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考试文言文复习资料

初中语文考试文言文复习资料

初中语文考试文言文复习资料整理初中语文考试文言文复习资料整理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提供的初中语文考试文言文复习资料整理,欢迎。

初中语文考试文言文复习资料整理1《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

1、本文的体裁是“说”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最终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2、说明论证前提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说明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作用,千里马才能的发挥依靠伯乐。

3、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从第1段看是:伯乐不常有;从第2 段看是:食不饱,力缺乏,才美不外见。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从第2段看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从第3段看是:其真不知马也。

4、第1段具体写千里马终身遭遇(命运)的语句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棚之间;直接说明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句子是:不以千里称也。

5、第1段伯乐不常有的深刻含义是:统治者缺少能发现人才、重用人才的人,含有愤世嫉俗之意。

6、第2段是从反面论证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在于谴责食马者。

7、说明以下句子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排比愤怒谴责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感情强烈。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强烈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加强了否认的语气,增强了否认的力量。

8、第3段痛斥食马者愚妄、浅薄(列出了“不知马”表现)的语句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9、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10、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 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这是托物寓意的写法。

初中文言文复习资料

初中文言文复习资料

七年级上册:1、《童趣》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1、项为之强项:颈,脖颈。

强:通“僵”,僵硬。

2、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以:用3、果如鹤唳云端果,果真,果然。

唳:鸟鸣4、以从草为林林,树林5、兴正浓兴:兴,兴趣6、方出神方:方,正7、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打,抽打。

驱:赶8、必细察其纹理细:仔细。

察,观察9、昂首观之昂:抬。

首:头。

之:它,代蚊10、为之怡然称快怡然:愉快的样子二、译句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答、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答、仰起头来观察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

3、神定,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答、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答、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三件事2、“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答、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

3、本文有哪些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答、明察秋毫、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4、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答、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

5、“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答、恰当。

这时的作者已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眼前实物已经被放大千倍万倍,与蚊虫相比,癞蛤蟆自然成了“庞然大物”。

它的突如其来,即被形容为“拔山倒树而来”就很好理解了。

2《论语》十则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2、吾日三省吾身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

殆:危害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齐:相同,看齐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女:通“汝”,你。

是,这。

知,通“智”,聪明。

6、温故而知新故,旧的知识7、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宽广,刚毅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想做的事情。

初中全六册文言文复习大全

初中全六册文言文复习大全

初中全六册文言文复习大全例 1 加点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学而时.习之(按一定的时间)人不知而不愠.(怨恨)B.学而不思则罔.(迷惑而无所得)思而不学则殆.(危险)C.不亦.说乎(也是,也)默而识.之(标志)D.何以谓之‘文’也(叫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啊)解析对文言文有关键词语的准确掌握有助于语句意思的正确理解,反之则易理解错。

B组中的“殆”在句中不是“危险”的意思,而是“精神疲倦而无所得”的意思。

C组中的“识”是“记位”的意思。

D组的“焉”在这句中不是语末助词,是“于此”“在这里”的意思。

因此正确答案为A。

例2 对下列句子理解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一个反问句,强调了要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从学习态度上讲“学”“思”结合的重要性。

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讲复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的“三人”是实数,表明孔子很善于虚心向别人学习。

解析该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朗读,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句意。

A项中,“学而时习之”是说学习并经常地温习它,指的是学习方法。

“不亦说乎”是“不也是愉快的吗?”是反问,表达高兴喜悦的心情。

B项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是学习态度问题而是学习方法问题。

D题中“三人”不是实指是虚指,意思是“一些人”。

所以应选C。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安如也。

常著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1.下列全是形声字的一项是()A.少欣贫环 B.会褐欤萧C.俦箪志晏 D.期醉日不2.下列短语中不同类的一项是()A.欣然忘食 B.不慕荣利C.不求甚解 D.颇示己志3. 对“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理解正确的是()A.甚欢读书,却不死抠字眼;每当有了心得体会,便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初中文言文复习:古今异义

