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溶解度曲线知识点

合集下载

初三化学溶解度知识点归纳

初三化学溶解度知识点归纳

初三化学溶解度知识点归纳
化学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最大量。

溶解度可以用溶解度曲线、溶解度表和溶解度规律来描述和预测。

1. 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是描述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图形。

通常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也有一些物质在温度升高时溶解度会减小。

2. 溶解度表:溶解度表是列出不同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的表格。

通过溶解度表可以了解不同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变化规律。

3. 溶解度规律:常见的溶解度规律有以下几种:
- 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的物质,称为热溶质;
- 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称为冷溶质;
- 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称为中性溶质;
- 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无规律的物质,称为理想溶质;
- 溶解度随温度升高或降低都有明显变化的物质,称为非理想溶质。

4.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溶解度受到温度、压力和溶液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也有例外情况。

溶解度还受到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溶质和溶剂的极性等因素的影响。

5. 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当溶液中已经溶解了最大量的溶质时,称为饱和溶液。

过饱和溶液是指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超过了饱和溶
液的溶解度,此时溶液处于不稳定状态,稍微的扰动就会使溶质析出。

6. 溶解度的单位:溶解度通常用摩尔溶解度(mol/L)或质量溶解度(g/L)来表示。

总结起来,化学溶解度是描述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最大量的性质。

溶解度受到温度、压力、溶液浓度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等因素的影响。

了解溶解度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溶液的性质和溶解过程。

初三化学溶解度曲线

初三化学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gt/℃21Om 3m 4 m 1m 2 Bca b A 溶解度曲线一、溶解度曲线的涵义 1.涵义: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温度变化溶解度也变化。

如果在直角坐标系中,用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我们可以得到一系的点,将这些点以光滑的曲线连贯起来就得到了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曲线就是在直角坐标系中,用来描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

根据溶解度曲线可进行溶液的配制,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以及进行物质结晶或溶解的计算。

2.说明 (1)点① 曲线上的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

如:下图中a 表示A 物质在t 1℃时溶解度为m 1g 。

曲线上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存在 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

如:图中b 表示在t 1℃时,A 的饱和溶液中有 (m 2-m 1)g 未溶解的溶质。

曲线下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如:图中C 表示在t 1℃时,A 的不饱和溶液中,还需要加入(m 1-m 3)gA 物质才达到饱和。

②曲线交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如图中d 表示在t 2℃,A 、B 两物质的溶解度都为m 4g 。

(2)线○1如图中A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A 曲线为“陡升型”。

如KNO 3等大多数固体物质:○2图中B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B 曲线为“缓升型”,如NaCl 等少数固体物质。

○3图中C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C 曲线为“下降型”,如气体及Ca(OH)2等极少数固体物质。

二、溶解度曲线的应用1.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代表着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因此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并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判断其溶解性。

2.可以比较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相对大小。

3.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形状走向,可以看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并根据此情况可以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

化学溶解度曲线讲解

化学溶解度曲线讲解

化学溶解度曲线是描述物质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溶解度变化的图形。

这种图形通常以溶质在溶剂中的摩尔浓度(或质量浓度)为纵坐标,温度为横坐标。

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解度曲线反映了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特性。

一般来说,溶解度曲线可分为以下几个区域:
1.不饱和区域:在曲线的起始部分,溶质的摩尔浓度较低,此时溶液中的溶质尚未达到饱和状态,仍然能够溶解更多的溶质。

2.饱和区域:曲线逐渐上升,进入饱和区域。

在这个区域,溶质的摩尔浓度达到最大值,溶解度曲线呈水平或略微上升趋势。

此时,溶质在给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已经达到最大的溶解度。

3.过饱和区域:超过饱和区域的溶质摩尔浓度,这是一种不稳定状态。

在这个区域,溶质实际上溶解得比饱和状态更多,但是一点点扰动就可能导致溶质析出。

过饱和通常是在饱和溶液中冷却或者加入过量溶质的情况下发生。

溶解度曲线的形状取决于物质的性质,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具有不同的溶解度规律。

一些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而另一些物质则相反。

对于气体溶解度,通常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化学工程师、研究人员和实验室技术员经常使用溶解度曲线来了解和控制溶液的性质,以优化反应条件或提高产品纯度。

这对于药物制造、食品工业和化工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中考化学复习-4.溶液(溶解度曲线)

中考化学复习-4.溶液(溶解度曲线)

溶液(溶解度曲线)知识集结知识元溶液的形成知识讲解一、溶液的形成1、溶液的特征:(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2)特征溶液的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

