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鉴赏
第8章 中国建筑艺术鉴赏2

其特点是转盈秀丽,如曹衣出水,所以又称“曹殿”
顶。尤以重檐歇山顶玲珑而兼恢宏,多用于封建礼制中 次高级别的建筑物,如故宫的保和殿等。单檐歇山顶则 用于第四等的建筑物,如故宫的东西六宫。
故宫的保和殿
故宫的东西六宫
由两个九脊顶作丁字相交的,其插入部分称为抱厦,也
有十字相交的,使屋顶的造型更富于变化生动之致,但级别 不高。
四个正脊围成为平顶,下接庑殿顶。盝顶梁结构多用四柱,
加上枋子抹角或扒梁,形成四角或八角形屋面。顶部是平 顶的屋顶四周 加上一圈外檐。
盝顶灰背顶
在中心平顶部分使用灰背做法,与四面铺瓦的
屋面形成一种对比,让建筑的形式更富有变化,更有趣味。
中国古代建筑对色彩有严格要求。屋顶的色彩最重要,
黄色琉璃瓦屋顶最尊贵,为帝王和帝王特准的建筑(如孔 庙)所专用;宫殿以下,坛庙、王府、寺观按等级用黄绿 混合、绿色、绿灰混合;民居等级最低,只能用灰色陶瓦。 主要建筑的殿身、墙身都用红色,次要建筑的木结构可用 绿色,民居、园林杂用红、绿、棕、黑等色。
抬梁式构架的好处是室内空间很少用柱,甚至不用柱, 结构开敞稳重。屋顶的重量巧妙地落在檩梁上,然后再经过
主力柱传到地上。这种结 构用柱较少,由于承受力较大,柱
子的耗料比较多。 立贴式又称穿斗式,其特点是立柱从上而下直落台基,称
为落地柱,柱间不用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两根落地柱之
间的穿枋上另立短柱,与落地柱一起直接承桁,因此一般不 用斗拱。这种结构多用于南方。
第8章 中国建筑艺术鉴赏
石艳琴
据《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 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以待风雨”就
是以实用的需求为标准,而“取诸大壮”则表明了一种精神上
古代建筑艺术鉴赏

古代建筑艺术鉴赏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人类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
古代建筑风格独特,充满了文化内涵。
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探究,我们不仅能够充分感受到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更能够发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对古代建筑进行深入鉴赏。
首先要说的是古代建筑的布局和形制。
在古代建筑中,其建筑布局通常是以三进制或者五进制为主。
而其形制则以单檐、双檐和多檐为主,这些形制既体现了宏伟壮观的建筑风格,同时也表现了古人的审美观念和哲学思想。
其次,古代建筑的建筑材料也是一大亮点。
古代建筑使用的材料通常有木、石、砖、瓦等等,这些材料不仅质量上乘,而且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其中,木材是古代建筑的主要建筑材料之一,由于其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和生命力,所以也被誉为“天然财富”。
另外,古代建筑的建筑细部和雕刻也是其独特之处。
古代建筑中使用的雕刻手法通常有浮雕、高浮雕、走马彩塑等,古代建筑师对于建筑雕刻手法的灵活运用,不仅提高了建筑的艺术价值,而且也充分表现了古人对于生命和自然的崇尚感。
最后,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也是其值得探究的一大方面。
古代建筑不仅是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根源,而且也深刻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和人类智慧。
这些内涵通过古代建筑的设计和布局,一直留存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古代建筑是中华文化和人类建筑史上的一大瑰宝。
它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因此,通过对古代建筑的细致观察和深入鉴赏,人们不仅可以充分感受到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更能够深刻领悟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古代建筑不仅是艺术品,更是历史的见证。
它承载了一段段古老的历史和文化,传承着古人的智慧和劳动成果。
每一座古建筑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不仅是中国的民族瑰宝,也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列表。
古代建筑在建筑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华文明瑰宝”。
