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含计划和总结)

合集下载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第一章:汽车发动机概述1.1 教学目标1.1.1 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功能和重要性。

1.1.2 让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的分类和基本结构。

1.1.3 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性能评价指标。

1.2 教学内容1.2.1 汽车发动机的定义与功能1.2.2 汽车发动机的分类1.2.3 汽车发动机的基本结构1.2.4 汽车发动机的性能评价指标1.3 教学方法1.3.1 讲授法: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功能、分类和性能评价指标。

1.3.2 直观演示法:展示汽车发动机实物模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发动机结构。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提问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4.2 讲解:详细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功能、分类和性能评价指标。

1.4.3 演示:展示汽车发动机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并了解发动机结构。

1.4.4 互动: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发动机的各个部件,加深学生对发动机结构的理解。

1.4.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汽车发动机的重要性。

第二章: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2.1.1 让学生了解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2.1.2 让学生掌握汽油发动机的四个冲程。

2.1.3 让学生了解汽油发动机的燃油喷射系统。

2.2 教学内容2.2.1 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2.2.2 汽油发动机的四个冲程2.2.3 汽油发动机的燃油喷射系统2.3 教学方法2.3.1 讲授法:讲解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四个冲程。

2.3.2 互动教学法:让学生参与发动机工作原理的讨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2.4.2 讲解:详细讲解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四个冲程。

2.4.3 互动: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发动机的四个冲程,加深学生对汽油发动机工作原理的理解。

2.4.4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汽油发动机燃油喷射系统的作用。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第一章:汽车发动机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功能和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类型和基本结构。

1.2 教学内容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和功能汽车发动机的类型(如: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汽车发动机的基本结构(如:气缸、活塞、曲轴等)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功能和重要性。

采用直观演示法,展示汽车发动机的类型和基本结构。

1.4 教学活动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功能和重要性。

展示汽车发动机的类型和基本结构,引导学生了解各部分的作用。

第二章:气缸与活塞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气缸和活塞的结构、功能和重要性。

让学生掌握气缸和活塞的维修方法。

2.2 教学内容气缸的结构、功能和重要性活塞的结构、功能和重要性气缸和活塞的维修方法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气缸和活塞的结构、功能和重要性。

采用实践操作法,演示气缸和活塞的维修方法。

2.4 教学活动讲解气缸和活塞的结构、功能和重要性。

演示气缸和活塞的维修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第三章:曲轴与连杆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曲轴和连杆的结构、功能和重要性。

让学生掌握曲轴和连杆的维修方法。

3.2 教学内容曲轴的结构、功能和重要性连杆的结构、功能和重要性曲轴和连杆的维修方法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曲轴和连杆的结构、功能和重要性。

采用实践操作法,演示曲轴和连杆的维修方法。

3.4 教学活动讲解曲轴和连杆的结构、功能和重要性。

演示曲轴和连杆的维修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第四章:配气机构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配气机构的概念、功能和重要性。

让学生掌握配气机构的维修方法。

4.2 教学内容配气机构的概念、功能和重要性配气机构的组成(如:气门、气门座、气门弹簧等)配气机构的维修方法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配气机构的概念、功能和重要性。

采用实践操作法,演示配气机构的维修方法。

4.4 教学活动讲解配气机构的概念、功能和重要性。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和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2. 培养学生掌握发动机维修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提高学生对汽车发动机故障诊断和排除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发动机的分类、机体组、曲轴连杆机构、配气机构、冷却系统、燃油系统、润滑系统等。

2. 发动机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和工作原理。

3. 发动机维修的基本方法:维修工具和设备的使用、故障诊断与排除、维修工艺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和工作原理、维修方法。

2. 教学难点:发动机的故障诊断与排除、维修工艺。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和工作原理。

2. 采用演示法,展示发动机维修的工具和设备,讲解故障诊断与排除的方法。

3.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掌握维修工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发动机在汽车中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发动机构造和维修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和工作原理。

3. 演示:展示发动机维修的工具和设备,讲解故障诊断与排除的方法。

4. 实践:安排学生动手操作,掌握维修工艺。

6.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发动机基本构造和各组成部分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发动机维修工具和设备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对故障诊断与排除方法的运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发动机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如涡轮增压、混合动力等。

2. 讲解发动机维修案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

2. 教具:发动机模型、维修工具和设备。

3. 课件:发动机各组成部分的图片和视频。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和各组成部分。

