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本概念介绍简介1

合集下载

经济学基本概念解析

经济学基本概念解析

经济学基本概念解析引言: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人们如何在有限资源下进行选择与分配,以满足无限的需求。

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学的知识与应用已贯穿于我们的工作、生活各个方面,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社会是至关重要的。

一、经济学的定义与特点经济学是由Adam Smith于18世纪初创立的一门学科,通过对人类生产、消费、分配和交换的规律性进行研究,以了解和优化经济系统的运作。

经济学的特点包括科学性、实用性、普遍性和动态性,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优化资源配置的思维方式。

二、经济学的核心概念1.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描述了市场上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关系。

供应量与需求量的变动会影响价格的变化,从而引发供求关系的调整和市场的运作。

2.效用与边际效用效用是个体对商品或服务享受的满足程度,边际效用则指每增加一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额外满足程度。

经济学通过分析效用和边际效用的变化来解释个体的选择行为。

3.成本与机会成本成本是指为了获得某种商品或服务而付出的代价,它包含明确的成本和隐含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为了选择某种行动而放弃的其他最好选择的代价。

4.生产要素与生产函数生产要素是指参与生产过程中的资源,例如劳动力、土地和资本。

生产函数则将生产要素与产出之间的关系进行数学描述,帮助我们理解生产过程中的效率和生产力。

5.市场与市场失灵市场是供求关系得以发挥作用的地方,经济学通过对市场机制的探讨,研究市场出现失灵的原因和解决办法,以实现经济的高效运转。

三、经济学的分支学科经济学作为一个广泛而细分的学科,涵盖了众多的分支学科,其中包括:1.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运行和宏观政策的制定,关注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等宏观现象。

2. 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分析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决策过程,研究市场供求和竞争。

四、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不仅局限于学术研究中,也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完整版)经济学基础

(完整版)经济学基础

(完整版)经济学基础经济学基础1. 引言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分配和决策的学科,它对我们理解和解决经济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经济学的基础概念和主要理论,帮助读者对经济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 基本概念2.1. 需求和供给经济学中的供需关系是经济体中价格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购买一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而供给是指生产者愿意提供的数量。

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决定了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价格。

2.2.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做出某个选择而放弃的下一个最好的选择的代价。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不能同时满足所有需求,因此需要在各种选择之间做出权衡。

3. 主要理论3.1. 边际效益边际效益是指增加一个单位生产或消费所带来的额外效益。

根据边际效益原理,一个人或企业应该继续进行某项活动,直到其边际效益为零。

这有助于优化资源的利用。

3.2. 比较优势和专业化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或个人在某种生产活动中相对于其他活动具有更低的机会成本。

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国家之间应该专门从事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活动,然后进行贸易,以实现更高效的资源配置。

3.3. 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分配资源的情况。

市场失灵可能由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引起。

政府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干预来修正资源分配问题。

4. 结论经济学的基础概念和理论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经济问题提供了框架。

通过研究经济学,我们能够更好地利用有限资源进行决策,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以上是对经济学基础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对读者的经济学研究和思考提供一些帮助。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在稀缺资源条件下做出选择的科学,它涉及到个体和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方面。

在经济学中,有一些基本概念是我们理解和应用经济学原理的基础,下面将对这些基本概念进行讨论。

1.需求和供给需求和供给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需求指表示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

供给则指制造商愿意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数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

需求和供给的交互作用决定了市场上商品和服务的定价和数量。

2.稀缺性稀缺性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前提之一。

稀缺性指的是社会资源有限但人类需求无限的情况。

由于资源有限,人们不得不在各种选择之间做出抉择,考虑如何分配这些有限资源。

3.成本和效益成本和效益是经济学中核心的概念之一。

成本是指为了获得某种产品或服务而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或服务的价值。

效益则是指得到的产品或服务所带来的满足感或价值。

经济学研究的目标是最大化效益,同时在成本范围内实现效益最大化。

4.边际分析边际分析是经济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

它关注的是在某一活动中做出额外决策的效果。

边际成本指的是进行一项活动所需要的额外成本,而边际效益则指的是进行一项活动所带来的额外好处。

经济学家利用边际分析来决策,以使边际效益等于边际成本。

5.机会成本机会成本也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指的是为了选择某种活动而放弃的最有价值的替代选择的价值。

机会成本的考虑对于经济学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人们做出愈发明智的决策。

6.效率和公平效率和公平是经济学中的两个核心概念。

效率指的是资源的最有效利用,即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佳状态。

而公平则涉及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社会正义的问题。

经济学研究的目标是在经济效率的基础上实现公平。

7.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经济学中描述经济波动的概念。

经济周期通常由扩张期、高峰期、衰退期和底部期组成。

经济周期研究经济波动的原因和影响,以帮助政府和企业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预测。