古代建筑所表现出的建筑美学和艺术风格,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文化和审美状况,也对今天的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之美(新)

中国古代建筑之美谢耀华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
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
中国古代建筑自新石器时代萌芽,商周时初步成型,秦汉至南北朝基本定型,隋唐至南宋成熟兴盛,元明持续发展至清代渐趋衰落,其发展过程历时数千年,其间的汉、唐、明三代,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三个高峰。
一、古代建筑类型;中国古代建筑种类繁多。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建筑为满足人们各种不同的需求而产生,并不断地发展完善。
依据不同类型的建筑所具有的不同性质,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出示图片):宫殿、宗教建筑、陵墓、园林、住宅、桥梁等。
宫殿、宗教建筑、陵墓、园林、民居、桥梁二、中国古代建筑的之美:(一)独特的木框架结构体系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
它的基本做法是以立柱和横梁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各构件之间的结点用榫卯相结合,构成了富有弹性的框架。
四根柱子组成“间”,柱子之间填筑门窗和围护墙壁,“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
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
在大型木构架建筑的屋顶和屋身的过渡部分,还有一种我国古代建筑所特有的重要构件,称为斗拱。
它是由斗形木块和弓形的横木组成,纵横交错,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
这种构件既有支承荷载梁架的作用,又有装饰作用(二)独特的群体组合形式1、中国古建筑以“间”为单位,再以这种单体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
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
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
历史名胜古迹解析与文化鉴赏

历史名胜古迹解析与文化鉴赏在中国这个拥有上千年历史的古国,有许多历史名胜古迹散落在各个角落。
这些古迹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人们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传承。
本文将对一些历史名胜古迹进行解析与文化鉴赏,带领读者领略其中的历史韵味和文化内涵。
一、故宫(北京)作为中国古代帝王皇宫,故宫不仅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居所,更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
故宫的建筑精美宏伟,其严谨的布局、独特的建筑风格以及丰富的文物艺术品使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在故宫的中国古代建筑中,气势恢宏的午门、精美绝伦的乾清宫、金碧辉煌的太和殿都向我们展示着中国古代建筑的辉煌。
二、长城(北京)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长城的建造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历经多个朝代的改建和修缮。
长城不仅作为防御工程起到重要作用,更以其宏大的规模和丰富的历史内涵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无论是险峻的山区,还是河流交错的平原,长城都扮演着历史和文化的捍卫者。
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陵墓之一。
其中的兵马俑雕塑、陶俑以及丰富的陪葬品展示了秦代的军事文化和生活面貌。
这些精美绝伦的兵马俑呈现了中国古代工艺水平的独特魅力,也向世人展示了古代文明的辉煌。
四、敦煌莫高窟(甘肃敦煌)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遗产,被誉为东方的艺术宝库。
这里保存了丰富多样、具有独特风格的佛教艺术壁画和雕塑。
在这些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千年前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情况,也可以感受到古人对艺术创作的无限智慧和艺术追求。
五、泰山(山东)泰山是中国的五岳之一,被誉为中华民族的灵山。
泰山不仅以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吸引着众多游客,更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闻名。
