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医学理论:养生的基本原则形神共养

合集下载

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养生与防治原则)【圣才出品】

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养生与防治原则)【圣才出品】

第8章养生与防治原则8.1 复习笔记防治原则,包括预防原则和治疗原则。

一、养生概念: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基本原则:顺应自然、形神共养、保精护肾、调养脾胃。

二、治未病(预防)1.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是指在未病之前,先行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避免疾病的发生。

(1)养生以增强正气①顺应自然。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②养性调神(调畅神志)。

③起居有常。

④形体锻炼。

⑤饮食有节。

⑥药物调养、推拿、针灸。

(2)防止病邪侵害①避其邪气;②药物预防。

2.既病防变既病防变,是指在疾病发生的初始阶段,应力求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及传变。

(1)早期诊治。

(2)防止传变。

在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传变途径的基础上,早期诊断与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

包括:①阻截病传途径;②先安未受邪之地。

3.愈后防复愈后防复是指在疾病初愈、缓解或痊愈时,要从整体上调理阴阳,维持并巩固阴阳平衡的状态,预防疾病复发及病情反复。

三、治则1.正治与反治:“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表8-1 正治与反治2.治标与治本本是事物的主要矛盾,标是事物的次要矛盾。

(1)缓则治本,适用于慢性疾病或急性疾病的恢复期。

(2)急则治标,适用于病情严重,在疾病过程中又出现某些急重症状的情况。

(3)标本兼治,适用于标病与本病错杂并重时。

3.扶正与祛邪表8-2 扶正与祛邪的概念、适应范围及其应用原则和方法4.调整阴阳表8-3 调整阴阳5.调理精气血津液(1)调精①补精:适用于肾精或水谷之精不足的精虚证。

②固精:适用于生殖之精或水谷之精大量丢失的失精证。

③疏精:适用于精瘀证。

(2)调气气虚宜补、气滞宜疏、气陷宜升、气逆宜降、气脱则固、气闭则开。

(3)调血血虚补血,血瘀者宜活血化瘀,血寒而瘀者宜温经散寒行血,血热则清热凉血;出血者宜止血,且须据出血的不同病机而施以清热、补气、活血等法。

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理念

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理念
气虚体质:适当增加营养,如鸡汤、红枣 等,避免过度劳累
阳虚体质:适当增加温热性食物,如羊肉 、生姜等,避免寒冷刺激
阴虚体质:适当增加滋阴食物,如银耳、 百合等,避免辛辣刺激
痰湿体质:适当增加祛湿食物,如薏米、 冬瓜等,避免油腻食物
湿热体质:适当增加清热利湿食物,如绿 豆、苦瓜等,避免辛辣刺激
感冒:多喝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接触感冒病毒 咳嗽:多喝水,保持室内空气湿润,避免刺激性气味 胃病:注意饮食规律,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愉快 失眠: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睡前放松心情
推拿:通过手法按摩 ,疏通经络,缓解疲 劳
针灸:通过针刺穴位 ,调节气血,达到治 疗目的
针灸推拿的作用:调 和气血,平衡阴阳, 增强免疫力
针灸推拿的注意事项 :选择专业医师,注 意卫生和安全
中药:根据个人体 质和病情,选择合 适的中药进行调理
方剂:根据病情和 体质,选择合适的 方剂进行调理
药膳:将药物与食 物相结合,通过饮 食进行调理
传统中医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研发新型中医养生保健产品 推广中医养生保健理念,提高公众认知度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医养生保健走向世界
政府支持:政府加大对中医养生保健 的宣传和推广力度
教育普及:在中小学、高校等教育机 构开设中医养生保健课程
媒体宣传:利用电视、网络、报纸等 媒体进行广泛宣传
企业合作:与相关企业合作,推广中 医养生保健产品和服务
持之以恒: 坚持长期养 生保健,保 持健康生活 习惯
儿童阶段:注重营 养均衡,保证充足 睡眠,适当运动
青少年阶段:注意 饮食健康,保持良 好生活习惯,避免 过度劳累
中年阶段:注重饮 食调理,保持心情 愉悦,适当运动
老年阶段:注重饮 食清淡,保持心态 平和,适当运动, 预防疾病

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形神共养

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形神共养

形神共养,养神为先
3.练功养神
通过调理身心、调摄呼吸等方法, 以达到对养神的自我锻炼目的。
形神共养
形神共养,养神为先
4.修性怡神
通过琴棋书画及养花、垂钓、旅游等多种 形式,培养自己的情趣爱好,陶治情感, 从而起到移情养性、调神健身的作用。
形神共养
思考题
1 如何理解形神共养,养神为先。 2 调神摄生主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静以养神,动以养形
定义
形神共养

形即形体,包涵人体中的脏腑、肌肉、血脉、筋骨等器 官和组织,与精、气、津、液等共同组成了形体结构。

狭义的神即情志、意识、思维等; 广义的神是指生命活动的全部外在表现。
形神共养
体现了形态与功能、精神与物质、本质与现象的相互协 调的养生统一整体观。
形神共养
静以养神,动以养形
形神共养,养神为先
定义
形神共养

