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有哪些?

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有哪些?进步性(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
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
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
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五四运动前期的新文化运动是伟大的思想解放与民主和科学的洗礼,其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中国人的觉醒,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对五四运动爆发起了思想宣传动员作用,但新文化运动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 范围小。
只是在知识分子中间发起的运动,没有发动群众及广大的工农阶级。
1917年1月,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力求贯彻他的学术上兼容并蓄、百家争鸣的思想,使北大成为思想解放的学术重镇。
于是,蔡元培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还聘请了胡适、李大钊等不少有新思想的学者来校任教。
陈独秀就职北京大学后,也将《新青年》杂志迁至北大,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成为了该杂志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这一方面使得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的主要阵地,另一方面,对青年人产生了巨大影响,使青年知识分子成为了运动的主要力量,而没有深入群众和广大工人阶级,以至于在五四运动初期的领导阶级任然局限于青年知识分子,没能为广大群众及工人阶级所知。
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化批评和评价标准

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化批评和评价标准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它致力于推动中国社会向现代化发展,强调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对西方文化的借鉴与学习。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新文化运动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评价标准。
本文将从文化批评和评价标准两个方面,对新文化运动进行探讨。
一、文化批评的标准1、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能力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之一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这是推动中国社会向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然而,批判需要有理有据,不能简单地否定传统文化,而需具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能力,从文化内部透视,从外部对照,辨别其优点和缺陷,为推动现代化提供有效的思想和方法。
2、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和借鉴能力新文化运动倡导“文化自觉”,意味着中国需要认真学习西方文化,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借鉴与融合。
因此,参与新文化运动的人员需要具备扎实的外语水平和广泛的文化知识,能够准确理解和表达西方文化,从而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全面的启示与帮助。
3、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力新文化运动围绕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问题展开,因此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力成为文化批评的重要标准。
而敏锐的洞察力只能从对社会现实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得出,需要关注社会现实的各个方面,准确分析和解读当时的事件、思想和言论,为文化批评提供真实可靠的基础。
4、对时代方向的把握能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一段重要时期,参与其中需要具有对时代方向的把握能力,即清楚地把握当时的社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自身的思想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参与新文化运动的人员也需要在深入了解时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思想和方法,为推动社会现代化贡献力量。
二、文化评价的标准1、对新文化思潮的认同度文化评价的核心是对新文化思潮的认同程度。
新文化运动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如民主、科学、思想自由、女性解放等,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评价新文化运动需要辨别其中的优势和缺陷,主动接受和认同有益的思想,有批判地接受和改变不合理的地方,坚持真理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评价

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评价2015年05月22日15:35:21来源:《红旗文稿》2015/10作者:谢毅五四运动是近现代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事件。
它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分界的标志,是中国先进思想界方向转换的关键。
五四运动既是一场政治运动,又是一场文化运动。
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按照张闻天在《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一书中提出的看法,是以1915年《新青年》(当时称《青年杂志》)的创刊为起点,以1921年社会主义问题的论战和1923年人生观问题的论战为一个终点的。
这场新文化运动,在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构成了两个不同的阶段。
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的旧文化的斗争;五四以后,社会主义思潮开始注入这场运动,并且逐步发展成了这场运动的主流。
从形式上看,这场运动似乎只是在进行思想文化问题的探讨,从本质上说,它所提出的却是怎样才能拯救中国的危亡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在这个运动中,各类人物都对中国的出路问题提出过自己的主张,而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上流传过的各种社会思潮也差不多在这个时期都有自己的早期表现。
正因为如此,怎样评价这场运动,成为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成为一个容易引发争议的问题,是不奇怪的。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人提出,五四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救亡运动的兴起,把启蒙运动压倒了。
他们站在“西化”论的立场上,只承认以资本主义反对封建主义是启蒙,不承认以社会主义反对封建主义是更深刻的启蒙。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又有人举起文化复古主义的旗帜,反对所谓文化上的激进主义。
他们根本否定在思想领域批评封建主义的必要性,着力攻击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断裂,要求以儒学“取代马列主义”,使之重新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
一些人在为自己的“西化”思想和文化复古主义作论证时,都是以全部或局部否定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为前提的。
因此,为了判别这些思想观点的是非,我们有必要考察一下人们对于这个运动所作的重新评价是否符合实际。
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的国际影响和形象

