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初中物理-课标大纲

合集下载

新课标要求

新课标要求

苏科版初中物理教学要求物理教育网文章来源:本站原创发表时间:2006-6-22 阅读次数:46(苏科版)初中物理教学要求引言课标要求:●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邻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能在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初步提出问题的能力。

一、奇妙的物理现象教学要求:●通过观察、实验活动,初步感受物理现象的奇妙,激发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初步体验观察的方法,能根据观察到的物理现象提出简单的科学问题。

●初步感受物理与生活的关系。

说明:对本节所涉及到的有关物理现象不做过多的解释。

例不探究引起长、短蜡烛熄灭的原因等二、体验科学探究教学要求:●通过阅读,初步了解科学家探究科学问题的过程和基本方法。

●通过经历“装满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多少回形针”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初步知道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说明:不需要死记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不要介绍表面张力第一章声现象课标要求: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了解乐音的特性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4、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一、声音是什么教学要求:●通过生活体验,初步了解声音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声音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了解声音是一种波,声波具有能量。

●初步养成使用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科学探究和实验的习惯,感受物理学的真实性以及物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说明:不需要解释声波是一种纵波。

二、声音的特征教学要求:●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振幅有关。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声音的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

●了解音色也是辩别声音特征的一个要素。

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物理教材8年级

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物理教材8年级

• 给动物发出的声音分类注意生活中各种动物 声 音 (记住昆虫也是动物)发出 的声音,把这些声音分门别类填入如图所示的 方框内。 • 把你所列的表格与同伴们交流,并做好准备, 说明为什么要如此分类。
“分类”方法 案例
• WWW 第5题:“自制乐器并给乐器分类”;

关于如何给有关乐器分类,可以按管乐器、 弦乐器、打击乐器进行分类,也可以按其他 自定的标准,例如可按气体、固体和液体发 声等给它们进行分类,不必要也不宜强求一 致。
• 对于“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这一活动,只有过 程性要求,没有终结性要求。设置这一活动,重 在学生参与,重在学生通过简易的活动,体验科 学探究和技术设计的有关要素:提出问题→进行 猜测→设计实验→收集证据→检验→交流。 • 建议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这项活动。
案例:活动1.7 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
( 1)听闹钟指针走动时的嚓嚓声,注意它的响度 和音调。把闹钟放在一个鞋盒内盖上盒盖,声音 有什么变化? (2)收集各种可使钟的声音变小的材料(例如衣 服、报纸、锡箔纸、塑料袋、泡沫塑料及其它包 装材料等),你和同伴不妨先预测所用的每种材 料隔声性能的好与差。 (3)用尽可能相同的方式阻隔闹钟声的传出,并 设计 一 种简 易 的方 法 测试 各 种材 料 的隔 声 效果 (每次一种)。 (4)根据测试结果,按隔声最好到最差的顺序列 出你所使用的材料。
编写 思路
简化概念,用渗透的方式使学 生领悟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内涵
• 以往的作法通常是,一涉及到新概念,就急于对其 内涵和外延作严格的界定,这种思维定式或许是学 科本位的一种反映。现今的处理方法反映的却是一 种新的理念;把着眼点放在对有关现象,特别是学生 熟悉现象的描述上,不过分纠缠概念的抽象定义, 不追求“一步到位”。 • 本书从第一章第一节就着意引入“能量”的概念。 但在处理方法上是以一种不十分严格但较易为学生 接受的说法加以引入,并试图通过分门别类地介绍 各种学生所熟悉的能量,如声能、光能、内能、动 能、电能等,使学生对能量的内涵有一个粗略的但 较为具体的认识。

九年级物理苏科版第十三、十四章教学大纲和重难点

九年级物理苏科版第十三、十四章教学大纲和重难点

第十三章电路初探课标要求:1.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2.会看、会画简单电路图。

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了解串、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特点。

3.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第一节初识家用电器和电路一.教学目标:1.知道电路的基本组成及其作用;2.知道电路的通路、开路和短路状态,了解电源短路的危害;3.知道常用电路器件的符号,会用这些符号画出简单的电路图。

