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国际和世界工人运动相关知识整理

合集下载

2022考研历史学冲刺复习:共产国际成立

2022考研历史学冲刺复习:共产国际成立

今天为大家整理关于考研专业课历史学的冲刺基础知识,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最后的复习。

以下是历史学考研冲刺复习知识点:共产国际成立。

共产国际成立:
①十月革命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为国际工人运动和世界革命的发展提供了思想上、财力上和组织上的保证。

列宁的《第二国际的破产》《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最高阶段》等著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②共产国际(第三国际)成立大会于1919 年3 月2 日至6 日在莫斯科举行。

有来自21 个国家的35 个政党和团体的52
名代表参加。

会议通过列宁的《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提纲和报告》作为共产国际的政治纲领。

③任务是团结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推翻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确立世界范围的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世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消灭阶级,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④共产国际是统一的世界共产党,各国共产党都作为它的支部,直接受它领导。

1。

高三历史专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

高三历史专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

高三历史专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一、国际工人运动发展概况1、19世纪上半期——中期:兴起和初步发展阶段(工业革命时代)(1)重大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特点:A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主;B斗争由_____走向_____。

(19世纪中期)※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说明无产阶级已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所谓独立,是指工人阶级已意识到自身作为一个阶级的存在,从而在_____上和____上都是独立的,不追随__________并按其所提出的口号去斗争。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工人运动已走上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

实际上,早期的工人运动提出的那些口号和基本要求,包括普选权、劳动权、增加工资等,无一超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范畴。

当时工人运动所起的作用,客观上只是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促进和推动。

巴黎公社革命是这一时期国际工人运动的最高峰,体现了这一阶段工人运动的所有主要特点,即_____斗争、_____斗争、一定程度的______性、受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和发扬国际主义精神。

同时,公社还创造了打碎_______________,建立_________政权的经验。

2、19世纪末20世纪初:纵深发展阶段(1)重大事件:_________成立、_____________诞生、俄国1905年革命。

(2)特点:A______斗争、______斗争为主;B各国_______________广泛建立,有___斗争较多;C第二国际内部机会主义泛滥。

3、一战后期到二战:社会主义从理想到实践(1)重大事件:俄国_________和_________、苏联________________和建设、________的建立、 30年代工人运动同_________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共产国际七大、国际纵队、中共领导抗日战争等)。

十月革命共产国际

十月革命共产国际

十月革命1917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全面爆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俄国革命形势迅速趋于成熟。

191 7年2月,俄国爆发了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但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4月,列宁从国外回国,发表《四月提纲》,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根据列宁的指示,布尔什维克党在群众中积极进行宣传并多次领导工人和士兵举行示威。

9、10月问革命形势完全成熟,解放运动空前高涨。

临时政府企图先发制人,防止布尔什维克党发动武装起义。

11月2日,临时政府派士官生占领彼得格勒最重要的据点,并试图封闭布尔什维克党的《工人之路》和《士兵》报,到处搜捕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人,切断彼得格勒苏维埃与工人区的电话联系,密令彼得格勒军分区司令派兵进攻斯莫尔尼宫--革命军事委员会所在地。

11月6日,列宁写信给党中央委员会,要求无论如何必须在当天晚上逮捕临时政府人员,解除士官生等的武装。

根据列宁的指示,布尔什维克党决定提前于11月6日(俄历10月24日)举行武装起义。

这时,彼得格勒卫戍部队的士兵和喀琅施塔得的水兵与工人赤卫队,已转到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

深夜,列宁来到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武装起义。

从11月6日夜到7日晨,工人赤卫队和革命士兵、水兵,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迅速占领了彼得格勒的主要桥梁、火车站、邮电局、国家银行和政府机关等战略要地;7日上午九时,占领通往冬宫--临时政府所在地的要道。