形即形体,包涵人体中的脏腑、肌肉、血脉、筋骨等器 官和组织,与精、气、津、液等共同组成了形体结构。

狭义的神即情志、意识、思维等; 广义的神是指生命活动的全部外在表现。
形神共养
体现了形态与功能、精神与物质、本质与现象的相互协 调的养生统一整体观。
形神共养
形神共养,养神为先


意识
物质
形神共养
形神共养,养神为先
1.清静养神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曰:“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中谓:“清静则肉 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
形神共养
2.四气调神
顺应一年四时阴阳变化, 使精神活动与四时阴阳相协调。
形神共养,养神为先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一、绪论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

2、中医学论述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伤寒杂病论》。

3、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神农本草经》。

4、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

5、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二、阴阳五行1,、阴阳: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既可以标识自然界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又可以标识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阴阳的特性: 1)相关性 2)普遍性 3)相对性 4)属性的规定性3、阴阳的相互关系: 1)对立制约 2)互根互用 3)消长平衡 4)相互转化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3)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①、阴阳偏盛: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②、阴阳偏衰:阴虚则热,阳虚则寒。

③、阴阳互损④、阴阳转化4)指导疾病的诊断5)知道疾病的防治6)归纳药物的性能5、五行:对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属性的概括。

6、五行的特性: 1)木曰曲直:指树木具有能曲能直的生长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其属性可归纳为“木”。

2) 火曰炎上: “炎”,有焚烧、灼热之意;“上”,即向上。

“炎上”指火在燃烧时具有发光放热、蒸腾上升之象。

引申为凡是具有温热、向上、升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其属性可归纳为“火”。

3)土爰稼穑:4)金曰从革:5)水曰润下:7、五行的生克关系:1) 相生: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的递资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相克: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关系。

五行的间递相制约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3)相乘:相克太过,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其顺序和方向与相克一致。

4)相侮:反向制约,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制约或克制,又叫“反克”,或者“反侮”,其顺序和方向与相克相反。

中医养生学基础理论

中医养生学基础理论

中医养生学基础理论xx年xx月xx日contents •中医养生学简介•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中医养生的主要方法•中医养生的应用范围•中医养生学的发展前景与挑战目录01中医养生学简介中医养生学是一种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特点,以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为目的的保健学科。

中医养生学定义中医养生学注重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强调形神共养、动静结合、饮食调理、阴阳平衡等综合调养方法,以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学内涵中医养生学的定义和内涵起源中医养生学起源于先秦时期,当时的诸子百家如孔子、老子等都有关于养生的论述。

发展历程自汉代张仲景提出“伤寒论”后,中医养生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和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养生学的发展历史中医养生学的主要特点中医养生学强调人体内外环境的整体性,注重天人合一、形神合一。

整体观念中医养生学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根据个体的体质、年龄、性别、地理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调理。

辨证论治中医养生学注重预防,强调在疾病未发生时进行调理,防止疾病的发生。

预防为主中医养生学注重综合调理,包括饮食、运动、起居、情志等方面,以达到形神共养的目的。

综合调理02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阴阳平衡阴阳平衡是中医养生的核心,阴阳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维持体内平衡。

五行相生相克五行指木、火、土、金、水,相互生克制化,与五脏六腑相关联。

阴阳五行学说五脏藏精气,六腑传化物,五脏与六腑相互关联,维持体内生理功能。

五脏六腑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

气血津液藏象学说经络系统经络系统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由经脉、络脉、腧穴组成。

穴位按摩通过对经络上的穴位进行按摩,达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治疗疾病的目的。

经络学说03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寒热温凉,调整作息、饮食和穿着,以适应自然规律。

中医养生保健学 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保健学 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保健学中医养生学中医养生保健学中医养生学,我为大家汇聚了一些健康知识和日常养生的文章,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中医养生保健学中医养生学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中医养生保健学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养生学吸取各学派之精华,形成养生基本原则。

如天人相应,顺应自然;形神统一,形神共养;动静结合,协调平衡;和调脏腑,阴平阳秘;修德养身,“仁者寿”等等,使养生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天人相应,顺应自然。

人生存于自然界中,其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即“人与天地相应”。

在自然界变化中,存在着以四时、节气、昼夜为标志的年月日周期性节律变化,并由此产生了气候变化和物候变化所呈现的生、长、化、收、藏等规律。

比如睡眠,中医主张春、夏晚睡早起,秋冬早睡晚起,而每天中重要的是“子时觉”,即晚11时入睡(子时—23时-1时)。

中医强调“胃不和则卧不安”,所以睡前可适当喝点温水或牛奶等,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人若能顺应自然而摄生,各种生理功能便可循其常性,节律有序而稳定,机体则处于阴阳和谐的健康状态;若违逆自然,则各种生理功能节律紊乱,适应外界变化和防御抗邪的能力减弱,而易罹患疾病。