二.重点及难点:重点:知道电路的通路、开路和短路状态;难点:会区分用电器短路和电源短路。

第二节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一.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了解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2.通过探究,知道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基本特点;3.了解串联、并联电路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通过探究,知道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基本特点;难点:通过探究,知道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基本特点;一.教学目标:1.通过与水流的类比了解电流的概念,知道电流的单位;2.学会正确使用电流表;3.通过探究,知道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

二.重点及难点:重点:学会正确使用电流表测量通过用电器的电流;难点:知道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一.教学目标:1.通过与水压的类比了解电压的概念,知道电压的单位;2.学会正确使用电压表;3.通过探究,知道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压的特点。

二.重点及难点:重点:学会正确使用电压表测量用电器两端的电压;难点:知道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压的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简单电路一.教学目标:1.了解简单电路在生活中应用的实例;2.会根据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分析简单电路的结构;3.通过简单电路模型设计、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重点及难点:重点:会根据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分析并设计制作简单电路模型;难点:会根据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分析并设计制作简单电路模型.第十四章欧姆定律课标要求:1.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导电性,比较导体、半导体、绝缘体导电性能的不同;2.通过收集信息,了解半导体、超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半导体、超导体的应用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3.知道电压、电流和电阻。

初中物理课标内容要点(框架)

初中物理课标内容要点(框架)

课标内容分四部分:一、前言(1、课程性质;2、课程基本理念;3、课程设计思路);二、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课程内容1、科学探究(科学探究要素: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2、科学内容:(一级主题: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二级主题(一、物质:1、物质的形态和变化;2、物质的属性;3、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4、新材料及其应用。

二、运动和相互作用:1、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2、机械运动和力;3、声和光;4、电和磁。

三、能量:1、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2、机械能;3、内能;4、电磁能;5、能量守恒;6、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四、实施建议:1、教学建议;2、评价建议;3、教材编写建议;4、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学生必要实验(20个)1.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表测量时间2.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3.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4、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5.用电流表测量电流6.用电压表测量电压7.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8.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9.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谋10.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11.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2.探究水的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13.探究光的反射规律14.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15.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6.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17.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18.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19.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20.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行为动词界定:认知性目标行为动词:了解(了解、知道、描述、说出、列举、举例说明、说明)认识(认识)理解(解释、理解、计算)技能目标行为动词:独立操作(会、会测量、会选用、会使用、会根据……估测、会用……测量)体验性目标行为动词:经历(尝试、观察、经历、探究、能)认同(关心、关注、有……意识)内化(养成)实施建议具体内容:一.教学建议(一)重视科学探究式教学1.正确认识科学探究式教学2.合理设计科学探究活动3.有效实施探究式教学(二)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三)在科学内容教学中注重落实三维课程目标1.依据课程目标进行教学设计2.让学生学会用物理知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四)加强物理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1.注重联系生产、生活中的实例2.加强课外实践活动二.评价建议(一)指导思想1.重视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3.倡导多主体参与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二)评价内容1.对“知识与技能”的评价2.对“过程与方法”的评价3.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三)评价方式与使用1.作业评价2.测验3.作品评价4.成长记录(四)评价应注意的问题1.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2.重视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3.注意多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4.实现有效的评价反馈三.教材编写建议(一)教材要为全面落实物理课程目标服务1.全面落实课程目标2.倡导科学探究3.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二)内容的选择1.有利于促进探究活动的开展2.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3.反映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具有时代性4.有一定弹性,为不同的学生发展提供空间(三)内容的组织1.为实施科学探究提供便利2.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3.便于学生建构知识、提高能力(四)内容的呈现1.形式生动活泼2.传递多种有教育价值的信息(五)教材的编写要有特色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一)重视文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二)实验室课程资源的开发(三)发挥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优势1.音像资料的收集与选择2.多媒体软件开发与使用3.学校局域网及数据库的建设(四)社会教育资源的利用补充能量的三级主题:一.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1.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

