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版语文七上第九课《雨中》word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语文《雨中》教案设计

语文《雨中》教案设计

语文《雨中》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雨中》。

(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2)通过课文阅读,提高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

(3)学会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雨中的景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雨中》。

(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描述的雨中景象的理解。

(2)对作者表达情感的深入体会。

三、教学准备:1. 课文《雨中》的文本。

2. 课文的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4. 讨论问题清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雨声的音频,让学生感受雨的氛围。

(2)引导学生思考雨中的景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雨中》。

(2)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运用。

3. 理解课文:(1)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景象描写,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4.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朗读并解释意思。

(2)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生字词到实际情景中。

5. 分析修辞手法:(1)教师引导学生识别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讨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分享课文《雨中》的内容和自己的学习收获。

2. 选择一个生字词,结合实际情况,用它写一个句子。

3. 家长签字确认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回答问题等,评估学生的积极性。

《雨中》教学设计方案

《雨中》教学设计方案

《雨中》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汉语诗歌《雨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1. 暖身活动:让学生跟读《雨中》诗歌,感受其节奏和韵律。

2. 导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雨的特点,与心情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3. 梳理诗歌内容:指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象描写,理解其中的深意。

4. 感悟诗意:根据学生的理解,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场景和情感。

5. 创作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创作自己的雨中诗歌,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6. 合作演绎: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位朗读诗歌,通过合作表演的形式,展示出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教学方法:1. 听说结合:通过朗读和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诗歌。

2. 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他们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演绎,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增强团队意识。

教学过程:1. 教师介绍《雨中》诗歌的背景和作者,并给学生展示诗歌的全文。

2. 让学生先进行热身活动,跟读《雨中》诗歌,感受其中的韵律和节奏。

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雨水的特点和与心情的关系,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想象力。

4. 分组讨论诗歌内容,指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象描写,并理解其中的深意。

5. 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和感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场景和情感,并与同桌分享。

6. 学生进行创作活动,根据自己的感受创作自己的雨中诗歌。

7. 学生分组合作演绎,展示出他们在诗歌中理解和感受到的情感和意境。

8.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鼓励学生继续欣赏和创作诗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包括跟读、讨论和创作活动等。

2. 收集学生的诗歌创作作品,评价他们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通过小组合作演绎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雨中》教案设计范文

《雨中》教案设计范文

《雨中》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雨的形成过程和种类;(2)让学生学会描述雨中的景色和情感;(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受自然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体验雨中的环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2)通过讨论、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3)通过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2)培养学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的心态;(3)培养学生学会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雨的形成过程和种类;(2)让学生学会描述雨中的景色和情感;(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受自然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让学生准确地描述雨中的景色和情感;(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1. 教师准备:(1)收集关于雨的图片、视频等资料;(2)准备相关的教学道具和教具;(3)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标准。

2. 学生准备:(1)提前了解和掌握雨的基本知识;(2)准备好观察雨中的环境和情感的道具和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雨的形成过程和种类;(2)引导学生分享对雨的感受和经历。

2. 课堂讲解:(1)讲解雨的形成过程和种类;(2)讲解如何描述雨中的景色和情感。

3. 实践活动:(1)让学生观察雨中的环境,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看到的景色;(2)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3)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写下自己对雨中的景色和情感的描述。

4. 总结与反思:(1)让学生回顾和总结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不足;(2)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提出改进和提高的建议。

1. 学生自评:(1)评价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2)找出自己的不足,提出改进和提高的建议。

2. 同伴评价:(1)评价同伴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2)找出同伴的不足,提出改进和提高的建议。

《雨中》优秀教案设计

《雨中》优秀教案设计

《雨中》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雨中》这篇课文,了解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的雨中景象,以及雨中人们的情感变化。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象的观察能力和描绘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3.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景物描绘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作者通过景物描绘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雨中景象及其背后的情感。

