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试卷

合集下载

知识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自测题及答案

知识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自测题及答案
A.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B.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C.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D.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
A.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C.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D.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4.认识发展的总过程是( )
A.感觉—知觉—表象B.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4.【答案】B
【解析】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5.【答案】A
【解析】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
6.【答案】B
【解析】列宁在这里论述的是真理的相对性,揭示了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但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亦即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A、C、D的说法均否定真理具有绝对性,因而是错误的说法。故选B。
C.认为认识能够提供客观世界的正确映象D.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2.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 )
A.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第四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选择题

第四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选择题

17.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是指 : 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是指 A真理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真理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的客观实在 B真理的内容及其检验真理的标准 真理的内容及其检验真理的标准 是客观的 C真理即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真理即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D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18.法国科学家路易 巴斯德说: 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 法国科学家路易 巴斯德说: 在观察事物之际, "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 这句话强调了: 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 A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论的指导 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论的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8.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A一切真知都必须自己亲自参加实 一切真知都必须自己亲自参加实 践才能获得 B既可以通过实践获得也可以通过学 既可以通过实践获得也可以通过学 习获得 C直接经验来源于实践,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来源于实践, 直接经验来源于实践 来源于书本 D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 无论是直接经验, 无论是直接经验 还是间接经验, 归根结底都来自于实践
19.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唯理论的错误在于: 上,唯理论的错误在于:
A夸大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 夸大感性认识的重要性, 夸大感性认识的重要性 理性认识的作用 B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否认或轻视感 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性认识的作用 C认为感性认识可靠,理性认识不可靠 认为感性认识可靠, 认为感性认识可靠 D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同起来 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同起来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高考试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高考试题

• (全国卷I)30.多年来,小岗村在致富路上苦苦 探索,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脱贫致富之路。 这说明: • ①奔向富裕的道路尽管曲折但总是有规律可循 •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不断创造财富经验和规律 • ③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升人们对致富规律的认 识 • ④致富道路因时因地而变,没有必然的规律可循 •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 (海南卷)18. 最近,我国有科学家采用铝铍埋 藏测年法的技术手段测定,北京猿人生活在约七 十七万年前,此前,根据其他测年法,学术界采 信“四五十万年前”的说法,上述考古研究情况 表明 • ①任何具体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都具有局限 性 • ②专家公认的检验手段和考古结论具有更高的可 靠性 • ③不同的考古实践手段必然得出不同的考古结论 • ④不同考古结论应不断接受新的考古实践的再检 验 •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 (辽宁卷)22.科学难题征集活动有利于激发青少 年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培育青少年科技创新 意识,引导他们 • 1超越已有书本知识,否定科学理论权威 • 2拓展自由想象空间,摆脱已有思想观念 • 3关注当代科学现状,探寻科学发展的新思路 • 4培育科学问题意识,发现科学发展的突破点 • A. 12 B. 23 C. 34 D. 14
• 2007年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征集“10 000个 科学难题”,涉及各学科尚未解决的基础 理论问题、优先发展问题、前沿热点问题 和学术争论问题等。征集科学难题有利于 加强对科学研究的导向作用,提升我国科 学研究的水平。回答21—22题。
• (辽宁卷)21. 科学研究是面向未知世界的 认识活动,追踪科学发展现状以提炼问题 依赖于研究者的学术素养与理论兴趣。在 科学认识活动中 • 1科学问题的形成遵循客观世界的固有规律 • 2科学问题的提出与科学发展水平高度相关 • 3科学问题的选择反映出研究者的兴趣爱好 • 4科学问题来源于实践并决定着实践的水平 • A. 12 B. 23 C. 34 D. 14

2020考研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多选题

2020考研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多选题

2020考研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多选题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马克思主义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认识的产生和发展规律问题,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其根本原因在于()A、把实践观点引入了认识论B、把唯物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C、把人本的观点运用于反映论D、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2、毛泽东指出:“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离不开实践。

