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史重难点优选稿

合集下载

西方音乐史教案

西方音乐史教案

西方音乐史教案
西方音乐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西方音乐的起源和发展,掌握主要时期和音乐类型。

2.分析西方音乐的特点和影响。

3.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学生对西方音乐的历史和发展的理解。

2.分析西方音乐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播放西方古典音乐中的一段名曲,引起学生对西方音乐的兴趣。

2.讲解(20分钟):
a.西方音乐的起源和发展:
教师简要介绍西方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包括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音乐文化,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音乐,巴洛克、古典、浪漫和现代音乐等。

b.主要时期和音乐类型:
教师详细介绍西方音乐的主要时期和音乐类型,包括巴洛克音乐的复杂和华丽、古典音乐的对称和优雅、浪漫音乐的激情和感觉、现代音乐的创作实验等。

3.分组活动(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时期和音乐类型来进行深入研究和发表报告。

4.报告展示(15分钟):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报告展示,其他同学进行提问和讨论。

5.欣赏活动(20分钟):
教师指导学生欣赏一段西方古典音乐,引导学生分析音乐的结构、旋律、节奏等要素,并分享个人感受和理解。

6.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对西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

四、教学评价:
1.讨论活动中学生的发言质量和深度。

2.学生对西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小组报告和个人欣赏活动的表现。

西方音乐史考试重点

西方音乐史考试重点

西方音乐史考试重点一、客观题(选择、填空、判断)1、(德)贝多芬九首交响曲——《第三、五(命运)、九(合唱)交响曲》英雄性、戏剧性。

《第一、四、八交响曲》生活风俗性和抒情性。

《第七交响曲》群众性、舞蹈性。

《第二交响曲》综合性。

《第六交响曲》(田园)自然与哲理相结合。

第六交响曲和第九交响曲在形式上有所开拓,标题音乐。

32首钢琴套曲,《月光》、《悲怆》、《热情》、《暴风雨》。

歌剧《费德里奥》——拯救歌剧。

2、浪漫主义音乐的兴起:①(德)韦伯——《魔弹射手》——使用“主导动机”。

②(奥地利)舒伯特——歌曲之王。

是西方历史上第一位“自由音乐家”。

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自传式作品)——失意、哀伤。

艺术歌曲《野玫瑰》、《魔王》、《鳟鱼》等。

《圣母颂》源自瓦尔克《湖上夫人》中的《艾伦之歌》。

器乐作品《未完成交响曲》只有两个乐章。

总的交响曲有9部。

3、浪漫主义音乐的繁荣:①(德)门德尔松48首“无词歌”——单乐章的钢琴小品,专为钢琴而创作。

音乐会序曲、标题性序曲(单乐章、带有标题的管弦乐序曲)有7首作品,代表的是《仲夏夜之梦》,其中有《婚礼进行曲》为其配乐。

带有描绘性标题的作品是《春之歌》、《猎歌》等。

他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其独特之处在于主奏乐器在第三小节就奏出了乐器。

1843年在莱比锡建立第一所音乐学院。

1847年指挥演奏了巴赫的《马太受难曲》是史上第二次。

②(德)舒曼——1840年-1841年是他主要创作时期——艺术歌曲之年。

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诗人之意》。

钢琴套曲——有描绘性、篇幅小。

《狂欢节》、《童年情景》(每个乐章都是独立的,尤其是第七首《梦幻曲》著名)。

他还倡导“大卫同盟”理念。

③(波兰)肖邦音乐创作特征:主要创作的是钢琴独奏曲,以单乐章为主,而且古朴而忧伤,寂静而神秘。

在音乐中运用弹性节奏。

使用波兰民族音乐、民间舞蹈素材,旋律宽广。

如玛祖卡、波兰舞曲、波罗奈兹舞曲,甚至将其运用到史诗性作品中。

西音史重点1[五篇模版]

西音史重点1[五篇模版]

西音史重点1[五篇模版]第一篇:西音史重点1一、论中世纪世俗音乐的形成1、中世纪的大部分时期音乐生活主要以宗教音乐活动为主,宗教音乐占主流地位,它是为政治服务的,来源与基督教及古文化遗产等几个方面,基督教成为支配社会的主体意识和指导思想,是压抑的时代,当时基督教的教会音乐占统治地位,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形成了格里高利圣咏和复调音乐。

