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前教育专业教案1
2020年《学前教育学》教学设计 3篇汇总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以下是为大家带来的《学前教育学》教学设计 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学前教育学》教学设计1学前教育网教案第一章学前教育学概述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学前教育学产生和演变的阶段记住各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作与基本思想识记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学等相关概念理解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任务、特点等明确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意义与方法教学重点1、记住各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作与基本思想2、识记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学等相关概念3、明确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意义与方法教学难点1、记住各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作与基本思想2、理解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任务、特点等教学方法导学教学过程第一节学前教育学的产生与演变一、孕育阶段中国背景在这一时期,学前儿童主要在家中接受早期启蒙教育,学前社会教育尚未产生。
因此,这一时期的学前教育思想属学前家庭教育理论的范畴。
其中以颜之推、朱熹的幼儿教育思想较为出色。
颜之推家教著作《颜氏家训》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完整的家庭教科书家教思想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要爱与教相结合重视环境的影响重视“应世经务”的实学教育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重视蒙养教育要求慎择师友强调学“眼前事”提倡正面教育国外柏拉图《理想国》柏拉图最先论述了儿童优生优育的问题;主张由国家对男女儿童进行公共教育。
亚里士多德《政治论》第一个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孕育阶段学前教育学发展的特点丰富性实践性零散性二、萌芽阶段夸美纽斯学前教育著作《母育学校》世界上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世界图解》著名的儿童启蒙读物、第一本儿童插图书学前教育思想论述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提出教育顺应自然的原则强调多给儿童活动机会,认为游戏最适合儿童,重视感观训练,主张直观的教学方法卢梭《爱弥儿》顺应自然,儿童本位对儿童进行“消极教育”儿童应通过做事来学习,使他对知识的学习有直接的体验对儿童实施身体教育和感官教育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提出自然适应性原则提倡与实施爱的教育首次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萌芽阶段学前教育学的特点专门化、完备化、理论化。
《学前教育学》教案(完整版

《学前教育学》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学前教育学》教材第五章“幼儿认知发展与教育”,详细内容涉及第三节“数概念与运算能力的培养”。
重点围绕幼儿数概念的形成、基本运算能力的提升以及相应的教学策略进行讲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幼儿数概念的形成过程,掌握培养幼儿数概念的基本方法。
2. 使学生掌握幼儿基本运算能力的发展规律,学会设计适合幼儿的运算活动。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教育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幼儿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其教育方法。
重点:幼儿基本运算能力的发展规律及运算活动的设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视频。
学具:练习册、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组幼儿进行数数活动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幼儿数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2. 理论讲解(10分钟)讲解幼儿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分析基本运算能力的发展规律。
3.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播放教学视频,展示幼儿在数学活动中的实际操作,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例题讲解(10分钟)结合教材,讲解典型的幼儿数概念和运算能力的培养方法。
5. 随堂练习(15分钟)分组讨论,设计适合幼儿的数学活动,并进行分享。
六、板书设计1. 数概念形成过程2. 幼儿运算能力发展规律3. 教学策略与活动设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幼儿数概念形成的过程及其教育方法。
(2)设计一个针对幼儿基本运算能力的数学活动。
2. 答案:(1)幼儿数概念形成过程:感知阶段、表象阶段、概念阶段。
教育方法:提供丰富的数学操作材料,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思考,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学生对幼儿数概念的形成过程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后加强巩固。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相关书籍,了解国内外幼儿数学教育的研究动态,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学前教育数学教案

