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批评的新策略

合集下载

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困境与出路

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困境与出路

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困境与出路*孙丽君内容提要 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坚守着生态与女性主义两个维度,但这两个维度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悖论。

生态是一个整体概念,而女性主义却存在着区分。

生态学的隐喻性思维是一种同情,而女性主义则指向批判。

女性主义强化弱者的解放诉求,而生态将自然的整体作为其追求的终极目标。

整体性思维、家园意识和对话意识有助于克服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悖论。

关键词 生态视角 女性主义视角 整体性存在 家园意识 对话为了探讨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出现了一些相应的新兴学科,如环境伦理学、深层生态学、生态女性主义等,其中,生态女性主义批评(E cofe m inis m )作为一种充满生机的批评理论,为文学艺术批评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角,但/生态0与/女性主义0这两个角度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悖论。

一、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基本思路所谓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是指将生态学与女性主义批评相结合的一种批评方法。

这一批评方法通过对作品的深层分析,强化作品中存在着的生态和女性视角。

由于生态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认为人类可为自然立法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主义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就是对人类中心主义进行批判;而女性主义批评的基本#196#*本文为本人主持的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美学思想研究0(批准号:10FZ W010)的阶段性成果。

精神也是基于这种批判意识,认为在人类中心主义的视野中,自然的地位类似于女性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两者相互隐喻:尽管自然与女性都因孕育功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在以二元对立为思维模式的男权社会中,自然和女性都是被压迫的对象,生态危机和性别压迫是人类社会危机的根本原因,因此,通过生态革命解除自然压迫和性别压迫是解决人类危机的根本途径0¹。

在上述批评思路指导下,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热衷于将女性与自然作为一个联合体,将男性及与男性持同一立场的事物、人物作为另一个联合体,寻找女性与自然联合体受压迫、被驱逐的历史或逻辑。

蓝色批评_生态批评的新视野_钟燕

蓝色批评_生态批评的新视野_钟燕

蓝色批评:生态批评的新视野钟 燕 内容提要 在生态批评里,“阅读大地”的主题已进入人心。

20世纪中期以来,海洋生态危机开始出现并日益加剧,生态批评的视野因而拓宽。

本文认为,受问题驱动的生态批评在海洋陷入生态困境的时代开始转向“阅读海洋”的“蓝色批评”阶段,海洋环境主义是“蓝色批评”话语里的中心词。

本文重点从海洋环境主义产生的理论资源、海洋环境主义的核心思想两个方面阐释了生态批评的这一新视角。

大海有机论、“边际效应”观和海洋生态责任是海洋环境主义的三要义。

关键词 生态批评 “水球”理念 蓝色批评 海洋环境主义一、“水球”理念:“蓝色批评”纪伯伦曾说:“你和你居住的世界,只不过是无边海洋的无边沙岸上的一粒沙子。

”①纪伯伦不愧为东方哲人,他的诗句道出了人类、大地和海洋的相对关系。

我们生长的地球不应该叫地球,而应该叫“水球”。

现代宇航员乘上宇宙飞船遨游太空时,惊奇地发现,覆盖着地球表面的大部分是辽阔的海洋,而人类生活的陆地简直就是浩瀚海洋中的几个孤岛。

如果人类的祖先早知道地球近四分之三的面积被海洋覆盖着,在茫茫星河中,我们栖居的行星是一个蔚蓝色的“水球”,“地球”或许就不是我们栖居之所的名称了。

科考数据表明,覆盖地球表面的海洋面积为3.62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总面积的71%;体积约为13.7亿立方公里,平均深度3800米,最深处超过10000米。