2、随着格里高利圣咏和复调音乐的出现民间的世俗音乐也在发展,世俗音乐来自于民间音乐,它的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的夹缝中生存,因为宗教音乐是为政治服务的,当时许多教会势力不统一,具有阶级性质,因而世俗音乐符合人类音乐的发展,其形成是必然的。

3、十四世纪初,法国音乐理论家维特里提出了“新艺术”的概念,在西方音乐史中习惯将1300到1450年之间的阶段成为新艺术时期,其音乐风格特点为(1)世俗音乐得到快速发展,(2)形成了新艺术的记谱法,(3)出现了等节凑经文歌,(4)出现了新音响,常采用乐器演奏。

在世俗音乐逐步走上艺术殿堂的历史环境下,造就了法国新艺术的代表人物:马肖。

4、在中世纪世俗音乐的发展中出现了游吟诗人和恋诗歌手,游吟诗人产生在法国普罗旺斯11到12世纪,其群体包括宫廷贵族和骑士基层,还有有才华的下层诗人和音乐家,其歌曲以爱情体裁为主,宫廷之恋体裁最为流行,爱情和奉献是游吟诗人的重要主题,歌曲大多数是单声部,即兴弹唱时常加上伴奏,形成南北两个音乐风格。

12世纪到13世纪德国出现一种被称为恋歌的方言抒情歌曲,演唱歌手及恋诗歌手以演唱爱情歌曲为主及一些反映宗教信仰的歌曲,常常自编自唱用乐器伴奏,乐曲多为二拍子、四拍子,与游吟诗人相比显得沉重而缺乏生气。

二、古典时期的音乐现象1、古典主义时期主要指1750到1820年,因为当时的正歌剧体裁多取自与罗马神话和历史故事,内容繁琐做作,剧情错综复杂,写法定型化程式化,加上阉人歌手的任意炫技,使宣叙调和咏叹调严重脱节,而且这类歌剧过分追求华丽,单纯炫耀声乐技巧,阉人歌手不顾剧情需要竭力炫耀歌喉完全忽略剧情的完整性,因此格鲁克对此进行改革。

西方音乐史重难点总结笔记

西方音乐史重难点总结笔记

西方音乐的脉络:古希腊罗马时期(公元前八世纪-公元四世纪)——中世纪音乐(公元五世纪-公元十四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公元十五世纪-十七世纪)——巴洛克时期(十七-十八世纪中叶)——古典主义时期(十八世纪中叶-十九世纪初)——浪漫主义时期(十九世纪初-二十世纪初)——20世纪音乐(整个二十世纪)西方音乐的晨光从历史资料了解到,古希腊时期的音乐常以诗与乐、舞与乐或诗舞乐“三位一体”等综合形式出现。

在古希腊时期中认为,音乐的发明者与实践者是神与半神。

例如:缪斯女神、阿波罗等。

(神话记载:缪斯女神是宙斯掌握艺术的九个女儿,每个人分别掌管音乐、史诗、历史、抒情诗、悲剧等)在古代,音乐被赋予了神的力量,认为能医治疾病,净化身体与心灵,在旧约中记载:大卫弹竖琴医治扫罗的疾病。

古希腊的音乐不仅能从神话中找到,还从考古中发现:古希腊音乐活动主要存在于祭祀、诗歌与悲剧中,且出现了最早的乐器和乐谱。

第一,在神的祭祀中总能看到音乐的存在。

如:在古奥林匹克运动会中,人们为了表达对居住在奥林匹克山上的天神宙斯的崇敬,便会举行祭祀仪式,并伴随载歌载舞的庆典仪式。

还有在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人们为了祭奠雅典娜女神而经常举行歌舞活动。

其次,与与音乐有着密切联系的题材—诗歌,当时的人以抒情诗表达对现实矛盾的情感。

在抒情诗中有一种题材叫琴歌,它是伴随音乐的歌曲类诗体,代表诗人有:萨福,一共创造了九卷诗集,并创建了音乐学校,被柏拉图称为:“第十个缪斯”。

第二,在悲剧的表达过程中音乐有着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悲剧以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形式构成,是古希腊戏剧的重要题材。

