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木和中国文化
关于树的故事

关于树的故事在古老的传说中,树被赋予了神秘的力量和生命。
在《白蛇传》中,许仙与白娘子的爱情故事中,一棵千年树精化身成为了白娘子,化解了许仙的危难。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的金箍棒正是从一棵灵芝树上得来,树木的神奇力量贯穿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方方面面。
而在现实生活中,树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是大自然的调节者,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净化空气。
树木的根系能够稳固土壤,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
在城市中,郁郁葱葱的树木给人们带来清新的空气,舒适的环境,也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这些功利性的作用,树还有着独特的情感意义。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树被赋予了吉祥、长寿、团圆的象征意义。
人们常常在树下结婚,种树立誓,希望能够与树一样,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在西方文化中,圣诞树是节日的象征,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温馨的氛围。
关于树的故事,还可以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看。
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恶化,树木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森林砍伐、土地沙化、气候变化等问题,都对树木的生长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因此,保护树木,保护森林资源,已经成为了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关于树的故事也在不断地被书写和传颂。
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在诗歌、绘画、小说、影视作品中,赞美和歌颂了树木的美好。
树木的形象也经常出现在各种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中,成为了文化的符号和精神的寄托。
总的来说,关于树的故事,既是关于自然的美丽,更是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我们应该珍惜树木,保护环境,让树木的故事延续下去,让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
愿树木在大地上生生不息,愿我们的心中都有一片树的绿荫。
木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作文

木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作文
木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它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在中国的文化传承中,木文化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首先,木文化在中国建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古代的各种建筑风格发展到现代的建筑风格,木材一直是不可或缺的材料。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建筑构件、楼梯、屋顶和门窗等等,都是由木材制成的。
木材不仅具有强大的承重能力,同时也发挥了很好的装饰作用。
从古代建筑文化到现代建筑文化,木文化在中国建筑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其次,木文化在中国文学中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古代的诗词歌赋和现代的小说故事中,都展现了木文化的深刻内涵。
先民往往将感悟写在木板上,留下了丰富的木刻艺术。
而在百姓口口相传、一代代亲身经历中积累下来的民间故事中,很多传说依托着树木,树木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途径,也成为了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木文化无疑是中国文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木文化在中国传统医学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在中医中常用的中药材中,很大一部分都含有木材,如檀香、桂木、柏树等等,这些药材在中药制剂中都有重要的作用。
另外,造成许多疾病的慢性病、环境病的治疗过程中,中医也经常采用木材熏烤、灸疗等特殊治疗方法来改善身体状况。
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木文化的又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综上所述,木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从建筑文化到文学文化、传统医学,木文化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能够发现,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木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精神中的一部分,它的影响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扮演着不可重复的重要角色。