均一性是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和成分均相同(如一瓶溶液中,上下左右等各部分的密度都是一样的);稳定性是指在条件不变(即温度、压强等不改变,溶剂不蒸发等)的情况下,溶液中的溶质永远不会分层或析出(即溶质与溶剂永不分离)。

(3)组成溶液是由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和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两部分组成的。

常见的溶剂有水、汽油、酒精等。

2、浊液: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乳浊液不均一、不稳定,静置会分层。

(2)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悬浊液不均一、不稳定,静置会分层。

3、溶液和浊液的区别(1)悬浊液中的小颗粒和乳浊液中的小液滴都是由许多分子的集合而成的分子集合体,远远大于溶剂中的单个分子或离子,不能共同运动;宏观表现为分层,即形成的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中的溶质则是以单个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着的,与溶剂中的分子或离子大小级别相同,能共同运动;宏观表现为不分层,即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4、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有的物质在溶解时会明显放出热量。

如:氢氧化钠、浓硫酸。

有的物质在溶解时会明显吸收热量。

如:硝酸铵。

大多数物质在溶解时即不明显放热也不明显吸热。

如:氯化钠。

物质溶解的过程包含有以下两个过程:一个过程是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该过程吸收热量;另一个过程是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该过程放出热量。

不同的溶质,在这两个过程中吸收和放出的热量也不同;这就导致在物质的溶解过程中表现为吸热或放热现象。

注意:(1)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为蓝色,氯化铁溶液为黄色。

溶液的状态可以是固态、液态或气态。

初中化学溶解度知识要点归纳

初中化学溶解度知识要点归纳

初中化学溶解度知识要点归纳学校化学溶解度学问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溶解度定义:在肯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到达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①条件:肯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到达饱和④质量:单位:克溶解度的含义: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到达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2、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上升而上升;如KNO3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上升而降低。

如Ca(OH)23、溶解度曲线t3℃时A的溶解度为80gP点的的含义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N点为t3℃时A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加入A物质,降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挨次CBA从A溶液中猎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猎取晶体。

从A溶解度是80g。

t2℃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B无晶体析出的有C,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A除去A中的泥沙用过滤法;分别A与B(含量少)的混合物,用结晶法4、气体的溶解度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肯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到达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影响因素:①气体的性质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5、混合物的分别过滤法:分别可溶物+难溶物结晶法:分别几种可溶性物质结晶的两种方法:①蒸发溶剂,如NaCl(海水晒盐)②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KNO3)初三化学基础学问氧气一、氧气的性质【物理性质】密度略大于空气的密度。

不易溶于水。

气态的氧是无色无味的,液态氧和固态氧是淡蓝色的。

【化学性质】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氧气具有助燃性和氧化性。

注:氧气具有助燃性,没有可燃性,不能作燃料。

2024年中考化学复习方案滚动小专题溶解度曲线

2024年中考化学复习方案滚动小专题溶解度曲线

(山西专版)2024年中考化学复习方案滚动小专题(一)溶解度曲线嘿,同学们,备考2024年中考化学,溶解度曲线可是个重点内容。

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攻克这个难题,让溶解度曲线不再成为你的心头大患。

一、溶解度曲线的基本概念咱们得弄明白什么是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曲线,顾名思义,就是描述在一定温度下,某种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这条曲线可是咱们解决溶解问题的关键。

二、溶解度曲线的五大关键点1.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溶质的质量,称为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2.溶解度曲线的形状:一般来说,溶解度曲线呈上升趋势,但也有例外。

比如,硫酸钡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3.溶解度曲线的交点: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在某一温度下,两种溶质的溶解度相同。

4.溶解度曲线的斜率:斜率越大,说明该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越敏感。

5.溶解度曲线的应用: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结晶方法、比较不同溶质的溶解度等。

三、溶解度曲线的实战演练1.题目一:已知某温度下,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5g。

求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多少克氯化钠?解析:根据溶解度的定义,35g氯化钠是100g水在该温度下最多能溶解的质量。

所以,答案为35g。

2.题目二:已知某温度下,硫酸铜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若将该温度下的硫酸铜溶液加热,溶液的饱和度会发生什么变化?解析:由于硫酸铜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所以加热后,溶液的饱和度会减小,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3.题目三:有A、B两种溶质,它们的溶解度曲线如下:(1)在某一温度下,A、B两种溶质的溶解度是否相同?(2)在某一温度下,若要使A、B两种溶质的溶液同时饱和,应如何操作?解析:(1)通过观察溶解度曲线,可以发现A、B两种溶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曲线交点处,溶解度相同。

