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准确理解并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掌握其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o分析词中的意象和典故,理解词人通过梦境和现实对比所表达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o通过诵读、讨论和合作学习,深入理解词的内容,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o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课堂互动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感受词人辛弃疾的壮志未酬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感。

o引导学生理解古代文人墨客的壮志豪情和忧国忧民之情,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o理解并掌握词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准确背诵全词。

o分析词中的意象和典故,把握词人的情感表达。

2.难点:o深入理解词人辛弃疾的壮志未酬和爱国情怀,体会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情感深度。

o学习并尝试运用古诗词鉴赏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理解梦境与现实对比的深意。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背景介绍:讲述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特别是他作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的壮志未酬,激发学生对词人的敬佩之情。

2.揭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简要介绍这首词是辛弃疾为好友陈亮所作,表达了他对北伐抗金的渴望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二)初读词文,整体感知(15分钟)1.朗读词文:教师先范读词文,注意节奏和停顿,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

学生自由朗读词文,注意纠正发音和断句,初步感受词中的情感。

2.疏通文意: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尝试理解词文大意。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重点讲解词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等。

3.概括词意: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词的大意,教师总结归纳,梳理词的结构和内容,特别指出词中梦境与现实的对比。

(三)精读词文,深入分析(25分钟)1.分析意象和典故:o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意象,如“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等,分析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词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2、引导学生品味词中的语言,感受其豪放的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3、指导学生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中的意境和情感,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

(2)掌握词中的重要词句,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等。

2、教学难点(1)感受词中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无奈。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词的含义。

2、讲授法:讲解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词句含义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涵。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情感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激昂的古战场音乐,营造氛围。

(2)提问学生:“当你们听到这样的音乐,会想到什么样的场景?”引导学生想象古代战争的画面。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与战争和壮志有关的词——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作者及背景介绍(1)介绍辛弃疾的生平经历,重点突出他的爱国情怀和军事才能,以及他在南宋时期的政治遭遇。

(2)讲述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即辛弃疾与陈同甫志同道合,都渴望收复失地,但壮志难酬,辛弃疾通过这首词来表达对陈同甫的鼓励和自己的悲愤之情。

3、初读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语调、重音和停顿。

(3)学生再次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4、词句解读(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提问:“作者为什么在醉酒时还要挑灯看剑?”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心中对杀敌报国的渴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学习目标1.了解词人辛弃疾及其词风、代表作,背诵全词。

2.从语言的角度赏析品味本词。

3.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豪放派的艺术风格。

背景介绍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豪放派词人。

生于金国,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途多舛,壮志难酬。

辛弃疾与苏轼齐名,世称“苏辛”,与李清照(1084-1155)并称“济南二安”。

著有《稼轩长短句》,《南渡录》二卷,《窃愤录》一卷等。

这首词写于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被人弹劾罢官。

他不得已赋闲家居。

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

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

这首词就是写给陈亮的。

"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范仲淹的《渔家傲》,并称其为开豪放词之先声。

这节课我们再来了解一位词人,他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辛弃疾,面对国家的衰亡,他又发出了怎样的声音呢?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学习这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初步感知首先请大家对照课文注释,将生字的读音标注出来,并自由朗读,思考这首词讲了一些什么内容,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词全首都写军中生活,也可以说是写想象中的抗金军队中的生活。

表达了词人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

深入研读自由朗读词的上片,思考上片勾勒出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身在信州,心在沙场,壮志难酬,心怀希望的词人形象。

自由朗读词的下片,思考下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下篇描写了激烈的斗争画面,表达了词人决意纵横沙场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

最后一句将本词雄壮的风格一转为悲壮,纵然心在沙场终究只是幻想,表达了词人理想破灭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拓展延伸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理解诗歌的背景、意象和表达技巧;(3)分析诗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领悟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情、壮志和理想的执着追求;(2)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背诵和理解;(2)诗歌意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3)诗歌寓意和作者情感的领悟。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象征意义和寓意的解读;(2)作者情感的深入理解;(3)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辛弃疾及其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3)让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2)分享各组对诗歌寓意和作者情感的理解;(3)进行课堂交流,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如比喻、象征等;(2)解读诗歌的寓意和作者情感,如对友情、壮志的追求等;(3)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5. 课堂小结:(1)回顾诗歌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成果;(2)强调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3)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四、作业布置1. 背诵并默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3. 推荐阅读其他辛弃疾的诗词作品,下节课分享阅读感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12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2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领略这首词豪放的风格。