总结起来,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涵盖需求和供给、稀缺性、成本和效益、边际分析、机会成本、效率和公平、经济周期等方面。

经济学基本概念汇总

经济学基本概念汇总

经济学基本概念汇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配置和个体行为的学科,通过研究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经济现象。

本文将对经济学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汇总,帮助读者建立对经济学的初步了解。

1.需求和供给需求和供给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需求指的是顾客对商品或服务愿意购买的意愿和能力;供给指的是生产者愿意出售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市场价格由需求和供给的关系决定,当需求增加时,价格往往上涨;当供给增加时,价格往往下跌。

2.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产品或服务所带来的额外满足感。

边际效用逐渐减少的原理说明了为什么人们在满足初级需求后倾向于追求次级需求,例如,当我们饱食时,对于额外的食物的边际效用会递减。

3.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为选择一种行动而放弃的最高价值的替代选择。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进行一项经济活动会带来机会成本。

因此,经济学家强调在做出决策时需要权衡利益和机会成本。

4.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是一种经济学工具,用于评估决策的可行性。

它将成本与效益相互比较,以确定是否值得进行某项活动。

比如,一家公司使用成本效益分析来评估是否值得投资新的生产设备。

5.边际成本边际成本是指生产或消费一种额外单位的产品或服务所需要付出的成本。

考虑到边际成本可以帮助决策者判断是否继续生产或消费更多单位的产品或服务。

6.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分配资源的情况。

市场失灵可能由外部性、公共物品、不完全竞争等原因引起。

政府可以通过干预市场来纠正市场失灵,例如通过征税、补贴或限制垄断来保持市场效率。

7.弹性弹性是衡量供求关系对价格或收入变化的敏感程度。

需求弹性衡量了消费者对于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而供给弹性则衡量了生产者对于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

不同商品或服务的弹性情况有所不同。

8.机会经济学机会经济学是研究决策制定者如何利用有限资源来满足无限需求的学科。

机会成本、边际效益分析以及利益权衡等概念都是机会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研究了人们如何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来满足无限的需求。

在经济学中,存在着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它们帮助我们理解经济现象、分析经济问题,并指导着经济活动的发展。

一、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 经济:经济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物质和精神需求而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活动。

2. 资源:资源是指用于满足人们需求的一切材料、设备、劳动力和知识等。

3. 需求:需求是指人们需要并能够购买的物品和服务。

4. 供给:供给是指在不同价格下卖出的物品和服务的数量。

5. 价格:价格是市场上物品和服务的交换价值,通常以货币形式表示。

6. 成本:成本是生产和经营活动中所需要消耗的资源的价值。

7. 效益:效益是指人们对某种物品或服务所获得的满足感和利益。

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 稀缺性原理:稀缺性原理指出,资源是有限的,而需求是无限的,因此人们需要在有限的资源中做出选择。

2. 机会成本原理:机会成本原理指出,每个经济决策都存在着机会成本,即为了取得某种利益而放弃的最高替代利益。

3. 边际效应原理:边际效应原理指出,人们在做决策时通常会考虑到增加或减少的边际效应,即每增加或减少一单位的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效果。

4. 需求与供给的相互作用原理:需求与供给的相互作用原理指出,需求和供给是市场价格形成的基础,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了物品和服务的价格和数量。

5. 激励原理:激励原理指出,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到激励和奖励的影响,经济政策应当根据激励原理来制定,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三、经济学的应用领域1. 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经济系统的总体运行规律,包括国民生产总值、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失业率等。

2. 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和决策,包括价格形成、消费行为、生产决策等。

3. 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研究国家之间的贸易、投资和经济合作关系,包括国际贸易、汇率、国际经济合作等。

4. 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研究落后地区或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发展问题,包括贫困、经济不平等、经济改革等。

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经济学知识点总结一、经济学基本概念1. 经济学定义:研究社会如何管理有限资源以满足无限需求的社会科学。

2. 经济体系:市场经济(供需决定价格和产量)与计划经济(政府决定资源分配)。

3.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

二、供需理论1. 供给与需求:供给是指生产者愿意生产的商品或服务数量,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数量。

2. 市场均衡: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的市场价格和数量。

3. 价格弹性:需求和供给对价格变化的敏感度。

三、生产要素1. 劳动力:人力资源,包括技能、经验和教育水平。

2. 土地: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资源和矿产。

3. 资本:人造生产工具,如机器、工厂和交通工具。

4. 企业家精神:创新、风险承担和组织生产的能力。

四、市场结构1. 完全竞争:市场上许多买家和卖家,产品同质化,无市场势力。

2. 垄断竞争:许多卖家,但每个卖家提供有区别的产品。

3. 寡头市场:少数卖家控制大部分市场份额。

4. 垄断:单一卖家控制整个市场。

五、国民收入与经济增长1. 国民生产总值(GDP):衡量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2. 经济增长:GDP的增长表示经济产出的增加。

