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溶解度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 课题2 溶解度 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 课题2  溶解度 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2.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关系;3.了解结晶现象。

二、知识准备一杯白糖水,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要想让杯子里的水变得更甜,我应该怎么做?是否向杯子里加的白糖越多,水就会越甜?三、学习探究饱和溶液:【自主学习】【探究I】:阅读P33,小组讨论,提出假设: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完成试验9-5,填下表。

【结论】:【探究II】完成试验9-6,填下表。

【形成概念】: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饱和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不饱和溶液。

2、这一过程叫做结晶。

结晶包括结晶和结晶。

【分析归纳】:饱和溶液二要素:、。

【讨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小结】:饱和溶液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变为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变为饱和溶液;四、达标测试1.对于多数固体溶质的不饱和溶液,要使之成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①降低温度;①升高温度;①加同种溶质;①加溶剂;①恒温蒸发溶剂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2.室温下,向一定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10 g氯化钠固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固体未溶解,加入10 g水后,固体全部溶解。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加水前是饱和溶液B.加水前可能是饱和溶液C.加水后一定是饱和溶液D.加水后一定是不饱和溶液3.在一瓶NaCl饱和溶液中,当温度不变时,加入少量NaCl晶体,则()A.溶液的质量增大B.晶体的质量不变C.晶体的质量增大D.晶体溶解一部分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相同温度、相同质量的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中所含的溶质多B.当温度、压强、溶质质量不变时,不饱和溶液不可能变为饱和溶液C.当温度、压强、溶质质量不变时,饱和溶液不可能变为不饱和溶液D.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5.在一个大萝卜上挖个孔,向其中注入饱和食盐水,一段时间后将食盐水倒出。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溶解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溶解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学习资料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溶解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班级:科目:第2课时溶解度知识与技能了解溶解度的具体内容.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了解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溶解度是不同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热爱化学、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溶解度的含义。

难点溶解度曲线的分析。

教学课件。

一、新课导入师:什么前提条件下讨论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生: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等。

师: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解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就知道其中的道理了.在上节课的学习中,用20 mL的水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的质量是否相等?(不相等。

)由此可见,在确定不同物质的溶解情况时,要确定相关的前提条件.过渡:在课题1的学习中,我们就明白: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

这节课我们就来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能力。

二、新课教学1.固体的溶解度【活动与探究】[投影展示]1.向盛有20 ℃水的烧杯中加入氯化钠,向盛有40 ℃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

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量?2.向40克20 ℃水中加入氯化钠,向100克20 ℃水中加入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量?3.向100克20 ℃水中加入氯化钠直至饱和,向100克20 ℃水中加入硝酸钾配成不饱和溶液。

比较二者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量?(生交流讨论结果)投影展示上节课P33[实验9—5][实验9—6]分析:20 mL水中所能溶解氯化钠或硝酸钾的质量有一个最大值,这个最大质量就是形成饱和溶液时的质量.这说明,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溶质的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2 第2课时 溶解度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2 第2课时 溶解度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溶解度【学习目标】1.知道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2. 能从溶解度曲线图中获取相关知识;3. 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学习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学习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学习过程一、课前学习阅读教材,回答以下问题:一、固体溶解度1.在一定________下,某固态物质在________溶剂里达到________状态时所溶解的________,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如________;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________,如________;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如________。

二、溶解度曲线3.用纵坐标表示________,横坐标表示________,得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三、气体溶解度4.在压强为101 kPa和________时,某气体溶解在________水里达到________状态时的气体体积叫做该气体的溶解度。

5.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有________和________。

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随压强的增大而______ 。

答案:1.温度100克饱和质量 2.增大硝酸钾变化不大氯化钠减小熟石灰 3.溶解度温度 4.一定温度1体积饱和 5.温度压强减小增大我的疑惑:(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二、课内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汇报:目标1 :溶解度实验:(1)向盛有20℃水的烧杯中加入氯化钠,向盛有40℃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

(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2)向40克20℃水中加入氯化钠,向100克20℃水中加入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