森林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森林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摘要:中国是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直至今日,其它三大文明都已消亡在历史前进的步伐中,唯独只有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还依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回顾浩浩汤汤的灿烂五千年文明,中国传统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却和而不同。
其中,森林文化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影响颇深,二者可谓是一脉相承。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森林文化一脉相承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五千年文明,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在这漫长五千年里,我们的祖先从森林树木中得到启发灵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森林文化,这些森林文化逐渐累积与其它文化共同铸造了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
此次,通过对森林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让我们更加了解森林文化的广泛内涵与深远意义,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深刻地感受森林文化对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从而使我们珍视宝贵的森林文化,敬佩崇高的森林文化,进而保护它,发扬它。
那么,森林文化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究竟有何密切关联呢?它是如何影响,缔造我国的传统文化的呢?一、森林文化与中国传统建筑和园林文化中国传统建筑就得益于森林树木的启迪。
从原料上说,从木棒搭起的人字架草棚到后来的宫亭楼阁,我们的祖先都是从森林里获得木材,然后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进行我国的传统建筑的修葺。
从风格上说,中国的传统建筑还重山林风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就是对我国园林艺术的赞美。
古人陶冶于森林之自然情怀,从森林中汲取自然灵感,运用咫尺山林的造园手法,将山水、林木、花草、亭阁,错落有致的组合,无论是北京皇家园林还是江南私家园林,都让我们体验回归自然、拥抱森林的乐趣,感受到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
二、森林文化与中国文字载体早在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用竹筒来书写文字,在《汉书·艺文》中就有记载“广开献书之路,百年之间,书积如丘山”。
传统文化中花草树木的内涵

由于历史的缘故,凡花木草木,都有着一定的美学意义和文化寓意,而且往往又是通过谐音、借喻、比拟、象征、用典等手法来表达的。
艺术家们往往将这样的有特定内涵的植物运用于园林中,给园林艺术凭添了历史感和厚重感,并表达出某种愿望、追求、寄托、爱好、希望和向往。
葫芦:福禄葫芦是中华民族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
葫芦的谐音“福禄”、“护禄”,其茎称为“蔓”,“蔓”与“万”谐音,“蔓带”与“万代”谐音。
“福禄”“万代”即是“福禄寿”,故它是吉祥的象征。
葫芦与它的茎叶一起被称为“子孙万代”表意家族人丁兴旺、世世荣昌。
葫芦寓意“创世”、“赐予”,是吉祥的象征,是驱妖除魔、辟邪镇宅的宝物,人们常挂在门口用来避邪、招宝。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一直存在着葫芦崇拜,有的认为葫芦是生殖的象征,有的认为“葫芦生人”,即人类起源于葫芦。
如彝、白、苗族等都有这样的神话流传,奉葫芦为民族的保护神。
有学者认为,盘古的盘字即葫芦,古义为开端。
所谓“盘古”意即从葫芦中开始人类的繁衍。
又据闻一多先生考证,人类的始祖伏羲、女娲亦为葫芦。
因此,葫芦与人类孕育、生存息息相关。
“葫芦”作为园林建筑构件样式或图案,在园林的门洞、铺地、亭子及装饰图案上随处都可以看到。
葫芦的变体——“宝瓶”则更是司空见惯。
园林中门洞、花窗、铺地中的瓶状构图,或直接为葫芦形或由葫芦演化而来,亭顶也有不少为葫芦状,都有壶中仙境和上述多种吉祥涵义。
红叶:传情红叶是传情之物,据说在风雨飘摇的晚唐,某个深秋傍晚,年轻的于佑在城墙下漫步。
天色越来越黯,他呆呆立了片刻,颇怀莫名的伤感。
御沟中浮着的落叶在清冽的水中缓缓流出,忽然他发现一片较大的红叶上面有墨印,随手将叶子从水里拾起,使他意外的是红叶上题着一首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你不知道的树木文化(二) 成语典故与诗词歌赋篇

你不知道的树木文化(二) 成语典故与诗词歌赋篇你不知道的树木文化(二) 成语典故与诗词歌赋篇树木是自然界中最为常见的生命形式之一,而树木文化也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前文中,我们曾了解了树木的种类、象征意义以及在历史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今天,我们将继续探索树木在成语典故及诗词歌赋中的独特价值。
