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减低溶解度教案

初中化学减低溶解度教案

初中化学减低溶解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溶解度的概念,理解溶解度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

2. 学会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溶解度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

2. 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溶解度的计算和溶解度曲线的绘制。

2.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量筒、玻璃棒、温度计等。

2. 实验试剂:氯化钠、硝酸钾、硫酸铜等。

3. 溶解度曲线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溶解度的概念,复习溶解度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

2. 提问:如何减小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二、实验探究(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固体物质(如氯化钠、硝酸钾、硫酸铜等)进行实验。

2.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数据分析(10分钟)1.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变化规律。

2. 学生讨论并解释实验结果,总结减小溶解度的方法。

四、溶解度曲线(10分钟)1. 教师展示溶解度曲线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曲线图。

2. 学生通过溶解度曲线图,了解固体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变化规律。

3. 学生学会通过溶解度曲线图获取有关溶解度的信息。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次实验的收获,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2.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教学延伸:1. 学生进行溶解度相关的家庭小实验,进一步探究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2. 学生参观化学实验室,了解溶解度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和数据分析,让学生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

在数据分析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化学初中阶段溶解度教案

化学初中阶段溶解度教案

化学初中阶段溶解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溶解度的定义;
2. 了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3. 能够应用溶解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 溶解度的定义;
2.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
1. 溶解度的计算与实际应用。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
1. 引入(10分钟)
通过实验展示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引导学生了解溶解度的概念。

2. 讲解(15分钟)
讲解溶解度的定义及单位,并介绍溶解度受温度、压力等因素影响的情况。

3. 实验演示(15分钟)
进行实验演示,观察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并学生讨论实验结果。

4. 练习与讨论(15分钟)
让学生通过计算题目、讨论问题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受哪些因素影响。

5. 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出提高溶解度实验的建议。

五、课后作业:
1. 完成练习题;
2. 思考溶解度受哪些因素影响,写出最终结论;
3. 提出如何提高实验中溶解度的方法。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溶解度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讨论等方式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初三化学教案(2023)七篇

初三化学教案(2023)七篇

初三化学教案(2023)七篇初三化学教案(2023)篇1一.知识教学点1.固体溶解度的概念2.溶解度曲线3.气体溶解度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1)建立溶解度的概念(2)了解溶解度曲线2.难点:正确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性与溶解度在概念上的不同。

3.疑点:溶解度与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间的关系。

4.解决办法:(1)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大小?可以建立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度与溶解性在概念上的不同。

(2)通过一些基础练习,加深学生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

(3)通过例题的示范,学生的练习,可以更清楚地使学生理解溶解度和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导入]:在生产和科研中,经常用易溶、可溶、微溶和不溶来表示物质的溶解性。

那什么是物质的溶解性呢?[板书]:一.溶解性1.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中的能力。

[学生活动]:根据生活实践讨论:溶解性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总结板书]:2.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还和温度等因素有关。

[学生活动]:讨论并设计实验:如何通过实验比较不同物质(如氯化钠、硝酸钾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度大小?)[教师活动]:启发引导学生:在相同温度下,将氯化钠、硝酸钾分别加入相同量的溶剂中,观察哪一种可以溶解更多一点。

[总结]: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溶解性大小:(1)在一定温度下(相同)(2)在一定量溶剂里(相同)[目的]:锻炼学生利用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为引出溶解度的概念作铺垫。

[板书]:二.固体溶解度(溶解性的定量描述)[教师活动]:介绍固体溶解度。

[板书]:1.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练习]:下列叙述是否正确:(1)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6克。

(2)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3)20℃时,在50克水中加入18克食盐后溶液恰好饱和,因此,20℃时,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度为18克。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溶解度(教案)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溶解度(教案)

第2课时溶解度课标要求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地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地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地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地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地知识解释身边地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地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地辩证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地观点。

教学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有关信息。

教学难点】1.固体物质溶解度地意义。

2.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有关信息。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饱与溶液与不饱与溶液,为什么只有在“两个一定条件”下,它们才有确定意义?交流回答】改变条件可以使饱与溶液与不饱与溶液相互转化。

导入新课】通过前面地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相同。

这节课我们就从量地角度研究物质地溶解能力。

活动与探究1】1.向盛有20°C水地烧杯中加入NaCl,向盛有40°C等量水地烧杯中加入溶解地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KN03都达到饱与状态。