(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3)向100克20℃说中加入氯化钠直至饱和,向100克20℃水中加入硝酸钾配成不饱和溶液。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 第九单元 课题2 溶解度 导学案设计(2课时无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 第九单元 课题2 溶解度 导学案设计(2课时无答案)

人教版2019——2020下册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单元《溶解度》导学案(2课时无答案)溶解度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学习过程】一、饱和溶液1、猜想:物质能不能无限制地溶液在一定量的水中呢? 。

2、观察老师演示课本P33“活动与探究1”的实验。

3、完成课本P33的实验报告。

4、观察老师演示“活动与探究2”的实验。

5、完成课本P34的实验报告。

6、阅读课本P34有关内容。

7、归纳:①叫饱和溶液。

②叫不饱和溶液。

8、讨论:怎样判断溶液是否饱和?有什么条件限制?9、阅读课本P34-35有关内容。

10、归纳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条件:①②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③④【巩固练习】1、现有一瓶20°KNO3饱和溶液,试举出两种使它变为不饱和溶液的两种不同方法:,。

2、能证明一瓶KNO3溶液是饱和的方法是。

3、海水晒盐的原理: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溶解度的涵义。

2、初步学会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

【学习过程】二.溶液度㈠固体溶解度概念1、讨论:课本P35之“讨论”。

2、阅读课本P35-36有关内容。

3、归纳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4、理解溶解度的涵义:20°C时NaC1溶解度是36g,表示的意义:。

㈡溶解度曲线1、阅读课本P37“活动与探究”的内容。

2、分析课本P36表9-1,从中获取的信息:。

3、根据课本P36表9-1数据;画出NH4Cl和KNO3的溶解度曲线。

4、小组讨论:从溶解度曲线中能得到什么信息:。

㈢气体溶解度1、讨论:课本P38“讨论”。

2、阅读课本P38 末段内容。

3、归纳:气体溶解度概念【巩固练习】1、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有。

2、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有。

3、打开汽水瓶盖,会有大量气泡从溶液中冒出,原因是。

人教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 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 导学案(无答案)

课题2溶解性导学案
姓名:班级:日期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2、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

仪器名称:烧杯、托盘天平、玻璃棒、酒精灯、药匙、铁架台、石棉网
实验分工:安全员________,操作员_________,
记录员_________,发言员_________
[提问1】物质能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活动与探究1]食盐或(硝酸钾)能否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
...(20mL)的水中呢?
[提问2]如何把上述溶液中剩余固体全部溶解?
[活动与探究2]同学们设计实验方案再进行实验
[提问3]在某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还能继续溶解其他的物质吗?
[活动与探究3] 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
【合作交流】请结合上述实验内容
1、给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下个定义:
在一定____下,向一定量的____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________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____的饱和溶液;____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如何判断某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
−−−−−−−−−−−−−→←−−−−−−−−−−−−−加( )、一般( )温度( )溶剂、加入( )、一般( )温度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提问】4、如何将溶液中的溶质析出?请设计实验方案。

【归纳】使溶液中的溶质结晶的方法有哪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导学案设计: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无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导学案设计: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无答案)

寨河中学导教案印前署名:班级:姓名:课题: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课时安排:一课时年级:九年级科目:化学设计者:内容学习讲解学习目标:知识: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观点;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互相转变;认识溶解度的观点。

技术:指引学生学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知道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及其影响因素;认识溶解度、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感觉用溶解度知识对一些问题的解说。

要点:饱和溶液及溶解度的观点;溶解度曲线绘制的研究;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互相转变;溶解量、溶解性与溶解度三者的关系。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新课预习:依据要求,阅读课真有关内容,达成下边的问题。

1. 溶解度是对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在理解固体物质随和体物质溶解度的定义时,你以为应分别抓住哪些要点因素?2.经过学习,你以为溶解度曲线能够表示哪些意义?有哪些应用?(提示:可从溶解度曲线的点、线表示的意义以及物质结晶方法的选择上等方面进行概括)3.要将一杯靠近饱和的澄清石灰水变成饱和溶液,你可采纳哪些方法?二、创建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溶液的形成》,此刻我们先往返答下边几个问题(板书):①什么叫做溶液;②溶液是由什么构成的;③什么叫做溶质、溶剂。