在泰山的腹地中,有着丰富的古代建筑和文化遗迹,例如明代的天街和泰山大街,以及多座古代庙宇。
登上泰山的人们不仅可以享受自然之美,更可以感受到古人对大自然崇拜的文化传统。
通过对以上历史名胜古迹的解析与文化鉴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中国古典建筑文化及鉴赏

2、衬托性建筑的应用 衬托性建筑,是中国古代宫殿、寺庙等高级建筑常用的艺 术处理手法。它的作用是衬托主体建筑。最早的并且很有艺 术特色的衬托性建筑便是从春秋时代建于宫殿正门前的 “阙”。明清两代,阙就演变成故宫的午门。其它常见的富 有艺术性的衬托性建筑还有宫殿正门前的华表、牌坊、照壁、 石狮等。 3色彩的应用 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在北方的 宫殿建筑中,很善于运用鲜明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房屋的主 体部分、也即经常可以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朱红色;房 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这样就更强调了阳 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门窗和檐下 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 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一些重要的 纪念性建筑,如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再加上黄色、绿色或蓝 色的琉璃瓦,下面并衬以一层乃至好几层雪白的汉白玉台基 和栏杆显出庄重。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
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在抵抗地震冲击力时,采用的是 “以柔克刚”的思维,通过种种巧妙的措施,其目标是以最 小的代价,将强大的自然破坏力消弥至最小程度。木构架结 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 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 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 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 性。又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 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 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 的特点,我国许多古代建筑都成功地经受过大地震的考验, 如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西应县木塔等建筑,千百年来 均经历过多次地震仍然傲然屹立。当代建筑设计以抵御9度 地震为目标,而我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基本上能达到这个要 求,而且其代价远远小于西方的“刚”,不能不让人叹服 “柔”的力量。
中国古代建筑鉴赏——长城篇

中国古代建筑鉴赏——长城篇中国古代的建筑史具有悠久的历史,最著名的建筑当属长城,它代表着中国古代富有文化情怀的一面。
让我们一起去鉴赏这个伟大、神奇、有价值的建筑。
从公元前7世纪到16世纪,中国皇室统治者持续修建长城,几千年来它一直有着辉煌的历史。
早期的长城是由土坝和混凝土结构的,它的主体是用石头、混凝土、土坝等建筑材料搭建起来的多功能基础设施,可以兼顾防卫、交通等多方面的要求。
古代的长城大多采用自然地形做外部结构,民间有“脊背如龙,翼跨四海”这一句来形容它的强大。
长城上有众多建筑现象,包括石门、楼台、台榭、牌坊、烽火台、官道、画楼等。
不同时期建筑种类有所变化,最典型的是都护府、大军营伍等,据估算有多达一万家的官署,台榭的数目在六佰至七百个之间。
它们多布置在峻峭山巅,分布长城两岸,部分也遍布在通往古代城市的官道上,可以提高路线安全性、执行官方任务。
在古代古建筑中,长城也有特定的风格。
它主要采用石制砌筑技术,整体造型简洁、整齐,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独特的美感。
长城所用的砖石不单单是工艺上的丰富,还要考虑到结构特点和受力特性,使得城墙抗拒风霜侵蚀,整体不受自然破坏的影响。
长城历经万代,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繁荣发展有着不可抹灭的贡献,它也是国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长城的路线众多,为游客带来更多的参观体验,其中又以长城保存最为完好的赤峰路段最受人们赞赏,它们成为许多游客拍照纪念所必不可少的绝佳体验。
