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青春有格》教案、导学案word版本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3.2 《青春有格》 教案3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3.2 《青春有格》教案3一. 教材分析《青春有格》这一章节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青春期是一个人生理、心理和社会角色发生重大变化的阶段,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青春期,明确青春有格的内涵,知道如何做到有格,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青春期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但可能存在一些误解和困惑。
学生已经学习了道德和法治的基本知识,但对于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青春期的特点,认识到青春期是一个人生理、心理和社会角色发生重大变化的阶段。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青春期,明确青春有格的内涵,知道如何做到有格。
3.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青春期特点的认识。
2.青春有格的内涵和如何做到有格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青春期的特点和如何做到有格。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3.情境模拟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青春有格的内涵。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典型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2.准备情境模拟材料,用于实践操作。
3.制作PPT,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道德和法治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提问:你们对青春期有什么认识?认为青春期是一个怎样的阶段?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在青春期遇到了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案例:小明在青春期遇到了生理上的变化,感到困惑和迷茫,但他通过与父母、老师的沟通,正确对待了自己的青春期。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案例谈谈自己对青春期的认识,以及如何做到有格。
–讨论:你们认为青春期有格意味着什么?如何做到有格?4.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讨论成果,让学生明确青春有格的内涵和如何做到有格。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3.2 《青春有格》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3.2 《青春有格》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青春有格》是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青春期的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抵制不良诱惑,做到心中有格,行为有度。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剖析,引导学生认识青春期的困惑和挑战,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和心理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他们开始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但同时也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缺乏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因此,他们在学习《青春有格》这一课时,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困惑和挑战,知道如何抵制不良诱惑,做到心中有格,行为有度。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学会自我调适和自我成长。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困惑和挑战,知道如何抵制不良诱惑,做到心中有格,行为有度。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让学生身临其境,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2.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2.教案:详细的教学设计文档。
3.课件:教学课件,包含图片、视频、动画等素材。
4.案例: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5.小组讨论:提前分组,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中。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青春期的困惑和挑战,引导学生思考:青春期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青春期?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困惑和挑战。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3.2青春有格学案

1)运用行己有耻的知识回答,你如何看待漫画中人物的行为?参考答案自我检测:1.C2.D3.D4.A巩固训练:1.C2..B3.(1)破坏共享单车的行为是缺乏羞耻心的表现,不利于社会的文明、和谐发展。
(2)A.“行己有耻”需要我们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做到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B.“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C.“行己有耻”更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_3.2青春有格教案(1)3.2 青春有格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认识和了解“行己有耻”与“止于至善”的含义和要求。
