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基础施工测量常见错误及质量控制对策
桩基础常见质量问题及预防措施

桩基础常见质量问题及预防措施一、钢筋砼预制桩基础常用方法:锤击沉桩法、静力压桩法.问题1:预制桩桩身断裂现象:桩在沉入过程中,桩身突然倾斜错位,桩尖处土质条件没有特殊变化,而贯入度逐渐增加或突然增大;同时,当桩锤跳起后,桩身随之出现回弹现象。
原因:(1)制作桩时,桩身弯曲超过规定,桩尖偏离桩的纵轴线较大,沉入过程中桩身发生倾斜或弯曲。
(2)桩入土后,遇到大块坚硬的障碍物,把桩尖挤向一侧。
(3)稳桩不垂直,压人地下一定深度后,再用走架方法校正,使桩产生弯曲。
(4)两节桩或多节桩施工时,相接的两节桩不在同一轴线上,产生了弯曲.(5)制作桩的砼强度不够,桩在堆放、吊运过程中产生裂纹或断裂未被发现.预防和治理:(1)施工前应对桩位下的障碍物清除干净,必要时对每个桩位用钎探了解。
对桩构件进行检查,发现桩身弯曲超标或桩尖不在纵轴线上的不宜使用。
(2)在稳桩过程中及时纠正不垂直,接桩时要保证上下桩在同一纵轴线上,接头处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施工。
(3)桩在堆放、吊运过程中,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发现裂缝超过规定坚决不能使用。
(4)应会同设计人员共同研究处理方法。
根据工程地质条件,上部荷载及桩所处的结构部位,可以采取补桩的方法。
可在轴线两侧分别补一根或两根桩。
二、钢筋砼灌注桩基础常用方法:人工挖孔灌注桩、钻孔灌注桩、沉管灌注桩。
问题1:干作业成孔灌注桩的孔底虚土多现象:成孔后孔底虚土过多,超过标准规定的不大于lOOmm的规定。
治理:(1)在孔内做二次或多次投钻。
即用钻一次投到设计标高,在原位旋转片刻,停止旋转静拔钵杆.(2)用勺钻清理孔底虚土.(3)如虚土是砂或砂卵石时,可先采用孔底浆拌合,然后再灌砼。
(4)采用孔底压力灌浆法、压力灌砼法及孔底夯实法解决。
问题2:泥浆护壁灌注桩塌孔现象:在成孔过程中或成孔后,孔壁坍落.原因:(1)泥浆比重不够,起不到可靠的护壁作用.(2)孔内水头高度不够或孔内出现承压水,降低了静水压力。
桩基施工质量问题及处理方法

桩基施工常见质量问题1.常见质量问题(一)测量放线中出现错误,这种错误会令整个建筑出现错误或者令桩基出现较大的偏差。
(二)单桩承载力不满足建筑桩基设计标准。
(三)桩体倾斜过大。
(四)预制桩的接头发生断离。
(五)灌桩的过程中所引发的的断桩事故。
(六)在验收过程中发现桩位具有过大的偏差。
(七)由于混凝土的质量或者操作引发的桩体出现夹泥、离析及强度不达标等问题。
(八)标高不足。
2.处理措施2.1.补沉法预制桩入土深度不足时,或打入桩因土体隆起将桩上抬时,均可采用此法。
2.2.补桩法补桩法就是在会同设计、监理以及业主的意见,根据设计单位出具的补桩方案进行补打,但此种方法投资大、工期长,很难被各方共同认可。
2.3.补送结合法采用分节连接的方式将桩打入基础中时,若桩体质量不达标,那么在进行沉入的过程中,就有可能使得连节点脱开,这时对于桩基的处理就可以采用补送结合的方式。
对于有疑点的桩,应当进行复打,令该桩下沉,这就可以令脱节的桩连接再次顶紧,令接头具有竖向承载力;可以进行补桩,适当的补进一些完整的桩,使得基础不但可以满足承载力要求,同时还能够提高建筑基础的地震荷载。
2.4.纠偏法若是在打桩过程中发现桩身出现倾斜并且桩长不长,且完好并未断裂,或由于基坑的开挖而导致的桩身出现倾斜但是桩体仍旧完整的,可以对桩身进行局部挖开,然后使用千斤顶对桩身进行纠偏。
2.5.承台扩大(一)若桩位出现了较大的偏差,那么原有的承台设计尺寸无法满足构造的规范性要求,那么可以通过对承台是面积适当的扩大的方式对桩位偏差进行纠正。
(二)桩土共同作用。
若单桩无法达到设计的承载力要求,就需要进行承台的扩大处理,并且还要将天然基同桩的共同承担的上部荷载考虑在内。
(三)桩基质量问题。
在施工中容易出现不均匀的桩基质量,为了防止后期由于桩基质量问题引起的承台布局云沉降以及为了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可以使用整体式桩基承台,从而提高基础整体性。
2.6.复合地基法此法(一)是利用桩土共同作用的原理,对地基作适当处理,提高地基承载力,更有效的分担桩基的荷载。
桩基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与处理方法

桩基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与处理方法一、引言桩基施工是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然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质量问题,给工程带来一定的风险。
本文将就桩基施工常见的质量问题以及相应的处理方法进行探讨。
二、桩身质量问题1. 桩身不符合设计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桩身直径不符合设计要求的情况。
