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赏析

合集下载

李煜《破阵子》原文及译文赏析

李煜《破阵子》原文及译文赏析

李煜《破阵子》原文及译文赏析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注释⑴四十年:南唐自建国至李煜作此词,为三十八年。

此处四十年为概数。

⑵凤阁:别作“凤阙”。

凤阁龙楼指帝王能够居所。

霄汉:天河。

⑶玉树琼枝:别作“琼枝玉树”,形容树的美好。

烟萝:形容树枝叶繁茂,如同笼罩着雾气。

⑷识干戈:经历战争。

识,别作“惯”。

干戈:武器,此处指代战争。

⑸沈腰潘鬓:沈指沈约,曾有“革带常应移孔……以此推算,岂能支久”之语,后用沈腰指代人日渐消瘦。

潘指潘岳,曾有云:“余春秋三十二,始见二毛”,后以潘鬓指代中年白发。

⑹辞庙:辞,离开。

庙,宗庙,古代帝王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⑺犹奏:别作“独奏”。

⑻垂泪:别作“挥泪”。

翻译南唐开国已有四十年历史,是幅员辽阔的大国。

宫殿高大雄伟,可与天际相接,宫苑内珍贵的草木茂盛,就像罩在烟雾里的女萝。

在这种奢侈的生活里,我哪里知道有战争这回事呢?自从做了俘虏,我因为在忧虑伤痛的折磨中过日子而腰肢减瘦、鬓发斑白。

最使我记得的是慌张地辞别宗庙的时候,宫廷里的音乐机关/教坊的乐工们还奏起别离的歌曲,这种生离死别的情形,令我悲伤欲绝,只能面对宫女们垂泪而已。

译文:开基创业四十年的国家,纵横三千里地的土地山河;镶凤的殿阁,雕龙的宫楼连接著云天;名贵的花卉,珍奇的树木,恰似烟雾拥聚,藤萝交缠,我生长在这里,哪里晓得什麼刀兵战事!一朝变成了被迫俯首称臣的俘虏,此后啊!我的腰围将会像当年沈约那样消减下去,鬓发也将会如潘岳那样一片斑白.最难堪的.是辞别太庙的时刻,教坊的乐队还大吹大擂的奏起离别之歌.我只有泪流满面,对著身边侍候的宫娥赏析:这是李煜降宋之际的词作。

上片写南唐曾有的繁华,建国四十余年,国土三千里地,居住的楼阁高耸入云霄,庭内花繁树茂。

这片繁荣的土地,几曾经历过战乱的侵扰。

几句话,看似只是平平无奇的写实,但却饱含了多少对故国的自豪与留恋。

《破阵子》赏析

《破阵子》赏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赏析“破阵子”,曲牌名,源自唐代《破阵乐》,又名《十柏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词的题目。

意思是,为了勉励陈同甫,写一首抒发壮怀的词,寄给他。

陈同甫,即陈亮,南宋时期坚决主张抗战的著名思想家。

公元1188年,他到铅山拜访辛弃疾,两人一起议论国家大事,谈得十分投机。

分别之后,辛弃疾于次年(1189)写了这首词。

这年,是诗人被罢官的第九个年头,时已五十岁。

宋金处于对峙状态,二十多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事,南宋统治集团一味苟且偷安,不谋恢复中原。

然而,辛弃疾虽处困境,却时刻不忘国家大事,把收复中原大业挂在心上,这首《破阵子》就集中地反映他的这种爱国思想。

这首词构思新颖,词人从实、虚两方面来表达报国的壮怀。

起笔“醉里挑灯看剑”通过写实,表达忧国之情。

作者勾画了一个深沉悲壮的画面:主人公在沉醉之中,拨亮灯芯仔细地观看着自己的宝剑。

起笔一个“醉”字,写出了诗人国事萦怀而又壮志难酬的愁苦。

说明在此之前,词人已经喝了很多的酒。

在古代诗词中,“酒”和“愁”,往往有着不解之缘,致有“举酒消愁愁更愁”的诗句。

“挑灯”和“看剑”两个细节运用,深刻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矛盾,交待了愁苦的原因,带有悲壮的色彩。

“挑灯”,拨亮灯心,表明夜已很深,“看剑”二字,意境尤其深沉,不仅令人想象到寒光闪闪的宝刀,而且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内心奔腾的激情,下面的内容,也全部从这里派生出来。

起拍八字,织成了一幅深沉感人的画面,词人忧国的深切、挚着,心中的郁闷悲愤,都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诗人凝视着宝剑,神思驰聘,进入了振奋昂扬的幻境之中。