2. 第二课时:讲解发动机的维修工具和设备,展示故障诊断与排除的方法。

3. 第三课时:学生动手实践,掌握维修工艺。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实训教学计划与教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实训教学计划与教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实训教学计划与教案第一章:发动机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掌握发动机的分类和性能参数。

3. 熟悉发动机的组成和主要部件的功能。

二、教学内容1. 发动机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发动机的分类和性能参数。

3. 发动机的组成和主要部件的功能。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发动机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参数。

2. 直观演示法:展示发动机的组成和主要部件。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实训教材。

2. 教具:发动机模型、图片、视频等。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发动机的作用和重要性。

2. 讲解:讲解发动机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参数。

3. 展示:展示发动机的组成和主要部件的图片或视频。

4. 实践:让学生观察或操作发动机模型,了解各部件的功能。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发动机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第二章:发动机的维修与保养一、教学目标1. 掌握发动机的维修与保养的基本知识。

2. 熟悉发动机的维修与保养的步骤和方法。

3. 了解发动机的维修与保养的注意事项。

二、教学内容1. 发动机的维修与保养的基本知识。

2. 发动机的维修与保养的步骤和方法。

3. 发动机的维修与保养的注意事项。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发动机的维修与保养的基本知识、步骤和方法。

2. 实践操作法:演示发动机的维修与保养的操作过程。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实训教材。

2. 教具:发动机模型、工具、设备等。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发动机维修与保养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发动机的维修与保养的基本知识、步骤和方法。

3. 演示:演示发动机的维修与保养的操作过程。

4. 实践:让学生动手进行发动机的维修与保养的操作练习。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发动机维修与保养的注意事项。

第三章:发动机的故障诊断与排除一、教学目标1. 掌握发动机的故障诊断的基本方法。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实训教学计划与教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实训教学计划与教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实训教学计划与教案第一章:汽车发动机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作用和分类。

2. 掌握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

3. 熟悉汽车发动机的组成部分及工作原理。

教学内容:1. 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和作用。

2. 汽车发动机的分类: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燃气发动机等。

3. 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功率、扭矩、燃油消耗率等。

4. 汽车发动机的组成部分:气缸、活塞、曲轴、配气机构、燃油系统等。

5. 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作用、分类和主要性能参数。

2. 演示: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汽车发动机的组成部分。

3. 互动: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汽车发动机的认知。

第二章:曲柄连杆机构教学目标:1. 掌握曲柄连杆机构的作用和组成。

2. 了解曲柄连杆机构的工作原理。

3. 熟悉曲柄连杆机构的维修方法。

教学内容:1. 曲柄连杆机构的作用:转换往复运动为旋转运动。

2. 曲柄连杆机构的组成:曲轴、活塞、连杆等。

3. 曲柄连杆机构的工作原理:活塞上下运动转化为曲轴旋转运动。

4. 曲柄连杆机构的维修方法:更换活塞、曲轴、连杆等。

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曲柄连杆机构的作用、组成和工作原理。

2. 演示: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曲柄连杆机构的构成部分。

3. 互动: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曲柄连杆机构的认知。

第三章:配气机构教学目标:1. 掌握配气机构的作用和组成。

2. 了解配气机构的工作原理。

3. 熟悉配气机构的维修方法。

教学内容:1. 配气机构的作用:控制气缸内气体进出,实现燃烧。

2. 配气机构的组成:气门、气门座、气门导管、凸轮轴等。

3. 配气机构的工作原理:通过凸轮轴的旋转控制气门的开启和关闭。

4. 配气机构的维修方法:更换气门、气门座、气门导管等。

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配气机构的作用、组成和工作原理。

2. 演示: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配气机构的构成部分。

3. 互动: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配气机构的认知。

2024版年度《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完整版

2024版年度《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完整版

课程背景及意义汽车工业发展迅速,汽车发动机作为汽车核心部件,其构造与维修知识需求日益增长。

掌握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技能,对于提高汽车维修行业水平、保障汽车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汽车维修行业输送高素质人才。

掌握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故障诊断与维修方法。

知识目标培养学生具备独立进行汽车发动机拆卸、装配、调试和维修的实践能力。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素质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学生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教学要求教学目标与要求0102《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主编:XXX,出版社:XXX出版社)。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维修技术》(作者:XXX,出版社:XXX出版社)等。