2.能力目标:增强对“行己有耻”和“止于至善”的理解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感和对传统思想文化的热爱之情,形成热爱、珍惜青春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做到“行己有耻”的要求。
【教学难点】“止于至善”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新闻播放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视频——五问“毒跑道”事件:早有预警为何堵不住漏洞?从新疆到东北,从内蒙古到深圳,近两年来,校园“毒跑道”事件层出不穷,学生家长怒发冲冠……集中爆发的校园“毒跑道”事件已经成为一个全国性事件,而其产生的根源之复杂、持续时间之长、涉及地域之广、带来危害之大可能超乎想象。
记者调查发现,“毒操场”“毒跑道”之所以一路“绿灯”查不出来,其背后是劣质产品盛行、低价中标、违规施工、标准缺失、验收不严,相关环节的监管形同虚设。
教师点拨:“毒跑道”严重危害师生的生命健康安全,拷问着社会的诚信道德。
在社会生活中诸如此类的事件频发,和谐社会的建设还任重而道远。
现实生活中,最起码的社会规则需要我们一起遵守,一些基本的界限要求我们不能逾越。
《青春有格》,青春年少的我们同样需要遵守规则和秩序,追求“行己有耻”,“止于至善”。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3.2 青春有格 教案设计

《青春有格》教案【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生活中做到知廉耻、懂荣辱,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品质,做一个“止于至善”的人。
2.能力目标学会辨别生活中的是非善恶,明确行为选择;学会见贤思齐,做到“止于至善”3.知识目标明确“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含义和要求。
【教学重点】自觉修身,追求“至善”的人生境界。
【教学难点】树立“行己有耻”的观念,并且自觉践行。
【教学方法】教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运用你的经验1.这是我们熟悉的田字格,由这个“格”你会联想到什么?2.“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言之有物,而行之有格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你如何理解这些语句中的“格”?教师总结:青春需要规范和引导,用规则、规范守护青春,一些基本的界线和底线是不可以逾越的。
(二)新课讲授活动一:“行己有耻”的认识材料分析:卢梭在其自传体作品《忏悔录》中,以诚实、坦率的态度和深刻的内省,叙述了自己出生以来五十多年的往事。
把其生活中违背道德的小事披露无遗,其中忏悔了他年轻时犯下的一个错误:一次他偷了主人一条漂亮的丝巾,却反过来污蔑女仆偷窃,那个无辜的女仆因此蒙受屈辱。
事过多年,卢梭一想起此事,内心还隐隐作痛。
提问:说说卢梭上述做法给自己的启示?教师总结:“行己有耻”需要我们有羞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
.材料分析:社会生活中存在很多规则,这些规则让我们的生活安全而富有意义,例如:不伤害别人;不说谎、不欺骗、;遵纪守法;互相尊重……思考讨论:1.你认为还有哪些规则需要遵守?2.有人认为,只要不被发现,说谎、欺骗是可以的,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为什么?教师小结: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触碰法律的事情更不能做。
3.行己有耻需要我们怎么做?教师小结:(1)需要我们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
(2)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和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青春有格》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青春有格》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青春有格》是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讲述了青春期的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何自律自省,做到心中有规则,行为有底线。
本章内容旨在引导学生认识青春的价值,明确人生的目标,培养健康的人格。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但同时,他们也会面临各种困惑和挑战,如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对人际关系的处理等。
因此,在这个阶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人生目标,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青春的价值,认识到青春是人生中宝贵的阶段。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人生目标。
3.培养学生自律自省的习惯,做到心中有规则,行为有底线。
四. 教学重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认识青春的价值,明确人生目标。
2.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自律自省的习惯。
五.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情景模拟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通过实际案例和情景模拟,让学生深刻体验到青春的价值和人生的目标。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和资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2.准备情景模拟的道具和场地,用于模拟实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青春期的真实案例,引发学生对青春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知识点,引导学生了解青春的价值,明确人生目标。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谈谈对青春的认识,以及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4.巩固(5分钟)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到心中有规则,行为有底线的重要性。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做到自律自省,做到心中有规则,行为有底线。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青春的价值和人生的目标。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内容。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_3.2青春有格导学案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_3.2青春有格导学案课题:第三课第二框青春有格班级:姓名:小组:【学习目标】正确认识“行己有耻”与“止于至善”的含义和要求。