初中文言文复习:古今异义

初中文言文复习:古今异义第一组1. 与儿女..讲论文义(《咏雪》)古义:,今义:儿子和女儿2. 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与“来”相对3. 饭疏.食,饮水.(《〈论语〉十二章》)“疏”古义:,今义:清除阻塞使通畅;疏通“水”古义:,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4. 国人..道之(《穿井得一人》)古义:,今义:指一个国家的人民5. 亦不能有所中伤..(《杞人忧天》)古义:,今义:诬蔑别人使受损害6.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古义:,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7. 见往事..耳(《孙权劝学》)古义:,今义:过去的事情8. 牺牲..玉帛(《曹刿论战》)古义:,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9. 尔辈不能究物理..(《河中石兽》)古义:,今义:物理学10. 晓雾将歇.(《答谢中书书》)古义:,今义:休息第二组1. 夕日欲颓.(《答谢中书书》)古义:,今义:消沉,萎靡2.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古义:,今义:没有事情要做的人;与事无关的人3. 小大之狱.(《曹刿论战》)古义:,今义:监狱4. 管夷吾举于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义:,今义:军人5. 方.七百里(《愚公移山》)古义:,今义:方向;地方;方法6. 指.通豫南(《愚公移山》)古义:,今义:手指7.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古义:,今义:毛发8. 可以..一战(《曹刿论战》)古义:,今义:能,行9. 再.而衰(《曹刿论战》)古义:,今义:又一次10. 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今义:修理;整治第三组1. 使人称谢..(《周亚夫军细柳》)古义:,今义:道谢2.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北冥有鱼》)古义:,今义:即海洋运输,国际物流中最主要的运输方式3. 野马..也,尘埃也(《北冥有鱼》)古义:,今义:一种动物,马的一种4. 故曰:教学..相长也(《虽有嘉肴》)古义:,今义:指“教书”或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5. 不独子其子.(《大道之行也》)古义:,今义:儿子6. 女有归.(《大道之行也》)古义:,今义:返回,归还7. 货.恶其弃于地也(《大道之行也》)古义:,今义:货物或商品8. 窥.镜(《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今义:暗中察看9. 越明年..(《岳阳楼记》)古义:,今义:今年的下一年10. 增其旧制.(《岳阳楼记》)古义:,今义:制度第四组1. 去国.怀乡(《岳阳楼记》)古义:,今义:国家2.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古义:,今义:心愿、意向;语言文字等的意义;意料、料想;思想、想法3. 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古义:,今义:散发4. 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古义:,今义:清秀,聪明5. 射.者中,弈者胜(《醉翁亭记》)古义:,今义:射击6. 一箪食,一豆.羹(《鱼我所欲也》)古义:,今义:豆类植物7.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古义:,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8.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古义:,今义:增加9.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今义:自私10.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唐雎不辱使命》)古义:,今义:布做的衣服第五组1. 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今义:本地;当地2. 长跪而谢.之曰(《唐雎不辱使命》)古义:,今义:感谢3. 录毕,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古义:,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4.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古义:,今义:不真实的5. 尝趋.百里外(《送东阳马生序》)古义:,今义:趋向6. 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古义:,今义:食物煮熟后所得的汁水7. 主人日再.食(《送东阳马生序》)古义:,今义:表示再一次8. 右备容臭.(《送东阳马生序》)古义:,今义:气味9.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今义:尖的东西进入或穿过物体10. 肉食者鄙.(《曹刿论战》)古义:,今义:粗俗;低下参考答案第一组:1. 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2. 离开3. 粗;冷水4. 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5. 伤害6. 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7. 指历史8. 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9. 事物的道理、规律10. 消散第二组:1. 坠落 2. 清闲的人 3. 指诉讼事件 4. 狱官 5. 古代计量面积用语 6. 直7. 指草木8. 可凭借9. 第二次10. 长,这里指身高第三组:1. 向人致意,表示问候 2. 海水运动 3. 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4. 教与学 5. 子女 6. 女子出嫁7. 财物8. 照9. 第二年10. 规模第四组:1. 指国都 2. 意趣,情趣 3. 开放 4. 茂盛 5. 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

中考23篇文言文复习资料

中考23篇文言文复习资料

中考23篇文言文复习资料中考23篇文言文复习资料文言文作为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部分。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文言文,我整理了以下23篇文言文复习资料,供大家参考。

1. 《孟子·告子上》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孟子对于教育的看法,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教育应该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

2. 《论语·为政》这篇文章是孔子的言论,主要强调了一个君子在为政时应该具备的品质和行为准则,如忠诚、正直、谦虚等。

3. 《史记·太史公自序》这篇文章是司马迁的自序,主要介绍了他的学术成就和写作动机,以及对于史学研究的看法。

4. 《汉书·食货志》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汉代的经济状况和物产,对于了解古代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5. 《后汉书·班彪传》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班彪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成就,对于了解后汉时期的文化和学术状况有一定的帮助。

6. 《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贾文若传》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王毌丘、诸葛贾和文若三人的事迹和贡献,对于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状况有一定的帮助。

7. 《晋书·王导传》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王导的生平事迹和政治成就,对于了解晋朝的政治和文化状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8. 《宋史·张浚传》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张浚的生平事迹和军事才能,对于了解北宋时期的政治和军事状况有一定的帮助。