(2)要使A、B两种溶质的溶液同时饱和,可以通过降低温度或增加溶质的方法。

1.学会利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如结晶方法、溶液饱和度的判断等。

初中化学溶解度曲线知识汇总

一、有关溶解度曲线的题1、溶解度曲线知识(1)、比较不同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

在t 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顺序是 。

(2)、图中M 点表示的意义是 。

(3)、温度因素对溶解度的影响A 。

B 。

C 。

(4)、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的方法A , , 。

B , 。

C , , 。

(5)、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的方法A , 。

B , 。

C , 。

(6)、A 物质中含有少量B 物质提纯的方法是 。

B 物质中含有少量A 物质提纯的方法是 。

(7)、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 ,溶解度曲线以上的点表示 ,溶解度曲线以下的点表示 。

2、规律知识总结(1)溶解度曲线题解答要点:①温度②物质③溶解度 (2)两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和溶质质量的大小比较 ①同种溶质A 同温→饱和比不饱和的 大B 同温、等量溶液→饱和比不饱和含的 多。

②不同溶质A 同温、饱和→溶解度大的物质 大B 同温、饱和、等量溶液→溶解度大的物质含的 多。

(3)溶解度曲线X 穿越溶解度曲线Y 的条件:①低温t 1℃,S x <S y (比小的小)②高温t 3℃,S x >S y (比大的大) (4)曲线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比较(平移法)①t 3℃甲、乙、丙三种物质饱和溶液降温到t 1℃时,三种物质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顺序是 。

②t 3℃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饱和溶液降温到t 1℃时,三种溶液所含溶质质量的大小顺序是 。

二、河北中考试题1、(2006河北中考)如图是a 、b 、c 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t 2℃时a 的溶解度等于b 的溶解度B. t 1℃时a 、c 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C.c 的饱和溶液由t 1℃升温至t 2℃时,变成不饱和溶液D.当a 中含有少量b 时,可以采用降温的方法提纯a2、(2007河北中考)图1是a 、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室温时,将盛有a 、b 饱和溶液的试管分别放入烧杯内的水中,均无晶体析出。

化学初三知识点总结溶解度

化学初三知识点总结溶解度一、溶解度的概念1.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单位量的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溶质质量。

2. 溶解度通常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或溶质溶液的摩尔浓度表示。

二、影响溶解度的因素1. 温度- 大多数固体在溶剂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 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 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还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2. 溶剂的种类- 溶质与溶剂之间的化学性质相仿的话,通常溶解度较大,反之溶解度较小。

3. 溶质的种类- 溶质颗粒的大小、形状和结晶度也会影响其在溶剂中的溶解度。

4. 溶解度的动力学因素- 搅拌速度、溶解过程中的晶体碰撞等均会影响溶解度。

三、饱和溶液1. 饱和溶液的特点- 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溶剂中溶质的质量达到最大值的溶液。

- 饱和溶液中的溶质以结晶或沉淀的形式存在。

- 在饱和溶液中,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或溶质的浓度是不变的,称之为饱和溶质的溶解度。

2. 饱和溶液的准则- 饱和溶液的组成和性质是确定的,可根据实验来确定。

- 饱和溶液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溶质,在温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饱和溶液中总质量不变。

四、饱和溶液中的平衡1. 反溶质的沉淀平衡- 在饱和溶液中的溶质的溶度是稳定的,但溶质颗粒始终在与溶质溶解的过程相互平衡着。

2. 溶解和析出的平衡- 在饱和溶液中,溶质颗粒在自发地溶解和析出过程之间达到动态平衡。

五、溶解度曲线1. 溶解度曲线的概念- 指在一定条件下,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曲线。

- 溶解度曲线一般用温度为横坐标,单位量溶剂中的溶质质量为纵坐标。

2. 溶解度曲线的特点- 大多数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的固体溶质的溶解度曲线均为上升曲线。

- 气体溶质在液体溶剂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3.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溶解度曲线可用于实验方法中溶质溶解度的研究与测定。

- 溶解度曲线可用于反应热力学研究与计算。

- 溶解度曲线还可用于在溶液中进行不同溶质组成的晶体提纯等工业生产中。

溶解度曲线知识点总结(一)

溶解度曲线知识点总结(一)前言溶解度曲线是化学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它描述了在不同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程度。

通过研究溶解度曲线,可以了解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推测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介绍溶解度曲线的基本概念、表示方法以及相关的应用。

正文什么是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曲线。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单位溶剂中存在的溶质的物质量。