海洋深广若此,它为地球上99.5%的生物提供了陆地和淡水水域所能提供的300余倍的生存空间。

②近代科学的发展使人类获得了地球实为“水球”的证据,但至今我们的目光仍然更多关注着脚下的土地,思想里仍然缺乏一种理应建立的“水球”理念。

作《水经注》的中国古人郦道元早用前人之言概括出了“水球宣言”:“天一生水”,“天下之多者水也”,“水之为德者大也”。

③生命是水之“大德”。

“水球”上的海洋赋予星球以生命,抚育滋润它们,并帮助其中的部分登上陆地环境。

也正是依靠“水球”之水创造的良好的水、气循环,人类这样的需氧生物才得以生存。

浅谈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几点策略分析

浅谈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几点策略分析

浅谈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几点策略分析生态环境保护是当前全球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关乎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为了应对现代社会中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危害,采取一系列科学、合理的策略是必要的。

下面将从以下几点进行浅谈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策略分析。

第一,加强环境监管和治理。

环境监管和治理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工作。

政府应加强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能,建立健全环境监测体系,及时掌握各项环境数据,并根据监测结果制定相应的环境治理措施。

政府还应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惩治,加大对环境犯罪的打击力度,使违法者付出应有的代价。

第二,推行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策略之一,它旨在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和绿色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政府还应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投资环境保护产业,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

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

生态保护和修复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投入力度,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政府还应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修复,恢复植被覆盖,修复生态系统功能,实现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第四,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工作。

环境教育和宣传是培养公民环境意识和提高环境素质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加大对环境教育和宣传的投入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环境教育活动,宣传环保知识,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关注度。

政府还应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众对环境法律法规的遵守度。

第五,加强国际合作。

生态环境保护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携手合作共同应对。

政府应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制定和落实环境保护的国际准则和行动计划。

政府还应加强与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分享经验,交流技术,共同推动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策略分析主要包括加强环境监管和治理,推行绿色发展,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工作,加强国际合作等。

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及措施

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及措施

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及措施
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及措施
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及措施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和对策来进行治理。

1.加强环境监管。

政府应加强对环境的监管力度,推动环保法律法规的完善,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保障生态环境的稳定。

2.优化产业结构。

应调整经济结构,加大对清洁生产的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向高效、环保型转型,减少环境污染。

3.推广清洁能源。

应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减少燃煤和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4.加强资源管理。

应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推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少过度开发,确保环境生态的稳定性。

5.强化科技创新。

应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环保科技的发展,研发环保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提高环保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治理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应起到主导和引导作用,企业和个人应积极投入,推动环保工作的有效开展。

- 1 -。

叙事学术:生态批评的新策略

叙事学术:生态批评的新策略

i el g t e t t n t e a h oh r p o i ig t e r a — i o t x rc mmo i r t r e d n ;a d tr e— mp li h m o sr g h n e c t e ; r vd n h e — f c n e t o n e l le o f n l e au e r a i g n a g t t i g a h e e t n b e c mmo e d r n h xmi t n o e r a e a g . n t erc pi yt o t o h n r a e sa d t ema i z i f h e d r n e ao t r Ke r s n raie s h lr hp S o t l vc c — r iim y WO d : a rt c oa s i ; c t S o i;e o c i c s v t
拂 诹 謦刊 学 颜 翳 撒 裁
叙事学术: 生态批评的新策略
。崔 未
【 摘 要】 事 学术 是 学 术 研 究 的 一种 表 达 策 略 , 叙 由美 国生 态 批评 家 斯 科 特 . 洛 维 克 提 出 并 实践 。 事 学 斯 叙
术 指 的是 将 学者 个 人 的现 实 生 活 经 验 与其 对 文 学文 本 的 研 究 性 阅读 经 验 相 混合 的写 作 方 法 ,是 在 学 术 论 述
t e s h lr Se p r n e o e l i n e e r h r a ig b tas i ig s ae ih b e d e c a a trs h c oa ’ x e e c fr a f a d r s a c e d n , u o a wr n t tg wh c l n st h r c e i i le l t r y h . t so a r t e vv d e sa d s n i v t n o d s r t n i n o g n c w y N ra ie S h lrh p i man y c a — i fn ra i , ii n s n e st i i t e c p i n a r a i a . a r t c oa i s c v i y i o v s i l h r a t r e s fl ws h t mp s t x l r h aa c e w e “ n a e n n er a ” r“ a o n a e c ei d a o l :t e at z o e t o e p o e t e b ln e b t e n e g g me ta d r t t ,o s v r a d s v ” e