9. 《元史·忽必烈本纪》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忽必烈的生平事迹和政治成就,对于了解元朝的政治和文化状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0. 《明史·太祖本纪》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生平事迹和政治成就,对于了解明朝的建立和政治状况有一定的帮助。

11. 《清史稿·太宗实录》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清太宗康熙的生平事迹和政治成就,对于了解清朝的政治和文化状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2. 《红楼梦》这部小说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主要讲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等人的爱情故事和家族兴衰的历史背景,对于了解清代社会和文化状况有一定的帮助。

初三语文文言文总复习之识记重点词句释义

初三语文文言文总复习之识记重点词句释义

初中文言文总复习之识记重点词句释义(一)《论语十则》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解词:时:按时;说:同“悦”,愉快。

翻译:学习知识并按时去复习它,不也是件愉快的事吗?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解词:故:旧的(知识);知:理解、领悟。

翻译: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领悟出新的知识,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做老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词: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翻译: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解词:愠:恼恨。

翻译: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恼恨,不也是君子吗?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解词:耻:以……为羞耻。

翻译:(他)聪明而且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感到羞耻。

6、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解词:识:记住;厌:满足;诲:教导。

翻译: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学习不应该感到满足;教导学生不应该感到厌倦。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翻译: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8、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应当选择他们好的地方学习,对他们不好的地方(自己也有这方面的问题)就应该注意改正。

(二)《扁鹊见蔡桓公》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翻译: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2、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解词:居:停留;还:同“旋”,掉头;走:跑。

翻译:过了十日,扁鹊远远望见桓侯,转身就跑。

3、立有间.。

解词:间:一会儿。

4、汤.尉之所及.。

解词:汤:同“烫”,用热水焐;及:到达。

5、火齐.之所及。

解词:齐:同“剂”,药剂。

6、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解词:属:管。

翻译:那是司命所管的,(医药)已经没有办法了。

7、使.人索.扁鹊。

解词:使:派;索:寻找。

1、臣是以..无请.也。

解词:是以:因此;请:办法。

翻译:所以,我不再过问了。

(三)《口技》1、京中有善.口技者。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之读书学习类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之读书学习类

文言文专题阅读系列之读书学习类一.【初中篇目与梳理】二.【阅读方法】第一步:通晓大意。

通读两篇文言文,整体把握文段主要内容。

明确文中的“人、事、物、理”。

课外阅读一般与课内阅读在主题和人物等方面有一定的联系。

第二步:切片观察。

根据题目要求,将文中有关的片段分别切割出来,形成一个个小切片,对切片进行观察。

第三步:求同存异。

对比分析这些切片,比较它们在主题、人物、题材、手法、意义等方面的异同,进而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模式+例文山东中考以“课标+课外”的对比形式考查。

共45小题,一般是10分左右。

主要考点有:实词解释、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选(择题形式考查)、句子翻译、划分朗读节奏、语段文意理解、课内外对比探究。

另外,所选课标语段多为节选形式,长度在200~300字之间;课外语段长度在100~200字之间。

例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范缜字子真,南乡舞阴人也。

缜少孤贫,事母孝谨。

年未弱冠闻沛国刘瓛①聚众讲说始往从之卓越不群而勤学,瓛甚奇之,亲为之冠。

在瓛门下积年,去来归家,恒芒屩②布衣,徒行于路。

瓛门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门,聊无耻愧。

既长,博通经术,尤精《三礼》。

【注】①刘瓛(huán):南朝齐人。

②芒屩(juē):草鞋。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所欲有甚于生者B. 不敢出一言以复而复问妻妾C. 恒芒屩布衣人恒过D. 事母孝谨事无大小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初中文言文复习资料

初中文言文复习资料

初中文言文复习资料初中文言文复习资料文言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阶段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复习文言文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古代文化的了解,还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初中文言文复习资料,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古诗词篇1.《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通过描绘黄河入海的壮丽景象,表达了人们追求进步、超越自我的精神。

这首诗表达了对壮丽景色的赞美,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人生的追求。

2.《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唐代李白的《静夜思》。

通过描绘一个人独处的夜晚,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简洁明快,表达了作者在异乡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二、古文篇1.《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中的一句名言。

孔子在这句话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应该是持续不断的,并且要乐于接纳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快乐,同时也要保持谦虚和宽容的态度。

