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
人教新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课件

溶液
课题 2溶解度(饱和溶液)
课前练习:
1.将少量下列物质分别加入到足量水中,充分 搅拌后,属于溶液的是( D )
A.花生油 B.面粉 C.冰块 D.硝酸钾
2.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溶质一定是固体,溶剂也一定是液体 B.无色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C.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4.固体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溶解性 易溶物 可溶物 微溶物 难溶物
溶解度 (200c/g)
>10
< 10 >1
<1 >0.01
<0.01
溶解是绝对的,不溶是相当的, 绝对不溶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5.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⑴(列表法)
几种固体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克)
温度 (°C)
0
10
20
30
40
结论
不饱和溶液
结论
升高温度 能使饱和 饱和溶液 溶液变成 不饱和溶 液。降低 不饱和溶液 温度能使 不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 液变成饱 和溶液。 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饱和 1.增加溶剂 2.升高温度
不饱和
溶液
溶液 3.蒸发溶剂 2.降低温度
1.增加溶质
1.把烧杯中80℃时硝酸钾饱和盛液冷却至室温,下列说法 错误的是( ) A.烧杯中溶剂的质量不变 B.烧杯中溶液的质量减少 C.烧杯中硝酸钾的质量不变D. 烧坏中溶液的质量不变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 还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某种溶质不饱和溶液
如何判断一种溶液是否饱和呢?
(1).只要看在一定温度下,有没有不能继续溶解的剩 余溶质存在。如有,那么这种溶液就是饱和溶液。 (2).加入此种溶质,如果溶质的量没有减少,则说明 这种溶液就是饱和溶液。否则,就是不饱和溶液。
人教版化学第九章课题2溶解度

溶液状态:饱和状态 单位: 克
说明: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动一动:在教材P36,表9-1,给出了几种物质在不同温 度时的溶解度,请大家查一查20 ℃时NaCl的溶解度。 在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
20℃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从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
溶 200 解 度 190
g 180
170
.
160
150 140
.
130
120 110
A.
硝
100 90
.酸
钾
80 70
.
60 50
.
40
B
. 30
. .20
10
氯化钠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温度/℃
②、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查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 解度大小
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 规律
溶解度曲线变化的规律: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 升高而增大。如KNO3 、NH4Cl; 少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 高而变化不大。如NaCl ;
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 而减小。如Ca(OH)2
③、点,线,交点的含义:
点:曲线上任意一点表示该温度某 溶质的饱和溶液。
60 40
质的溶解度大小 A>B>C 。
20 0 20 40 60
C
温度( ℃)
( 4 )A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 C 物
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B 物质的溶解度受
初中九年级化学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教案

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2012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的第2课时,主要学习固体溶解度、气体溶解度以及混合物分离方法。
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和应用,并为以后学习溶液的浓度、酸碱盐的相关知识作了铺垫。
溶解度的教学主要涉及概念教学、定量分析方法教学、物质分离方法教学等,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化学与生活生产的紧密关系。
本节内容属于化学核心素养的基本素养,也是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必需知识,在初中化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知道一些简单的转化方法,但是因为大多数的学生还处在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导致学生定量分析溶液的能力的是有欠缺的。
这一阶段的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只是不能很好的联系化学知识,需要得到适当的引导。
他们对化学实验现象、未知领域以及与前认知相冲突的情境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所以情境教学活动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固体和气体溶解度的含义,利用溶解性表格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度,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掌握溶解度曲线中点、线、面的含义,能利用溶解度的知识分离混合物、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通过比较溶解能力大小的实验活动掌握定量分析的方法,从而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通过描绘溶解度曲线,提升数据处理和图形分析的能力,能根据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特征分析出物质提纯的方法。
