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及特点
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

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近几十年来,美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亦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不同时间段出发,探讨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以及背后的原因。
一、二战后的国际贸易体系重建在二战结束后,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核大国和经济强国,主导了国际贸易体系的重建。
1944年,在美国的主导下,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确立了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并制定了国际金融和贸易体制的原则。
此时期,美国积极主张以自由贸易为基础,推动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二、冷战时期的保护主义倾向然而,在冷战时期,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发展有所转变。
为了应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威胁,美国采取了一系列保护主义措施,限制了与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
此外,美国还实施了一系列针对特定产业的保护政策,以确保本国工业的竞争力。
三、20世纪80年代的全球化浪潮随着20世纪80年代的全球化浪潮,美国对外贸易政策再次发生了变化。
里根政府的上台,标志着贸易保护主义的起飞。
里根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关税壁垒,以保护美国本土产业。
然而,由于全球化浪潮和国际竞争的加剧,美国逐渐调整了对外贸易政策,转向了更加开放的立场。
四、长期以来的自由贸易倾向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一直坚持以自由贸易为主导的对外贸易政策。
比如,克林顿政府推动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从而促进了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之间的贸易自由化。
此外,美国还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推动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和多边贸易谈判。
五、特朗普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然而,在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再次发生了改变。
特朗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主义措施,如对钢铝产品加征关税、对中国商品征收关税等,旨在保护美国国内产业和减少贸易逆差。
这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引起了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强烈反对,并导致了一系列的贸易战。
六、新冠疫情对贸易政策的影响最近的新冠疫情对美国对外贸易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了减少对中国和其他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国家的依赖,美国加速了对国内生产的重视,并尝试拉回一部分产业回到本土。
国际贸易历史发展历程

国际贸易历史发展历程
1.古代国际贸易:早期的国际贸易主要是沿着陆路或海上贸易路线完成的,如古代的丝绸之路,希腊和罗马的贸易贸易活动等。
2. 中世纪国际贸易:在中世纪,欧洲兴起了一批城市国家,如威尼斯、热那亚等,这些城市国家经由水路成为欧洲重要的贸易中心,他们也实行海上殖民政策,开拓贸易市场。
3. 工业革命时期的国际贸易:在工业革命时期,随着机器制造业的迅速发展,西欧各国的工业产品迅速扩展到世界各地。
同时,工业革命也注定了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从欧洲转向全球化,东西方贸易得以发展。
4. 二战后国际贸易:二战后,国际贸易飞跃式发展,尤其是GATT(关贸总协定)的创建和WTO(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推动了全球贸易自由化,打破了贸易障碍和壁垒,加速了世界贸易流通,逐步形成了全球繁荣的经济体系。
5. 当代国际贸易:随着信息技术、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加速,当代国际贸易也发生了变化,例如电子商务与跨境商业的迅猛发展,物流互联、智能物流及实质性进展,为国际贸易交流和合作提供了新的机会和方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贸易自由化

(6)战后贸易自由化大大促进了世界经济
贸易的高速发展。
国际贸易政策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贸易自由化
战后贸易自由化作用评价见图。
国际贸易政策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
用“海外贸易”表示对外贸易 判断对错:
的国家有_______(多选) 二战后贸易自由化的主要推动者 A 中国 是美国。
国际贸易政策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贸易自由化
(2)战后贸易自由化的经济基础雄厚,贸 易自由化浪潮席卷全球。 (3)战后贸易自由化是在国家垄断资本主 义日益加强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它主要反映了 垄断资本的利益。
国际贸易政策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贸易自由化
(4)战后贸易自由化主要是通过国际多边
贸易协定——关贸总协定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贸易自由化
国际贸易概述
新课导入
二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 命的出现,加之美国对外扩张的 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贸易 自由化,它有哪些特点?
世界贸易组织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贸易自由化
贸易自由化的主要表现见图。
国际贸易政策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贸易自由化
战后贸易自由化与历史上的自由贸易政策 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 (1)历史上的自由贸易政策倡导者是英国, 二战后贸易自由化的倡导者是美国。
B 英国
C 日本 D 美国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
小问题: 用“海外贸易”表示对外贸易
的国家有 _______(多选) 战后贸易自由化只要是通过谁 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 A 中国
B 英国 GATT(关贸总协定) C 日本
D 美国
国际贸易概述
1. 第二次世界
二战后国际贸易发展

