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溶解度知识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溶解度

溶解度1、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判断溶液是否是饱和或是不饱和溶液,一定要指明在一定温度下和一定剂量里,离开这两个条件谈饱和或者不饱和溶液无意义。
)(2)彼此互溶的两种物质不能形成饱和溶液(例如:酒精和水能以任意比互溶,故在一定温度下,一定剂量里酒精在水中不能形成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换。
升高温度或加溶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增加溶质,降低温度或蒸发溶剂(4)判断溶液是否是饱和溶液的方法:(1)若溶液中有溶质,并且溶质不减少,此溶液一定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反之则反。
(2)若溶液中无溶质,加入同种溶质后溶质不溶解,则此溶液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反之则反。
2、溶解度。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如果不指明溶剂,一般指的是这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2)正确理解溶解度定义中的四要素:A 条件:在一定温度下,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内因是溶质和溶剂的性质,而外因就是温度,如温度改变,物质的溶解度也随之改变,因此只有指明温度谈溶解度才有意义。
B 标准:在100克溶剂里,若不指名溶剂一般是指水做溶剂。
C 状态:达到饱和状态。
D 单位:溶解度的单位是“克”,在指物质溶解度时,一定要把单位带上,不带单位是错误的)。
3、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
(1)溶解度曲线表示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2)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该点对应的温度下的溶解度。
(3)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曲线下的点表示物质在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
(4)几条曲线的交点表示几种物质在该交点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相同。
(5)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不大(如:NaCl),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反而减小(如:2)Ca)。
初三化学溶解度知识点归纳

初三化学溶解度知识点归纳
化学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最大量。
溶解度可以用溶解度曲线、溶解度表和溶解度规律来描述和预测。
1. 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是描述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图形。
通常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也有一些物质在温度升高时溶解度会减小。
2. 溶解度表:溶解度表是列出不同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的表格。
通过溶解度表可以了解不同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变化规律。
3. 溶解度规律:常见的溶解度规律有以下几种:
- 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的物质,称为热溶质;
- 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称为冷溶质;
- 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称为中性溶质;
- 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无规律的物质,称为理想溶质;
- 溶解度随温度升高或降低都有明显变化的物质,称为非理想溶质。
4.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溶解度受到温度、压力和溶液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也有例外情况。
溶解度还受到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溶质和溶剂的极性等因素的影响。
5. 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当溶液中已经溶解了最大量的溶质时,称为饱和溶液。
过饱和溶液是指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超过了饱和溶
液的溶解度,此时溶液处于不稳定状态,稍微的扰动就会使溶质析出。
6. 溶解度的单位:溶解度通常用摩尔溶解度(mol/L)或质量溶解度(g/L)来表示。
总结起来,化学溶解度是描述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最大量的性质。
溶解度受到温度、压力、溶液浓度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等因素的影响。
了解溶解度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溶液的性质和溶解过程。
初中化学溶解度知识点

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1)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 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溶解度的单位:克(2)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 的溶液度为36g 含义: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aCl 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 ②温度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 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如Ca(OH)2例:(4)溶解度曲线(1)t 3℃时A 的溶解度为 80g (2)P 点的的含义 在该温度时,A 和C 的溶解度相同(3)N 点为 t 3℃时A 的不饱和溶液 ,可通过 加入A 物质, 降温, 蒸发溶剂 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4)t 1℃时A 、B 、C 、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 (5)从A 溶液中获取A 晶体可用降温结晶 的方法获取晶体。