”这一观点强调了实践对认识的作用。

下列属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观点有()A、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C、“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必须亲自尝一尝”D、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3、牛顿是著名的科学家,他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

但是,从科学发展的历史上来看,万有引力的建立是无数科学工作者长期辛勤实践的结果。

因为,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从1576年到1897年,二十一年如一日,进行了天文学上最重要的观测工作,收集了大量准确的资料。

后来的开普勒获得了他的全部观测材料,继承了他的工作。

牛顿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并在自己的实践中,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有句名言是“假若我能比别人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

上述事例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B、间接经验也是来自于前人或他人的实践C、只有事事以自己的直接经验为基础,才能认识事物D、只有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才能有比较完整的知识4、“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表明()A、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B、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C、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主观认识也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D、脱离了客观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特点,就容易犯冒进的错误5、继我国载人深潜5000米级海试首试成功并突破4000米水深后,北京时间2011年7月26日上午6时07分,“蛟龙”号在第二次下潜试验中成功突破5000米水深大关,并在6时17分时达到最大下潜深度5057米,创造了我国载人深潜新的纪录,也是“蛟龙”号7000米征途上的一个阶段性成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册试卷与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册试卷与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辩证唯物主义部分试卷(五)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1、哲学基本问题是()A.思维和存在的问题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2、哲学提供的知识是()A.对世界各部分看法的知识总汇B.科学的科学C.整个世界的本质D.整个世界的共同本质和一般规律3、“存在就是被感知”是属于()A.客观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4、哲学史上,二元论的著名代表是()A.费尔巴哈B.黑格尔C.笛卡尔D.德谟克利特5、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哲学基本问题并作出科学概括和论证的哲学家是()A.马克思B.费尔巴哈C.恩格斯D.黑格尔6、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A.可知性B.存在性C.物质性D.矛盾性7、割裂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属于()A.唯心论B.朴素唯物论C.相对主义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8、只承认绝对运动,不承认相对静止的观点属于()A.相对主义和诡辨论B.主观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9、物质的唯一特征()A.可知性B.无限性C.客观实在性D.永恒性10、物质的根本属性是()A.空间和时间B.发展的规律性C.客观实在性D.运动11、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A.语言B.劳动C.人脑D.思维12、认为意识是人脑中分泌出来的特殊物质,这种观点属于()A.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13、意识“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这是()A.形而上学唯物论的观点B.主观唯心论观点C.辩证唯物论观点D.二元论观点14、意识能动性的最高表现是()A.意识可以反映客观世界B.意识活动具有预见性和创造性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D.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改造世界15、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应该是()A.正确的原则B.人们的主观原望C.领导者的意图D.客观存在的事实16、辩证法回答的是()A.世界的本质问题B.世界的存在问题C.世界的状况问题D.世界的可知性问题17、唯物辩证法把发展理解为()A.事物由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转化B.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C.物质世界的一般变化D.事物的永恒运动18、在原因和结果这对范畴中,原因是指()A.在某一现象之前出现的现象B.被某一现象所引起的现象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象D.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19、假象和本质的关系是()A.假象是非本质的规定B.假象是事物本质的全面规定和表现C.假象是本质的一种规定和表现D.假象不表现事物的本质20、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A.矛盾的同一性B.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C.