比较NaCl与 KN03地比较二者地溶解能力?,都达到饱与状态。

2.向40g20°C水中加入NaCl,向100g20°C水中加入KN03比较它们溶质地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地溶解能力?3.向100g20°C水中加入NaCl直到饱与,向100g20°C水中加入KN03配制成不饱与溶液。

比较二者溶解地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地溶解能力?归纳总结】定量描述物质地溶解能力(即溶解度)地要素:①在一定温度下;②等量地溶剂里,人们统一规定:在100g溶剂里;③溶液为饱与状态;④单位为g。

固体地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与状态时所溶解地质量。

人教版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课题:溶解度教学目标:1. 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2. 掌握溶解度的判断方法和计算方式3. 能够应用溶解度概念解决相关问题教学重点:1. 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2. 溶解度的判断方法和计算方式教学难点:1. 溶解度的计算方法2. 溶解度与溶质溶解度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玻璃棒等2. 实验试剂:盐、糖、水等3. 实验操作步骤教学方法:1. 实验法2. 讲解法3. 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引入问题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呢?二、实验观察1. 实验1:取一定量的盐和糖分别加入水中搅拌,观察其是否可以完全溶解。

2. 实验2:取一定体积的水,分别加入不同量的盐和糖,并记录下每次加入的量,观察其是否溶解。

三、实验总结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让学生总结出溶解度与溶质种类、温度、压强等因素有关。

四、概念讲解1. 溶解度的概念:指单位质量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最大溶质质量。

2.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溶质种类、溶剂种类、温度、压强等。

五、实例计算教师通过实例教学的方式,演示如何计算溶解度,并让学生动手计算实例题目。

六、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探讨溶解度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七、反馈检测布置作业: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溶解度与溶质种类之间的关系,并写出实验步骤和结果。

八、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溶解度的概念、判断方法和计算方式,提高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实验法、讲解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溶解度初中化学教案

溶解度初中化学教案

溶解度初中化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掌握测定溶解度的方法。

3. 探讨溶解度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1. 溶解度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2. 测定溶解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1. 混合物的溶解度计算。

2. 溶解度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玻璃容器、烧杯、称量器等。

2. 实验物质:氯化钠、硫酸铜等。

3. 教学课件:包含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的讲解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利用实验道具演示溶解度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在溶液中的状态。

2. 提出问题:什么是溶解度?溶解度受哪些因素影响?
二、讲解
1. 讲解溶解度的定义和影响因素,并介绍溶解度的计量单位。

2. 介绍测定溶解度的方法,包括质量法和体积法。

三、实验操作
1. 搭配学生进行溶解度实验,使用氯化钠和硫酸铜等实验物质。

2. 让学生通过实验数据计算溶解度,并进行分析讨论。

四、总结
1. 总结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2. 总结实验结果,探讨溶解度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五、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练习题,加深学生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六、教学反思
1. 思考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2.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收获和体会,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2.使学生大致了解气体溶解度与温度、压强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有关溶解度的几种基本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建立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基本计算。

2.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区别,掌握有关溶解度的计算方法。

教具溶解度曲线挂图、小黑板。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什么叫饱和溶液?不同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浓稀程度是不是一样?(2)怎样使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引入新课】在相同条件下,有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里,而有些物质难溶解,也就是说各种物质在水里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板书】一、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

1.溶解性大小跟溶质、溶剂的性质、结构有关。

【讲解】如食盐容易溶解在水里。

油脂和汽油都属于有机化合物,油脂容易溶解在汽油里。

(因此可用汽油去油污)2.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里溶解性不同。

【讲解】如相同质量的水里,蔗糖比食盐溶解的量多。

3.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里溶解性不同。

【讲解】如碘在酒精里容易溶解而在水里难于溶解。

因此医药上用酒精来配制碘酒。

4.物质溶解性常分为“易溶”、“可溶”、“微溶”、“难溶”四种情况。

【讲解】物质的溶解性易受温度的影响,因此,讲物质的溶解性要规定一定的条件,除了温度外,物质溶解的量还跟溶剂量的多少有关,因此,也要规定一定的溶剂量。

为了定量描述物质溶解性的大小必须用一个尺度来衡量,这就是溶解度。

【板书】二、固体的溶解度1.溶解度的定义【指导阅读】课本内容。

2.固体溶解度的“温、饱、剂、质”四要素。

【讲解】(1)因为温度变化对溶解度大小有影响,所以要指出“在一定的温度下”。

(2)各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需要对溶剂量制定一个标准。

规定用“100g”溶剂作标准。

(3)因为每种物质在同一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和不饱和状态时,溶解的量不相同,所以规定不同固体物质溶解度都应该达到饱和状态。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案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案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第1课时)【核心素养】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及转化方法的探究,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升在实验中的归纳总结能力。

