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衷情经典练习附答案
诉衷情阅读附答案

诉衷情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诉衷情郑楷酒旗摇曳柳花天。
莺语软于绵。
碎绿①未盈芳沼,倒影蘸秋千。
奁玉燕,套金蝉②。
负华年。
试问归期,是酴醿③后?是牡丹前?【注】①碎绿:水中绿萍。
②玉燕、金蝉:皆为女子头上饰物。
③酴醿:蔷薇科,花黄白色,开于暮春。
8.词作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感情的抒发起了什幺作用?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9.词的下阕表现了什幺样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8.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柳花飞舞、莺声娇柔、绿萍浮水、秋千影倒映池塘的艳丽春景图。
这美丽之景引发了词中女主人公对年华流逝、青春短暂的慨叹以及孤独寂寞之情。
以乐景衬哀情,使情之悲显得更为突出。
9.词的下阕表现了女主人公对远行人的思念之情。
以动作表现女主人公的情绪:把头饰都收起来表明无心打扮自己。
再以发问表现女主人公焦躁的心态,写出了对离人早早归来的盼望之情。
【备注】这是一首写闺中人春日怀人念远的小词。
上阕写春日艳丽之景。
柳花飞是动景,这是从视觉角度描写。
莺声“软于绵”突出了莺鸣声的娇柔,这是从听觉角度描写。
“碎绿”指水中绿萍,绿萍布满池沼,照应了“柳花天”对季节的暗示,又引出了下文。
这里的景物描写,画面优美恬静,给人以美感。
下阕抒闺中人之情。
所抒之情是悲情,所以上阕艳丽的景物描写是以乐景衬哀情。
词中主人公触景生情,想到离人未归,于是无心梳妆。
“奁玉燕,套金蝉”六个字写出了女主人公因离人未归而无心梳妆的情态。
最后直接发问:离人是酴醿花开以后归来,还是牡丹花开之前归来?语气急切,表明了主人公的焦躁无奈以及对离人早早归来的期盼之情。
济州道中寄叶勋秀才晁补之①晓路入西郊,新霜着鬓毛。
贫交借羸。
古诗词陆游《诉衷情》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15题。
(共10分)诉衷情1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2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①此词创作于陆游被弹劾罢官(1189年),退隐山阴故居期间。
②关河:关塞、河流。
此处泛指汉中前线险要的地方。
③沧洲:指靠近水的地方。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年”两句,词人再现了自己往日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
B.作者梦醒后不知身在何处,眼前只有尘封色暗的旧时貂裘戎装,心情惆怅。
C.词尾作者借“天山”代指曾经的抗敌前线,借“沧州”代指晚年闲居之地。
D.全篇主要表达了作者晚年退居山阴后,对时光飞逝、转瞬即失的无限感慨。
14.词的上阕运用了对比手法来抒情,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3分)A.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B.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唯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C.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D.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15.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词人的形象特点。
(4分)16.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任选其中四个小题作答。
(共8分)①《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一针见血地指出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②《过秦论》中,作者描写陈涉起义后得到天下热烈拥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氓》一诗成功运用比兴手法,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桑叶的枯黄、凋零写人抒情。
④杜甫《蜀相》中,用碧草、黄鹂写景色之美,却无人欣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诉衷情》阅读习题及答案