这可能是由于施工操作不规范或施工设备的质量问题所导致。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强化操作规范,严格选择和检测施工设备的质量。
2. 桩身受损在施工过程中,桩身可能会发生破损、断裂等问题。
这可能是由于土壤质量不佳、施工设备故障或施工操作不当所引起的。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提前进行地质勘探,选择合适的桩型和施工方法;并且定期对施工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
三、灌注桩质量问题1. 灌注混凝土质量不合格灌注桩的质量问题主要体现在混凝土的质量上。
可能会出现混凝土强度不达标、含气量过高等情况。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加强现场检测力度,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配比和浇注,确保混凝土强度和密实度符合要求。
2. 偏心灌注灌注桩施工中,偏心灌注是一种较常见的问题。
偏心灌注可能会导致桩身承载力不均匀,影响整个工程的稳定性。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加强施工监督,确保灌注过程中混凝土的均匀性,规范施工操作,避免产生偏心灌注。
四、钻孔桩质量问题1. 孔洞变形钻孔桩施工过程中,孔洞可能会发生变形,如塌陷、变形等。
这可能是由于土层松软、工艺操作不当等原因所致。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加强土壤工程调查,选择合适的桩型和施工方法,以及采取合适的孔壁支护措施。
2. 孔洞水位过高在钻孔桩施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地下水位较高的情况。
这会对施工带来一定的困难,影响孔洞的稳定性和质量。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提前进行地下水位调查,采取合适的排水措施,确保施工环境干燥,减少水位对施工的影响。
五、待施工桩身的质量问题1. 桩身内外钢筋锈蚀待施工桩身常常会暴露在空气和水分中,容易发生钢筋锈蚀的现象。
桩基础工程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

桩基础工程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问题分析问题一:基础设计不合理1.基础设计未充分考虑地质条件和荷载要求,导致基础承载能力不足。
2.未合理确定桩长、桩径、桩身材料等参数,导致桩基础不满足工程要求。
问题二:施工质量控制不严格1.施工人员技术水平不高,存在操作不规范、质量把控不到位的问题。
2.施工现场管理混乱,缺乏有效监督和检验手段。
问题三:材料质量不达标1.桩身材料强度不符合要求,导致桩体抗力不足。
2.混凝土搅拌不均匀、配合比不合理,使得桩基础强度不达标。
优化措施优化措施一:加强基础设计1.订立合理的基础设计标准,充分考虑地质条件和荷载要求,确保基础承载能力满足工程需求。
2.选择适当的桩长、桩径和桩身材料,用于确保桩基础的稳定性和抗力。
优化措施二:加强施工质量控制1.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强培训和考核,确保操作规范和质量把控到位。
2.加强现场管理,建立科学、规范的施工管理制度,强化监督和检验手段,确保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优化措施三:确保材料质量1.严格把控桩身材料的质量,确保材料强度符合要求。
2.加强混凝土搅拌过程的管理,确保混凝土配合比合理、搅拌均匀,提高桩基础的强度和稳定性。
优化措施四:加强质量监督1.建立独立的质量监督部门,加强对桩基础工程的全过程监督和检验。
2.对施工单位和相关人员进行考核,实行奖惩制度,切实提高施工质量和桩基础工程的整体质量水平。
结论通过加强基础设计、施工质量控制、材料质量管控和质量监督等措施,可以有效解决桩基础工程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只有在整个工程质量控制体系的支持下,才能保证桩基础工程的稳定性和长期使用性能的可靠性。
因此,我们应该增强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管理,从源头上提高桩基础工程的质量水平,为工程的安全可靠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施工测量常见质量问题及预控措施

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
预控措施
定位测量偏差大
派专业测量人员用仪器进行定位
定位轴线传递偏差大
改原来吊线坠传递为用经纬仪向上逐层传递
标高传递偏差大,平面放线偏差大
用校正后的钢尺加尺长改正及温度改正后在标准15KG拉力情况下进行钢尺量距,并由专人负责
定位桩位移
