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一次爱国民主运动,它在政治、文化、教育、思想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新文化运动是五四运动的文化表现形式,它是一场反对旧文化的思潮和运动,体现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和振兴民族文化的精神状态。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是相伴相生的,它们在历史上的发展和演变中密不可分,下面将从政治、文化、教育和思想等方面分别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政治关系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它打破了清朝封建失败的局面,为中国近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同时,五四运动也是中国革命最大的萌芽。
在这个时期,一些具有强烈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抗议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制度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了中国独立和革命的必要性。
这些认识和体验共同构成了五四运动推动革命的强大力量。
在政治上,新文化运动反对的是儒家社会倫理、传统思想和文化传统,对维新思想的抨击打上了政治色彩。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和现代化,要求推翻封建传统,建立民主国家。
五四运动则是具有广泛社会支持力的一场革命运动,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官僚的统治,实现革命的现代化。
在五四运动愈演愈烈的时候,新文化运动成了五四运动的一大基础支撑,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支持着革命事业的进展。
二、文化关系新文化运动是五四运动的文化表现形式,它呼吁以科学、实用和民主等精神为基础,推翻了中国传统思想的桎梏,提供了更为宽阔的文化空间。
新文化运动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抨击,挑战了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推动了社会的文化转型,形成了一批新的文化形态和流派。
五四运动也正是在这个时期,迅速地成长起来的。
五四运动的爱国热情和思想前卫的特点,刺激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同时,新文化运动赋予五四运动以革命的思想基础,使它成为一场更为广泛、深入的深层文化运动。
三、教育关系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共同挑战中国旧教育模式,提供了新的教育导向。
五四运动呼吁改革中国传统教育制度,注重实验教育、学术独立和全面开放。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文化变革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文化变革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一次文化运动,它与新文化运动紧密联系,共同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文化变革。
本文将就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文化变革进行探讨。
一、五四运动的起源与背景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游行爆发,标志着五四运动的开始。
五四运动是因为巨大的国家危机而始发的,它主要指中国民族危机和文化危机两个方面。
面对国家的危机,是改革的出路,而文化危机是精神上的,在它的解决中,文化的改革、创新和进步至关重要。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五四运动的后期,新文化运动也随之而起。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文化史上一次全面启蒙运动,旨在替代传统文化。
它秉承科学、民主、自由和个性的理念,致力于寻求现代文化的路径。
新文化运动推崇新文化,注重自由探讨、民主主义和科学思想,反对迷信、封建主义和旧文化。
三、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文化变革三、1 教育体制的变革五四运动是一次以学生为主体的群众性爱国活动,同时也是一次寻求新文化发展和现代民主的文化运动。
在此过程中,教育体制的变革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方面,五四爱国运动推动了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的兴起。
这些机构要求以自然科学研究为核心,推崇思辨和创新,秉承学术自由和民主。
另一方面,新文化运动要求尽早废除旧式文化和传统文化,推广科学研究和现代教育观念,此举进一步推动了教育体制变革。
三、2 文学艺术的变革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对当时中国文学艺术的变革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四运动前,中国的文学艺术主流流派是古文、诗词、曲艺等传统形式,而他们的传统文化理念则是渴望维护传统文化的纯洁性。
而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文化变革,奠定了现代文学艺术的基础,使得近代文学艺术的发展成为可能。
在五四运动前,鲁迅、胡适等文学思想家在文学领域提出了大量的文学革命理论,挑战传统文化的观念和作品,推动中国文艺创作的现代化。
三、3 思想文化的变革思想文化的变革是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之一。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与影响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与影响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这场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进步与变革,同时也与同一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与影响,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文化和教育的深远影响。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十分相似,两者都是在中国出现“战胜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潮下发起的。
五四运动反对传统封建观念,呼吁民主和科学,而新文化运动则是在认同西方现代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提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改革。
这两场运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共同的思潮,对中国社会的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共同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五四运动以反对传统封建思想为出发点,呼吁自由、民主和科学,倡导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方法。
而新文化运动则提倡自由的思考和反传统的批判,推崇科学、理性和实用主义。
这两场运动的兴起,使得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思考自由与解放的问题,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为中国思想的解放开辟了新的道路。
其次,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共同催生了新一代的文化精英。
五四运动的领导者和支持者中有许多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例如胡适、陈独秀等人,他们积极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则通过创办杂志、发表新思潮文章等方式,吸引了一大批年轻的知识分子的加入。
这些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和支持者与五四运动的领导者一起,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化精英群体,他们的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为中国社会带来了许多新的思想和观念。