【学习重点】理解行己有耻,止于至善[合作学习]对议:同桌互相帮助,解决下列问题。
一、结合基础感知的内容,检查知识点的勾画情况。
二、共同解决探究未知中的疑惑。
组议:小组内讨论下列问题:活动一:行己有耻【关键词】校园暴力道德底线2016年6月12日,据中国政府网消息: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近期校园暴力频发作出重要批示。
批示指出:校园应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
校园暴力频发,不仅伤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
教育部要会同相关方面多措并举,特别是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坚决遏制漠视人的尊严与生命的行为。
(1)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总理的批示对处于青春期的我们有何启示。
(2)结合“行己有耻”的有关内容,预防校园暴力,你想对同龄人说些什么?活动二:止于至善【关键词】人生至善至美材料参考课本30页探究与分享,对于小勇的做法几位同学议论纷纷小明说:做好事,就要做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到敬老院做义工微不足道。
小刚:他能坚持一辈子?我才不相信呢!小红:虽然我没做过,不过小刚能做到,我也可以试试。
小兰:小强真棒,换成我,不一定能做到。
(1)谈谈小勇展示了怎样一种精神境界和精神状态。
(2)你如何看待上述同学的议论?(3)面对学校的号召,你会怎么做?课堂检测1.“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言有物而行有格也。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对于这些语句中“格”的解读不符的是 ( ) A.标准 B.改正 C.局势 D.法式2.青春并不意味着肆意放纵,总有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越。
这些规则和界限主要包括 ( )①道德规范②法律法规③纪律④“帮派”约定A. ①②③B. 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要求我们“行己有耻”。
引导我们辨别是非,作出正确选择的主要因素是 ( )A.个人的情感好恶 B.自身的愿望C.羞恶之心 D.他人的评价4、“止于至善”是一种精神境界,是我们的追求。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3.2青春有格导学案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3.2青春有格导学案青春有格【学习目标】1.理解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含义;掌握落实和践行“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要求和途径。
2.运用多媒体、价值澄清活动,让学生发挥课堂的主体作用,探究合作的解决问题。
3.青春期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崇尚追求至善的境界。
学习重点:做到“行己有耻”的要求。
学习难点:“止于至善”的重要性。
一、自主学习1.行己有耻(1)青春并不意味着,总有一些不能违反,一些不能逾越。
孔子说:“行己有耻。
”意思是说,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的就不去做。
(2)我们要, ,有所为,有所不为。
“行己有耻”需要我们有,不断辨别“耻”的能力。
“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触碰的事情不能做, 的事情坚决不做。
“行己有耻”更需要我们,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
2.止于至善(1)“止于至善”是人的一种,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有我们的“至善”。
“止于至善”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
(2)(1)从做起。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在生活中寻找“贤”,将他们作为榜样。
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才会变得。
养成的习惯。
检视自身的不足,不盲目自责,积极,通过和, 自己的行为,“止于至善”。
以,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
二、合作学习1.“行己有耻”对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2.“止于至善”要求我们如何做?三、复习巩固1.“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言有物而行有格也。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对于这些语句中“格”的解读不符的是( )A.标准B.改正C.局势D.法式2.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开始注意自己的衣着打扮是否大方得体,行为举止是否符合学生的身份,言谈话语也开始有所顾忌和选择。
这些都是( )A.自负自傲的表现 B.知廉耻、懂荣辱的表现C.虚荣的表现 D.自卑的表现3.青春并不意味着肆意放纵,总有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越。
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青春有格》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青春有格》导学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青春有格》导学案【学习⽬标】1.知识⽬标:正确理解“⾏⼰有耻”与“⽌于⾄善”的含义和要求。
2.能⼒⽬标:提⾼辨别是⾮的能⼒,能够在学习、⽣活中做到⾏⼰有耻,⽌于⾄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标:培养⾃⼰的荣辱意识和对传统⽂化的热爱之情,珍惜青春⽣命,以修⾝为本,追求理想的境界。
【学习重点】做到“⾏⼰有耻”的要求。
【学习难点】⽣活中如何践⾏“⽌于⾄善”。
【学习过程】⼀.情境导⼊学⽣李刚⾝着奇装异服,迈着“猫步”……李刚(唱着歌):太阳当空照,花⼉对我笑……(⼀边唱歌⼀边⾛进教室)教师:停!你看你这个样⼦,成何体统。