建筑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古代建筑如长城尤其引人入胜,因其每一处细节都体现了古代文明、精湛匠艺以及古代皇室统治者铸就中华文明的伟大贡献。
正是这种巨大的历史文化背景,将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长城慑了出彩,每一处历史古迹都可以让人们深刻的思考。
专题四-项目二-中国古建筑文化鉴赏

59
中轴线
• 故宫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 这条中 轴线上。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 ,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 极为壮观。
17 2021/2/20
(六)彩画 原是为木结构防潮、防腐、防蛀,后来才突出其装饰
性,宋代以后彩画已成为宫殿不可缺少的装饰艺术。
18 2021/2/20
(六)彩画 彩画可分为三个等级:
1.和玺彩画 2.旋子彩画
3.苏式彩画
19 2021/2/20
1.和玺彩画:装饰图案大部分为象征帝王之尊的龙,其次 是凤、吉祥草等。这种彩画的等级最高,多用金粉描绘, 最为金碧辉煌。
25 2021/2/20
(七)屋顶
26 2021/2/20
(七)屋顶 1.庑殿顶——四面斜坡,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屋 面稍有弧度,又称四阿顶。
27 2021/2/20
(七)屋顶 2.歇山顶 ——即四面斜坡的屋面上部转折成垂 直的 三角形墙面。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依脊组成, 所以又称 九脊顶。
3.苏式彩画:将梁、枋合 起来作为画屏统一绘制 构图,在开口朝上的半 圆形画框(即“包袱”) 中画出主题内容,题材 多为风景、花鸟、人物、 故事等。
苏 式 彩 画 喜 鹊 登 梅
24 2021/2/20
(七)屋顶 屋顶是我国古代建筑中最突出的部位,我国古代工匠设
中国建筑鉴赏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曾经创造出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取得过科学技术上的伟大成就。
中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共同发展壮大。
建筑,既是物质建设,又是一种文化建设。
在各民族中,汉族的建筑数量最多,分布也最广;同时,各民族的建筑也各具特点,所以形成了中华民族丰富多采的建筑面貌。
中国古代建筑有些什么特点呢?它的独特体系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概括地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木构架的结构方式。
中国古代建筑,很早以前就采用了木构架的结构方式。
就是说,房屋的骨架都是用木料制成的。
它的基本形式是用木头柱子立在地面上,柱子上架设木梁和木枋,在这些梁和枋上面架设也是用木料作成的屋顶构架,在这些构架上再铺设瓦顶屋面。
这种木构架的形式,在两千年前汉代墓穴中的建筑模型上可以看到,历史上留存下来的大量建筑也多是这种结构。
这种木结构的建筑有许多优点。
在使用上有很大的灵活性。
我们常说中国房子是“墙倒屋不塌”,就是因为这些房屋都是用立柱,而不是用墙体承受上面的重量,墙壁倒了,房屋依然立在那里。
所以房屋的外墙和内墙都可以灵活处理。
外墙可以是实体的墙,在北方寒冷地带,可以用厚墙,在南方炎热地区,可以用木板或竹编的薄墙;也可以不用墙而安门窗;甚至房屋四周都可以临空而完全不用墙;这样就满足了殿堂、亭榭、廊子等各类建筑的不同需要。
在室内更可以按用途以板壁、屏风、槅扇分隔成不同的空间。
(2) 建筑的群体布置。
我们看到的中国古建筑,总是成组成群地出现,大到一座宫殿、寺庙,小到一所住宅都是这样。
先以最常见的住宅来分析,北方的四合院是住宅中最普通的形式,它由四座房屋前后左右围成一个院子,主人的住房在中间,子女用房在两边。
这种把房屋围成一个院子,主要建筑在中央,次要建筑在两侧成均衡对称的布置方式成了中国古建筑平面布局的基本形式。
宫殿是这样,寺庙也是如此,只不过宫殿庙宇的单体建筑更讲究,所围成的院子更大,前后左右组成的院落更多,成为更大的建筑群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寝:本是人们卧息的 地方。古代的王宫, 前面是殿堂即朝宫, 后面是帝王的居舍, 叫寝(后妃住的也叫 宫),所以古代有 “前宫、后寝”的说 法。陵墓也称为陵寝。
庑:厅堂、正房周围的房子叫庑,大屋也叫庑,所以太 和殿的四阿(四坡水)屋顶又叫庑殿式屋顶。
宇:屋檐。宇堂:屋檐下的正房前;宇达:屋檐和窗 户。“上栋下宇:上面堂顶的大梁和屋檐。把屋檐 反曲上去叫“反宇”。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 宙。 间:中国古代建筑计量或构成房子规模的基本单位, 就是两柱之间所夹的面幅,平常讲某殿堂面阔几间, 进深几间就是这个意思。一般都是单数,太和殿级 别最高,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 大成殿??间?