矛盾的斗争性D.矛盾的调和21、矛盾问题的精髓是()A.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原理B.内因与外因的原理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原理D.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道理22、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是指()A.事物内部属于主要地位的方面B.事物内部好的方面C.事物内部代表事物发展方向的方面D.事物内部维持其存在的方面23、在量变过程中,事物呈现出()A.显著变动状态B.绝对静止状态C.相对静止状态D.飞跃状态24、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指()A.两个完全不同的真理B.真理和谬误的对立C.任何一个真理都具有的两种属性D.不包含错误与包含错误的统一25、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其主要依据是()A.它具有客观实在性B.它具有形式多样性C.它具有社会历史性D.它具有直接现实性二、双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一切哲学都是()A.世界观的理论体系B.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一般规律的科学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E.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黑格尔的辩证法B.培根的经验论C.康德的认识论D.笛卡尔的唯理论E.费尔巴哈的唯物论3、下列哪些思想是哲学党性原则的正确含义()A.哲学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B.哲学斗争就是阶级斗争C.哲学不存在超党派的“中派”哲学D.哲学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大阵营E.哲学观点的形成和发展取决于阶级斗争4、一切唯心主义都()A.把精神看作是世界的本质B.在实质上是不可知论C.认为绝对精神产生万物D.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E.由物质到精神的认识论路线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A.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共性B.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C.人们感觉的复合D.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E.依赖于感觉而存在的东西6、客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A.客观存在B.绝对精神C.“理”D.“气”E.感觉的复合7、下列哪些理论进一步证明了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割性()A.宇宙热寂说B.非欧几里德几何学C.牛顿力学D.相对论E.唯能论8、下列哪些判断正确地指出了意识的能动作用()A.凡是意识都有能动作用B.错误思想没有能动作用C.符合目的的思想才有能动作用D.主观越努力,意识推动事物发展的能动作用越大E.意识反映世界是能动作用的表现9、描神画鬼()A.完全是主观杜撰的B.没有其客观基础C.对意识能动作用的否定D.对现实的歪曲而颠倒的反映E.人间力量采取了非人间力量的形式10、承认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转化的观点有()A、辩证唯物主义B.一切唯物主义C.某些唯心主义辩证法D.一切唯心主义E.机械论11、事物的了解具有()A.连续性B.客观性C.普遍性D.周期性E.间断性12、了解和运动的关系是()A.事物的相互了解、相互作用构成运动B.离开了事物的运动就不可能发生了解和作用C.先有事物的了解,后有事物的运动D.运动之后才能发生各种了解E.了解和运动可以分割开来13、下列现象中,属于因果了解的是()A.电闪雷鸣B.水涨船高C.月晕而风D.白天过后是黑夜E.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14、农民播种时要估计种子的发芽率,从可能性范畴来看,这是()A.区分可能性的程度B.区分可能与不可能C.从质的方面把握可能性D.从数量方面把握可能性E.区分现实可能与非现实可能15、肯定中包含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这种观点是()A.折衷主义观点B.辩证法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相对主义观点E.一分为二观点16、割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会导致()A.渐变论B.直线论C.庸俗进化论D.均衡论E.循环论17、与感性认识相比,理性认识的特点是()A.主观性B.现实性C.间接性D.抽象性E.直接性18、实践的客观性特征表明实践()A.是人的各种活动B.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活动C.是一种感性物质活动D.是同主观认识活动相区别的活动E.是一种抽象思维活动19、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方法的原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复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复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复习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C.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D.能动反映论和被动反映论的对立2.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A.实践论B.先验论C.反映论D.从过去的经验出发3.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A.目的和手段的关系B.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C.限定和超越的关系D.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4. 从人类实践的构成要素看,载人飞船属于A.实践的主体B.实践的客体C.实践的对象D.实践的手段5.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