溶解度曲线可以用来研究溶液的饱和度,即在某一温度下是否能溶解更多的溶质。

溶解度曲线表示方法溶解度曲线的表示方法有两种常用的方式: 1. 双坐标图: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为纵坐标。

通过连接各点,可以得到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2. 表格形式:将不同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整理成表格,以便进行比较和分析。

溶解度曲线的影响因素溶解度曲线的形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 - 温度:一般来说,温度升高,溶解度会增大;温度降低,溶解度会减小。

- 压力:对固体溶质在液体溶剂中的溶解度影响较小;对气体溶质在液体溶剂中的溶解度有明显影响。

- 溶质、溶剂的性质: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会影响溶解度曲线的形状。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溶解度曲线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用途,包括: - 判断溶液的饱和度:通过对溶解度曲线的观察,可以判断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状态,并进一步分析不同条件下的溶解度变化情况。

- 预测溶解度:可以通过溶解度曲线来预测在不同温度下某种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为科研和工程实践提供依据。

- 调控晶体生长:通过控制温度、压力等条件,可以调控晶体的生长速率和形态,溶解度曲线为实现晶体生长的精确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结尾通过本文对溶解度曲线的介绍,我们了解到溶解度曲线是描述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程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溶解度曲线不仅有助于理解溶解度的基本概念,还可以应用于实际生产和科研中,提供重要参考和指导。

因此,熟悉和掌握溶解度曲线的知识对于化学领域的从业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初三化学溶解度曲线知识点(完整)

溶解t/t 2 t 1 O m m 溶解度曲线知识点一、正确理解溶解度曲线的含义溶解度曲线就是在直角坐标系中,用来描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

根据溶解度曲线可进行溶液的配制,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以及进行物质结晶或溶解的计算。

下面,我们从溶解度曲线的特点入手,对溶解度作进一步的理解。

(一)点1.曲线上的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

如:下图中a 表示A 物质在t 1℃时溶解度为m 1g 。

2.曲线上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存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

如:图中b 表示在t 1℃时,A 的饱和溶液中有(m 2-m 1)g 未溶解的溶质。

3.曲线下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如:图中C表示在t1℃时,A的不饱和溶液中,还需要加入(m1-m3)g A物质才达到饱和。

4.曲线交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如图中d表示在t2℃,A、B两物质的溶解度都为m4g。

(二)线t/如图中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A曲线为“陡升型”。

如KNO3等大多数固体物质。

图中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B曲线为“缓升型”,如NaCl等少数固体物质。

图中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C曲线为“下降型”,如气体及Ca(OH)2等极少数固体物质。

二、掌握溶解度曲线的应用1.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代表着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因此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并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判断其溶解性。

2.可以比较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相对大小。

3.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形状走向,可以看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并根据此情况可以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

例如: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陡”,表明该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降温结晶法。

某物质溶解度曲线“平缓”,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蒸发溶剂法。

4.从溶解度曲线上的交点,可以判断哪些物质在该点所示的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解度/g
t/℃
21m m m m 溶解度曲线知识点
一、正确理解溶解度曲线的涵义
溶解度曲线就是在直角坐标系中,用来描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

根据溶解度曲线可进行溶液的配制,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以及进行物质结晶或溶解的计算。

近年来,以溶解度曲线为切入点的题目已成为中考、竞赛命题的一个热点。

下面,我们从溶解度曲线的特点入手,对溶解度作进一步的理解。

1、 点
①曲线上的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

如:下图中a 表示A 物质在t 1℃时溶解度为m 1g 。

曲线上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存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

如:图中b 表示在t 1℃时,A 的饱和溶液中有(m 2-m 1)g 未溶解的溶质。

曲线下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如:图中C 表示在t 1℃时,A 的不饱和溶液中,还需要加入(m 1-m 3)gA 物质才达到饱和。

②曲线交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如图中d 表示在t 2℃,A 、B 两物质的溶解度都为m 4g 。

2、线
如图中A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A 曲线为“陡升型”。

如KNO 3
等大多
溶解度/g
t/℃
数固体物质:
图中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B曲线为“缓升型”,如NaCl等少数固体物质。

图中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C曲线为“下降型”,如气体及Ca(OH)2等极少数固体物质。

二、掌握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1. 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代表着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因此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并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判断其溶解性。

2. 可以比较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相对大小。

3. 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形状走向,可以看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并根据此情况可以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

例如: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陡”,表明该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降温结晶法。

某物质溶解度曲线“平缓”,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蒸发溶剂法。

4. 从溶解度曲线上的交点,可以判断哪些物质在该点所示的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5. 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一定质量的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时析出晶体的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