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的国际影响和形象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而且是一种国家形象和软实力的体现。
新的文化运动对于中国的国际影响和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
新文化运动旨在推广思想启蒙、科学精神和民主思想,激发个人创造力,鼓励独立思考,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
本文将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的国际影响和形象。
一、新文化运动在国际上的影响1.推广中国的文化艺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使中国的文化艺术在国际上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提倡摆脱旧文化的束缚,推崇以人为本、自由、平等和民主的思想,这一观念改变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看法,使得传统文化得到了新的生命力。
中国的文化艺术得到了更多的创新和发展,比如在音乐、电影、美术等方面,中国的文化作品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形成了自己的品牌。
例如,音乐家谭盾的交响乐《赛马》在欧洲受到了极高的关注和评价;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成为了2003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作品;武功明画作在世界上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收藏。
这些作品在世界各地引起了广泛的反响,表现了中国文化艺术的高超水平,促进了中国文化艺术在国际上的推广和传播。
2.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新文化运动对于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新文化的倡导者通过推广新的思想、文化、艺术和科学知识,摆脱旧传统的束缚,更好地适应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文化融合的潮流。
中国逐渐成为一个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国家,为推动雅加达宣言、取消帝国主义的不平等条约,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这些都为中国在国际上赢得了更多的尊重和支持。
例如,纪念当年五四运动的“五四精神”被誉为中国民族精神的高峰之一,这种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自由、独立、爱国等理念不仅对于当时的中国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在日后的民族发展和社会进步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3.助力中国进行外交斡旋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们不仅推广中国的文化艺术和传统文化,还积极参与到国际社会的建设和交流当中。
五四新文化运动评价

是 变革 图强 ,振兴 中华民族 。“ 新文化”运动不是从 I 9 1 9年 5月 4日开始的。狭义而言,是从陈独秀 1 9 1 5年创办 《 青年杂志》( 后改名 《 新青年》 ) 开始 ,有一 些
人 大力倡导新文化 。并且与守旧派展开论战。广叉而言 ,是从鸦片战争之后 ,在睁眼看世界的先驱 中,有一些人意识 到西方的先进不仅在于 “ 船 坚炮利” ,而是全 面的制度、文化 ,如郭松 焘、王韬 、严复 ,以及稍后的 梁启超等人。远在 I 9 1 9 年 “ 五四”之前 ,废科举、倡新学就 已经开始 了。“ 五四”是承前启后的一个高潮 ,
强烈。
关键词 :五四新文化 ;评价
1 . 五 四新 文 化 运 动 在 中国 近 代 史 上 发挥 着重大 的积极 作用 五 四新文 化运 动是一 场前所 未有 的思
想 解放 和启蒙运 动 ,推 动 了我 国的社会进 程 ,加快了新 革命 的步伐 ,动摇了封建思想 的统治地位 ,推动了中国 自 然科学 的发展 。 后 期传播 的社会 主义思 想被 中国先 进 的知 识分子所接受 , 看到 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 力量 。 为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 路 ,创造了条件 , 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种情 况 下,乘着俄 国革命胜利之风 ,在中国广泛 传播 的。 一部分经受过新文化运动洗礼的进 步青年 , 接受了它 , 与工农运动相结合 ,创
国、法 国。也失败了。而这时正好欧洲爆发 了世界 大战,大战的结果 ,许多西方人都对 资本主义发生 了怀疑 。 而这时又发生 巴黎和 会上所 有西方大 国都循 日 本 之请 ,出卖了中
完全 否定 传统 文化 “ 全 盘反 传统 ” “ 全 盘
西化 ” 新文化 运动 对传统 的批判 主要 集 中在 三个方 面 :( 1 ) 以进化论 的观点来 阐明孔子 之道 不适应 于现代社 会生活 ,不能 编入宪 法, 不能把孔教定为国教。陈独秀的 《 孔子 之道与现代生活》 、 《 宪法与孔教 》 和李 大钊 的《 孔子与宪法 》 、 《自 然的伦理观与孔子 》 等文章 , 都论述了这个 问题 。 ( 2 ) 揭示了维护 专制制度的孔教与民主 、 平等思想是背道而 驰的 。 如 陈独秀强调说 ,民主共和 国重在平 等精神 ,孑 L 教重在尊卑阶级 ,“ 若一方 面既 然承认共和 国 体, 一方面又要保存孔教 ,理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评价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与评价新文化运动是指20世纪初反对封建文化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由一部分激进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发起,目的是要打破封建主义的束缚,力争实现名符其实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它产生的背景: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
国家情况一天天坏下去。
中国的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
经济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的发展资本主义。
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到中国,而辛亥革命又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但是,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使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不能容忍。
新文化运动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9月起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初迁到北京)为起点和中心阵地,以民主和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两面旗帜,向封建主义展开了猛烈的进攻。
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易白沙、吴虞、钱玄同等。
他们大多接受了西方民主和科学的思想,这些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运动的基本内容是:提倡民主,反对封建专制和伦理道德,要求平等自由,个性解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提倡科学,反对尊孔复古思想和偶像崇拜,反对迷信鬼神,要求以理性与科学判断一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和文言文,开展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
陈独秀在《青年》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大声疾呼,提倡民主与科学,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他指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民主)并重。
”陈独秀勇猛地向封建主义的政治和文化进行冲击,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新文化运动的另一个主要倡导者李大钊,也相继发表文章,反对旧礼教、旧道德。
新文化运动利弊得失知识分享