将原始定位桩基础加深,桩上设保护盖,并设专业人员进行观测
仪器精度差
仪器由专人保管,使用前必须校核,并定期检验
桩基施工中的常见质量问题解析与处理策略

桩基施工中的常见质量问题解析与处理策略桩基施工是建筑工程中重要的基础施工环节,对于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的桩基施工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质量问题,如果不及时发现和解决,将会给工程造成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对常见的桩基施工中的质量问题进行解析,并提出相应的处理策略。
一、桩长偏差桩长偏差是指在施工中,桩的实际长度与设计要求长度之间存在差异。
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地质条件、施工操作、设备精度等原因所引起的。
桩长偏差会导致桩与地基接触不良,影响桩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是在桩施工前,充分了解地质情况,进行详细的勘探和试验,确保桩的设计长度符合实际情况。
同时,在施工中要加强对桩长的测量和监控,确保桩的实际长度与设计要求相符,并及时调整施工措施。
二、桩身缺陷桩身缺陷是指桩身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裂缝、孔洞、蜂窝等缺陷。
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施工振捣不当、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气泡聚集等原因引起的。
桩身缺陷会降低桩的承载力和抗震性能,增加桩的变形和破坏的风险。
对于桩身缺陷的处理策略,一方面是加强施工过程的监控和管理,确保振捣均匀,混凝土浇筑顺畅,防止空洞和气泡的产生。
另一方面是加强对桩身缺陷的检测和修复,及时发现和修补裂缝、孔洞等缺陷,保证桩的完整性。
三、桩端形态问题桩端形态问题是指桩端的形状与设计要求不符。
桩端形态问题可能是由于施工工艺不当、桩机操作不当等原因所致。
桩端形态问题会影响桩的承载力和变形性能,降低桩的整体稳定性。
解决桩端形态问题的策略是加强对施工工艺的控制和操作的监督,确保桩端形态符合设计要求。
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对桩机的操作培训,提高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
同时,要定期检测和评估桩端的形态,及时采取修复措施,确保桩的质量。
四、桩灌注不均匀桩灌注不均匀是指在混凝土灌注过程中,混凝土分布不均匀。
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浇筑过程中搅拌不均匀、灌注速度过快等原因所导致的。
桩灌注不均匀会降低桩的整体强度和稳定性,增加桩的变形和破坏的风险。
桩基施工中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及处理方法

桩基施工中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及处理方法一、引言桩基是建筑施工中常用的一种地基处理方式,其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然而,在桩基施工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常见的质量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将给后期的施工和使用带来诸多麻烦。
本文将针对桩基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进行论述,并提供相应的处理方法。
二、质量问题及处理方法1. 桩身偏斜在施工过程中,桩身的偏斜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造成桩身偏斜的原因有很多,如土层坚硬或有坚硬障碍物、施工方法不当等。
针对该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处理方法:(1)在施工前进行勘察,了解地质情况,准确判定桩身的位置和角度。
(2)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操作,确保施工方法正确。
(3)如果桩身出现偏斜,可以通过调整施工机械设备的位置和方向,或者采取修复措施,如打斜桩进行补偿。
2. 桩身强度不足桩身强度不足是桩基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之一。
造成桩身强度不足的原因主要有桩混凝土配合比不合理、混凝土强度等级低等。
针对该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处理方法:(1)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配合比的确定,保证混凝土的强度等级符合要求。
