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修复思路与技巧

合集下载

烧伤治疗与创面修复

烧伤治疗与创面修复

烧伤治疗与创面修复烧伤是一种常见的意外伤害,可对皮肤、组织和器官造成严重损害。

烧伤治疗与创面修复是挽救患者生命和促进康复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详细介绍烧伤的分类、原因、治疗步骤、创面修复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预防措施。

一、烧伤治疗1、烧伤的分类和原因烧伤可根据不同标准分为多种类型,如根据烧伤面积可分为Ⅰ度、Ⅱ度和Ⅲ度烧伤。

烧伤的原因主要包括热力、化学物质和电击等。

2、烧伤治疗的步骤和方法烧伤治疗一般包括以下步骤:(1)快速脱离致伤源:如火焰、高温物质等。

(2)冷水冲洗:用冷水冲洗烧伤部位,以降低局部温度,减轻疼痛和水肿。

(3)清洁和消毒:用生理盐水清洁烧伤部位,去除残留的热量和污染物,然后用碘伏等消毒剂消毒。

(4)包扎:用无菌纱布包扎烧伤部位,以保护创面,防止感染。

(5)抗感染治疗:使用抗生素药物预防感染,必要时可进行静脉输液。

(6)疼痛管理:给予患者止痛药物以缓解疼痛。

(7)促进创面愈合:根据创面情况,可使用促生长因子、生物膜等材料促进创面愈合。

3、常见的治疗方法和技巧(1)湿润烧伤膏(MEBO)治疗:湿润烧伤膏是一种具有消炎、止痛、生肌作用的中药制剂,可促进创面愈合。

(2)暴露疗法:将创面暴露于空气中,以降低感染风险,促进创面干燥。

(3)压力治疗:使用弹性绷带对创面进行加压包扎,以减少水肿和疼痛,预防感染。

二、创面修复1、创面的定义和损伤机制创面是指皮肤或黏膜的缺损,主要由创伤、感染、溃疡等原因引起。

创面修复是指通过一系列措施,促进创面愈合,减轻疼痛,预防感染的过程。

2、创面修复的原理和方法创面修复主要基于清洁、消毒、植皮等环节。

首先,彻底清洁创面及周围皮肤,去除坏死组织、分泌物和细菌,以减少感染风险。

然后,使用消毒剂进行消毒处理,杀死细菌,预防感染。

最后,根据创面大小和深度,选择适当的植皮方法,如自体植皮、异体植皮或人工材料植皮等。

3、常见的修复材料和技术(1)自体植皮:利用患者自身健康部位的皮肤组织移植到创面上,以促进创面愈合。

关于足踝部损伤的几个关键点及思考

关于足踝部损伤的几个关键点及思考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21年• 4月第23卷第4期Chin J ()丨.thopTrai丨ma. April 2021, Vo丨.23,No. 4关于足踝部损伤的几个关键点及思考马昕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骨科,上海 200040D0I:10. 3760/l15530-20210401-00169• 281 •.述评.Key points in foot and ankle injuryMa XinDepartment o f Orthopedics, Huasha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Fudan Universit y. Shanghai 200040, China D O I:10. 3760/l 15530-20210401-00169由四足爬行到双足行走,踩关节及足部小关节应 力增加。

运动关节损伤中以踩关节最为常见,高达 64.6% ;踝关节内、外侧韧带损伤约占全身韧带损伤 的80%。

芬兰2000年相比1970年踝关节骨折发病率 增加了 319%,在过去的20年间仍在进一步增加。

足部共41个关节,占双下肢关节数量的84%,在以踝关 节为主的大运动中包含了足部微动关节的三维运动,由此形成了人类站立、行走、跑步中的自然摆动运动 与“步态美”。