2. 学会如何通过景物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雨中》及相关背景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教师播放雨声录音,让学生闭眼聆听,想象雨中的景象。

b. 学生分享自己想象中的雨中景象,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

2. 自主学习:a. 学生自读课文《雨中》,边读边圈出生字词,查找字词意思。

b. 教师巡视课堂,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3. 合作学习:a.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课文中所描绘的雨中景象。

b.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深入探讨: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作者是如何通过景物描绘来表达情感的。

b.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点评并指导。

5. 课堂小结:a.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b.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6. 课后作业:a. 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尝试自己描绘一幅雨中景象,并表达自己的情感。

b. 教师批改作业,给予评价和建议。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指导学生。

七、评价建议: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与同学的合作程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关注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情感表达。

3.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通过课堂提问、讨论等形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能否运用所学知识。

《雨中》教案设计范文

《雨中》教案设计范文

《雨中》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雨中》这篇课文,了解作者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雨中的景色和氛围,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使学生能够欣赏并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3.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感知和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雨中》的主要内容,描绘出雨中的景色和氛围。

2. 学生能够分析并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三、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感知作者对雨中景色的细腻描绘,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2.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雨中的景色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雨中的景色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雨中》,回答相关问题,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描绘的景色。

3. 修辞手法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并让学生进行示例练习。

4.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雨中的景色和氛围的短文。

5. 分享与讨论: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进行讨论和评价,提高写作水平。

六、教学评价1. 通过阅读理解题,评估学生对课文《雨中》的理解程度,检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2. 通过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对课文中所学修辞手法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3. 通过学生之间的分享与讨论,观察学生对雨中景色的感知和欣赏能力的提升。

七、作业布置1. 请学生回家后,观察一次雨中的景色,用文字描绘出来,尝试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 选择一篇关于雨中的诗歌或短文,进行阅读和分析,准备在下节课上分享。

八、课程资源1. 课文《雨中》文本。

2. 与雨中景色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3. 有关雨中景色的诗歌和短文。

《雨中》教案设计

《雨中》教案设计

《雨中》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雨的形成过程和特点;(2)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描述能力;(3)引导学生体验雨中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体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雨;(2)运用想象和联想,培养学生对雨中的情景的描绘能力;(3)运用多媒体手段,丰富学生的直观感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热爱和尊重;(2)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体验雨中的快乐;(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共同完成雨中活动的任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雨的形成过程和特点;(2)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描述能力;(3)引导学生体验雨中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2. 教学难点:(1)雨的形成过程和特点的讲解;(2)学生对雨中情景的描绘;(3)学生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多媒体课件;(2)雨具(雨衣、雨伞等);(3)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4)教学卡片。

2. 学生准备:(1)观察和记录雨前的天气变化;(2)准备雨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雨前的天气变化;(2)提问:你们知道雨是如何形成的吗?2. 知识讲解:(1)利用多媒体课件,讲解雨的形成过程和特点;(2)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加深对雨的理解。

3. 观察与描述:(1)让学生穿上雨衣,拿起雨伞,走出教室,观察雨中的景象;(2)返回教室后,让学生用语言描述雨中的情景;(3)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雨中的乐趣。

4. 创作展示:(1)让学生用画笔和卡片,创作出雨中的景象;(2)展示作品,让大家共同欣赏和评价。

五、作业布置1. 观察并记录下次下雨的前兆;2. 写一篇关于雨中的趣事的作文;3. 收集有关雨的谚语和诗词。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雨的形成过程和特点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雨中情景的观察和描述能力;3. 学生对雨中乐趣的体验和创作展示。

语文《雨中》教案范文

语文《雨中》教案范文

语文《雨中》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想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雨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分析课文结构,领悟作者的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对课文细节的理解和推理。

(3)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雨中》。

2. 生字词卡片。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雨声录音,引导学生进入雨中的情境。

(2)引导学生自由发挥,描述自己印象中的雨。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分析课文(1)学生分段落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

(2)教师带领学生探讨作者的写作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5.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细节,如雨中的景色、人物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思考。

五、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雨的作文。

3. 预习下一课《雪中》。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熟读课文、生字词掌握以及作文的写作水平,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雨中》教案范文

《雨中》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课文《雨中》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通过描绘雨中的景象表达的情感。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欣赏美景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描绘手法及其作用。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激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雨中》的基本内容。

