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河南省一轮复习诊断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答案)
2018河南省一轮复习诊断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原题)

深圳市 2021~2021 学年度高三语文测试深圳市 2021~ 2021 学年度高三语文测试语文2021 年 1 月 21 日考前须知: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请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考前须知,在答题卡上与题号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题,写在试卷、草稿纸上或答题卡非题号对应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规定以外的笔和纸答题,不得在答题卡上做任何标记。
3.答复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此题共 3 小题, 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 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经历了大约三百年的分裂。
但是与此同时,这三百年中形成的知识、思想和信仰体系,为此后的文明开展轨迹指明了方向,很多其后的中华文明的要素,都可以从这段时期找到源头。
佛教带来了新文化基因。
魏晋南北朝是佛教在亚洲大陆兴起和传播中的一环。
仅仅从政治史的层面讲,佛教对未来美好世界的描述,以及对理想的世俗君主的界定,在数百年中,对中土政治的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些影响包括政治术语、帝国仪式、君主头衔、礼仪革新、建筑空间等方面。
又比方从城市空间的角度看,佛教兴起之前的中国城市,根本上分为“官〞“民〞两种空间,国家祭祀的礼仪空间老百姓是进不去的。
佛教出现之后,在官一民的结构之外,提供了双方都可以去的近乎公共空间的场域;城市空间在世俗空间之外,也出现了宗教神圣空间。
从北魏人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中,我们可以生动地读出这种变化带来的城市活力。
这种空前的文化融合局面,也有极其丰富的文献和图像资料支持。
不同知识和信仰体系之间高度融合。
文化的冲突、融合,是文明开展的重要动力,带来的是新的文化形式和内容。
比方佛教与中土文明的冲突,其复杂性和重要性,仍然需要深入挖掘和重新审视。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09周)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含解析)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高考频度:★★★★★┇难易程度:★★★☆☆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七月己丑,帝亲总六军十馀万,次河桥。
高欢引军东度。
丙午,帝率南阳王宝炬、清河王亶、广阳王湛、斛斯椿以五千骑宿于瀍西杨王别舍,沙门都维那惠臻负玺持千牛刀以从。
有牛百头,尽杀以食.军士。
众知帝将出,其夜亡者过半。
清河、广阳二王亦逃归。
略阳公宇文泰遣都督骆超、李贤和各领数百骑赴。
骆超先至。
戊申,贤和会帝于崤中。
己酉,高欢入洛,遣娄昭及河南尹元子思领左右侍官追帝,请回驾。
高昂率劲骑及帝于陕西。
帝鞭.马长骛至湖城,饥渴甚,有王思村人以麦饭壶浆献帝,帝甘.之,复一村十年。
是岁二月,荧惑入南斗,众星北.流,群鼠浮河向邺。
梁武跣而下殿,以禳星变,及闻帝之西,惭曰:“虏亦应天乎?”帝至稠桑,潼关大都督毛洪宾迎献食。
八月,宇文泰遣大都督赵贵、梁御甲骑二千来赴,乃奉迎。
帝过河谓御曰:“此水东流而朕西上,若得重谒洛阳庙,是卿等功也。
”帝及左右皆流涕。
宇文泰迎帝于东阳,帝劳之,将士皆呼万岁。
遂入长安,以雍州公廨为宫,大赦。
甲寅,高欢推司徒、清河王亶为大司马,承制总万机,居尚书省。
欢追车驾至潼关。
九月己酉,欢东还洛阳。
帝亲督众攻潼关,斩其行台薛长瑜,又克华州。
(选自《北史》,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尽杀以食.军士食:吃B.帝鞭.马长骛至湖城鞭:用鞭子抽打C.帝甘.之,复一村十年甘:感到甜美D.荧惑入南斗,众星北.流北:向北A【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
四个加点实词皆有活用现象。
A项,根据上文的内容,杀了牛,吃的当然是牛,而不可能是现代汉语理解的“食(吃)军士”,显然“食”是“让(军士)吃”的意思,故此处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该项解释不正确。
B项中“骛”字,让我们想到“好高骛(追求)远”,这个“骛”就是“追”的意思。
这马怎么样才会跑,才会追呢?只有“用鞭子抽打”马时,马才会跑。
2018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语文考试试卷(含答案和详细解析)

2018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试卷语文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2分)()A.殷.勤/殷.红咀嚼./咬文嚼.字风调.雨顺/南腔北调.B.儒.雅/懦.弱侍.奉/恃.才傲物咄.咄逼人/相形见绌.C.卡.片/关卡.屏.障/屏.气凝神置之度.外/度.日如年D.譬.如/偏僻.栅.栏/姗.姗来迟前仆.后继/赴.汤蹈火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松驰慰藉天然气崭露头角记忆犹新B.馈赠涣散座谈会食不果腹源远流长C.精湛遨游俯卧撑谈笑风声通宵达旦D.彰显闲暇水笼头耳熟能详真知灼见3.古诗文默写(8分)(1)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观刈麦》)(2)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释了自己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艳羡的原因。