3、通过对溶解度的学习,感知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对实际生活、生产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进一步的认识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探究的精神在探究过程的重要性。
【评价目标】1、通过对固体和气体溶解度的学习,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概念的认知水平(认知结构水平)。
2、通过溶解度表格和曲线的形式定量分析物质的溶解度,诊断并发展学生定量分析的科学探究能力(定量的探究发现水平)。
【核心素养】课题2第1课时《溶解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溶解度》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的内容。
在课题1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溶液的概念,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解的过程,溶液的用途有了一定的了解。
基于溶液在化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是在是定性的研究上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
通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的理解,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结晶等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物质溶解性和溶液的认识。
【学情分析】学生已了解了溶液的概念,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液的用途,会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定性地了解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
学法上学生已经基本会通过实验现象推理出实验结论,但对问题缺乏科学全面的分析能力,容易将一般规律绝对化。
【教学目标】1.通过数据或实验现象判断某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状态。
说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2.知道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3.通过理解饱和状态,举例说明结晶现象并根据实验过程辨别结晶的两种方法。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知道两者之间如何转化。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问题衍生教学法、引导探究法、分组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氯化钠、硝酸钾、高锰酸钾、烧杯等。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了解化学的内容。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温故而知新】1.溶液的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乳浊液_______,_______能够增强乳浊液的稳定性。
提出问题:一种物质在水里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呢?引入新课【新知探究】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实验探究】:在室温下,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氯化钠,搅拌,等溶解后,再加5g氯化钠,搅拌,观察现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课题2《溶解度》-课件

4、“在一定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少量 硝酸钾固体,发现硝酸钾固体消失,则说 明原氯化钠溶液不饱和。”这句话是否正 确? 错误
问:“相同溶质、相同温度:饱 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所含溶
质多”这句话对不对? 错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稀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C、在一定条件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
间可相互转化
D、在提到某种物质的溶解度时,一定要指明 温度
二、溶解度
1、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的能力 思考:如何判断糖和食盐的溶解性?
饱和溶液的浓度一定比较大吗? 不饱和溶液的浓度一定比较小吗?
5、浓溶液与稀溶液
在同量的溶液中,含溶质较多的溶液——浓溶液;
含溶质较少的溶液——稀溶液 不同的溶质:
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 溶液。
相同溶质、相同温度: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 溶液浓。
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3)影响因素
(2)
四
一定温度 100g溶剂(一般指水)
温度
要 素
达到饱和
溶质、溶剂 本身的性质
单位: 克
讨论:
20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这句话 的含义
温度 溶质的 质量
溶剂的 饱和溶液
质量
的质量
200c 31.6g
100g
131.6g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 课题2 溶解度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溶解度/g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测出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表9-1
【思考】P36的列表法所表示溶解度还不是很直观, 不能表示某物质在任意温度溶解度,也不能直观表示 某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向。能否寻找另一种表 示方法?
是10克。
(X)未指明是否饱和
(4) 20℃时, 100克水最多可溶解36克氯化钠, 则20℃时氯化钠的溶
解度为36。
(X) 没有单位:克
(5) 20℃时, NaCl的溶解度为36g.在20℃时,将40gNaCl固体,放 入100g水中,充分搅动,只溶解了36g.
