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加特效)
西厢记作品简介

西厢记作品简介《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今北京市)人。
他一生写作了14种剧本,《西厢记》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是他的代表作。
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
【故事起源】《西厢记》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叙述书生张珙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在西厢约会,莺莺终于以身相许。
后来张珙赴京应试,得了高官,却抛弃了莺莺,酿成爱情悲剧。
这个故事到宋金时代流传更广,一些文人、民间艺人纷纷改编成说唱和戏剧,王实甫编写的多本杂剧《西厢记》就是在这样丰富的艺术积累上进行加工创作而成的。
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故事梗概】前朝崔相国死了,夫人郑氏携小女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乡,途中因故受阻,暂住河中府普救寺。
这崔莺莺年方十九岁,针指女工,诗词书算,无所不能.她父亲在世时,就已将她许配给郑氏的侄儿郑尚书之长子郑恒。
小姐与红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书生张珙。
张珙本是西洛人,是礼部尚书之子,父母双亡,家境贫寒。
他只身一人赴京城赶考,路过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确就在蒲关,于是住了下来。
听状元店里的小二哥说,这里有座普救寺,是则天皇后香火院,景致很美,三教九流,过者无不瞻仰.这张生见到莺莺容貌俊俏,赞叹道:“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
”为能多见上几面,便与侍中方丈借宿,他便住进西厢房。
一日,崔老夫人为亡夫做道场,这崔老夫妻人治家很严,道场内外没有一个男子出入,张生硬着头皮溜进去。
这时斋供道场都完备好了,该夫人和小姐进香了,以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张生想:“小姐是一女子,尚有报父母之心;小生湖海飘零数年,自父母下世之后,并不曾有一陌纸钱相报。
观戏——西厢记

观戏——西厢记先只说迎张郎娘把诺言来践,又谁知“兄妹”二字断送了良缘。
空对着月儿圆清光一片,好叫人闲愁万种,离恨千端。
抬泪眼仰天看月阑,天上人间不一般。
那嫦娥孤单寂寞谁怜念?罗幕重重围住了广寒。
莫不是步摇动钗头凤凰?莫不是裙拖得环佩铃铛?这声音似在东墙,来自西厢。
分明是动人一曲《凤求凰》,这萧寺何时来巨匠,把一腔哀怨谱宫商?哪里是莺莺肯说谎?怨只怨我那少诚无信的白发娘。
将我锁在红楼上,外隔着高高白粉墙,张生哪!即便是十二巫峰高万丈,也有个云雨梦高唐。
这是京剧《西厢记》的中崔莺莺的一段唱词,《西厢记》流传久远,早在唐代就有元稹所作的《莺莺传》小说问世。
元杂剧《西厢记》突出了反封建礼教的主题,对张生、莺莺追求爱情的复杂过程描述得细致入微。
莺莺的大胆热情、张生的诚挚潇洒、红娘的聪明活泼、老夫人的古板顽固度刻画得十分成功。
许多剧种都曾把《西厢记》改编搬上舞台。
京剧最早是由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先生首演,以红娘为主要人物。
1959年,著名戏剧家田汉先生根据元杂剧改编了京剧《西厢记》,以崔莺莺为主,由张君秋首演。
典雅的唱词,华丽的唱腔,动人的情节,使它成为戏曲宝库中的经典剧目。
那是发生在唐代的爱情传奇,在唐朝的某个春天。