所以,只有人与自然界和谐统一,才能形成有利于健康的自然条件。

养生顺应自然,旨在要求人们要适应自然界变化而调节自己,把能够适应自然界变化作为健康的标志和维护健康的基本要求。

形神统一,形神共养。

中医养生理论,以“天人相应”“形神统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去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十分重视体内气化升降,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一致。

形指人之形体,神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形神共养,体现了形神统一的生命观。

一方面,形体为生命的基础,形具而神生,五脏及其所藏的精气是产生“五神”活动的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神乃形之主,为生命的主宰。

人体脏腑的功能活动、气血津液的运行,都受神的主宰和影响。

形体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协调统一密不可分,即“形与神俱”,此为身心健康的标志。

中医基础理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中医基础理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一)生理功能的整体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和精气神一体观。

五脏一体观:人体由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形体(筋、脉、肉、皮、骨)、官窍(目、舌、口、鼻、耳、前阴、后阴)等构成。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形体、官窍,通过经络系统的联络作用,构成了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

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之间,具有结构的联系性和功能的统一性,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这种以五脏为中心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称为“五脏一体观”。

形神一体观:形体与精神是生命的两大要素,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形,指人的形体结构和物质基础;神,指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包括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

形神一体观,是指形体与精神的结合与统一。

正常的生命活动,形与神相互依附,不可分离。

形是神的藏舍之处,神是形的生命体现。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精气神一体观:精、气、血、津液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

精、气、神为人之“三宝”。

精可概括精、血、津液。

如《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精有四∶曰精也,血也,津也,液也”。

精气神一体观,是指精可化气,气可化精,精气生神,精气养神,而神则统驭精与气,形成有机整体。

(二)病理变化的整体性中医学在分析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规律时,善于从整体出发,去分析局部病理变化的整体性根源。

人是一个内外紧密联系的整体,因而内脏有病,必然表现于外,具体可反映于相应的形体官窍,即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孟子·告子下》)。

在分析形体官窍的病变时,认为局部病变大都是整体生理功能失调在局部的反映。

如目的病变,既可能是肝血肝气生理功能失调的表现,也可能是五脏精气功能失常的反应。

因此,探讨目病的病理机制,不能单纯从目之局部去分析,而应从五脏的整体联系去认识。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无需用功夫深读。

重点应学习中国传统养生的理论与方法,并付诸实践,形成习惯。

二、我国传统的养生基础理论知识(一)天人合一理论天人合一论是传统养生中顺应自然养生方法的理论基础。

中国养生家将人体养生活动置于一个大的系统环境中去考虑和认识,按自然法则的规律来养护生命,从而构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认为人体内环境系统与外部客观自然环境系统是统一的。

《灵枢·岁露论》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人是受天地之间的变化规律支配的,自然界中的一切运动变化,必然直接影响到人体生理变化《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故养生者必谨奉天时也。

”养生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的变化,“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利用自然变化的规律来进行养生实践活动,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中国传统养生思想的人天观不只是“顺天”、“顺乎自然”,而是用积极、进取的态度,对待生命与自然规律的关系,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思想,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主动进取的精神去探索和追求人类的健康和长寿。

(二)形神共养理论形,指形体。

神,指人体的精神思维活动。

形神共养既要注重形体的养护,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调整。

使形体康健,精神健旺,身体和精神都得到均稳发展。

中国传统养生学认为:神和形是构成人体生命的两大要素,缺一不可。

形是神之宅,而神为形之主。

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说:“善养生者,不可不先养此形以为神明之宅。

”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所附,神与形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魏末晋初的著名养生家城康说:“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

”神的生机旺盛,是建立在形体健康的基础上的,所以,欲养神,必先养形。

另一方面,神的昌盛与否,也直接影响形的盛衰存亡,《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南北朝时期的范缜在《神灭论》中说:“形神相即”“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主要保证,形神共养是延年益寿的主要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养生的基本原则形神共养
形神合一,又称形与神俱,形神相因,是中医学的生命观。

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主;无形则神无以生,无神则形不可活:形与神俱,方能尽终天年;因此,养生只有做到形神共养,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长寿:所谓形神共养,是指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摄生,使形体强健,精神充沛,身体和精神得到协调发展,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长寿。

中医养生学的养生方法很多,但从本质上看,统而言之,不外“养神”与“养形”两端,即所谓“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形神共养,神为首务,神明则形安。

神为生命的主宰,宜于清静内守,而不宜躁动妄耗。

故中医养生观以调神为第一要义,守神以全形。

通过清静养神、四气调神、积精养神、修性怡神、气功练神等,以保持神气的清静,增强心身健康,达到调神和强身的统一。

形体是人体生命的基础,神依附于形而存在,有了形体,才有生命,有了生命方能产生精神活动和具有生理功能。

形盛则神旺,形衰则神衰,形谢则神灭。

形体的动静盛衰,关系着精、气、神的衰旺存亡。

中医养生学主张动以养形,以形劳而不倦为度,用劳动、舞蹈、散步,导引、按摩等,以运动形体,调和气血,疏通经络,通利九窍,防病健身。

静以养神,动以养形,动静结合,刚柔相济,以动静适宜为度。

形神共养,动静互涵,才符合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有益于强身防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