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是惩治犯罪的法律武器【精选-PPT】

合集下载

《预防犯罪》PPT课件

《预防犯罪》PPT课件
8.古语云:“小时偷针,大时偷金。”这句话告诉我们(A)①不良行为是一定会走向违法犯罪的 ②要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③要懂得避免沾染不良习气,改正错误 ④不良行为不加以改正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A.②③④ B.②④C.③④ D.①②③
9.2017年1月24日,山东省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被告人庞红卫、孙琪非法经营疫苗案开庭审判,认定被告人庞红卫等人犯非法经营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并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从材料得到的启示是( B )A.违法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B.他们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应受到刑罚处罚 C.只是不道德的行为,应该受到舆论的谴责 D.是行政违法行为,应受到行政制裁
4.主刑,是对犯罪分子适用的主要刑罚,其包括( A )①管制、拘役 ②有期徒刑、无期徒刑 ③死刑 ④剥夺政治权利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5.下列有关犯罪的认识,正确的是( A )A.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B.违法行为就是犯罪行为C.受到法律制裁的行为,就是犯罪行为D.只有年满16周岁的人才可能犯罪
6.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7.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8.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9.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10.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1.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是( C )A.民法 B.治安管理处罚法C.刑法 D.宪法2.《刑法修正案(九)》将校车严重超员超速、违法运输危化物品等行为确定为犯罪,因为这些行为都( D )①具有严重社会危害 ②触犯刑法 ③应受刑罚处罚 ④具有因果相关性A.②③④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①②③
3.2017年3月28日,陶某因锯断共享单车车锁以方便自己使用,被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检察院以盗窃罪提起公诉,法院判处陶某拘役四个月,缓刑五个月,并处罚金2 000元。陶某被处罚,是因为( C )A.他的行为具有一般社会危害性 B.他的行为是行政违法行为 C.他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D.他的行为是民事违法行为

预防犯罪 课件(25张幻灯片)

预防犯罪 课件(25张幻灯片)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我国刑法第263条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
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 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 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 没收财产。
什么是刑罚?
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 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 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 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 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尽到监护责任是家长的责任
A.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③④
谢谢您的聆听
“朋友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加强自我防范 15
刑事 责任 年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 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 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 应当负刑事责任。
如何加强自我防范 P55-56
一般 属于 违法
行为
属于
犯罪 行为
王某乘坐杜某驾驶的出租车时,向 杜某索要手机打电话遭到拒绝,王 某对杜某实施殴打致其轻微伤,杜 某逃走,王某趁机将出租车开走。
查找资料并与同学讨论:
王某有哪些违法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本案中的犯罪分子犯了故意伤害罪和抢劫罪。 我国刑法第234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
是犯罪的最本质 特征
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是前二者的必然 后果
行为一:殴打他人,造成轻微伤害的,违反治安管理处罚 法,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行为二:殴打他人,导致其重伤甚至死亡的,触犯了刑法, 属于犯罪行为。
殴打他人, 造成轻微伤 害的
殴打他人而 导致他人重 伤甚至死亡
治安管 违反 理处罚

刑法ppt课件

刑法ppt课件
执行程序
包括判决生效后的交付执行、执行过 程中的减刑和假释等程序,以及执行 完毕后的释放和安置帮教等后续措施 。
04
罪刑各论
危害国家安全罪
危害国家安全罪是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国家政权和 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行为。
包括叛变、叛乱、分裂国家的犯罪行为,以及间谍、资敌等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行 为。
危害结果等因素。
共同犯罪
01
02
03
共同犯罪的概念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 同故意实施犯罪行为。
共同犯罪的形式
共同犯罪的形式包括简单 共同犯罪和复杂共同犯罪 ,组织性共同犯罪和任意 性共同犯罪等。
共同犯罪人的分类
根据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 ,可以将共同犯罪人分为 实行犯、组织犯、教唆犯 和帮助犯等。
单位犯罪
处罚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处罚的轻重取决于犯罪行为的 性质、情节和后果等因素。
危害公共安全罪
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危害不特定 或者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公
众生活的平稳与安宁的行为。
包括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 危险物质等行为,破坏公共设施 、交通工具等行为,以及恐怖活
动等行为。
处罚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刑法》的相关规定,处罚的轻罪行为 ,阻碍军人执行职务的犯罪行为等。
处罚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的相关规定,处罚的轻重取决于犯罪行
为的性质、情节和后果等因素。
贪污贿赂罪
贪污贿赂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实施贪污、受贿行为,侵犯国家财产所有 权和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廉洁性的犯罪。
包括贪污罪、受贿罪等。
常见的单位犯罪类型
常见的单位犯罪类型包括偷税罪、虚报注册资本罪、环境污染罪等。