它的产生与祭祀祈福有关,后来才演变成戏剧表演的形式,多取材于神话、英雄传说与史诗,往往通过剧中人物的悲惨遭遇里表达命运的冲突。

(悲剧通常包括开场白、进场、戏剧场面、退场四个部分,其中音乐包括合唱、独唱,并由阿夫洛斯管和基萨拉琴伴奏。

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洛斯、欧里庇德斯)第三,在考古中发现西方最早的乐器:里拉——通常用在阿波罗神的祭祀仪式中。

欧音史重点

欧音史重点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1750年~1820年)音乐的整体风格特征:*音乐从教堂步入宫廷,并逐步走向社会,走向民众。

*音乐创作不再以巴罗克时期的复调手法为主,采用的是主调音乐形式。

加强了旋律与和声的对应,建立起“主—下属—属—主”的功能和声进行。

*确立曲式分段式结构原则,旋律不再采用巴罗克时期延绵不断、扩充的音型,而是以短小对称的2、4小节(也有3、5、6小节)为基本单位形成方整型乐句结构。

音乐呈现出优美、简单、均衡的特征。

*主题动机式发展,以主题间的对比取代巴罗克时期单一主题的模进发展。

*“通奏低音”被明确的乐器记谱取代,使作曲家对乐器音色的体验更明晰。

*追求客观的美,描绘自然界中的人挣脱对教堂中的神、宫廷中的君主的依恋,拓宽了音乐的表现范围和表现力。

*音乐的重心移到新型的器乐体裁——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四重奏上。

歌剧专题⏹※格鲁克和他的歌剧改革⏹1714-1787⏹德国作曲家⏹改革的主旨:“质朴和真实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美的伟大原则。

”⏹他提出:音乐从属于诗歌与戏剧,要使音乐达到促使剧情发展的作用,追求真实地表达人物的情感,绝不应为了毫无意义的歌唱技巧的炫耀而妨碍剧情的发展,把那些打断情节的、多余的装饰统统去掉。

⏹他这样说:“在我着手写一部歌剧之前,我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忘掉我是一个音乐家。

”当人们请求他在一份歌剧的总谱上再添加一首咏叹调时,他说:“一个音乐也不能加!这部歌剧的音乐味儿已经过分了!”代表作品:歌剧《阿尔西斯特》、《伊菲姬尼在奥利德》、《奥菲欧与优丽狄茜》《奥菲欧与尤丽狄茜》中奥菲欧的咏叹调:艺术成就:1、音乐服从诗和剧情的需要,戏剧内容的阐释是第一要素。

2、放弃返始咏叹调的表达,删除一些不必要的花腔段落,并用有伴奏的宣叙调代替“清唱宣叙调”,咏叹调与宣叙调差别不大。

3、歌剧序曲成为歌剧的一部分,参与表达歌剧的内涵。

4、管弦乐在歌剧中根据内容的需要烘托剧情的发展,而不仅仅处于伴奏的地位。

西方音乐史 重点总结

西方音乐史 重点总结

交响诗: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脱胎于19世纪的音乐会序曲,强调诗意和哲理的表现。