(原因:科学技术的发展)
燃料在初级产品中比重剧升 机械产品比重快速增长 服务贸易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年份
初级产品在世界出口值中所占比 重(%) 61.9 61.2
工业制成品在世界出口值中所占比重(%)
1876——1880 1886——1890
38.1 38.8
1896——1900
1911——1913 1926——1929 1936——1938 1950 1955 1960 1965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东亚的韩国、 新加坡、中国的台湾、香港(亚洲四小 龙); 拉丁美洲的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 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 (亚洲四 小虎)
背景:科技革命引起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 调整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
工业制成品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大大 超过了初级产品。 其中,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增大。
62.8
62.2 60.8 60.4 59.0 51.0 45.0 41.0
37.2
37.8 39.2 39.6 41.0 49.0 55.0 59.0
1970
35.0
65.0
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的变化
垂直→水平(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占比增 大)
原因:经济一体化进程
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需要发达国家的合作 和配合
世界经济高通货膨胀率和低速增长、能源危机的 爆发、货币制度危机的爆发等等
1900年国际贸易又恢复了快速增长的速度。
出口导向战略在一部分国家获得成功
进口替代战略,即发展本国的工业部门, 用本国生产的工业品来代替原先依靠进口 的工业品。(缺点:遭受外汇短缺之苦 ) 出口替代战略,即通过发展本国的工业部 门,用本国的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来代替原 先的初级产品的出口。
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及特点

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及特点————————————————————————————————作者:————————————————————————————————日期: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及特点刘朝阳教改经144第一次国贸作业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及特点国际贸易产生的三个前提条件是: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商品生产的扩大,剩余产品的出现,商品交换的产生;以及国家的产生。
国际贸易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资产阶级革命后的国际贸易;二战以后迅速发展的国际贸易。
各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规模首先是由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所以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国际贸易在社会经济中占的地位很小,只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国际贸易才获得广泛的发展,对外贸易在各国国民经济中才占有重要地位。
因此,对外贸易对于经济发展的真正重要作用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开始的。
同时,对外贸易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下面我将着重从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速发展条件下的国际贸易展开一下我自己的观点。
二战后迅速发展的国际贸易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国际贸易迅速发展阶段(1973年以前)2)国际贸易缓慢发展阶段(1973年以后——1900年)3)1900年以后国际贸易发生了许多新变化第一个阶段;国际贸易迅速发展阶段(黄金时期)1950—1973年的23年间,国际贸易从600 亿美元增加到5740亿美元,增长了8.5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0.3%,高于同期世界工业生产增长率5.2%,也超过了国际贸易历史上增长最迅速时期的水平这个时期的典型特征是形成了以美国为重心的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体系,确立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为国际贸易发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国际贸易发展不平衡,资本主义国家占绝对优势,以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崛起,在国际贸易中占很一部分比重;商品输出依然以农产品等初级商品为主;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占绝对份额。
二战后的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

二战后的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二战对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混乱。
为了实现战后的重建和发展,各国开始积极推动国际经济合作,以促进经济的繁荣和增长。
本文将探讨二战后的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影响。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二战结束后,各国之间迫切需要建立一种稳定的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以促进国际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1944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建立了以美元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目标是确保世界货币供应的稳定以及国际贸易的平衡。
根据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形成固定汇率制度。
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成立,其职责是监督国际汇率和提供紧急财政援助。
二、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为了推动战后欧洲的重建和发展,美国提出了著名的马歇尔计划。
1947年,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提出了这个计划,旨在为欧洲提供财政援助和技术支持,帮助其恢复经济和推动一体化进程。
马歇尔计划为战后欧洲国家提供了大量的财政援助,促进了欧洲的经济复苏。
通过资金和技术的输送,马歇尔计划为欧洲国家提供了重建的资金和资源,并帮助他们建立了稳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秩序。
三、关税和贸易壁垒的减少为了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合作,各国开始着手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的限制。
关税和贸易壁垒的减少有助于促进国际贸易,提高商品的流通性和市场的竞争性。
1947年成立的关贸总协定(GATT)成为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的重要机构。
GATT的成员国通过多轮的谈判,逐步减少了关税和其他非关税壁垒,为国际贸易创造了更加开放和稳定的环境。
随着时间的推移,GATT也发展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全球贸易规则的主要制定和执行机构。
四、多边开发银行的建立为了支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二战后成立了一系列多边开发银行。
这些机构的目标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财政援助和技术支持,帮助他们实现经济的独立和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何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何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特点和变化,以下是其中的几个主要特点:1.经济全球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范围内出现了更加密切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贸易壁垒的降低、通信和交通技术的进步以及国际组织的建立,促进了全球化的进程。
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和国际金融等活动迅速发展,各国经济相互关联,并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复杂的供应链网络。
2.工业化和城市化:战后的经济发展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工业化加速了生产力的提升和经济结构的转变,大规模的工业化进程改变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格局和社会结构。
同时,城市化现象迅速发展,人们从农村迁往城市,城市成为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中心。
3.科技革命:二战后,科技的发展和创新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如计算机、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普及,催生了数字化经济的崛起。
科技的推动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创新和产业结构的变革。
4.跨国公司的兴起:二战后,跨国公司成为全球经济中的重要角色。
跨国公司利用市场开放和全球资源配置,跨越国界进行生产、销售和投资,形成了跨国经济网络。
跨国公司的兴起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技术转移,推动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发展。
5.经济不平等与发展差距:尽管战后世界经济发展迅速,但也存在着不平等和发展差距的问题。
部分发达国家经济强劲增长,而一些发展中国家以及贫困地区面临着经济困境和发展挑战。
这导致了全球经济不平等的加剧和发展差距的扩大。
总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经历了全球化的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科技革命的影响、跨国公司的兴起,以及经济不平等与发展差距的存在。
这些特点深刻地塑造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新格局,并对全球经济的繁荣和不平等问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国际贸易的发展历史

