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一至五节知识点梳理

合集下载

八年级《科学》上册各章知识要点

八年级《科学》上册各章知识要点

八年级《科学》上册各章知识要点《科学》上册各章知识要点第一章:物质的分类与转化1.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物质的性质:颜色、形状、气味、硬度等- 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 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的分类:单质和化合物- 混合物的分类:均匀混合物和非均匀混合物第二章:材料常见的物理性质1. 颜色与光- 物体的颜色与光的关系- 颜色的三原色和三基色2. 热与温度- 热的传递方式:导热、对流和辐射- 温度的测量和单位3. 声音与噪声-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噪声对人类健康的影响4. 电与电路- 电的产生和传导- 电路的基本元件:电源、导线和电器第三章:常见物质的化学性质1. 金属与非金属- 金属的性质:导电性、延展性、光泽等 - 非金属的性质:不良导电性、脆性等2. 酸、碱和盐- 酸的性质和检验方法- 碱的性质和检验方法- 盐的性质和应用领域3. 氧气、二氧化碳和水- 氧气的性质和应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应用- 水的性质和重要性第四章:机械运动1. 速度与加速度-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加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牛顿定律和摩擦力-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力的作用和质量的关系 - 摩擦力的产生和减小方法3. 功和机械能- 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重力势能和动能的转化第五章:光的传播与反射1. 光的传播- 光的直线传播和速度- 光在介质中的传播和折射2. 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规律和镜面反射- 光的反射特性:平面镜、凸镜和凹镜3. 光的色散和光的成像- 光的色散现象和原因- 光的成像规律和应用第六章:声的传播与反射1. 声的传播- 声的传播介质和速度- 声的传播方式和特点2. 声的反射和回声- 声的反射规律和应用- 回声的产生和特点3. 声音的利用- 声音的放大和捕捉- 声音的运用:通讯、音乐等第七章:电的传输与应用1. 电的传输- 电流的大小和方向- 电阻的作用和测量方法2. 电的应用- 电的加热效应和电灯的原理- 电的化学效应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电的磁效应和电磁铁的原理第八章:常见现象与科学思维方法1. 声光电效应与光电池- 光电效应的原理和应用- 晶体管和光电池的作用和结构2. 磁场与电磁铁- 磁场的产生和性质- 电磁铁的结构和应用3. 科学思维方法- 观察、提问、实验和推论的过程- 科学实验的设计和控制变量的重要性这是《科学》上册各章的知识要点概述,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复习知识点第一章生活中的水第一节水在哪里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3.水有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5.水的循环: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⑤下渗(地下径流)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第二节水的组成1.水的电解电极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正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 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极的2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实验结论: 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2.、水的重要性质颜色无色沸点100℃气味无味凝固点0℃状态常温常压下液态水的异常现象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水面上第三节水的密度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

密度的大小只由材料决定。

(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2.密度的公式:ρ = m / v(公式变形:m=ρv v=m / ρ)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m³或cm³)水银的密度为13.6×10³千克/m³,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m³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³千克。

八年级上册科学第一章总复习知识讲解

八年级上册科学第一章总复习知识讲解
第一章 生活中的水
第一节 水在哪里
一、地球上水的组成和分布
1.水的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水的分布:海洋、大气、河流、湖泊、 沼泽、
冰川、生物体、地下等 3.水体名称: 分类1: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生物水 分类2:淡水、咸水; 分类3:固态水、液态水、气态水
二、水与生命
1.水是地球生命有机体的组成
二、水的密度
水的密度是1000千克/米3, 意义是:1 米3水的质量为 1000千克 水的密度是 1克/厘米3, 它所表示的意义是: 1 厘米3 水的质量为 1克
水的密度是1000千克/米3, 它所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1 米3 水的质量为 1000千克
水的密度是 1克/厘米3, 它所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p=ρgh
1、ρ指液体的密度
2、h 指液体某处到最高液面的垂
直距离 3、此公式只适用于计算液体的内 部压强
影响液体内部压强的因素: (1)液体的密度; (2)液体的深度;
测量 液体内部 压强的大小
第5节 水的浮力
一、浮力
不会游泳的人在死海里为什么不会被淹死?
一、水的浮力
1、在水中会上浮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 2、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也受到向上的浮力 3、所有的液体都会对浸入其内的物体产生 一个向上的浮力
能否说氧气和氢气是水的组成成分?
二、水的性质
颜色 气味 状态
无色 沸点
1标准大气压下 100℃
无味 凝固点
常温下液体
水的异 常现象
1标准大气压下 0℃
水结成冰时体积膨胀。4℃ 时水的密度最大,4℃以下 时,水热缩冷胀; 4℃以上 时,水热胀冷缩。
拓展:水还有哪些性质?
纯净的水是不良导体、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 水电解能生成氢气和氧气等。

