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精品教案:第9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溶解度教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溶解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溶解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 作业评价
- 批改作业:认真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溶解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 点评作业: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指出作业中的优点和不足,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
- 反馈学习效果:及时向学生反馈作业评价结果,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提高学习效果。
- 作业展示:定期组织作业展示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业成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 能够运用溶解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等。
二、核心素养目标
1. 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 科学思维与创新:培养学生运用溶解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和四要素。
-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5.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包含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实验步骤、实例分析等内容,以直观展示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6. 作业布置:准备与本节课相关的作业题目,包括理论题、实验操作题和生活实践题,以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互动环节:准备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和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作用与目的:
-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溶解度知识点和技能。
-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9.2 溶解度 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9.2 溶解度 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9.2 溶解度第二课时教案一、课程内容概述本课时主要内容是关于溶解度的学习。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溶解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与溶解度有关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掌握溶解度与温度、溶质量之间的关系;3.能够应用溶解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1.溶解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溶解度与温度、溶质量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教材《化学》九年级下册;2.PowerPoint课件。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溶解的概念和溶解过程中的吸热现象。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溶解度。

步骤二:概念讲解1.提出问题:什么是溶解度?学生进行讨论,然后老师给出定义: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单位体积溶液中所溶解的物质的质量。

2.通过实例讲解溶解度的计算方法。

例如:某溶质在20℃下,每100g水溶解30g,那么其溶解度为:溶解度 = 溶质质量 / 溶剂质量× 100% 溶解度 = 30g / 100g × 100% = 30%3.通过讲解溶解度的计算方法,让学生理解溶解度是用质量比例表示的,并可用百分数表示。

步骤三: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1.引导学生思考:在相同条件下,溶解度是否与温度有关?为什么?2.通过实验讲解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教师可准备一些不同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并让学生观察并比较。

3.结果分析: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增大。

可以通过分子动力理论解释,温度的增加会增加溶剂分子的动能,从而有利于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的碰撞和相互作用,溶解度增大。

步骤四:溶解度与溶质质量的关系1.引导学生思考:在相同条件下,溶解度是否与溶质质量有关?为什么?2.通过实验讲解溶解度与溶质质量的关系。

可以选取相同温度下不同质量的溶质与相同质量的溶剂进行实验,并观察并比较。

3.结果分析:溶质质量的增加将增加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的碰撞机会,从而溶解度增大。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溶解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溶解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学习资料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溶解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班级:科目:第2课时溶解度知识与技能了解溶解度的具体内容.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了解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溶解度是不同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热爱化学、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溶解度的含义。

难点溶解度曲线的分析。

教学课件。

一、新课导入师:什么前提条件下讨论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生: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等。

师: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解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就知道其中的道理了.在上节课的学习中,用20 mL的水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的质量是否相等?(不相等。

)由此可见,在确定不同物质的溶解情况时,要确定相关的前提条件.过渡:在课题1的学习中,我们就明白: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

这节课我们就来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能力。

二、新课教学1.固体的溶解度【活动与探究】[投影展示]1.向盛有20 ℃水的烧杯中加入氯化钠,向盛有40 ℃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

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量?2.向40克20 ℃水中加入氯化钠,向100克20 ℃水中加入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量?3.向100克20 ℃水中加入氯化钠直至饱和,向100克20 ℃水中加入硝酸钾配成不饱和溶液。

比较二者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量?(生交流讨论结果)投影展示上节课P33[实验9—5][实验9—6]分析:20 mL水中所能溶解氯化钠或硝酸钾的质量有一个最大值,这个最大质量就是形成饱和溶液时的质量.这说明,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溶质的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

第九单元课题2第二课时溶解度(教学设计)

第九单元课题2第二课时溶解度(教学设计)

第九单元课题2 第二课时溶解度学习目标:1、了解固体溶解度的涵义2、知道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3、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4、知道气体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学习重点: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与应用学习难点: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与应用课前预习知识回顾:1、在一定下,在一定量的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在一定下,在一定量的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和接近饱和的不饱和溶液是如何相互转化的()溶质、()温度或()溶剂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溶剂或()温度预习检查4、在一定下,某固态物质在里达到状态时所溶解的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5、以横坐标表示以纵坐标表示画出物质的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6、气体溶解度是指该气体在压强为一定时溶解在水里达到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7、20 ℃时食盐溶解度是36 g”的含义0℃时,氧气的溶解度为0.049的含义是20 。

8、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9、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10、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1)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如(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如(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如课内探究学习任务一: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自主学习:1、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2、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溶解度的大小与温度有关。