(3)天南地北,别时容易见时难。
所以,困于战火的杜甫只能空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感慨;归期不定的李商隐只能憧憬“___________,___________”(《夜雨寄北》)的幸福;兄弟分离的苏轼只能遥寄“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祝愿。
4.名著阅读。
(任选一题作答)(4分)(1)下面是两部名著的插图,请任选一幅,简述与画面内容相关的故事情节。
(2)有人评价《西游记》“极幻之事中蕴含极真之理”。
请从下面两个具有奇幻色彩的故事中任选一个,简述故事情节,并指出其中蕴含的“极真之理”。
①悟彻菩提真妙理②尸魔三戏唐三藏5.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4分)丁香花香得浓烈,桂花香得甜润,兰花香得清幽,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花朵中有一种油细胞,里面藏着芳香油,①_________,所以香味也不同。
芳香油挥发的香味会吸引昆虫前来传授花粉。
全国卷2018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练习(含解析):第2部分专题9课案4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分值:59分;时间:45分钟)[对点突破练]1.译准关键实词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0分)叶衡字梦锡,婺州金华人。
绍兴十八年进士第,调福州宁德簿,摄尉。
以获盐寇改秩,知临安府于潜县。
户版积弊,富民多隐漏,贫弱困于倍输,衡定为九等,自五等以下除其籍,而均其额于上之四等,贫者顿苏。
征科为期限榜县门,俾里正谕民,不遣一吏而赋自足。
治为诸邑最,郡以政绩闻。
擢知常州。
时水潦为灾,衡发仓为糜以食饥者。
或言常平[注]不可轻发,衡曰:“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疫大作,衡单骑命医药自随,遍问疾苦,活者甚众。
檄晋陵丞李孟坚摄无锡县,有政声,衡荐于上,即除知秀州。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注】常平:常平仓。
(1)征科为期限榜县门,俾里正谕民,不遣一吏而赋自足。
译文:(2)或言常平不可轻发,衡曰:“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译文:[导学号29530218]答案:(1)征收科税定下期限在县衙门口张榜(公布),让里正告诉百姓,不派一个官吏而赋税自然收足。
(关键实词:“科”“榜”“俾”“赋”)(2)有人说常平仓不可以轻易打开,叶衡说:“储蓄粮食正是预备紧急的事情,怎可看着百姓挨饿而不救助呢?”(关键实词:“常平”“发”“缓急”)参考译文:叶衡字梦锡,是婺州金华人。
绍兴十八年进士及第,调任福州宁德县主簿,代理县尉。
因捕获盐寇改官,任临安府于潜县县令。
户口簿上累积弊端,富户大多隐瞒漏报,贫弱户困于重复缴纳(赋税),叶衡把民户定为九等,从五等以下除去他们的名籍,而把他们应缴纳的份额均摊给上四等的民户,贫穷的人顿时得救。
征收科税定下期限在县衙门口张榜(公布),让里正告诉百姓,不派一个官吏而赋税自然收足。
治绩成为各县中最好的,郡长官把他的政绩向皇上报告。
提升为常州知州。
当时发大水造成灾荒,叶衡开仓煮粥给饥民吃。
有人说常平仓不可以轻易打开,叶衡说:“储蓄粮食正是预备紧急的事情,怎可看着百姓挨饿而不救助呢?”瘟疫大起,叶衡单人独骑命令医生跟随自己,到处访问疾苦,救活的人很多。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2周)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三)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2周)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三)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此乃随所见闻,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
楚王问萍实④,对曰:“吾往年闻童谣而知之。
”此乃以童子为师耳。
参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乃能为圣人也。
诸葛孔明曰:“诸公读书,乃欲为博士耳。
”此乃盖滞于所见,不知适变,名为腐儒,亦学者之一病。
仆自元和已来,以至今日,其所见闻名公才人之所论讨,典刑制度,征伐叛乱,考其当时,参于前古,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为一家事业矣。
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
如足下天与之性,万万与仆相远。
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
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
自古未有不学而能垂名于后代者,足下勉之。
(选自《樊川文集》,有删节)【注】①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李使君,即李方玄,杜牧好友,时任池州刺史。
②缪:通“谬”。
③郑玄:字康成,东汉人,师从马融,遍注五经,为古文经学大家。
④萍实:南方池泽中常生蓬草的果实。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2)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
(1)我认为上天给予您有将来的名誉声望,业绩光耀于身前身后,(时机)恰好在现在,岂可不努力啊!(2)我看郑玄等人的分析说明,清楚完备,即使圣人复活,也定会提携他们,让他们坐在子游、子夏的位置上。