3. 经济周期:经济活动在扩张和衰退之间的循环波动。

六、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1.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和利率来影响经济。

2. 财政政策: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公共支出来影响经济。

七、国际贸易1. 比较优势: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上拥有相对较低的机会成本。

2. 贸易顺差与逆差:出口与进口的差额,顺差为正,逆差为负。

3. 国际贸易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WTO)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八、经济效率与公平1. 经济效率:资源分配使总产出最大化。

2. 公平:资源分配的公正性,考虑收入分配和社会福利。

九、经济指标1. 通货膨胀:货币价值下降,物价水平上升。

2. 失业率:劳动力市场中无业且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口比例。

完整版)经济学基本知识及概念

完整版)经济学基本知识及概念

完整版)经济学基本知识及概念经济学基本知识及概念引言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通过研究经济学,可以认识到经济现象的本质、经济体制的运行规律以及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做出某种经济决策而放弃的最高价值的替代选择。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们必须面临不同的选择,而机会成本就是选择某种行为而失去的其他可行选择的价值。

2.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描述市场中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供给是指厂商愿意出售一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而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购买该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求关系决定了市场价格的形成和商品数量的分配。

3.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益边际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或生产一单位额外产品而必须付出的额外成本。

边际效益则是指得到或生产一单位额外产品所带来的额外效益。

经济理性的决策通常在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效益的时候做出。

4.通胀与失业通胀指的是物价普遍持续上涨的情况,导致货币购买力下降。

失业则是指劳动力市场上有能力而愿意工作的人找不到工作。

通胀和失业是经济中两个常见的问题,政府通常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平衡这两个因素。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稀缺性原理稀缺性原理指出资源有限,而人们的需求是无限的。

人们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的需求,因此必须做出选择,并承担机会成本。

2.激励原理激励原理指出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到激励的影响。

正向激励可以促使人们采取积极行动,而负向激励则可以抑制不良行为。

3.风险收益原则风险收益原则指出在做出决策时,应该在风险和收益之间进行权衡。

高风险往往伴随着高收益,而低风险则对应低收益。

结论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研究复杂的经济现象和经济体制。

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做出明智的经济决策,并为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提供依据。