学前教育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幼儿认识数字 1 5,能够正确认读和书写。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游戏和活动,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认识数字 1 5 的形状和发音。
(2)能够数出 1 5 个物体,并与相应的数字对应。
2、难点(1)理解数字的概念,知道数字所代表的数量意义。
(2)能够正确书写数字 1 5。
三、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操作法四、教学准备1、数字卡片 1 5 。
2、 1 5 个数量的实物,如苹果、香蕉、积木等。
3、幼儿操作材料,如数字描红本、画有 1 5 个物体的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唱数字歌或讲数字故事的方式,引起幼儿对数字的兴趣,导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认识数字 1(1)出示一个苹果,问幼儿:“这有几个苹果?”引导幼儿回答“一个”,然后出示数字“1”的卡片,告诉幼儿这是数字“1”,并带领幼儿认读。
(2)让幼儿观察数字“1”的形状,像一根小棍,再让幼儿用手指在空中比划数字“1”。
3、认识数字 2(1)出示两个香蕉,问幼儿:“这里有几个香蕉?”引导幼儿回答“两个”,然后出示数字“2”的卡片,告诉幼儿这是数字“2”,并带领幼儿认读。
(2)让幼儿观察数字“2”的形状,像一只小鸭子,再让幼儿用手指在空中比划数字“2”。
4、认识数字 3(1)出示三个积木,问幼儿:“这里有几个积木?”引导幼儿回答“三个”,然后出示数字“3”的卡片,告诉幼儿这是数字“3”,并带领幼儿认读。
(2)让幼儿观察数字“3”的形状,像一只耳朵,再让幼儿用手指在空中比划数字“3”。
5、认识数字 4(1)出示四个小球,问幼儿:“这里有几个小球?”引导幼儿回答“四个”,然后出示数字“4”的卡片,告诉幼儿这是数字“4”,并带领幼儿认读。
(2)让幼儿观察数字“4”的形状,像一面小旗子,再让幼儿用手指在空中比划数字“4”。
6、认识数字 5(1)出示五个花朵,问幼儿:“这里有几个花朵?”引导幼儿回答“五个”,然后出示数字“5”的卡片,告诉幼儿这是数字“5”,并带领幼儿认读。
幼儿园学前班数学教案1

幼儿园学前班数学教案1标题:幼儿园学前班数学教案1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如数字、形状、大小、顺序等。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1. 认识数字1-10,能够正确书写和朗读数字。
2. 认识基本的几何形状,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3. 学习比较大小、长短、高矮等基本概念。
4. 学习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游戏化教学,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
2. 采用直观教学,通过实物、图片等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
3. 采用情境教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故事、儿歌等形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认识数字通过实物、图片等,让学生认识数字1-10,并能够正确书写和朗读数字。
3. 认识形状通过实物、图片等,让学生认识基本的几何形状,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4. 比较大小、长短、高矮通过实物、图片等,让学生学习比较大小、长短、高矮等基本概念。
5. 学习加减法通过游戏、实物等,让学生学习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6. 实践活动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如购物、分食物等。
7. 总结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注意力、参与度、积极性等。
2. 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能否正确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评价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如书写、计算等。
4. 通过与学生、家长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
六、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否合理,教学内容是否充实。
2. 反思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反思教学评价的方式是否科学,是否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4.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学前班数学教案优秀

学前班数学教案优秀学前班数学教案精选篇1活动目标:1.通过放置图形和学习交集的分类,初步了解放置在两个集合的交集处的图形必须具有两个集合中图形的特征。
2.继续学习10以内数字的构成和加减运算。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孩子的比较和判断能力。
5、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空心大圆4个(分别为红、黑、各一,绿2),标记若干(如南P333图二、三、四、五、六)。
活动过程:一、复习10的组成。
拍拍手,摸摸球。
复习10的作文。
二、学习按标记将图形分类。
1、出示教具(五),引导幼儿观察标记后说出这两个空心圆圈是谁的家。
2.谁来根据标记把图片放在两个圆圈里?在划分后,请孩子们谈论在两个圆圈中分别放入哪种图形。
三、学习交集分类。
1、出示图六,引导幼儿观察两个家怎么了:这两个家怎么了?有没有完全重叠,是谁的家和谁的家有部分重叠了,重叠的这一部分有谁的家。
(是绿色、三角形的家。
)2、出示图七,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你们想想什么图片可以住在绿色的家和三角形的家重叠的地方?3.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在两个圆圈重叠的地方放一个绿色三角形,并在重叠的地方上方放置相应的标记。
四、运用交集分类经验。
1、出示图八:请你们想一想板上的标记和两个空心圈,红心圈里放什么图形,黑心圈里放什么图形,他们重叠的地方又应该放什么图形?(现在请小朋友想一想。
)2.让一名儿童将图形胶片发送到红色圆圈、黑色圆圈和两个圆圈重叠的地方,并让其他儿童检查他是否正确放置并解释原因。
同时,思考应该在重叠的地方做什么标记。
五、幼儿操作。
1、小朋友先看看材料上(两个相交的圆圈)每个圈上插着什么标记,想想在每个圈内应放什么图形,放好后,再想想两个圆圈重叠的部分内应该放什么图形,将图片放在里面。
完成后告诉大家你是怎样做的。
2、幼儿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六、结束活动。
1、表扬上课表现好的孩子。
2、和孩子一起收拾活动用具。
活动反思:这些图形是孩子们平时经常接触的图形,孩子们都很熟悉。
学前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带)