《诉衷情》阅读习题及答案陆游青衫初入九重城,结友尽豪英。
蜡封②夜半传檄,驰骑谕幽并③。
时易失,志难成,鬓丝生。
平章④风月,弹压⑤江山,别是功名。
[注]①作于诗人抗金失败后闲居山阴时。
②蜡封:用蜡固封以利保密的文书。
③幽并:幽州和并州,这里指金国占领地区。
④平章:品评。
⑤弹压:描绘。
一:(1)简要分析“蜡封夜半传檄,驰骑谕幽并”的作用。
(4分)(2)词的最后三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4分)(1)写出了诗人当年不分昼夜奋力抗金的情形,透露出无比振奋的心情。
(2分)与下阙中的闲居生活形成比照以助抒情。
(2分)(2)这是作者的激愤(自嘲)之语,“平章风月,弹压江山”本是闲人闲事,在作者眼中却成了另一种“功名”,(2分)表达了作者对当局错失收复时机的不满和自己闲居田园、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2分)二:1.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5分)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感情?请结合全词分析。
(6分)1.全词运用了比照(或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2分)。
上片回忆刚到帝京时意气风发、豪情万丈的情景(虚写)(1分),与下片描写晚年壮志未酬,而白发早生的感慨(实写)(1分),形成强烈比照,表现出了词人的无奈和愤懑之情。
(1分)2.(1)壮志难酬之情,词句“时易失,志难城”写时机失去,壮志难酬。
(2)感慨年华易逝,“鬓丝生”两鬓已经生白发。
(3)生活的无奈和愤懑之情,“平章风月,弹压江山,别是功名”写只好写文章品评风月,指点山川,建立另外一种“功名”。
诗人回忆刚到帝京时意气风发、豪情万丈的情景,比照当时失意无成的现状,给人强烈的落差感,因而写下此诗。
词的上片是忆旧。
词的下片是抒愤。
全篇率意而写,不假雕琢,语明而情真,通过上下片的强烈比照,反映出陆游晚年的不平静心情。
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的练习及答案

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的练习及答案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的练习及答案《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是宋代文学家陆游的词作。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的练习及答案,欢迎阅读!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注释:觅:寻找。
戍:防守。
暗:形容词作动词,变得暗淡。
貂裘:貂皮裘衣。
霜:白。
空:白白的。
空空的。
料:预料。
翻译:回忆当年奔赴万里外的边疆,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
从前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醒后不知它在何处?貂皮裘上落满灰尘,颜色为之黯淡。
金兵还未消灭,自己的双鬓却早已斑白,如秋霜,只能凭忧国的眼泪白白地流淌。
谁料我这一生,心始终在抗金的前线,人却老死在沧州。
阅读练习一:(1)比较本词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与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两句,其中的“空”字所蕴含的情感是否相同?试分析。
(4分)(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技巧?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词的内容进行分析。
(4分)参考答案一:(1)相同,“空”有“白白地”“徒然”的意思,都抒发了报国无望的悲愤之情。
本词中“空”字点染出这种近乎绝望的失望与痛苦,感情愈发的悲愤,沉郁。
陆游认为自诩为塞上长城有何用,年事已高,有心无力,“空”“已”二字相映,写出了无限沉痛,极大悲愤。
(回答出相同,且说出相同的情感2分,具体分析两句诗句2分)(2)词人直抒胸臆,把过去的壮志凌云、英姿勃发、渴望建功立业与现实的报国无门、惆怅悲凉、愤慨不满作对比。
塑造了自己鬓发已白、雄心不减、因时时牵挂边关而痛苦呻吟的爱国词人的形象。
(技巧及分析2分,形象及分析2分)阅读练习二:9.首句借用班超投笔从戎“以求封侯”的典故,意在表现什么?(2分)10.谈谈你对词中“泪空流”中“空”字的.理解。
“诉衷情” 阅读附答案

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幺颜色了。诗人象一位高明的水墨画
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
色。远远望去,再象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草色遥看近却
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三、四两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
努力学习,报效父母
参考答案: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1.写出了早春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的特点。(意思相同也可)
2.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答“热爱”也可)(2009 年湖南
娄底市中考语文试题)
【作者简介】
韩愈(768-842),字退之,唐代大文学家,中唐文章革新运动的主将。他
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青,近看却无,描画出了
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
努力学习,报效父母
美。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
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但若
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
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
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
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
努力学习,报效父母
答案: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诉衷情》_阅读附答案

“诉衷情” 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第7-8题(4分)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7.“关河”的意思是____ (2分)
8.以下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当年”两句,抒写词人往日投笔从戎,勇敢抗敌的情形。
B.“尘暗”一句用苏秦故事诉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发挥抱负。
C.“胡未灭”三句寄托岁月再也不,垂垂老矣,力不从心之感慨。
D.“此生”三句宽慰自己“天山”有将士守边,虽然安心养老。
参考答案:
7.指山川险要处(关塞河防)(2分)
8.D(2分)古诗陆游《诉衷情》阅读附答案。
晏殊《诉衷情》阅读答案及赏析