临时政府总理克伦斯基化装后乘坐美国大使馆的汽车仓惶逃跑。

下午五时,起义的工人和士兵包围了冬宫。

革命军事委员会勒令临时政府在六时二十分前无条件投降,但临时政府指望前线调回援军,负隅顽抗。

九时四十五分,停泊在涅瓦河上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以空炮射击发出了开始向冬宫总攻的信号;接着,赤卫队和革命士兵向冬宫发起总攻,在冬宫前的一百一十七级云石阶梯上和冬宫的一千零五个房间里与敌人短兵相接,展开白刃战。

国际共运史重点

国际共运史重点

国际共运2011级1班为了便于把握和学习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一系列知识要点概括为四四一十六个要点,即:4个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1847年)、德国社会民主工党(1869年)、俄国布尔什维克党(1903年)、中国共产党(1921年)。

4个国际组织:第一国际(1864年)、第二国际(1889年)、第三国际(1919年)、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年)。

4次革命:1848年欧洲革命、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1919年中国革命。

4种建设:巴黎公社、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一、马克思主义产生(《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条件(一)经济条件: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二)政治条件(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不断发展,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世界历史舞台。

(三)思想条件: 主要是在吸收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学和英法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

(四)主观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由革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从唯心主义者转变为唯物主义者,以及马恩的理论与实践活动。

这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一)马克思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的根本转变1844年2月,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两篇文章,明确指出:只有消灭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实现人类的解放;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观点,认为无产阶级是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力量,并公然声明自己的哲学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

这两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最终从唯心主义转到了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到了共产主义。

(二)恩格斯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的根本转变1844年2月,恩格斯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两篇文章,明确指出:经济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经济关系是全部政治关系的基础;明确提出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政治经济矛盾的根源;首次阐明了无产阶级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并强调无产阶级只有用暴力消灭现存的“反常关系”才能实现自身的解放。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简史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简史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简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又称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是指19世纪末以来,由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旨在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和共产主义社会目标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运动。

这一运动经历了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到苏联的建立,再到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和影响,是一个复杂而曲折的历史过程。

19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日益尖锐。

无产阶级遭受剥削和压迫,生活困苦,革命情绪高涨。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背景下,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即马克思主义。

他们认为,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才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14年,第一国际(国际工人协会)成立,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组织。

第一国际在推动工人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内部意见分歧,第一国际于1876年解散。

1889年,第二国际(社会主义国际)成立,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二个组织。

第二国际在推动工人运动、争取工人权益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第二国际内部的改良主义和机会主义倾向日益严重,导致其最终瓦解。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成功地推翻了沙皇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苏联的建立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方向。

二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成为世界上第二个社会主义国家。

此后,东欧、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的许多国家也相继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然而,随着冷战的加剧,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出现了分裂,苏联与东欧国家之间的关系逐渐紧张。

20世纪末,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虽然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经历了政治和经济体制的转型,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仍然在全球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

第七单元 工业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复习提纲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七单元 工业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复习提纲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部编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1、第一次工业革命(1)时间与发展过程:18世纪60年代开始于英国。

此后向欧洲和北美传播(2)领先国家:英国(3)最先开始的行业:棉纺织业相关发明如下:①1733年,凯伊发明了飞梭,提高了织布的速度。

②1765年,英国人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提高纺纱效率(4)标志性发明:瓦特改良蒸汽机蒸汽机的广泛运用是生产领域的一次重大飞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发展。

(5)生产方式由此改变:机器代替手工,现代工厂制度确立。

(6)交通工具:①1825年英国(国家)的斯蒂芬森发明火车②新交通工具的影响:提供更为快捷的交通,使生产和市场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7)工业革命的影响:极大地提高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8)工业革命的启示: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②科技是一把双刃剑2、知识补充(1)英国首先爆发工业革命的条件: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局稳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国内外市场也不断扩大,刺激了生产方式的改变和新技术的发明(2)工业革命的影响:①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人类进入“蒸汽时代”②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东方从属与西方③社会日益分裂为两个对立的阶级,即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④促进城市兴盛和城市人口的增长。

