反复吟咏,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把握形象,欣赏诗歌结构美、画面美。
3、知人论世,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情感,把握形象,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解题,明确层次思路,把握结构美;欣赏田园风光,品味画面美。
教学辅助:多媒体、诵读录音、背景音乐。
教学设想:学习《归园田居(其一)》,思考到学生进入高中学习才半个学期,刚刚学完的必修一仅涉及一单元的现代新诗,结合必修二第二单元教学目标,故确立学习本文目标定位——继续激发兴趣,初步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潜力。
拟打算透过反复吟咏——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来到达教学目标。
结合新课标理念: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
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
同学们,我刚才说的是谁呢?(——学生答:陶渊明。
)初中时咱们学过了他的《桃花源记》。
这天,咱们要学习的是他的一首五言诗《归园田居(其一)》,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二、简介作者、背景:师:咱们常常说鉴赏诗歌首先要知人论世,大家预习了课文,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陶渊明呢?1、学生自己介绍,教师相机补充。
那个同学主动来回答?相关资料: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东晋最杰出的诗人。
出身仕宦家庭,曾祖曾官至大司马,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陶少年时代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
但是反动门阀制度却对他不利。
陶曾祖是高官,尚被当时之人讥骂为“小人”、“溪狗”。
归园田居教案8篇

归园田居教案归园田居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反复吟咏,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把握形象,欣赏诗歌结构美、画面美。
3、知人论世,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情感,把握形象,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解题,明确层次思路,把握结构美;欣赏田园风光,品味画面美。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诵读录音、背景音乐。
教学设想:学习《归园田居(其一)》,思考到学生进入高中学习才半个学期,刚刚学完的必修一仅涉及一单元的现代新诗,结合必修二第二单元教学目标,故确立学习本文目标定位——继续激发兴趣,初步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潜力。
拟打算透过反复吟咏——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来到达教学目标。
结合新课标理念: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
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
同学们,我刚才说的是谁呢?(——学生答:陶渊明。
)初中时咱们学过了他的《桃花源记》。
这天,咱们要学习的是他的一首五言诗《归园田居(其一)》,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二、简介作者、背景:师:咱们常常说鉴赏诗歌首先要知人论世,大家预习了课文,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陶渊明呢?1、学生自己介绍,教师相机补充。
那个同学主动来回答?相关资料: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东晋最杰出的诗人。
出身仕宦家庭,曾祖曾官至大司马,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陶少年时代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
但是反动门阀制度却对他不利。
陶曾祖是高官,尚被当时之人讥骂为“小人”、“溪狗”。
到了陶渊明时,父亲早逝,家世没落,家境贫寒。
归园田居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优秀6篇)

归园田居教案《归园田居其一》教案(优秀6篇)《归园田居(其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四课《诗三首》中的一首诗,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单元学习目标是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本诗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诗。
可说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辞,迎新我的颂歌。
下面是作者给大家整理的6篇《归园田居其一》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归园田居教案的写作思路。
《归园田居》教案篇一一、导入:我们初中的时候,学习过一篇《桃花园记》,作者是谁?(陶渊明)在作品中,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归园田记》。
这首诗跟《桃花源记》一样,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反映他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他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二、简介作者: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
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较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三、分析《归田园居(少无适俗韵)》的思想内容1、教师范读2、学生朗读,并参看注释,了解大意。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优秀8篇)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优秀8篇)《归园田居》篇一教学设计*陶渊明的是高中二年级语文课本中的内容。
以下我们从设计意图、媒体设计、设计实施及教学设计流程图四个方面谈谈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教学古代诗歌,一般的程式是介绍作者、时代背景、串讲全诗、讲写作特点。
本教学设计意在打破这样的程式,利用多媒体创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走进诗中、进入角色,自己去悟诗、品诗,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感悟能力,使其学会鉴赏诗词。
*本设计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充分体现教师“导”的作用,主要采用问题式教学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问题设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平静恬淡的意境,二是联想思辨——诗人对待人生的思想态度。