交响诗的形式不拘一格,常根据奏鸣曲式的原则自由发挥。

合唱:多个相对独立的人声声部组成的演唱形式,属复调音乐形式,每声部3人以上,以区别重唱。

普通歌:也称通节歌。

旋律随每一句歌词变化而变化,音乐随着歌词充分展开,形成较大起伏,有利于创造丰富的艺术效果,多用于艺术歌曲。

分节歌:在一段固定的旋律下方加入不同的歌词,旋律不随着歌词变化,这种歌曲形式简洁容易记,便于流传,在民间歌曲,群众歌曲及通俗歌曲中大量存在。

偶然音乐:作曲家在一定程度上故意对作品的创作或演出不加控制的音乐。

十二音体系:现代派作曲手法之一。

作曲家放弃传统的调式、调性与和声体制,将半音音阶中的十二个音任意排成一年音列,然后以倒置、逆行等技法加以处理,除非所有的音都出现过,否则任何一个音不得重复。

玛祖卡:原为波兰一种民间舞蹈,其形式现在仍保留在许多芭蕾舞舞剧中,其音乐经过肖邦等人的发展后,已成为古典音乐中一种经典舞曲。

无调性:现代主义音乐的创作手法之一。

用以指音与音之间、和弦与和弦之间无调性中心,没有功能联系,缺乏调性感觉的创作手法与音乐类型。

奏鸣曲:是种器乐音乐的写作方式,是西方音乐的主要表现方式。

一般分呈示,展开和再现三个部,一般包括两个主题,两个主题反复变化和相符对比是音乐的整体效果逐渐增强。

艺术歌曲:是音乐史上一种特定的体裁,一般短小精致,是一种高浓度的音乐小品。

是诗与音乐的结合,呈现作曲家对诗歌的主观看法,歌词采用诗人作品,内涵丰富,艺术价值高。

卡侬:一种骨雕音乐形式,以连续模仿为基础,当一个声部还未结束时,另一个声部就以模仿的形式开始。

组曲:由几首乐曲按照对比原则组成的一种器乐套曲,其中歌曲有相对的独立性。

歌剧:在乐队伴奏下,由多个演唱演员表演。

奥加农:是圣咏的一种即兴演唱方式,即在演唱同时唱两个不同声部。

布艮第乐派:15世纪文艺复兴音乐中最重要的艺术家是来自欧洲北方的作曲家。

西方音乐史讲稿及教案

西方音乐史讲稿及教案

西方音乐史教案及讲稿主讲教师:胡亮西方音乐史教案及讲稿周次:第二周授课学时:2学时授课教师胡亮授课班级:音乐学本1、2班授课题目(章、节)第五章古典主义时期音乐概况1、时间范围界定2、社会文化特质3、音乐风格特点第一节歌剧改革与喜歌剧的发展1、格鲁克对歌剧艺术的改革2、喜歌剧的发展3、宗教音乐的衰退授课要求:古典主义时期确立了主调音乐形式,三种体裁:交响曲、奏鸣曲和协奏曲;三个重要乐派:曼海姆乐派、柏林乐派和维也纳古典乐派;以及三个音乐家: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为本章的重点,是学生不能忽略的学习内容。

教学重点: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特点和格鲁克对歌剧艺术的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以多媒体的方式授课,使学生了解西方音乐文化的现象和动态,逐步培养他们从音乐史学的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利用幻灯、投影、动画和Power Point等多媒体手段,增加了教学的信息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主要教学内容:第五章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绪论一、简述西方音乐古典主义时期的时间划分及文化特质1、时间范围界定:(1)时间:将1750—1820年这70年的历史阶段称为西方音乐的古典主义时期。

(2)概念的区分:在理解古典音乐的含义上要注意两种概念,一是泛指19世纪之前的传统音乐中为后世公认的优秀典范作品;二是特指1750—1820年古典主义时期曼海姆乐派、柏林乐派和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创作成果。

在西方音乐史上,古典音乐主要指后者。

2、社会文化特质:强调人性解放,崇尚英雄主义,追求人权平等。

它反映了该时期“启蒙运动”和“狂飙突进运动”的思想实质:“自由、平等、博爱”,关注人的本性和情感。

二、简述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整体风格特征1、音乐从教堂步入宫廷,并逐步走向社会,走向民众。

2、音乐创作不再以巴罗克时期的复调手法为主,采用的是主调音乐形式。

加强了旋律与和声的对应,建立起“主—下属—属—主”的功能和声进行。

3、确立曲式分段式结构原则,旋律不再采用巴罗克时期延绵不断、扩充的音型,而是以短小对称的2、4小节(也有3、5、6小节)为基本单位形成方整型乐句结构。

教师招聘笔试音乐之西方音乐史必考知识梳理(1)

教师招聘笔试音乐之西方音乐史必考知识梳理(1)

教师招聘笔试音乐之西方音乐史必考知识梳理(1)全国音乐专业笔试一般有有西方音乐史、中国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基本乐理、和声曲式、教材教法六大模块。