学前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带附件)教案学前班数学公开课——认识数字和简单计算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方式,认识数字1-10,并能正确书写。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字进行简单计算的能力,如10以内数的加减法。
3.培养学生合作、分享、倾听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认识数字1-10,了解数字的顺序和大小关系。
2.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
3.通过游戏和实践活动,巩固对数字的认识和计算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数字1-10,能正确书写;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
2.教学难点:理解数字的顺序和大小关系;运用数字进行简单计算。
四、教学准备1.教具:数字卡片、计数器、计算器、加减法练习题。
2.学具:铅笔、橡皮、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数字卡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数字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数字的兴趣。
2.认识数字(1)展示数字卡片,让学生跟读、认读数字1-10。
(2)引导学生观察数字的形状,了解数字的顺序和大小关系。
(3)学生尝试书写数字1-10,教师巡回指导。
3.简单计算(1)教师示范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引导学生观察计算过程。
(2)学生尝试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教师巡回指导。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赛,巩固加减法运算。
4.实践活动(1)数字接龙游戏:学生按顺序说出数字1-10,出错者淘汰,直至剩下一名胜者。
(2)加减法闯关游戏:学生抽取题目,进行计算,答对者获得奖励。
5.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数字认识和简单计算的方法。
6.课后作业(1)书写数字1-10,每个数字写一行。
(2)完成加减法练习题。
六、教学反思1.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关注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书写规范。
3.适时组织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学前教育数学教案

学前教育数学教案【篇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案】《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案姓名:宋永美班级:12学前教育1编者:沈如云日任教:教材名称:2345【篇二:13-14(1)学前数学教育教案】郑州师范学院《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案(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任课教师曹艳荣课程名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采用教材《幼儿园数学教育与活动设计》(黄瑾著)周课时数 2任教班级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专业b11级第一章数学教育的基本理论教学目标?了解数学的起源、特点和作用?明确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对儿童发展的意义和价值?了解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观点?明确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原则第一节数学教育与幼儿发展事例一:某大班教师在一次活动中,让幼儿用“5元钱”去买两件“商品”。
有一位幼儿成功地买来了两件“商品”,标价分别是“1元”和“4元”。
但是,当她按照教师的要求用一道算式记录自己做的事情时,却令人不解地写下了“1+4=0”的算式。
就连她自己也感到奇怪:她明明记下了自己做的事情——用“5元钱”买了“1元”和“4元”的商品后钱全部花完,却得到了一个错误的算式。
事例二:某大班初期幼儿对于10以内的加减运算已经对答如流。
在一次测查中,作者询问该儿童“3+4=7”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他除了回答“表示3加上4就是7”之外,任凭作者提示,也不能举出一件能够用这个算式来表示的具体事情。
在前一个事例中,幼儿尚处于数学抽象的初级阶段,她理解了具体的数学关系,能够解决具体的问题,却不能将其归纳为一个抽象的数学问题,用抽象化的符号来表示具体的事情。
而后一个事例则是能熟练地解答数学问题,却不能将其还原为具体的问题。
幼儿能够进行抽象符号运算的表面现象掩盖不了他理解上的缺陷――他不懂得抽象符号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因此,严格说来,这两位幼儿都不能算是掌握了数学。
现代数学家普遍认为,数学是模式的科学。
正如哲学家怀特海的表述:“数学是在从模式化的个体作抽象的过程中对模式进行研究。
幼儿园数学启蒙教案参考