梁山伯与祝 英台之墓
丘:多意。土之高者叫丘, 所以天坛的祭天坛叫圜 丘;山阜(土山曰阜, 山无石者,象形,大陆 曰阜),也可叫丘;墓、 冢也叫丘,或者大冢才 叫丘。
林:圣贤的家
族墓地叫林。
如,孔林、 孟林。
七、建筑小品
建筑小品:牌坊·牌楼、 华表、碑、碣、幢、 影壁;
晋祠牌坊
陈设小品:铺首、铜鸟、 日晷、嘉量以及香 炉、鼎、石灯、石 龛等。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唐· 孟浩然《过故人庄》 )
榭:古代台上有屋叫榭,榭也是开敞的。常见“水榭歌台”。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 风吹去。”(南宋·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 院:墙垣围着的空地叫院。
三、居所建筑
府:古代藏钱财的处所叫府,贵族、官吏的办公和 居住处所也叫府。 第:第就是宅,如大夫第就是大夫的住宅。 庐: “王侯之宅称府,官员之宅称第,庶民之宅称 庐” (《明史· 舆服志》)。明代建筑等级森严, 并规定“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准施斗 拱”。(“三顾茅庐”“吾庐独破”) 邸:古代的国舍——国宾馆叫邸;大住宅也叫邸, 后世沿称王侯府第亦为邸。
四、宗教建筑
• 佛教建筑
• 寺:本是古代官署名称。秦以官员任职之所 , 通称为寺。如 : 大理寺 ( 职掌审核刑狱案件 ) 。 汉代,寺是官府建筑的通称 —— 凡府廷所在 都叫寺。
东汉明帝时,印度人摄摩 腾自西域用白马驮佛经来 洛阳,停驻在鸿胪寺(掌 朝贺庆吊之礼的官署), 就此创建白马寺,后世便 通称供佛的处所叫寺,后 来喇嘛教、伊斯兰教的礼 拜处所也叫寺。石窟的全 称为石窟寺。
西汉武帝时建设的建章 宫,此图是清人所绘的建章 宫想象图。建章宫以其壮丽 而留名千古,引人遐思。 图中左上部分为太液池, 池中小岛为蓬莱、方丈等 “神山”,池右三层高阁 为渐台。图中主体是沿轴线 布局的建章宫主体部分。
1.壁门 2.神明台3.凤阙 4.九室 5.井干楼 6.圆阙 7.别凤阙 8.鼓簧宫 9.娇娆阙 10.玉堂 11.奇宝宫 12.铜柱殿 13.疏囿殿 14.神明堂 15.鸣銮殿 16.承华殿 17.承光宫 18.兮指宫 19.建章前殿 20.奇华殿 21.涵德殿 22.承华殿 23.婆娑宫 24.天梁宫 25.饴荡宫 26.飞阁相属 27.凉风台 28.复道 29.鼓簧台 30.蓬莱山 31.太液池 32.瀛洲山 33.渐台 34.方壶山 35.曝衣阁 36.唐中庭 37.承露盘 38.唐中池
华表
碑
影壁
铺首
铜鸟
日晷
嘉量
香炉
鼎
石灯
石龛
斗 拱
中 国 古 建
秩 序 严 整
体现了封建礼制约束的县 衙布局图。建筑群体组合 林林总总,井然有序,象 征古代中国有条不紊的人 间秩序,空间序列少有西 方古典宗教建筑那样向高 空发展的,因而整个建筑 形象既有威势,又亲切近 人,而没有突兀的感觉。
文 化
与 中 国 古 建
共 舞
文字
由于中国拥有独特的文字艺术形式——书法,所 以古建筑中的文字基本上是以各种书法作品的形 式呈现出来的。它与建筑的美好视觉形象相互辉 映,产生一种气韵生动、形神兼备、节奏化了的 生命之”美”。 书法的介入不仅从内容上深化了建筑的意境,而 且从形式上起到了美化建筑意象的效果,对建筑 文化品位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是重要的 旅游资源。
