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五四运动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合集下载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是什么?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是什么?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是什么?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爱国运动,发生于1919年。

本文将探讨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历史意义1. 民族意识觉醒: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民族意识觉醒的重要里程碑。

在这次运动中,年轻学生和知识分子表达了对中国封建社会和旧文化体制的不满,同时积极追求民主、科学和现代化。

五四运动极大地提升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 文化启蒙:五四运动在文化领域起到了重要作用。

学生们声援新文化运动,倡导以白话文写作,推崇现代科学和民主思想,反对封建迷信,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五四运动为现代文学、新闻、艺术等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社会变革推动:五四运动不仅是文化运动,也是社会变革的催化剂。

运动中涌现出众多的新兴知识分子,他们成为了中国社会变革的推动者。

五四运动推动了知识分子的觉醒和行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各项社会变革的进行。

局限性1. 意识形态偏向:五四运动中的主要思想家和领导者倾向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想。

这导致五四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于一种特定的意识形态,使得运动的影响力无法完全覆盖全国各个阶层。

2. 中产阶级的特权:五四运动虽然倡导民主和平等,但运动的领导者多数来自中产阶级,他们在运动中带有一定的特权意识。

这导致五四运动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农民和工人阶级的代表,无法更广泛地推动社会变革。

3. 思想的涣散:五四运动中的思想和理念比较多样化,缺乏统一的思想方向。

这使得运动中的理想目标在实践中难以统一,导致活动的效果和长期影响力有限。

综上所述,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史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它启发了中国民族意识觉醒、文化启蒙和社会变革,但也存在局限性,如意识形态偏向、中产阶级特权和思想涣散等问题。

我们需要全面认识和评估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以更好地理解和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试述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是什么?

试述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是什么?

试述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是什么?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爱国主义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历史意义文化觉醒与反帝爱国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的文化觉醒和反帝爱国意识的崛起。

在这次运动中,中国学生以抵制巴黎和约为契机,掀起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浪潮。

五四运动中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觉醒,为中国近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推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运动中的青年学生主张彻底革新传统文化,提倡科学思想、民主精神和现代主义艺术。

这种精神对中国文学、哲学和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现代中国文化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促进了社会变革五四运动还促进了中国社会变革的进程。

运动中的学生呼吁社会正义和平等,并提出了多项改革要求。

虽然五四运动本身没有导致直接的政治改革,但它鼓舞了许多后继的社会运动,为中国的政治变革奠定了基础。

局限性政治改革的局限五四运动虽然充满爱国主义情操和对社会变革的渴望,但未能实现直接的政治改革。

原因之一是五四运动的领导者们比较年轻,对政治运作的经验和能力有限。

另一方面,当时的政府和统治者并未对运动中的要求做出实质性回应。

社会阶级问题的忽视五四运动在关注国家和民族问题的同时,对社会阶级问题关注较少。

运动中的主要参与者多为学生和知识分子,对于工人阶级等社会底层群体的关注相对有限。

这导致在后续的革命中,社会阶级问题成为一个重要的矛盾。

文化传统与文化冲突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中,五四运动未能妥善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

运动中的一些思想家和学者过分否定传统文化,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价值和持续影响。

这导致了文化冲突和价值观的分裂,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总之,五四运动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文化的新生,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中国的发展和挑战。

对五四运动之前新文化运动的看法

对五四运动之前新文化运动的看法

对五四运动之前新文化运动的看法班级:10061224 姓名:骆恺闻学号:1004121127 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下面我来谈谈对这次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及看法。

一、五四运动之前的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

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

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二、五四运动之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1)脱离现实经济基础。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没有揭示封建专制主义得以存在的社会根源;脱离经济而把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失败的根本原因归之于思想文化,是错误的。

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旧文化的斗争,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所以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2)脱离广大劳动群众。

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劳动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

他们还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

(3)思想方法形式主义。

少数人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形式主义偏向。

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

他们中有的人看问题很片面,坏就是绝对的坏,好就是绝对的好。

这种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方法,影响了新文化运动后来的发展。

这样,后来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就分了俩个潮流。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及答案(全套)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及答案(全套)

1.简析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第一,中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为运动的爆发准备了新的社会力量。

第二,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

受到这个潮流影响的年轻一代知识界,尤其是那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队伍和骨干力量。

第三,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第四,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慨,成为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索。

巴黎和平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外国在华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华驻军等七项希望和取消日本强加的“二十一条”及换文的陈述书,遭到拒绝。