教材参考资料教材及参考资料03本课程共XX 学时,其中理论授课XX 学时,实践操作XX 学时。

课时安排按照教材章节顺序进行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具体教学进度表详见附表。

教学内容与进度采用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

其中平时成绩占XX%,实验成绩占XX%,期末考试成绩占XX%。

考核方式课程安排与进度01发动机类型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混合动力发动机等02工作原理四冲程发动机工作原理(进气、压缩、做功、排气)03发动机启动系统起动机、点火系统等发动机类型及工作原理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衡量发动机动力性能功率单位功率或单位时间内所消耗的燃油量燃油消耗率发动机输出的力矩,反映汽车加速和爬坡能力扭矩尾气中有害物质的含量,衡量环保性能排放指标发动机性能指标参数03曲轴和飞轮储存和释放能量,驱动汽车行驶01汽缸体和汽缸盖构成燃烧室,承受高温高压02活塞和连杆将燃气压力转化为机械能控制进排气门的开闭时机供应燃油并控制燃油喷射散发热量,保持发动机正常工作温度减少摩擦,保护发动机各部件配气机构燃油系统冷却系统润滑系统发展历程从蒸汽机到内燃机,从化油器到电喷技术技术趋势缸内直喷技术、涡轮增压技术、可变气门正时技术等环保趋势降低排放、提高燃油经济性、发展新能源汽车等智能化趋势发动机自动启停技术、能量回收技术等发动机发展历程及趋势曲柄连杆机构组成及作用组成曲柄连杆机构主要由活塞组、连杆组、曲轴飞轮组三部分组成。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含教学计划与教学总结)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含教学计划与教学总结)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汽车发动机的组成部分及作用;(2)掌握发动机的常见故障及其维修方法;(3)熟悉发动机的保养与维护技巧。

2. 能力目标:(1)能够独立拆卸和组装发动机主要部件;(2)能够诊断和修复发动机的常见故障;(3)能够制定发动机的保养和维护计划。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汽车行业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发动机概述:介绍发动机的定义、分类和性能评价指标。

2. 发动机主要部件:(1)气缸体与气缸盖;(2)活塞与曲轴;(3)配气机构;(4)燃油系统;(5)冷却系统;(6)点火系统。

3. 发动机故障诊断与维修:(1)常见故障现象及原因;(2)故障诊断方法;(3)维修操作步骤。

4. 发动机保养与维护:(1)保养与维护的基本要求;(2)保养与维护的操作步骤;(3)保养与维护的注意事项。

5. 实践操作:(1)发动机拆卸与组装;(2)发动机故障诊断与维修;(3)发动机保养与维护。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发动机的构造、原理和维修方法;2. 演示法:展示发动机部件和操作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提高操作技能;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故障原因和维修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和教学参考书;2. 发动机实物或模型;3. 工具和设备;4. 故障案例及解决方案。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2. 实践操作成绩:评价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技能掌握情况;3.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发动机构造、故障诊断和维修方法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计划1. 课时安排:本课程共计32课时,其中理论教学16课时,实践操作16课时。

2. 教学进度安排:第1-8课时:介绍发动机概述及主要部件;第9-16课时:讲解发动机故障诊断与维修方法;第17-24课时:讲解发动机保养与维护;第25-32课时:实践操作,包括发动机拆卸与组装,故障诊断与维修,保养与维护。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含教学计划与教学总结)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含教学计划与教学总结)

第一章:汽车发动机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功能和分类。

2. 掌握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

3. 熟悉汽车发动机的安装位置和基本结构。

教学内容:1. 汽车发动机的定义与功能2. 汽车发动机的分类3. 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4. 汽车发动机的安装位置与基本结构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功能、分类和性能参数。

2. 直观演示法:展示汽车发动机实物,让学生了解其安装位置和基本结构。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汽车发动机的重要性。

2. 讲解发动机的定义与功能。

3. 讲解发动机的分类。

4. 讲解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

5. 讲解发动机的安装位置与基本结构。

6.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1. 复习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功能、分类和性能参数。

2. 观察身边的汽车,了解其发动机的安装位置和基本结构。

第二章:发动机机体结构教学目标:1. 掌握发动机机体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

2. 熟悉发动机机体的安装位置和作用。

3. 了解发动机机体的维修保养方法。

教学内容:1. 发动机机体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2. 发动机机体的安装位置与作用3. 发动机机体的维修保养方法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发动机机体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和作用。