生态批评资料

生态批评资料

生态批评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日益增加,环保成为了一个持续热议的话题。

然而,我们是否真正认识到了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除了赞美自然之美,我们是否也应该审视自己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生态批评,是一种用批判性的眼光审视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行为,它不仅仅是对现状的指责,更是对未来的警示。

首先,生态批评需要从自身做起。

我们时常抱怨环境恶化,但同时又习惯于浪费资源,随意扔垃圾。

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生活中的种种不环保行为,从小事做起,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只有当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的责任,环境才能得到真正的保护。

其次,生态批评也需要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批判。

工业污染、森林砍伐、野生动植物的灭绝等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都是人类过度开发、盲目追求利益所导致的结果。

我们需要批评那些对生态环境毫无顾忌的企业和个人,呼吁政府出台更加严格的环保政策,加强对环境污染行为的监管和处罚。

最后,生态批评也需要关注社会的整体结构和制度。

环境问题往往与社会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需要从更宏观的角度出发,思考生产方式、消费模式、政府政策等方面的改革。

只有让环保理念融入社会的方方面面,才能真正实现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统一。

生态问题关乎每个人,生态批评不仅仅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责任和行动。

只有通过不断的批评和改进,我们才能创造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一个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世界。

愿我们每个人都成为生态环境的守护者,为环保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以上是关于生态批评的一些思考,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的重视和讨论。

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当代生态批评的多样性与创新性免费范文

当代生态批评的多样性与创新性免费范文

当代生态批评的多样性与创新性2015年10月17日,金秋的南京迎来第五届海峡两岸生态文学研讨会。

在厦门大学、台湾中兴大学、山东大学、台湾中山大学相继承办四届海峡两岸生态文学研讨会之后,南京大学外语学院和当代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共同承办了第五届会议。

南京大学外语学院院长、《当代外国文学》主编杨金才教授在会上致开幕词,《美国文学》主编、杜克大学普瑞西拉?沃特(Priscilla Wald)教授,《外国文学》主编、北京外国语大学金莉教授,台湾文学与环境学会名誉会长林耀福先生、会长蔡振兴教授,台湾《淡江评论》主编黄逸民博士等五十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当代生态批评趋势研究”。

参会学者探讨以“人类纪”(anthropocene)①与“物质生态批评”(material ecocriticism)②为代表的国际生态批评前沿理论,报告最新生态批评研究成果,畅议四次浪潮生态批评的最新发展。

本次研讨会的发言内容涉及生态批评理论、生态文学、生态美学、生态伦理、生态艺术、动物研究与生态女权主义等多方面,延续了生态批评的跨学科特点,充分展现了当代生态批评的多样性与创新性。

一、人类纪与物质生态批评:国际生态批评前沿理论探讨对人类纪与物质生态批评的探讨,使本次会议与国际生态批评研究的前沿接轨。

大会特邀发言人沃特教授选取其正在撰写的生态理论专著中的一章“人类纪的植物暴力”,进行了长达40分钟的主题发言。

沃特在美国学界极具影响力,她担任《美国文学》主编20年,是文学、电影、女性研究、生态批评、医学文化、法学文化领域的资深学者,著述颇丰。

沃特对生态批评的研究以跨学科见长,发表文章涉及基因与生态,科学叙事与文化价值,以及生物医学的文化性等方面。

沃特生态批评研究的宽阔视野预示着物质生态批评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次会议特别邀请曾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的金莉教授主持沃特教授的发言。

金莉教授不仅在女性研究、美国文学研究方面成绩卓著,也是国内最先以西方文学理论词条形式介绍生态女权主义的学者。

生态中心主义生态批评

生态中心主义生态批评

生态中心主义生态批评
生态中心主义是一种以生态系统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它的出现是对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破坏行为所造成的巨大危害的深刻反思。

在生态中心主义哲学视野中,生态系统是一个自我调节、自我修复的生命共同体,所有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物种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

