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教案

合集下载

2020-2021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课题2 第2课时 溶解度 教案

2020-2021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课题2  第2课时 溶解度  教案

第2课时溶解度三维目标要求知识与技能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的辩证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1.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2.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情境导入我国青藏高原有许多美丽而奇特的盐碱湖,湖水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食盐和纯碱。

有趣的是,当地人在生活实践中总结了一条规律,就是“冬天捞碱,夏天晒盐”。

你知道为什么吗?这其中蕴含着什么科学道理呢?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提出问题1.怎样比较食盐和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或溶解性?2.不同温度下,同一种物质在一定量的同种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讨论交流阅读教材讨论。

归纳总结(以投影形式展现,可配适当图片或视频。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2.溶解度概念的四要素:(1)条件:一定温度;(2)标准:100 g溶剂(衡量标准),不指明时溶剂为“水”;(3)状态:饱和状态;(4)单位:溶质的质量单位g。

3.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1)内因: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

(2)外因:温度。

4.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溶解度/g一般称为<0.01难溶0.01~1微溶1~10可溶>10易溶教学拓展习惯上把难溶称为不溶,但是绝对不溶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探究点二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提出问题溶解度曲线可表示哪些信息呢?讨论交流分析教材中溶解度曲线,讨论溶解度曲线表示的相关信息。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 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 教案

课题2 溶解度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与溶解度两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实验导入饱和溶液的概念,并由学生讨论分析理解饱和溶液的两个条件,判断某物质的溶液是否饱和,最后分析总结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第二部分通过讨论与探究导入溶解度的概念,理解溶解度的相对大小,再以活动与探究绘制溶解度曲线,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又讨论引出了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第1课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3)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4)了解结晶现象。

2.过程与方法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辨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教学重点】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正确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教具准备】水、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烧杯(若干)、多媒体课件、玻璃棒、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等。

【复习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也不同。

那么一种物质在一种溶剂中能否无限溶解下去呢?【活动与探究1】请同学们按教材P33实验9-5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交流现象】由一组同学描述现象、结论,其他各组提出异议。

【分析小结】实验现象:第一次的5g氯化钠都溶解了 ;第二次的5g氯化钠不能全部溶解;加人15mL水后剩余的氯化钠固体又溶解了。

【活动与探究2】请同学们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并按教材P33实验9-6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2020-2021学年人教版九年级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第2课时)教案

2020-2021学年人教版九年级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第2课时)教案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溶解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和四个要素及其影响因素。

2.了解物质在常温状态下的溶解性3.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

3.了解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

4.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1.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了解溶解度的两种表示方法,并能通过表格初步学会绘制溶解度曲线图。

3.能够结合溶解度曲线图获取物质的相关溶解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观察和绘制曲线图,进一步了解数与形的相互应用,并在操作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溶解度的含义2.理解溶解度曲线图含义【难点】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

2.能够结合溶解度曲线图获取物质的相关溶解信息1.教学准备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引入】如何比较NaCl、KNO3的溶解性大小?听故事,比较溶解能力:有一天,食盐和硝酸钾在比谁的溶解能力强。

食盐说:“我溶解能力大,20℃时,在50克水中我最多可以溶解18克!”硝酸钾说:“那有什么了不起,10℃时在100克水中我最多能溶解20.9克呢!”食盐又说:“你的20.9克是溶解在100克水里,当然我比你强!”硝酸钾说:“那有什么了不起,你的温度都比我高10℃!”【提问】他们这样对比溶解能力,你认为有可比性吗?你如何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溶解度。

聆听、思考。

由问题引入,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一)固体的溶解度【过渡】如何来比较KNO3和NaCl的板书设计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溶解度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本节课属于概念教学,以情境问题引入,由表及里,引导学生理解概念,注重以问题进行讨论,促进学生掌握本节课相关知识,完整的体现了概念教学的各个环节。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下册《第9单元 课题2 溶解度》优秀教案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下册《第9单元 课题2  溶解度》优秀教案

课题2 溶解度
第1课时饱和溶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不是无限的。

(2)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3)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4)了解结晶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主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通过实验的方法和多媒体的方法让学生掌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自主实验,让学生掌握动手实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以科学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难点: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教学方法】实验导学、组织讨论、小组合作、多媒体微观展示【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动手实验、自主归纳
【教学媒体】多媒体实验仪器
【教具准备】氯化钠、硝酸钾、高锰酸钾、水、烧杯、玻璃棒、酒精灯、石棉网
【授课教案】
续表
不饱和溶液
一般情况下)
续表
2.相互转化:
不饱和溶液。