以下八句是虚笔,集中描写幻觉中的情景。

“梦回”是由写实进入写虚的过渡,它既可以说明下面的描写是幻觉,又可以使人想象到词人对剑沉思的情态。

“吹角连营”这四个字,洋溢着浓厚的军事生活气息。

破阵子翻译赏析【宋】辛弃疾

破阵子翻译赏析【宋】辛弃疾

1.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 壮的一个词是________ 。作者 可怜 。这首词的词牌是 破阵子 的号是 稼轩 ,他是 豪放 派代表人物。 2.下边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 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 B、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 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 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人生往事,豪情满怀;结尾 一句,词义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 重矛盾。 D、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 “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
6.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 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 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士们排着整齐 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 7.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 通过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表现作者渴 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 愤。 8.“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 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写出了作者收复失地、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赢得青史留名的理想。
陈同甫,名亮,南宋婺州(现在
浙江省金华县)人,同辛弃疾是好朋 友。赋,写作。壮词,雄壮的词。
读词思考:
用“/”划出诗句的停顿。
赢 了弓马 可 得 却如作 怜 生 君霹的 白 前 王雳卢 发 身 天弦飞 生 后 下惊快 ! 名 事。, 。 , / / / / / / / / / /
沙 八梦醉 五 百回里 十 场 里吹挑 弦 秋 分角灯 翻 点 麾连看 塞 兵 下营剑 外 。 炙。, 声 , 。 / /
沙场/秋/点兵

破阵子原文翻译及赏析

破阵子原文翻译及赏析

破阵子原文翻译及赏析《破阵子》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破阵子的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译文及注释译文:醉意中把灯拨亮抽出宝剑细看,一梦醒来营房里号角响成一片。

官兵们都分到了将军奖给部下的烧肉,各种乐器齐把边疆的歌曲演奏。

秋高马肥的季节,战场正在阅兵。

烈马奔驰好似的卢马一样飞快,箭发弦动响声如同劈雷一般。

替君主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争取生前死后都留下为国立功的勋名。

可惜的是而今我已白发斑斑不能报效朝廷。

注释:⑴破阵子:词牌名。

原为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出自《破阵乐》。

⑵陈同甫:陈亮(1143—1194),字同甫(一作同父),南宋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县)人。

与辛弃疾志同道合,结为挚友。

其词风格与辛词相似。

⑶挑灯:把灯芯挑亮。

看剑:抽出宝剑来细看。

刘斧《青锁高议》卷三载高言《干友人诗》:“男儿慷慨平生事,时复挑灯把剑看。

”⑷梦回:梦里遇见,说明下面描写的战场场景,不过是作者旧梦重温。

吹角连营: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

角,军中乐器,长五尺,形如竹筒,用竹、木、皮、铜制成,外加彩绘.名目画角。

始仅直吹,后用以横吹。

其声哀厉高亢,闻之使人振奋。

⑸八百里:牛名。

《世说新语·汰侈》篇:“王君夫(恺)有牛,名八百里驳,常莹其蹄角。

王武子(济)语君夫:‘我射不如卿,今指赌卿牛,以千万对之。

’君夫既恃手快,且谓骏物无有杀理,便相然可,令武子先射。

武子一起便破的,却据胡床,叱左右:‘速探牛心来!’须臾炙至,一脔便去。

”韩愈《元和圣德诗》:“万牛脔炙,万瓮行酒。

”苏轼《约公择饮是日大风》诗:“要当啖公八百里,豪气一洗儒生酸。

”《云谿友议》卷下《杂嘲戏》条载李日新《题仙娥驿》诗曰:“商山食店大悠悠,陈䵮䭔饠古䭃头。

更有台中牛肉炙,尚盘数脔紫光毬。

”分麾(huī)下炙(zhì):把烤牛肉分赏给部下。

麾下,部下。

麾,军中大旗。

炙,切碎的熟肉⑹五十弦:原指瑟,此处泛指各种乐器。

《破阵子》 诗词鉴赏黄光明

《破阵子》 诗词鉴赏黄光明

《破阵子》黄光明
断鸿声里雁初飞,残云未散霞先媚。

留得残阳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译文:
雁群在断鸿的鸣叫声中刚刚起飞,血色的晚霞弥漫在未散尽的残云中。

夕阳照耀着那掌握的大旗,马嘶声和风声凄凉地响彻。

赏析:
《破阵子》是明代文学家黄光明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以破阵为主题,通过描绘战场上的残酷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荣誉和名利的思考和质疑。