⑤带来了交通、环境等方面的问题(3)西方国家近代化的过程:思想变革——制度变革——技术变革中国近代化过程:技术变革——制度变革——思想变革(与西方相反)第2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共产国际运动的兴起1、马克思主义理论(1)诞生的背景: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也造成了新的社会矛盾,即无产阶级(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随着反抗资产阶级的工人运动的发展,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他们迫切需要革命理论的指导。

(2(3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4)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点①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②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③实践的理论——指引者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④发展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国际共产主义史

国际共产主义史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1、19世纪初至19世纪中期(1)、本期工人运动特点:第一、以政治斗争、暴力斗争为主。

第二、基本上停留在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平等和天赋人权的目标上。

第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各国工人纷纷建立起自己的组织,工人运动开始由各自为阵走向国际联合。

第四、将斗争矛头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第五、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又由理论发展到了实践。

(2)、主要史实:第一、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第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诞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第三、一八四八年欧洲革命失败后,工人运动转入低潮。

第四、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各国工人组织及国际工人联合组织的建立:第一国际。

第五、一八七一年巴黎公社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对本期工人运动作了较好的总结。

2、19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末(1)、特点第一、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并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

第二、各国工人阶级政党纷纷建立,工人阶级有组织的斗争明显增加。

第三、合法斗争成为主要斗争形式,工人斗争更多地集中在经济方面,经济斗争多于政治斗争。

第四、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但只是为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进行了一次伟大的尝试,巴黎公社最终以失败告终。

(2)、主要史实:十九世纪晚期欧美各国工人的罢工斗争(如1886年美国芝加哥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日的罢工);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第二国际成立;列宁主义的诞生。

(3)、本期工人运动在国际工人运动史上的地位:本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在无产阶级为未来的伟大战斗准备力量、积聚力量的时期,在国际工人运动高涨的形势下,1889年第二国际的成立,推动了欧美工人运动的发展。

(4)、存在不足(出现的错误思潮):第一、各种机会主义思潮在工人队伍中泛滥;各国工人政党迷信议会合法斗争道路,幻想无产阶级通过改良途径和议会斗争来夺取政权。

第二、修正主义在第二国际大多数政党的领导机构中日益占据上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这些政党倒向了本国帝国主义政府一边。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指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全球范围内的共产主义运动。

它源自宣言《共产党人》和《共产党宣言》,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开始发展。

本文将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进行梳理。

一、第一国际(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起点。

该组织于1864年在伦敦成立,由各国工人组成。

该组织的宗旨是通过国际协作实现工人阶级的利益,同时也倡导革命。

共产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都参加了该组织。

在组织早期,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其领导人之一。

然而,第一国际在组织结构和运作方面遇到了许多问题。

由于从不同背景出发,各成员国之间的分歧迅速增加。

加之恐怖袭击和社会动荡,第一国际在1876年宣告解散。

二、第二国际第二国际是在1889年成立的。

其宗旨是促进国际社会主义者之间的合作,与第一国际不同的是,第二国际更加关注于议会斗争和改良主义。

第二国际的成员包括了工人运动组织,工会组织和一些左翼政党。

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和列宁成为了该组织的重要成员。

在第二国际期间,共产主义思想给劳动者带来了更多的关注,尤其是在德国和法国等地,其影响日益增长。

然而,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让二国际内的成员产生临时性的团结。

战争一结束,革命爆发。

1917年,俄国的布尔什维克党发起了十月革命,这个事件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注入了新的革命力量。

三、第三国际(共产国际)1919年,苏联的布尔什维克政权宣布成立共产国际,也就是第三国际。

第三国际将自身定位为全球性的革命工具,尝试将千百万工人革命纳入苏联革命的几十年视线中来。

共产国际以落后国家上短,走中国式的现代化之路,推崇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对抗,而非与他人联合。