(6)从B 的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 蒸发结晶 的方法获取晶体(7)t 2℃ 时A 、B 、C 的饱和溶液各W 克,降温到t 1℃会析出晶体的有A 和B 无晶体 析出的有 C(8)除去A 中的泥沙用 过滤 法;分离A 与B (含量少)的混合物,用 结晶 法2、气体的溶解度(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 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 ①气体的性质 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3、混合物的分离(1)过滤法:分离可溶物 + 难溶物(2)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结晶的两种方法 蒸发溶剂,如NaCl (海水晒盐)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KNO 3)蒸发结晶(蒸发溶剂法):将固体溶质的溶液加热(或日晒,或在风力的作用下)使溶剂蒸发,使溶液由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再继续蒸发溶剂,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化学九年级溶解度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溶解度知识点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体积溶剂能够溶解的最大溶质量。
它是研究溶液中溶质溶解程度的重要指标。
在化学实验和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溶解度相关的知识。
下面将介绍一些化学九年级中涉及的溶解度知识点。
一、溶解度的影响因素1. 温度:一般情况下,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这是因为在热的条件下,溶质和溶剂的分子活动增强,相互作用力减弱,溶质更容易与溶剂发生相互作用而溶解。
2. 压力:固体溶解度受压力的影响较小,而气体溶解度受压力的影响较大。
常见的例子就是汽水中的二氧化碳,当瓶子封闭时,二氧化碳溶解于水中形成气泡;而当瓶子被打开时,压力降低,二氧化碳逸出,气泡消失。
3. 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态:通常来说,溶质和溶剂的相态相同的情况下,溶解度较大。
例如,固体溶质通常在液态溶剂中溶解度较大。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 饱和溶液:当在一定温度下继续向溶剂中加入溶质,溶质不再溶解,溶液中含有最大溶质量时,称为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的溶解度可以用单位体积溶液所能溶解的最大溶质质量来计量。
2.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溶剂可以继续溶解更多的溶质,此时称为不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的溶解度小于饱和溶液的溶解度。
三、饱和溶液的稳定性饱和溶液的稳定性可以通过溶解度来判断。
当溶剂中溶质的质量小于饱和溶液的溶解度时,可以继续向溶剂中加入溶质来制备饱和溶液;当溶剂中溶质的质量等于饱和溶液的溶解度时,饱和溶液将保持稳定;而当溶剂中溶质的质量超过饱和溶液的溶解度时,多余的溶质无法溶解,会析出形成固体。
四、溶解度曲线溶解度通常在温度变化时发生改变,我们可以通过绘制溶解度曲线来分析这种变化规律。
溶解度曲线通常以质量为横轴,温度为纵轴,曲线上的点表示相应温度下的饱和溶解度。
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形状,可以判断溶液的特性。
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时,曲线向上倾斜;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时,曲线向下倾斜;当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始终保持不变时,曲线是水平的。
溶解化学知识点总结

溶解化学知识点总结一、溶解度1. 溶解度的定义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单位溶剂中溶解物质的最大量。
溶解度受温度、压强和溶剂种类等因素的影响。
2.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1)温度:大多数固体在增加温度下其溶解度增大,但对有些固体的溶解度则随温度升高而下降。
(2)压力: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非常显著,呈直接比例关系。
(3)溶剂种类:不同溶剂的溶解度是不同的。
3. 溶解度的单位通常情况下,溶解度用溶质在100g水或g溶剂中的溶解量表示,单位是g/100g水或g/100g溶剂。
4. 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是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单位溶剂中的溶解量随溶剂中溶质溶解比例的关系曲线。
二、溶液的稀释1. 稀释液的定义在化学中,稀释是指将一个浓度较高的溶液加入适量的溶剂,使溶液的浓度减小的过程。
2. 稀释的原理添加溶剂到溶液中时,溶剂分子与溶质分子相互作用,使得溶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减少,从而使溶质分子的浓度减小。
3. 稀释公式根据溶液的浓度和体积,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稀释后的溶液浓度:c1v1=c2v2。
三、溶解的过程1. 溶解的过程溶解是指溶质和溶剂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使得溶质分子散布在溶剂中,形成均匀的溶液的过程。
2. 溶解的热效应(1)溶解吸热:当溶解的过程中吸收了热量,溶解过程即是吸热的过程。
(2)溶解放热:当溶解过程中释放了热量,溶解过程即是放热的过程。
四、离子在溶液中的行为1. 离子的电解当离子型物质溶于水时,其分子将分解为离子,这个过程被称为电解。
2. 电解实验通过电解实验可以发现,在电解质的溶液中,会在电极上产生气体和发生化学反应。
3. 离子浓度变化(1)阳离子的浓度增加:阴极处发生还原反应。
(2)阴离子的浓度增加:阳极处发生氧化反应。
五、溶液的浓度1. 溶液的浓度定义溶液的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或物质的量。
2. 溶液的浓度计算(1)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2)体积分数:溶质的体积与溶液的体积之比。
化学中溶解度知识点

化学中溶解度知识点溶解度,符号S,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
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化学中溶解度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化学中溶解度知识点(一)(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单位是g,符号用S表示。
表达式:(2)气体的溶解度定义:指该气体在压强为101kPa,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气体的体积。
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由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溶解度曲线来表示。
我们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绘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①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所处的状态是饱和溶液。
②溶解度曲线下面的面积上的点,表示溶液所处的状态是不饱和状态,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湿度时的不饱和溶液。
③溶解度曲线上面的面积上的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且该溶质有剩余。
④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溶剂的种类,温度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溶剂的种类,温度,压强化学中溶解度知识点(二)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一般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个别物质反常,如Ca(OH)2。