苏科版初中物理-课标大纲

苏科版初中物理-课标大纲

资源的见解.有保护环境
有保护环境和合理
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利用资源的意识。
1 0
力 1.认识力的作用效 果。
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理解力是一个 通过常见事例或实 物体对另一个物体
2.通过常见事例或 验,了解重力、弹力和 的作用;知道物体间
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 摩擦力。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摩擦力。
能用示意图描述力。 知道力可以改
摩擦;知道摩擦在实
际中的意义.
1 二 1.知道二力平衡的
通过实验,探究力
知道惯性定律。
1 力 条件.
和运动的关系。
知道惯性现象。
平 2.了解物体运动状态
知道物体的惯性。
理解二力平衡
衡 变化的原因.
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的条件。
运 3.通过实验,探究并
知道二力平衡条件。 理解合力的概
动 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4 光 1. 通 过 实 验 , 探 究
通过实验,探究光
知道光在均匀
的 并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 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 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色 质中的传播特点。
播特点。
知道光在真空

2.通过观察和实验,
通过观察和实验, 中的传播速度
光 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 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
的 的。
的。
传 3.比较色光混合与
了解物体运动状态 念。
和 4. 知 道 物 体 的 惯 变化的原因。
比较色光混合与颜
播 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5 平 1. 通 过 实 验 , 探 究
通过实验,探究平
知道平面镜成
面镜 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 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 像的特点

物理课程标准及苏科教材的教学要求

物理课程标准及苏科教材的教学要求

物理课程标准及苏科教材的教学要求物理课程标准及苏科教材的教学要求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课标要求:1. 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2. 结合功的实例认识功的概念。

3. 通过实例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

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和过程。

4. 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

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

5. 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和功率的概念。

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6. 理解机械效率。

7. 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发展过程。

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一、杠杆教学要求:1. 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认出杠杆。

2.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熟悉有关杠杆的名称: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3. 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4. 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并能用它分析解决简单的有关杠杆平衡的问题。

5. 知道杠杆的种类以及各种杠杆的特点。

6. 知道杠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7. 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学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说明:只对有明显转动轴、且处于平衡状态下的杠杆问题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滑轮教学要求:1.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滑轮的结构,能区别定滑轮和动滑轮。

2. 理解滑轮的工作原理,会用这一原理对有关问题进行简单的计算。

3. 经历实验探究过程,了解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定滑轮不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4. 能识别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滑轮。

5. 了解滑轮组的特点: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学会组装简单的滑轮组,体验设计制作的乐趣。

6. 了解轮轴的工作原理和斜面可以省力的原因。

7. 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说明:对轮轴和斜面问题只要求了解其原理或特点,不要求进行定量计算。

三、功教学要求:1. 理解功的概念,经历实验探究体验做功的过程,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并能正确判断某个力是否做功。

苏科版初中物理课标大纲

苏科版初中物理课标大纲
理解速度的概念。理解速度的公式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知道平均速度
会用尺和钟表测平均速度
3

1.通过实验,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乐音的特性。
3.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4.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通过实验,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了解乐音的特性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比拟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5
平面镜
光的反射
1.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2.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3.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规律。
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规律。
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知道蒸发现象;知道蒸发快慢与外表积、温度、气流有关;知道蒸发过程中吸热及其应用。
知道沸腾现象;知道沸点、沸点与压强的关系;知道沸腾过程中吸热
实验:观察水的沸腾。
知道液化现象。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
18
宇宙和微观世界分子动理论内能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
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液体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知道大气压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知道压力的概念;理解压强的的概念.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强与流速的关系(选学)
知道大气压强的现象;知道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物理教材8年级