因此,踝关节的解剖轴线、生物力学及功 能重建等牵涉的问题更多。

正常的踝关节极少发生退 变性踩关节炎,而一旦踝关节的生物力学平衡遭到破 坏,则相比髋关节、膝关节更易发展为创伤性骨关节 炎。

本期共有相关文章8篇,聚焦足踝部损伤,均涉及 了本专业的前沿领域。

一、足踩部骨折(一)跟骨骨折跟骨骨折是最常见的跗骨骨折,占全部跗骨骨折 的60% ~70% ,粉碎性或塌陷性骨折较为常见。

在给 骨折固定增加了困难的同时,多伴发软组织损伤,故局部软组织条件及损伤程度影响着跟骨骨折的愈合 及术后并发症。

跟骨骨折的治疗要兼顾软组织和骨折 复位的平衡。

通过扩大外侧入路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是近30 年来治疗跟骨骨折的最常用技术,其很好地解决了关 节面的复位问题,一直被认为是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的 首选方法。

VSD对深度烧伤后创面的修复效果及术后护理方法探讨

VSD对深度烧伤后创面的修复效果及术后护理方法探讨

VSD对深度烧伤后创面的修复效果及术后护理方法探讨【摘要】深度烧伤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创伤,对伤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

本文通过对VSD在深度烧伤后创面修复中的应用进行探讨,研究发现VSD能有效促进创面愈合,减少感染和瘢痕形成。

本文还分析了VSD术后护理方法,强调了术后护理对疗效的重要性。

我们还对VSD与其他疗法进行比较分析,并探讨了影响VSD术后效果的因素。

结论部分指出了VSD在深度烧伤后创面修复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了术后护理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展望和建议。

本研究对于深度烧伤后的治疗和康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深度烧伤、VSD、创面修复、术后护理、比较分析、影响因素、作用、重要性、展望、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VSD是一种通过局部负压来促进创面愈合的治疗技术,具有吸收渗出液、促进创面再生和提高愈合速度等优点。

研究表明,VSD在深度烧伤后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感染风险、缩短愈合时间,并改善愈合质量。

对于VSD在深度烧伤后创面修复效果及术后护理方法的研究仍有待深入探讨。

本文旨在探讨VSD在深度烧伤后创面修复中的作用和效果,同时总结VSD术后的护理方法,并进一步分析VSD与其他疗法的优劣势,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对VSD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在深度烧伤后的应用前景,为改善深度烧伤患者的治疗效果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VSD对深度烧伤后创面的修复效果及术后护理方法。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探讨VSD在深度烧伤后的应用情况,研究VSD对深度烧伤后创面修复效果的影响,分析VSD术后护理方法的实际应用效果,比较VSD与其他疗法在深度烧伤创面修复中的差异,以及探讨VSD术后效果的影响因素。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关于VSD在深度烧伤创面修复中的作用和术后护理的重要性的实际参考,从而为提高深度烧伤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1.3 研究意义深度烧伤是一种严重的外伤,不仅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创伤的分类和治疗

创伤的分类和治疗
心理干预还可以通过家庭治疗、团体治疗等方式,帮助患者建立社交支持网络,提 高应对创伤的能力。
心理康复
心理康复是指在创伤事件发生后 ,通过长期的、系统的心理治疗 ,帮助患者逐渐恢复心理健康的
过程。
心理康复的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 法、暴露疗法、眼动脱敏与再加 工等,帮助患者调整思维方式、
减轻恐惧和焦虑等情绪障碍。
详细描述
重度创伤可能包括严重的脑外伤、多 处骨折、内脏损伤等,这些伤害可能 危及生命,需要立即的医疗救治,如 手术、输血和重症监护等。
03
创伤的治疗
药物治疗
镇痛药
用于缓解疼痛,帮助患者 放松,促进伤口愈合。
抗生素
用于预防和治疗感染,确 保伤口不会恶化。
抗凝剂
用于预防血栓形成,降低 深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血栓和肺栓塞的风 险。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具有治疗 作用的基因导入到创伤部位的组 织和细胞中,调节细胞的生长和
分化,促进创伤愈合。
治疗方法的改进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创伤类型,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提 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并发症。
联合治疗
将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联合应用,如手术、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 ,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心理康复还可以通过社会适应训 练、生活技能训练等方式,帮助 患者适应社会和生活环境,提高
生活质量。
06
创伤治疗的未来发展
新技术应用
3D生物打印技术
利用3D打印技术,根据患者创面的形 状和大小,打印出适合的生物材料或 组织结构,用于覆盖创面或替代损伤 组织。
纳米药物传递系统
光学成像技术
利用光学成像技术,如荧光成像、光 学CT等,对创伤部位进行无创、无痛 、无辐射的检查,为创伤治疗提供更 准确的诊断依据。