成语典故是中华文化中的一颗瑰宝,它们寓意深远,贯穿着中国人民数千年的智慧与文化传承。
而成语中树木的形象也反映了树木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与松树有关的成语典故。
在中国文化中,松树代表着坚韧不拔、刚正不阿的精神。
其中一个与松树有关的成语是“松柏之志”,形容人的志向坚定不移,意志坚强。
这个成语中的“松柏”恰恰指的是松树的形象。
松树常生活在寒冷的山岳地带,但即使在艰苦的环境中,松树仍然坚持生长,象征着人们矢志不渝的追求。
其次,榕树也是成语中常出现的一个主题。
榕树以其枝繁叶茂、气生根夺地的特点,被用来比喻一个地方繁荣昌盛。
例如,“满城风雨”即来自于榕树茂盛的形象。
榕树在中国文化中还象征着爱国主义精神和团结互助的精神风貌。
这种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前进。
除了成语典故,树木在诗词歌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们常以树木为主题,用深情的笔触表达他们对自然界的敬畏与感悟。
唐代文人孟浩然的《春晓》一诗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其中,“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一句即以树木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景象,表现了孟浩然对自然界充满敬畏的心情。
宋代文人苏轼的《赤壁赋》中也有相关的描写:“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飞溅泻出九曲派。
”这里的瀑布被描绘成飞流直下的树木,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展示了苏轼对自然中强大力量的敬畏。
此外,树木的形象也在民间歌谣中被广泛运用。
例如,“柳丝儿长在河洲,一朵朵白似鸦头”,这首歌谣中关于柳树的描绘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木在古文中的意思

木在古文中的意思
在古文中,「木」常指森林、树木,也有指木材、木料的意思。
此外,「木」还有象征生命、成长、永恒等含义。
在中国文化中,「木」是五行之一,代表生命力和成长力。
木的特性是柔韧、伸展、生长,因此被视为生命与自然的象征。
在古代,人们常以「木」来表达对生命的崇敬和敬畏之情,比如《道德经》中就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贾者,如手谈之轻」的诗句,其中「大象无形」就是指生命的无形与神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木」还与森林、自然环境、节气、五行等诸多元素联系在一起,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中。
除此之外,「木」在古代文化中还有许多象征性的意义。
比如说,「木」在古诗中经常被用来形容人的品性和才能,如李白的《将进酒》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其中的「金樽」和「月」是美好的象征,而「木」则暗示着人的本性,警示人们要珍惜眼前的时光。
再比如,在古代的建筑中,「木」被广泛应用于梁柱、门窗等结构中,象征着房屋的牢固和稳定。
总之,「木」在古代文化中具有广泛的象征意义,代表着生命力、成长力、自然环境、品性、才能等等,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中,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文化中花草树木的内涵

由于历史的缘故,凡花木草木,都有着一定的美学意义和文化寓意,而且往往又是通过谐音、借喻、比拟、象征、用典等手法来表达的。
艺术家们往往将这样的有特定内涵的植物运用于园林中,给园林艺术凭添了历史感和厚重感,并表达出某种愿望、追求、寄托、爱好、希望和向往。
葫芦:福禄葫芦是中华民族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
葫芦的谐音“福禄”、“护禄”,其茎称为“蔓”,“蔓”与“万”谐音,“蔓带”与“万代”谐音。
“福禄”“万代”即是“福禄寿”,故它是吉祥的象征。
葫芦与它的茎叶一起被称为“子孙万代”表意家族人丁兴旺、世世荣昌。
葫芦寓意“创世”、“赐予”,是吉祥的象征,是驱妖除魔、辟邪镇宅的宝物,人们常挂在门口用来避邪、招宝。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一直存在着葫芦崇拜,有的认为葫芦是生殖的象征,有的认为“葫芦生人”,即人类起源于葫芦。
如彝、白、苗族等都有这样的神话流传,奉葫芦为民族的保护神。
有学者认为,盘古的盘字即葫芦,古义为开端。
所谓“盘古”意即从葫芦中开始人类的繁衍。
又据闻一多先生考证,人类的始祖伏羲、女娲亦为葫芦。
因此,葫芦与人类孕育、生存息息相关。
“葫芦”作为园林建筑构件样式或图案,在园林的门洞、铺地、亭子及装饰图案上随处都可以看到。
葫芦的变体——“宝瓶”则更是司空见惯。
园林中门洞、花窗、铺地中的瓶状构图,或直接为葫芦形或由葫芦演化而来,亭顶也有不少为葫芦状,都有壶中仙境和上述多种吉祥涵义。
红叶:传情红叶是传情之物,据说在风雨飘摇的晚唐,某个深秋傍晚,年轻的于佑在城墙下漫步。
天色越来越黯,他呆呆立了片刻,颇怀莫名的伤感。
御沟中浮着的落叶在清冽的水中缓缓流出,忽然他发现一片较大的红叶上面有墨印,随手将叶子从水里拾起,使他意外的是红叶上题着一首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墨痕未干,字迹姗姗清秀。
他看了看身边高入云端的宫墙,猜想一定是某个宫女所为。
于佑把诗带回家里,但此事让他久久不能释怀。
几天后,他也在红叶上题诗两句,置于御沟上游的流水中:“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与谁?”一晃几年过去,于佑已把此事淡忘。
园里的树木有哪些传统象征意义?