最新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运用刑法武器依法制裁犯罪行为幻灯片课件

最新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运用刑法武器依法制裁犯罪行为幻灯片课件
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运用 刑法武器依法制裁犯罪行为
自主学习P118-126
• 1.犯罪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 2.我国刑罚的种类有哪两类?各包括哪些种类? • 3.青少年犯罪的主观原因是什么? • 4.我们怎样做到见义勇为、见义智为?
不负刑事责任年龄
(不满14周岁)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 十六周岁的人,犯
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二、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请看案例一:
1、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
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原因是什么? P122
• 主要是青少年法律意识淡漠,自控
力差,认知能力低,价值观念扭曲, 缺乏正确的交友观等。
请看案例二:
请看案例三:
2.廉洁自律,做守法的劳动者
阅读课本124页相关链接的内容,归纳总 结刑法中规定的职务犯罪都有哪些?
死刑
2013年3月1日,糯 康等湄公河案四名罪犯 在云南执行死刑 .
• 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方 法。又称极刑。死刑是刑罚中最严 厉的制裁方法,只适用罪刑极其严 重的犯罪分子。
• 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 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 死刑同时宣告缓期2年执行。
• 对犯罪时不满18岁的人和审判时怀 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审判时年满 75周岁以上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 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三多贪官许迈永一审被判 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没收全部财产
没收财产
• 没收财产是将犯罪分子个 人所有财产的一部分或全 部强制无偿收归国有的刑 罚方法。
• 主要适用于危害国家安全 犯罪、经济犯罪、财产犯 罪和贪财图利为目的的犯 罪。
我国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人民的有力武器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11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PPT课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PPT课件

10
.
5
.
刑法的目的
刑法的目的在于界定国家对于公民的 刑罚权。
6
.
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
一)罪刑法定原则。即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 无明文规定不处罚。什么行为构成犯罪、构成什 么罪及处何种刑罚,均须由法律明文规定。
二)罪刑相当原则。它是指犯罪社会危害性程度 和应负刑事责任的大小,是决定刑罚轻重的主要 依据,重罪重罚、轻罪轻罚、无罪不罚、罪刑相 当、罚当其罪。
2
.
3
.
刑法的渊源
在各类部门法当中,刑法的历史可以说是 最为悠久。近代大陆法系的刑法遵循罪刑 法定原则。刑法的渊源主要为刑法典,单 行刑法,附属刑法。
4
.
什么叫刑法
刑法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 根据自己的意志,以国家的名义颁布的,规定犯 罪、刑事责任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简言之, 刑法就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刑法有广义和 狭义之分,狭义的刑法是指规定犯罪和刑罚的一 般原则和具体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刑法典; 广义的刑法是指刑法典和单行刑事法律及非刑法 规范性文件中的刑事规范。
三)适用刑法一律平等原则。对任何人犯罪,不 论其社会地位、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 信仰、财产状况如何,在适用刑法上一律平等,
7 任何人都不得有任何超越法律的特权。 .
刑罚制度
刑罚是指由刑法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 依法对犯罪人所适用的限制或剥夺其某 种权益的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
8
.
刑罚的体系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刑罚体系由主刑和附加刑 构成。
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 死刑;
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驱逐出境
9

第十章 刑法:惩治犯罪的法律武器

第十章 刑法:惩治犯罪的法律武器

七、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3.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区别 (1)危害来源 (2)行为对象 (3)行为限制 (4)行为限度 (5)主体限制
八、刑罚的概念



1.刑罚的特点 (1)刑罚定义 (2)刑罚目的 (3)刑罚体系的特点
第一,体系完整、结构严谨 第二,方法人道、内容合理 第三,宽严相济、目标统一
第十章 刑法:惩治犯罪的法律武器

关键术语:20 刑法、刑法效力范围;犯罪、犯罪构成、 故意与过失、单位犯罪、共同犯罪、 故意犯罪停止形态、正当防卫、紧急避险 刑罚、量刑制度、追诉时效、 刑罚执行制度、缓刑、假释、自首、立功、 数罪并罚、特赦
一、刑法的概念


1.刑法的定义 (1)形式定义和实质定义 (2)广义刑法和狭义刑法 (3)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
双罚制
案例:刑事责任年龄