新型敷料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与进展

新型敷料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与进展

新型敷料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与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创面修复作为外科领域的重要部分,其治疗方法与材料也在持续进步。

新型敷料的应用与研究已成为近年来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

新型敷料不仅在传统敷料的基础上进行了技术升级,更在材料选择、功能设计、生物相容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创新。

本文旨在探讨新型敷料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及其进展,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我们将从新型敷料的分类、特点、临床应用实例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展开详细论述,以期为创面修复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传统敷料与新型敷料的比较传统敷料如纱布、绷带等,在创面修复中一直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保护创面,防止感染,以及吸收渗液。

传统敷料在使用时存在一些明显的局限性,如更换频繁、易粘连创面、吸收渗液能力有限等,这些问题可能增加患者的痛苦,并影响创面的愈合速度。

相比之下,新型敷料在设计和功能上都有了显著的改进。

新型敷料不仅具备传统敷料的基本功能,还引入了许多创新的科技元素,如生物活性物质、纳米技术等。

这些新型敷料能够更好地模拟皮肤的自然环境,为创面提供更适宜的生长条件。

自粘性:新型敷料通常具有更好的自粘性,能够更紧密地贴合创面,减少更换次数,降低患者的痛苦。

透气性:通过改进材料和设计,新型敷料在保持创面湿润的同时,还能更好地保持透气性,减少感染的风险。

吸收能力:新型敷料通常具有更强的渗液吸收能力,能够有效管理创面渗液,保持创面的清洁和干燥。

生物活性:一些新型敷料还添加了生长因子、抗菌剂等生物活性物质,能够促进创面的愈合,降低感染风险。

新型敷料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与传统敷料相比具有显著的优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型敷料的设计和功能还将不断完善,为创面修复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三、新型敷料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疗领域的创新发展,新型敷料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其独特的优势和效果为创面修复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lizarov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lizarov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Lizarov技术的原理及应用1. 什么是Lizarov技术Lizarov技术是一种骨折愈合和骨修复的外科手术技术,由俄罗斯外科医生Gavriil Abramovich Ilizarov于20世纪50年代首次提出。

该技术通过应用外固定装置在骨折部位施加持久、渐进的牵引和压力,促进骨骼再生和愈合。

因为其创始人名字的拼写不一致,因此在不同的文献中,Lizarov技术也可以被称为Ilizarov技术。

2. Lizarov技术的原理Lizarov技术的原理基于骨骼的生物学和力学学原理。

通过外固定装置的施加,该技术实现了以下原理:•骨折部位的牵引:通过应用外固定装置的拉力,使骨折端之间产生一定的间隔,从而刺激骨骼的生长。

•骨骼的压力刺激:通过外固定装置的压力,刺激骨骼的再生和愈合。

•骨代谢的调节:外固定装置的应用能够改变骨骼周围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调节骨代谢,促进骨折部位的愈合和骨骼再生。