和会竟规定德国应将在中国山东获得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

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怒。

五四运动由此爆发。

2.试比较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的不同之处第一,从领导力量来看,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可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他们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五四爱国运动是由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领导的,工人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显示了伟大力量,他们强烈地反对帝国主义分赃的巴黎和会,反对军阀政府卖国。

第二,从运动规模和群众发动的广泛性上看,辛亥革命虽有许多群众参加,但资产阶级由于阶级局限性不敢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五四爱国运动的规模是空前的,遍及了中国城乡。

从卷入阶层看,工学商等都行动起来了。

其规模之大,在反帝反封建斗争方面的彻底性,是前所未有的。

第三,从结果和影响看,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被军阀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成果,没爱莫能助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五四运动则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初步胜利,特别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从此开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时期。

4.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中国革命就展现了新的面貌: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为中国带来了民主与科学,它使中国人的思想得到觉醒,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思想宣传的作用,但是它由于种种原因,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运动的宣传范围过于小,它只是在知识分子中间大肆宣传,并没有联系人民群众和广大的无产阶级。

在一些知识分子的推动作用下只是在校园内部建立了自己运动的阵地。

例如:1917年,北大的校长蔡元培为了贯彻他兼容并蓄、百家争鸣的学术思想,使北大成为思想解放的阵地,于是,他就聘请了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不少带有新思想的人来北大任教。

陈独秀在北大任职期间内将《新青年》杂志迁移到了北大,这个举动让北大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宣传阵地。

北大作为当时的高级学府,由于新思想的注入,对当时的青年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知识分子也逐渐成为这次运动的主要力量,而并没有将他们的力量深入到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去,导致了在五四运动初期领导阶层仅仅局限于一些知识分子,没能让更多的无产阶级与人民群众了解到他们的新思想。

(二)运动中太过于彻底的批判了孔孟思想,没有运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孔孟思想,否认了其思想的优点。

由于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两大思想,以科学的进化论与人性解放为理论依据,猛烈地对儒家思想中的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进行批判。

这场运动形成了不对传统伦理和价值观念进行批判就难以使新的民主与科学观念立足的恶性循环。

以陈独秀为例,他认为儒佛道三大学说是社会的祸害,是与专制主义一样造成国民愚昧的危害源头。

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没有揭示出儒家的社会根源,并且提倡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不能成为改造社会的伟大思想。

(三)新文化运动直接缺陷就是运用形式主义去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大部分处于那个时期的知识分子普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一切都是坏的,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太过于绝对,对待西洋文化没有运用辩证的思维看待它,主张全面学习西洋文化,不对西方的思想文化进行辩证的区分,不论好的坏的都要吸收学习,对民族文化中的优秀的遗产不假思索的全盘否定,反而带来反作用的效果。

浅析五四运动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浅析五四运动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浅析五四运动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及对新文化运动局限性的自我反思内容提要:说起新文化运动,学过中国近代史的同学相信都是十分熟知的了。

提起新文化运动,不知道大家最先会想到什么呢?它的历史意义,它的进步性,还是这次运动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是的,一般人们谈起新文化运动的时候往往只会想起这种激进主义产生的重要意义及其进步性,人们往往会忽略这种激进主义的局限性,也许这是人的天性使然,人们记住某一件事往往大多都只记得它好的一方面。

我们就谈谈在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的局限性以及对这样局限性的反思。

关键字:新文化运动国际国内环境局限性先进分子封建思想一、我们就结合当时国际国内环境对新文化运动作一个简要的论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山东省,夺去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

1918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

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

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分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

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北京政府竟准备在“和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的天空满布阴霾。

这个时期,为拯救陷在水深火热中的祖国寻找新的出路,中国的先进分子曾历尽千辛万苦,他们努力向西方国家学习,但是这样的学习却让他们处处碰壁。

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更使人们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中。

所以一些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决心发动一场新的启蒙运动,以启发理智,使人们从封建的束缚中和蒙昧的状态中解放出来。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正式开始。

他们提倡民主与科学,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1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14

第四章练习题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一、单项选择题1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A .严复翻译《天演论》B .孙中山创立《民报》C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D .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2 .初期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A .新文学运动B .民主、民权运动C .反封建礼教的运动D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运动3 .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A .李大钊B .陈独秀C .鲁迅D .蔡元培4 .下列各项最能说明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是()A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爆发B .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口号C .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D .无产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军5 .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A .“二十一条”的签订B .巴黎和会的召开C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D .北洋政府的镇压6 .中国工人阶级政党最早的组织是在()建立的A .北京B .上海C .武汉D .东京7 .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的第一个工会是()A .上海机器工会B .长辛店工人俱乐部C .武汉工会D .长沙工会8 .“中国现存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民主派,比较是真的民主派”这一论断的主要依据是()A .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封建斗争B .孙中山代表各阶级、各阶层的利益C .国民党在广东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和军队D .国民党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利益9 .()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A .共产党一大的成功召开B .共产党二大的成功召开C .共产党三大的成功召开D .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10 .1925 年,以()为起点,国共两党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高潮。