山西的普救寺中,幽静无人的佛殿里,邂逅使年轻的目光更明亮,于是在这佛门清修之地,开始上演了一段传奇的爱情故事。
当张珙那一刻遇见了崔莺莺,正是这样柔弱而无坚不摧的美,让他领受了。
也是出于这样强大的美的摄压和绝望,张生瞬间陷入万劫不复的绝境。
电光火舌的碰撞,她霸道地斩杀了他所有的生机,切断了他的退路,叫他不得不放弃抵抗,任她宰割。
她娇艳的脸庞使牡丹失色,娉婷的姿态叫弱柳为之自惭。
她使人窒息的绝艳容颜,让张珙不由自主地脱口:“(白)呀!(唱)“无限春愁横翠黛,一脉娇羞上粉腮。
行一步似垂柳风前摆,说话儿莺声从花外来。
似这等俏佳人世间难再,真愿学龙女善财同傍莲台。
”(白)世间竟有这样的女子!(唱)庸脂俗粉多如海,好一朵幽兰在空谷开。
粤教版高二语文必修5_《西厢记》艺术特色

《西厢记》艺术特色《西厢记》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无论在体裁上、结构上、场面处理上、人物性格的描写上、语言风格上,都有它自己的特色。
首先,在体裁上,王实甫进行了大胆的革新。
元代杂剧依照惯例都是一本四折,间或有一本五、六折的。
《西厢记》写成了五本,在第二本里又写了五折,全剧共五本二十一折。
以多本杂剧来连演一个故事,这在当时是一个创举。
但是,《西厢记》篇幅虽长,写来却一点儿也不松懈,一气呵成,结构谨严,场次洗炼,每一折都是一个整体中的有机部分。
戏剧冲突的形成和解决,显得突然,其实又很自然,符合于生活的逻辑。
偶然性的事件对人物发生影响,都是通过人物的内在性格而起作用。
作者在布局有波澜,戏剧的冲突一直在发展。
往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孙飞虎事件之后,张生和莺莺的好事似乎没有问题了,可是发生了老夫人的赖婚。
莺莺的赖简又是一个惊人的波折。
“拷艳”之后好像应该平静下来,老夫人又逼着张生上京应试。
第五本里又有郑恒来破坏。
张生和莺莺就在这惊涛骇浪中发展着他们的爱情,为爱情而斗争,经受种种考验。
读者的心灵一直为他们悲欢离合的命运所吸引。
“拷艳”、“哭宴”、“惊梦”三折紧紧连在一起,分别对红娘、莺莺、张生三个人物形象作了集中的描写,折折都很动人,成为全剧中的精华。
这表现了作者的气魄和大手笔。
“惊梦”一折对梦境的处理手法,也很新颖。
冷清清的秋夜,在“旅馆欹单枕,秋蛩鸣四野”的环境中,莺莺在梦里出现了。
她私奔出城,追赶张生,要满足她“生则同衾,死则同穴”的心愿。
这是莺莺性格的可能发展,但在当时现实的条件下是很难实现的。
作者把它处理为一个富有诗意的梦境,一方面表现了自己强烈的理想,另一方面也并没有离开现实的原则。
其次,在塑造人物方面,王实甫表现了他卓越的艺术才能。
他笔下的莺莺、红娘、张生和老夫人都是概括性很强而又个性十分鲜明的人物,已成为公认的杰出的典型,这在爱情剧中是了不起的成就。
作者深刻了解这些人物的性格、心理状态以及他们彼此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以无比的精确性把它们表现出来。
西厢记课件

王实甫《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 月西厢记》,共5本21折,该剧取材于唐 人元稹的《莺莺传》和金人董解元改编的 《西厢记诸宫调》(习称《董西厢》)。
唐·元稹《莺莺传》(亦名《会真记》 )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元·王实甫《西厢记》
元杂剧的四大悲剧:
《窦娥冤》(关汉卿)
《汉宫秋》(马致远)
《梧桐雨》(白朴)
范仲淹《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 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 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 端正好 ] 一曲所写的环境 起何作用?