溶解度教案(二)2篇

溶解度教案(二)2篇

溶解度教案(二)溶解度教案(二)精选2篇(一)教学目的:1. 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和根本原理;2. 掌握溶解度的计算方法;3. 可以应用溶解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内容:1. 溶解度的概念和意义;2.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3. 溶解度的计算方法;4. 溶解度的应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溶解度的概念和原理,讲解计算方法和应用;2. 实验法:进展几个简单的溶解实验,观察和记录溶解现象;3.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展溶解度的计算和应用问题的讨论,加深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示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溶解的概念和条件。

2. 讲解:介绍溶解度的概念和意义,解释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温度、压力、溶质种类等〕。

3. 实验:进展几个简单的溶解实验,观察和记录溶解现象,通过实验结果引发学生对溶解度计算的考虑。

4. 计算:讲解溶解度的计算方法,给出一些例题进展讲解和解答。

5. 应用:结合生活实例或其他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一些溶解度应用问题。

6. 总结:归纳溶解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要点,强调关键点和易错点。

7.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稳固所学知识。

教学辅助工具:1. 例如图或实验装置:用于讲解和展示溶解现象;2. 计算器:用于溶解度的计算;3. 教材或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和学生复习。

评估方法:1.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计算和应用问题,检查学生对溶解度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实验现象和计算结果的分析才能和表达才能。

教学拓展:1. 涉及溶解度的相关学科知识,如物理化学、地球科学、生活科学等;2. 引导学生开展更多的实验探究,加深对溶解现象的理解和应用才能;3. 进一步讨论溶解度的实际应用,如提纯技术、药品制剂等。

溶解度教案(二)精选2篇(二)教案:溶解度〔一〕教学目的:1. 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掌握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教学设计
2.练习题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涵盖溶解度的定义、溶解度曲线、影响溶解度的因素等知识点。
3.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溶解度的定义、溶解度曲线的运用以及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2.强调溶解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其与饱和度的关系,掌握溶解度曲线的运用,以及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重难点:运用溶解度曲线分析实际问题,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重难点: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度的定义,理解溶解度与溶液的饱和度之间的关系。
2.学会使用溶解度曲线,掌握在不同温度下,固体和液体溶质的溶解度变化规律。
3.掌握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如温度、压力等,并了解这些因素对溶解度的影响程度。
4.能够运用所学的溶解度知识,分析生活中与溶解相关的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数据分析,掌握溶解度曲线: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让学生学会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问题。
4.合作学习,探讨影响因素:分组讨论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如温度、压力等,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5.生活实践,应用溶解度知识:设计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1.作业要求书写工整,表达清晰,体现学生的思考过程。

2020-2021学年人教版(五四学制)化学九年级全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教案

2020-2021学年人教版(五四学制)化学九年级全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教案

溶解度(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归纳溶解度曲线的特点。

会利用溶解度曲线解决问题。

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重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思路清晰。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分析、绘图等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新知后及时通过练习进行反馈,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和教师及时发现问题,习题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增强学生关注生活、学好化学的信心。

2020-2021学年人教版(五四学制)化学九年级全册 第九单元 课题2 溶解度 教案

2020-2021学年人教版(五四学制)化学九年级全册 第九单元  课题2   溶解度   教案

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记住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并记住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得方法、结晶的方法。

3、能说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以及结晶现象。

【重点和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实验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得方法、结晶的方法。

【实验准备】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2人。

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个、玻璃棒1根、5 g NaCl 2包(预先称好)、5 g 3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KNO3头滴管。

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设计】【温故知新】观察试管中的混合物,判断哪个不是溶液?请说出你的判断依据。

【思考】联系生活经验,思考食盐和蔗糖这样能够溶于水的物质,是不是可以无限量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带着这个问题一起研究学习课题2溶解度。