2.【2016年高考课标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
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第04课新题(含解析)

第04课新题一、(陕西省咸阳市2017年高三年级三模试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4〜15题。
己亥①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曹松苴一丿、泽国②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③。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苴一K丿、传闻④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
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
【注】①己亥:公元879年(乾符六年)的干支。
②泽国:泛指江南各地,因湖泽星罗棋布,故称。
③樵苏:打柴为“樵”,割草为“苏”。
④传闻:一作“波间”。
14.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第一首开篇轻描淡写,让读者从那“战图”中去想象兵荒马乱、血流成河的现实。
B.“生民”一句借人民流离失所、不堪其苦的现状反衬樵苏生活之乐,凸显乐观精神。
C.“凭君” 一句直写作者对将领讲封侯事的厌弃态度,表达出心中对战争的痛恨之情。
D.第二首以“百神愁”之语痛斥战争的罪恶,用“谁道沧江总无食”反讽战事的频繁。
E两首诗风格迥异:其一用意曲折,语言委婉含蓄;其二着力用笔,表达直白显豁。
15•其一和其二两首诗集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其一)的最后一句加以欣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4.BE15•①两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和浩劫),以及对百姓的同情的思想情感。
②“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句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以“一”与“万”、“荣”与“枯”的对照),突出枯骨意象,揭示出了“一将封侯,万人丧生”的现实本质。
③表达了作者感叹战争无情,并讽刺那些功成名就、黩武好战的将军的感情。
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和浩劫)和对百姓的同情的思想情感。
【解析】项,疔性民,一句借人民流离失所、不堪其苦的现状反衬樵苏生活之乐,凸显乐观精神"不正确,应为…生民'一句写只可惜这种樵苏之乐今亦不可真得,用"■乐"字反衬性民”的不堪其苦。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2周)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二)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二)1.【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
父思,武昌太守。
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
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
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
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
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
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
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
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
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
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
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
母忧去职。
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
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
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
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
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
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
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
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
”十年,卒,时年四十二。
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
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1)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事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