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 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崔莺 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 情;后二句自问自答,采用夸张 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 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
赴亭惜别
长亭饯别
残照离别
离别愁思
长亭送别
悲欢聚散一杯酒, 南北东西万里程。
理清剧情结构
• 第一部分(“夫人、长老上”——“索与我恓恓惶惶的 寄”):赶赴长亭 。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 的心境。 •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专听春雷第一 声”):长亭饯别 。主要刻画崔莺莺、张生二人缠 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重爱 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莺莺复书:“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 玉人来。”张生如约跳墙莽撞而入,却遭莺莺羞辱,怏怏而
崔张成婚:张生染病,莺莺放心不下,托红娘问汤药,传情诗: “休将闲事苦萦怀,取决摧残天赋才。不意当时完妾命,岂防今日 作君灾?仰图厚德难从札,谨奉新诗可当媒。寄语高唐休咏赋,令 宵端的云雨来。”是夜,莺莺冲被封建礼教束缚,迈出决定性一步: 与张生私下成婚。
西厢记PPT

3、红娘在《西厢记》中所占笔墨的比例较《西 厢记诸宫调》又有大幅度的增加,而成为全剧 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她在剧中只是一个婢女身份,却又是剧中最活 跃、最令人喜爱的人物。她机智聪明,热情泼 辣,又富于同情心,常在崔、张的爱情处在困 境的时候,以其特有的机警使矛盾获得解决。
一、作者善于在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彰显人物的个 性特征 1、莺莺的爱情萌动与封建礼教的冲突在作品中表 现的尽善尽美 2、莺莺对爱情的热烈追求中与封建贵族身份发生 了激烈的矛盾冲突 二、以人物在不同场合的情态表现塑造人物典 型的个性形象 三、对人物的心理进行深刻挖掘与细腻描摹 四、红娘形象特征的刻画对人物艺术形象的塑造。 在《西厢记》中作者王实甫还成功的塑造了一 个封建礼教的忠实代表人物——崔老妇 而这栩栩如生鲜活生动的形象与曲折跌宕引人入 胜的故事 ,更在于作者的语言功底。
表现莺莺自见到张生以后百般情思春天的景 物都和她思念张生联系起来景物都染上了主观 色彩明是写景实则写情。最后四句更有婉约 情词的色调委婉含蓄中包含着强烈的感情。用 这种语言抒发相国小姐的情思是很贴切。
《西厢记》有诗剧之说。“长亭送别”是全剧最 有诗意的部分。这里戏剧情节没有多少进展也 没有矛盾冲突只是以抒情的语言叙述莺莺的 离愁别恨使全折弥漫着淡淡的、悠长的哀愁。 也表现出莺莺这个大家闺秀深沉绵长的情思
老夫人的语言板滞僵硬惠明的语言豪爽朴素郑恒的语 言庸俗粗鄙。 吸收融化古代诗词中的优美诗句用于描摹景物酝酿气 氛为剧本增添了优美动人的艺术魅力。
诗词格律 口语自然 雅俗融合
《西厢记》中华美的语言适合描写人物性格的需 要如第二本第一折【混江龙【混江龙】落红成 阵风飘万点正愁人池塘梦晓阑槛辞春。蝶 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系春心情短柳 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清 减了三楚精神。
西厢记ppt课件

本源起始:唐元稹《莺莺传》(《会真记》) 推波助澜 :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登峰造极 :王实甫的《西厢记》
分别在唐人小说、金代说唱文学和元杂剧领域 里占有无可争议的地位,在文学史上交相辉映。
2
主题演变: 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到《西厢记诸宫