2. 直观演示法:展示发动机机体实物,让学生了解其安装位置。

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发动机机体的维修保养实践。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发动机机体结构的重要性。

2. 讲解发动机机体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

3. 讲解发动机机体的安装位置与作用。

4. 讲解发动机机体的维修保养方法。

5.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1. 复习发动机机体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和作用。

2. 观察身边的汽车发动机,了解其机体的安装位置。

3. 学习发动机机体的维修保养方法。

第三章:发动机曲柄连杆机构教学目标:1. 掌握发动机曲柄连杆机构的主要组成部分。

2. 了解曲柄连杆机构的工作原理。

3. 熟悉曲柄连杆机构的维修保养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教师姓名授课班级班.202 年学期教学计划绪论课后记:汽车发动机的类型及工作原理课后记:发动机的总体构造和性能指标及编号规则燃油系统起动系统 起动发动机点火系统适时产生电火花点燃可燃混合气进气增压装置,电控发动机控制系统二. 发动机的主要性能指标包括动力性指标(有效转矩、有效功率及发动机转速)和经济性指标(有效燃油消耗率)以及环境指标等。

1.有效转矩发动机曲轴对外输出的转矩称为有效转矩,用M e 表示,单位为N ·m 。

2.有效功率发动机曲轴对外输出的功率称为有效功率,用P e 表示,单位为kW 。

它等于有效转矩与角速度的乘积。

有效转矩Me 和曲轴转速n 可用测功器和转速计测定,然后用以下的公式计算出发动机有效功率:3.发动机转速发动机曲轴每分钟的回转数称为发动机转速,用n 表示,单位为r/min 。

4.有效燃油消耗率发动机在l h 内持续发出l kW 有效功率所消耗的燃油量,称为有效燃油消耗率,也称有效比油耗或有效耗油率,用ge 表示,单位是g /(kW ·h)。

讲授法三. 发动机型号编制规则(1)EQ 6100—1型汽油机:表示二汽生产、六缸、四冲程、缸径100mm 、水冷、通用型、第一种变型产品。

(2)6120 Q 柴油机:表示6缸、四冲程、缸径120mm 、水冷、车用。

(3)12V135Z 柴油机:表示12缸、V 形、四冲程、缸径135mm 、水冷、增压。

案例教学法 四. 观看视频:双人快修操作规范演示法课后记:曲柄连杆机构概述和机体组课后记:活塞连杆组和曲轴飞轮组课后记:气缸体的修理课后记:气缸盖、活塞和活塞环的修理课后记:活塞销和连杆的修理课后记:曲柄连杆机构常见故障现象课后记:配气机构基础题:P107 (1,2,3)选做题:描述配气机构的工作过程。

板书设计:课后记:气门间隙和配气定时所属科目: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时间:第6周周三(1班)周三(2班)教学目标 1.了解气门间隙2.了解配气定时及可变配气定时机构教学重点配气定时教学难点配气定时教具粉笔,塞尺课型理论教程:教师学生一.气门间隙定义:凸轮基圆面到气门杆端面之间留有供机件热膨胀用的间隙,以确保气门关闭严密。

通常,进气门间隙为0.25-0.30mm,排气门间隙为0.30-0.35mm。

气门间隙可用塞尺测量。

调整螺钉和调整垫块(引导学生读懂P78图3-14)液力挺柱二.配气定时定义:以曲轴转角表示的进、排气门开闭时刻及其开启的持续时间。

目的:为了进气充足,排气干净,发动机都采用气门早开迟闭。

1.进气门的配气定时进气提前角α=0°-30°进气迟后角β=30°-80°2.排气门的配气定时排气提前角γ=40°-80°做好笔记认真看P78图3-14,读懂这3副图并指出它们的区别做好笔记认真理解课后记:配气机构的零件和组件课后记:发动机冷却系概述课后记:水冷系主要部件的构造课后记:润滑系课后记:润滑系主要部件教师学生1.机油泵作用:将一定流量和压力的机油通过油道送往各润滑点。