2.《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寡人之于河内也,亦尽心焉耳矣。

察其凶也而趋焉,亦未晚也。

察其不凶而趋于义,亦未迟也。

如使人于予,则皆可使如河内焉,何千乘之有?”这是《孟子》中的一段对话。

孟子在这段对话中向梁惠王解释了为什么他不愿意接受梁惠王的官职。

他认为,只有当国家出现危难的时候,他才会全力以赴去帮助国家。

这段对话表达了孟子对道义的坚持和对君主的忠诚。

三、散文篇1.《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是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通过描绘岳阳楼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衰的忧虑和对人民幸福的向往。

这篇散文通过对楼台景色的描写,寄托了作者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和对人民幸福的祝愿。

2.《黄州快哉亭记》予尝谓汉、魏之际,无可与言者,忽焉有古快哉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百度文库初中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 1童趣1.《童趣》选自,作者,字,苏州人,代作家。

2.区别下列各句中“故”的不同用法:①故时有物外之趣②桓候故使人问之③温故而知新3.翻译: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4.第一段文字的关系是:()A.并列B.递进C.总分D.分总5.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和()句相同。

A.拔山倒树而来B.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C.扁鹊望桓侯而还走D.人不知而不愠6.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和()句相同。

A.观之正浓B.驱之别院C.故时有物外之趣D.项为之强7.下列各句中“为”的用法()和()句相同。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B.以丛草为林C.项为之强D.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8.先对加点字解释,再翻译句子:①盖.一癫蛤蟆也。

②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9.写出文中运用了比喻的句子。

(两处即可)①②10.作者在文中将蚊想象成鹤,蚊和鹤有哪些相似之处?11.请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文段中描绘的两幅图画。

12.翻译:“果如鹤唳云端”论语十则1.下列各句是谈学习态度的,还是谈学习方法的?(1)不耻下问(2)默而识之(3)学而不厌(4)温故而知新(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6)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谈学习态度的谈学习方法的2.“而”字有时表顺接,有时表转接,指出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

①见不贤而内自省②为人谋而不忠乎③人不知而不愠④敏而好学⑤择其善者而从之⑥学而时习之表顺接:表转接3.本文中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明相似观点的句子是4.文中有一句流传至今的成语,它是伤仲永1.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忽啼求之B.邑人奇之C.不能称前时之闻D.于舅家见之2.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B.养父母、收族/为意C.父/利其然也D.余闻之也/久3.翻译:(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回答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3)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5.《伤仲永》选自,是因惋惜方仲永而写的一篇短文。

“伤”,这里有和的意思。

文章阐明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道理:,才能不断进步;则必然才智枯竭,最终成为一个平庸的人。

6.文中有三个字点出了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

7.文章开头写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8.仲永的天赋才能从哪些事情上说明,请列举出来。

9.最后一段的议论,通过仲永5-20岁才能的变化,意在说明什么道理?10.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对方仲永的“泯然众人”表示深深的惋惜吗?如果不是,你认为作者写此文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孙权劝学1、解释下列语句。

①“当涂掌事”②“但当涉猎”③“蒙辞以军中多务”④“博士”⑤“孰若孤”2、把第二段文字分两层,并概括每层的内容。

①②口技1.联系全文说说“善”字的作用。

2.四个“一”字暗示。

从面衬托表演者的3.文章其中一个声响场景,表演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的过程,写声响由及,由及,由及的顺序写。

一词概括了表演者摹拟声音的生动逼真。

4.选择恰当的时间性词语,将字母序号填在横线上。

A、少顷B、既而C、是时D、一时E、未几F、忽G、俄而H、忽然①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②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③表示两事相继发生:④表示同时发生:5.第4段盛赞表演者口技之“善”仍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正面写,侧面写6.给第四段文字分层。

7.翻译:①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②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8.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之”字意义不同的是:()A. 学而时习之B.故时有物外之趣C.于厅事之东北角9.“犬吠”一词在文中的作用。

10.哪句话写出大儿被吵醒后心里不快的情绪。

11.“妇手拍儿声……夫叱大儿声”运用怎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12.哪些词语说明听众听得入了神?13.()一词写出听众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但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

而()一词则表示听众对表演感到心领神会,感到满意。

14.与“虽.人有百手”中加点字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虽有千里之能, B.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15.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一家人睡去后夜深寂静的氛围?找出具体语句。

16.一家人睡去后,宾客的情绪有什么变化?(用自己的话说)17.选段从哪些方面写宾客犹如身临火灾现场?桃花源记1.渔人发现桃花林的时间是2.第①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3.阅读第②段,用原文回答。

(1)挑花源不易被人发现的词语:(2)桃花源...环境优美的句子:(3)桃花源宁静和平,人们生活幸福的句子:4.②段可分两层,请用“||”在文中标出,并归纳层意。