经济学基本概念介绍简介

经济学基本概念介绍简介

個體經濟學和總體經濟學難以截然二分。 有些經濟學家甚至認為經濟理論只有一
種,根本不須加以區分。 一般教科書的作法,為了研究教學方便,加
以區分。 現在總體經濟學強調要有個體化的基礎。 個體經濟學與總體經濟學是相輔相成的。
總體經濟學所討論的變數都是屬於總量 (aggregates)或平均量(averages)的概念,並且 以總所得為核心。
Efficiency Tradeoffs Opportunity Cost Economic Growth
比較利益v.s.絕對利益
絕對利益 (absolute advantage):兩人相 比較時有絕對優勢。
比較利益(comparative advantage) :兩 人相比較時沒有絕對優勢。
假設的經濟學用語為其他條件不變(other things being equal 或ceteris paribus)。
過份強調直覺與常識判斷,或完全以現象 發生之先後來判斷因果,常會犯三種邏輯 謬誤:
合成謬誤
分割謬誤
因果謬誤
第四節 經濟學的結構
前部份為個體經濟學(microeconomics)之 課題。
生產是為了消費而引伸出來的行為,產品就是供 給消費用。
產品指的是用來滿足慾望的物品與勞務。 生產的東西如何分配?分配給那些人? 更廣義言之,有限的資源如何分配在各種
用途上,這就是經濟學的分配問題。 分配的方法端視經濟制度而異。 例如有中央集權經濟制度、自由經濟社
會的市場價格經濟制度。
第三節 術語及理論模型
Quantity of
Computers
Produced
3,000
D
2,200 2,000
1,000
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
Quantity of
Computers
Produced
3,000
D
2,200 2,000
C A
B
1,000
0
300
600 700
1,000
Quantity of
Cars Produced
The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
假設的經濟學用語為其他條件不變(other things being equal 或ceteris paribus)。
過份強調直覺與常識判斷,或完全以現象 發生之先後來判斷因果,常會犯三種邏輯 謬誤:
合成謬誤
分割謬誤
因果謬誤
第四節 經濟學的結構
前部份為個體經濟學(microeconomics)之 課題。
Efficiency Tradeoffs Opportunity Cost Economic Growth
比較利益v.s.絕對利益
絕對利益 (absolute advantage):兩人相 比較時有絕對優勢。
比較利益(comparative advantage) :兩 人相比較時沒有絕對優勢。
經濟學比其他社會科學更接近於科學性 的分析。
經濟學使用的術語---消費、生產、獨占、 競爭等, 也都是日常生活的一般用詞,但 在經濟學裡我們賦予較嚴明的定義。
舉兩個社會上誤解誤用經濟學的例子:
報上刊「某物價格上漲,消費者需求減少」 同時又會看到「需求增加,物價上揚」的 消息。
到底價格會上升或下降呢?
為將來設想。 目前的消費就是一般所稱(狹義)的消費; 而「將來的消費」行為,實為現在的投資。
投資包括物質投資(如營建廠房、增加機 器設備或存貨),以及人力投資(教育與訓 練等)。
生產就是組合生產要素,以期增加資源價 值的行為。
生產要素指勞動、土地、資本、以及企 業能力等四種資源。
勞動包括人們的勞心與勞力;
土地是所有自然資源的簡稱,包括森林、 礦產、土壤、海洋等等;
資本是所有「人造的生產工具」的總稱,
主要就是建築物、機器設備與存貨 (牛馬等動 物以及古代的奴隸也算是資本);
企業能力是負責結合其他生產要素的能力。
生產的成果,稱為產品;產品包括有形的物品 (goods)與無形的勞務(services)。
生產可能線(production possibility curve, PPC)是用以描述在已知條件下,兩個 (或 兩類)產品間最大可能的生產組合。
生產可能線可以用來闡明機會成本的概 念,同時也可以用來了解經濟成長的意義。 也可以用它來說明「比較利益法則」。
生產可能線還可說明「成本遞增法則」 與「經濟成長」兩個觀念。
生產是為了消費而引伸出來的行為,產品就是供 給消費用。
產品指的是用來滿足慾望的物品與勞務 。
生產的東西如何分配?分配給那些人?
更廣義言之,有限的資源如何分配在各種 用途上,這就是經濟學的分配問題。
分配的方法端視經濟制度而異。
例如有中央集權經濟制度、自由經濟社 會的市場價格經濟制度。
第三節 術語及理論模型
經濟學不是自然科學,但與自然科學相輔 相成;因為在決策之前必須對客觀現象有 清楚的認識。
經濟學不同於其他社會科學;
經濟學強調行為的決策選擇層面
經濟學強調實是性 (positive,或稱唯真的; 即不加價值判斷的「實事求是」)。
經濟學避免規範性 (normative, 或稱唯善 的;即加入價值判斷的「應該如何」)。
機會成本 將資源用於某一種用途的機會成本,是這些資源
本來可以做的其他用途中,最有價值的那個用途 的「價值」。
簡單的例子: 如果有三個工作機會, 其他條件一樣, X職位可得一萬元, Y職位可得二萬元, Z職位可得三 萬元。則選擇X或Y其所放棄的最有價值的工作都是 Z,因此機會成本都是三萬元;
選擇Z則只有二萬元的機會成本。
利用機會成本決定比較利益,根據比較利 益而專業、分工生產,生產之後,再從事交 易,結果雙方都獲利。
理論 (theories),就是一套經由邏輯推演 或事實歸納出來的「因果關係」,以及對 此一關係所提出的解釋。
經濟理論是建立在經濟現實上,但為一簡 化的現實。簡化就是假設(assumptions) 的主要功用。
經濟學基本概念介紹簡介ຫໍສະໝຸດ 什麼是經濟學 (economics) 呢? 「節省」, 「賺錢」, 「經世濟民」 經濟學最大的特色是它的研究方法,特別
是它有一套基本的經濟理論, 可以分析各 類不同的問題。 經濟行為就是選擇的行為。 經濟學通常被稱為是一門選擇的科學。
第一節 經濟學的性質與內容
經濟學是一門行為科學, 主要是用來研究 如何選擇具有多種用途的有限資源, 以生 產物品與勞務, 供應目前與將來的消費。
有位新聞局長答覆立法委員有關「報禁」的理 由:
「我們之所以要禁止新設報紙,實在是替消費者 著想。為什麼呢?美國有些小鎮開放辦報,競爭 結果只剩一家報社獨占市場。
經濟名詞與觀念, 不是一時可以解釋清楚的。 讀者必須耐心研究,才不致犯了同樣的錯誤。
第二節 基本觀念
消費,就是直接用以滿足慾望的行為。 經濟行為不會只為滿足眼前的慾望,還要
Quantity of
Computers
Produced
3,000
D
2,200 2,000
1,000
C
A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
B
0
300
600 700
1,000
Quantity of
Cars Produced
Concepts Illustrated by the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
「必須選擇」是因為資源是稀少 (scarcity) 的;
「可以選擇」則是指資源具備多種用途 (alternative uses)。
陽光、空氣稱之為自由財 (free goods)。 稀少的東西則稱為經濟財。
稀少與貧窮是不同的兩回事。
經濟學「不只是」研究如何賺錢的學問; 因為賺錢固然需要選擇,它只是人們各種 決策、選擇的經濟行為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