园里的树木有哪些传统象征意义?一、苹果树苹果树是园林中常见的果树之一,它具有丰收、富饶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苹果树被视为“五谷丰登”的象征,象征着丰收的希望和生活的富裕。
苹果树的果实丰硕多样,色彩鲜艳,香甜可口,给人以愉悦的享受,因此也被视为吉祥的象征。
二、梅花树梅花树在园林中被广泛种植,它具有傲雪凌霜、坚贞不屈的象征意义。
梅花是一种耐寒的花卉,即使在寒冷的冬季,它依然能绽放出娇艳的花朵,给人以勇敢、坚强的力量。
梅花的花形雅致,花色清雅,被誉为“冬天的花”,象征着坚持不懈、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三、松树松树在园林中常被栽培,它具有长寿、坚韧不拔的象征意义。
松树的长寿是人们常见的共识,其寿命可达数百年甚至更久。
松树高耸入云,枝繁叶茂,具有坚定的生命力和强大的生命力量,暗示人们要坚持不懈,不畏浮云遮望眼,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毅力。
四、柳树柳树是园林中常见的景观树木,它具有柔韧、富于生机的象征意义。
柳树的枝条柔软而富有弹性,微风拂过时摇曳生姿,给人以安详、温暖的感觉。
柳树也是春天的代表,它是早春最早萌动的树木之一,象征着生机勃发、蓬勃向上的精神。
五、桃树桃树是园林中常见的果树之一,它具有福禄康宁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桃树被视为花木之王,寓意着好运、健康和长寿。
桃树的花朵盛开如锦,芳香四溢,给人以喜悦和美好的感受。
桃树的果实丰满,味道甜美,象征着家庭和谐、生活幸福。
园里的树木具有丰收、富饶、傲雪凌霜、坚贞不屈、长寿、坚韧不拔、柔韧、富于生机、福禄康宁等传统象征意义。
园林中的树木不仅是一种自然资源,更是蕴含着人们美好愿望和精神寄托的象征物。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人们对树木的象征意义始终给予高度重视,这也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让我们在园林中欣赏树木的美丽同时,也要铭记树木所传递的传统象征意义,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言
46亿年前地球诞生以来,植物就深深地在这颗蓝色的星球上扎下了根。
植物和中华民族接下来不解之缘,我才疏学浅,仅就树木与中国文化为论点写一篇论文。
原始生命的产生,揭开了生物进化发展的新纪元。
原始生命产生后,由于营养方式的不同,一部分原始生命进化为具有叶绿素的进行自养生活的原始藻类;一部分原始生命进化成为没有叶绿素、靠摄取现成有机物为生的原始单细胞动物。
这些原始藻类和原始单细胞动物,再各自进化成为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
由此可见,植物的起源远于我们人类。
3500~3000万年前,人类以人猿的形式出现在地球,他们的食物以植物为主,肉食为辅。
随着时间的变迁,人类也不断的进化,从猿人、能人、直立人、智人最后到现代人类。
在这漫长的岁月长河中,人类和树木的合作数不胜数。
人类用树木生火照明,用树木来建造房屋、车辆、生活用品等等。
可见,树木和我们的关系如此亲密。
我这次论文主要从三方面来阐述我对树木与中国文化的看法和观点。
这三方面为1、树木与中国古今建筑。
2、树木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3、树木与生活用品。
我才疏学浅,论文中会出现问题,请老师多提意见,多多指导。
1、树木与中国古今建筑
通过对中国园林的研究发现,中国园林所属性质、地域的不同,决定了建筑风格、空间细分形式和色彩的不同。
例如皇家园林建筑体量大,装饰豪华,色彩金碧辉煌,表现出恢弘堂皇的皇家气派;江南私家园林建筑轻巧、玲珑、活泼、纤细、通透、朴素、淡雅,表现出秀丽、雅致的风格。
但就园林总体而言,中国园林建筑与欧洲古典园林以建筑为中心、不惜使自然建筑化不同,它在园林中居于次要地位,往往表现出建筑自然化的特点。
从局部讲,建筑又往往成为景域构图的中心,这与英国,日本的风景式园林异趣。
而且,在中国园林中对树木选材的严格更是让人感叹。
在中国工匠眼中,不同的树木有着不一样的美感,所以他们将这种概念应用在建筑上的例子比比皆是。
1、1 仿树形建筑形态
中国古典建筑中,很多建筑都模仿了树的结构。
树的结构从上到下主要分为四部份:树叶、树枝、树干、树根。
而我们熟知的中国古典建筑中用于支撑屋顶的立柱正是模拟这样的结构,以及卯榫、斗拱等等。
1.1— 1 树木结构图
图1.1—2中国古典建筑结构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是由柱、梁、檩、枋、斗拱等大木构件形成框架结构承受来自屋面、楼面的荷载以及风力、地震力。
至迟在公元前2世纪的汉代就形成了以抬梁式和穿斗式为代表的两种主要形式的木结构体系。
这种木结构体系的关键技术是榫卯结构,即木质构件间的连接不需要其他材料制成的辅助连接构件,主要是依靠两个木质构件之间的插接。
这种构件间的连接方式使木结构具有柔性的结构特征,抗震性强,并具有可以预制加工、现场装配、营造周期短的明显优势。
而榫卯结构早在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建筑中就已见端倪。