调》,故事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前者 肯定张生抛弃莺莺的“忍情”变成了后者对张生和莺 莺争取自由的爱情与婚姻的赞美。 但作为一部艺术作 品,《西厢记诸宫调》仍有不少显得粗糙的地方。它 的情节不够紧凑,有些枝节铺衍过甚;它的人物形象 也时有暧昧之处, 这一类情节对故事的爱情主题造成 一定的破坏。王实甫的《西厢记》以《西厢记诸宫调》 为基础,在一些关键的地方作了修改,从而弥补了原 作的缺陷。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删减了许多不必要 的枝叶和臃肿部分,使结构更加完整,情节更加集中;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让剧中人物更明确地坚 守各自的立场——老夫人在严厉监管女儿、坚决反对 崔、张的自由结合、维持“相国家谱”的清白与尊贵 上毫不松动,张生和莺莺在追求爱情的满足上毫不让 步,他们加上红娘为一方与老夫人一方的矛盾冲突于 是变得更加激烈。这样,不仅增加了剧情的紧张性和 吸引力,也使得全剧的主题更为突出、人物形象更为 鲜明。再加上它的优美而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使得 这一剧本成为精致的典范之作。
6
3、红娘在《西厢记》中所占笔墨的比例较《西 厢记诸宫调》又有大幅度的增加,而成为全剧 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她在剧中只是一个婢女身份,却又是剧中最活 跃、最令人喜爱的人物。她机智聪明,热情泼 辣,又富于同情心,常在崔、张的爱情处在困 境的时候,以其特有的机警使矛盾获得解决。
7
一、作者善于在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彰显人物的个 性特征
10
京剧系列:京剧剧本《西厢记》[全本](第二节)
](https://img.taocdn.com/s3/m/bed45515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52.png)
京剧系列:京剧剧本《西厢记》[全本](第二节)【第九场:闹简】(红娘上。
)红娘(四平调)风静帘闲麝兰香散,启朱扉我这里摇响双环。
绛台高金荷小银缸犹灿,(红娘听。
)红娘(白)哎呀,小姐敢情她又睡了。
(四平调)贤小姐拥绣衾春睡方酣。
玉钗横宝髻偏乌云乱挽,(白)小姐,你好懒哪!(四平调)梦沉沉哪知道日上三竿?(红娘把小简藏在妆盒内。
崔莺莺徐上。
)崔莺莺(念)十分心事一分语,尽夜相思尽日眠。
(红娘急扶崔莺莺坐妆台旁。
红娘下。
崔莺莺发现信,拆开,兴奋地看。
红娘捧茶上。
崔莺莺见红娘有相轻之意,不觉怒形于色。
)红娘(白)哎呀,糟了。
崔莺莺(白)红娘过来。
红娘(白)有。
(崔莺莺指书简。
)崔莺莺(白)这是哪里来的?红娘(白)这——崔莺莺(白)我是相国的小姐,谁敢将这简帖儿戏弄于我?红娘(白)小姐息怒。
您让我去看张先生,张先生让我带回这个给您。
您不让我去,难道我敢向他讨来不成?我又不识字,知他写的是些什么?崔莺莺(白)就该好好交我,却为何偷偷搁在妆盒里面?红娘(白)这——崔莺莺(白)待我去告诉老夫人,打下你这小*人的下半截来。
红娘(白)小姐您也别对老夫人说去,还是让我拿这简帖儿出首去吧。
崔莺莺(白)唔,你去出首谁来?红娘(白)我出首张生,他好大的胆子,竟敢写信戏弄小姐。
(崔莺莺缓和。
)崔莺莺(白)红娘,念那张生他乡做客,饶了他这一遭吧。
红娘(白)不,他这样放肆,怕不打下他下半截来?崔莺莺(白)我正不曾问你,那张生病体如何?红娘(白)我不说。
崔莺莺(白)红娘,你说吧。
说吧,红娘。
红娘(白)他呀!(念)不思茶,不想饭,脸儿瘦得真难看。
动一步,也为难,只怕快到鬼门关。
崔莺莺(白)去请一位好太医给他瞧瞧去,看是什么病症?红娘(白)他说他也没有什么病,这病啊,是他白天黑夜盼啊——盼——给盼出来的。
崔莺莺(白)红娘幸亏你口稳,若让别人知道,成何体统?从今往后,这些话再也休提了。
红娘(白)您说得对,只是张生早晚难保,您这不是撺掇人家上竿儿,又拔掉梯子看风凉吗?还叫我问他的病干吗呢?崔莺莺(白)我家虽是亏待张生,张生岂可如此。
西厢记:插图版

阅读感受
《西厢记:插图版》不仅是一部卓越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面历史的镜子,反 映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与人性的复杂。此书以元代王实甫的杰作为基础,通过 细腻的插图和改编,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既古老又崭新的故事。