因此,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生态系统的生命价值、自我生存权利和自我保护能力。

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人类的过度开发和污染活动严重地损害了生态系统,破坏了生态环境平衡。

生态中心主义提出,要保护和重建生态系统,需要根据生态系统的原则来管理、维护生态环境。

人类应该在保障自己发展的同时,重视生态环境,对所有的资源进行可持续化的利用和管理。

在生态中心主义的核心理念下,人类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该关注自然环境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让人类发展和生态可持续共同实现。

只有在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共处下,才能实现持久的发展,保障人类的生存和繁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因此,生态中心主义生态批评提醒我们,应该加强重视对生态系统做出切实的保护和治理,使其恢复健康,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同时,世界各国应该在全球范围内加强生态安全合作,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生态问题,共创绿色可持续的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叙事学术:生态批评的新策略[摘要]叙事学术是学术研究的一种表达策略,由美国生态批评家斯科特·斯洛维克提出并实践。

叙事学术指的是将学者个人的现实生活经验与其对文学文本的研究性阅读经验相混合的写作方法,是在学术论述中有机地融入具有叙述性、形象性和感受性描述的写作策略。

叙事学术的主要特征有:试图在“离开与介入”或“品味与拯救”之间为批评家寻找一种平衡,并促使这两者相互强化;为文学文本的阅读提供现实世界的语境;以普通读者的接受和受众范围最大化为目的。

[关键词]叙事学术;斯洛维克;生态批评美国著名生态批评家斯科特·斯洛维克的专著《走出去思考——离开、介入及生态批评的职责》(going away to think: engagement, retreat, and responsibility,下文简称《走出去思考》)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比通常的随笔更富思想性与学术性,比其他学术论著更富形象性与感染力。

通过将叙述性与论述性结合在一起,斯洛维克实践了他所倡导的“叙事学术”(narrative scholarship)。

在学术规范日趋完善并愈加严格的今天,这种学术表达的新策略在生态批评领域引起很大的反响和争议。

探讨这种叙述性学术的利弊得失,有助于生态批评的未来发展。

一、“叙事学术”是什么在《走出去思考》的导言中,斯洛维克写到:这里的一些论说文……使用了把个人故事与更宽泛的哲学、文学评论相结合的技巧,在1994年的论文《生态批评:讲故事、价值、交际、联系》中,我开始把这种技巧称为“叙事学术”。

①“把个人故事与更宽泛的哲学、文学评论相结合的技巧”,这可被视做“叙事学术”最简单的定义。

概括整本著作,我们可以为“叙事学术”下一个更明确的定义:叙事学术指的是将学者个人的现实生活经验与其对文学文本的研究性阅读经验相混合的写作方法,是在学术论述中有机地融入具有叙述性、形象性和感受性描述的写作策略,其目的是为文学文本阅读提供现实世界的语境,扩大生态批评的影响范围,使之不仅能够抵达学术圈内的专业人士,也抵达学术圈外的普通读者。

叙事学术与规范标准的学术之区别显而易见——后者重视逻辑和理性,排斥个人经验化的叙述,更忌讳带有个人感情色彩,强调研究的客观性;而叙事学术的某些部分与描写个人经验的散文随笔之界限并不清晰,也就是说,它模糊了、跨越了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的边界。

斯洛维克在《生态批评:讲故事、价值、交际、联系》一文里具体阐释了他的叙事学术观念:生态批评家应该讲故事,应该将叙述用做文学分析持续的或者间断性的策略。

其目的并非与文学本身竞争,而是阐释和欣赏阅读语境——也就是说,将文学文本作为以某种方式贡献于我们“在这个世界之外”的生活的语言来接受。

我们绝不能把我们的学术缩减为一种枯燥的、过于理智化的游戏,脱离嗅觉与味觉,脱离实际经验。

让世界和文学直面对方,然后报告它们的关联和交叉方式。

通过讲故事来分析并解释文学——或者讲述自己的故事,然后显示与世界的接触如何塑造你对文本的反应。

(going:28)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出,斯洛维克把“讲故事”看成生态批评必不可少的表达策略,蕴含着他对文学研究特别是生态文学研究的多重思考。

