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方法自学笔记(王重鸣)

合集下载

我也能读懂的,心理学原著

我也能读懂的,心理学原著

我也能读懂的,心理学原著提起心理学大师的原著,很多人都会皱起眉,对手指……不用说非心理专业的朋友,就连业内人士也常常心里打鼓:大师的著作都太高深,太艰涩,太难懂了,放在枕头边,恐怕只有一个作用——催眠。

呵呵……这的确是一个很客观的问题。

但在心理学的著作中,有一些书,出自大师们之手,却非常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而且其中的理论可以直接应用于成长和生活。

很多前辈说,想学好心理学,一定要读原著——真的,最初始的思想和观点,是最原汁原味的,零距离的,未经旁人咀嚼过的,哪怕是1890年的著作,也依然令人感到新鲜。

所以我特地筛选出以下这些很好懂的大师原著,推荐给大家,这些书我给很多朋友看过,他们都说很好读,也很好懂。

但需要强调一下的是,毕竟心理学是更靠近哲学的一种理论,所以它再好读也不可能像武侠言情哦~所以还是需要持久的兴趣和耐心。

希望喜欢心理学,还在“找门路”的朋友,能够轻松一些,踏上心理学入门之旅。

《诙谐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作者: (奥)弗洛伊德译者: 常宏/ 徐伟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年: 2007-3-1易读性:★★★弗大拿是精神分析的开山鼻祖,也可以说是心理学中数一数二的人物。

很多人不知道心理学是什么,但都知道弗洛伊德。

他老人家一生著述丰厚,并且像孔子一样四处讲学。

但都因为深奥难懂,导致很多跨入精神分析的人,爬进来就爬不出去……所以我一直比较建议,可以找一些同伴一起来讨论着读。

不过这本书《诙谐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探讨的是生活中的玩笑,幽默背后的心理秘密,贴近生活,比较起来,是大拿的著作中,较为易懂的一本。

可以让普通人很快了解无意识是怎么运作的,就是我们口头上常说的潜意识——这是精神分析的核心理论哦。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读弗大拿一般先看《梦的解析》,但经过长久的阅读之后,我发现,还是这本书比较容易入门。

另外,对于心理学的专业人士来说,《精神分析引论》也是入门的必读书。

《未发现的自我》作者: 荣格译者: 张敦福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年: 2007-03-01易读性:★★★荣格的书也是出了名的难懂,不过仅限于涉及宗教的那些。

医学心理学参考文献

医学心理学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第二章参考文献:王重鸣.心理学研究方法.北京市: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杨治良.内隐记忆的初步实验研究.心理学报,1991,23卷,2期,113-119.杨治良(主编).记忆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杨治良(主编).基础实验心理学.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郑昭明.认知心理学.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3.孟昭兰.人类情绪.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胡德辉.现代心理学.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孟昭兰.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Atkheim.R.(1972). Psychology today: all introduction(2nd).Del Mar: CRM.Coon,D.(1977).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Exploration and application. New York: West. Izard,C.(1977).Human emotions. New York: Plenum Press.第三章心理健康朱敬先. 2002年.《健康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梁宝勇. 2002年.《心理卫生于心理咨询百科全书》.南开大学出版社,洪炜. 1996年.《医学心理学》.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第四章变态心理⒈李心天主编 1998年医学心理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397-458⒉沈渔邨主编 2001年精神病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426-435,512-519,524-529⒊陈彦方主编 2001年 CCMD-3相关精神障碍的治疗与护理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43-259, 278-287,313-325⒋翟书涛相德森主编 1998年人格形成与人格障碍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42-336⒌范肖冬等译 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 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90-116,156-173⒍丁宝坤 2002年异常心理与不良行为见:姜乾金主编医学心理学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84-196⒎张伯源陈仲庚 1986年变态心理学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8⒏江达开 2002年变态心理见:李建林主编医学心理学三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94-114⒐丁宝坤 1987年变态心理学见:李鸣杲、金魁和主编医学心理学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 114-222 ⒑(美)伯纳德·D·贝特曼岳冬梅李晓白译丁宝坤李鸣杲审校 1995年心理治疗技巧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8-128第七章参考文献1.倪青.睡眠—人生的三分之一.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2.游国雄,张可经等.失眠与睡眠障碍疾病.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3.李融,花戎.失眠自然疗法.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李雪梅,杨华.失眠调养与护理.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5.徐俊冕.医学心理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6.乐华.网络心理行为公开报告.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7.周军,郑日昌,刘嘉.英特网使用与心理健康.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8.顾瑜琦,刘克俭.中华现代行为医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金伯利(美).毛英明,毛巧明译.网虫综合征-网瘾的症状与康复策略.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10.Patricia Wallace(美).谢影,苟建新译.互联网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11.Phillip L.Rice(美)著.胡佩诚等译.健康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12.李心天.医学心理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13.姜乾金.医学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4.张立生,刘小立.现代疼痛学.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5.李仲廉,华勇.慢性疼痛治疗学基础.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6.季建林.医学心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7.谭冠先.疼痛诊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8.姚东.生理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9.江正辉,王泰龄.酒精性肝病.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第八章参考文献岳文浩,张红静,潘芳.医学心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凌文辁,宾治世.心理测验法.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第十二章参考文献1. 姜乾金. 医学心理学. 第三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北京2. 时容华. 社会心理学. 第二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4. 上海3. 刘晓虹. 护理心理学. 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 北京4. 吕国香. 医学心理学.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 北京5. 史瑞芬. 护理人际学. 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4. 北京。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基础心理学(王晓钧)重点梳理第一章绪论1. (重点)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自身的一门科学,起源于希腊词根:phychc(灵魂)和logos (学问),原意为“灵魂之学”。