(2)而谢曜喜好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
河南省2018届高三年级7月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河南省2018届高三年级7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丝绸之路是民族交流融合的舞台“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
”古代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对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往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前,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续写古代丝绸之路的传奇,不仅要看到其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还要看到其在民族交流融合方面的纽带作用。
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
除了汉族,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者,他们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
他们的迁徙浪潮、相互交往以及游牧经济特点,使其自然而然地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色。
早期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在开通草原古道、推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继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之后,鲜卑、柔然、吐谷浑、突厥、吐蕃、回纥、契丹、党项、蒙古等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不解之缘,有的一度控制了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
公元439年,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了我国北方,使丝绸之路自汉代以来再度繁荣起来。
北魏、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后,吐谷浑控制的“青海道”和吐蕃控制的“青唐道”成为中原和南方通往西域的通道。
因此,“青海道”又称“吐谷浑道”,“青唐道”又称“吐蕃道”。
再看回纥,其与唐朝绢马贸易换回的绸绢,除了供汗国贵族享用,还通过“草原道”大量转输到西方。
“安史之乱”后,吐蕃完全占据了河西走廊及陇右地区,传统的丝绸之路东段受到阻遏,唐朝和西域各国的交往一度绕道回纥居住地。
因此,这一时期的草原丝路有“回纥道”之称。
“吐谷浑道”“吐蕃道”“回纥道”……丝绸之路上民族交流融合绵延不断,开遍了民族交流融合之花。
在肯定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为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更要充分认识中原王朝的主体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河南省一轮复习诊断调研考试语文测试
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2018年4月20日1.A(解析:B“给文明的发展带来破坏”与原文不符,参见原文“文化的冲突、融合,是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
C原文只说谶言和道教、佛教融合对政治思想、自然知识、文学产生了影响。
D“中亚音乐没有中土音乐的五音音律错,应是没有中土音乐的五音音律固有的缺陷)
2.C(解析:“为中国文化具有多样性这一观点提供论据”错,应是“为域外文明与中国文明高度关联这一观点提供论据”)
3.D(解析:“同田时中国高度系统化的文化也通过对佛教的影响,传人域外地区”推理错误,中国文化对佛教的影响应是“中国化”,使之成为中国文明的一部分。
原文没有信息表明,中国文化对佛教的影响传入了域外地区)
4.A(解析:“虽与生活实际不符”错,结合该老太太的身份和当时的环境,应符合生活实际)
5.①生活优越、清闲。
她富裕,有自家的公司,住在都市的别墅区;她清闲,十年前就提早退休了,不用帮忙带孙女。
②怕老,自私。
她不愿意接受老的现实,听到刚会说话的小孙女叫自己“奶奶”,心惊肉跳;她爱自己的脸胜过孩子。
(答对一点给2分,两点给5分)
6.①在结构上,以暮中“鼓声”结尾,照应标题“暮鼓”,使小说结构严谨。
(2分)②在主题上,“暮鼓”的寓意是日薄西山,临近结束,即将退场,却又坚强有力,引人觉醒,催人振奋,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7.D(解析:“汉语方言”错,应是“少数民族母语”;“普米族人的母语”不是汉语。
)8.B、D(答对一项给2分,两项给5分)(A这是白皮书主编、语用司原司长姚喜双的观点,不是《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制订的计划。
C“该语言群体的分化历史决定了语言分化的历史”表述绝对化。
E“一律不得在报道中使用”错,一些词语可以在特定媒体中使用,一些词语可以使用其原意)
9.中国正在崛起,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二位,学习汉语可以更接近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可以有更好的前途;(2分)汉语本身独特的魅力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1分)国家推动汉语的国际传播,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1分)