晏殊《诉衷情》阅读答案及赏析【阅读理解题目】:诉衷情晏殊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
恼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
眉叶细,舞腰轻,宿妆成。
一春芳意,三月和风,牵系人情。
(1)词中“恼他香阁浓睡”的“恼”是因何而恼。
(3分)(2)这首词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4分)(3)这首词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联系全词加以赏析。
(3分)【参考答案】:(1)因黄莺啼叫惊睡不得梦见心上人而恼(2)主人公眉如柳叶,腰肢袅娜,面对大好春光却视而不见,无心梳洗,懒于修饰。
刻画了一位美丽动人、满怀幽怨的主人公形象。
(3)以乐景衬哀情。
开头两句写景,色彩明媚,春意盎然,令人心醉神迷。
而香阁女子却对春色视而不见,因春感怀,睹景伤情。
从而把香阁女子的离情怨思烘托得更加强烈。
【赏析】:《诉衷情·东风杨柳欲青青》是北宋词人晏殊的作品。
这首词,上片以景衬情,下片则描绘人物时蕴情会意。
全篇借春风杨柳绘写浓春美景,衬比香阁女子的绰约风姿,曲传离思别意,景与情谐,物与人合,宛转含蓄,情致缠绵。
这首词,上片以景衬情,下片则描绘人物时蕴情会意。
全篇借春风杨柳绘写浓春美景,衬比香阁女子的绰约风姿,曲传离思别意,景与情谐,物与人合,宛转含蓄,情致缠绵。
词中化用金昌绪的《春怨》和王昌龄的《闺怨》诗,但有神无迹,如轻霜溶水,泯融无痕。
诗词都写到莺声惊梦生恼,春柳触发怨情,但诗中闺妇听莺声而小庭追打,见柳色而直说悔意,明朗爽利,感情真切;词里的香阁女子却只是浓睡不起,宿妆不整,娴静温婉,含而不露。
二者相比,感情表现上有隐显曲直之别,声情口吻上有坦露含蓄之殊,语言上有质朴明快和清丽优雅之异,意趣、韵味也自判然不同。
上片起笔“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先绘出一幅如画春景:东风吹温送暖,催引生机;杨柳因春风吹拂而萌发春意,虽未青青成阴,却染得人满眼春色;柳丝纤细,柳烟疏淡,似有若无,自有一种迷蒙意态;一番春雨初霁之后,柳色显得倍加清新,翠意撩人,秀色可餐。
(宋)仲殊《诉衷情》阅读答案