2.知人论世,体会这首词深沉的情怀。

3.鉴赏品味,感受辛弃疾之“壮”怀,品味豪放词之“壮”美。

4.学以致用,学习鉴赏诗词的一般方法,提高自主鉴赏的能力。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领略这首词豪放的风格。

知人论世,体会这首词深沉的情怀。

2.鉴赏品味,感受辛弃疾之“壮”怀,品味豪放词之“壮”美。

教学难点:1.鉴赏品味,感受辛弃疾之“壮”怀,品味豪放词之“壮”美。

2.学以致用,学习鉴赏诗词的一般方法,提高自主鉴赏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奠基,初识豪放之人清朝有个文人王士祯说:“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

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这段文字告诉我们词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是以“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为头领的婉约派,一派是以“词中之龙”辛弃疾为头领的豪放派。

我们知道婉约词多写儿女情思,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豪放词”顾名思义是风格豪放的词,它的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境界宏大,有一种雄浑之美。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感受辛弃疾之“壮” 怀,品味豪放词之“壮”美。

【设计意图:借助清朝文人王士祯的话,让学生初步明白词有派别之分,辛弃疾在豪放派中有着不可小觑的地位。

老师进一步补充婉约词与豪放词风格的不同,让学生对豪放词有了初步的了解,从而奠定了本节课学习的基础。

】二、会心诵读,读出豪放之情1.会心诵读,读准字音,揣摩语气。

曾国藩说:“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

”意思就是读书声调抑扬顿挫就像金石相撞发出的声音,非常的美妙。

如果同学们能学习“抑扬顿挫”的方法来朗读,一定可以领略这首词特有的魅力。

我们朗读诗词时不仅要读出语调的抑扬、读出语速的缓急,还要读出语气的轻重,暗合作者内心的情感激荡。

2.会心诵读,读出语调的抑扬、读出语速的缓急、读出语气的轻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理解诗歌的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2)学会在生活中关爱他人,培养团结互助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诗歌意境的体会和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历史典故的理解。

2. 诗歌中复杂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注释、译文、相关背景资料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辛弃疾和陈同甫两位词人的友谊,引发学生对《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4. 诗歌解析:教师针对诗歌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如历史典故、复杂情感等。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理解诗歌的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7. 课后作业:(1)背诵诗歌。

(2)写一篇关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学习心得。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引导学生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与其他辛弃疾的词作进行对比,分析其风格特点。

2. 相关作品推荐:推荐学生阅读陈同甫的其他作品,以及代其他词人的作品,拓宽视野。

七、课堂练习:1. 填空题:请根据诗歌内容,填空完成下列句子。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学设计(通用7篇)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学设计(通用7篇)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学设计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学设计篇1 【设计思想】辛弃疾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有将相之才而未展其用,将一腔忠愤寄之于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就是他的一首传世名篇。

何谓“壮词”?教材中注释为“雄壮的词”。

的确,宝剑、军营、军乐、阅兵、战马、弓弦,是多么雄壮的画面;“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何等豪壮的情感!但词人所抒发的情感果真是雄壮的吗?不!前九句词人驰骋想象,犹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翱翔天际,结句却陡然跌落尘埃,回到冷酷的现实,只能叹一声——“可怜白发生”,这是多么“悲壮”的情感!一个曾经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蹉跎一生,报国无门,只能“醉里挑灯看剑”,这是怎样的人生悲剧!读这首词若仅读出“雄壮”是远远不够的,“壮”中含“悲”,以“壮”写“悲”才是这首词的精髓。

而要真正读懂辛弃疾,就要了解他的生平,因此需要补充一些辛弃疾的生平史料,以帮助学生知人论世。

【教学目标】抓住关键词,充分发挥想象,感受词中意境;结合材料,知人论世,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体悟他英雄报国无门的悲壮之感;了解辛弃疾在词坛上的成就与地位,激起对辛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知人论世,涵泳品味【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流程】一、“壮举”导入辛弃疾是什么人?(学生可能会答:南宋词人)引导:他还是位武艺高强、侠肝义胆的英雄。