图1.1—3榫卯结构图1.1—4清明上河图
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艺术鉴赏课程论文
榫卯结构不用一钉,即可固定木架结构。
据说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也是采用了榫卯结构。
在日本有人质疑这种结构不可能承受这么大的力,他们模拟了一座桥,结果证明是完全可以的。
图1.1—5斗拱图1.1—6斗拱
而在建筑结构中,不得不提斗拱二字。
斗拱是在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
合称斗拱。
它链接了“树干”与“树枝”,宛如手臂、手腕和手。
1、2现代仿树形建筑
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作坊,英国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这也为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奠定了物质条件。
在此时,钢铁代替了传统的木材、石材成为建筑的主体材料。
如今,我们身边的建筑物基
本都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用木
材等传统建筑材料建造的房屋也
越来越少。
当今提倡环保,大量
用木材来进行支持人类活动也不
被支持。
但是,我们仍继承了祖
先的聪明智慧,现代仿树形建筑
出现在我们眼界。
图1.2—1英国1851年世博会——水晶宫图1.2—2鸟巢
图1.2—3奥运会主题馆——鸟巢
鸟巢外围的钢柱所编织的孕育希望的鸟巢,同样也参考了树木的造型。
树木是生命的象征,是绿色、希望的象征。
鸟巢充分诠释了这些。
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艺术鉴赏课程论文
图1.2—4 上海世博会中国展馆——东方之冠
国家馆以整体大气的斗冠造型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要素。
同时,传统的曲线被拉直,层层出挑的主体造型显示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美与结构美。
这种简约化的装饰线条,自然完成了传统建筑的当代表达。
2、树木与中国传统精神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此诗赞颂了人的坚韧不拔、宁折不弯的刚直与豪迈,和那个特定时代的不畏艰难、雄气勃发、愈挫弥坚、坚强的精神。
还有白金换得青松树,君既先栽我不栽。
幸有西风易凭仗,夜深偷送好声来。
——【唐】白居易等等。
中华民族灿烂的5000年文化中,经常会出现用植物来比喻人的诗句、绘画、对联等等艺术形式。
2、1树木与诗词
屈原是最早用楚国特有的各种美丽洁白的植物了来比喻“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的高尚节操。
图2.1—2《离骚》
图2.1—1 屈原
松柏风度,梅竹情操。
格超梅以上品在竹之间。
竹开霜启翠梅动雪前春。
吾爱松柏梅兰友任尔东西南北风。
品若梅花香在骨人如秋水玉为神。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梅兰竹菊四君子更是家喻户晓。
图2.1—3《梅兰竹菊》
2、2树木与国画
汉族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
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种被称
为“中国画”,简称“国画”。
我国传
统绘画(区别于“西洋画”)。
工具和
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
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
法可分工笔和写意,它的精神核心是
“笔墨”。
图2.1—3吴敏杰作品
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艺术鉴赏课程论文
图2.1—3 深树飞瀑图图2.1—4《猫与树》——徐悲鸿
3、树木与生活用品
柴米油盐酱醋茶,古代人所称基本的生活用品;现代人则是钱房车电脑手机。
时代的变迁让我们与祖先之间拉开的不仅是时间的距离,更是物质的改变。
3、1树木与家具
提到古代家具,我的脑海中第一浮现的是明代家具。
明代家具有广、狭二义。
广义的明式家具,着重一个“式”字,不管制作于明代或明以后何时,也不论贵重材质和一般材质,只要具有明代家具风格,皆称之“明式家具”。
狭义则指明代至清代前期材美工良,造型优美的家具。
在唐朝以前人们总是席地而坐,宋代才有了桌椅,而在明朝家具工艺以达到鼎盛。
由于明代园林建筑的兴起、木材丰富和木工工艺的发展等条件的支持,所以明代家具能取得高度的艺术成就。
图3.1—1 明代圈椅
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艺术鉴赏课程论文
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艺术鉴赏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