共产国际还把自己看做列宁主义革命策略的普及者。

第三国际主张建立一个由国际无产阶级组成的统一工人共和国。

这个组织起初的影响力很大。

它的成员包括各种政治竞争对手,从马克思主义者到反对列宁主义的无政府主义者。

尽管共产国际在某些地区取得了成功,在加强全球共产主义领导权以及扩大地缘政治影响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也在一些方面遭到了批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产国际与世界工人运动相关知识点梳理:一、第一国际:1、时间:1864—18762、简介:第一国际即“国际工人联合会”(International Workingmen's Association),1864年英法德意四国工人代表在伦敦开会成立,马克思代表德国工人参加该组织的工作,并逐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为组织指导思想。

由于会名太长,有时人们取它的第一个单词“International”,简称为“国际”,历史上即称为“第一国际1871年,第一国际法国支部参加并领导了巴黎公社运动,但是随着巴黎公社的失败,组织也日渐衰弱,1876年正式宣布解散。

二、第二国际1、时间:1889—19142、简介:1876年第一国际解散后,随着科学社会主义在欧美的广泛传播,到80年代末欧美已有16个国家先后建立社会主义政党。

各国工人和社会主义者要求加强国际联系。

恩格斯为了击败可能派夺取新国际组织领导权的企图,做了大量工作,促使德、法等国社会主义政党的代表于巴黎人民攻克巴士底狱100周年纪念日,即1889年7月14日,在巴黎召开“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

有22个国家的393名代表参加,李卜克内西、倍倍尔、瓦扬、拉法格等27人组成大会主席团。

巴黎大会主要讨论国际劳工立法和工人阶级的政治、经济斗争任务,通过了关于每年庆祝五一劳动节等决议。

这次大会标志着第二国际的建立。

欧战时各国的国家社会主义派违背了“非战”的决议,反而帮助资产阶级去从事国际战争,于是第二国际几同无形消失。

及欧战终了,各国社会党会议,通过《拥护国际联盟案》,并筹备恢复第二国际。

1920年在日内瓦召开大会,第二国际才恢复起来。

第二国际并未正式宣布解散,只是停止活动,但列宁在1914年8月4日德国社民党议员在德国国会投票通过军事预算案消息后,宣布:“第二国际已死,第三国际万岁!”三、第三国际:1、时间:1919—19432、简介:第三国际成立于1919年,在莫斯科成立,当时俄国无产阶级已经革命成功,建立苏维埃政府。

第三国际本名“共产国际”,以别于第二国际的本名“工人国际”。

第三国际初成立时各国支部差不多皆为第二国际原有的支部分裂出来的,即第二国际中的革命派发展为第三国际,正式抛弃改良主义,而号召世界革命。

第三国际的领导是保加利亚人基米特洛夫,真正权力中心在斯大林。

1943年5月15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为适应反法西斯战争的发展,并考虑各国斗争情况的复杂,需要各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处理面临的问题,作出《关于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

同年5月22日,向全世界公布了这个决定。

同年6月10日,鉴于共产国际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反对协约国而创,而美国此时成为苏联拉拢以反对法西斯德国的非常重要对象,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决定共产国际正式宣告解散。

四、世界工人运动:1、1831—1834:法国里昂工人运动1830年法国七月王朝建立后,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状况更趋恶化,引起普遍不满。

里昂是法国丝织业中心,有9万多工人。

他们每天劳动长达15—18个小时,劳动报酬却极为微薄,无法赡养家庭,且工作条件十分恶劣。

1831年中旬起,工人群众多次要求增加工资、缩短工时和改善劳动条件,均遭资本家和政府当局拒绝。

11月21日,里昂各行业工人纷纷罢工示威,当局调集军队前往镇压。

工人们便在“工作不能生活,毋宁战斗而死”的口号下举行武装起义。

经过同军警的3天浴血奋战,起义工人占领了整个里昂市,拘押了省长,成立了工人委员会。

由于缺乏斗争经验,没有彻底摧毁旧政权,结果反动政府调集6万军队进攻里昂城,12月3日工人起义被血腥镇压了。

1834年2月,里昂工人再次举行罢工,抗议当局逮捕工人领袖和颁布禁止工人结社的法令。

4月9日,工人罢工发展成为起义。

这次起义具有更鲜明的政治性质,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政治目标,其口号是“不共和毋宁死!”这次起义得到了巴黎、圣亚田、格累诺布尔、马赛等城市工人的响应和支援。