(2)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桩混凝土的浇筑质量,确保充实性和密实性。
(3)如果发现桩身强度不足,可以通过加固增强的方法进行处理,如钢筋套筒加固、喷射砼加固等。
3. 桩身质量不均匀桩身质量不均匀是桩基施工中的常见问题之一。
造成此问题的原因有材料配料的误差、施工过程中养护措施不当等。
针对该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处理方法:(1)严格控制材料的配料比例,确保配料准确。
(2)施工过程中,加强对桩身的养护,保证桩体在硬化过程中的均匀性。
(3)如果出现桩身质量不均匀的情况,可以通过对问题位置进行修复,如打振、加固等。
4. 桩顶沉降桩顶沉降是桩基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之一。
造成桩顶沉降的原因主要有质量监控不到位、土质条件不符合设计要求等。
针对该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处理方法:(1)加强质量监控,确保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桩基础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桩基础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一)沉桩达不到标高现象:沉桩困难,桩矗立地面或送桩达不到标高。
原因分析:1)持力层高低起伏。
2)勘察资料控制不够或失实。
3)群桩施工时,后沉桩因土层挤密致使沉桩困难。
4)预制桩质量差,沉桩过程中发生桩身断裂、桩顶破碎。
5)沉桩设备选择不当。
6)接桩时下节桩尖在硬土层上,接桩后停歇时间过长。
预防措施:1)探明工程地质条件,试沉桩发现异常时应作补勘。
2)预制桩质量应达到国家标准和满足设计要求。
3)合理选择施工方法、施工顺序及沉桩机械设备。
4)沉桩困难时可采用植桩法。
5)沉桩工艺要连续。
避免接桩时下节桩在硬土层中,减少接桩时间,做到沉桩基本连续。
(二)桩身断裂现象:沉桩时桩突然错位,或桩身出现沿主筋方向的裂缝。
原因分析:1)桩身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
2)桩身弯曲,长细比过大。
3)桩养护不当,吊桩或运输不当而降低桩身强度。
4)遇到地下坚硬障碍物。
5)接桩不在同一轴线上,接桩面不平整、不吻合。
6)桩主筋触及桩顶,锤击时发生纵向裂缝。
预防措施:1)清除浅层地下坚硬障碍物。
2)严格按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进行制桩和养护,执行强度和龄期双控方法。
3)吊桩、桩运输须按有关规定和操作规程。
4)桩身垂直地面。
5)接桩须在同一轴线上。
(三)桩身偏位、倾斜现象:桩身倾斜,偏离设计桩位。
原因分析:1)场地没有平整,桩架不水平。
2)插桩时偏斜、未到位。
3)接桩不在同一轴线上,接桩不牢固。
4)群桩施工时,因桩距过近,沉桩时土层挤密产生侧向力,使已沉桩位移。
5)沉桩期间施工工地或邻近工地取土,造成桩身倾斜。
6)桩身弯曲。
预防措施:1)平整场地,安稳桩架,保证桩架平整,桩位对中。
2)保证接桩牢固且在同一轴线上。
3)沉桩期间不宜同步开挖基坑取土。
4)密度大的群桩工程可采用植桩法。
5)桩身质量应满足设计要求。
(四)接桩处开裂现象:沉桩时,接桩处松脱开裂。
原因分析:1)接桩焊接质量不好或硫磺胶泥配比不当。
2)接桩前未将两节桩连接处清理干净,保持平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桩基础施工测量常见错误及质量控制对策
摘要:基础施工测量工作在工程测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有时它的定位正确与否对一项工程能否顺利移交使用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简要介绍桩基础施工测量常见错误以及质量控制的方法,希望能给同行以借鉴。
关键词:桩基础施工测量常见错误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o2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桩基础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一种常用的基础形式,作用是将上部结构较大的荷载通过桩穿过软弱土层传递到较深的持力层土层上,以解决浅基础承载力不足和变形较大的地基问题。
建筑工程不论采用何种类型的桩基础,施工测量都是不可缺少的。
建筑工程桩基础施工测量的主要任务:一是把设计总图上的建筑物基础桩位按照设计要求,准确地测设到拟建区地面上,为桩基础工程施工提供标志,作为按图施工的依据。
二是进行桩基础施工监测。