抬梁式:柱子不 直接承托檩条,而是 柱子承梁,由梁或梁 上的短柱承托檩条。 这种结构多见于北方 民居和南北方的官式 建筑,是中国古代木 构架的主流。
穿斗式:柱子 直接承托檩条,柱 子之间用木枋子相 连,以加强柱子的 稳定性。枋子不承 重,所以和梁完全 不同,称为穿。穿 斗式屋架多见于南 方民居。
道家建筑
观:道教礼拜 之所称观, 有时也称庙 ( 如 吕 祖 庙),特别 的还称宫。
五、古城建筑
• 城:古代的城主 要 是 指 城 垣 (墙 )。我 国 筑 城的历史可以追 溯到4 000多年以 前的夏前时代 。 古文献中有大禹 父亲 “鲧作城 ” 的记载。
大理古城
福州古城垣 • 廓:廓是大而 空的意思。外 城的城垣叫廓, 故此有内城外 廓的说法。
雉:雉本是野鸡。 古代则以雉为城墙尺 度的量度单位,以长 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城墙顶上外沿的砖垛 叫雉堞。堞:堞就是 城墙上外沿突出的齿 状女墙。
六、陵墓建筑
陵:古代大的土岗叫 陵。到了汉代,
பைடு நூலகம்清东陵
陵是专指皇帝的
坟,成了皇帝坟 墓的专称。
墓:古代有墓而无坟, 不封(没有封土堆) 不树为墓。自孔子始, 筑坟丘,后来凡是埋 葬死者之地都泛称为 墓。但封建时代是有 等级的,王侯的墓称 冢,平民百姓的墓只 能称坟。
古建筑上的汉 字书法主要包 括建筑构件上 的书法装饰和 建筑内外附设 的书法作品, 如匾额、楹联 等。
文学
• 文学为现代人保留了宝贵的古建风貌:大量的古建信息、 历史渊源以及建筑艺术的发展轨迹留存在神话传说和《楚 辞》、《史记》、《汉书》等文学、史学经典中。如:
屈原的《九歌 · 湘夫人》中记载了南方水乡建筑的特 而《史记》和西汉的一些文学家留下了对阿房 《后汉书 · 梁统列传》中记载的东汉梁冀与妻子孙寿 司马相如著有《上林赋》,班固写了《两都 色。 宫等诸多宫室的记载。包括阿房、上林、长乐、 赋》描摹了当时长安、洛阳的盛景。 对街为宅、互相夸竞的记载,则是当时大起第舍的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未央、建章等宫殿。 社会风气的真实写照。 还有木构栋梁的雏形:“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 房。” 用桂木做栋梁,用木兰做屋椽,用辛夷(紫 色玉兰花)木做门楣,用白芷装饰间隔卧房。
宅:宅就是人所居住的房子,住屋也叫家宅。
别墅:在本宅之外另营建的第宅、园林叫别墅。 (唐· 王维 辋川别业) 廨:廨是官吏办理公务的处所,也叫公舍,古代亦 通称官署为官廨 。
庄:田家村落叫庄,山居园圃也叫庄。
居:居本是蹲坐的意思,处所也叫居,所以有“上 古穴居”的说法。 堂:堂是高大开敞的正室,并不一定朝阳。殿堂, 厅堂常为复合词。 室:古代士大夫的住宅,南北当明的一间为堂。堂 后里间的卧室才叫室,所以有“夫以妻为室”的 说法。 (“登堂入室”“正室、侧室”) 房:古代士大夫的高级住宅,位于中堂后墙后面两 旁的室才叫做房,位于旁侧的室也叫房。(正房、 偏房)
• 殿,高大的房屋,特指帝王所居和朝会的地方,或供奉 神佛的地方 ,后专指供奉神佛或帝王受朝理事的大厅。 故宫三大殿是其典型代表。还有大成殿。