新文化运动利弊得失论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利弊得失内容提要: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由当时的进步知识分子发起的革新运动,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这是一场进步的反帝反封建运动。
关于这场运动,其初衷是推动科学与进步,本意是要促进传统文化的发扬与改善。
但是在进行的过程中,受到激进思想与全盘西化的思潮所影响,新文化运动也不可避免的对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负面作用。
关键词:新文化传统文化利弊得失一、简介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目的及运动的成就。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于20世纪早期,在中国的文化界中,由一批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
这场运动以其对封建思想统治地位的动摇和空前的思想解放,以及对人们追求科学和民主的启发,因而亦被评价为“中国的启蒙运动”。
从客观上来讲,这场运动对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对青年思想的启蒙以及封建统治的动摇,是有着极大的进步作用的。
(一)、新文化运动实际上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亦是近代中国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的基础上必然的结果。
1、政治方面,当时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与军阀混战的形势,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迫在眉睫,而列强对袁世凯登基的支持,一方面宣告了辛亥革命的失败,另一方面则使得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不得不为改变中国的混乱局面寻找新的出路。
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的要求实行民主主义,更好的发展资本主义,以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这是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方面,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而当时的北洋军阀假借尊孔复古之名大肆宣传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
经历过辛亥革命后,当时的部分知识分子意识到,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民主共和意识尚未在国民的脑海之中真正形成,封建思想和意识仍旧根深蒂固,所以必须从思想上冲破封建牢笼,通过普及民主共和思想来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
(二)、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我们可以通过新文化运动当时所提倡的口号来有所了解。
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评价