在里昂市内,起义工人筑起街垒,同政府军警展开了6天的激烈巷战,终因力量对比悬殊被残酷镇压下去了。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是19世纪30—40年代欧洲著名三大工人运动之一,是法国历史上第一次工人武装起义。

两次里昂工人起义表明,法国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2、1836:英国宪章运动1834年,英国新国会颁布了新的济贫法,决定实行残酷压迫工人的习艺所制度。

为了求得自身经济政治地位的改善,英国先进工人决心通过争取普选权等政治权利,把国会改革斗争继续推向前进。

1836年6月,成立伦敦工人协会作为斗争的组织中心。

1837年2月,伦敦工人协会拟定了以争取普选权为中心内容的致国会请愿书。

1838年5月请愿书以《人民宪章》的名义公布,号召人民签名支持,由此兴起了声势浩大的全国性宪章运动。

1839年2月,在伦敦召开宪章派第一届代表大会。

1840年7月,又在曼彻斯特召开大会,成立“全国宪章派协会”,以便统一领导全国的宪章运动。

宪章运动以《人民宪章》征集签名的形式,举行全国范围的集会和示威游行,前后持续12年,出现三次斗争高潮。

第一次(1838—1839年),在请愿书上签名的有约128万人;1842年掀起第二次高潮,签名的达330多万人;1848年的第三次则有500多万人。

在宪章运动期间,工人们还提出了改善劳动人民生活条件、缩短工时和增加工资等其他要求,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工人总罢工和武装起义。

由于统治阶级的镇压破坏、分化瓦解以及宪章派内部缺乏正确有力的领导核心和理论指导,伴随着1848年欧洲革命转入低潮,宪章运动终于失败了。

英国宪章运动吸引了成百万工人为争取自身的政治权利而斗争的广泛的群众运动,有力冲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锻炼和教育了英国工人阶级,推动了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

英国宪章运动是19世纪30—40年代欧洲著名三大工人运动之一,是英国工人阶级第一次全国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政治运动。

它是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之一。

3、1844: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西里西亚是当时德意志的纺织业中心,有工人3.6万人,长期受地主和资本家的双重剥削与压迫,生活状况十分悲惨。

1842年德意志地区发生饥荒,仅西里西亚就饿死6000人,“饥民暴动”时有发生。

1844年6月初,西里西亚部分纺织工人迫于无奈要求增加工资,工厂主以殴打工人作为回答。

6月4日,斗争发展为3000多工人参加的起义。

他们捣毁机器和厂主住宅,烧毁票据和帐簿,并用石块、木棒击退前来镇压的军警,占领了工厂和邻近的村镇。

6日,政府调集大批援军血腥镇压,经激战后起义失败了。

在西里西亚工人起义影响下,6—7月间德意志许多地区爆发了工人反对资本家的斗争运动,在英戈尔施塔特城和莱亨堡城等地甚至发生了工人暴动。

德意志西里西亚工人起义尽管规模不及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和英国宪章运动,但它是德意志现代工人运动的开端,是德国无产阶级觉醒并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

马克思曾高度评价这次工人起义“一开始就恰好做到了法国和英国工人在起义结束时才做到的事,那就是意识到无产阶级的本质”。

德意志西里西亚工人起义19世纪30—40年代欧洲著名三大工人运动之一,德意志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统治的第一次大规模阶级搏斗。