1879年,德国哲学家、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其研究对象是人和动物的心理现象。

具体的说,心理学研究以下内容:心理过程和心理个性3. (重点)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1)心理过程:指人类共同拥有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语言等,也包括注意②情绪和情感过程:在认识他人或客观事物时所产生的一定的态度③意志过程:一个人有意识地提出目标,制定计划,选择行为方式,克服困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心理活动就是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由于遗传素质和后天环境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又成为差异心理。

①个性倾向性: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稳定的态度。

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等②个性心理特征:是指在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

能力,气质和性格统称个性心理特征。

4.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的联系:(1)个性心理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的;(基础)(2)已形成的个性心理制约着心理过程的进行,并在心理活动过程中得到表现。

5. (重点)心理学学科性质的两个鲜明的特点:(1)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于一身(2)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于一身6. 心理学的分类: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1)基础心理学:研究重点在于从理论上揭示人类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

主要包括: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2)应用心理学:研究倾向于将基础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某一特殊群体,揭示这一群体的心理活动规律。

自考06059 心理学研究方法 复习资料

自考06059 心理学研究方法 复习资料

自考心理学研究方法必读2021年名词解释:1、研究假设(Hypothesis):是由理论所推衍出来的更为具体的预测,是针对研究问题提出的有待验证的、暂时性的、推测性的解答。

2、实验混淆(confounding):如果我们所设定的自变量其发生量的改变时,另一个已知或潜在的变量亦随之有量的改变,则这两个变量的作用就发生了相互混淆。

3、观察者间信度(interobserver reliability):指不同的独立的观察者针对同一观察所做记录的一致性程度。

4、便利抽样(convenience sampling):主要根据获得调查对象的容易程度和调查对象参加调查的意愿所进行的。

便利抽样是所有取样技术中花费最小的,抽样单元是可以接近的、容易测量的,并且是可以合作的。

便利取样是非随机抽样,所选取的样本缺乏代表性。

5、假相关(spurious relationship):如果两个变量间的关系可以通过第三个变量进行解释,那么这种关系就被称之为“假相关”。

6、操作定义(operational definition):指仅根据可观察的程度来解释概念,这个观察程度是来产生和测量概念的。

即从具体的行为、特征、指标上对变量的操作进行描述,将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可观测、可检验的项目。

7、外部效度(external validity):是指研究结果能够一般化和普遍化到样本来自的总体和其他条件、时间、和背景中去的程度。

8、内部效度(internal validity):指实验中的自标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

如果在试验中:当自变量发生变化时因变量随之发生改变,而自变量恒定时因变量则不发生变化,那么这个实验就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

内部效度与无关变量的控制有关。

9、交互作用(interaction effect):是指一个因子的效应依赖于另一个因子的不同水平,当一个自变量的效应在另一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上存在差异时,就表示出现了交互作用。

心理学研究方法

心理学研究方法

心理学研究方法(第一课)提纲⏹ 1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2 心理学研究性质与特征⏹ 3 研究问题的确定⏹ 4 查阅文献⏹ 5 实验设计、抽样设计⏹ 6 观察法、访谈法⏹7 学习中问题的讨论(一)⏹8 问卷法⏹9 测验法⏹10 心理统计初步⏹11 实验报告的撰写⏹12 学习中问题的讨论(二)怎样进行“研究方法”的学习哈佛大学学生对“学习”的三种理解1. 被动地获取知识2. 领悟到知识是与背景密切相关的和相对的。

