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第25课《词五首》后三首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第25课《词五首》ppt课件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第25课《词五首》ppt课件
以悠悠江水衬托主人公无限愁绪的 句子: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武陵春
李清照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1), 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 人,宋代著名女词人。婉约 词派的代表作家。她出生在 一个文学气氛浓厚的家庭里, 从小便有诗名,后嫁给赵明 诚,夫妇共同校勘古书,唱 和诗词,生活优裕和谐。靖 康之难起,她和丈夫避兵江 南,赵明诚中途病死,她流 落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 境遇孤苦,卒年不详。
诵读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物是 人非事事休,欲语 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只恐 双溪舴艋舟,载不 动许多愁。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 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 休,欲语泪先流。
暮春时节,鲜花经过春 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 有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 日色已晚,自己仍无心梳洗。 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 而人与以前却不一样了,我 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 有心诉说,也是言未出而泪 先流。
沉郁雄浑
《渔家傲 秋思》通过写边塞的战地 风光,表现了作者报国立功的英雄气慨 和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感慨情怀,同 时也写出了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
变型默写:
1.点明地域和季节的句子是: 塞下秋来风景异 2.写边地天气渐寒,北雁南飞的句子:
衡阳雁去无留意 3.边地战事吃紧,戒备森然的句子:
(由视觉的景物描写勾勒出边塞的悲凉的句子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 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苏轼的 学生,官至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 文,工于词章。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 很有文学修养。由于家庭的影响,特别是 父亲李格非的影响,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 词。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 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一同研究金石书画, 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然而好景不长,朝 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 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江城子 密州出猎》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江城子 密州出猎》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华阴市罗山初中高大璞【教材依据】《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5课《词五首》中的第三首。

【教学目标】1. 了解本词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 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词意,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3. 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体会豪放词的特点。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体会豪放词的特点。

2.赏析词文,理解词的内容,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说明:本单元的重点之一是引导学生掌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根据这一重点设计了适合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1.文中典故的含义。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词人的胸襟抱负。

(说明:文中典故的运用是一个特色,引导学生突破对这个难点的理解,只有在结合背景理解典故含义的基础上才能深刻的体会词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掌握适当的停顿、节奏与语气。

2.赏读诗词启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创造性。

3.引导学生掌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成就,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

2.认识古人面对自然、生活与自身变化所持的态度,在感悟中同古人心灵交融,使学生多一份宝贵的情感经历。

导入新课:中国是诗的国度,灿烂的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也闪烁着诗歌的光辉,唐诗、宋词已成为我国文学繁荣的一个象征,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豪放派词人的一首词《江城子密州出猎》。

一.检查预习成果,介绍作者苏轼及写作背景,指导学生记住主要信息。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我们学过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本文写于他密州作太守时,政治上不得意。

1071年,苏轼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

这是作者于1074年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二.研读这首词。

最新整理九年级初三语文第25课词五首.docx

最新整理九年级初三语文第25课词五首.docx

最新整理九年级初三语文教案第25课词五首《词五首》教学设计教学依据中国是诗的国度,灿烂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也闪烁着诗歌的光辉,唐诗、宋词已成为我国文学繁荣的一个象征,诗言志、词言情也成为中国文化知识分子表情达意的最主要的方式。

可以说透过诗歌的家里行间,我们可以触摸历史与文化的脉博。

《词五首》就是从“余晖脉脉”、“长烟落日”的自然景色,从“城外狩猎,沙场秋点兵”的生活场景,从独倚危楼,无语泪流的举止神情去与古人作一次心灵的对话,去感受古人的离愁别绪、壮志难酬。

中学阶段,是学生各种情感迅速发展的时期,开始关注自然,反思生活,感悟人生,这无疑是学习本文的良好条件,但我们也应看到于社会历史背景的遥远。

作者经历的复杂,使得词中所描述的景与情与学生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在学习中详细掌握与了解每首词的背景材料,就显得非常重要。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了解著名词作家生平,词的风格及代表作品。

2.学习词的基本知识。

3.掌握吟诵欣赏词的技巧与方法。

过程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掌握适当的停顿,节奏与语气。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想象在阅读词时的作用。

3.指导学生结合词的背景来阅读理解词的内容。

4.鼓励学生从语言的角度品析词的意境。

态度情感价值观:1.体会词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思想。

2.认识古人面对自然、生活与自身变化所持的态度与观念。

3.在感悟中使学生多一份情感的经历。

[教学方式]1.在词的欣赏中教师以引导为主,避免一言堂,应该是一位起纽带作用的主持人。

2.学生是本文学习的主体,从背景资料收集、品味词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无不渗透着学生主体智慧的参与。