A .国民党一大B .成立黄埔军校C .五卅运动D .广州国民政府成立11 .北伐战争迅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A .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B .北伐将士的英勇善战C .直奉联合战线的瓦解D .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和正确的北伐方针二、多项选择题1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A .民主B .自由C .平等D .科学E .发展2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有()A .《新青年》杂志B .《时务报》C .《中外纪闻》D .北京大学E .清华大学3 .新文化运动中宣传十月革命的著作有()A .《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B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C .《庶民的胜利》D .《Bolshevism 的胜利》E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4 .五四运动的参加者主要有()A .青年学生B .工人阶级C .小资产阶级D .资产阶级E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5 .五四运动中北洋政府罢免的亲日派官僚是()A .曹汝霖B .段祺瑞C .章宗祥E .黎元洪6 .各地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创办了的专门供工人阅读的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的刊物有()A .《劳动界》B .《劳动音》C .《工人月刊》D .《新青年》E .《济南劳动月刊》7 .1921 年7 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有()A .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B .提出了党的纲领C .决定要特别注意组织工人,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他们D .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E .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8 .1922 年7 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有()A .科学地阐明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B .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C .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D .当前阶段的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论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论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论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摘要:1915年9月,新文化运动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亲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领导开始。

1919年5月4日,以北大学生为代表,因为不满“巴黎和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发起了一系列的爱国运动。

本文旨在阐明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给先进意义和弊端。

关键词:新文化五四倡导思想近代以来,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曾今历经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

但是,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在实践中却一而再、再而三的碰壁。

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更使人们陷入了深深的绝望、苦闷和彷徨之中。

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以往少数先觉着的救过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是因为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

中国国民的性质与行为的堕落,乃是“亡国灭种之病根”。

因此,他们决心发动一场新的启蒙运动,以期廓清蒙昧、启发理想,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这个运动后来别称为新文化运动。

1919年5月4日,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学生,因为不满“巴黎和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以及北京政府准备在“和约”上签字的卖国行径,集会游行,烧毁了亲日派官员曹汝霖的宅子。

这个事件得到全国很多城市和其他阶层的响应,最终迫使北京政府妥协,释放被捕学生,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这就是五四运动的由来。

一、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新青年》提出的基本口号是民主的科学,即所谓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

陈独秀宣告:“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为此,“一切枕骨的压迫,社会的工国际笑骂,就是断头留学,都不推辞”民主的科学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在陈独秀看来,民主,既是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制度,也是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

科学,则有广狭二义:“狭义的事指自认科学而言,广义是指社会科学而言”。

二,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是切中时弊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五四运动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及对新文化运动局限性的自我反思
内容提要:说起新文化运动,学过中国近代史的同学相信都是十分熟知的了。

提起新文化运
动,不知道大家最先会想到什么呢?它的历史意义,它的进步性,还是这次运动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是的,一般人们谈起新文化运动的时候往往只会想起这种激进主义产生的重要意义及其进步性,人们往往会忽略这种激进主义的局限性,也许这是人的天性使然,人们记住某一件事往往大多都只记得它好的一方面。

我们就谈谈在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的局限性以及对这样局限性的反思。

关键字:新文化运动国际国内环境局限性先进分子封建思想
一、我们就结合当时国际国内环境对新文化运动作一个简要的论述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山东省,夺去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

1918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

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

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分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
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

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北京政府竟准备在“和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的天空满布阴霾。

这个时期,为拯救陷在水深火热中的祖国寻找新的出路,中国的先进分子曾历尽千辛万苦,他们努力向西方国家学习,但是这样的学习却让他们处处碰壁。

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更使人们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中。

所以一些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决心发动一场新的启蒙运动,以启发理智,使人们从封建的束缚中和蒙昧的状态中解放出来。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正式开始。

他们提倡民主与科学,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

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和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一运动也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

部分激进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发起,目的是要打破封建主义束缚、力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新文化运动向封建主义和传统文化展开了猛烈的进攻。