诉衷情
(宋)仲殊①
清波门外拥轻衣,杨花相送飞。
西湖又还春晚,水树乱莺啼。
闲院宇,小帘帏。
晚初归。
钟声已过,篆香②才点,月到门时。
【注】仲殊,俗姓张,名挥,仲殊为其法号。
尝应进士试不中,弃家为僧,曾住苏州承天寺、杭州宝月寺。
②篆香:又称百刻香,寺院常用其作为计时器来使用。
12. 下列关于本作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阕1-2句描写春风吹衣,杨花飞舞的美好景象。
B. 上阕3-4句写水波荡漾、绿树掩映、黄莺齐鸣的喧闹景象。
C. 下阕1-2句描写晚上刚回寺院看到的清幽寂静的院落屋子。
D. 下阕第3句描写月亮朗照的背景下作者撞钟、焚香的情景。
13. 对本作品的评价恰当的一项是
A. 清婉自然
B. 深沉含蓄
C. 凄清落寞
D. 空灵深沉
14. 本词中出现了两次表示时间的词“晚”(春晚/晚初归),请结合具体语境作赏析。
【答案】12. B 13. A
14. “晚”交代了特定的时间背景——“春天的晚上”和“很晚了才回到寺院”;由于这个特定时间带来的特定的情境——“独自一人”在宁静的氛围中漫步西湖欣赏清丽的美景;从而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轻松愉悦、闲静安适、从容自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
诉衷情
、解释:
1、词中“关河”是指
,“胡”是指______________ ,“天山”是指____________
2、梦断:
3、鬓先秋:三、理解:
1、诗中“当年万里觅封侯”说明作者年青时候的愿望是()
A. 为国家建功立业
B. 获得侯的爵位
C. 获取高官厚禄
2、从诗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几句可以看出这首词是陆游哪个时期的作品()
A. 少年时期
B. 青年时期
C. 中年时期
D. 晚年时期
3、下列对这首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当年万里觅封侯”中的“觅”字很传神,写出了年轻时词人的自信和坚定执著。
B.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借班超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C. 这首词运用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精神世界。
D.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是内心独白,也是对南宋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4、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开头两句,起笔突兀,抒写了词人当年投笔从戎、英勇抗击的情景。
B. “梦断”一句,语势急转直下,转慷慨激昂为伤感悲凉。
C. “胡未灭”三句写尽了词人的悲愤与痛苦;“谁料”二字更包含了无限感慨。
D. 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抗金杀敌的情景,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感慨。
5、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当年”两句,抒写词人昔日投笔从戎,英勇抗敌的情景。
B •“尘暗” 一句用苏秦故事诉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C •“胡未灭”三句寄托岁月不再,垂垂老矣,力不从心之感慨。
D. “此生”三句宽慰自己“天山”有将士守边,尽管安心养老。
6、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借用班超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报效祖国的壮志。
B .“梦断” 一句,语势急转而下,转慷慨激昂为伤感悲凉。
C •词的上片主要描述了词人盛年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
D •词下片中的“未”“先” “空”三字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沉痛悲愤和不甘。
7、下列对于《诉衷情》的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精品文档
A •词中“觅封侯”暗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现词人当年在梁州时也曾意气风发,有过象班超那样报国的雄心壮志。
B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九个字写尽词人一生心事,表现出词人年老体衰,面对敌寇嚣张而难酬壮志的一腔悲愤。
C •“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现出词人知道自己年事已高,不再有一心报国的志向,因此流露出的悲哀、失落和无奈之情。
D •《诉衷情》苍凉悲壮,上片叙事,下片抒情,通过今昔对比,生动地反映了一位爱国志士的坎坷经历和不幸遭遇。
&以下对本词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 •词中表达了陆游始终想收复中原失地的抱负。
B •上阙抒发了自己空有雄心壮志却又无所成就的感慨。
C. “此生谁料”表达了抗金事业未成的心有不甘。
D. 词人表达了人生终将年华老去的无奈感怀。
9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当年”两句,怀着自豪的心情回忆早年的从戎生涯。
B、“关河”两句,述说理想破灭只有在梦中才能重返前线。
C、“胡未灭”三句,写壮志未酬,梦醒后的悲凉心情。
D、“此生”三句,表明决意淡出政治,隐居沧州终老此生。
10、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的意思是作者回顾自己早年的生活。
B 、“胡未灭”中的“胡”原意是指北方少数民族,在本词中指的是金。
C 、“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指的是自己在沧洲城中闲居,慢慢老去。
D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报国无望的忧伤之情。
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当年……梁州”两句,是词人回想自己当年心怀壮志,投笔从戎,奔赴前线的情景。
B. “关河……貂裘”两句,语势急转直下,与前两句形成强烈落差。
C. “胡未灭……泪空流”三句,步步紧逼,声调短促,感情浓烈。
D. “此生……沧洲”三句,表现出作者虽然已是暮年,但仍然壮心不已,充满豪情壮志。
1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再现了作者盛年壮志凌云、勇赴国难的情景。
B. “尘暗旧貂裘”借用苏秦的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C. 下片主要通过两个生活场景来抒发作者的悲愤感情。
D.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壮志难酬地悲愤与感慨。
5、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描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片转入直接抒发悲愤的感情。
7 •“泪空流”的“空”字用得很精妙,既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和,也表达了作者对南宋
朝廷的不满和愤慨。
(2分)四、积累:
这首词选自《 _________ 》,它的作者是____ (朝代)的_________ ,他字______ ,号_______
答案
二、1、山川险要处金兵抗金前线2、梦醒3、鬓发早已斑白,如秋霜
三、1 A 2 D 3 B 4 D 5 D 6 C 7 C 8 D 9 D 10 C 11 D 12 C 5 、当年与现今
两个生活场景7 、失望痛苦无奈等。
但不能答“不满”、“愤慨”及其它类似的词语。
四、《放翁词》南宋陆游务观放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