以上原理共同作用于骨折部位,加速骨骼的愈合进程。

3. Lizarov技术的应用Lizarov技术在骨折愈合和骨修复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3.1 骨折愈合Lizarov技术在骨折愈合方面被广泛应用。

通过外固定装置的施加,骨折端可以保持稳定,并受到持续性的牵引和压力刺激,促进断裂的骨骼再生和愈合。

3.2 骨延长Lizarov技术可以通过延长外固定装置的调整,实现骨延长的效果。

该技术适用于骨短缩、矫正不良骨折等情况下的骨延长。

3.3 骨畸形矫正Lizarov技术在骨畸形矫正方面有重要应用。

通过外固定装置的调整,可以实现对骨骼畸形的矫正,比如肢体矫形畸形、关节畸形等。

3.4 肢体重建Lizarov技术也被用于肢体重建手术。

在严重创伤或恶性肿瘤切除后,通过应用外固定装置,可以实现肢体骨骼的重建。

3.5 骨感染治疗Lizarov技术在骨感染治疗中也具有应用前景。

通过外固定装置的施加,可以保持骨骼稳定,促进创面愈合和骨骼再生,有助于肢体骨感染的治疗。

修复伤口的最快方法

修复伤口的最快方法

修复伤口的最快方法
首先,清洁伤口是修复伤口的第一步。

用温水和肥皂轻轻清洗
伤口周围的皮肤,去除污垢和细菌。

注意不要用酒精或碘酒清洁伤口,这样可能会刺激伤口并延缓愈合。

清洁后用干净的纱布轻轻擦
干伤口周围的水分,保持伤口周围的皮肤干燥是很重要的。

其次,使用抗菌药膏。

在清洁伤口后,涂抹一层薄薄的抗菌药
膏在伤口表面,这样可以防止细菌感染,促进伤口的愈合。

选择适
合自己的抗菌药膏,可以咨询医生或药剂师的建议。

然后,覆盖伤口。

使用透气性好的创可贴或敷料覆盖伤口,这
样可以保护伤口免受外界污染,减少摩擦和刺激,促进伤口的愈合。

定期更换敷料,保持伤口干燥和清洁。

另外,保持伤口周围的皮肤干燥。

湿润的环境容易滋生细菌,
延缓伤口的愈合。

可以在医生的建议下使用适当的干燥剂或吸湿敷料,保持伤口周围的皮肤干燥。

最后,定期检查伤口。

定期检查伤口的愈合情况,如果发现伤
口红肿、流脓或有异常疼痛,应及时就医,避免感染的发生。

修复伤口的最快方法是综合多种因素,包括清洁、抗菌、覆盖
和保持干燥等。

正确的处理方法可以帮助伤口更快地愈合,减少感
染的风险。

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注意伤口的处理,做到及时、正确地修复伤口,保护自己的健康。

损伤控制外科的概念

损伤控制外科的概念

损伤控制外科的概念引言损伤控制外科是一门关注重伤急救和创伤病患救治的外科学科,目的是通过有效的急救措施和手术干预,最大限度地减少损伤病患的死亡率和残疾率。

本文将从损伤控制外科的定义、历史发展、术前准备、手术技术以及术后管理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损伤控制外科的定义损伤控制外科是一种在临床创伤病患中应用的外科技术,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尽快有效地控制损伤,最大限度地减少病患因损伤所导致的死亡和残疾。

损伤控制外科强调时间的紧迫性和简化的手术技术,以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和创伤病患暴露在严重的生理创伤反应中的时间。

损伤控制外科在病患到达医院后的前期救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拯救病患生命的关键环节之一。

二、损伤控制外科的历史发展1. 第一阶段:战时损伤控制损伤控制外科最早的应用是在战地医疗中。

20世纪初期,战争的创伤给医疗工作者提出了极大的挑战,难以应对大规模的创伤病患。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军医们开始探索并实践损伤控制外科的概念,通过实施迅速有效的手术、出血控制以及器官修复,显著地降低了战争中创伤的致死率。

2. 第二阶段:经典损伤控制外科的发展随着战争的结束,损伤控制外科开始在民用医疗领域得到重视和发展。

20世纪60年代,损伤控制外科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此时,医学界开始认识到在病患的创伤病情得到充分控制之前应暂时放弃完整修复创伤损伤的方法,以实施简单的手术或非手术干预来控制病情。

这一思想的提出,使得更多的创伤病患得以幸存,奠定了损伤控制外科的基础。

3. 第三阶段:现代损伤控制外科的发展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对创伤病患救治经验的积累,损伤控制外科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现代损伤控制外科不仅注重损伤的急救处理,还关注术前准备、手术的精细化和器官的保护等方面。