首先,他不满于甚至反感于学术的“缩减”——脱离学者自己活生生的自然审美经验和人生经验,他为当下学院派研究变成“枯燥的、过于理智化的游戏”而忧心忡忡;他祈望新兴的文学批评类型——生态批评能够挣脱学院式研究之条条框框的束缚,与研究者自己鲜活的体验结合起来;他更希望新兴的生态批评不再只是学者们的自说自话,其话题和主张不再只是学术圈子里的风波,其隐含读者不再仅仅是学院里的知识分子,还包括最广泛的普通民众。

其次,“叙事学术”不仅要有缜密思维的逻辑力量,而且还要有美学感染力,用具有美学精致度的语言来表达学者自己的体验。

在他看来,理性语言不是唯一的学术语言,感性语言也是学术所必需的,感性话语也能铺就达到澄明的路,而且能更有效地促使普通读者理解自然的价值、意义和需要。

再次,文学研究不仅仅要直面文学文本,而且还要直面现实世界,从而将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斯洛维克所说的“让世界和文学直面对方”,不仅是指研究文学文本所反映出的特定社会与自然,还主张让已存的文学文本与当下世界——研究者所体验到的世界相互碰撞,而研究者的作用就是要揭示这两者之间的关联与交叉,从而在理性和感性两个层面使读者明确意识到文学文本与现实世界有着重要的关联,进而塑造和强化读者从当下现实需要的角度对文学文本作出反应,并且在文学文本的影响下对当下现实作出反应。

在《走出去思考》这本书里,最能体现叙事学术特色的文章是《“做最坏的打算”——爱、预料到的损失及环境评估》。

不妨以这篇文章作为案例来考察一下叙事学术的具体表现。

在这篇文章中,斯洛维克感人肺腑地叙述了他自己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打击——痛失爱子帕布罗的体验:阿纳琳达坐在黑暗的储藏室里,她的乳房仍然滴着奶,而一个月大的帕布罗再也不会去吮吸了。

五英尺外的一个有窗的隔离室里,那个无辜的小生命又赤裸着躺在了那里,被束缚在白色的床上,身上插满了用带子固定的管子,半张着的眼睛里充满了恐惧和服药引起的迷离。

当时我并不知道他只能靠机器维持呼吸了。

年轻的安格林医生拉着我的胳膊,把我带到一个仍然看得到帕布罗病危情形的房间里,一系列的x光片展示了帕布罗娇嫩的肺部随着感染加重而不断扩张的白色区域。

“我们正在尽力,”医生说,“但做好最坏的打算吧。

”(going:39-40)依照现有的学术规范,在学术论文里出现对研究者个人经历和体验的大量叙述,肯定是不恰当的。

然而,如果跳出现有的学术规范,考察一下这些打动人心的叙述是否有助于读者接受作者所要论证的学术观点,是否有助于更多的普通读者接受生态批评,我们或许能够给出更为公允的评断。

这篇文章在理性的文学批评之中,分段夹入大量详细而充满感情的叙述,包括作者火速赶往医院途中的心情、光线不良的病房、绝望的妻子、即将逝去的孩子以及医生的忠告等。

这一切给身为父亲的作者带来的震惊和悲痛是不言而喻的,同时也能够打动每一个有同情心的读者;而作为一个学者、一个生态批评家,他必然被现实生活带来的这种震惊和悲痛所激发,进而展开关于人生、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学、生态危机的哲学思考,于是,丧子叙事、哲学思考和生态批评就被作者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儿子即将夭亡时医生说的“作好最坏的打算吧”这句话,构成斯洛维克之思考的触发点和起点。

作者在文章中提出:对于面临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的整个人类来说,什么是最坏的打算?怎样做好最坏的打算?他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使用的则是有着深刻蕴涵的理性语言,他向读者传达了以下生态思想:生态危机日益严峻,可是为什么很多人不愿相信,视而不见,不愿做最坏的打算?丧子之痛的叙事以人们可以感同身受的事实和真情实感,启发我们认识到:正如“我”在儿子呈现病态时没有做好最坏的打算,因而才无法走出丧子阴影一样;人类对待生态危机时,有意无意地回避已经出现和将会发生的灾难,回避对可怕未来的恐惧,不愿意积极地未雨绸缪,相反像温水里的青蛙一样,忍受一日是一日,得过一天是一天。