国际贸易的发展历史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
它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国际贸易的发展历史,从古代到现代,从贸易的起源到全球化时代的发展。
1. 古代贸易时期古代贸易时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古代文明时期。
在这个时期,贸易主要是通过陆路和海路进行的。
丝绸之路是古代贸易的重要通道,连接了东方和西方文明。
古代贸易主要以物物交换为主,如丝绸、香料、黄金等商品的交换。
2. 殖民地贸易时期殖民地贸易时期是指欧洲国家在16世纪至19世纪期间对殖民地的控制和剥削。
在这个时期,欧洲国家通过殖民地贸易获取了大量的资源和财富,如烟草、咖啡、糖等。
这种贸易模式导致了欧洲国家的经济繁荣,但也加剧了殖民地的贫困和剥削。
3. 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时期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随着工业化的兴起,生产力和商品的需求大幅增加,国际贸易迅速发展起来。
英国成为工业革命的中心,大量的工业品出口到世界各地。
同时,工业革命也促进了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如蒸汽机的发明和铁路的建设,进一步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4. 二战后的国际贸易体系二战后,国际贸易体系经历了重要的变革。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成立,负责管理国际金融和贸易事务。
同时,关税壁垒的逐渐降低和贸易自由化的推动,加速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跨国公司的兴起和全球供应链的形成,进一步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增长。
5. 全球化时代的国际贸易全球化时代是国际贸易发展的新阶段。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极大地促进了跨国贸易的便利化和效率提升。
电子商务的兴起使得消费者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购买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
同时,全球价值链的形成使得不同国家之间的产业分工更加紧密,进一步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总结:国际贸易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不同阶段的演变。
从物物交换到现代的全球化时代,国际贸易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国际合作和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及特点
刘朝阳
教改经144
14121095
第一次国贸作业
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及特点
国际贸易产生的三个前提条件是: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商品生产的扩大,剩余产品的出现,商品交换的产生;以及国家的产生。
国际贸易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资产阶级革命后的国际贸易;二战以后迅速发展的国际贸易。
各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规模首先是由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所以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国际贸易在社会经济中占的地位很小,只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国际贸易才获得广泛的发展,对外贸易在各国国民经济中才占有重要地位。
因此,对外贸易对于经济发展的真正重要作用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开始的。
同时,对外贸易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下面我将着重从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速发展条件下的国际贸易展开一下我自己的观点。
二战后迅速发展的国际贸易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国际贸易迅速发展阶段(1973年以前)
2)国际贸易缓慢发展阶段(1973年以后——1900年)
3)1900年以后国际贸易发生了许多新变化
第一个阶段;国际贸易迅速发展阶段(黄金时期)
1950—1973年的23年间,国际贸易从600 亿美元增加到5740亿美元,增长了8.5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0.3%,高于同期世界工业生产增长率5.2%,也超过了国际贸易历史上增长最迅速时期的水平
这个时期的典型特征是形成了以美国为重心的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体系,确立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为国际贸易发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国际贸易发展不平衡,资本主义国家占绝对优势,以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崛起,在国际贸易中占很一部分比重;商品输出依然以农产品等初级商品为主;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占绝对份额。
这一时期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首先两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主要工业国家都饱受战乱之苦,都不再愿意轻易卷入大规模的战争,西方各国纷纷把各国的重心转移到恢复和发展各国经济上来,大规模恢复和发展本国经济,战后西方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是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基本原因;其次是科学技术的推动:以原子弹,电子信息,航天技术为代表高新技术,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前两次工业革命,对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大,促进了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同时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开拓国外市场,获得廉价的资源,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另外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国际分工的扩大,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贸易自由化的趋势,产业结构的调整等等也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个阶段:国际贸易缓慢发展阶段(滞涨时期)
该时期内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明显减缓。
其中1974-1979年世界贸易年平均增长率为18.9%,世界贸易出口年平均增长率仅为4%,远低于六七十年代的水平,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期,
国际贸易增长逐步恢复,整个80年代,世界贸易出口量年均达到5%。
这个时期的特征算是: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出现,特别是西欧和日本崛起,资本主义世界三大经济中心形成(美国、西欧、日本),亚洲四小龙迅速发展,在际贸易中占很大比重;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各国越来越重视科技的力量;资本主义国家从以商品劳务输出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第三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贸易增长波动很大,但整体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
该时期是国际贸易迅速发展期,超过了以前国际贸易发展的任何时期,国际贸易起伏增长率为4-10%,但始终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4%左右,国际贸易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发展不平衡。