破阵子,典出《左传·文公二年》:"季康子破刖见左师。

"诗中的"破阵子"
意指在战场上攻破敌阵的士兵。

诗的整体情感营造紧张、压抑的氛围,通过细腻的描写塑造了战场的残酷和战士的悲壮气质。

首句"断鸿声里雁初飞"运用描写自然的手法,借助雁群的飞行来突出战场的危险与紧张。

接下来的"残云未散霞先媚",以形象的方式描绘了战场上的战火,暗示了凶险和血腥。

第三句"留得残阳照大旗"则表达了战士们对荣誉和名利的追求,但同时也表现出疲惫和惋惜之情。

最后一句"马鸣风萧萧"的描写以声音传达出哀叹之情,使整首诗更增加了一丝悲壮。

《破阵子》是一首表现了战争的诗歌,但在表达战争残酷的同时,也传递了诗人对战争的思考与反思。

他在描写战斗场景的同时,借此思考战争是否值得,是否应该为荣誉和名利而殚精竭虑。

整首诗字里行间皆透露着对战争的悲怆和对人性的深层思考。

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赏析

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赏析

⾟弃疾《破阵⼦》(醉⾥挑灯看剑)赏析破阵⼦南宋·⾟弃疾【序⽂】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原词】醉⾥挑灯看剑,梦回吹⾓连营。

⼋百⾥分麾下炙,五⼗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前⾝后名。

可怜⽩发⽣。

【注释】破阵⼦:唐教坊曲名。

⼀名《⼗拍⼦》。

据宋陈旸《乐书》所载,唐开国初时,秦王李世民曾创制⼤型武舞曲《秦王破阵乐》,震惊⼀世。

此当是截取舞曲中⼀段为之,也可能是因旧曲之名⽽另度新声。

陈同甫:即陈亮,字同甫,⼈称“龙川先⽣”,爱国词⼈,为“浙东学派”后期代表⼈物,倡“义利双⾏,王霸并⽤”,曾以布⾐数上书朝廷,⼒陈抗⾦主张,与⾟弃疾极友善,多有诗词唱和。

壮词:⼀作“壮语”。

挑灯:挑拨灯芯,使之更亮。

梦回:梦中醒来。

⾓:军中乐器,长五尺,形如⽵筒,⽤⽵、⽊、⽪、铜制成,外加彩绘.名⽈画⾓。

始仅直吹,后⽤以横吹。

其声哀厉⾼亢,闻之使⼈振奋。

⼋百⾥:⼀说指军营连接之⼴;⼀说为⽜名,《世说新语·汰侈》记载,西晋王恺有壮⽜名⼋百⾥駮。

麾下:部下。

麾,军旗。

炙:烤⾁。

五⼗弦:本指瑟,此泛指军中乐器。

翻:弹奏。

塞外声:反映边塞⽣活的军歌。

沙场:战场。

点兵:检阅军队。

作:像……⼀样。

的卢:骏马名。

《相马经》:“马⽩额⼊⼝齿者,名⽈榆雁,⼀名的卢。

”相传刘备逃难,坐骑的卢,⼀跃三丈,跨越檀溪脱险。

霹雳:惊雷,⽐喻射箭时⼸弦发出的响声之⼤。

了却:完成。

天下事:天下⼤事,此指收复中原。

赢得:博得。

⾝后:死后。

名:好名声。

可怜:可惜。

【赏析】淳熙⼋年(1181年)⾟丑,⾟弃疾在江西安抚使任,负救荒之责,颇有政绩。

冬天,改任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但被劾⽽不容置辩,到上饶家居。

⼀年多以后,陈亮致书,约秋后来访,未果。

直⾄淳熙⼗五年,陈亮始得果⾏。

此次陈亮来访,⾟弃疾正在⼩病中,但⼆⼈“憩鹅湖之清阴,濯瓢泉⽽共饮,长歌相答,极论世事”(⾟弃疾《祭陈同甫⽂》),⽆⽐快慰。

陈亮住⼗天始回。

破阵子古诗词赏析

破阵子古诗词赏析

破阵子古诗词赏析《破阵子》古诗词赏析破阵子,轻雷震,大漠孤烟直。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拍手称庆,或问归期未有。

同缨缚虎,何处觅神佛。

牢房四壁颂窈窕,锦帐高张照颦眉。

脚底油履生层冰,自去年冬至,来岁当除夕。

奴武媚容,豪华假日,天阶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便道天河好颜色。

犹记得,街南二十步,破屋子,玻璃破。

辘轳斜槛,探头,丢了西红柿蔡状乌。

樱桃落,乌纱帽,悬悬,巫山不要飞来鹤。

不愤不启伊丝锁,何人应被访新诗?此夜,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破阵子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律诗。