而这样的思维惯性和消极态度具有巨大的潜在危险,足以导致地球的毁灭。

此外,人们对生态危机的麻木还因为呈现在他们面前的资料过于冷静、过于理性、过于数据化,没有亲眼目睹生态灾难给自己和亲人的生命造成真实可感的危害,进而也就缺乏由此而生发的强烈的感官体验和感情体验。

丧子叙事在论文中的穿插,不断地把读者从理性思考拉入情感体验之中,又从感性拉回到理性,进而避免了单纯的理性探讨所造成的情感真空,亦避免了单纯的感情宣泄所导致的思维短路。

看看作者的笔触怎样从丧子之痛的叙事转向生态问题的论说吧:你的注意力转移了吗?从那个抒情强烈的家庭故事中转移开了吗?一个婴儿死去了,一个家庭被破坏,并且不得不活在“纯真已逝去”的阴影之下。

一个学者——一个人——转而去叙述,为了揭示某种亲密东西的逝去意味着什么。

但是,这种叙述转变为某种更宽广、更具包容性的东西,那便是通过感知和抓住某种更宏大的范式来构筑自我的尝试。

我希望你,读者,把帕布罗之死当作可信且真实的事件接受下来。

这种经历发生了,正如你握紧情人的手,或者弄蓬你儿子的头发那么确定地发生了。

”(going:46)可怜的幼子帕布罗死了,由此产生的悲痛是真实的,“你”(读者)也应该能够体验得到。

有了这种体验,读者一定会明白:由此而引发的关于生态灾难的现实之痛和未来之痛的思考,不是一般的讲道理,而是在讲与你的生命密切相关的道理。

于是,作者在此基础上展开了他对一些自然书写文本的生态批评。

让怀着丧子之痛的作者所处的世界直面自然写作的文本,指出两者的关联和交叉部分,并将个体伤痛与整个人类的伤痛、地球被摧残的伤痛结合起来。

从这个出色的案例来看,斯洛维克所倡导的叙事学术,绝非体裁混搭那么简单,也不仅仅是对当代学院派学术研究的反拨,他还要把文学批评引向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更加重视文学研究受众面扩大,更加重视文学研究对世界(含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人类思想文化)之影响的方向。

因此,批评界有必要认真地对待这种文学研究现象,不是囿于现有的批评规范,而是细致地考察其倡导者的动机、目的、文学思想和逻辑思路,对其作出公正的评价,特别是对其优越性作出充分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二、“叙事学术”的优越性将感觉经验作为理性研究著作的一部分,这并非只是斯洛维克一个人的努力,在人文社科研究领域,甚至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都有学者使用这样的方法。

人类学家雷纳托·罗萨尔多(renato rosaldo)在其《文化与真实:社会分析的再造》(culture and truth: the remaking of social analysis)一书中这样说:“我应用的个人经验是一个载体,通过这个载体我可以更直接地把伊龙格特人哀痛中蕴含狂怒的质感和强度传达给读者,而不是使用某种更与己无关的写作模式。

”①另一位人类学家特勒·萨特菲尔德(terre satterfield)在2004年出版的专著书名就是《自然价值几何?环境价值的叙述性表现》(what's nature worth?narrative expression of environmental values)。

生物学家约翰·詹诺维(john janovy)写了大量包含叙述性和描写性的生物学著作。

生态文学的奠基人雷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是一位杰出的海洋生物学家,她前期的作品既是语言优美、叙述性很强的海洋生物学著作,又是包含了客观严谨的前沿性科研成果的生态文学名作。

卡森在其大量的叙述中使用富有象征性和节奏感的文学语言;但又绝不容忍任何违反科学的描写,要求自己必须“打下不可动摇的科学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