此外,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还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改革与革新。
五四运动呼吁民主和科学,要求废除封建传统,争取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新文化运动则关注社会问题,呼吁解决封建社会的问题,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观念。
这两场运动的兴起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改革和进步,奠定了中国社会变革的基础。
同时,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教育的改革。
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的认识

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的认识1914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历史意义: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倡导民族、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是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
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局限性:如绝对化的批判中国文化,片面地推崇西方文化。
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所以从根本上说,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有效的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许多领导人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看待问题过于片面,少数人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形式主义偏向。
五四运动的爆发: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这个运动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第一、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2、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3、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1、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2、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
由学生先发起,由工人扩大的坚决的反帝反封建的人民运动;3、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是当时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4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6、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两次思想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标志着中国革命派的觉醒和新一代知识分子对于封建制度的不满与反抗。
新文化运动则发生在五四运动之后的几年,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和西方文化的倡导。
本文将分别对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起因、目标和影响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看五四运动的起因。
五四运动的起因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中国革命的前夜。
在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政治腐败、经济危机和外国侵略等问题。
中国人民的困境不断加深,导致了一些进步青年对于现有制度的不满。
在这样的背景下,五四运动爆发了。
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索是中国政府在巴黎和会上割让山东给日本。
这一事件激发了学生们的愤怒,并形成了一场空前的大规模抗议活动。
其次,我们来看五四运动的目标。
五四运动的目标可以归纳为两点: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学生们通过游行示威、罢课等方式表达了对于国家利益的关切,并要求国家通过革命来解决问题。
五四运动的目标也包括推动科学、民主和平等的价值观念进入中国社会。
这些价值观念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是相对陌生的,但它们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五四运动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彻底拒绝传统文化的运动,主张西方文化的倡导,以它的科学性、民主性和现代性来替代传统文化的理念。
新文化运动通过思想解放和文化创新,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文化发展。
其次,五四运动催生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五四运动时,一部分学生们逐渐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并开始接受其思想。
这些学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骨干力量,他们将共产主义的理念带入了中国革命的实践中,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另外,五四运动还推动了整个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
五四运动使中国知识分子成为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
他们开始关注并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通过不懈努力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与五四运动相比,新文化运动更加倡导以科学、民主和现代为核心的价值观念,特别是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和否定。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群众运动,同时也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就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进行探讨。
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年,起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的一切利益被割让给日本,引发了广泛的愤慨和抗议。
这次运动的特点之一就是广泛的参与,不仅有学生和知识分子,也有工人和农民。
当时,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状况,人们普遍对国家的困境感到愤怒和失望。
五四运动成为这种民众情绪的爆发口,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不平等条约的抗议,并倡导了新的思想和文化。
新文化运动则是五四运动的重要思想体现。
新文化运动主张彻底改革传统文化和封建道德观念,以现代化的思想和文化为基础,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
新文化运动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思想解放、文学革新和学术独立。
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特征,并对后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思想解放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
在旧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对人们的思想进行了束缚和压制。
新文化运动呼吁人们解放思想,摒弃封建道德观念的束缚,独立思考。
这种思想解放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文学革新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五四运动之前,传统文学以古代文学为主,形式僵化,内容十分局限。