这部作品直接取材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但在关键的地方,王 实甫进行了巧妙的修改,使得原作的主题更为突出,人物形象更为鲜明。这种修 改,不仅增加了剧情的紧张性和吸引力,更使得反对礼教的主题得以充分生活化。
还有一句摘录:“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句话是《西厢记》的主题, 也是其核心思想。它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祝福和期盼,希望所有的有情人都能终 成眷属,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这种美好的愿望和期盼,不仅成为了古典文学中 的经典主题,也是现代社会中人们所追求的美好愿景。
《西厢记:插图版》中的精彩摘录不仅展现了其文学魅力,也展现了作者对 爱情和人生的深刻思考。这些摘录不仅让人感受到古典文学的优美和深沉,也让 人对爱情和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作者简介
这是《西厢记:插图版》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而当我们沉浸于这些角色与情节时,也难以忽视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王 实甫通过这部作品,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揭示了礼教对人性的束缚 与扭曲,以及在这种制度下,人们如何被迫放弃真爱与自由。而当张君瑞与崔莺 莺最终克服重重困难,实现真爱时,我们更能感受到那份对自由与真爱的渴望与 追求。
另外,《西厢记:插图版》中的插图也是一大亮点。这些插图以细腻的笔触, 生动地描绘了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以及角色们的内心世界。通过这些插图,我 们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亲身体验那个时代的喜怒哀乐。
这部作品的目录安排注重了情节的连贯性。全剧共有五本二十一折,每一本 都有明确的标题,如“佛殿奇逢”、“琴心透漏”等,这些标题既简练又富有诗 意,概括了每一折的主要内容。读者在阅读目录时,便可以对全剧的情节有一个 大致的了解,对于理解全剧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王实甫的《西厢记》是真正达到顶峰的,文辞优美, 《王西厢》打破元杂剧一本四折、一人主唱的体例,共 有五本二十一折(受传奇影响,有些版本标为二十出), 张生、莺莺、红娘分别都为主唱,并出现三人接唱的形 式。《王西厢》用当时流行的北曲演唱,因此后人也称 其为《北西厢》,以与明代出现的《南西厢》区别。 《王西厢》突出了张生、莺莺与老夫人之间的矛盾斗争, 尤其是更加突出了红娘的形象,使她成为一个个性鲜明 的艺术典型。《王西厢》语言华丽典雅,善于化用古典 诗词名句,许多曲词脍炙人口,其语言备受后人称道, 明初朱权就称赞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总 之,《王西厢》取得了多方面的辉煌成就,成为我国古 典戏曲的压卷之作。《王西厢》流播甚广,其不同版本 多达一百余种,并有许多种文字的外文译本,它同时受 到了不同阶层人士的一致好评。另外,翻写改易《王西 厢》在明清也蔚为大观,尤其是随着明清时期北曲衰微、 南曲兴盛,出现了许多面目各异的翻改之作,这中间影 响最大的当属稹《莺莺传》插图
唐元稹《莺莺传》插图
• 2. 金元之际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尚不是典型元杂 剧)结局作重大改变,张生和莺莺得以结合,为一喜 剧结局,改变了《莺莺传》中张生对崔莺莺始乱终 弃的结局方式,写张生与莺莺两人为追求恋爱自由 而共同斗争,最后两人终于结成美满姻缘。我们把 这一改悲为喜的结局安排看作是普通的戏曲大团圆 模式的表现,董解元的这一改动反映了他对崔莺莺 的同情和肯定,表现出他思想意识的进步。 另外《董西厢》还突出了红娘这一人物角色, 奠定了《王西厢》中红娘形象的基础。后来被王实 甫的《西厢记》所沿袭,“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 属”,成为了西厢故事中最深入人心的结局。但故 事的矛盾在两个年轻人之间展开,还牵扯了因果报 恩的思想爱情上还不纯洁。他的《西厢记诸宫调》 是我国现存三种诸宫调中首尾最完整、成就最高的 一种(另外两种是金代佚名的《刘知远诸宫调》和 元代王伯成的《天宝遗事诸宫调》。