3.词的学习中,老师要鼓励活学生间自主、合作,讨论的学习氛围。

通过同伴间对话与交流,团结与互助,更有利于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教学构思]一、学生准备、教师引导: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整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做好学习古词的准备;老师对准备内容作方向性作引导。

九上25课词五首赏析

九上25课词五首赏析

九上25课词五首赏析(一)《渔家傲秋思》范仲淹1.这个词突出了堡垒下的秋天景色与中原的不同。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怎样的一种心理矛盾?3.“人们睡不着,一般白发和眼泪”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段?它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感受的?4.请欣赏“千山万水,长烟落日,孤城闭关”这句话。

(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5、结尾处“可怜白发生”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A:6。

辛弃疾虽然“事与愿违”,但他仍然关心军营,渴望驰骋战场,杀敌立功。

从这个综合体中可以看到哪两个细节?A:7。

作者用语言表达了什么样的抱负和理想,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三)《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宋)8.上坎描绘风景,描绘了这座城市的壮丽景象;夏侃表达了他的抱负,表达了诗人的远大志向。

9.“鬓角微霜”这个词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情绪?这意味着什么?(2分)10、词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典故表达什么意思?11、词的结尾一句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12、词中引用\亲射虎\射天狼\等典故分别表达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辛弃疾的《傅庄词传陈同福一段时间》13、下阕中哪些句子写战争的画面?哪些句子写了作者统一祖国的愿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词五首》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词五首》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词五首》教案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词五首》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望江南学情分析古诗词教学一直是阅读教学的难点。

九年级学生在之前已学习过一些词,如《天净沙秋思》、《苏幕遮》、《浣溪沙》等,已经有了基本的诗词语言感受能力,在课本注释及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基本上能够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情感。

但是,古诗词的语言高度凝练,创作讲究竟境的深远,学习古诗词不能仅满足于背诵、翻译和简单理解,因此,在教学古诗词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在想象中进行分析、品味、赏析古诗词。

鉴于学生的欣赏能力较低,想要品读出这首词的精妙之处,还是需要下功夫琢磨的,因此,在本课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注意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分析,由浅入深地理解文章内容,从而领悟词中的思想情感,体会悠远的意境,学习精妙之处,。

教材分析《望江南》是中晚唐词体初兴时的一篇名作。

作者温庭筠,有“花间鼻祖”之称。

他的词作内容以闺情为主,风格浓艳精巧,音律和谐,在词史上有较大影响。

这是一首闺词小令,表现了一位因爱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全词不足30字,但言简意丰,景物层出,情感起伏,用语质朴而含蓄,是一首风格清新明快的小词。

教学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诵读并准确默写这首词。

2.抓住意象理解词中表达的情感,体会词的意境。

3.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婉约细腻的词风,领会其艺术感染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抓住意象理解词中表达的情感,体会词的意境。

2.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婉约细腻的词风,领会其艺术感染力。

教学方法:导入——诵读——感悟——赏析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组织形式:以学生小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情境导入播放歌曲《菩萨蛮》(《甄嬛传》插曲),自然引出本课题作者:同学们,听着动人的歌曲,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美丽娇柔的女子在对镜梳妆,精致的装扮掩不住幽怨的眼神,内心那份孤独寂寞道不出,言不尽……这首曲子的词作者是一位有名的词人——温庭筠。

九年级语文上册《25 词五首》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25 词五首》 新人教版

• 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 壮.鬓间虽已染白霜,那又有何妨! 手持符节前往云中,何时朝廷才能 再谴冯唐?(召我奔赴战场)(到 那时)我定将手中的雕弓拉成满月 的形状,朝着西北方,射杀犯界的 天狼.
赏析
1、上阕描绘的是怎样的内容? 你知道词中哪个字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吗?
描绘出猎时的盛大场面。 1、狂在装备齐全,随从众多
鬓微霜,又何妨!
两鬓虽有微霜,可自己根本不衰老, 尚有用武之地。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运用典故,意在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 给他机会去建功立业。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达了自己杀敌报国的志向。
小结: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 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 敌为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 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 委婉的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 的愿望。
边地荒漠 将士思乡
衡阳雁去无留意
这是用拟人手法写人的 感受,突出边塞的异常 苦寒:雁尚且无留恋之 情,将士又何以忍受?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强 我