阙:最早的阙只是宫门前两侧的方土台子。后来在台子上盖顶盖,观望 四方,所以又叫观。“积土四方高丈曰台,不方者曰观曰阙。”——“伤 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山坡羊· 潼关怀古》元· 张养 浩
馆:本义是高级客舍,宾馆。房舍华丽的官署、学 塾、书房、商坊、展览处所等都可命名为馆。 《病梅馆记》清·龚自珍。 收藏之所也叫馆,所以后世把藏书的地方叫图书 馆。 所:所是处所的意思,故有招待所之名。所也是一 组建筑的通称计量单位。
亭:本是停憩的意思,古代有驿亭、邮亭。有顶无墙,供休息用的 建筑物,多建筑在路旁或花园里。 台:用土筑成的四方形的高而平的建筑物 。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杜牧《阿房宫赋》 轩:古代叫有窗的长廊为轩,空敞居高之意思。
• 庵:盖有茅草 顶的圆屋叫庵 或庵。佛教僧 尼奉佛的小舍 也叫庵,女僧 (比丘尼,俗 称尼姑)修行 的处所叫尼姑 庵。
• 龛:安置佛像的椟叫龛, 道教偶像座外的木帐和安 置祖宗牌位的坐帐都叫龛。
藏(zàng) :藏物的 处所叫藏。在某些 佛教寺院中有专门 的别殿叫转轮经藏 殿,中设转经轮, 可旋转,转一圈, 即等于念完了一遍 经文 。
• 诸多古建受到文学的浸润、滋养而闻名于世, 与文学作品一起成为精彩的文化景观。 • 推荐阅读:《诗意的建筑(中国古代名建筑诗 文赏析)》,作者:马禄荷等,河南人民出版 社2006年出版。
• 庙:古代祭祀祖宗的宫 室叫宗庙,皇帝的祖庙 叫太庙,太庙以下皆叫 家庙;三代以后祭神的 宫室也叫庙。故宫端门 左侧即所谓“左祖”就 是太庙。奉祀名人的纪 念性建筑也叫庙。
祠:古代春祭曰“祠”; 供奉鬼神、祖先或先 贤的庙堂,家庙也叫 宗祠或祠堂。封建社 会,各个族姓几乎都 建有大小宗祠——祠 堂。纪念名人的建筑 物也叫祠。
• 塔:源于印度,原是给教祖保存遗骨(舍利)的小型坟墓, 梵语译音“窣堵波”,是在一个具有两层台阶的圆形(印度 式)或方形(犍陀罗式)的基础上覆盖着一个半球形(印度 式)或圆柱体上再加半球形(犍陀罗式)的坟顶(塔身)。 传入中国后,经过中土的重楼建筑结合,并与临近区域的建 筑体系相互交流融合,逐步形成了多种形态结构各异的塔系, 如楼阁式塔、密檐式塔、亭阁式塔、宝箧印式塔、五轮塔、 多宝塔、无缝式塔等。
宗 教 建 筑
中 国 古 建
形 制 俱 佳
一、威权建筑
最早围起来的房子就叫宫,供 祖宗牌位的庙也叫宫,只是到 了秦代, “宫” 才成为 天 子居所 的 专称。 后 来规格 很 高的寺、 观 也叫宫。如, 雍和宫。
宫
秦统一后,秦始皇嬴政以咸阳旧宫规模太小,于始皇帝三十 五年(公元前212年)在渭河南岸的上林苑中建造宏大的宫 殿建筑群——“朝宫”。秦始皇在位时修建了前殿,名“阿 房”。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仍继续修建,工程未完而秦 已亡。项羽军入关中时,阿房宫被焚毁。遗址在今陕西省西 安市西郊约15公里的阿房村。 据《史记· 秦始皇本纪》记载,阿房宫不仅规模异常宏 大,从整体规划图上看,把数十公里外的天然地形“南山之 巅”也组织了进去,气魄宏伟。现阿房宫西南有长方形巨大 的夯土台,东西绵亘长约1 000余米,南北宽约500米,后部 残高7-8米,台上北部留有秦代瓦残片,是阿房宫建筑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