分类:齿轮式(外啮合式,内啮合式),转子式。

工作原理:利用泵腔容积的增大将油吸入机油泵,再利用泵腔容积的减小将油压出。

(1)转子式机油泵工作原理:主动的内转子有四个凸齿,从动的外转子有五个内齿,外转子在泵壳内可自由转动,内外转子间有一定的偏心距。

当内转子旋转时,带动外转子一起旋转,无论转子转到任何角度,内外转子每个齿的齿形轮廓上总有接触点,内外转子间便形成了四个工作腔。

由于内外转子的速比大于1,外转子总是慢于内转子,且由于偏心距的存在,使工作腔的容积不断变化。

当某一工作腔从进油腔转过时,腔内容积增大,产生真空吸力,机油便经进油口被吸入。

当该工作腔与出油腔连通时,腔内容积减小,油压升高,机油便经出油口压出去。

(2)内啮合式齿轮泵主要是由内齿圈、机油泵盖、小齿轮和限压阀等组成。

一般用曲轴驱动,安装在曲轴的前端。

(3)外啮合式齿轮泵吸油:机油泵进油腔齿轮的轮齿脱开啮合,其容积增大,产生真空吸力,机油便经进油口被吸入进油腔。

压油:机油泵齿轮的轮齿将机油带入到出油腔,出油腔齿轮的轮齿进入啮合,其容积减小,油压增大,机油便经出油口被压送到发动机油道中。

2.机油滤清器分类:集滤器、粗滤器和细滤器。

(1)集滤器作用:防止粒度大的杂志进入机油泵。

分类:浮式,固定式(2)机油粗滤器作用:用来过滤润滑油中颗粒较大(直径为0.05-0.1mm以上)的杂质。

与主油道的连接关系:串联于机油泵与主油道之间,属于全流式滤清器,因其对润滑油的流动阻力较小。

构造:壳体、纸质滤芯、旁通阀、进油口和出油口等。

工作原理:做好笔记观看动画并做好笔记观看动画做好笔记课后记:汽油机电喷系统课后记:电喷汽油机各系统二.进气系统怠速空气调节器的工作原理三.电控系统1.发动机进气量检测装置(1)空气流量计①翼片式②热线式③热膜式(类似于热线式)(2)进气歧管压力传感器2.节气门位置传感器3.氧传感器4.温度传感器(1)绕线电阻式(2)热敏电阻式5.曲轴位置传感器用于检测曲轴转角、转速和活塞上止点位置。

6.电脑(1)燃油喷射控制功能(2)点火控制功能(3)怠速控制(4)废气再循环控制(5)自诊断功能(6)备用系统小结:作业十六:基础题:P200(5,8)选做题:P200(4,6)板书设计:课后记:柴油机燃油系统课后记:燃油系辅助装置2.油水分离器与滤清器安装在一起,其内装有水位报警器。

更换时要注意,水位报警开关与壳体为螺纹连接,可以重复使用,但应更换密封圈,否则容易造成渗漏。

之后还得进行放气,发动机启动后还得检漏排漏。

3.输油泵作用:将柴油从油箱中吸出,并以一定的压力及足够的数量向喷油泵输送柴油。

工作原理:(1)吸油和压油行程偏心轮转过,活塞上行,下腔容积增大,产生真空,进油阀开启,柴油经进油口进入下泵腔。

同时,上泵腔容积缩小,压力增大,出油阀关闭,上泵腔中的柴油经出油口压出。

(2)准备压油行程偏心轮推动滚轮、挺杆和活塞向下运动,下泵腔油压增高,进油阀关闭,出油阀开启,柴油从下腔流入上腔。

(3)输油量的自动调节输油泵供油量大于喷油泵需要量时,上泵腔油压增高,与活塞弹簧弹力相平衡时,活塞便停止泵油。

(4)手油泵工作用手油泵上下运动来泵油清除燃油系统内的空气。

观察输油泵的安装位置能画出工作原理图小结:柴油滤清器和油水分离器及输油泵的构造及工作原理作业十八:基础题:画出输油泵的工作原理图选做题:描述输油泵的工作原理板书设计:课后记:直列柱塞式喷油泵所属科目: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时间:第12周周四(1班)周四(2班)教学目标 1.掌握P型和A型柱塞式喷油泵的构造和工作原理;2.掌握RQ型两级式调速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3.了解喷油泵的驱动与喷油正时方法;4.了解机械离心式喷油提前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 1.P型和A型柱塞式喷油泵的构造和工作原理;2.RQ型两级式调速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教学难点 1.P型和A型柱塞式喷油泵的构造和工作原理;2.RQ型两级式调速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教具粉笔,图片,实物,多媒体课型一体化教程:教师学生1.喷油泵的作用:(1)提高油压(定压):将喷油压力提高到10MPa~20MPa。