发达国家之间贸易额所占比重继续上升,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下降。
这个时期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特征有:知识对于国际贸易起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国际贸易中工业制成品所占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等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下降;服务业对于国际贸易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的贡献;发达国家的贸易成为主要贸易,北北贸易取代南北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形势;美国仍是头号贸易强,但领先地位有所下降,德国日本的贸易地位有所提高,形成美日欧三足鼎力的局面,亚洲的份额有所增加,而拉美,非洲的比例有所下降,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成为主要力量;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迅速发展,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在国际贸易发展的同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再只注重贸易增长量,也开始注重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把一些环境污染重,耗能高的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极大地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
第三次科技革命迅速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不断不升级发展,特别是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增加;跨公司的迅速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料产地,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增长,但同时也加剧了地区发展不平衡;当代各国日益增长的国际联系,使世界各国日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形成原因:
①战后,大量摆脱殖民国家奴役的国家走上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积极参加全球经济活动。
②战后科技革命的推动,使世界生产力有了飞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加强国家间的经济交流和国际分工,消除贸易壁垒,规范市场规则。
发展原因:
①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
②新科技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物质条件。
③国际金融的发展是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催化剂。
④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力量。
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各国的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和全球化形势下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促进了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
二战后的国际贸易取得了迅速的发展。
但在不同的阶段里,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并不一致。
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大阶段:
(1)国际贸易迅速发展阶段(1973年以前)
1950—1973年的23年间,国际贸易从600 亿美元增加到5740亿美元,增长了8.5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0.3%,这一增长速度超过了国际贸易历史上增长最迅速时期的水平。
战后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是国际贸易迅速增长的基本原因。
(2)国际贸易缓慢发展阶段(1973年以后——1990年)
1973年以后,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明显减缓。
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高通货膨胀率所致。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首先,世界经济的低速增长
其次,能源危机的爆发
再次,货币制度危机的爆发
(3)1990年以后国际贸易发生了许多新变化
战后初期,随着世界经济的变化,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总的变化趋势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社会主义国家所占的比重不大,基本保持在一定的水平。
从个别国家来看,80年代中期以前,美国始终是占世界第一位的进出口国家但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50年代起,德国、日本所占的比重迅速提高。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的变化,是战后世界经济变化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的反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和各阶段的特征
第一个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主要是美国建立了以它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经济体系由于意识形态的斗争而相互隔绝。
第二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末,这一时期,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也是经济格局多极化的一个表现。
第三个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两极格局的瓦解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也有利于国际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
经济区域集团化
(1)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达到非一国所能控制的程度,国际间的经济竞争促使一些国家或地区在相互之间建立起一种较为稳定的经济联系,组成区域性的经济组织。
三大经济区域集团: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基本特点:
①世界经济已形成以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三大经济板块为中心的格局。
②集团成员国处理对外关系更加务实,意识形态色彩趋于淡化。
③各国经济融合程度明显增加,规模急剧扩大。
④区域经济集团的成员结构发生了变化。
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出现的原因
三大经济区域集团是在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日趋发展、国际经济竞争日益加剧、国际政治形势走向缓和的背景下产生的。
原因:
①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衰落和日本、西欧的兴起,使以美国为主的世界经济格局,向美国、西欧和日本三极相互抗争的局面转变。
②随着世界军事和政治局势日趋缓和,国际斗争的重点逐渐转向了经济和科技领域,各个地区的经济大国为了加强实力,提高自己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地位,都不失时机地推进区域经济合作。
③各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打破国界限制,消除内部的分歧和障碍,加速生产要素(如商品、资本、劳务等)的自由流通,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促进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