随着损伤控制外科理论的不断完善和技术的创新,其在创伤救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三、损伤控制外科的术前准备1. 伤情评估在进行损伤控制外科手术前,医生需要对病患的伤情进行全面评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面评估及修复思路
• 创面特点:电烧伤出口,清创后跟腱部分 缺损,跟腱外露,电烧伤创面基底血供差 ,不足以提供植皮所需血供。
• 修复方法: • 1 如想早期修复该创面,必须皮瓣修复! • 2经反复清创长期换药,肉芽生长后植皮
修复。
两种方法的优缺点
• 方法(皮瓣法)1:修复时间短,最大程度 挽救局部间生态组织,最大程度保留了患 肢功能,外观和形态良好,局部耐磨。
几个植皮的典型病例
• 非功能部位,基底血液循环可,封闭创面 为主。如下病例:
功能部位中厚整张皮片移植
全厚皮片移植
必须用皮瓣修复的创面
• 1、局部组织缺损,基底骨骼、肌腱、重要 神经、血管外露的创面。或创面覆盖以后 还要进行深部组织修复的创面。
• 2、器官再造。 • 3、营养性溃疡。 • 4、各种洞穿性缺损。
• 青壮年,车祸伤,足背大面积皮肤缺损, 基底肌腱韧带破坏,骨骼肌腱外露
• 结论:皮瓣是满足早期修复的必须的手段 !
可供选择的皮瓣:
• 腓肠神经营养动脉皮瓣 • 游离皮瓣
分离出皮瓣
转移到受区,准备吻合血管
术毕,皮瓣血液循环好
术后7天的相片
病例6:左足远端组织缺损
病史特点:
• 青年患者,冻伤后双足远端坏死 • 病程2月 • 左足拇趾2趾坏死,清除后骨骼外露 • 结论:皮瓣修复
我们选用的皮瓣
病例3:踝部小面积溃疡
病史特点:
• 1.热液烫伤,病程2月, • 2、保守换药不能愈合。 • 3、足靴区,特殊部位,需要耐磨 • 4、清创后肌腱外露 • 5、小面积组织缺损 • 结论:皮瓣修复
可以选择的皮瓣
• 1、足内侧皮瓣 • 2、局部随意皮瓣 • 3、胫后动脉低位穿支皮瓣 • 4、足背动脉岛状瓣 • 5、腓肠神经营养动脉皮瓣 • 6、游离皮瓣
手术史 • 3、切口迁延不愈,形成慢性溃疡,病程3