新文化运动提倡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文学创作,倡导真实、直接和生动的表达方式。
此外,新文化运动还推崇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创作方法,如意识流和写实主义等。
文学革新使得中国文学摆脱了传统的束缚,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面貌,对中国文坛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后,学术独立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旧的体制下,学术界受到政府的干预和官僚主义的压制,缺乏独立性和创新意识。
新文化运动呼吁学术界的独立性,主张学术自由和创新。
这种呼声推动了一批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学术研究,推动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和传播,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理论支持。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讨论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讨论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两个运动。
五四运动始于1919年5月4日,起初是为了抗议巴黎和会上中国利益的被剥夺。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五四运动不仅成为中国反对帝国主义的表达,同时也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
本文将对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进行讨论。
首先,五四运动对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五四运动中的一系列抗议行动和社会运动,引发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和反思。
在此期间,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家和文化领袖开始崛起,他们提倡反对封建传统和古典文化,倡导民主、科学、自由和平等的新文化观念。
五四运动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一个舞台,使得新文化运动得以在社会上获得广泛关注和支持。
其次,新文化运动借助五四运动的声势扩大了影响力。
五四运动的激进主张和青年人的参与使得整个社会氛围发生了变化,大量的散文、小说、诗歌、报刊等文化作品涌现出来。
在这个时期,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家和文化人士利用各种文化媒介来宣传和传播他们的观点,通过文学、艺术、教育等方面影响了大众的思想。
同时,五四运动的知识分子也积极参与到新文化运动中,他们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推动力量。
此外,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双向影响。
五四运动有助于新文化运动的形成和壮大,但同时新文化运动也对五四运动进行了反思和批判。
新文化运动提倡自由思想、民主法制和科学知识,呼吁摒弃传统观念和制度的束缚。
这种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五四运动的目标和方法。
五四运动起初的抗议是出于对帝国主义的不满,但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新文化运动的思想益发深入人心,不仅仅局限于外国侵略者,更涉及到了中国旧制度和传统文化。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密切相关,但是两者并非完全等同。
五四运动是一个政治运动,旨在争取国家的独立和民主;而新文化运动是一个文化思潮,主要关注的是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批判和反思。
虽然在历史上两者相互交织、相互促进,但是它们具有不同的目的和动力。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讨论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讨论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它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高潮。
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一场广泛的思想革命,它对中国社会、文化乃至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它们对中国的未来产生的积极变革和持久影响。
首先,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节点。
新文化运动起源于20世纪初的中国大学校园,以推崇西方文化、批判传统文化为主要特征。
它以胡适、陈独秀等人为代表,探索并倡导了自由民主、科学理性、个人主义等现代价值观。
五四运动则是新文化运动的高潮时刻,它发生在1919年5月4日,是一场抗议巴黎和约签字和帝国主义侵略的大规模示威运动。
五四运动不仅迅速扩大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范围和知名度,也使得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得以在更广泛的群体中传播。
其次,五四运动深刻影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方向。
五四运动的核心诉求之一是要求实现民主和科学,这与新文化运动倡导的现代价值观相契合。
五四运动呼吁“科学与民主”,强调个人主义和普世价值。
这种呼声对新文化运动起到了推动作用,进一步拓展了它的领域和议题。
此后,新文化运动逐渐转向社会实践,密切关注社会现象,注重基层工作和民众教育,寻求改良和革新的途径。
这使得新文化运动更贴合社会现实,也更符合五四运动的精神。
另外,在思想上,五四运动激发了新文化运动的独特思考方式。
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对旧文化和旧思想的声音,它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主义观念进行了激烈的批评。
新文化运动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观念体系。
新文化运动强调对传统的批判,主张对思想进行解放和自由。
它呼唤“自由思想”的时代,在男女平等、婚姻观念、家庭伦理等社会道德问题上提出了很大的质疑。
这种思考方式开辟了中国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独特思考路径,对中国社会的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最后,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与国家产生的变革,也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摘要: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社会之交发生的一次以启蒙为显著特征
的文化启蒙运动。
这次启蒙运动跨越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这两个阶段无论从性质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有显著的不同。
新文化启蒙运动前期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的,开展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
五四运动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如果说,先秦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思想的源头,那么,五四运动就是中国现代思想的源头。
由于历史的原因,特别是文革时期对学术的摧残,
关键词:五四运动研究;回顾;前瞻;新方法:新视野;五四;
一、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启蒙运动发生的历史原因
早期维新派冯桂芬、王韬、马建忠、薛福成等就率先提出了变法主张。
但1898年“戊戌六君子”的鲜血证明:中国要发展、要富强就必须推翻封建专制,建立民主政治,只进行制度改良是行不通的。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满清王朝,而且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把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度也搬到了国内,但是在民主政制的外壳下却潜藏着封建的意识形态。