(2)分析课文中的描绘手法及其作用。

2. 教学难点:(1)领悟作者通过描绘雨中的景象所表达的情感。

(2)培养学生欣赏美景、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雨中》的作者及背景。

(2)激发学生对雨中景象的想象,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描绘手法及其作用。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点评。

4. 欣赏与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雨中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并引导。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教学重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雨中》。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雨中的作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描绘手法的掌握情况。

3. 学生欣赏美景、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4. 学生课堂参与度、合作意识及表达能力。

5.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雨中的景象,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意识,提高表达能力。

3. 情感教学: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欣赏美景、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4.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课雨中一、教学目标1.汉字学习:通过比较或分析汉字结构。

学习“傍、飘、淋、撑、仿佛、浮、筐、艳、皱、眉、脖、伴”等13个汉字。

2.词语学习:学习本课的18个新词语,要求会读,懂意思。

重点掌握“傍晚、飘、水淋淋、撑、仿佛、筐、红艳艳、手忙脚乱、七手八脚、调皮鬼、伙伴”11个常用词,要求会读、会写、会用。

3.句型学习:学习本课的3个句型,要求能结合情境使用。

重点掌握“满……、哪里……得过来呢、……也没法……呀”4.课文学习:掌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能够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

课文——《雨中》课内自读课文——《真正的施主》5.学会真实交际,体会文中助人为乐的社会风尚,提倡学生们向文中的主人公学习。

二、教学建议本课教学时间为5课时。

1.第一节课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第二、三节课进行课文学习。

第四节课自读课文的学习。

第五节课为交际与习作练习。

完成课堂练习,就本课主要内容进行相关话题的讨论,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成段表达能力。

2.词语和课文以提前预习、自学为主,课堂教学侧重检查预习的情况,解难答疑,交流体会。

3.教具使用。

利用多媒体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出示图片),比例:的图片、的图片、的运动造型图片,等等。

第一课时阅读理解课文一、教学目标通过自读理解、讨论交流,归纳完善,使每个学生做到完全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掌握课文的叙述顺序和表达方式,理解疑难句型,并能模仿造句。

二、复习1.200米“我”是怎么跑下来的?2.通过这次体育达标,“我”明白了什么道理?三、课文导入导入1:咱们家乡经常下雨或者下雪吗?下雨(雪)会给出门在外的人带来些什么麻烦呢?请大家说一说。

导入2:在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应该怎样去帮助别人?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中的姑娘遇到了什么困难,包括那些学生在内的群体是怎样帮助她的?四、初学课文1.方法和任务。

(1)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2)分小组朗读并交流初读感受。

2.预设问题:(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当时的天气怎么样?(2)从哪些地方看出来雨后的城市十分美?(3)文中是怎样写那群放学回家的孩子的?为什么要这样写?(4)那位姑娘在做什么?为什么会翻车?(5)翻车以后出现了怎样紧急的情况?3.教学提示: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先讲认识和理解,有多少说多少,不必求全;然后请学生回答预设问题:五、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

1.检查预习的情况①听写词语;②朗读段落;③做练习。

2.在小组中,每个人用重点词语造句或进行交际运用。

3.小组互动学习。

每个人整理自己不懂、不会用的词语,在小组中提出来,请其他同学的帮助。

通过讨论,解决部分疑难词,实在解决不了的,提交到全班,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

六、解难答疑让学生把不懂的字、词找出来,提交全班解决,教师加以总结、归纳。

1.词语。

(1)浮:①停留在液体表面上。

(跟“沉”相对);油浮在水面上。

②在水里游:他一口气浮到对岸了。

③(形)在表面上的:一层浮土。

④(形)轻浮;浮躁;他人太浮,办事不踏实。

注:只对第一个释义进行解释,其他释义就学生汉语水平而定,如若学生汉语水平较高,可通过一词多义的举例进行讲解。

(2)皱:起皱纹,眉头一皱。

同义词:褶;反义词:滑平。

(3)胖乎乎:脂肪多,肉多。

例:这个孩子胖乎乎的,真可爱。

2.多音字.sè色彩颜色zhōng 中国中央(1)色(2)中shǎi 色子zhòng 中毒fā发现tiáo 调皮调解(3)发(4)调理发ào 调动调查liǎo 了解了却一走了事kǎ卡车(5)了(6)卡le 看了说了完了qiǎ发卡dà大小shǎo 多少(7)大(8)少dài 大夫shào 少年3.形近字辨析飘:随风飞动。