众所周知,考生在每年的识记类题目中丢分最多,尤其是每个时期的音乐家及代表作品,很容易混淆。

今天,笔者就为您解析音乐笔试中西方音乐史的常见考点及考查方式。

西方音乐史是考试中比较侧重的一个模块,在考题中的出现频率较高,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连线题以及简答题中都会出现,考察的内容较为广泛,从古典主义时期到20世纪音乐,涉及到上百位作曲家及作品。

然而在众多的知识点中,哪些是考生需要特别注意的呢?若按照时间顺序来看,西方音乐史主要常考点在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以及印象主义时期。

(一)古典主义时期古典主义时期的作曲家在每年的考试中都会考到,尤其是古典维也纳乐派三杰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

这三位音乐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他们为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确立以及体裁的完善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海顿常考察的是其交响乐之父的称号,以及代表交响曲作品,如《时钟交响曲》、《伦敦交响曲》、《告别交响曲》等,他为古典主义交响曲结构的确立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还规范了协奏曲的三乐章结构模式。

莫扎特常考察其自由音乐家的称号,以及其代表歌剧作品,如《魔笛》、《费加罗的婚礼》、《唐璜》等,此外,他的三部交响曲39号、40号、41号也非常有名,其中,39号被称为天鹅之歌,40号被称为维特交响曲,41号朱庇特交响曲。

贝多芬常考察其乐圣的称号,以及其四部重要的交响曲作品,如《第三英雄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九合唱交响曲》。

这三位作曲家及其作品,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以及连线题中考察的特别多,不仅让考生填写出作品名称,有时会细致到对应作品的排序号,如《第三英雄交响曲》中的第三就是考点。

所以,考生在记忆作曲家及其作品时,要细心,有作品序号的,不仅要记住作品名称,还要把对应的序号记下来,防止在选择题及判断题中出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音乐史重难点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151:Bellini Norma-Casta Diva(歌剧《诺尔玛》“圣洁女神”)我们常为莫扎特、舒伯特的英年早逝而深感遗憾,其实,贝利尼的过早离世,同样也是世界音乐史,尤其是歌剧艺术发展进程中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

万幸的是,他在生前为我们留下了一部旷世杰作,那就是写于1831年的《诺尔玛)}《诺尔玛》是一部英雄的歌剧,被称作以表现女主角为主的歌剧,女主人公诺尔玛的抒情咏叹调《圣洁女神》被作者描述得完美而动人,在整部歌剧中占据了中心的位置,它的音乐语言曲线优美,气息宽广。

""(Casta Diva)、"爱情回来"(Ah! Bello a me ritorna)则是诺尔玛在全剧中最好的一个唱段,也是意大利上最有名的一曲。

其曲调优美,是典型的贝里尼式样的旋律,绵延不断,由较小的音域开始,随感情的变化渐渐上升,在迎来一个小高潮后回复平缓。

152:Verdi:Nabucco-Overture(威尔第:歌剧《纳布科》序曲)这部歌剧改编自圣经故事和一幕话剧。

纳布科即巴比伦国王,是一个残暴的侵略者,率领军队占领了耶路撒冷,并驱赶了那里的犹太人。

剧本热情歌颂了这些犹太人不甘受奴役、思念家乡、怀恋祖国的真挚感情。

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深深打动了威尔第,使他联想到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想到家乡的父老兄弟还在奥地利侵略者的铁蹄下挣扎。

他把对祖国的深厚的感情和对侵略者强烈的仇恨全部倾注到这部歌剧的音乐中。

整部歌剧音乐情绪激昂,热情有力,旋律明朗,气势雄伟,自始至终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

威尔第创作的规模宏大、旋律优美的序曲。

据说,这段序曲是他在咖啡馆里一挥而就的,也是交响乐音乐会上经常上演的名作。

《纳布科》里的人物很少,关系也不复杂。

153:Verdi:Nabucco-Va Pensiero(Chorus Of The Hebrew Slaves)威尔第:歌剧《纳布科》之合唱“飞吧,我的思想”
这是歌剧史上最有名的合唱之一,被誉为意大利的“第二国歌”。

