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 诫子书知识点归纳

合集下载

15《诫子书》知识点整理-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5《诫子书》知识点整理-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部编版七(上)语文《诫子书》知识点整理一、文学常识1.《诫子书》选自《诸葛亮集》,名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2.〖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夫(f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译文】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仆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原文〗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志: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定。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译文】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原文〗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译文】要想学得真知,必须生活安定,使身心在宁静中专心研究探讨。

人们的才能必须从不断的学习之中积累。

〖原文〗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广:增长。

【译文】除了下苦功学习,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增长、广博与发扬。

除了意志坚定不移,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学业有所进、有所成。

〖原文〗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淫慢:放纵懈怠。

淫(yín):放纵。

慢: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

励:振奋。

险躁(zào):轻薄浮躁。

险:轻薄。

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

【译文】放纵懈怠就不能奋发向上,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原文〗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suì)成/枯落,驰(chí):疾行,指迅速逝去。

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

枯落:凋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译文】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就会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原文〗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穷庐(lú):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译文】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悲伤地困守在穷家破舍之中,又怎么来得及。

七年级上册诫子书课堂笔记

七年级上册诫子书课堂笔记

七年级上册诫子书课堂笔记一、重点词语1. 夫君子之行:君子的行为操守。

2. 静以修身: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

3. 非宁静无以致远:不保持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4. 淫慢则不能励精:过度享乐和怠慢就会无法振奋精神。

5. 非淡泊无以明志:不超脱世俗就无法明确自己的志向。

6. 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目标不保持宁静专一就无法实现远大的志向。

7. 学须静也:学习必须保持内心平静。

8. 非学无以广才: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

9. 非志无以成学:没有坚定的志向就无法完成学业。

10. 才须学也:才干需要不断学习才能提高。

11.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超脱世俗就无法明确自己的志向,不保持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12.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学习必须保持内心平静,才干需要不断学习才能提高。

13.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的志向就无法完成学业。

二、重点句子1. 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句话的意思是:要保持内心的平静来修养身心,不保持宁静专一就无法实现远大的目标。

2.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这句话的意思是:过度享乐和怠慢就会无法振奋精神,冒险急躁则无法修养性情。

3.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句话的意思是:时光飞逝,意志力逐渐消磨,最终会像枯枝败叶般老去,对社会毫无贡献。

等到那时再悲叹困苦的处境,就已经来不及了!三、全文翻译诫子书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文言知识归纳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文言知识归纳

《诫子书》文言知识归纳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是这样进行修炼的:(夫君子之行)他们以静心反思警醒来使自己尽善尽美。

(静以修身)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

(俭以养德)除了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志向明确清晰、坚定不移。

(非淡泊无以明志)除了平和清静,安定安宁,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非宁静无以致远)要想学得真知,必须生活安定,使身心在宁静中专心研究探讨。

(夫学须静也)人们的才能必须从不断的学习之中积累。

(才须学也)除了下苦功学习,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增长、广博与发扬。

(非学无以广才)除了意志坚定不移,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学业有所进、有所成。

(非志无以成学)贪图享乐、怠惰散漫就不能够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发奋向上。

(淫慢则不能励精)轻险冒进、妄为急躁就不能够陶冶生性使品德节操高尚。

(险躁则不能治性)如果年华虚度,任随岁月而流逝,意志一天天任随时间而消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就会像衰老的树叶般一片片凋落成灰,变成无用之人,(遂成枯落)这样的人对社会没有一点用处,大多不能够融入于社会,(多不接世)只能够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穷家破舍之中,空虚叹息,(悲守穷庐)等到将来那时知道要悔过、改过,却怎么也来不及了。

(将复何及)3、注释⑴夫(f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⑵行:操守、品德。

⑶淡(dàn)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⑷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⑸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⑹广才:增长才干。

⑺淫(yín)慢:放纵懈怠。

慢:懈怠。

淫,放纵。

⑻励精:振奋精神。

⑼险躁:轻薄浮躁。

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⑽治性:修养性情。

⑾驰:消失、逝去。

⑿日:岁月。

⒀遂:于是,就。

⒁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物;有“用世”的意思。

⒂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⒃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⒄才须学也:才:才干⒅意与岁去:意:意志[19]俭以养德:依靠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2020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诫子书》知识点整理

2020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诫子书》知识点整理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诫子书》知识点整理一、字词解释(一)1、夫:句首发语词,不用翻译2、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3、俭:节俭4、养:培养5、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6、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有办法7、明:明确8、明志:明确志向9、致:达到10、致远:达到远大目标11、才:才干12、淫:放纵13、慢:懈怠14、励:振奋15、励精:振奋精神16、险:轻薄17、躁:浮躁18、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19、与:跟随20、驰:疾行,指迅速逝去21、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22、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23、枯落:凋落,衰残。