(2)气体物质的溶解度,一般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
常见的可溶性气体(常温、常压时的体积数):NH3 (700),HCl(0℃时500),HBr、HI亦易溶,SO2(40),C12 (2).H2S(2.6),CO2(1)。
难溶气体:H2、CO、NO。
有机物中:HCHO易溶,C2H2微溶,CH4、C2H4难溶。
a.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O3、NaNO3等。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知识点化学中,溶解度是指单位温度和压强下,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最大量。
它是描述溶解过程的重要参数,对于理解化学反应、溶液的性质以及物质的溶解行为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一些九年级化学中与溶解度相关的知识点。
一、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解度与多种因素相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温度:一般来说,固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而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2. 压力:溶解度对固体和气体溶质的压强变化不敏感,但对气体溶质的压强变化十分敏感。
3. 溶剂的种类:不同溶剂对相同溶质的溶解度有很大的差异。
例如,在常温常压下,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在乙醇中的溶解度。
4. 溶质的性质:溶质的化学性质对溶解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具有相同分子结构的脂肪酸,其溶解度随着酸链长度的增加而降低。
二、饱和溶液与过饱和溶液1. 饱和溶液:当一定量的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后,无论继续搅拌还是加热,溶质都不能再溶解的状态称为饱和溶液。
2. 过饱和溶液:如果一个溶液的溶解度在较高温度下已经提高,然后在相同温度下急剧冷却,使得溶质的浓度超过了该温度下的溶解度,就形成了过饱和溶液。
在过饱和溶液中,即使不加入额外的溶质,也可能发生结晶现象。
三、浓度的表示方法1. 质量分数:质量分数是指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通常以百分数表示。
2. 体积分数:体积分数是指溶质体积与溶液体积之比,同样常用百分数表示。
3. 摩尔浓度:摩尔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摩尔数,一般用mol/L表示。
四、溶解度的应用1. 溶解度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例如,城市供水中的水质检测需要测定某些物质的溶解度,判断是否超标。
2. 溶解度也是理解药物溶解行为的重要参数。
药物的溶解度直接影响其吸收速度和药效。
3. 在冶金和冶炼过程中,对不同矿石中的有用金属元素的溶解度进行研究,有助于优化冶炼工艺和提高金属的回收率。
总结起来,九年级化学中的溶解度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初中化学溶解度知识点

初中化学溶解度知识点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其中四要素包括条件(一定温度)、标准(100克溶剂)、状态(达到饱和)和质量。
溶解度的单位为克。
例如,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克,意味着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包括溶质和溶剂的性质(种类)和温度。
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但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而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溶解度曲线是描述固体溶解度与温度关系的图表。
其中,80℃时A的溶解度为80克,而P点表示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
N点表示在t3℃时A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加入A物质,降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另外,t1℃时A、B、C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B>A。
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取,而从B的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在t2℃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B无晶体,析出的有C。
除去A中的泥沙可用过滤法,而分离A与B(含量少)的混合物,可用结晶法。
气体溶解度是指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包括气体的性质、温度和压强。
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而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混合物的分离可用过滤法和结晶法。
过滤法可用于分离可溶物和难溶物,而结晶法可用于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
结晶的两种方法包括蒸发溶剂和降低温度。
蒸发溶剂法是将固体溶质的溶液加热(或日晒,或在风力的作用下)使溶剂蒸发,使溶液由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再继续蒸发溶剂,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适用范围为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液》知识点
一、溶液的形成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
(2)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
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
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如Ca(OH)
2
(4)溶解度曲线
℃时A的溶解度为 80g
例:(1)t
3
(2)P点的含义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
相同
(3)N点为 t
℃时A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加
3
入A物质,降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4)t
℃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
1
(5)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6)从B的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7)t
2℃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
1
℃ 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B 无晶体析出