*二、媒体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融汇了常用的电教媒体——录音机、投影仪、录像机及电视机的功能,集声音、文字、图像、动画片于一体,通过大屏幕和伴随着优美的背景音乐的诗朗诵,将全诗内容缓缓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其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在教师对作者及其当时的背景作以简单介绍后,再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与诗文描写的情景相符的画面,师生共同欣赏全诗,为下一步把握全诗的意境、风格奠定基础。
*媒体的有效介入,使诗歌的声、形、意、像完整、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因为媒体的介入,使得反馈与调整更及时、更准确,从而减轻了师生负担,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教学过程*1.课题导入*陶渊明的诗以其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为读者营造了一个个温馨、愉悦的港湾。
俄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陶渊明的就是一幅优美的田园风景画。
*2.教学过程*(1)聆听诗歌配乐诵读*要求:想象诗歌所绘之景。
*学生朗读以多媒体配乐。
*要求:模仿朗读,体会诗人的心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园田居标准课教案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归园田居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情况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学会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
3.学习鉴赏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所蕴涵的情感及艺术手法。
4.正确评价陶渊明放弃官场、归隐田园的生活道路选择,培养学生的修身意识。
【教学重点】1、提炼表现陶渊明思想志趣的语句进行探究式学习2、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教学难点】欣赏作者如何以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体会诗歌语言并且学习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设想】自制PPT课件,播放配乐朗诵一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以前学习过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想要的生活是怎样的呢(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种生活你们喜欢吗那么我们今天来看另一位诗人——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又想要什么要的生活他追求的到底是什么看看自己又是不是喜欢他的生活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
一、作者简介及背景师:在读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陶渊明。
有哪位同学能说说你对他的了解。
(生答)陶渊明,又叫陶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
曾几次做官,又几次辞官,最后任官职是彭泽县令,但他做了81天就辞官,直到63岁去世再未出仕做官,彻底归隐田园。
这一首着名的田园诗,是作者辞官回乡后的次年写下的。
他是东晋伟大的田园诗人:喜欢写农村风物和劳动生活,表现了对官场污浊风气的憎恶和对田园劳动生活的赞美。
他有一句名言,说的是(生:“不为五斗米折腰”)。
他这种不愿在污浊官场混迹,想要保持高洁、独善其身的文人情怀对后世文人影响很深,譬如李白的诗句(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与此一脉相承的。
正是因为他生前的这种气节,后人称他为“靖节先生”,还有人叫他“五柳先生”,这是因为(生:《五柳先生传》)他写了《五柳先生传》一文。
二、疏通文意1、了解了诗人的生平情况,我们来看一下书下面的生字词的注释:韵 yùn 本性、气质羁jī 拘束笼中鸟拙zhuō 一声①笨:手笨、勤能补拙②谦辞:称自己的文章、见解:拙见荫 yìn 四声遮蔽没有日光,又凉又潮湿;暧暧ài 日光昏暗,模糊;颠diān 高而直立的东西的顶;樊fán 篱笆樊笼指关鸟兽的笼子同学们还有不理解的字词吗,请提出来。
大胆发言。
(生问)那么谁能够帮助解答这个问题呢咱们有惑就需要解惑。
(生答)指导朗读:2、字词问题解决之后,请同学们一起将这首诗朗读一遍。
3、下面就请同学们再来听听名家又是如何来朗诵这首诗的注意诗歌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播放录音)4、对重难点诗句进行翻译,疏通大意。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生:自己从小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天性就热爱山林。
误落尘世的罗网中,已有三十年。
笼中的鸟怀恋着旧日的山林,池中的鱼思念着从前的水潭。
我在南边的野地间开荒种地,为了清贫自守回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生:方圆十几亩的宅基地上,有茅草房八九间。
榆树和柳树遮蔽了房后的屋檐,桃树和李树排列在堂屋之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生:远处的村落模糊不清,村落的袅袅炊烟依稀可辨。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生:狗吠声从深巷中传来,鸡鸣声传自桑树的顶部。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生:门庭没有世俗的杂务,在空寂的屋子里心境悠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生:长久在官场中,终于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中去了。
)小结:《归园田居》主要描写了自然秀丽的田园风光,恬淡质朴的躬耕生活;抒写了弃官归隐返回自然的愉快心情。
通篇浑然一体,展示出宁谧和谐之美。
在诗人的笔下,田园风光秀美而自然,徜徉于其间的诗人淡泊宁静,志趣高洁。
此情此景,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璞归真”。
三、思路结构与内容讲解刚才我们一起整体感知了这首诗,现在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诗主要是围绕题目中的哪个字而写的呢(生:归字)(幻灯片)找得十分准。
那么,本诗围绕这个“归”字又主要写了“归”的什么内容(生:为何而归,从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后的田园生活)(1)归的原因是什么呢(生:厌恶官场,喜爱田园)哪些诗句说明了诗人的这种态度呢请找出来。
(生:“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幻灯片)(2)从何而归(官场——尘网、樊笼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3)归向何处(归向田园)(4)归去如何(无尘杂、有余闲)由此看出诗人身在官场的感受是厌恶的,他归向田园后又是什么感受呢他所生活的田园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下面就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诗句。