正确
3、固体溶解度的意义:例:氯化钠在20℃是的溶解度是 36g。
40
50
60
温度/0C
氯化钠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g
37.5 37
36.5 36
35.5 35
34.5
0
10
20
30
40
50
60
只有在温度确定、溶剂的量也确定的条件下才能作出
比较。
比较的标准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 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说明: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二、溶解度
1、固体溶解度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
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 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用符号S表示
难溶
0.01-1
微溶
1-10
可溶
>10
易溶
注:溶解度是衡量物质溶解性的尺度。
难(不)溶 微溶 可溶
【人教初中化学九年级下期】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教案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一、教学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二、重点和难点三、课时安排 2课时本结课我们探究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了饱和溶液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有确定的意义,总结出了判断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方法及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的条件。
最后我们还学习了结晶的两种方法。
板书设计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的概念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的条件3、确定某种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4、结晶结晶的概念结晶的方法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相同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B、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C、不饱和溶液降温不一定会变成饱和溶液D、对同种溶质来说,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2、现有下列方法:①升高温度②降低温度③增加硝酸钾④减少硝酸钾⑤增加水⑥蒸发水。
能用来将硝酸钾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A、①③⑥B、②③⑥C、①③⑤D、②④⑥3、可以证实某种硝酸钾溶液是20℃时的饱和溶液的事实是()A、降温到10℃时,有硝酸钾晶体析出B、蒸发掉10g水,有硝酸钾晶体析出C、20℃时,向原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溶液中硝酸钾晶体不再溶解D、加热到30℃后,再加入硝酸钾晶体能继续溶解4、要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在不增加溶液质量的前提下变成饱和溶液,可以采用什么方法?一、教学目标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在讲解溶解度的基础知识时,我使用了图表和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组成部分和原理,但部分学生对于图表的理解并不到位,未来在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图表的解读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溶解度的本质。
③ 溶解度的测定方法:板书应展示溶解度曲线的判断方法,以及溶解度实验的操作步骤。
板书设计应具有艺术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可以采用彩色粉笔、图案设计等手段,增加板书的吸引力和趣味性。例如,在介绍溶解度的概念时,可以使用生动的图片或图标来展示溶解度的四要素;在介绍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时,可以使用图表或示意图来展示溶质、溶剂的性质对溶解度的影响;在介绍溶解度的测定方法时,可以使用流程图来展示溶解度实验的操作步骤。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本节课的内容,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观察评价:在实验操作和小组讨论环节,我会观察学生的表现,了解他们是否能够正确进行实验操作,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是否能够提出有价值的观点和建议。通过观察,我可以了解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以及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测试评价:在课堂小结环节,我会通过提问或小测试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例如,我会提问学生:“溶解度的概念是什么?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或者设计一个小测试,让学生写出溶解度的四要素。通过测试,我可以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是否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溶解度解决实际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析出晶体
温度降低,溶解的量减小
【结论】温度升高,一定量的水中可以溶解更多的物质;温度降低,一定 量的水中溶解的物质的量减少。
【小结】溶剂中溶解溶质的多少与溶剂的量和温度有关。
【结晶】溶解在溶液里的溶质以晶体的形式析出, 叫做结晶。
硝酸钾晶体
冷却热饱和溶液
雪花晶体
一、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
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 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用符号S表示
条件:一定温度 2、固体溶解度的四要素: 标准:100克溶剂(一般指水)
溶液状态:饱和状(1) 20克 A 物质溶解在100克水里恰好制成饱和溶液, A的溶解度是
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
1、概念
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
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 不饱和溶液。
2、条件: 只有指明“在一定温度下”和“在一定量溶剂里”,
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3、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①有未溶解的溶质,且固体溶质不再溶解。 ②没有未溶解的溶质,再加少量的溶质,不能再溶解 的是饱和溶液
4、结晶
冷却后硝酸钾晶 体从溶液中析出
硝酸钾晶体
①溶解在溶液里的溶质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过程,叫做结晶。
②固体溶质
溶解 结晶
溶液里的溶质
注意:没溶解的溶质不能计算在溶液中
结晶的方法:
1、冷却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量受温度 影响较大的固体溶质,如KNO3等 2、蒸发结晶(蒸发溶剂):适用于溶解量受温度影响较 小的固体溶质,如NaCl等
想一想
从海水中提取食盐
海水
贮水池
蒸发池
氯化钠 粗盐
多种化 工原料
母液
结晶池 蒸发溶剂
④海水晒盐,原理: 利用日光、风力使水分蒸发。是蒸发溶剂法
海南省东方盐 场晒盐一景
海水里含有3%的食盐,把海水引进晒 盐池,经过风吹日晒、水份蒸发,白花花 的食盐就析出来了。
其它还有用盐井水,盐湖水熬盐,使 食盐溶液达到饱和,再继续蒸发,食盐就 成晶体析出,得到精盐。
③20℃时,100g水中溶解36g氯化钠,溶液达到饱和 ④20℃时,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36g氯化钠。
⑤ 20℃时,将136g饱和氯化钠溶液蒸干,得36g 氯化钠 ⑥ 20℃时,136g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含氯化钠36g,水100g.