王某14周岁之前盗窃财产物资总计7000元(盗 窃行为不负责任)。 14岁生日当天,持刀抢劫手机和现金800元 (抢劫行为不负责任)。 第二天出门游逛,将停在路边的一辆他人轿车 开走(盗窃行为不是8种罪),行使途中将2人 撞倒致死(交通肇事行为不是8种罪),后被 抓获。

虽有主观恶意,但不具有社会危害性,不是犯罪
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刘海洋“伤熊”案



案例分析: 第一,刘海洋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第二,具体罪名如何适用 第三,法律认识错误问题 第四,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擅自拘禁小偷:他们的做法合理不合法



案例分析: 第一,拘留小偷是非法拘禁吗? 第二,受害人变成罪犯,转瞬之间天壤之别 第三,可以与小偷私自“调解”吗? 第四,“合理但不合法”做法的原因

八年级政治上册 第七章 刑法是惩治犯罪的法律武器教案 人民版

八年级政治上册 第七章 刑法是惩治犯罪的法律武器教案 人民版

第七章刑法是惩治犯罪的法律武器教案目的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熟悉我国刑法的原则和适用范围,确区分罪与非罪,熟悉我国刑罚、犯罪的种类及主要罪名,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刑事问题的能力。

主要内容:第一节刑法概述第二节犯罪第三节刑罚第四节犯罪的种类及其罪名教学重点:第一节刑法的基本原则第二节犯罪第三节刑罚第七章刑法是惩治犯罪的法律武器生活中,我们有时会听到某某犯罪了,某某被判刑了。

那么什么是犯罪?什么条件才算构成了犯罪?犯罪后要又应受到何种刑罚呢?这都是本章要解决的问题。

本章有四节内容:第一节刑法概述一、刑法的概念和任务( 一 ) 刑法的概念刑法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统治和经济利益,根据本阶级意志,通过国家立法程序制定的关于犯罪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国家的基本法律。

我国现行刑法主要是指 1979 年 7 月 1 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 2 次会议通过并施行,1997 年 3 月 14 日第八届全国人大第 5 次会议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及其他有关刑事的法律规范。

它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惩罚犯罪,保护人民,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和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力武器。

( 二 ) 我国刑法任务1 、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我国刑法的首要任务。

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因此,刑法必须把打击的锋芒首先指向危害国家安全、危害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切犯罪行为。

现行刑法分则第一章规定了 12 个罪名对此类犯罪进行打击,以确保我们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 、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是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行使各项权利的物质保障。

刑法是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然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

刑法分则第三章、第五章、第八章对此体现的尤为明显。

《刑 法》课件

《刑      法》课件

盗窃罪:以非法 占有为目的,秘 密窃取公私财物
的行为。
诈骗罪:以非法 占有为目的,用 虚构事实或者隐 瞒真相的方法, 骗取数额较大的 公私财物的行为。
抢劫罪:以非法 占有为目的,对 财物的所有人、 保管人当场使用 暴力、胁迫或其 他方法,强行将 公私财物抢走的
行为。
抢夺罪:以非法 占有为目的,乘 人不备,公开夺 取数额较大的公 私财物的行为。
• 意义:保障人权、维护法治秩序、提高司法效率
• 与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关系:罪刑法定原则是现代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罪刑相适应 原则是实现罪刑法定原则的具体要求。
罪刑相适应原则
含义: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目的:实现刑罚的目的,保障人权,维护社会秩序 体现:刑罚的种类、量刑、行刑等各个方面 意义:是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对于保障人权、维护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07
刑法实践中的问题 与对策
刑法实践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实践中的问题:司法适用不统一、法律空白、法 律漏洞等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请阐述观点
实践中的问题:定罪量刑标准不统一、案件处理 效率低下、冤假错案时有发生等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请阐述观点
实践中的问题:犯罪行为认定困难、证据收集不 充分、案件审理周期长等
《刑法》PPT课件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PPT
目录
添加目录项标题 刑法的基本原则 刑罚种类与制度 刑法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
刑法概述 犯罪构成要件 常见罪名解析与案例分析 总结与展望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刑法概述
刑法的定义和性质
• 刑法的定义:刑法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维 护本阶级的利益,以国家的名义颁布的强制性规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 刑法是惩治犯罪 的法律武器
h
1
引言: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刑法基础知 识,正确认识刑法的任务,正确理解刑法 的基本原则,正确理解犯罪构成和刑罚的 具体运用,掌握刑法武器同犯罪行为作斗 争,保护国家、公共利益,保护公民的人 身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及其他合法 权益。
h
2
重点:
1. 2. 3. 4. 5.刑罚的概念及种类
刑法第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 适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规定的最高刑为三 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中 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 适用本法。”
h
15
(2)刑法对人的效力
刑法第8条规定:“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 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 犯罪,而按本法规定的最低刑为三年以上 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本法,但是按照犯 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
h
3
第一节 刑法的概念和基 本原则
h
4
一、刑法的概念和任务
(一)刑法的概念 刑法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国
家的基本法律之一。 广义的刑法是指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关于犯罪和刑
罚的一切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刑法典、单行刑 法、附属刑法。 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简称《刑 法》,是我国现行刑法,是1979年7月6日公布, 1980年1月1日起施行的。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 国人大第五会议对其进行修订,修订后自1997年 10月1日起施行。
h
6