本文将对这首古诗词进行赏析。

首先,诗中的“破阵子”一词既可指战场上攻破敌阵的行动,亦可指破解心防,突破牢笼,从而获得自由。

诗人以这一词汇开头,立即将读者引入狭窄而压抑的环境之中,使人们对后续内容产生的对比更加强烈。

接下来的“轻雷震,大漠孤烟直。

”这两句描绘了恢弘而荒凉的大漠景象,深具视觉冲击力。

作为背景描写,这两句使得整首诗中的画面变得更加丰满。

在这个背景之上,诗人进一步描绘“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些华丽的场景都被风雨摧残,暗示着人间荣华易逝的无常,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紧接着,诗人转移到生活琐事的描写上,描述了街巷的草树和普通居民的生活环境。

他提到自己曾经寄居的地方,以及那里的人们的辛劳和贫寒。

通过这些描写,诗人展现了社会的阶层划分和生活的困顿,以此唤起读者的同情心。

然而,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转而表达了对幸福和满足的向往。

他提到了贵族的庆祝和豪华的节日,同时提到自己渴望逃脱这种困厄的状态,追寻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继而,诗人对社会和战乱的揭露更加直接。

他用“同缨缚虎”来形容在战场上奋勇作战的士兵们,同时质问他们在何处寻找神佛的庇护。

这种对当时战乱背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战争残酷和社会混乱的忧虑之情,借以唤起人们对和平的渴望。

最后,诗人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提到了身处狭小房间中的窘境,以及自己极度贫穷的状态。

李煜的破阵子的解析 破阵子李煜翻译及赏析

李煜的破阵子的解析 破阵子李煜翻译及赏析

李煜的破阵子的解析破阵子李煜翻译及赏析破阵子李煜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赏析:这首词是李煜被掳降宋,在失去自由的幽禁生活中写的。

写的是亡国恨。

写亡国容易,有史实就行;写恨难,因为是情,较抽象。

然而,恨是可以传导的。

因为恨由事生,有可恨的事,就生可恨的情,选用可恨的典型事例,变换成形象思维,熔铸在概括力较强的艺术语言里,就可表达出恨来,运用什么样的艺术技巧,倒在其次,重要的是选材。

例如这首《破阵子》,写这样严肃而重大的题材,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

垂泪对宫娥”作重点以“压卷”,真是出人意表。

他从远处着想,大处落墨,举重若轻,出语超群。

开头先写立国前后四十年,拥地纵横三千里,说明国势鼎盛,雄冠当时;接着又写凤阁龙楼,玉树琼花,足证国力殷实,繁盛堪夸。

这一派浩荡壮阔的形势,有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磅礴宇宙,气象万千。

准此,接下去应该是国祚绵长、物阜民丰的兴旺光景。

谁料到写到这里笔尖一滑,滑出一句软弱力无的“几曾识干戈”来,使这排空而来的美好事物,倾刻全倒,一股脑都跌进这“几曾识干戈”的泥坑里,好端端的一个国家,竟这样不费劲地断送了,能不恨?只落得“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后悔来不及,“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如今作了南冠客,这囚徒岁月催人老呀!折磨得人瘦了,头发白了,“蜕毛的凤凰不如鸡”,调子越唱越低。

写到这里,忽然拈出“最是”二字,把笔锋陡然疾转,折返溯源,极力强调仓皇辞庙的时候,“教坊犹奏别离歌”这一场景。

至此,不但臣虏、沈腰、潘鬓都被压倒,成了铺叙之辞,就连上片,也都成了结句的陪衬,垫了底,把它抬升到特别显眼的高度上,让大家都能看到光艳照人的教坊宫娥的鲜明群相;句中从来被忽视的“犹”字,实为关键性的字,起着“遥感”作用:点明当此危难之际,一向被人们贱视的御用鼓乐班子的宫娥们,尚且还能镇定若素地为我最后奏一支辞庙哀乐,而我那些素来亲信的大臣,如徐铉者流,这时都跑到哪去了?升官发财要饭吃时都来了,分耽解纷共患难时都跑了,忙着投降去了,真是“树倒猢狲散”!误国亡国,我难辞其咎,而这帮子吃里扒外祸国殃民的佞臣,更甚于蛀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破阵子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
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
白发生!
【注释】
辛弃疾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破阵子》是他的名篇之一。