10.B(原文标点:时虚己被赐,因献诗自陈父子遭遇,荣及祖母。
帝悦,为批其纸尾曰:“虚己学古入官,荣亲事生,奉书为郡,欲布亲规,朕得良二千石矣。
”)11.C(解析:“季”不一定表示排行第四,还可以表示排行最后的)
12.C(解析:“皇帝要奖赏他五十缗钱,宰相认为应该奖赏五十万缗钱,皇帝同意了宰相的意见”错,应是宰相奖赏李虚己五十万缗钱后,皇帝对宰相说奖赏李虚己五十缗钱,这时宰相才知道自己搞错了)
13.(1)这时李寅已经辞官回家,年纪很大,而李寅的母亲还健在,李虚己用两辆车迎接侍奉。
(得分点:谢、春秋、无恙,各1分,句意2分)
(2)然而评论的人认为,李虚己父子勤奋忠厚,家里很穷,虽说是皇帝一时的失误,大概是上天的恩赐。
(得分点:笃行、人主、殆,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李虚己,字公受。
父亲李寅,在江南国李氏政权任职。
江南国被消灭,江南国伪官都被留居在京城。
李寅考中进士,初次任职担任衢州司理参军。
母亲年老,李寅辞官回乡。
李虛己也考中进士,任遂州知州。
当时太宗专心政务,曾亲自书写二十多张纸,说:“公正勤奋洁身自好、守法除奸、给予百姓仁爱的人,才可以记上功绩,毎月用现钱给俸禄。
”命令有关官员挑选群臣中政绩最突出的赐给他们,并告知说:“惩治奸邪的根本,在于守法,不可乘机生事。
”当时李虚己得到赐书,于是献诗自述父子的遭遇,使自己的祖母也得到荣光。
皇帝高兴,在他的诗的末尾批写道:“李虚己学习古人做官,使亲人荣光,侍奉生者,接受赐书后出任太守,想建新的楷模,我得到好的太守了。
”于是赐给五品官服,又赏赐他祖母五十万钱,命令有学问的大臣传阅所批示的诏书。
李虚己请求免掉赐给妻子的封号而授给祖母,皇帝下诏都给封号,当时的人认为这是荣耀。
恰逢朝廷派遣使者考察川峡官吏治理能力,而各州多数治理很差,只有李虚己和薛颜等几个人,能够称职为方便侍奉父母,李虚己请求出任豫章通判。
这时李寅已经辞官回家,年纪很大,而李寅的母亲还健在,李虚己用两辆车迎接侍奉。
李寅到了豫章,喜爱当地的山水,说:“这里可以作为我养老送终之地。
”于是就在靠近州城的东湖,修建房屋居住。
多次升官担任兵部郎中。
请求到外地任职,真宗称赞李虚己儒雅谨慎,特别升任他做了右谏议大夫。
升任尚书工部侍郎。
请求分管南京,去世。
当初,李虚己分管南京后回乡。
他最小的弟弟李虚舟官至余干县令,因犯法免职,不再做官。
当初,太宗赏赐李虚己钱后,第二天,对宰相说:“李虚己作诗的才能值得奖励,给他五十缗钱。
”宰相回答说赐给李虚己的钱是五十万,皇帝知道有误,因此诏令群臣以诗文进献,閤门官员不要接受,都由中书省、门下省阅后再呈上。
然而评论的人认为,李虚己父子勤奋忠厚,家里很穷,虽说是皇帝一时的失误,大概是上天的恩赐。
李寅对父母孝顺,治家有方法,妻女严守礼仪。
李虚己以孝友清慎继承传统。
李虚己喜欢作诗,多次和同年进士曾致尧,以及李虚己的女婿晏殊唱和。
起初,曾致尧对李虚己说:“您的诗词虽然精巧,但音韵还是不够响亮。
”李虚己没有明白。
后来得知沈休文所说的“前面有平声,则后面要有仄声(相对)”,于是精通格律。
著有《雅正集》十卷。
14.B、D(解析:答对一项给2分,两项给5分,B项“衬托岀诗人时喜时悲的心情”没有根据,只是写天气变化之快,雨过天晴后的惬意。
D项“就像那塞翁一样不知祸福”不准确。
“山深人不知,塞马谁得失”是朋友信中之语,是安慰诗人罢官归隐故乡本是祸,但能避免权贵的进一步的迫害和危局带来的灾难,这又是福)
15.①前四句诗,诗人寓情于景,表达了隐匿深山的恬适之情;②第五至八句,朋友的来信问候,却带来危急的消息,表达诗人为国事担忧之情;③最后四句,虽然自己隐居深山能因祸得福,但面对国难危局却无能为力,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愤激之情。
(每点2分)(解析:前四句写出了秋景的自然清新,结合最后一句中的“自适”二字,可知表现了诗人隐匿深山的恬适之情。
这可得出①。
中间四句,写朋友写信来问候,也捎来了时危的信息,朋友安慰诗人是塞翁失马因祸得福,这可得出②。
最后四句,诗人想到史书记载的直臣大多是受屈而死,不禁感慨得眼泪双流,庆幸生在这圣明的时代,如渔夫樵夫一样,在山水间自得其乐。
但作为一位国家的忠臣,这其实是诗人的愤激之言,是为不能纾解国难出力而忧伤。
这可得出③。
)
16.(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2)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17.B(解析:①前车之鉴:比喻可以作为鉴戒的以前人失败的教训。
与句意不符。
②黄钟大吕:比喻文辞高雅、美妙。
③越俎代庖:比喻越过权限办事或包办代替。
④后起之秀:指后成长起来的或出现的优秀人物。
使用对象错误。
⑤信手拈来:形容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素材。
与句意不符。
⑥各执一词:各自坚持一种说法,互不相让)18.B(解析:A语序不当。
把“虽然”移到句首。
C成分残缺或搭配不当。
可以在“应为”前面加¨该遗址”。
D句式杂糅。
把“成分是淀粉、葡萄糖、柠檬酸、草酸、苹果酸等组成的”改为“成分是淀粉、葡萄糖、柠檬酸、草酸、苹果酸等”或¨是由淀粉、葡萄糖、柠檬酸、草酸、苹果酸等组成的”)
19.C(解析:①宜室宜家,意思是家庭和顺,夫妇和睦。
常用以贺人结婚。
②弄瓦,指生下女孩子。
⑥杏坛:指教育界)
20.
①而且上这些植物的果实又是动物的食物
②具有显著的香气
③这是因为植食性的动物往往十分弱小
(解析: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示例:我们在享受美好环境时,环卫工人仍奋战在凛凛寒风中。
对他们而言,一杯热水,就是最好的回报。
(背景和原因)在此,希望同学们伸出友爱之手。
在环卫工师傅们工作小憩时,请为他们递上一杯热水。
(具体内容和要求)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让我们行动起来,送上一杯热水,暖身暖心!(结束语)(写明背景和原因2分,写明具体内容和要求2分,结束语1分;内容不恰当,语言不通顺,字数不符合的,酌情扣分)22.参照2017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王建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