八上科学第一章各节知识点归纳

八上科学第一章各节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水在哪里1、_____________水是地球水的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______________、陆地淡水只占总水量的_____________。

海洋、96.53%、2.53%2、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每天平均约需____________升水,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途径获取。

3、海洋水体和陆地水体通过__________________循环联系在一起。

②③⑥①⑤④陆地海洋(1)指出:①、②、③、④、⑤、⑥水循环环节的名称。

①、⑤循环为_______________,③、⑥循环为_______________,①、②、④、④循环为_______________。

水的组成1、水电解生成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说明水由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组成。

2、_________________极产生的气体较少,能用__________检验,设气体是____________;______极产生的气体较多,可以用______________检验,设气体是______________。

3、你知道的水的化学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纯净水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_。

4、通过本章学习,你知道了有关水的知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有氢和氧组成,水在常温下是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水的密度为1×103千克/米3,水的内部以及对容器的壁和底有压强,水对浸入其中的物体有浮力的作用,水是一种很好的溶剂,地球上约有71%的面积被水覆盖。

可以被人类利用的淡水仅有9000立方千米。

水的密度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密度,密度的计算公式为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单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复习知识点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复习知识点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第一节水在哪里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生物中含水量最高的是:水母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7.储存于地球的总储水量约1386×10亿立方米,其中海洋水为1338×10亿立方米,约占全球总水量的96.5%。

在余下的水量中地表水占1.78%,地下水占1.69%。

人类主要利用的淡水约35×10亿立方米,在全球总储水量中只占2.53%。

它们少部分分布在湖泊、河流、土壤和地表以下浅层地下水中,大部分则以冰川、永久积雪和多年冻土的形式储存。

其中冰川储水量约24×10亿立方米,约占世界淡水总量的69%,大都储存在南极和格陵兰地区。

因此地球水体储量由大到小应是海洋水、冰川水、地下淡水8.水体更新周期5.密度知识的应用:(1)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

(2)可用于鉴别物质的种类。

第四节水的压强1.压力的定义:是垂直作用物体表面的力。

2.压力的方向:总是与受力物体的表面垂直,3.压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重力4.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一般在科学上用压强来表示;5.压强的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6.压强的计算公式:P=F/S (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7.压强的单位:帕(1帕=1牛/米²,常用的压强单位有百帕,千帕,兆帕)(对折的报纸对桌面的压强为1帕)8.增大和减少压强的方法:(1)增大压强的方法:A.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B.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2)减小压强的方法:A.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B.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少压力9.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1)液体内部都存在压强;(2)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3)同一深度,各个方向上的压强大小相等;(4)不同液体深度相同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式:P= 液g h)第五节 水的浮力1.液体(气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2.方向:竖直向上3.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八年级科学第一章知识点

八年级科学第一章知识点

八年级科学第一章知识点
第一节:物质和化学反应
物质是构成我们周围世界的基本实体,是由不同的元素组成的。

化学反应指的是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新的物质。

1.基本物质
基本物质指的是不能分解为更简单物质的物质。

例如:氧气、
氮气等。

2.化学式
化学式是指化合物的化学符号表示法。

例如:水(H2O)、二
氧化碳(CO2)。

3.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酸碱反应。

其中,置换反应又分为单置换反应和双置换反应。

第二节:能量
能量是指物质的运动或位置所具有的运动能力。

能量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例如:光能可以转化为热能。

1.势能和动能
势能指的是由物体的位置、形状或状态所具有的能量。

动能指的是由物体的运动所具有的能量。

2.热能
热能是指物体的分子所具有的内部能量。

它可以通过热传递的形式传递和转化。

3.传热
传热有三种形式: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第三节: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是指物体所表现出的运动状态,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加速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等。