教师被看作是对客观事物表达出其主观看法的许多人中的一个。

3. 自己创造知识,认为必须按照知识去做,并将其应用于具体情境。

考试要求研究方法的学习是为了在实践中运用开卷:提前给出题目,最后一堂课结束后一星期收卷。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30分)●第二部分:简答(30分)●第三部分:(40分)用所学的研究方法完成一项心理学研究设计,符合研究设计的基本要求。

包括:•提出理论假设、确定适当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确定数据采集的方案和研究计划第一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第一课)一、学习研究方法的目的1 评价有关人的行为(教育、医疗、管理);2 向与人有关的各实践领域提供科学依据;3 亲自进行心理学研究.二、心理学研究的目的⏹研究内容——行为⏹外显行为(overt behavior)与内隐行为(covert behavior)⏹目的:1 描述人的行为——这种行为的本质是什么?2 查明行为的相关和因果关系——这种行为为什么会发生?3 预测人的行为——这种行为何时发生?4 控制行为——把科研成果应用于实践——影响这种行为的条件有哪些?三、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要求和特征基本要求——1 客观性2 系统性 3 有效性 4 实用性特征——1 跨学科特性 2 研究对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 人的研究的文化特性。

四、研究方法与批判思维(第二课)1 科学研究的功能摆脱权威和个人直觉的局限性⏹提供一套收集资料的方法⏹制定出评价人的行为的规则⏹用普遍的、规律性的东西来指导实践2 批判思维批判思维是一种评价、对比、分析、判断和综合信息的能力判别一个断言是否为真,重要的是搜集支持和反对这个断言的证据,并对证据的质量作出评价。

心理学-课堂笔记

心理学-课堂笔记

心理学-课堂笔记《心理学》书本知识整理★一、心理学研究对象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主要是人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的形式以及规律的科学。

人的心理现象就是指心理活动经常表现出来的各种形式、形态或状态。

心理学一般为了方便,把人的心理现象划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它又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a.认识过程简称“知”,是人们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

b.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伴随的情绪和情感,通称为情感过程,简称“情”。

c.面对困难,人们确定目的、制定计划,去克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叫意志过程,简称为“意”。

(2)个性心理:分为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a.个性倾向性表现为需要、动机、信念、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等方面b.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个性心理是人的心理现象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普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联系: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师密切联系的。

人的个性是在心理过程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而个性又总是通过各种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

反之,已形成的个性心理又积极地影响着心理过程,而使人的心理过程总带着个性的色彩。

2、心理现象不仅人有,动物也有;3、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有意识,有自觉能动性。

4、心理内容:人的心理(意识)包括个体社会化过程心理过程1、心理的实质是:心理是头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而人的心理则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2、(1)人的心理、意识是与动物反映形式根本不同的最高级的反映形式。

(2)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A.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产生的源泉B.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a.心理一方面反映客观现实的性质和特性,一方面反映着人对现实的关系和态度。

b.个人经验左右着对现实的反映。

c.人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在它能支配和调节人的行为,能反作用于客观现实。

心理学名著(摘录

心理学名著(摘录

心理学名著+心理学经典书籍推荐心理学名著1、《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查普林和克拉威克著(James P.Chaplin & Theophile S.Krawiec)1960年出版。

本书围绕心理过程的传统题目或分支领域对于各学派体系和各种理论模式进行研究和评价,并重视对心理学发展的当前趋势的分析研究。

2、《实验心理学史》波林著(Edwin Garrigues Boring)1926年出版。

此书是美国首屈一指的心理学史著作。

全书共27章。

第1-8章的内容是近代心理学在科学中的起源,以生理学和神经生理学及人差方程式为主。

第9-13章的内容是近代心理学在哲学中的起源,以笛卡尔哲学,英国的经验主义和联想主义,法国的经验主义和唯物主义以及赫尔巴特哲学为主。

第14-16章论述实验心理学的建立。

第17章论述与冯特同时代的德国心理学家。

第18-19章分述“新”内容心理学与意动心理学。

第20章论述英国心理学。

第21-26章分述冯特后的各国心理学流派。

第27章作一扼要的回顾。

【人差方程式(个人方程式)1796年,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的马斯基林(N.Maskelyne)发现他的助手金内布鲁克(D.Kinnebrook)观察星体通过子午线的时间总是比自己落后十分之八秒,他以为这是金布鲁克粗心所致,因而将其辞退。