此次,刚成立三年的国家大剧院合唱团的青年歌唱家们将用这首合唱曲向这位大师致敬。

154:モーツァルト歌剧「コシファントゥッテ」 K.588 Act 1 Sc.2 - 7. No.10: Tezettino (Fiordiligi,Dorabella,Don Alfonso) Soave sia il vento (风は穏やかに)(威尔第:歌剧《弄臣》第3幕-女人善变)
在他的“画廊年”即行将结束落之时,威尔第创作了他最伟大的杰作之一的《》(1851年于威尼斯首演)。

由于这部歌剧主要建立在的一部戏剧(Le roi s'amuse)之上,它的唱词必须经过大量的修改才能够符合当时的审查标准,威尔第也因此数次几乎彻底放弃它的创作。

这部歌剧一经上演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通过《弄臣》,威尔第将他对当时社会的关注、多元的文化以及各种新奇的元素融入他的歌剧当中。

《弄臣》中的音乐包括了乐队音乐(比如第一场或《(:)》),意大利式的旋律(比如着名的四重唱《赞美你,美丽的爱神》),(比如弄臣与斯帕拉富奇莱的二重唱)。

155:祝酒歌帕瓦罗帝(歌剧《茶花女》——“饮酒歌”)《茶花女》是威尔第最着名的歌剧,也是最受欢迎的歌剧
这首曲子作于1853年。

为所作的歌剧《茶花女》中第一幕唱段。

当时男主角阿尔弗雷多在女主人公薇奥莱塔举行的宴会中举杯祝贺,用歌声表达对薇奥莱塔的爱慕之心,薇奥莱塔也在祝酒时作了巧妙回答。

第二段结尾处两人的对唱表达了他们互相爱慕之情,最后一段客人们的合唱也增添了这首歌的热烈气氛。

这首单二部曲式的分节歌以轻快的舞曲节奏、明亮的大高色彩及六度大跳的旋律动机贯穿全曲,表现了主人公对真诚爱情的渴望和赞美,充满青春的活力。

同时又描绘出沙龙舞会上热闹、欢乐的情景。

156.Verdi: Il Trovatore - Act 2: Vedi Le Fosche Notturne(威尔第:歌剧《游吟诗人》-“铁砧合唱”(场景))
《铁砧合唱》选自威尔第歌剧《游吟诗人》。

歌曲表现吉普赛人开朗、豪放的性格和劳动中得到的欢乐,也反映四处流浪、无家可归的辛酸和痛苦。

剧情为:15世纪,卢纳伯爵之父曾将一个吉普赛女人当成女巫烧死。

这个女人的女儿阿苏切娜将卢纳伯爵尚在襁褓中的小弟弟盗去,打算烧死以报母仇,但却误将自己的儿子投入火堆。

伯爵多年搜捕劫持其弟弟的吉普赛人,但一无所获。

后西班牙战争爆发,伯爵属皇室一方,并由此而热恋上了皇室女官莱奥诺拉,但莱奥诺拉却深深爱着游吟诗人曼里科。

卢纳与曼里科相遇,方知他为敌方首领。

两人决斗,曼里科获胜,但饶了卢纳。

卢纳不但不感恩,还令卫兵追赶曼里科,曼里科负伤被母
亲阿苏切娜救回。

后曼里科带兵将莱奥诺拉救走,正要举行婚礼,被卢纳包围,并抓走了阿苏切娜。

曼里科为救其母被捕。

莱奥诺拉以嫁给卢纳为代价,获准释放曼里科。

但她为保住自己清白,服毒死于曼里科怀中。

卢纳下令将曼里科处死,并要阿苏切娜目睹自己儿子之死。

阿苏切娜告诉卢纳,曼里科就是他的亲弟弟。

但此时执刑已毕,阿苏切娜高喊着
"妈妈,你的仇已报了"倒了下去。

这部作品的四幕,威尔弟都加了标题,分别为:第1幕,决斗;第2幕,吉普赛人;第3幕,吉普赛人之子;第4幕,处刑。

歌剧中的合唱包含有许
多是脍炙人口的世界名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