1.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指的是物体以恒定的速度在直线运动。

2.加速直线运动
加速直线运动指的是物体在直线上的速度不断变化。

3.曲线运动
曲线运动指的是物体在不同的时间以及方向上运动状态的不断变化。

例如:圆周运动。

综上所述,八年级科学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物质、能量和机械运动三个方面的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是理解后续科学学习的基础。

八年级科学上册各章知识要点

八年级科学上册各章知识要点

八年级科学上册各章知识要点1. 第一章:植物生长发育- 植物的组成部分:根、茎、叶- 植物的生长过程:萌发、生长、开花、结果- 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 植物的繁殖方式: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2. 第二章: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原子的组成:质子、中子、电子- 原子的结构:核和电子层- 元素的定义和分类- 化合物的定义和特性- 分子和离子的结构及其区别3. 第三章:化学方程式与化学计算-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表示方法-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关系- 平衡反应和不平衡反应- 化学计算中的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摩尔比等概念- 摩尔质量的计算方法和应用4. 第四章:物质的三态及其变化- 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相变的概念和分类:沸腾、融化、冷凝、凝固和升华等- 温度和气压对物质相变的影响- 固态晶格和液体分子间力的区别5. 第五章:流体的压力和浮力- 流体的定义和分类:液体和气体- 压力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浮力的产生原因和计算方法- 浮力对物体的作用和应用- 显微镜、水压机和喷气式飞机的工作原理6. 第六章:光的传播与光的反射- 光的传播介质:真空、空气和透明介质- 反射光的形成和规律- 光的反射定律的表达和应用- 镜面反射和 diff 反射的区别-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性和应用7. 第七章: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现象- 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 折射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光的全反射现象和应用- 光的折射和全反射在光纤通信中的应用8. 第八章:声的传播和反射- 声的传播介质:空气、固体和液体- 声的振动和频率- 声音的音调和音量- 声的反射现象和定律- 声的反射在声学设计和建筑中的应用9. 第九章:电能的利用与输送- 电流的概念和方向表示- 电路的组成:电源、导线和电器元件- 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性和应用- 电阻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电阻对电流和电压的影响10. 第十章:磁场中的电荷- 磁铁和磁场的特性- 磁场对带电粒子的作用力- 磁场中的电荷在导线中的运动规律- 洛伦兹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电磁铁和电磁感应的应用以上是八年级科学上册各章知识要点的简要介绍。

科学八年级上第一章基本知识点

科学八年级上第一章基本知识点

科学八年级上第一章基本知识点【单位】1、长度:m、cm(1m=100cm)2、面积:m2、cm2(1cm2=10-4m2)3、密度:1g/cm3=103kg/m34、体积:m3、cm3、L、mL(1cm3=10-6m3、1cm3=1mL、1L=10-3m3)5、力(包括压力、重力等任何力):牛(N)6、质量:g、kg、吨(1g=10-3kg、1吨=1000千克)7、溶解度:克8、压强:帕(Pa)【公式】1、密度:ρ=m/V2、压强:P=F/S3、浮力:a、F浮=G-F(物体浸没时弹簧秤示数)b、F浮=G排液=ρ液gV排c、根据物体浮沉条件4、质量分数=m溶质/m溶液第一节水在哪里[1]储水量最大:海洋水(96.53%);储水量最大的淡水:冰川水;人类利用最多的水资源(淡水资源):河流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淡水。