此事引起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的注意,他把自己的观察与其他著名天文学家进行比较,发现他们之间也存在误差,而这种误差并非个人的细心或粗心所致,而是导源于个别差异。

贝塞尔把人们之间观察时间上的个别差异以公式表示,称之为“人差方程式”。

人差方程式的发现刺激了人们对反应时间研究的兴趣,给早期的实验心理学提供了直接的研究课题。

人差方程又称个人方程式,是发现人与人反应时间差别的开端。

这与人的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的差别有关】【赫尔巴特的五种道德观念(Musterbegriffe):内心自由,个人意志与判断的关系;完善,多方面意志(强度、多样性和集中)的互相关系;仁慈,个人意志与他人思想之间的关系;正义,如果与他人发生实际冲突;公平,打算善或恶的后果】3、《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墨菲著 1929年出版。

心理学研究方法(王重鸣)

心理学研究方法(王重鸣)

心理学研究方法(王重鸣)心理学研究方法1.心理学研究具有科学研究的基本特点。

2.科学研究是对研究对象之间关系的命题所进行的有系统的、有控制的实际研究。

3.科学研究的目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描述对象的状况2)解释对象的活动过程3)预测对象将来的发展。

4.心理学理论:一组相互联系的概念与命题,它通过对变量之间关系的系统、具体说明,来描述、解释和预测各种现象。

5.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从各种事实中归纳出一定的理论,即从个别或特殊的知识中概括出一般性的原则、规律和定理;跟中这种理论演绎出各种有关假设,即从一般的知识出发,对特殊或个别现象作出推论和假设;以进一步的事实验证这些假设,从而进入科学研究的高一级水平。

6.笛卡尔是唯理论的创始人。

7.培根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8.方法论也叫方法学,是有关方法的理论和学说。

9.科学方法论:是有关所有科学的方法的理论,它以方法为研究对象,通过方法研究,改进、加强和发展科学方法,为科学研究提供最佳的研究方案和方法。

10.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作用:1)增加心理学研究的知识2)开阔心理学研究的思路3)提高评价研究的能力4)加强心理学的应用11.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主要内容:1)研究方法的发展与理论思路2)研究的设计与评价3)心里测量的理论与方法4)研究数据的分析与研究结果的报告12.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分类:观察法、实验法、模型法、测量方法、统计方法和其他研究方法。

13.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为标志。

14.费希纳进行了独立的心理学实验,提出了心理物理方法,揭示了客观刺激量和主观感觉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15.艾宾浩斯运用实验方法和无意义音节,测定了记忆和遗忘之间的数量关系,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

16.比纳和西蒙运用测验方法,编制了第一个智力量表。

17.构造主义心理学派(冯特),采用内省方法,研究意识、经验、心理结构。

18.行为主义学派(华生和斯金纳),主张用实验法,研究可观察、可测量、可控制的外显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研究方法自学笔记(王重鸣)心理学研究方法自学笔记第一章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特点与发展第一节心理学研究方法与科学方法论一、科学研究的一般特点和原则1、科学研究的特点科学研究与常识或日常经验的主要区别,就在于科学研究的系统性和有控制的特点。

(1)系统的理论框架与目的。

(2)控制的机制。

(3)严密的分析。

2、科学研究的目的与一般过程科学研究的目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描述对象的状况。

(2)解释对象的活动过程。

(3)预测对象将来的发展。

科学研究实际上是这样一个过程:从各种事实中归纳出一定的理论,即从个别或特殊的知识中概括出一般性的原则、规律和定理;根据这种理论演绎出各种有关假设,即从一般的知识出发,对特殊或个别现象作出理论和假设,以进一步的事实验证这些假设,从而进入科学研究的高一级水平。

3、辨证唯物论是科学研究的指导培根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培根的主要著作《新工具》强调了归纳法的重要性,他对归纳的三种方法:求同法、差异法和共变法作了详细论述。

笛卡尔是唯物论的创始人,他的《方法论》一书特别重视演绎法和教学方法的作用。

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严格地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就为基础,越来越称为科学研究的指导。

二、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作用1、增加心理学研究的知识。

2、开阔心理学研究的思路。

3、提高评价研究的能力。

4、加强心理学的应用。

三、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内容与分类1、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主要内容(1)研究方法的发展与理论思路。