”这说明A.认识是主体的反映B.认识是客体的反映C.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D.认识的内容和模式是由客体提供的6.“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这表明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C.人的认识能力是因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7.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

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这表明人的才能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8.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来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C.实践高于认识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9.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

”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A.普遍有效性B.客观规律性C.主体能动性D.直接现实性10.“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涵的哲理是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高考真题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高考真题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高考真题练习之“追求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一)一、单项选择题:实践及特点:1、(大纲卷29)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

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

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

由此可见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④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③④2、(08年重庆文综)如果你对大人们说:“我看到一幢用玫瑰色的砖盖成的漂亮的房子,它的窗户上有天竺葵,屋顶上还有鸽子……”他们怎么也想象不出这种房子有多少好。

必须对他们说:“我看见了一幢标价十万法郎的房子。

”那么他们就惊叫道:“多么漂亮的房子啊!”(选编自圣·德克旭贝里《小王子》)回答:大人与小孩对同一幢房子有不同理解,这是由于A.认识对实践具有依赖性B.实践与认识具有差异性C.实践与认识具有一致性D.实践水平决定认识水平3、(08年四川文综)30.20XX年是塑料生产诞生一百周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百万种。

这一情况说明A.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物的存在与发展依赖于人的意识B.人们有意识地创造人工自然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然物的规律C.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人造物可以脱离天然物而存在D.人类通过实践可以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使其打上人的烙印4、(09年广东文基)16.“把学问用于装饰是虚假,完全依靠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

”这表明A.书本知识比亲身实践更重要B.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D.书本知识要和具体实践结合5、(09年广东理基)60.孙武曾率军三万打败楚国二十万大军,并在战争中撰写《孙子兵法》。

知识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自测题及答案

知识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自测题及答案

日测内容:认识论星期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实践观点B.反映论的观点C.辩证观点D.唯物的观点2.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这一著名论断表明()A.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B.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C.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D.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A.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C.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D.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4.认识发展的总过程是()A.感觉—知觉—表象B.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C.概念—判断—推理D.经验—理论—经验—理论5.恩格斯提到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一观点说明()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实践使认识具有科学性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6.列宁说:“人不能完全地把握一反映一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

”这表明()A.人只能认识自己周边的具体事物B.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C.人们无法达到对自然界最终的真理性的认识D.人的认识能力是无法达到对绝对真理的把握7.真理与谬误的本质区别在于()A.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B.真理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谬误是自己头脑里存在的C.真理是多数人的主张,谬误是少数人的见解D.是否正确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8.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A.有些真理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B.任何实践检验都需要逻辑证明作为其补充的手段C.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D.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9.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A.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B.务实精神和奋斗精神C.奉献精神和献身精神D.探索精神和诚实精神10.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B.一切从根本原则出发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D.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星期二:多项选择题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A.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B.肯定认识的本质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C.认为认识能够提供客观世界的正确映象D.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2.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A.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B.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3.实践目的是指()A.实践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对实践客体的认识而对实践结果的构想B.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活动C.是实践主体对未来的实践结果的预测、预见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4.下列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有()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B.坚持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就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主义C.坚持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就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质的区别,但可以相互渗透,二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5.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A.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B.注意对理性认识的检验C.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整理加工D.注意理论了解实际6.关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作用的正确说法有()A.非理性因素能激活、驱动和控制人的认识活动B.所有的非理性因素都能调动主体去努力实现认识的目标C.有些非理性因素对认识起着消极作用D.应该以正确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和调控非理性因素的作用7.真理总是一元的,这表明()A.世界上最高的真理只有一个B.世界上的各种真理都有普遍适用性C.在相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对同一个对象的认识只能有一个真理D.真理具有客观性8.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统一,对这一命题的正确理解有()A.从无限发展的世界来讲人们最终能达到对世界的全面而正确的认识,因而认识能力有至上性B.在每一个具体时代,人们的认识能力总是相对的,具有非至上性C.人们只能认识事物的外部了解,而不能把握事物的真正本质,因而具有非至上性D.人的认识能力是不断从非至上性向至上性的发展过程9.价值具有客观性,是因为价值关系的各个环节都是客观的,包括()A.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B.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具有客观性C.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客观性D.指导人们满足自身实践需要的真理具有客观性10.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A.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辩证统一的B.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C.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D.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星期三:填空题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___,实践是认识发展的___,实践是____________,实践是认识的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试卷一、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每题2分,共60分)1.法国的笛卡儿、荷兰的斯宾诺莎是哲学史上“唯理论”学派的代表,他们认为“感觉给人以欺骗。

”英国的培根、霍布斯认为,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主张只谈一分钟、一秒钟,一立方米,二立方米,而不必承认“时间”、“空间”这样的概念。