[2]水资源丰富的地方水循环活跃。

大气水更新最快,冰川水更新最慢。

[3]水循环(见右图)①降水②蒸发③蒸腾④水气输送⑤降水⑥蒸发⑦地表径流⑧地下径流。

连接海洋和陆地,并补充陆地淡水资源:海陆间水循环。

水循环动力(太阳辐射)、内因(水三态变化)第2节水的组成[1 ]电解水实验a、判断气体方法①管内空的体积大则为氢气(如图管B)②“负氢”:电源负极相连的管产生的是氢气b、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V(氢气):V(氧气)=2:1c、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d、检验气体方法①氧气:使带火星木条复燃②氢气:将气体点燃,产生淡蓝色火焰。

[2]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100℃)和凝固点(0℃)。

第3节水的密度[1]公式:ρ=m/V(密度的计算公式。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的大小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2]单位:kg/m3 (读作:千克每立方米)(1g/c m=103k g/m。

[3]水的密度:103kg/m3表示:1m³的水的质量是1000k g。

[4]不同物质,若体积相同,则质量越大,密度越大;若质量相同,则体积越大,密度越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1——5节知识点梳理
第一节水在哪里
1. 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 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 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 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5.水的循环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a蒸发;b水汽输送;c降水;d地表径流;e下渗(地下径流)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a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b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第二节水的组成
1.水的电解
正极
1.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
2.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3.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负极
1.气体体积是正极极的2倍
2.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3.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实验结论: 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2.、水的重要性质
颜色:无色沸点:100℃气味:无味凝固点:0℃
状态
常温常压下液态
水的异常现象: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水面上
第三节.水的密度
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

(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1、密度的公式:ρ= m/v(公式变形m=ρv v=m / ρ)
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米或厘米)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米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米3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千克。

3
3 3
3、.密度的单位:
(1)密度的单位:千克/米 或 克/厘米 ,
(2)两者的关系: 1克/厘米 =1000千克/米 1千克/米 =1×10 克/厘米
(3) 水的密度: 1×10 千克/米 或1克/厘米
4、密度的测量
(1)测量原理:ρ=m/v
(2)测量步骤:
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③计算密度
5、密度知识的应用:
(1) 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

(2) 可用于鉴别物质的种类。

第四节 水的压强
1、 压力的定义:是垂直作用物体表面的力。

2、 压力的方向:总是与受力物体的表面垂直。

3、 压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重力。

(物体放在斜面上时)
4、 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一般在科学上用压强来表示;
5、 压强的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6、 压强的计算公式:P= F/S (P 表示压强,F 表示压力,S 表示受力面积)
7、 压强的单位: 帕(1帕=1牛/平方米,常用的压强单位有百帕,千帕,兆帕)
8、 增大和减少压强的方法:
(1)增大压强的方法:A 、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B 、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
(2)减小压强的方法:A 、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B 、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少压力
9、 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1)液体内部都存在压强;
(2)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3)同一深度,各个方向上的压强大小相等;
(4)不同液体深度相同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第五节 水的浮力
1.、液体(气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2、方向:竖直向上
3、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F 浮=G 排液=ρ排g v 排液
注意:(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
(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
(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
(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排取千克/米3,v 排取米3)
2、 物体的浮沉条件: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 和浮力F 浮的大小。

①F 浮<G 下沉
②F 浮>G 上浮
③F 浮=G 悬浮 此时V 排 =V 物
3 3 3 3 3 -3 3 3 3 3
④F浮=G 漂浮此时V排< V物
注意: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上浮的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漂浮状态;下沉的物体最终则会沉到液底处于静止状态。

②漂浮和悬浮时,物体都是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F浮=G
(沉到水底时:F浮+F支持力=G )
4.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①当ρ液>ρ物时,上浮(最终漂浮)
②当ρ液< ρ物时,下沉
③当ρ液=ρ物时,悬浮
5. 浮沉条件的应用
(1)轮船①因为漂浮时,F浮=G ,所以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或从河到海,其受到的浮力不变
②根据F浮=ρ排g v排,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因为F浮不变,ρ排减小,所以v 排必增大,即船身稍下沉
(2)潜水艇:它的上浮和下沉是通过对水舱的排水和充水而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的。

(3)密度计:因为F浮=ρ排g v排,液体密度不同,密度计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液面所对应的位置也就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