•
明代陆采对李日华翻改《王西厢》极为不满,认为那是“生
吞活剥”(陆采《南西厢记叙》),因此他“亦作《南西厢》,
悉以己意自创,不袭北剧一语”(凌濛初《谭曲杂劄》)。陆采
南调《西厢记》人们又称作《陆西厢》,其情节、主题与《王西
厢》、《李西厢》均无大异,但是曲辞却都是自创新词,陆采创
作的主要动机就是骋才使气,他要显露自己的才华以压过《李西
• 6.明代人对《西厢记》的第五本,也就是描 写大结局的那一本颇有争议,认为与前四本 非出于同一作者之手,艺术水平也大大不如, 所以不少人认为《西厢记》应该在第四本结 束,以“草桥店梦莺莺”为结局,则张生在 离别莺莺,上京赶考的路上做了一个梦,把 以前欢会的场景重演一回,后以梦醒之空幻 为结局。最早在版本上做出这种改动的是 《六幻西厢》,即以“草桥惊梦”为结局。 后来,著名的评点家金圣叹在评点西厢记时, 也力主到第四本为止,但他并没有删掉第五 本,仍予以保留。清代以来,金批西厢一直 是最为流行的西厢记本子。所以这种结局也 很有影响。
厢》,并与《王西厢》相媲美。然而,《陆西厢》没获得文人喝
彩,因为它的文学性是无法望《王西厢》项背的,另外它也没被
优伶接受而奏演场上。虽然陆采用心良苦,但《陆西厢》终究没
有产生广泛巨大的戏曲影响。
• 5.西厢记在明代有很大影响,流传很广。 对这个故事也就产生了许多改编本,如 《翻西厢》,《锦西厢》,《东厢记》之 类。都对故事做了改动,结局也就不同。 有张生落第,莺莺终嫁郑桓的;有张生看 上红娘,莺莺吃醋,经过周折双美并嫁的; 有张生大彻大悟,意识到私情不对,终于 痛改前非得升仙界的……如此种种,不一 而足。但都思想拙劣,境界庸俗。所以很 少被人接受。
• 4.李日华和陆采的两部南调《西厢记》。李日华南调《西厢记》 又称《南西厢》、《李西厢》,它是明代浙江海盐人崔时佩编、 江苏吴门李日华增改修订而成的。李记《南西厢》主题、情节一 如《王西厢》,他创作的主要目的是“改北调为南曲”,“增损 字句以就腔”(凌濛初《谭曲杂劄》)。《李西厢》适宜以昆腔 演唱,从精神上讲它忠实于《王西厢》,李日华主要是将曲词翻 改为南曲牌,实质是改易曲调以敷南演,以适应当时昆腔演出的 实际需要。再者《李西厢》完全按照昆腔传奇的演唱机制,各角 色都可以唱,还有它适当增加了丑角戏,以活跃剧场气氛。明清 两代,《李西厢》始终盛演场上,经久不衰,《缀白裘》等戏曲 选本及《纳书楹曲谱》、《集成曲谱》等曲谱均收录此剧散出, 表明了它在演出场上受人欢迎的实际情形。
• 1. 《西厢记》最早的故事雏形是唐元稹的《莺莺 传》,开了中国才子佳人故事的先河。小说叙述张 生与姨母郑氏的女儿崔莺莺恋爱又始乱终弃的故事。 小说一方面对男女恋爱进行了真实的描写和礼赞, 另一方面又诬蔑莺莺为惑人的“尤物”,小说最后 写莺莺别嫁他人,张生也另娶妻子。
作者在小说中借张生之口说像莺莺这样的天生 尤物,“不妖其身,必妖于人”,意思是说漂亮的 女子往往会引诱男子学坏。作者对张生辜负莺莺并 最后抛弃她的行为不仅不加谴责,反而称赞其“为 善补过者”。后来有学者认为张生就是元稹本人的 自叙状,作品流露出的偏见反映出作者思想意识的 局限和落后。故事不是十分完美。鲁迅在中国小说 史中评价张生是“文过饰非,遂堕恶趣”
• 1. 科举制度的影响
• 2. 儒家婚姻观念的影响
• 3. 封建文化虽非一无所取,但随 着时代及其文化的发展,摈弃封建 文化中的帝王观、专制观、英雄观 等就显得更为迫切。
王实甫的《西厢记》,其故事去除了因果报恩 的思想,并把主要矛盾转移到了两个年轻人和老 夫人之间,借此来赞美青年男女婚姻自主的反封 建斗争,揭露封建礼教的残酷、丑恶和虚伪,提 出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理想。同时, 《西厢记》在中国戏剧史上首度成功刻画了爱情 心理,是戏剧史上一部直接描写爱情心理的作品。 其对矛盾冲突的设计也足以示范后人。全剧以莺 莺、张生、红娘与老夫人的矛盾为基本矛盾,表 现崔张与家长的冲突;以莺莺、张生、红娘间的 矛盾为次要矛盾,由性格冲突推进剧情,刻画人 物。这样一种对冲突的组织,对古代戏曲中是很 值得称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