(2)研究的设计与评价。

(3)心理测量的理论与方法。

(4)研究数据的分析与研究结果的报告。

2、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分类目前比较一致的分类,把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分成六大类:观察法、实验法、模型法、测量方法、统计方法和其他研究方法。

第二节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一、早期心理学研究方法19世纪末、20世纪初,心理学在发展中形成了许多学派,人们把这个时期称为“学派时期”。

二、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式1、大样本研究范式1925年,费歇尔在其经典著作《研究工作者的统计方法》中,把大样本范式引进心理学研究。

大样本范式以随机化程序选择大量被试,对他们进行较少量的心理学测试,从而检验与分析有关的心理学特征与发展过程。

大样本研究范式的基本思想是:一项研究所采用的被试越多,统计检验就越有效。

2、小样本研究范式小样本研究范式是由斯金纳在其名著《有机体的行为》中提出的。

小样本研究范式的基本思想认为,对少量的被试进行大量的心理测定,能够对其心理活动展开有效的研究。

三、定性研究方法所谓定量研究,是指从数量化的思路出发,运用心理量表或其他手段,对心理特征及心理活动作定量测定,并对所测得的数据进行严格的统计分析。

所谓定性研究,则是采用书面的、言语的和观察的方式,取得有关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的描述性资料,并对这些资料作出定性的分析。

目前最流行的定性方法有两种,个案分析法与文献综合法。

个案分析法,是指选在少量典型案例进行全面、深入的观察与分析。

文献综合法,是指从各种书面的、口头的方式获得有关研究对象的资料。

四、心理学研究方法发展的新特点1、研究的现场化与多分支特点。

2、研究手段的综合化、数学化和计算机化。

第三节现代科学方法与心理学研究一、信息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香农在贝尔系统技术杂志上发表的题为“通讯的数学理论”的文章,标志着信息论的诞生。

信息论是由数理统计方法来研究信息处理与传递的科学,是研究通讯与控制系统中信息传递共同规律的通讯理论。

1949年,米勒和弗里克发表了“统计行为论和反应顺序”一文,标志着心理学研究中开始运用信息测量。

二、控制论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维纳创立了控制论,控制论方法已被广泛运用于心理学研究,特别是应用心理学的研究。

控制论分析方法,是以某种标准来侦察系统状态的偏离,并采取步骤来矫正系统行为以消除差误,即通过反馈指导行为。

三、系统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建立了一般系统论。

所谓系统,是由许多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各部分组成的整体或实体。

系统方法,则是一种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

它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着重从整体与部分和与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和精确的考察对象,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与系统方法密切有关的,是所谓列联方法,列联方法是一种较为具体的分析手段。

它强调了系统之间关系的具体特征与模式,重视在变化的条件和具体的情况下研究对象的活动过程。

四、计算机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1、计算机的基本用途在心理学研究中,计算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用途:(1)研究数据的处理。

(2)心理学实验的操作与控制。

(3)心理过程的模拟和模型化。

2、计算机在心理学各领域研究中的应用(1)计算机在知觉实验中的应用。

(2)计算机在心理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

(3)计算机在临床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章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思路第一节心理学研究与因果关系分析一、因果关系分析的意义心理学研究中,经常以因果关系分析的水平作为衡量研究质量的标准。

因果关系分析的水平,实际上涉及到研究所包含的控制程序。

在心理学研究中,“控制”可以包含三种含义:一是指研究对于外部因素和实验情景的控制能力;二是指研究对于自变量的控制程度;三是指研究设计过程中的控制成分。

二、有关因果关系分析的若干理论1、休谟的理论观点英国哲学家休谟有关因果关系的理论观点,在心理学发展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2、穆勒的因果关系推论的标准穆勒对于因果关系的看法与休谟不完全相同,在某些方面可以说是前进了一部。

3、波普的理论波普强调了否证所假定的因果关系的重要性。

4、科林伍德等的活动理论科林伍德等许多科学哲学家提出所谓“活动理论”,以此解释因果关系。

5、海德的认识论观点与活动理论密切有关的,是一种“进化认识论”的观点,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海德的归因理论。

三、心理学研究中的因果关系分析心理学研究中因果关系分析的一些原则:1、因果关系的可检验性。

2、因果关系的层次性。

3、因果关系的复杂性。

4、因果关系的动态特点。

第二节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构思一、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思路1、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理论观点在心理学研究中,人们常常有意无意的运用某种一般的理论观点,主要是静态观点和动态观点。