的有 C,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 A<C<B
(8)除去A中的泥沙用过滤法;分离A与B(含量少)的混合物,用结晶法
2、气体的溶解度
(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①气体的性质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
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3、混合物的分离
(1)过滤法:分离可溶物 + 难溶物
(2)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
结晶的两种方法蒸发溶剂,如NaCl(海水晒盐)
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KNO
3
)
三、溶质质量分数
(1)、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以用下式计算:
溶质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应该注意:
①溶质的质量分数只表示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并不代表具体的溶液质量和溶质质量。
②溶质的质量分数一般用百分数表示。
③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式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单位必须统一。
④计算式中溶质质量是指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的质量,没有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质量不能计算在内。
(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
①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但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但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②对溶质与溶剂均相同的溶液来说,在相同状况(同温、同压)下,饱和溶液总比不饱和溶液要浓,即溶质的质量分数要大
(3)、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区别与联系
溶解度是用来表示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某溶剂中溶解性的大小。
溶质的质量分数用来表示溶液组成。
(4)、配制一定质量、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实验目的:
①练习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蔗糖溶液。
②加深对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理解。
实验用品:
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药匙、量筒(10mL、100mL)、蔗糖。
实验步骤:
①计算
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公式,计算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蔗糖溶液所需要的:Ⅰ蔗
糖质量:50g×5%=2.5g,Ⅱ水的质量:50g-2.5g=47.5g
②称量(量取)
用托盘天平称量2.5g蔗糖倒入烧杯中,把水的密度近似地看作1g/cm3,用量筒量取47.5mL 水。
(思考:为什么不选用10mL的量筒呢?如果选用10mL的量筒,需要量取5次才能量取到所需的水,这样将会导致误差偏大。
)
③溶解
把量好的水倒入盛有蔗糖的烧杯中,用玻琉棒搅拌,加速蔗糖的溶解。
④贮存
把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放到试剂柜中。
(5)、关于溶液稀释或增浓的计算
①关于溶液稀释的计算
因为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所以若设浓溶液质量为A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
)
加水稀释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的稀溶液B g,则Ag×a%=Bg×b%(其中B=A+m
水
②关于溶液增浓(无溶质析出)的计算
溶液增浓通常有几种情况:
a、向原溶液中添加溶质:
因为溶液增加溶质前后,溶剂的质量不变。
增加溶质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增加的溶质的质量,而溶液的质量=原溶液的质量+增加的溶质的质量。
所以,若设原溶液质量为A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加溶质Bg后变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的溶液,则Ag×a%+Bg=(A g+Bg)×b%。
b、将原溶液蒸发去部分溶剂
因为溶液蒸发溶剂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所以,若设原溶液质量为A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蒸发Bg水后变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的溶液,则:Ag×a%=(Ag-Bg)×b%。
c、与浓溶液混合
因为混合后的溶液的总质量等于两混合组分溶液的质量之和,混合后的溶液中溶质质量等于两混合组分的溶质质量之和。
所以,设原溶液质量为 A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浓溶液质量为B 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两溶液混合后得到溶质的质量分数为c%的溶液,则:Ag×a%+Bg× b%=(Ag+Bg)×c%。
(6)、关于溶质质量分数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解这类问题时要注意:
①化学方程式下相对应的物质质量不能直接写溶液质量,而要写参加化学反应的溶质实际质量。
②若已知溶液的体积或求溶液的体积,要用m=ρV这个公式进行换算。
③单位要统一。
(7)、关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的具体情况
①若溶质全部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直接利用上述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②若溶质虽不与水反应,但没有全部溶解,则溶质质量只计算溶解部分,未溶解部分不能参与计算。
③若溶质溶于水时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则溶液中的溶质就为反应后的生成物了。
④若溶质为结晶水合物,溶于水后,其溶质的质量就不包括结晶水的质量。
因为结晶水合物溶于水时,结晶水就转化为溶液中的溶剂了。
⑤关于酸、碱、盐溶液间发生1~2个化学反应,求反应后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问题的计算。
首先要明确生成的溶液中溶质是什么,其次再通过化学反应计算溶质质量是多少,(往往溶质质量由几个部分组成)最后分析各量间关系求出溶液总质量,再运用公式计算出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⑥给定溶液中某种元素的质量分数或溶液中某种离子与水分子的个数比等形式,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
如某NaCl溶液中,Na+︰H
O(数目)=1︰100,计算NaCl的质量分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