可以以横坐标表示温度,以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画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4、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合作探究:1、在前面的活动与探究中,所用的水均为20 mL,其中溶解NaCl与KNO3的质量各是多少?2、请你根据P36表1中KNO3的溶解度,绘制出KNO3的溶解度曲线:精讲点拨:1、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个要素:指明一定温度;②溶剂为100 g;③必须达到饱和状态;④单位为g。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9.2《溶解度》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9.2《溶解度》教案

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度的意义,会初步解释溶解度。

(2)学会阅读溶解度曲线,会解读溶解度曲线上的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溶解度曲线或者溶解度表格,解释一些常规的生活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溶解度的学习,把日常生活和化学知识紧密地联系起来。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1.溶解度的定义及四要素
2.溶解度曲线。

难点:
1.溶解度概念的建立。

2.溶解度曲线以及相关问题的解答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式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教学媒体】多媒体
【授课教案】
学生先进行自行思考,再进行小
作业布置:
导学案上的课后作业。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2 溶解度》精品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2 溶解度》精品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精品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

本课题主要介绍了溶解度的概念、影响溶解度的因素以及溶解度的测定方法。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溶解度的含义,掌握溶解度的测定方法,并能够运用溶解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题前,已经掌握了溶液的基本概念和制备方法,对溶液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对实验操作的技能和溶解度方程式的运用还需要进一步的指导和练习。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和单位。

2.了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溶解度变化。

3.学会溶解度的测定方法,能够进行溶解度实验并处理实验数据。

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溶解度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及其分析方法。

3.溶解度的测定方法和实验操作技能。

4.溶解度方程式的运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思考来探究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使用案例分析和实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溶解度知识。

3.利用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4.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和试剂,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2.设计好实验方案和数据处理表格,方便学生进行实验和记录数据。

3.准备一些相关的案例和实例,用于讲解和分析。

4.制作好PPT和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介绍溶解度的定义和表示方法,解释溶解度的单位和范围。

通过PPT 和教学课件,展示溶解度的图像和数据,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精品教案:第9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溶解度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精品教案:第9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溶解度教案

第二课时溶解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固体溶解度的含义,掌握固体溶解度概念的四要素,知道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2)认识溶解度曲线,会应用溶解度曲线解决问题。

(3)了解气体溶解度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过程与方法】(1)利用列表法、作图法处理溶解度数据,了解溶解度变化规律。

(2)通过利用溶解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体会数据处理和表达在解决化学问题中的意义。

(2)通过学习典型物质的溶解度,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根据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难点】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教学过程知识点一固体的溶解度【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35~36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固体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_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2.2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 g,这句话的含义是20_℃时,31.6_g硝酸钾溶解在100_g水中刚好达到饱和状态(或20_℃时,100_g水中最多只能溶解31.6_g硝酸钾)。

3.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6 g氯化钠,则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_g。

4.溶解度的相对大小与溶解性的关系:溶解度<0.01 g,为难溶物质;溶解度为0.01~1 g,为微溶物质;溶解度为1~10 g,为可溶物质;溶解度>10 g,为易溶物质。

【合作探究】仔细分析比较教材第36页表9-1中的溶解度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答:由表中数据可知,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不同,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也不同,说明固体的溶解度与溶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

【教师点拨】1.溶解度概念的四要素:①一定温度,②100_g溶剂,③饱和状态,④单位:g。

描述固体的溶解度时,上面四个要素缺一不可。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2 溶解度(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2 溶解度(第2课时)教案

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
一、教材依据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二课时〕?。

二、设计思路
本节课内容接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且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溶液形成以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等根底上,又接触的溶解度,便于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是从生活中熟悉的物质入手,运用实验手段,提供丰富的教学信息,设计合理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情境的刺激下产生兴趣、好奇,从而进行问题分析,由表及里,认识溶解度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开展中的重要作用。

采用归纳比照分析法和学生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溶解度与溶解性之间的关系;掌握溶解度的概念,会从溶解度的曲线中得到信息;了解气体溶解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溶解度的概念,使学生懂得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并且量变引起质变;通过对溶解度曲线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图像的能力;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开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四、教学重点:
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五、教学难点:
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的相关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蔗糖、碘、氢氧化钙、酒精、水、药匙、镊子、试管、烧杯等。

七、教学过程:
八、板书设计:
课题3 溶解度〔第二课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精品教案:第9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溶解度教案
第二课时溶解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固体溶解度的含义,掌握固体溶解度概念的四要素,知道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2)认识溶解度曲线,会应用溶解度曲线解决问题。

(3)了解气体溶解度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列表法、作图法处理溶解度数据,了解溶解度变化规律。

(2)通过利用溶解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体会数据处理和表达在解决化学问题中的意义。