(生:“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幻灯片:诗句)我们一起将这些诗句朗诵出来。
(师生齐读)这里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呢所见有(生: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所闻有(生:狗吠、鸡鸣)所感有(无尘杂、有余闲)。
(板书)这种农村生活景象都是最常见的,十分普通,可是在诗人笔下你觉得怎么样呢请大家欣赏这些诗句的美感,深深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情感。
(生答,教师引导、补充)a.“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十余”、“八九”,这两个约数,显示出主人的生活应该是十分简朴的,表达出诗人对这种生活一种满足感。
(近景、静景)b.“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画面一下由前四句近景拉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一样慢慢拉开,充满农家风味的草屋也融入到这深远的背景之中,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
c.“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使画面一下子活了起来,狗吠、鸡鸣虽写动,诉诸于听觉形象,却分明让我们感受到田园生活的幽静,正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不会让你感觉到喧嚣和烦躁,却更衬托出户一个和谐、安宁的意境。
(动景)d.“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这一无一有,这里也充分说明了这正是诗人求之不得的生活方式和理想境界。
现在就让我们背诵田园生活情景的诗句,自己在头脑中绘制一下这幅图画,感受这田园生活所带来的情趣。
(师评)那么我们又回过头来看一下本诗的开头和结尾。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前两句开门见山,点出作者的爱好和追求。
作者是热爱自然生活的,厌恶官场的世俗生活,无奈“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一个“误”字写出了诗人的悔恨和沧桑。
为什么要“守拙”言外之意是什么(官场是个是非之地,那些人都八面玲珑、尔虞我诈,觉得自己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所以决定自己还是守住自己的笨拙回到田园去。
这其实是一种反讽的说法。
)从羁鸟、池鱼写到归园田,更表明了自己的期盼与愿望。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也指自然的生活。
这两句再次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从而突出主旨。
小结:诗人描写了自然秀丽的田园风光,恬淡质朴的躬耕生活;抒写了弃官归隐返回自然的愉快心情。
全诗从误,从羁鸟、池鱼到最后的返自然,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充分的表现出来作者对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
四、艺术特色了解了文章的内容之后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本诗的艺术特色:那么我们来看看这首诗歌里面诗人又用了哪些艺术特色呢请同学们找出来相应的诗句,并进行分析同学们知道常见的表达技巧有哪些呢诗歌的表达技巧分为:抒情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烘托、渲染、动静结合、白描、比兴、对照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1、白描(师: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与细节描写相对应。
):生:如“方宅十余亩……虚室有余闲”,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
2、情景交融。
生:“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
这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诗句都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来写出来作者的闲适自得的心境,表达了自己真挚的感情。
3、比喻。
“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官场)比喻为“尘网”、“樊笼”。
4、比兴(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所咏之词)“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先把自己比先羁鸟、池鱼,后面引出作者想: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5、以动衬静。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与前面的几句诗句形成动静结合,从而以静衬动,它不会让你感觉到喧嚣和烦躁,却更衬托出一个和谐、安宁的意境,更衬托出作者闲适、安宁的心境6、语言朴实、平淡、自然:表现在对平常的农村景象的描写。
(“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陶诗语言的朴素,又并不是随口而道,毫无加工,而是高度精炼。
他对自然的美,无疑有十分敏锐的感受,因而能够用准确而朴素的语言将其再造为诗的形象小结:前人常用平淡概括陶诗的风格,这是不错的。
我们在陶诗里很难找到奇特的形象,夸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辞藻,一切如实说来,平平淡淡,不会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
陶诗的好处是在平淡的外表下,含蓄着炽热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这正和陶渊明的为人一样。
因此读来韵味隽永,越读越觉的它美。
五、拓展延伸问题预设:有人说陶渊明的归隐是志趣高洁、洁身自好的,也有人认为他的归隐是消极避世。
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的隐逸道路假如是你,你会怎么选择呢小结:学习陶渊明对于今时今日的人们来说我觉得最大的意义不在于他的选择,而在于他的舍弃,他选择了归隐,也就舍弃了名利;选择了归隐,也就舍弃了富贵;他能在浑浊的现实中追求自己的原则;能在一尘不染的现实里关照自己的本性;能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能够“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这一点,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需要足够的勇气,足够对自己的真实,足够独立思考的精神,足够独立人格的支撑才能够做到的。
所以,无论时代怎么改变,世事怎么变迁,陶渊明和他文如其人的淳朴诗作都不会褪色,他一直是并永远是永恒的经典。
六、作业请同学们课外收集陶渊明的田园诗,感受他诗歌的语言特色,意境美及归隐情怀。
板书设计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一、作者简介及背景二、疏通文意三、思路结构与内容讲解四、艺术特色1、白描2、情景交融3、比喻4、比兴5、以动衬静6、语言:朴实、平淡、自然五、拓展延伸六、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