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物理教材8年级

不同之处
1、对重力、弹力、摩擦力的 对重力、弹力、 要求都是最低的了解水平。 要求都是最低的了解水平。 2、对于力的表示:只要求用 对于力的表示: 力的示意图描述力, 力的示意图描述力,对力的图 示要求降低。 示要求降低。
课时建议
弹力和弹簧测力计 重力 摩擦力 力和力的相互作用 机动 1课时 1课时 2课时 2课时 1课时
本节重点活动8.5 本节重点活动8.5:
探究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课堂上建议不要在滑动摩擦、 课堂上建议不要在滑动摩擦、滚 动摩擦的区分上花过多的时间, 动摩擦的区分上花过多的时间, 重点应放在讨论“ 重点应放在讨论“生活中的摩 擦”,通过讨论总结出增大有益 摩擦和减少有害摩擦的方法。 摩擦和减少有害摩擦的方法。其 中体操运动员上杠前在手上涂镁 粉这个实例部分学生容易产生误 认为是减少摩擦, 解,认为是减少摩擦,教学中要 引导学生正确分析。 引导学生正确分析。
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物理教材8 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物理教材8年级
教材分析与教法建议Fra bibliotek第8 章丁华春

常州市清潭中学
本章在教材中的地位
学生在了解了机械运动和物质的 属性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本章内 容,本章是引导学生进入力学世 界的开始篇,是学习第九章“压 强和浮力”、第十章“力和运 动”、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 的基础。本章在教材中起着承上 启下作用。
会作力的图示 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 素有关 知道滚动摩擦 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 知道压力的概念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通过常见的事例或实验了解弹力、 通过常见的事例或实验了解弹力、重力 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能用示意图描述力的三要素。 能用示意图描述力的三要素。 知道势能的初步概念。 知道势能的初步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5
平面镜
光的反射
1.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2.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3.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规律。
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规律。
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理解速度的概念。理解速度的公式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知道平均速度
会用尺和钟表测平均速度
3

1.通过实验,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乐音的特性。
3.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4.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通过实验,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了解乐音的特性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规律。
知道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知道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知道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原理
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的实像和成虚像的条件
实验:观察凸透镜所成的像
7
质量
1.了解质量的概念.
2.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能估测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
了解质量的概念。
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知道乐音的三要素
知道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4
光的
色彩
光的
传播
1.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2.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
3.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
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液体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知道大气压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
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测量长度。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会使用刻度尺测长度
知道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实验:用毫米刻度尺测长度
2
机械
运动
1.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2.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了解物质的属性对科技进步的影响。有评估某些物质对任何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意识。尝试与同学交流对当地环境资源利用的意见。
有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10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
3.能用示意图描述力。
4.会测量力的大小。
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
3.会用刻度尺和钟表测平均速度。
4.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能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活动建议 讨论测量火车(汽车)速度的各种方案.
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能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知道机械运动。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6
透镜
光的折射
1.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2.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办法。
4.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规律。
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例8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办法.
应该对物理量单位的大小有感性认识,发展估测能力。
知道质量的单位
会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
会使用游码。
实验:会使用天平称质量。
8
密度
1.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
2.记住水的密度。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
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11
二力
平衡
运动
和力
1.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2.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3.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4.知道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通过实验,探究力和运动的关系。
知道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知道二力平衡条件。
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知道惯性定律。知道惯性现象。
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能用示意图描述力。
会测量力的大小。
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或运动的方向;知道力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理解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会作力的图示;知道重力;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方向竖直向下;会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知道滚动摩擦;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
苏科版初中物理学习要求课标大纲比较
苏科版初中物理·学习要求·课标大纲·比较
序号
学习要求
课程标准中
的科学内容
教学大纲对知识点要求
1
长度
和时
间的
测量
1.能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时间。
2.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3.知道长度和时间的国际单位及常用单位,知道各单位间的换算。
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理解密度的概念。
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会用量筒测体积。
实验: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9
其它
物理属性
1.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一些物理特征.
2.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
3.能从生活和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理解合力的概念。
理解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12
压强
1.通过实验,理解压强。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通过实验,探究液体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3.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知道大气压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通过实验,理解压强。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了解物质的属性对科技进步的影响.关注某些物质对人和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尝试与同学交流利用当地环境资源的见解.有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一些物理特征。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
能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