长烟落日孤城闭
的 不



浊 酒 一 杯 家 万 里

然 边患未平 未 功业未成



归家无期

羌管悠悠霜满地
这入夜的悠悠羌音、浓 浓白霜,更使人惆怅难 眠。
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 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 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 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 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 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酬的悲情。
1、就时间而言,从清晨写到黄昏 2、就景物而言,从楼头、千帆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5课《词五首》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5课《词五首》

02
韦庄
唐代词人、诗人,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他 的词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景物和抒发情感。
03
李煜
南唐后主,也是一位杰出的词人。他的词风豪放、深 沉,多写亡国之痛和人生感慨。
04
李清照
宋代著名女词人,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她的词 风清新婉约,多写爱情、离愁和身世之感。
05
辛弃疾
南宋豪放派词人代表,他的词风豪放、激昂,多写抗 金壮志和恢复中原的抱负。
创作风格与特点
• 意象丰富:本课所选的五首词,都善于运用意象来表达情感,如温庭筠的“小 山重叠金明灭”、“双双金鹧鸪”,韦庄的“春水碧于天”、“垆边人似月” 等,都通过生动的意象来描绘景物和抒发情感。
• 语言优美:这五首词的语言都非常优美,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 人、夸张等,使得词作更加生动形象。
THANK YOU
感谢聆听
04
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
相关诗词作品推荐
《青玉案·元夕》
01
辛弃疾的这首词描写了元宵节的热闹景象,通过独特的艺术构
思和生动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声声慢·寻寻觅觅》
02
李清照的这首词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抒发了对逝去时光的
追忆和哀愁,情感真挚动人。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03
苏轼的这首词借月抒怀,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意

文本解读与赏析
《词五首》内容概述
五首词分别描述了不同的景象和情感,包括山水、 离别、相思等主题。
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展现了词人深厚的文学功底 和对生活的敏锐观察。
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表达了词人内 心的复杂情感。
意象描绘与审美体验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5课《词五首》素材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5课《词五首》素材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十五课词五首望江南这是在中晚唐词体初兴时期的一篇名作。

作者温庭筠是诗人,也兼工词,有“花间鼻祖”之称。

他的词多写闺情,音律和谐,主导风格艳、精巧,在词史上有较大影响。

温词也有写得清新、明快的,这首《望江南》便是很有特色的一篇。

这首小词表现了一位因心爱的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开头一句“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是写她清晨起来梳洗完毕后,在楼上凭栏眺望。

在这里,作者含蓄地交代了两层意思:一是特别突出了一个“独”字,说明她是在等候远行爱人的归来;二是“女为悦己者容”,她早起梳妆打扮,是相信爱人今天必定会回来。

寥寥数字便简明地写出了这一女子孤单寂寞的生活处境和盼望心上人归来的殷切心情。

同时又自然地引出了一个悬念:行人到底归来没有?下面写道:“过尽千帆皆不是”,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都不是思念的人的归舟。

作者通过她看遍一艘艘驶过的客船,来写她的一次次失望,充分地体现了她从希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与内心的痛苦。

下面一句“斜晖脉脉水悠悠”是写夕阳即将西下,江水不断东流的自然景象,同时也是在表达这一女子的思想情绪。

她从清晨到黄昏已等待了一整天,结果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思念的人终究没有回来。

江水悠悠,预示着她明天、后天还要不停地等下去,也预示着她的孤独生活也将不断地持续下去。

最后一句“肠断白洲”,说明她把视线从“千帆”“斜晖”和江水那里收拢回来,集中在“白洲”,那是她当初同爱人分手的地方,当然更是使她因相思而愁肠寸断的地方。

这是一首风格清新、明快的小词,不到30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就时间而言,从清晨写到黄昏;就景物而言,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洲;就人物内心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

景物层出,情感起伏。

全词没有粉饰、刻板之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于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曾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今陕西延安)知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词五首:江城子、武陵春、破阵子
【文海拾贝】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杨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运用修辞鉴赏、典故赏析、名句鉴赏、等多种方式鉴赏诗歌。

3、初步感知豪放词派的大气磅礴和婉约词派清新秀丽的特征。

【重点、难点、考点、易错点】
重点、难点:运用用想象、联想、联系比较、赏析好词佳句等多种方式,鉴赏诗歌,品味诗歌内涵,培养赏析感悟诗词的能力。

考点:诗词的默写、鉴赏。

易错点:默写出现错别字或诗词鉴赏不得法。

【问题预设】
1、有感情地朗读是理解诗歌的前提,这方面需要加强。

2、学生在领悟思想感情时有一定难度,需要加强引领。

【导入新课】
当安雯用轻灵的声音唱起《一剪梅》,当周传雄动情地演绎《寂寞沙洲冷》的离情别绪,当岳飞的《满江红》被雄浑豪迈的声音唱响,我们顿时感到,宋词千年的美丽如影随形,至今犹存耳畔。