他们的共同错误是A.否认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B.否认了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C.抹杀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界限D.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2.“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句话强调的是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3.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段话表明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C.认识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作用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4.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这意味着A.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B.感性认识必须发展到理性认识C.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不可靠D.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5.恩格斯指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

”这句话说明A.由于实践条件的限制,人们每一正确认识在深度上是有限的B.在一定时代,人们不可能获得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C.人们认识事物所能达到的程度,完全取决于客观条件D.客观条件会妨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6.“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服务,来支配自然界。

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我们对自然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能够认识和正确地运用自然规律。

”这段话表明的哲学道理是A.人的主观能动性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B.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C.只有站在自然界之外,才能统治自然界D.认识了自然规律就能利用自然规律7.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诗句,题咏秋菊。

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像春花那样落英满地,以“秋菊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的诗句加以嘲讽。

后来,苏东坡在黄州见秋菊落英,方知自己错了。

在这件事上,苏东坡错在他不懂得A.下结论要以事实为依据B.认识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C.认识事物须透过现象达到本质D.对同一对象的认识,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8.德国诗人莱辛“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

”这一著名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是A.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B.认识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D.不应用于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9.“知识经济”是21世纪的主导性经济。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目标的重要保证。

为此,青年学生应树立科技意识,因为①科学实验以精确认识自然界为直接目的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④科学技术的作用只有通过人才能发挥出来⑤实践主体是智力与体力的统一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③④⑤D.①③④10.去年开始,报考普通高校不再受年龄和婚否的限制,这不仅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已在向大众化发展,而且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说明我国正在向学习型社会迈进。

活到老、学到老,已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一种自下而上和发展的需要。

这种变化所蕴涵的哲学道理是A.正确认识只有在同错误认识的不断斗争中获得B.认识的任务是要透过现象达到本质C.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D.改造主观世界离不开改造客观世界1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下列选项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有①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④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⑤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A.①③⑤B.②③④C.②③⑤D.①②⑤12.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核试验在内的许多科学研究都可以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这样既可以达到实验效果,又可以节省实验费用,降低实验风险。

从认识论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A.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B.有些认识不需要通过实践即可获得C.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13.锯刀锯木,其温度在升高。

火炉烧水,水温在升高。

春夏秋冬,气温在变化。

在这些热现象中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东西,即大量实物粒子无规则的运动。

这说明A.不同的现象表现不同的本质B.不同的本质表现为不同的现象C.本质决定现象,本质相同,现象一定相同D.现象是事物个别的、片面的东西,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14.“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

”这句谚语的哲学寓意是A.实践出理论,理论必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得到发展B.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知识既来自实践又源于书本D.在生活中学习知识比实践更重要15.传统理论认为水稻、小麦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而袁隆平等科学家在实践中观察到的现象与此不符,于是大胆创新,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

这说明A.原来正确的理论随着时间的发展会逐渐丧失合理性B.理论必须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C.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有重大指导意义D.通过实践,总会发现以往认识中的错误16.在自然状态下观察,使羽毛和金属球在同一高度作自由落体运动,羽毛比金属球着地的时间要长得多。

而从本质上说,任何物体自由落体的时间都与质量大小无关。

这说明A.事物现象和本质的区别是客观存在的B.事物的现象是客观的,事物的本质则是人脑对客观的主观反映C.有些事物的本质是难以由现象表现的D.羽毛下落的时间长是对本质的歪曲反映,金属球下落的时间短是对本质的真实反映17.据报道,我国每年因棉蛉虫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60亿元人民币,为此,一项抗虫棉的研究,列入高科技计划。

经过五年的艰苦攻关,抗虫棉诞生了。

科研人员说:“是农民盼望早日种上抗虫棉的愿望,激励着我们。

”这说明A.认识的产生是由人的愿望决定的B.实践的主体是体力与智力的统一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D.实践主要是科研人员的实践18.“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违背的哲理是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C.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19.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比实践到认识的过程,意义更加重要,更加伟大。