文 章 编 号 :10 - 7 ( 00 0 -190 0 86 1 2 1 )40 0 -3 4 是 科 学 而 已 ,不 多也 不 少 。 _ ”4 “ 可见无思想 的史 学就是一些粗糙 的资料 ,我们从这 样 的意义上认 识研究 历史 ,认 识长期 以来 对 “ 四” 的评 五 价的不 同态 度 ,就 不会 觉 得有 什 么奇 怪 。历 史 展示 的 空 间 ,给我们准备 了讲说历 史的 自由,也给我们开拓 了争论
的天地 。
一
、
重释 “ 四” 的理论 依据 五
史 学 家 的 历 史 描 述 和 学 者 的历 史 阐 释 是 一 个 无 尽 的认 识链 ,史学 界的研究 都 在试 图 重现 、再 造 “ 四” 新文 五 化运 动。于 是 ,长 期 以来 ,对 “ 四” 的评 价 上 出现 了 五 不少 问题 。这并 不是历史的错 ,也不是现 实的错 ,而是 一 种研究 的必然 。史学 家认 为 ,所谓载籍之史 ,并不 是再现 往 事 , 而 是 今 人 对 往 事 的 重 演 、重 释 。 克 罗 齐 称 “ 切 一 真历史都是 当代 史 ” … ’ 曾经将语 文 的历史 称为 最粗 。 他 糙 的历史 。他这样说 :“ 文性历 史所提 供 的实际上 是编 语 年史与文献 而不 是历史 。 ‘ 文性历 史是 没有 真实性 的。 … 语 它像编年史一样 ,本 身中没有历史真实性 ,而是从 它所求 助 的根据那里去取得 真实性 。……编年史 、最粗糙 的编年 史 、最无知最轻信 的编年 史也同样检验和选择它所认 为最 值得信赖 的根据 ,这 永 远是 一 个信 赖 问 题 ( 即一个 别 人 的 思 想 和 过 去 的 思想 的 问 题 ) ,不 是 一 个 批 判 问 题 ( 我 即 们 在 自 己的 活 动 中 的 思 想 的 问 题 ) ,是 一 个 逼 真 问 题 ,不 是 一 个 确 凿 性 , 即真 实 性 问 题 。 可 见 语 文 性 历 史 当然 能 是 正 确 的 ,但 不 是 真 实 的 。 它 既 不 具 有 真 实 性 ,它 就 不 具 有 真正的历史兴趣——就是说 ,它并 不把光辉投射到一组 针 对实际的和伦理 的需要 的事 实上去 ;它可 以漠不关心地 拥 有任何 事项 ,不管那事项距离 编纂者的实际 的和伦理 的心 灵 是多么遥 远。因此 ,作为一 个纯 语文学者 ,我欣赏漠不 关 心 的 自由 选 择 ,过 去 半 世 纪 的 意 大 利 史 和 中 国秦 朝 的历 史 对我说来 ,价值是一样 的。我将从 这一种历史转 向另 一 种 历史 ,毫 无 疑 问是 被 一 定 的 兴趣 所 推 动 的 ,但 那 是 一 种 超 历 史 的兴 趣 ,是 在 语 文 学 的特 殊 领 域 中 所 形 成 的 那 种 兴 趣 ” … ”汪 荣 祖 先 生 引 述 克罗 齐这 本 书 的观 点 时 概 括 。 为 :“ 载笔记古 ,乃今 人之判 断而 非重演 之往事 ,哲学亦 遂 为供应 理 论 以解 决 具体 历史 方 法 矣 t )“ 国 国 英 家 中最有影 响的历史 哲学 家 ” 柯 林 武德在 《 史 的 历 观念》 中称探 索伯 里关 于历 史 学 的原则 和方 法 的思 想 时 说 :“ 史学思想 ,乃是 世界上 的一项 新事 物 ,还 只不过 历 个世 纪之 久 ;它一点也不是和 自然科 学一样的东西 ,而 是有着它 自己的独特性 ,向人类提供着一种 新的世界观和 座 新 的思 想武 器 库 。 正 如 伯 里 说 过 的 : “ 史学 不 过 ” 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价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指20世纪初反对封建文化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是中国人在经历了向西方学习技术、学习制度的失败探索之后的新对策,是尊孔复古的逆流下资产阶级为实现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远大目标的奋力抗击。
新文化运动发生在其特殊的历史时期,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当时的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统治前期,一方面,辛亥革命失败以后,列强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而且袁世凯攫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国内的政治局面一片混乱。
另一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渐盛行,西方启蒙思想被地介绍到中国,而辛亥革命又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但是,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企图恢复封建统治,还有刺痛国人脆弱神经的张勋复辟事件,这与当时这与世界潮流相违背。
因而资产阶级掀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9月起改名为《新青年》)为起点和中心阵地,以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向封建主义展开了猛烈的进攻。
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运动的基本内容是:提倡民主,反对封建专制和伦理道德,要求平等自由,个性解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提倡科学,反对尊孔复古思想和偶像崇拜,反对迷信鬼神,要求以理性与科学判断一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和文言文,开展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
“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思想运动,使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转变为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
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有很多方面,下面我将一一介绍。
首先,就其性质来说,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深刻的反封建的思想启蒙运动。
它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思想启蒙力量。
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一书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一件大事业就是思想的解放。
我们当时批评孔孟,弹劾程朱,反对孔教,否认上帝,为的是要打倒一尊的门户,解放中国的思想,提倡怀疑的态度和批评的精神而已。
”从国内来说,这是黑暗政治带来了一点光明,一定程度上反击了袁世凯的尊孔复古行为。
在文化的外衣下,这场运动不断抨击着封建文化,一定程度上为国人思想内腐朽的封建思想的去除做了准备。
其思想启蒙作用还体现在它从内容到形式的深刻变化,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民众在接受了民主与科学的洗涤后,也更多的加入到了冲破封建思想想束缚的行列中,其后期更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为五四运动做了思想准备。
这是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但其中却也有很多弊端。
一些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对孔子进行了全面的否定,并未采取一分为二的方法看待问题。
另外,对中西方文化采取全面否定或肯定,未站在公平的立场正确的分析两种文化的利与弊。
新文化运动在对待中西文化上态度的偏颇,使得其在文化启蒙上有明显的局限性。
胡适说:“自三百篇到于今,中国文学凡是有一些价值,有一些而生命的,都是白话的或是近于白话的,其余都是没有生气的古董,都是博物馆中的陈列品。
”这句话即是胡适对文言文的错误认识。
其次,从阶级属性上看,新文化运动是由小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和领导的。
批判孔学,是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但是,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所以从根本上说,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它仍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文化运动的范畴,因而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局限和弱点。
其领导人没有把运动普及到群众中去,只是局限在知识分子圈子里,是少数人的思想文化解放,他们除了一般的政治口号外,没有提出实现民主政治的切实可行的具体办法。
新文化运动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一定程度上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有利于推动生
产力的发展。
但其局限性仍不能忽视,我们要采用正确的观点来评价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