罪行法定原则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罪刑相适应的原则

h
7
(三)刑法的基本原则
1.罪刑法定原则 罪行法定原则是指对于什么行为是犯罪和 犯罪所产生的具体法律后果,都必须由刑 法做出具体明确的条文规定。这一原则在 我国刑法第3条的规定中得以体现:“法律 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 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 得定罪处刑”。
单纯的思想不具备社会危害性,不能构成犯罪,但言论是 思想的表现方式之一,是一种行为。
《刑法》第105条第二款:“以造谣、诽谤或者其他方式 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处五年以下 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首要分子或者 罪行重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刑法》第246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 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 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2、罪刑相适应。小王被依法处以缓刑。<><>
h
12
刑法的效力范围
刑法的效力范围,是指刑法在什么地方、 什么时间、对什么人适用以及是否具有溯 及既往的效力。
地域效力
空间效力 对人效力
刑法的效力
生效时间
时间效力 失效时间
溯及力
h
13
(1)刑法的地域效力
《刑法》对地域的适用范围,有以下三个方面的 规定:
h
11
案例:不是有意伤人也要判刑吗?
战士小王晚饭后在营房门前路上练习投手榴 弹,不曾想将过路的一名战士头部打成重伤。 小王因此被判处有期徒刑10个月,缓刑1年。 为什么小王不是有意伤人也要判刑?<><>
分析:
1、罪刑法定。《刑法》第235条规定:“过 失伤害他人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 刑或者拘役。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h
8
(三)刑法的基本原则
2.适用法律一律平等原则 我国刑法第4条规定:“对任何人犯罪,在 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 越法律的特权。”这一规定确立了“适用 法律一律平等原则”,是宪法第32条第2款 确立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法 治原则在刑事司法中的体现。
h
9
(三)刑法的基本原则
一是在我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 以外,都适用《刑法》。
二是在我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在我国驻 外使领事馆内犯罪的,也视为在我国领域内犯罪, 适用《刑法》。
三是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我国领域 内的,就认为是在我国领域内犯罪,适用《刑 法》。
h
14
(2)刑法对人的效力
《刑法》对人的适用范围分为对国内犯的 适用范围和对国外犯的适用范围。
h
19
一、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二)犯罪的特征
3.罪刑相适应原则 我国刑法第5条规定:“刑罚的轻重,应当 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 适应。”
罪刑相适应原则,是指刑罚轻重,应当与 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 应。
h
10
案例:言论能否构成犯罪?
有人提出,我国宪法中规定有言论自由,刑法中仅规定了 行为犯罪,而没有规定思想犯罪,因此,言论不能构成犯 罪。这种说法正确吗?<><>
h
5
(二)刑法的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 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 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 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 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它权利,维护社会 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的顺利进行。
《刑法》第12条关于溯及力的规定采取了 从旧兼从轻的原则。
h
17
第二节 犯罪
h
18
一、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一)犯罪的概念
犯罪是指刑法规定的具有社会危害性并且应当受 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刑法第13 条规定:“一切危 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 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 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 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 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 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 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 不认为是犯罪。”
刑法第9条规定:“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 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中 华人民共和国在所承担的义务范围内行使 刑事管辖权的,适用本法。”
h
16
(3)刑法的时间效力
刑法的时间效力,指刑法的生效时间、失 效时间与溯及既往的效力。
刑法的溯及力,指刑法生效后,对它生效 前未经审判、判决未确定或未裁定的行为 是否具有追溯适用效力,如果具有适用效 力,则有溯及力,否则就没有溯及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