这节课,就让我们领略它“诗苑奇葩”独特魅力。

(过渡语)请同学们齐读教学目标(板书课题)
(过渡语)下面请完成知识铺垫部分。

【知识铺垫】
1、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麾.下炙()脉脉
..()()
..()倚.()舴艋
貂.裘.()
2、《武陵春》的作者是(朝代)(姓名)。

词中叙述词人哀伤的原因及哀伤的程度的诗句是:“。


古人说愁:愁有长度,李白说“白发三千丈,。

”愁有质感,李煜说:“问君能有几多愁,。

”愁还有重量李清照说:
“。


3、苏轼,时期,号东坡居士。

是之一,与父,弟合称“三苏”。

我们学过他的中秋名作《》。

4、辛弃疾,字,号,著有《稼轩词》。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操作步骤】学生自主学习-争抢演板—学生评改—点评-合作交流—问题展示—解答与引领
铺垫:通过知识铺垫,我们初步认识了三位著名的词作者,让我们走进这些词人的作品,与这些杰出的词人做心与心的交流吧。

【教材解读】
一、《江城子·密州出猎》(09年河南中招题)
1、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继续此次出猎的情况。

下片:以抒情为主,抒发自己希望能得到朝廷重用,建功立业的感情。

2、请从炼字的角度说说“千骑卷平冈”中的“卷”字好在哪里。

“卷”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3、本词用了哪三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亲射虎,看孙郎:作者虽然年高,仍有少年人的侠气。

何日遣冯唐:作者以魏尚自喻,表达了希望能被朝廷重用之意。

射天狼: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操作】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问题展示----解答引领
过渡:苏轼与辛弃疾都以豪放词见长,并称“苏辛”我们再来体味一下辛弃疾的词作。

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词的上片写军旅生活,写了哪三件事?
①、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

②、听乐器翻奏出塞外的歌曲。

③、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指挥战斗。

2、词的下片写战争场面,抒发了词人什么感情?
①、爱国激情、豪情壮志。

②、壮志未遂的抑郁、愤慨。

3、请赏析“沙场秋点兵”一句。

地点、季节、行为,都使人感到肃穆威严,展现出一位豪气满怀,临敌出征的将军形象。

还能使人感受到这支军队的赫赫军威。

4、试从情感的角度赏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句。

表现了诗人时至今日仍壮心不已,愿在生前死后留下为国建立不朽功勋的美名。

5、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赋壮词,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图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
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赋壮词。

【操作】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问题展示----解答引领
过渡语:豪放有豪放的豪迈,婉约有婉约的精彩,一张一弛,尽显宋词巅峰本色,我们再来清丽的易安词。

三、阅读《武陵春》,回答:
1、上阕写的是什么季节?从哪句诗可以看出。

暮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的是季节特征)。

2、作者“日晚倦梳头”的原因是什么?
物是人非事已休:国破、家亡、夫死。

3、由“也拟泛轻舟”可联想到词人《如梦令》中写泛舟的词句是哪句?《武陵春》中
泛舟的目的是什么?
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寻求消除愁苦的办法,并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

4、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怕的是双溪上那舴艋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

人们总是把愁怨比作连绵不断的流水,比作斩尽还生的野草,而李清照却却另寻了一个新思路。

哀愁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可是此人却把它比做可承载和触摸的实体,真切新颖而感人。

【操作】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问题展示----解答引领
过渡语:婉约有婉约的动人,豪放有豪放的精彩,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豪放词和婉约词的不同。

四、比较阅读,合作交流,这三首词总体上有什么异同?
感情上——苏辛爱国,渴望建功立业,李词是心情的无奈和沉重。

风格上——苏辛豪迈奔放,雄浑有力,李词缠绵动人,一往情深。

【操作】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问题展示----解答引领(意思对即可)
【课堂小结】
1、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2、你有什么收获或疑问。

【课堂作业】
(过渡语)下面让我们来检测一下本节课的内容:默写这三首词,比一比,看谁黙得最好、最快。

【操作】独立完成-- 教师批改---组长批改----展示优秀作业----解答引领
【板书设计】
课题:词五首
《江城子》《破阵子》《武陵春》
豪放婉约
【问题积累】【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