④蔗糖溶液中,它的溶质、溶剂分别是什么?⑤氯化钠溶液中,它的溶质、溶剂又分别是什么?我们知道氯化钠能溶于水中,可能否能无穷制的溶解在必定量的水中呢?今日我们来学习课题2《溶解度》,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翻到33 页,迅速阅读活动与研究的第一个实验。

三、课内学习,合作研究,展现报告:( 一 )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阅读教材33—34 页,达成以下表格)操作现象结论加入 5g 氯化钠,搅拌再加 5g 氯化钠,搅拌再加 15mL 水,搅拌内容学习讲解操作现象结论加入 5g 硝酸钾,搅拌再加 5g 硝酸钾,搅拌加热再加 5g 硝酸钾,搅拌冷却结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二)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变( 大多半固体物质)增添溶质或降低温度或蒸发溶剂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增添溶剂或高升温度( 三) 浓溶液与稀溶液在同量的溶液中:含溶质许多的溶液——;含溶质较少的溶液——。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学案2无答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学案2无答案新人教版
(1)30℃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
(2)温度30℃时,a点是A物质的不饱和溶液,使其变成30℃时饱和溶液,需加溶质____________克.
(3)A、B物质属于____________物质.(填“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4)P点意义是___________,M点意义是______________.
(5)若使接近饱和的A物质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反思
2、媒体使用:课本上的图表
3、交流:可得到以下信息:①曲线与曲线的交点表示了两物质在某温度时有相同的溶解度。
4、展示:溶解度曲线:
(1)含义: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2)作用:可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时的溶解度。
(3)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多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2)四大要素:一定温度下、100克溶剂、饱和状态、溶质的质量。
5、[投 影]
溶解度的相对大小(20℃时的溶解度)见课本。
溶解度/g
一般称为
<0.01
难溶
0.01~1
微溶
1~10
可溶
>10
易溶
合作探究二:溶解度曲线
1、问题讨论:(1)绘制的溶解度曲线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2)从溶解度曲线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A.易溶 B.可溶 C.微溶 D.难溶
4.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汽水饮料大多数是碳酸饮料,其中溶有二氧化碳气体.打开汽水瓶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__________有关.喝了汽水后,常常会打嗝.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还与__________有关.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2 溶解度》精品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2 溶解度》精品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精品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

本课题主要介绍了溶解度的概念、影响溶解度的因素以及溶解度的测定方法。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溶解度的含义,掌握溶解度的测定方法,并能够运用溶解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题前,已经掌握了溶液的基本概念和制备方法,对溶液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对实验操作的技能和溶解度方程式的运用还需要进一步的指导和练习。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和单位。

2.了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溶解度变化。

3.学会溶解度的测定方法,能够进行溶解度实验并处理实验数据。

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溶解度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及其分析方法。

3.溶解度的测定方法和实验操作技能。

4.溶解度方程式的运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思考来探究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使用案例分析和实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溶解度知识。

3.利用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4.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和试剂,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2.设计好实验方案和数据处理表格,方便学生进行实验和记录数据。

3.准备一些相关的案例和实例,用于讲解和分析。

4.制作好PPT和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介绍溶解度的定义和表示方法,解释溶解度的单位和范围。

通过PPT 和教学课件,展示溶解度的图像和数据,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解度
一.学习目标
1. 知道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 能从溶解度曲线图中获取相关知识;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二、重难点提示
学习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学习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一、情境导入
一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你知道为什么吗?天气闷热时,鱼儿为什么总爱在水面上进行呼吸?
二、学习研讨
【自主学习】
为了准确表示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的溶解能力大小,定量地描述KNO3与NaCl在水中的溶解性强弱,我们可以用“溶解度”来表示。

阅读课本P36理解溶解度概念的四个要素:
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讨论】
“在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

”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是什么呢?
【小结】
1. 。

2. 。

【巩固练习】
查表9-1,完成下列练习。

1.20 ℃时,KNO3的溶解度为______________ ,60 ℃时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__。

2.下列有关NaCl的溶解度,说法正确的是()
A.20 ℃时,18.0 g NaCl溶解在5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18.0 g。