(2)通过学习典型物质的溶解度,逐步培养
水中刚好达到饱和状态(或20_℃时,100_g 水中最多只能溶解31.6_g硝酸钾)。

3.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6 g氯化钠,则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_g。

4.溶解度的相对大小与溶解性的关系:溶解度<0.01 g,为难溶物质;溶解度为0.01~1 g,为微溶物质;溶解度为1~10 g,为可溶物质;溶解度>10 g,为易溶物质。

【合作探究】
仔细分析比较教材第36页表9-1中的溶解度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由表中数据可知,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不同,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也不同,说明固体的溶解度与溶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

【教师点拨】
1.溶解度概念的四要素:①一定温度,
②100_g溶剂,③饱和状态,④单位:g。

描述固体的溶解度时,上面四个要素缺一不可。

2.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所以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除溶质的性质和温度外,还有溶剂的性质。

3.因为溶解度的大小与温度有关,所以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时,要在同一温度下进行。

【跟进训练】
1.20 ℃时,氯酸钾的溶解度是7.4 g,它表示( D )
A.20 ℃时,100 g氯酸钾饱和溶液中含氯酸钾 7.4 g
B.20 ℃时,氯酸钾在水中溶解7.4 g,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C.100 g水溶解7.4 g氯酸钾达到饱和状态D.20 ℃时,100 g水中最多只能溶解7.4 g 氯酸钾
2.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将30克食盐放入50克水中充分搅拌,可得食盐溶液的质量是( A )
A.68克B.80克
C.86克D.无法判断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指明错误原因。

(1)把20克某物质溶解在100克水里恰好制成饱和溶液,这种物质的溶解度就是20克。

答:说法错误。

原因:未指明温度。

(2)20 ℃时10克氯化钠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故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10克。

答:说法错误。

原因:未说明溶剂水的质量是100克。

(3)20 ℃时10克氯化钠可溶解在100克水里,故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10克。

答:说法错误。

原因:未说明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4)20 ℃时36克食盐溶解在100克水中恰好饱和,故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克。

答:说法正确。

知识点二溶解度曲线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36~38页,完成下列填空:
1.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得到的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2.溶解度曲线表示的意义:
(1)由教材第37页图9-12、图9-13可以看出,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如下:
①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我们把这样的曲线简称为“陡升型”,代表性的物质是硝酸钾。

②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缓慢增
加,我们把这样的曲线简称为“缓升型”,代表性的物质是氯化钠。

③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我们把这样的曲线简称为“缓降型”,代表性的物质是氢氧化钙。

(2)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溶质在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对应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3)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种溶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相等。

(4)在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表示该溶质在对应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

【教师点拨】
1.根据溶解度曲线比较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时,一定要指明是同一温度。

2.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溶液的结晶方法:陡升型的曲线对应的物质在提纯时,使用降温结晶的方法;缓升型的曲线对应的物质在提纯时,
使用蒸发结晶的方法。

【跟进训练】
1.下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从图中获得的信息错误的是( D )
A.t1℃时甲、乙、丙三者的溶解度相等
B.甲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最大
C.要使t1℃时甲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可以采取升高温度的方法
D.t2℃时,往100 g水中加入90 g甲,充分搅拌后得到190 g甲的溶液
2.如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t2℃时,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
B.t1℃时,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所含的溶质质量相等
C.b中混有少量的a,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b
D.将b的溶液由N点变成M点可以用加入适量固体b的方法
3.下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P点表示的意义是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2)在t3℃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3)将t3℃时等质量的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晶体较多的是甲。

(4)若甲物质中含少量的乙,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物质。

知识点三气体的溶解度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38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气体的溶解度是指在101_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合作探究】
1.打开汽水瓶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

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答:打开汽水瓶盖时,瓶内的压强减小,溶解在汽水中的气体逸出,所以汽水会自动喷出来。

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压强有关。

2.喝了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

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还与什么因素有关?
答:喝了汽水以后,由于人体内的温度较高,导致溶解在汽水中的气体逸出,所以常常会打嗝。

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还与温度有关。

【教师点拨】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1)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2)温度(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越小);(3)压强(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越大)。

【跟进训练】
1.能减少氧气在水中溶解度的方法是( A )
A.升高温度B.减少氧气的体积
C.减少水的质量D.增大压强
2.喝了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

下列图示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是( B )
A B C
D
3.打开汽水瓶瓶盖,当大量气泡逸出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瓶中溶液的溶质减少
气体的溶解度减小
B.瓶中CO
2
C.瓶中溶液的质量减小
的不饱和溶液
D.瓶中溶液是CO
2
练习设计
完成本课相应练习部分,并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