第一层:第二层:5.“皆叹惋”的原因是6.“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7.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后来却“寻向所志,不复得路”,作者这样描述的原因是:8.翻译:“复前行,欲穷其林”、“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9.桃花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10.文章反映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陋室铭》《爱莲说》1.周敦颐是代著名的家,《爱莲说》是一篇(写法)的古代散文名篇,作者以自况,委婉地批判了当时趋起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说”是。

2.刘禹锡是中唐著名诗人。

其《陋室铭》一文中,多用字数相同、意思相连的对句,这种句子被称为。

这种句子以外的,统称。

3.《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4.《陋室铭》中揭示全文主旨的一句是《陋室铭》1.给文章分层次。

2.作者采用手法引出题旨,文中的“仙”和“龙”其实都是暗喻的人。

全文紧扣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3.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的?4.文章结尾提出了两个历史人物,引用孔子的一句话,各有什么作用?5.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呢?《爱莲说》1.作者写出了莲哪些优点?2.要赞颂莲花,却先提到菊和牡丹,为什么?3.用原文回答“予独爱莲”的原因。

4. 和“水陆草木之花”中“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B. 孔子云:何陋之有C.始龀,跳往助之D.无丝竹之乱耳5.将菊、牡丹、莲—一拟人,用高尚品格的“莲”自况,婉曲批判三峡1.《三峡》出自《》,作者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散文家_ 。

《记承天寺夜游》则是的作品。

2.“或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读这段文字,我们自然会想起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句子:3.翻译:l.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揣摩下列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的特殊性,并解释该词A.或.王命急宣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C.哀转.久绝D.沿.溯阻绝5.第一段文字描述了三峡夏季怎样的特点?6.翻译: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③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五柳先生传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亦不详其.姓字其.言,兹若人之俦乎B.因以.为号焉以.乐其志C.或置酒而招之.无怀氏之.民欤D.或置酒而.招之既醉而.退2.翻译:“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和“造饮辄尽,期在必醉”3.本文写了五柳先生哪几方面的爱好?请摘录原文回答。

4.本文作者,时期人。

本文选自。

我们所学过的另一篇散文也选自本集。

从全文内容看,五柳先生就是指,这篇文章属于散文。

5.翻译: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②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③无怀氏之民救?葛天氏之民铁?6.找出文中表现五柳先生①性格②生活③志趣的语句。

①②③7.全文第段是叙述;第段是议论。

8.“赞”语中“”和前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

9.说说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10.找出文中的两个成语,并分别解释它们的意思。

①②11.最能体现五柳先生“不戚戚于贫贱” (突出五柳先生安于贫困、乐观豁达性格)的语句是:12.本文表达了五柳先生什么样的情操?送东阳马生序1.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战于.长勺B.当余之.从师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足肤皲裂而.不知气可以养而.致D.以.衾拥覆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翻译:“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选段写了作者幼时求学的艰难和成年后求师的艰难这两方面的内容,其中“求师的艰难”表现在哪三个方面?小石潭记1.上面几段文字选自作的《小石潭记》,作者被贬永州其间,写下了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小石潭记》就是其中的一篇。

2.选文第一段写和潭的概貌。

可分两层,开头到“”为第一层,余下的为第二层。

通过描写游鱼,从侧面写出水的特点。

余下三段文字依次写了、、潭中气氛。

3.选文哪些词语为后文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预设了伏笔?4.翻译:“其岸劳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5.对《小石潭》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A.本文作者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他和另一位著名散文家欧阳修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B.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法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C.文中采用特写镜头描绘了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

D.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冽”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6.翻译:①全石以为底。

②近岸,卷石底以出③皆若空游无所依。

④往来翕忽。

7.用原文填空:小石潭的全貌:;游鱼和潭水的特点:;潭上的景物:8.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观鱼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9.试找出文中你认为描写最精彩的句子,说说它的精彩所在。

岳阳楼记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大观”与上文“”一词照应;“多会于此”中的“此”指代的是。

2.作者对“岳阳楼之大观”的描写很简略,其原因是(请用文中的话回答)3.解释:迁客骚人4.“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意思是;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5.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6.文中所说的“乐”与《醉翁亭记》中的“乐”有什么不同?7.翻译:“微斯人,吾谁与归?”8.从文中找出一组对偶句。

9.翻译①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②前人之述备矣。

10.用原文回答:a.描写微波时水面的月光的句子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b.最能概括迁客骚人“悲”的八个字是最能概括迁客骚人“喜”的八个字是11.第三段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12.本文选自,作者。

文章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旷达胸襟和“”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滕子京的和之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