以NaCl为例来研究。

【分组实验探究】实验9-5 在常温下,向装有20ml水的烧杯中进行如下操作:为例继续探究。

以KNO3实验9-6 在常温下向装有20 ml水的烧杯进行如下操作:【实验小结】溶剂中溶解溶质的多少与温度和溶剂的量有关。

学生阅读书34页,得到饱和与不饱和溶液定义。

根据实验现象判断溶液状态。

投影展示学生答案。

【小组讨论】在一般情况下,饱和与不饱和溶液转化的方法。

投影展示,学生相互补充。

通过9-6降温得到固体,观看固体形状,思考与之前硝酸钾固体形状是否一样?投影展示,引出晶体和结晶的定义。

学生讨论得出结晶的方法。

观看视频,总结海水晒盐的主要流程和实质。

学生小结本节课知识。

知识提升,通过实验展示,区分浓稀溶液和饱和与不饱和溶液。

【学以致用】1.下面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含有溶质很多的溶液B.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C.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D.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2. (不定项选择)下列关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B.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C.在一定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D.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3、在一定温度下,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是()①升高温度②降低温度③增加溶质④增加溶剂⑤蒸发溶剂A. ①②③B. ②③⑤C. ②③④D. ③④⑤4、(不定项选择)下列有关从海水中提取食盐晶体的说法,错误的是()A. 属于化学变化B. 属于物理变化D. 得到纯净的食盐晶体D. 得到不纯净的食盐晶体5.如果将咸菜放置在空气中,过一段时间发现咸菜的表面有一层白色晶体析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教案
溶解度(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归纳溶解度曲线的特点。

会利用溶解度曲线解决问题。

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教师:
1、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你知道为什么吗?
2、怎样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呢?
3、请同学们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议论纷纷)
学生:
控制变量设计实验方案。

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教师:大家回答得都很好。

我们如何来定量地描述KNO3与NaCl 在水中的溶解性强弱呢?学生:溶解度。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得不错。

什么叫溶解度呢?在教材中找出溶解度的概念,并理解其中的四个要素。

学生:大声朗读定义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通常溶剂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加深对溶解度定义的理解。

教师:在教材P36,表9-1,给出了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请大家查一查20 ℃时NaCl的溶解度。

学生利用表格信息回答问题。

教师:
1、强调溶解度有单位。

2、“在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

”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是什么呢?学生:(踊跃发言)
学生回答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后的喜悦。

教师:
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个要素:①指明一定温度;
②溶剂为100 g;
③必须达到饱和状态;
④单位为g。

及时小结,纠正偏差。

学习了溶解度的概念,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练习,相信你会做!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巩固练习(投影)。

查表9-1,完成下列练习。

判断正误:
1.l00g水中最多溶解38g氯化钠,所以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8g。

( )
2.在10℃时,烧杯内水中最多溶有140g硝酸铵,所以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40g。

( )
3.在60℃,100g水中溶有75g硝酸钾,所以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75g。

( )
4.60℃,100g水中最多溶解124g硝酸钾,所以硝酸钾在这温度下的溶解度是124。

( ) (教师巡回指导后,请学生代表说出答案,简单点评)
教师: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易溶”“微溶”“难溶”等一些概念,它表示什么意思呢?学生通过阅读P36“资料”寻找答案。

我们知道,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同一物
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关系可以用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来表示。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活动与探究:学习绘制物质溶解度曲线的方法。

教师简单介绍方法,教师巡回指导,然后展示交流,分享快乐。

①你所绘制的溶解度曲线有何特点,为什么?②从你绘制的溶解度曲线图上能否找出上述几种物质在25 ℃、85 ℃时的溶解度?如果能,请找出,你是怎样查找的?③从图9-12中,你能比较出45 ℃时KCl、KNO3的溶解度大小吗?④从溶解度曲线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结合表9-1分组绘制NaCl、KCl、KNO3的溶解度曲线,结合学生绘制的溶解度曲线及教材中图9-12,分组讨论、交流。

(学生汇报展示,教师小结归纳)
亲自动手,自主参与,乐于探究。

教师:溶解度曲线有何用途?学生积极思考:
通过溶解度曲线,1、可以判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情况,2、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3、可以查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练习师生共同小结:
Ppt展示小结内容溶解度1、定义2、三个要素3、影响因素4、表示方法5、溶解度曲线的特点及用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重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思路清晰。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分析、绘图等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新知后及时通过练习进行反馈,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和教师及时发现问题,习题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增强学生关注生活、学好化学的信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