三是在桩基础施工完成后,为检验施工质量和为地面建筑工程施工提供桩基础资料,进行桩基础竣工测量。
1 桩基础施工测量常见错误
1.1 轴线定位错误
桩基础轴线定位测量是根据建筑设计单位所提供的测量控制点或基准线与新建筑物的相关数据,进行建筑物定位测量。
建筑物的定位测量将建筑物四周外廓主轴线的交点(简称角桩)测设到地面上,作为测设建筑物桩位轴线的依据。
由于在桩基础施
工时,所有的角桩均要因施工而被破坏无法保存,为了满足桩基础竣工后续工序恢复建筑物桩位轴线和测设建筑物开间轴线的需要,所以,在建筑物定位测量时,不是直接测设建筑物外廓主轴线交点的角桩,而是在距建筑物四周外廓5~10m,并平行建筑物处,首先测设一个建筑物定位矩形控制网,作为建筑物定位基础,然后,测出桩位轴线在此定位矩形控制网上的交点桩,称之为轴线控制桩(或叫引桩),再以引桩为基础测设建筑物桩位轴线,最后根据桩位轴线来测设承台桩位。
引起轴线定位错误的原因主要有轴线控制桩定位错误和精密量距错误。
1.2 承台桩定位错误
建筑物承台桩位的定位是以桩位轴线为基础进行测量的,造成承台桩定位错误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种:
1.2.1对红线交点与设计图纸尺寸未复核或理解错误
当红线交点与设计图纸不符合的时候,如果按照有误的红线点来进行施工测量,或者红线点交接时候,没有理解所交点是设计图纸上的哪个个具体位置,或者记录错误,都可能出现错误。
1.2.2 轴线控制点移动
对轴线控制点保护后,由于挤动、沉降或其他并不为人察觉的原因,造成控制点的移动,从而引起测量错误。
1.2.3 现场放样时,计算错误或者尺寸拉错
施工前对所定位的桩位实时测量定位时如果计算错误、计算书写错误,尺寸拉错,都可能造成错误。
1.2.4 仪器、计算器等测量设备的原因
有时候仪器的误差过大或不准,计算器的功能设置不正确或损坏,在测量计算前未校核也会造成错误。
2施工测量错误的质量控制方法
2.1桩位轴线定位的质量控制
桩位轴线的定位前,首先要检查定位矩形网边长和角度闭合差,确定准确无误后,再采用经纬仪定线精密量距法进行测量。
对复杂建筑物圆心点的测设一般采用极坐标法测设。
对所测设的桩位轴线的引桩均要打入小木桩,木桩顶上应钉小铁钉作为桩位轴线引桩的中心点位。
为了便于保存和使用,要求桩顶与地面齐平,并在引桩周围撒上白灰。
在桩位轴线测设完成后,应及时对桩位轴线间长度和桩位轴线的长度进行检测,要求实量距离与设计长度之差,对单排桩位不应超过±1cm,对群桩不超过±2cm。
在桩位轴线检测满足设计要求后才能进行承台桩位的测设。
2.2承台桩定位质量控制
2.2.1.红线交接质量控制
红线交接时,交点方一般根据设计图纸交点,作为接点方,一定要详细了解具体交点位置,所交点是轴线交点还是外墙交点。
清楚后,将图纸理论尺寸与实际点复核无误后方可进行下步工序。
2.2.2.轴线控制点质量控制
复核无误后要在两正交方向做好轴线控制点的后视保护,在固定建筑物上用醒目颜色标记,如无合适的位置标记,可选一定的角度
旋转至固定建筑物标记,并记好该角度。
在施工过程中要经常复核该控制点,最好每次测量定位前闭合该控制点,确保控制点没有出现移动。
2.2.
3.测量定位质量控制
测量前先检查仪器是否正常,然后测量。
对所放的桩位作醒目标记,在承台桩位测设后,应打入小木桩作为桩位标志,并撒上白灰,便于桩基础施工。
在承台桩位测设后,应及时检测,对本承台桩位间的实量距离与设计长度之差不应大于±2cm,对相邻承台桩位间的实量距离与设计长度之差不应大于±3cm。
测量完毕后,重新对仪器进行归零检查。
桩点位经检测满足设计要求后,才能移交给桩基础施工单位进行桩基础施工。
2.2.4.复核
此步工作极为重要,前期的错误在此步工作中都可以纠正,因桩基础施工的压桩工作一旦进行,结果不能更改。
复核可分部进行,首先检查主控轴线方向尺寸是否正确;其次检查所放桩位轴线间距是否正确,纵横间距都要复查;最后是承台桩位间距是否正确,如有条件,可以与其他控制点或者已经施工的桩位复核尺寸。
3 结束语
桩基础测量的准确结果是保证建筑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关系建筑物的使用安全,如果出现错误将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因此,桩基础施工测量人员必需反复检查核对测量数据和设计要求,加强自身责任感和质量意识,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掌握施
工测量中的常见错误和质量控制方法,才能确保桩基础施工测量工作准确无误。
参考文献
1、李生平. 建筑工程测量[m].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1
2、陈永奇. 工程测量学[m]. 北京:测绘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钟伟(1984-),男,工程师,一级建造师,河海大学工学与管理学双学士,现在武汉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从事测量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