从题目看是寄给好友陈亮,抒发抗金壮志的。

陈亮,字同甫,著名的爱人,和辛弃疾同属主战派,又同遭投降派的打击迫害。

118年,陈亮到带湖访问辛弃疾,一对志同道合道合的战友,促膝畅谈,共抒北伐壮志。

之后,两人又作词唱和。

本篇即作于带湖之会以后,自抒壮怀激烈与之共勉.
本篇以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虚实结合方法,来驰骋壮志,抒写愤。

词人将自己的爱国之心,忠君愤懑,都熔铸在这篇神采飞扬而又慷慨悲壮、沉郁顿挫的词章里。

这首词题为“壮词”,壮就壮在它形象地描绘了抗金部队的壮盛军容豪迈意气,道出了英雄的一片壮心。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起首两句情景交融,不胜感慨。

这两句紧扣“壮”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

此时词人罢职闲居,但目睹国事则忧心如焚,胸中块垒,惟有以酒浇之。

醉酒之时,词人还拨亮灯火,深情地端祥着心爱的宝剑。

“挑灯”“看剑”是写动作和神态。

灯的红光,剑的寒光想相互交融,透射着一种特有的壮烈气氛。

从这钟壮烈气氛中,可以看出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战杀敌的愿望是多么迫切!“挑灯”“看剑”的举,真切地表现了词人此时内心的郁愤,而透过这,词人又仿佛回到了那令他日夜梦萦的战场和那难以忘怀的岁月。

在迷离仿佛的醉态中,英雄酣然入梦,一梦醒来,各军营里召唤战士出征杀敌的号角响成一片。

“梦回吹角连营”渲染了士气的高涨,军心的振奋。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意思是:部下的官兵分食烤熟的牛肉,军乐队奏出雄壮的战歌。

“八百里”,牛的代称。

《世说新语•汰侈》载:王
恺有一头爱牛,名“八百里交”。

后人即用“八百里”指牛。

“麾下”,指部下。

“五十弦”,泛指多总种乐器。

“翻”,演奏。

“塞外声”,以边塞为题材的雄壮悲凉的战歌。

这两句进一步渲染军中的战斗气氛,部队给养充足,官兵同甘共苦,一起分那些食烤熟的牛肉,军乐队奏响雄壮的战歌,以鼓舞斗志。

我们分明看到威武如山的军营里,斧戟从立,直指苍穹;旌旗翻飞,哗哗作响;将士们铠甲发亮,一个个雄姿英发。

这场面是何等壮观、热烈!“沙场秋点兵”,它使人感到这支士气高昂的队伍的赫赫军威。

到了秋高马肥,正是用兵杀敌的好时节,战场上正检阅军队,准备长驱出征。

只用五个字,就栩栩如生地写出了雄壮威武的阵容,再现了词人立马阵前,点兵授令的形象,笔酣墨饱地对上文所描写的情况作出了出色的小结,收束有力。

下片紧承上片的词薏来抒写,把激情推向高峰。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这两句是说英雄骑着快如的卢的战马,手持狠有力量的弓箭,飞驰战场,英勇杀敌。

“的卢”,良马名。

据《世说新语》载,刘备在襄阳遇难,的卢载他一月三丈,脱离险境。

后来用“的卢”形容善战的良马。

“霹雳”,比喻响声如雷。

这两句连用两个比喻,让我们好象看到的卢快马在飞驰电掣般前进,强弓劲矢在霹雳般震响。

一幅风尘蔽日、金鼓匝地的战斗情景便跃然纸上,爱国将士们冲锋陷阵,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历历如在目前。

这是壮词壮景的进一步烘托,是壮词壮意的进一步生发。

“了却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天下事”,指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大业。

“生前身后名”,意谓生前死后都留下为祖国、民族建立不朽功勋国的美名,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激情。

这两句意味着词人看到大功告成,踌躇满志,从而发出愉快的欢呼声,连调子也是轻松而又大气磅礴的,使词的感情上升到最高点。

结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使感情从最高点一跌千丈,吐尽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抒发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悲愤,使全词笼上了浓郁的悲凉色彩。

这一句与首句相呼应,都是叙写现实生活的感受,与中间梦境形成强烈对比,有力地表现了报国有志志不伸的悲愤。

这首“壮词”,气势恢弘,慷慨激昂。

从结构上看,构思奇特,结构奇变。

它打破一般填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传统写法。

除首尾两句写现实外,中间
全写梦境,过片不变。

梦境写得雄壮,现实写得悲凉;梦境写得酣畅淋漓,将爱国之心、忠君之念及之间自己的豪情壮志推向顶点,结句猛然跌落,在梦境与现实的强烈对照中,宣泄了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

【简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