【教材分析】本课题包括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转化关系,以及结晶的概念和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在中考中属于常考内容。

本课题的学习是在学生学习了溶液形成的基础上,以两个物质的实验探究为主线,引领学生对物质溶解的认识开始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下一章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溶液的形成,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状态却很少思考。

另外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解,所以本节课将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来引导学生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程目标】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的方法。

2、了解结晶的现象和方法。

【教学重点】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3、结晶的方法。

【教学难点】1、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充分理解概念中的“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和“这种溶质”。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实验探究、设疑讨论。

【学习方法】科学探究、合作学习、归纳总结。

【教学手段】科学实验探究、现象分析、问题讨论、归纳总结、反馈练习。

【教具准备】多媒体、实验仪器和药品。

【课前准备】学生完成教师发布的课前预习任务,教师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薄弱点。

【教学过程】设疑:同学们通常在一杯水中放几袋咖啡?如果多放几袋,咖啡都能溶解吗?溶质能无限制的溶解在水中吗?象。

解几袋咖啡,课,吸引提出疑问“咖啡能学生的注无限制的溶解吗?”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解度重要知识点溶解度曲线相关练习1. 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从t 1℃升温到t 2℃,仍是饱和溶液 B .t 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C .t 1℃时,甲和乙各30g 分别加入80g 水中,均能恰好完全溶解 D .t 2℃时,在100g 水中放入60g 甲,形成不饱和溶液 2. 右图是a 、b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从图中可获得的信息是( )A.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 .t ℃,相同质量的a 、b 溶解时放出热量相同C .升高温度,可使a 或b 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D .将相同质量的a 、b 分别加入100g 水中,所得溶液质量分数相同 3.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 .乙的不饱和溶液降温可变成饱和溶液 C .20oC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D .50o C 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4. 右图是a 、b 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 的溶解度大于a 的溶解度B .t 1℃时,将a 、b 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等质量的 水,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相等C.将t 2℃时的b 的不饱和溶液降温至t 1℃,一定能得到b 的饱 和溶 液D.t 2℃时,a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小于b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5.右图是a 、b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a 的溶解度大于b 的溶解度B .在20℃时,a 、b 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C .a 、b 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D .a 、b 都属于易溶物质 6.t 2℃时往盛有100g 水的烧杯中先后加入a g M 和a g N (两种物质溶解时互不影响,且溶质仍是M 、N ),充分搅拌。

将混合物的温度降低到t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 2℃时,得到M 的饱和溶液B.t 2℃时,得到N 的不饱和溶液C .温度降低到t 1℃时,M 、N 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得到M 、N 的不饱和溶液 D.温度降低到t 1℃时,M 、N 的溶解度相等,得到M 、N 的饱和溶液50- 40-30-20- 10-甲乙温度/t 1 t 2 溶解度/g7.右图是a 、b 、c 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将a 、b 、c 三种物质t 1℃时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 2℃,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a>b>cB .t 2℃时30g 物质a 加入到50g 水中不断搅拌,形成80g 溶液C .t 1℃时a 、b 、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有溶质质量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b>a=cD . 若a 中混有少量c ,可以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a8.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a 、b 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b 的溶解度小于a 的溶解度 B .分别将t 2℃时a 、b 两种物质的溶液降温至t 1℃,肯定都有晶体析出 C .要从含有少量a 的b 溶液中得到较多的b 晶体,通常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D .在t 2℃时,用a 、b 两种固体和水分别配制等质量的两种物质的饱和 溶液,需要量取相同体积的水9.右图所示曲线a 、b 、c 分别代表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t 1 ℃时,三种物质溶解度大小的顺序是B >C >A B .t 2℃时,A 和B 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同C .t 3℃时,在100g 水里分别加入三种物质各mg ,只有b 能形成饱和溶液D .从混有少量C 的A 物质中提取较纯净的A ,最适宜用蒸发溶剂的方法 10.右图是a 、b 、c 三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b 的溶解度一定小于a 的溶解度B .当a 中含有少量b 时,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C .通过降低温度可将c 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D .a 的饱和溶液从t 2℃降温至t 1℃时变为不饱和溶液11.有关a 、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a 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 .在t 2℃时,a 、b 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C .将a 、b 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 3℃降温至t 1℃,a 有晶体析出,b 无晶体析出D .t 3℃时,a 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 物质的溶解度 12.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