就是这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冲决了禁锢人们思想的闸门,使各种新思潮的涌流滚滚而至,而
且无法遏制,所以从单方面看新文化运动是生动活泼的,前进的,革命的。

1
虽然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和启蒙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而且新文化运动从内容到形式的深刻变化,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重要标志之一。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它有伟大的功劳,也有严重的缺点。

下面我们就重点谈谈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以及这种局限性所造成的影响。

二、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批判孔学,是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

但是,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所以从根本上说,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他们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地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

他们中有的人看问题很片面。

坏就是绝对坏,好就是绝对好。

这种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方法,影响了这个运动后来的发展。

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地位。

但是,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
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要根本改造这种社会环境产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国民性是不可能的。

三、对新文化运动局限性的自我反思
从新文化运动局限性的第一点我可以感悟到一句话,那就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新文化运动中的先进分子的目的是积极的,因为他们看到了资产阶级共和方案在西方国家的到胜利发展的例子,但是他们忽略了结合中国当时的国情,结合当时的具体实况,所以说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事实上,在当时先进分子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时就开始对它有所怀疑和保留了。

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已经比较充分的暴露出来了。

中国为什么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因为社会主义道路是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走社会主义道路是结合了国情结合了中国的实际的,今天中国的发展更印证了这样的道路在中国是走的通的。

我们的国家为什么要设立特别行政区、自治区,就是为了适应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根据实况因地制宜。

所以说不管做什么样的方案什么样的决定都要结合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别人用着好的东西部一定就适合自己。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局限性的理解还让我明白了,我们评价任何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都要看它的主流和本质,不能只抓住枝节、现象去下结论。

切忌在赞扬或批判一件事或一
个事物的同时,自身却仍在犯着简单化、片面化的毛病。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都有它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不能认为坏的就是绝对坏的,好的就是绝对好的。

就像谈到的新文化运动,虽然我们重点阐述了它的局限性,但我们也同样应该看到它的进步性,要知道新文化运动虽然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但是它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基础,宣传了马克思主义。

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地位。

但是,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要根本改造这种社会环境产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国民性是不可能的。

有首歌唱的好,“一个巴掌拍不响,万人鼓掌声震天。

一根筷子
2
轻轻被折断,一把筷子牢牢绑成团”。

所以说新文化运动中的先进知识分子、进步青年想要仅仅靠他们的努力他们的呐喊去改造当时人民的国民性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毕竟在那样的环境下像他们那样的进步人士是少之又少的。

他们不能也没有能力去改变那些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想法。

虽然他们努力的宣传,但是范围是小的,他们的宣传他们的思想没有完全的深入到群众当中去,他们脱离了群众,脱离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所以他们失败了。

为什么我们努力倡导领导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四、总的来说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管它到底有哪些进步的意义或有哪些局限性我们都必须承认它的重要性,新文化运动有它存在的意义。

新文化运动中有些偏激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比如“彻底打倒孔家店”等思想和口号彻底批判了我国古代孔家文化,完全抹杀了它的优点,只看到了这种文化滋生出的缺点。

而且有的运动倡导者忽视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

他们还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

以当时的文学革命而论,虽然提出建设“国民文学”,但当时的文学活动也只限于一部分知识分子中,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味批判以及对西学的全盘肯定具有片面性。

虽然新文化运动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从总体上看来它还是有着它的进步性的,比如说,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必须牢牢的掌握并记住我国的近现代史,无论那些是值得借鉴的经验的还是那些在当时犯下的错误我
们都该牢记,因为那是我们伟大的祖国走过的一步步的脚印,没有过去的种种就没有辉煌的现在。

所以作为当代的大学生,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无论在工作或生活中我们对待事情都不能范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照搬照套的错误,我们不能再范过去范过的错误了,过去好的对的经验我们应该借鉴,错误的我们应该吸取教训保证不再范,现在的我们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具备与时俱进和创新的思维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掌握和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

为了我们的梦想,我们的未来,努力吧!
附录
1.陈独秀,字仲甫,安徽怀宁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者之一,是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首任书记。

是《新青年》杂志的创始人。

2.《新青年》,原名为《青年杂志》。

它是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1917年一月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陈独秀被聘为北大文科长。

《新青年》xx部也随之迁至北京。

1918年1月陈独秀个人主编的刊物改为同人刊物。

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参加xx部并成为主要撰稿人。

3.德先生,是英文Democracy的汉化,即是民主的意思,它是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制度,也是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
的思想。

3
4.赛先生,是英文Science的汉化,即是科学的意思,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是指自然科学而言,广义是指社会科学而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