例:雪花飘飘,红旗飘扬(1)漂:浮在液体上面不沉下去。

例:漂浮、漂流票:①钞票,纸币;②印的或字的凭证。

票额:门票、发票。

城:城市,跟“乡”相对。

例:进城,城乡差别。

(2)诚:不虚伪,真心实意的。

例:诚实,诚心诚意,以诚相见。

成:完功,完成,与“败”相对。

例:大功告成、成事不足捡:拾取。

例:捡苹果,捡到一元钱。

(3)脸:①面孔;②面子:丢脸;③脸色,面部表情,笑脸,变脸。

验:检查、考验。

例:测验、验血、化验、验算。

七、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布置作业。

1.课文小结,梳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拉苹果车翻倒的过程。

全文线索:苹果翻倒在马路上——姑娘手忙脚乱地捡苹果——一群孩子跑过来,七手八脚地捡起苹果来——小伙子跳下车,和孩子们一块儿捡起苹果来——捡苹果的人消失在雨中了,满满一筐苹果;又回到了三轮车上2.作业。

(1)口头作业:熟读课文,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能用自己的话复述。

(2)书面作业:抄写本课词语(3遍)并用本节课所学的3个句型造句。

第二课时深化课文学习一、教学目标1.联系课文描写的故事情节,认真把握人物的特点,理顺课文的条理。

2.掌握课文的结构。

二、细读课文1.理解课文中讲述的故事情节、人物特点,事件发生的顺序达到理解课文主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旨。

2.梳理课文叙述的方式,掌握课文的结构。

三、深学课文1.朗读课文(个人读、分组读、抽读、全班读等多种形式穿插进行)(1)串讲课文。

(1-2自然段)叙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景。

1.关于故事发生的时间,作者是怎样写的?(傍晚,天还没有黑)。

2.“为……所……”结构。

(1)导入:教师以替换的方式导入此结构。

人们忌讳“四“这个数字。

争“四”这个数字为人们所忌讳。

(2)句型操练:请学生跟教师大声说出下列句子。

部分牧民仍为大雪所困。

这部电影只为少数人所喜爱。

大家都为他的拼搏精神所感动。

(3)归纳:“为”在这里是介词,介绍施事,构成被动句,用于书面语。

(4)课堂操练:把下面的句子改成“为……所……”结构的被动式。

大多数人都不接受这种观点。

这部片子吸引了我们。

提问:什么时候开始下雨的?3.“还……就”结构。

(1)导入: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导入此结构。

师:艾力的个子怎么这么高?生:他还不到12岁就1米70了。

(2)句型操练:请学生跟教师大声说出下列句子。

他还没到18岁,就上大学了。

我们还没写完作业,灯就灭了,原来是停电了。

(3)归纳:表示连贯关系,前面的“还”引出第一件事(通常表示否定意思),后面用“就”引出紧接着发生的第二件事。

(4)课堂操练:模仿上面的句子口头造句。

4.关于雨后的城市,作者突出了哪几点?(安静的,湿淋淋的马路,放学回家的孩子,行驶在路上的车辆)。

5.深刻理解这一段中一连用了两个比喻的用意。

每一个比喻句所用的表示比喻词都不一样,找到这些词并模仿连用比喻句。

6.深刻地理解“一群放学回家的孩子撑着的雨伞仿佛是浮在水面的一朵朵小花。

”这句话,除了写实作用外,还有什么别的意思?(第3自然段)叙述姑娘拉苹果的车翻倒了,苹果滚得满地都是。

提问:姑娘拉苹果的车为什么会翻倒?(拉得太多,路滑、心急。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些原因?车翻倒后的情况如何?为什么要描写苹果滚得满地都是?(一个人捡不过来和汽车轧上苹果的可能性。