现有t 1℃时的a 、b 、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将其都升温至t 2℃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b 溶液为饱和溶液 B .a 溶液中有晶体析出C .c 溶液为不饱和溶液D .b 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13.右图所示为甲、乙两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

50℃时,取甲、乙两种物质各50g ,分别加人100g 水中,使之充分溶解。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上述混合物在20℃时,甲和乙形成溶液的质量相等B .在0℃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小于乙C .温度高于50℃时,甲和乙形成的溶液都变为不饱和溶液D .50℃时,将甲、乙两种物质的混合物分别降温至20℃,溶液中未溶解晶温度/℃t 1t 2ba 溶解度\ g 溶 解 度 g 0 t 1 t 2 温度/℃a b c甲 乙 溶解度 g0 t 1 t 2 温度/℃ 3050 204010体的质量相等14、右图是a 、b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任何温度下,a 的溶解度大于b 的溶解度B .a 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比b 的大C .t 1 ℃至t 2 ℃之间b 曲线以下区域为a 、b 两物质的不饱和溶液D .对于a 与b 混合溶液,可利用冷却结晶的方法来分离15.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t 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均为30 B .t 2℃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C .t 2℃时,在100 g 水中放入60 g 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7.5%D .t 2℃时, 分别在100 g 水中各溶解20 g 甲、乙,同时降低温度,甲先达到饱和 16.根据右图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 ) A. 温度从t 2℃降到t 1℃时三种物质析出晶体由多到少的顺序为 A>B>C B.t 2℃时A 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C 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小 C .A 物质中混有C 物质,可以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AD.t 1℃时,A 、B 、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17、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氯化铵的溶解度最大B .随着温度升高,硫酸钠的溶解度不断增大C .40℃时硫酸钠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0%D .把40℃时等质量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硫酸钠 析出晶体最多18.右图表示A 、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s)随温度(t)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 的溶解度大于B 的溶解度B .升高温度可使A 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C .t 3℃时,在100g 水中溶解60gA 能形成饱和溶液D .t 2℃时,A 和B 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19、右图中M 、N 分别表示二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试根据图中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A 点表示M 、N 二种物质在t 1℃时均达到饱和B .M 、N 二种饱和溶液,当温度从t 1降至t 2时,一定析出相同质量的晶体C .同处A 点的相同质量的M 、N 二种溶液,当温度从t 1降至t 2后,剩余溶液 的质量分数相等D .0℃时,M 、N 具有相同的溶解度20、右图是a 、b 、c 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由图示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b 物质的溶解度大于c 物质的溶解度 B .a 物质的溶解度大于c 物质的溶解度C .a 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 2℃降温至t 1℃时变为不饱和溶液D .c 物质的不饱和溶液从t 2℃降温至t 1℃时变为饱和溶液氯化铵温度/ C溶解度/g 2030405060203040506070硫酸钠氯化21.右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B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B.t℃时,等质量的A、B饱和溶液中含有相同质量的溶质C.当温度大于t℃时,A溶液一定比B溶液浓D.B中含有少量A时,用溶解、蒸发、结晶的方法除去B中的A22.右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1) 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填写序号,下同)。

(2) t1℃时3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形成的溶液质量是 g。

(3) 将t1℃时A、B、C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t2℃时,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小关系是(3)右图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①在t1℃到t2℃之间时,a、b能否配制成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饱和溶液?(填“能”或“不能”)。

理由是。

②把t1℃时a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将(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3、20 ℃时,向两只试管中加入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分别加入10g水,使其充分溶解,观察到如图1所示的现象。

20 ℃时,(填“甲”或“乙”)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右图2中表示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是(填“a”或“b”)要使试管中剩余的甲固体继续溶解可采用的方法是。

将10 ℃时a的饱和溶液升温到20 ℃(溶剂不蒸发),其溶质质量分数(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2溶解度/g30ABC溶质质量分数相关题目解题依据:实验题:再战实验题参考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