(2)控制喷油时间(定时):按规定的时间喷油和停止喷油。

(3)控制喷油量(定量):根据柴油机的工作情况,改变喷油量的多少,以调节柴油机的转速和功率。

2.喷油泵的类型:A,B,P型3.P型喷油泵(1)柱塞为一光滑的圆柱体,在其上部铣有螺旋槽或斜槽,并利用直切槽或中心孔(轴向孔和径向孔)使槽和柱塞上端的泵油室相通。

柱塞的下部制有安装弹簧座的圆柱体和十字凸块(或压入调节臂),以便使柱塞能往复运动,调节供油量。

(2)柱塞套筒为光滑的圆柱形长孔,套筒上部开有一个进油和回油用的小孔,或开有两个径向孔,两孔进油一孔回油,它们与壳体上的低压进油室相通。

(3)柱塞套筒装在壳体座孔内,并用定位螺钉和定位孔来固定,以防止柱塞套筒转动。

(4)柱塞和柱塞套筒是一对精密的偶件,不能互换。

柱塞副用耐磨性高的优质合金钢(轴承钢)制成,并经热处理和时效处理。

泵油原理:先找出喷油泵在燃油系统油路中的位置,再根据燃油系统的功用说出喷油泵的作用观看图片和动画,认真理解其工作过程4.调速器喷油泵的速度特性指供油拉杆位置不变时,喷油泵每一个循环供油量(Δg)随转速变化规律。

柱塞泵的供油特性: 每一循环的供油量(Δg)随转速的升高而增加。

原因(1)柱塞运动速度增加时,由于柱塞套筒上的进、回油孔的节流作用,产生早喷晚停,且节流作用随着转速的升高而增加,“早喷”和“晚停”的程度也随着增大。

(2)柱塞运动速度增加时,泄露时间缩短,泄漏量减少。

恶果(1)转速升高,高速时飞车。

(2)转速降低,低速时熄火。

5.喷油泵的驱动与供油正时喷油泵是由柴油机曲轴前端的正时齿轮,通过一组齿轮来驱动的。

所谓喷油泵的正时,就是保证喷油泵对柴油机有正确的供油时刻。

喷油提前器由主动部分、从动部分和离心件三部分组成。

发动机工作时,主动盘连同飞块受联轴器的驱动而旋转,两个飞块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绕安装在主动盘上的销轴转动。

因此其活动端向外甩开,通过滚轮、从动盘臂迫使凸轮轴相对于主动盘转动一个角度△θ,直到弹簧的张力与飞块的离心力平思考:柴油机如果没有调速器的情况会如何观看动画和视频,理解调速器的工作原理结合教材学习此部分内容课后记:分配式喷油泵课后记:VE型分配泵和喷油器课后记:PT燃油系统和电控燃油喷射系统课后记:进排气系统课后记:进气增压和排污净化装置教程:教师学生一.进气增压装置通过将空气压缩后在供入气缸,使进气量增加的技术成为进气增压。

类型:涡轮增压器、机械增压器和气波增压器二.涡轮增压器1.涡轮增压系统如图所示的六缸电喷汽油机双涡轮增压系统主要有涡轮增压器、进气旁通阀、排气旁通阀、膜片式放气控制阀及中冷器等组成。

工作过程:排气由排气歧管按图中箭头所示方向,分别流入两个涡轮增压器的涡轮机构,驱动涡轮机叶轮和压力机叶轮旋转,然后进入排气管,进气按图中箭头所示方向经过空滤器,分别进入两个涡轮增压器的压气机构,增压后汇集一处,经中冷器冷却后,沿进气管进入气气缸。

2.涡轮增压器(播放视频)增压器由右侧的涡轮机、中间体和左侧的压气机三部分组成。

增压器轴用左右两个浮动轴承支承在中间体内。

中间体内有润滑油道及防止机油漏入压气机和涡轮机的油封。

三.排气净化装置(播放视频)1.催化转换器催化转化器与排气管串联安装。

在其用不锈钢制成的密封壳体内装有很多蜂窝状小孔的陶瓷块,在陶瓷块的小孔表面有一层铂、钯或铑的催化剂镀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