这主要是因为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去A.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B.才能使认识得到检验C.才能使认识得到丰富和发展D.才能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20.下列对科学理论的理解,错误的是A.如果把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的逻辑构成一定的体系,就形成科学理论B.科学理论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C.人们把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某一领域的知识体系就是科学理论D.科学理论是从客观实际中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理论21.鲁迅说:“田园诗人陶渊明如果没有劳动人民供他吃用,那他就不但没有酒喝,而且也没有饭吃,只有饿死在东篱旁边,哪里还能吟出什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呢?”这表明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B.生产实践创造物质财富C.知识分子不能独立创造精神财富D.生产实践是人们从事精神生产的前提22.几个法轮功痴迷者在天安门广场自焚的惨剧,使全国各地各界群众进一步认清了“法轮功”反人类在、反社会、反科学的邪教本质。

广大干部群众纷纷表示,要深入开发与“法轮功”邪教组织的斗争,崇尚科学,破除迷信。

这说明A.现象和本质具有根本区别B.现象和本质密不可分,认识了现象也就认识了本质C.现象是本质的表现,透过现象可以抓住本质D.现象和本质直接统一,任何事物都是现象与本质的统一23.上题材料中“法轮功”痴迷者自焚,广大干部群众表示要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是因为A.“法轮功”痴迷者的行为是无意识的,广大干部群众具有明确的意识B.“法轮功”痴迷者的行为受错误认识支配,广大干部群众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C.“法轮功”痴迷者信仰宗教,广大干部群众信仰科学D.“法轮功”痴迷者与广大干部群众根本对立,行为截然不同24.如今,“多媒体”、“上网”、“信息卡”等许多新词语几乎天天挂在人们口头上。

国家语言文学工作委员会统计表明,近20年来,约有7000条新词产生,这些新词的产生根源于A.人们的主观创造B.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C.知识分子的概括和总结D.科学思维方法的运用25.胡锦涛在全国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工作会议上说:在全国农村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是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一项重大举措。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是因为A.“三个代表”思想是在实践中提出,并得到实践证明的真理性认识B.“三个代表”思想是针对农村工作提出,指导农村工作的科学理论C.“三个代表”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D.“三个代表”思想得到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26.天空中的虹是从皆知的现象。

你对虹观察得再仔细,顶多不过是多些描述而已,绝不等于发现了虹的本质。

虹的本质是阳光射入水滴而形成的光波分解。

这说明A.现象是可以被人们直接感觉到的东西,现象总是表现为本质B.现象只是表面的东西,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现象的根据才是本质C.现象是表面的东西,本质是深藏于事物内部的东西,是不能被人们认识的D.虹的本质本来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但如果观察得太仔细,就会陷入迷惑27.<<人民日报>>报道,山东浰莱芜市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综合应用示范基地,运用细胞工程和转基因工程培植的地瓜最大的一株产量达52千克,平均单株重33.5千克。

可见,科学实验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A.决定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B.推动社会历史的变迁与进步C.提高物质生产水平,使人类更合理地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D.不断变革与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28.有人认为“个人的渊博知识,一是来源于亲自实践,二是来源于书本知识。

”这一观点①认为认识既来源于实践,又来源于书本②否定了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③承认了认识感性的又是理性的④体现辩证法中两点论的观点A.①③B.①②C.③④D.②④2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有三个伟大创造:一是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二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三是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

这三个伟大创造说明A.劳动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B.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为人们从事精神生产提供了物质前提C.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D.农民是中国改革的主体30.培根曾说过:经验主义哲学家好比蚂蚁,只会盲目搜集材料而不会加工;理性认识者好比蜘蛛,只会从自己肚子里吐丝织网,而不知联系实际,真正的哲学家应当像蜜蜂一样,采集百花然后酿成香甜的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