北洋军阀窃取国家政权,对内实行独裁统治,阴谋恢复帝制;对外不断出卖国家主权以迎合帝国主义的侵略需要。
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屡遭挫折。
国内政治局面极为混乱,连“民国”的招牌也岌岌可危。
(二)新文化运动启蒙思想的历史分期
关于新文化运动启蒙思想的历史分期,学界有不同的观点。
笔者认为,根据新文化运动启蒙思想的内容流变、性质转化,以把新文化运动启蒙思想分为前后两期为宜,即: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自1915年5月陈独秀
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兴起,至五四运动为前期;自五四运动至1927年大革命失败结束为后期。
(三)新文化运动启蒙思想的特征外源性
1、外源性当中国启蒙运动移植西方现代文明并以其批判本土传统时,就导致了传统文化本能的抗拒、工商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冲突。
2、阶段性在第一阶段,中国传统知识分于以“民主”才日“料字”的名义升始于对中国儿十年传统思想文化的大清算、大批判、大讨伐。
在第二阶段,启蒙知识分子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使之与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了初步结合,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彻底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转换性和提升性早期新文化运动启蒙思想主要是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但与新文化运动启蒙思想同时出现的还有社会主义思潮。
社会主义在欧洲经历了由空想到科学演进过程,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时候,己经成为改变历史进程的社会思潮,因此到五四时期,社会主义思潮迅速扩大开来的思想影响规定了其后思想启蒙运动的方向。
“五四”的民主呼声最响亮的是知识分子人格独立、个性自由的呼声,这与社会主义所谋求的工农劳动者的解放在历史要求上彼此一致,但并不相同。
同时新文化启蒙运动又以“立人”为本,致力于唤醒下层劳动者人民的自觉,但由于一些思想启蒙的先驱把“立人”看作是纯精神革命的命题,因而难以付诸社会实践,而社会主义号召工农劳动者反抗剥削、压迫,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是可以立即付诸社会实践的现实要求。
(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民主”和“科学”的口号为找勺党所继承和发展, 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为号, 并形成了优良传统。
尽管前后约内容有了很大差, 但它是整个时代约产物中国
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几十年艰苦斗争, 无论是新民主主义命, 还是让会主义革命, 无疑都是为在中国彻底实现这两个口号而奋斗“民主”和“科学”的口号, 在社会主义建设约今天, 仍然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民主建设还不够完善。
封建主义思想还在让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同程度地存在, 科学文化教育落后, 所有这些, 都需要我们继续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 把我国建设成为人民真正享有民主、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社会主义强国。
二、五四运动
(一)五四运动爆发原因的研究
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爱国救亡运动,也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人们经常思索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20世纪到来后不久,在中国大地上会发生这样一场以爱国救亡和思想解放为主要内容的规模空前的群众性运动?任何运动的爆发都不是无缘无故的,五四运动也不是突然发生的,更不是任何人所能制造出来的。
翻开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在西方列强侵略下,中国丧
失主权独立,逐渐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中华民族蒙受了巨大的屈辱。
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之交,这种沉沦的步伐大大加快了。
当然,中国人民并没有屈服于这种压迫,他们要救亡图存。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带给中国人心灵上的创痛,是以往历次对外战争失败难以比拟的。
要救亡图存,要变革,要在思想上来一个解放,这已成为二十世纪初
的中国谁也阻挡不住的时代潮流。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二)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表现了工人阶级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斗争精神,这种斗争姿态是辛亥革命所不曾具有的。
五四运动为实现反帝反封建的运动目标,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在反帝方面,运动的兴起是为了反抗巴黎和会对中国山东权益的宰割。
在反封建方面,运动表现了“内惩国贼”的坚强决心。
斗争后来指向北洋军阀政府,迫使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罢免了三个卖国贼的职务。
2 五四运动既是一次爱国的政治运动,又是一次文化运动,同时还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觉悟,哺育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
他们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走上了为民主、科学而斗争的道路。
运动中,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
另外,五四运动还擦亮了人们的眼睛,洗涤了人们的心灵,使人们最终认识到:要想医治多灾多难的近代中国,唯一的药方就是无产阶级专政。
3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
在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力量的伟大,积极投身到工人中间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组织工作,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4 五四运动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分水岭,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与以往的任何反帝反封建斗争一样,都具有爱国的一面,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斗争精神。
五四运动发生在十月革命后,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组成部分。
五四运动使得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指导思想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中国革命已不再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了。
参考文献:陈平原:《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
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
郝斌、欧阳哲生编:《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的中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陈万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陈平原、夏晓虹编:《触摸历史一历史人物与现代中国》,广州:广州出版社 1999年。
吕芳止、张哲郎编:《五四运动八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政治大学文学院,1999年。
彭明:《五四运动史》(修订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五四运动在北京》,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