足跟部慢性溃疡
Hale Waihona Puke 创面特点• 1、足跟部后分非承重部位组织缺损 • 2、骨质和内固定外露,可能存在骨感染; • 3、特殊部位,需要解决修复后耐磨的问题 • 结论:需用皮瓣修复
可能选择的皮瓣
• 腓肠神经营养动脉皮瓣 • 带神经足底内侧皮瓣 • 内踝上皮瓣(胫后动脉穿支皮瓣) • 足背动脉岛状瓣 • 局部随意皮瓣(旋转皮瓣) • 游离皮瓣
另一个思路来看皮瓣的作用
• 1、提供缺损的组织; • 2、提供额外的血供; • 3、改良创面的血供,为创面内的组织恢复
或愈合提供良好的血供。比如:肌皮瓣修 复骨折断端裸露的创面,褥疮、放射性溃 疡的修复等。 • 4、为后期或二期修复奠定良好的软组织基 础。
病例1:小腿内侧电烧伤皮瓣修复
• 病史特点: • 1、青壮年,高压电烧伤 • 2、小腿为电烧伤出口。 • 3、创面深度达肌腱,部分肌腱毁损。
• 方法2:由于电烧伤的特点,渐进性坏死, 反复清创和换药,时间长,局部组织毁损 严重,严重时可导致大出血。最终虽经修 复,但疤痕重,功能差!
可能选用的皮瓣
• 1、小腿内侧皮瓣 • 2、足背动脉岛状瓣 • 3、腓肠神经营养动脉皮瓣 • 4、游离皮瓣
病例二、足跟部慢性溃疡
• 1、壮年男性,无基础疾病 • 2、外伤后跟骨骨折及骨折复位克氏针固定
创面修复思路及技巧 刘永林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整形烧伤科
前言
创面修复中,选择植皮还是选择皮瓣修复, 是时常需要考虑的问题。现将我个人就创面修 复方法的选择和思路及技巧汇报如下,如有不 正确的地方,还请各位专家指正。
•几个基本概念
一、皮片和皮瓣
皮片和皮瓣:皮片是不含皮下组织的游离 断层组织,分为刃厚、中厚和全厚片,其 成活主要靠创面基底(受皮区)予以血供 ,自身不带任何血供。皮瓣(肌皮瓣)则 是带有皮下组织等组织的带血供或不带血 供(游离皮瓣)复合组织,其移植后成活 主要靠自身建立的血供,同时,可为被修 复的创面提供新的血供。
二、植皮?皮瓣?
• 植皮:貌似简单的手术! • 皮瓣:貌似望而生畏的手术! • 实际上,植皮操作简单,但要保证
完全成活,却并非简单? • 皮瓣貌似复杂,其实并非高不可攀
。植皮还是皮瓣,取决于创面!
• 1、取决于创面能否提供充足的血供;
• 2、取决于创面修复的要求:功能?外观? 后续的治疗?
三、植皮、皮瓣的效果?
题。 结论:高风险的皮瓣修复,但一旦成功,获
得的利益也是巨大的。
可以选择的修复方式
• 方案1:予以刃厚皮片移植。优点:容易成 功,满足了封闭创面的需要。缺点:不耐 磨,容易出现反复、迁延不愈的溃疡,严 重影响患者的行走功能。
• 方案2:带神经足底内侧皮瓣。优点:功能 和外观的完美统一。缺点:糖尿病人,风 险高。此外还可选择腓肠神经营养动脉皮 瓣,游离皮瓣等方式。
可能选用的皮瓣
• 剔骨皮瓣 • 附内侧皮瓣 • 游离皮瓣
病例7:足远端小面积缺损
病史特点:
• 壮年男性,车祸伤; • 第一、二跖骨骨折切开复位克氏针及钢板
内固定术后组织坏死 • 骨骼肌腱和内固定外露
可供选择的皮瓣
• 足背动脉逆行岛状瓣 • 随意皮瓣 • 游离皮瓣
病例8:足跟部缺损
中年男性,明确的足跟部绞伤病史。 基础疾病,糖尿病 特殊部位组织缺损,需解决感觉和耐磨的问
• 植皮效果不一定差! • 皮瓣效果不一定就好!
植皮适应症和效果
• 创面基底血液循环好,软组织丰富,非功 能部位,可用刃厚皮片(常选用头皮)封 闭创面即可;
• 功能部位,无骨骼肌腱重要神经血管外露 ,为保功能,予以中厚皮片修复。小面积 也可使用全厚皮片修复。中厚供皮区常为 大腿、腹部,供皮区常用刃厚皮片覆盖以 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和减轻瘢痕。
我们的修复方式
病例9:胫骨骨折术后内固定外露, 保留内固定的游离肌皮瓣修复
• 病例特点:明确的外伤史和手术,壮年男 性,术后内固定外露并感染。
病例四:足内侧远端电烧伤
• 病史特点: • 青壮年,高压电烧伤出口 • 足内侧远端 • 清创后骨骼肌腱外露 • 结论:皮瓣修复
足远端内侧创面
可以选择的皮瓣:
• 第一趾璞皮瓣 • 足背动脉逆行岛状瓣 • 足底内侧皮瓣 • 游离皮瓣
我们选择的皮瓣
病例五:足背撕脱伤后大面积缺 损
• 病史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