4、1871:法国巴黎公社革命1870年,法国为争夺欧洲霸权发动了普法战争,结果法军惨败。

9月,巴黎革命推翻了第二帝国,第三共和国宣告成立,建立了资产阶级国防政府。

当时普军侵占了法国1/3以上的领土,10万普军直逼巴黎。

巴黎工人奋起抗战。

以工人为主体的国民自卫军在三个星期里就发展壮大到约30万人,还购置了数百门大炮。

但国防政府害怕工人武装甚于害怕普鲁士军队。

它在镇压了巴黎人民的两次武装起义后,同普鲁士签订了停战协定。

1871年2月,卖国贼梯也尔组织了新政府,继续执行出卖民族利益和反对无产阶级的政策。

3月18日凌晨,梯也尔政府派兵偷袭蒙马特尔高地的停炮场,企图解除工人武装。

巴黎工人在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领导下击溃了政府军,举行武装起义,占领了巴黎市政府。

梯也尔政府逃往凡尔赛。

巴黎公社革命取得了胜利,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成为实际上的临时革命政府。

但中央委员会没有乘胜向凡尔赛进军,却忙于公社的选举,给反动派以喘息之机,犯下致命的错误。

3月28日,新当选的公社委员朗维埃庄严宣布:“我以人民的名义,宣告公社成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诞生了。

巴黎公社成立后的两个月里施行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措施:宣布公社委员会是取代旧政府的唯一政权,新建10个委员会以取代过去政府的各部;取消征兵制和常备军,宣布以工人为主体的国民自卫军是唯一的武装力量;实行民主选举与群众监督相结合的民主制度;废除高薪,实行兼职不兼薪的制度。

公社还颁布了一系列保护劳工的法令。

梯也尔政府则重新组织武装力量,并同普鲁士军队一起于5月21日攻入巴黎市区。

经过一周激烈的巷战,5月28日凌晨,巴黎公社战士弹尽粮绝,最后的147名社员在拉雪兹神甫公墓东北角的墙下牺牲。

拉雪兹神甫公墓的这段墙被后人称为“巴黎公社社员墙”,它是巴黎公社精神的永恒历史见证。

巴黎公社是法国无产阶级1871年建立的工人革命政府,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5、1886:芝加哥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罢工1880年美国工人游行集会要求8小时工作制。

1884年,联邦贸易组织通过了一项解决方案,以立法的形式规定从1886年5月1日开始执行每日8 小时工作制,但此后,工人们仍然被强迫每天工作10小时,12小时,甚至14小时,这使得该项立法明有实亡,而各地的联邦首脑对此却表示出十分冷淡和不友好的态度,于是一场为争取8小时工作的罢工开始了。

1886年4月,25万工人参加了五一劳动节游行示威活动。

此项活动由非政府国际工人联合会组织,活动的中心在芝加哥,商人和政府对这次活动愈来愈表现出的革命性感到恐惧,当地商界首脑要求增加警察和军队的数量。

芝加哥商业俱乐部购卖了2000美元的枪支用于警戒对付这次罢工,5月1日这次游行活动得到了芝加哥纺织工人、鞋工人、房屋装修工人的支持,5月3日,警察开始向罢工的人群开火,打死打伤四人,一些非政府人士号召第二天在广场集会抗议政府的暴力镇压。

这场集会的过程中没有发生什么事件,但在最后一位讲演者登上讲台时,天下起了雨,广场上只剩下几百人,180 名警察进入广场疏散人群,这时一颗炸弹飞向警察中间,炸死一名,炸伤七名警察,警察立即向人群开火,打死一名打伤多名群众。

由于无法断定是谁扔的炸弹,这个事件成了攻击劳动节游行活动的把柄,警察查抄怀疑对象的家和办公室,有数百人在未指控下被逮捕,尤其是那些此次活动的领导者被袭击,8名芝加哥活动的积极倡导者被指控涉嫌广场炸弹事件和企图谋反,法庭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开庭审判,判决其中4人于1887年11月11日绞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