幼儿园数学启蒙教案参考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幼儿时期正是儿童认识世界和学习技能的关键时期,数学教育也需要从幼儿园开始。
幼儿园数学启蒙是培养幼儿数学思维和数学理解力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幼儿园数学启蒙教案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是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历整理的一份幼儿园数学启蒙教案参考:一、教学内容1.数的认识:认识0-10的数字,初步了解数的大小规则。
2.比较大小:引导幼儿通过视觉感知和听觉感知,比较大小。
让幼儿了解“大”、“小”、“多”、“少”的概念。
3.数的排序:让幼儿用数字表示出某些事物的数量,了解数的排列顺序。
4.简单的加减法:通过幼儿熟练掌握1-10数字,引导幼儿认识加减法规则,比如“1+1=2”,“2-1=1”。
二、教学方法1.玩乐教学法:针对幼儿园幼儿的特点和需求,由浅入深,以乐为主线,通过游戏、拼图、手工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幼儿在玩乐中学会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认识的兴趣。
2.多元化教学法:构建多元化的数学教学环境,利用图书、玩具、拼图等多种形式的教具,提供多种学习方法,教育幼儿从不同角度认知数学知识。
3.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启发之光”教学法,提高幼儿道路想象、推理、分类能力。
让幼儿在自主思考和探索过程中,实现数学启蒙。
三、教学亮点1.针对幼儿特点,统筹学习规划,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注重科学启蒙,为幼儿学习未来打好坚实的数学基础。
3.强调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资源,为幼儿带来丰富的学习经验。
4.重视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幼儿学会自主思考和探索,培养创新精神。
一份优秀的数学启蒙教案不仅是一份教育课程,还是一份挖掘智慧、唤醒潜能的学习路径。
不同的幼儿们有不同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因此在制定教案的时候应该注重为幼儿提供个性化化的教学方法和服务,校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共同准备孩子们拥有一个美好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授课教案
班级:17级学前教育课程:数学授课教师:王贤课题名称集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
于关系。
2.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
性。
课的类型新授课
教学重点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集合的表示法
教学难点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练习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及材料黑板、粉笔、课本
课时1课时
课前准备
1.搜集生活中相关集合的例子。
2.指导学生预习课本知识。
3.查阅相关资料。
4.撰写教案。
5.准备相关教学用具。
教学反思
集合是基本的数学基础知识,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
就应该多思考、多准备,充分做到用教材、备学生、
备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及
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5分钟)1.我首先提出问题:在初
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
集合,你能举出一些集合
的例子吗?
2.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
互相交流。
与此同时,我
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
3.接着我指出:那么,集
合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
是我们这一堂课所要学习
的内容。
4.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
几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
么? 每个小组选一位同学
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
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
出这些实例的特征,并给
出集合的含义。
集合:一
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
全体称为集合(简称为
教师提出问
题,指导学
生回答问
题。
学生讨论
教师讲解
集中学生
注意力,导
入新课。
使学生更
容易理解
集合的概
念。
提高学生
自主思考
能力
(二)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10分钟) 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
作这个集合的元素。
我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中的相关内容,思考:集
合中元素有什么特点?并
注意个别辅导,解答学生
疑难。
教师组织引导学生
思考以下问题:判断以下
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
合,并说明理由:
(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2)我国的小河流。
指导学
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
生思考 (1)如果用A表示
高—(3)班全体学生组成
的集合,用a表示高一(3)
班的一位同学,b是高一
(4)班的一位同学,那
么,ab与集合A分别有什
么关系?
指导学生回
答问题
提高学生
理解能力
(三)应用举例,巩固新知(15分钟)
属于和不属于.
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
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
∈A。
如果a不是集合A的
元素,就说a不属于集合
A,记作a∈A。
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
N整数集N*或N+整数集
Z有理数集Q。
例1:判断下列各题所指的
对象是否能组成集合,并
说明理由。
(1)小于5的正整数;
(2)好看的电影;
(3)参加2012年伦敦奥
林匹克运动会的中国体育
代表团团员;
(4)我国的小河流
(5)新华中学2012年9
指导学生完
成例题
提高学生
自学能力
(四)归纳整理,整体认识(5分钟)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5分钟)月入学的所有高一学生;
例2:用符号“∈”或“∉”
填空:
(1)0__N;(2)0__N+;
(3)0__Z; (4)5__R;
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了
解或体会下例问题:
1.本节课我们学习过哪些
知识内容? 2.你认为学习
集合有什么意义?
3.选择集合的表示法时应
注意些什么?
教师再次讲解以下内容:
1.集合的三个特性
2.集合的概念
作业:教材第4页的习题
一第1、2、3题
指导学生归
纳本节课的
内容。
教师讲解
学生复习
巩固新知
提高归纳
能力
增加印象
巩固新知
板书设计第一单元集合
1.1集合
1.集合:通常将某些指定的对象集中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一个集合。
2.集合的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3.属于符号:∈不属于符号:∉
4.实数集R、有理数集Q、整数集Z、正整数集N+、自然数集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