静态的观点把心里学研究看成一种提供系统知识的活动,即发现新事实、增加新信息的活动;这种观点还把研究作为一种对所观察的心理现象进行解释的方式。

动态的观点又称为启发式观点,它强调理论和相互关联的概念图式,并以此开展进一步研究。

2、归纳与演绎采取归纳思路,主要关心的是数据,数据是一个技术性术语,相当于平时所说的事实。

采取演绎思路的心理学研究则强调理论解释的重要性,而数据主要用来决定某些备择解释的正确性,研究者的主要精力在于提出理论解释。

3、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假设建立明确的假设,这是理论构思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论假设是进行心理学研究时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

二、相互作用心理学的理论思路传统心理学研究中,主要采取了三种理论思路和概念模型,即特征论模型、心理动力模型和情景论模型。

特征论模型只重视人们的个性与智力特征;心理动力模型则主要强调人的“动态心理场”;情景论模型则主要通过环境的考察来寻找决定人们行为的主要因素。

相互作用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有四个方面:(1)个体的行为是他们与所处情景之间多方向的连续的交互作用的结果;(2)个体在这一交互作用过程中是有意识的和主动的;(3)在交互作用的人的方面,认识和动机因素是行为的基本决定因素;(4)在交互作用的情景方面,情景对于个体所包含的心理学意义是重要的决定因素。

目前,相互作用心理学已从个性研究,发展到社会心理、发展心理、教育心理、临床心理和工业心理等心理学分支,成为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理论思路。

三、测量理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是心理测理论,即对心理特征和心理活动过程的数量化测定与分析的理论原则。

经典的测量理论与方法,起源于本世纪初斯皮尔曼的早期研究,至今有七八十年的历史。

应该指出,经典测量理论形成体系,还是四五十年代的事情。

古利克森的著作《心理测验的理论》和洛德的《心理测验分数的统计理论》一书,对经典测量理论做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和分析,称为测量理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第三节理论模型的构建一、理论模型的一般问题1、什么是理论理论可以粗略定义为一组解释某些现象的相互关联的陈述。

陈述数目越少,能解释的现象越多,则理论越有功能。

在心理学研究中,理论主要有两种功能:第一,理论起着组织数据的作用。

第二,理论发挥着预测功能。

2、心理学理论构建的类型和方式(1)归纳理论归纳理论以数据为基础,把数据反映的实际关系组织为理论原则。

(代表人物:斯金纳)。

(2)演绎理论演绎理论从理论解释出发,寻求数据以检验理论的预测。

(代表人物:赫尔)。

(3)机能理论机能式理论综合了归纳与演绎两种成分,既强调数据,又重视解释。

(代表人物:费斯汀格)。

(4)模型模型被用于指导数据的收集并作为进一步研究的框架,因此,模型的进一步发展,将越来越类似于机能理论或演绎理论。

3、理论的评价在心理学理论的评价中,可以采用以下的标准:(1)简洁性;(2)精确性;(3)可检验性。

二、理论模型的准确性理论模型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本身的效度。

在心理学研究中,十分关心各种心理特征与行为在不同情景条件下的变化,并设法解释和预测心理活动的变化与发展,这些变化又称作“变异”。

研究表明,产生没能解释的变异的情况主要有以下三种:(1)在研究中运用了无关的或关系很小的自变量,因而不能解释因变量的变异;(2)在研究中没有考虑较多的、正在起作用的变量,所以没能作出比较正确的理论解释,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同时考虑多个变量;(3)虽然在研究中正确的选择与变量,却由于对变量的测量不准确而产生了差误变异。

差误变异是自变量无法解释的。

三、因果模型的构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发现、解释和预测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理论模型构建的基本方面也是表述这种因果关系,或叫做因果模型。

1、运用外源变量计量经济学研究提出,把变量区分为外源和内源变量,有利于因果模型的构思,这种思想已经被心理学家所接受和采用。

2、一般递归系统如果变量系统中在时间t上被作为内源变量的任何变量都不能同时作为另一内源变量的原因和结果,那么这种系统就称为“一般递归系统”。

3、因果模型的条件(1)规范的理论陈述(2)因果关系的理论假设(3)明确的因果顺序和因果方向(4)自抑式函数方程(5)明确的理论边界(6)模型的稳定性4、构建因果模型的基本步骤(1)提出理论构思和初步模型(2)变量的操作化和处理(3)以实际数据支持函数方程(4)实际数据与结构模型相结合第三章心理学研究的设计第一节研究的类型一、自然观察自然观察是心理学研究中常见的研究类型,它通过对自然发生的活动的系统观察或调查,分析和研究有关的心理特征、心理过程以及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