B.36.0 g NaCl溶解在10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NaCl的溶解度为36.0 g
C.20 ℃时,36.0 g NaCl溶解在100 g水中,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
D.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6.0 g NaCl,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36“资料”,知道“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等概念与
1、20℃时,100 g水最多溶解某固体物质7 g,则该物质属于
A.易溶物质 B.可溶物质 C.微溶物质 D.无法确定
2、30℃时,100 g水最多溶解某固体物质7 g,则该物质属于
A.易溶物质 B.可溶物质 C.微溶物质 D.无法确定
【自主学习】:绘制固体溶解度曲线,知道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

【活动与探究】:根据表9-1所提供的数据绘制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即溶解度曲线
【讨论交流】:教材中图9-12
1.溶解度曲线有何特点?
2.从溶解度曲线图上找出上述几种物质在10℃、65℃时的溶解度?
3.从图9-12中,你能比较出50℃时KCl、KNO3的溶解度大小吗?
4.从溶解度曲线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小结】:通过溶解度曲线,
(1)可以判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情况;
①;
②;
③。

(2)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时溶解度的大小;
(3)也可以查出同一种物质在时的溶解度。

【交流讨论】课本P38
1、打开汽水盖,汽水会自动喷出来。

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_________有关;
2、喝了汽水后,常常会打嗝。

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____________有关;
3、说汽水中冒出的气体为CO2,你能用实验方法将其检验出来吗?
【归纳总结】
气体的溶解度受 和 的影响。

压强增大,气体溶解度 ,压强减小,溶解度 ;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 。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P 38“气体的溶解度”及P 39“资料”,了解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堂小结
三、重点讲解
1、理解溶解度概念的四要素:①、条件:②、标准:③、状态:④、单位:
要强调“在一定温度下”和“在100克溶剂中
2、固体物质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3、影响固体溶解度因素:内因——溶质、溶剂性质,外因——温度,
影响气体溶解度因素:内因——溶质性质,外因——温度、压强
(答题时间:10分钟)
1.某溶质不含结晶水,将一定质量的该溶质的饱和溶液,从60℃降到20℃时,溶液保持不变 的是( )
A.溶液的质量
B.溶质的质量
C.溶液的浓度
D.溶剂的质量
2.20℃时,50 g 水最多溶解某固体物质8 g ,则该物质属于
A .易溶物质
B .可溶物质
C .微溶物质
D .无法确定
3. 增大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的方法( )
A. 升温增压;
B. 升温减压;
C. 降温增压;
D. 降温减压。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0℃时100 g 水中溶解了10 g A ,则A 在0℃时溶解度为10 g
B .20℃时,100 g A 的饱和溶液中含有20 g A ,则A 在20℃时的溶解度为20 g
C .30℃时,100 g 水中溶解了40 g A 恰好饱和,则30℃时A 的溶解度为40
D .40℃时,A 的溶解度为60 g ,说明40℃时,100 g 水中溶解60 g A 时溶液即达到饱和
5.20℃时5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A 物质10克,20℃时10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B 物质15克.则在该温度下A 、B 两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关系为( )
A.A 的溶解度比B 的溶解度小
B.A 的溶解度比B 的溶解度大 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0.01g 10g 1g
C.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D.A、B两物质的溶解度无法比较
6.下列几种物质①硝酸钾②熟石灰③氧气④二氧化碳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只有①
7. 下图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1)P点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Q点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
(2)在t2℃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
(3)若使接近饱和的A物质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提升
如右图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当他
们的溶液接近饱和时,采用增加溶质、蒸发溶剂或升
高温度三种办法,均可以变成饱和溶液是()
A、a
B、b
C、c
D、ab
为什么用银器皿盛放的食品不易腐败?
•我国少数民族喜爱用银器皿盛放食品招待客人,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

人们发现牛奶等食物放入银器皿后,不易腐败,能够保持比较长的时间。

这是为什么呢?
•一般认为,银是不溶于水的。

但实际上,绝对不溶于水的物质几乎没有。

把食物放入银器皿后,总有极微量的银溶解于水,因此就有了银离子。

银离子能有效地杀死细菌,因此食物就能保存较长的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