20克。
(X) 未指明温度
(2) 20℃时,10克氯化钠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故20℃时氯化钠
的溶解度是10克。
(X) 未指明100克溶剂
(3) 20℃时,10克氯化钠可溶解在100克水里,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
是10克。
(X)未指明是否饱和
(4) 20℃时, 100克水最多可溶解36克氯化钠, 则20℃时氯化钠的溶
(2)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6、浓溶液与稀溶液
(1)概念:在等量的溶液中,含溶质较多的溶液——浓溶液; 含溶质较少的溶液——稀溶液
(2)关系:不同溶质: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相同溶质、相同温度: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200C,100g水最多溶解36gNaCl,----浓、饱和 200C,100g水最多溶解0.17gCa(OH)2- 稀、饱和
课题2 溶解度
【思考一】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感受 到,一种物质能否溶解在另一中物质里,与这两种 物质的性质有关。那么,象食盐和蔗糖这样能够溶 于水的物质,是不是可以无限量地溶解在一定量的 水中呢?
【实验9-5】在室温下,向 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 5g氯化钠,搅拌;等溶解后, 再加5g氯化钠,搅拌,观察 现象。然后再加入15mL水, 搅拌,观察现象。
你看到过粗盐在夏天“出汗”吗?
这是粗盐里含的杂质(CaCl2,MgCl2)吸收空气里的水分变潮 的结果,纯净的食盐是不容易受潮的。
归纳总结
5、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的转化关系及结晶的 方法:
增加溶质、蒸发溶剂或降低温度
不饱和溶液
蒸发溶剂
饱和溶液
结晶
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
冷却
温馨提示:
(1)“升温”和“降温”两种方法适合大多数如硝酸 钾的固态溶质的溶液,对极少数固体(如:氢氧化钙)来说恰 好相反.
15ml水
待溶解后
5克氯化钠
再加5克氯化钠
20ml水
氯化钠部分溶解、 有少量剩余
操作
现象
剩余氯化钠全部溶解
结论
加入5g氯化钠,搅拌 食盐完全溶解 溶液不饱和
再加5g氯化钠,搅拌 食盐有少量剩余 溶液饱和
再加15mL水,搅拌
增加溶剂的量, 剩余的食盐又溶解 溶液变为不饱和
【结论】物质不能无限量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水的量增多,溶解的物质也增多。
硝酸钾溶于水
5克硝酸钾
5克硝酸钾
5克硝酸钾
20ml水
有固体剩余
冷却
固体又溶解
有固体析出
操作
现象
结论
加入5g硝酸钾,搅拌 溶解
溶液不饱和
再加5g硝酸钾,搅拌 有固体不溶物 可溶物在一定量的水中不能无限溶解
加热
固体消失了
温度升高,溶液变为不饱和
再加5g硝酸钾,搅拌 固体又溶解了
温度升高,溶解的量增大
冷却
二、溶解度
【思考】食盐和硝酸钾都可以溶解在水中,那么, 到底谁溶得更多呢?
只有在温度确定、溶剂的量也确定的条件下才能作出
比较。
比较的标准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 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说明: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1、固体溶解度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
解度为36。
(X) 没有单位:克
(5) 20℃时, NaCl的溶解度为36g.在20℃时,将40gNaCl固体,放 入100g水中,充分搅动,只溶解了36g.
正确
3、固体溶解度的意义:例:氯化钠在20℃是的溶解度是 36g。
① M质=36g, m剂=100g , m液=136g; ② m质:m剂:m液 = 36:100: 136
【思考二】 :升高温度物质能不能无限 制地溶解在一定量水中呢?
【实验9-6】在室温下,向 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 5g硝酸钾,搅拌;等溶解后, 再加5g硝酸钾,搅拌,观察 现象。当烧杯中硝酸钾固体 有剩余而不再继续溶解时, 加热烧杯一段时间,观察剩 余固体有什么变化。然后再 加入5g硝酸钾,搅拌,观察 现象。待溶液冷却后,又有 什么现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