比喻年老志衰,没用用处。

24、多不接世: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25、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26、诫:劝勉、告诫27、书:书信(二)一词多义学而时习之: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之君子之行:结构助词,的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久之:音节助词,不译以非淡泊无以明志:远大志向志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学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三)词性活用1、志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2、广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长3、远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四)一词多义1、悲守穷庐古古:简陋;今:生活贫困,缺少钱财2、淫慢古:懈怠;今:速度低3、险躁古:轻薄;今:地势险恶、复杂三、句子翻译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君子的德行,(他们)用宁静专一来提高修养,用节俭来培养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内心恬淡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学习必须精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不学习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翻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部编版语文《诫子书》重要知识点

部编版语文《诫子书》重要知识点

部编版语文《诫子书》重要知识点一、原文及译文:《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其子诸葛瞻的,全文短短八十六字,虽阐述的是敬业奉献、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依靠内心恬淡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中心句)(“志当存高远”)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志向。

不身心宁静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静志的关系)学习必须静下心来,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有广博的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年纪随同时光而急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后就像衰老的树叶般一片片凋落,这样的人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到那时)守着贫穷的小屋,悲伤叹息,知道要悔过,又怎么也来不及了。

【启示】本文的主要写了诸葛亮希望儿子可以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学有所成。

他写这封信的用意是告诫儿子要注意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二、《诫子书》知识点(一)词类活用:1.非学无以广才广:使动,使……广2.非志无以成学成:使动,使……成3.多不接世多:形作名,多数人4.非宁静无以致远远:形作名,高远的目标(二)文学常识:1.三国蜀汉诸葛亮(181~234),诸葛亮字孔明,三国蜀汉琅琊郡阳都人。

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他出生于时代官宦家庭,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人称“卧龙”。

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2.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

《诫子书》考点知识(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

《诫子书》考点知识(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

《诫子书》考点知识
(一)实词虚词解释,句子翻译(勾划写在书上)
(二)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三)文意理解:
1、本文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家教的?(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这两个方面是如何展开的?(无论是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把失败归结为‘躁’字,把静和躁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2、主题思想:(诸葛亮将立志、学习和成才三者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勤学成才)。

3、填空:
文中常被人们当做志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全文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表现躁的危害的反面论证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诫子书》重点文言知识小结

《诫子书》重点文言知识小结

《诫子书》重点文言知识小结第一篇:《诫子书》重点文言知识小结小测内容归纳一、解释重点字词1、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2、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3、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4、险躁:轻薄浮躁。

5、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

6、广才:增长才干。

7、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8、励精:振奋精神。

9、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

没办法。

10、明志: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定。

11、诫:告诫,劝勉。

12、书:书信。

13、淫慢:放纵懈怠。

二、句子翻译(句子默写)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用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培养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如果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无法明确志向。

如果不能集中精神,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守着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到那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呢!三、填空《诫子书》选自《诸葛亮集》作者是诸葛亮,字孔明,他是三国时蜀国的政治家、军事家。

四、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第二篇:诫子书《诫子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读课文,会划分停顿,读出文言的韵味。

2.精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说出诸葛亮告诫儿子成才的条件。

3.研读课文,能说出“静”的含义.4.背诵文章,谈谈文章对自己的感受,汲取精神养料。

【教学重难点】找出相关语句,说出诸葛亮告诫儿子成才的条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分析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关于诸葛亮的生平资料,《诫子书》配乐朗读,诸葛亮病死五丈原视频资料【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搜集诸葛亮相关资料【评价任务】朗读要求:有停顿2’,声音洪亮2’,有韵2’。

人教部编版七上语文《诫子书》知识点归纳

人教部编版七上语文《诫子书》知识点归纳

(一)作品概述《诫子书》选自《诸葛亮集》,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二)作者简介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

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

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

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

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

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

前后五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

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

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

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三)三行对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夫(f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之,的。

行,行为操守。

静,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以,来。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句子)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明确,坚定。

致,达到。

远,远大的目标。

不内心恬淡无法明确志向,不摒除杂念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的品行,是依靠安静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是依靠节俭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寡欲就不能表明自己的志向,不宁静就不能到达高尚的思想境界。

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必须学习才能增长,不学习就不能有广博的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冒险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间流逝,意志随岁月消磨,于是就落魄,大多不能融入社会,等到悲凉地守着贫穷的小屋时,后悔又怎么来的及呢?
知识点归纳
一、词类活用:
1.非学无以广才广:使动,使……广
2.非志无以成学成:使动,使……成
3.多不接世多:形作名,多数人
4.非宁静无以致远远:形作名,高远的目标
二、文学常识:
1.三国蜀汉诸葛亮(181~234),诸葛亮字孔明,三国蜀汉琅琊郡阳都人。

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他出生于时代官宦家庭,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人称「卧龙」。

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181年:诞生于琅邪。

207年:因刘备三顾茅庐,而出山辅之。

208年:说服孙权抵御曹操于赤壁。

214年:被封军师将军。

221年:被封蜀国丞相。

225年:讨伐南蛮,将其平定。

三:补充:
1.苟立国家不求富贵。

《礼记》
2.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

陶渊明
3.心闲天地本来宽。

陆游
4.长风破浪终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
5.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
6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
7.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乐府歌词》
8.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钱鹤滩
第1页共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