补充材料:公元1162年,23岁的辛弃疾受北方起义军首领耿京的委派,从山东济南赴建康(今江苏南京)面见宋高宗,联络共同抗金之事。

在完成使命返回山东途中,他听说叛徒张安国杀害耿京,投降金朝,起义军已溃散,便立即率领50名骑兵,深夜突入有五万之众的金兵军营中,生擒张安国,策马飞奔,星夜渡江,直到建康,将叛徒交南宋朝廷处置。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背景和意义。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背诵,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运用文本分析和比较,解读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运用联想和想象,体验诗歌中的情感和景象。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感受作者对友情和壮志的真挚表达。

培养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尊重和理解。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的背景和意义。

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分析。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解读。

2.2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生僻字和词语的解释。

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深入理解。

诗歌的情感和主题的把握。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材准备准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原文。

准备相关的注释和解释。

准备诗歌的分析和解说资料。

3.2 教学场地和设备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

教学投影仪和屏幕。

教学黑板和粉笔。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引入作者辛弃疾的背景和创作风格,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友情和壮志的理解,引发对诗歌主题的思考。

4.2 文本分析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分段解析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结构和意境。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

4.3 讨论与思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探讨作者的表达意图。

4.4 应用拓展让学生进行诗歌的背诵和默写,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仿写或创作,运用所学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提问、讨论和思考。

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和对作者表达意图的把握。

5.2 学生作业和表现评估学生的作业,包括诗歌的分析和解读。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朗读、背诵和创作。

5.3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不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丘市
初中语文参选优质课




虞城县站集镇三中卢喜梅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词句的意境
2.细细欣赏,理解词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领学生回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师生齐声背诵后,直接导入课题。

(板书词题)
二.析题
1.分辨词牌和题目
2.问题:读词题,你发现了什么?
a.词是辛弃疾写给陈同甫的。

(明确辛、陈二人志同道合的关
系)
b.这是一首壮词。

(设疑:何为壮词?)
三.初步感知——朗读
1.出示要求。

生读。

师及时点评纠正。

(易错点:“的卢”的“的”为四声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的节奏)
2.配乐师生共同诵读
四.品味“壮词”,想象画面。

思考:在朗读中,你觉得那一句最能带给你雄壮、豪放的感受?为什么?这引发了你怎样的想象?
生自由回答,师点评。

预设:1.“八百里”句的对偶,炼字“分、翻”,极力宣染了军营生活的热闹。

深入引导:将士们为何要喝酒吃肉,奏乐歌唱?
2.“马作的卢”句的比喻,炼字“快、惊”,用典极力渲染战斗场面的激烈。

3.“了却”句的豪情壮志。

4.“梦回吹角连营”:满天的厮杀声。

5.“沙场秋点兵”:“秋”字的肃杀感。

小结:这首词无论从题材、语言风格还是表达的感情都堪称壮词呀!辛弃疾不愧是豪放派大家呀!再次诵读。

五.交流探究,领悟“可怜”
小组讨论:“可怜”一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出示本首词的背景材料和《永遇乐》深入探讨、及时板书:梦可怜
延伸:在南宋,“可怜”的还有谁呢?
六.赏析“醉”
同桌交流:作者为什么要“饮醉”?(板书醉)
闲居的作者为什么忧心?
出示《题临安邸》,(词人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七.提升主题。

雄壮?——>悲壮!
八.课堂总结:
可悲江河碎,可恨君臣昏,可怜英雄梦……华发早生的辛弃疾,以他的这首豪放词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今天我国的钓鱼岛、南海诸岛时刻受到邻国的觊觎。

同学们虽不必纵马疆场,但一定要牢记:为中华民族之复兴而读书!
板书设计: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梦——可怜
悲壮
教学反思:
辛弃疾的这首诗词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直想为这首词上一堂酣畅淋漓的课。

我认为好男儿定要有国家民族之大志,而不是儿女情长,可是现在的中学生不知受了什么风的影响,大多安于现状,只想平平淡淡的生活,胸无大志啊!我想用这首词的教学来触发学生们的爱国情,点燃它们的斗志。

因此,我没有把教学重点放在诗词的写法
上,而是深入词人内心复杂的情感:杀敌立功的心情,报国无门的悲愤,借酒烧愁的无奈……并且我由此触及到了岳飞、陆游,让学生们无形的感知到:天下尽英雄,我辈岂当懦夫!只是由品味壮词到探究可怜的过渡,我总觉得不自然、不流畅。

教学环节讲究环环相扣、水到渠成、科学严谨,可是我总是处理不太好,这也是我教学最大的弱点。

那就努力努力再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