李刚:这是个性,这是帅呆了,酷毙了,⽼师你OUT了,你不懂我们青春少年……问题:青少年勇于实践,敢于尝试,但青春可以肆意放纵吗?我的思考:⼆、对话教材,⾃主学习青春有格,怎样让⾃⼰的青春靓丽出彩?我们从博⼤精深的中华⽂化,从古圣先贤的教导中寻找答案。
请同学们与教材对话,⾃主学习,完成⾃主预习。
1.什么是“⾏⼰有耻”?“⾏⼰有耻”是说⼀个⼈,凡⾃⼰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
2.“⾏⼰有耻”对我们有何要求?(1)要有,不断提⾼辨别“耻”的能⼒。
(2)树⽴,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3)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
3.什么是“⽌于⾄善”?(1)在于使⼈达到的境界。
(2)“⽌于⾄善”是⼈的⼀种精神境界,我们应该有⾃⼰的,有我们的“⾄善”追求。
(3)“⽌于⾄善”是⼀种“虽不能⾄,⼼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种向往美好、的精神状态。
4.我们应如何践⾏“⽌于⾄善”?(1)从做起。
“勿以恶⼩⽽为之,勿以善⼩⽽不为。
”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省也。
”在⽣活中寻找“贤”,将他们作为。
(3)要养成的习惯,“⽇省其⾝,有则改之,⽆则加勉”。
三、新知探究探究(⼀):你说我说⾝边的“耻”问题:孔⼦说:“⾏⼰有耻”,我们要知耻,知道哪些是耻辱的事情,请同学们从学校、家庭、社会这三个⽅⾯列举可耻的⾏为:我的思考:家庭⽅⾯学校⽅⾯社会⽅⾯探究(⼆):读新闻,明道理新闻资料:“到此⼀游”近年来屡屡出现在各个旅游胜地,从⼋达岭长城到故宫铜缸,这次更是刻到了国外,埃及神庙惊现“到此⼀游”,这让⽆数国⼈感到羞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框青春有格
【学习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青春并不意味着肆意放纵,总有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越。
2.体会“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含义,能够在学习、生活中做到行己有耻,止于至善。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荣辱意识,“至善”的追求,能够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能够“见贤思齐”,端正自己的行为,追求理想的境界。
【重点难点】
重点:如何做到“行己有耻”
难点:培养学生“至善”的追求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师:小学生写字时,经常会用到田字格小字本,由这个田字格的“格”你会联想到什么?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言有物而行有格也。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里的“格”,你又是如何理解的呢?
学生讨论回答。
师:是呀,做人总会受到一些规则的约束,总有一些界限不能逾
越。
今天我们就这一话题展开学习——青春有格。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一)自主预习
1.青春并不意味肆意放纵,总有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越。
2.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3.“行己有耻”需要我们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
在行动之前,审查愿望;在行动之中,监督调节;在行动之后,反思效果与影响。
4.“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5.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而且是一面旗帜。
6.“止于至善”要求我们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
(二)合作探究
探究一:教材P28阅读感悟“卢梭的忏悔”及探究与分享
1.学生分享卢梭的《忏悔录》部分内容(见教材P28),体味其中的道理。
2.在社会生活中存在许多规则,这些规则让我们的生活安全而富有意义。
例如:不伤害别人;不说谎,不欺骗;遵纪守法;相互尊重;信守承诺……
(1)你认为还有哪些规则需要遵守?
交流点拨: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遵守网络规则,等等。
(2)有人认为,只要不被发现,说谎、欺骗也是可以的。
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为什么?
交流点拨:我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因为做人要有自己的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说谎、欺骗是一种不良的道德品质,不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
3.学生分享教材P29“增强自控力”的方法与技能
探究二:教材P30 阅读感悟“微尘”及探究与分享
1.学生分享教材P30 “微尘”的事迹,体味爱的奉献。
2.学生分享教材P30童小勇事迹,并探讨:
(1)你如何看待上述同学的议论?
交流点拨:上述同学的议论说明了少数同学心目中“对做公益事业能否长期坚持下去”持怀疑的态度;但更多的同学是赞赏童小勇同学的行为,并能从中受到感染、鼓舞,体现了榜样的力量。
(2)看到这封感谢信,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交流点拨:我会被童小勇同学的行为感染,为他点赞,并打算在学习中生活中以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去帮助他人、关爱他人。
探究三:教材P31相关链接及探究与分享
1.学生分享教材P31“杨震拒贿”,体味慎独的道德准则。
2.学习分享教材P31两种观点,探讨:
(1)你如何看待上述观点:
交流点拨:上述两种观点说明,做人要加强自身品德修养,对人对事都应尽心尽力,力所能及地承担应负的责任。
(2)想一想:“止于至善”的人应该具备哪些品质?
交流点拨:有远大志向、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不畏挫折、意志坚强、自强不息,等等。
拓展空间
每晚睡觉前,回忆一天的所作所为,反思自己一天的行为,有哪些进步?有哪些不足?思考如何改进不足,让自己变得更好?
交流展示生成新知
1.分组分别展示自主预习的内容,此部分可以一组展示,另一组负责评价,学生展示完后,必须有一定时间强化记忆,巩固基本知识点。
2.合作探究部分,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评比。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这节课我学会了:
这节课我未解决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