)姑娘为什么来不及捡苹果?1.“哪里……呢”结构。

(1)导入:教师以替换的方式导入此结构。

这么多的作业,做不完。

这么多的作业,哪里做得完呢?(2)句型操练:请学生跟教师大声说出下列句子。

这么多的事,哪里顾得过来呢?这么多的菜,哪里吃得完呢?(3)归纳:由疑问代词构成反问句,表示绝对存在的事实;根本捡不过来。

“过来”在这里表示动作的完成意思。

(4)课堂操练:模仿上面的句子口头造句。

2.“也没法……呀”结构。

(1)导入: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导入此结构。

师:教室打扫的怎么样??生:风太大了,桌子怎么样也没法擦干净呀!(2)句型操练:请学生跟教师大声说出下列句子。

灯光这么暗,看也没法看呀!我们还是走吧,这么多的人,住也没法住呀!(3)归纳:表示没办法,只好顺其自然。

(4)课堂操练:模仿上面的句子口头造句。

(4——5自然段)描述大家帮助姑娘捡苹果的过程。

1.抓住姑娘的担忧和小男孩让她放心这两条线索,理解第4自然段。

3.小男孩是怎样指挥大家捡苹果的?从中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来?4.第5自然段为什么写了司机也停下车来帮助捡苹果?助人为乐是我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更是我们中华儿女的高尚品质。

(第6自然段)大家捡好苹果后,并不求姑娘感谢,就走了。

1.第一句话用两个“这样”互相呼应,后两句话中用“消失了”、“又回到了”来互相呼应,结束了全文。

2.文章为什么以“满满一筐苹果,又回到了三轮车上”来结尾?(暗示苹果一个也没有少,一切都恢复了正常。

)四、课文教学总结1.归纳文章的结构。

雨后的城市——湿淋淋的马路——翻倒在马路上的苹果——一群放学回家的孩子——小男孩指挥大家捡苹果,司机也停下车来帮忙——苹果捡完了,姑娘来不及说一声谢谢,大家就走了。

2.中心意思。

通过姑娘拉苹果的车翻倒在马路上,人们帮她捡苹果这件事,歌颂了我们社会助人为乐的风尚,特别突出了那群学生的热情,认真负责的好品质。

五、小结和布置作业1.口头作业:弄清楚全文的陈述顺序,按文章的结构完整地复述课文。

2.书面作业,抄写你喜欢的自然段。

(100字以上)第三课时强化训练一、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以课文为材料,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要求每个学生都能运用课文提供的材料、语言知识进行听、说、读、写。

选择本课的疑难知识点,通过适当的方法进行强化训练,达到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的目的,并进一步转化成习惯和能力。

二、听老师讲故事——听的训练老师对课文加以改编,可以增删、改变内容,使故事更加口语化,让学生容易听懂。

三、学生自编课本剧表演——听说训练学生分小组或在班内自由组合的基础上,分角色表演“姑娘”和“小男孩”“小男孩”和“司机”对话的场景,最好能用自己的话表演,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活动提示:一般推选2——3组表演即可,要求“观众”从表演小组对话语气、态度和情绪,对话内容是否完整,表演是否自然等方面进行观察,评选出最佳表演小组。

四、复述课文——说的训练1.方法和任务。

要求学生能够复述课文的主要结构,互相补充完善,然后小组推选代表在班级汇报。

2.复述要点。

傍晚时分下起了雨——雨后的城市——水淋淋的马路——回家的学生——翻倒在马路上的苹果——小男孩儿指挥大家捡苹果——安慰拉苹果的姑娘——拦住大卡车——苹果又回到了三轮车。

(1)在班里进行课文复述比赛,看哪位同学复述得好,分别记分。

(2)说说你帮助过别人的事或你受到过别人的什么帮助。

五、小结和布置作业1.口头作业:将本篇课文的内容讲给你的家人听。

2.书面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2)写出大家帮姑娘捡苹果的过程,要求过程完整,层次清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