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异同与联系
厘清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问题(上)

厘清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问题(上)作者:袁伟时多元纷争是学术繁荣的朕兆和常态。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愚意以为为了深化对这两个运动的研究,有些基本问题必须厘清。
从多年的争论看,有八个问题需要讨论清楚。
一、什么是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什么是新文化运动?它是中国为了摆脱国家落后和危亡状态,介绍现代文明,传播人的自由权利及其制度保障(自由、法治、民主、宪政等等),促进思维方法变革,推动中国文化更新和社会变革的运动。
只要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任务还没有完成,它就不会止息。
换句话说,它是贯穿传统社会向现代转型全过程的思想文化现象,是社会转型的先导和动力。
概括起来,它有贯彻始终的4个共同点:(1)救国呼唤启蒙。
国家危难之秋,启蒙必然勃兴;落后状态尚在,启蒙仍会继续。
实质是以先进国家为参照系,改革本国的落后制度,寻求摆脱困境的根本途径。
(2)睁开眼睛看世界,介绍和吸收世界先进文化。
(3)推动臣民文化向公民文化转化,实现人的解放,推进教育、学术、伦理、表达工具和观念的变革。
(4)以制度改革为目标,思想与制度互动。
从民间到官方,由先驱到大众,由异端变主流,思想变革一波一波推进,其结果则体现在制度变革上。
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人的解放——确立个人自由;二是制度变革或社会转型。
只要制度改革的目标尚未实现,指向未来的思想启蒙总会以各种形式顽强地继长增高。
这是新文化运动累仆累起的缘由。
这个定义如果成立,新文化运动的起讫、分期、内容等都会与习惯说法有很大差异。
二、中国为什么会有新文化运动在讨论其他问题之前,需要先回答中国为什么会有新文化运动?这里有三个前提:1、中国社会没有办法自行转型有个说法是假如没有外敌入侵,中国会自行缓慢地转变为现代社会。
出版了很多叫做“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研究”的书,但说得不客气点,这些大都是印刷垃圾。
首先,《资本论》说道,古代社会已有资本主义式的手工业、工场这一类经济成分,但不成为一个体系。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刍议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刍议郑大华内容提要“五四新文化运动”这一用法值得商榷,“五四运动”是1919年间的一场反帝爱国运动,“新文化运动”是1915年至1924年间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从根本上而言,二者是两个不同性质的历史事件,不能统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及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成为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不是对新文化运动的否定或误读,而是进一步推动和深化。
“救亡”和“启蒙”是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始终相伴而行,它们之间不是谁压倒谁或谁取代谁,而是相互推动、彼此促进。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救亡启蒙今年(2019年)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
但很多学者写的纪念文章,纪念的不是五四运动,而是新文化运动。
因为长期以来,“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在人们的心目中就是一码事,所以常常把它们统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已成为学术专用名词。
但我认为这一用法值得商榷。
因为“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指涉的是两个性质不同的历史事件:“五四运动”指的是发生于1919年5月4日的学生游行示威活动以及后来的发展(如“六三运动”),到6月28日中国代表拒签和约告一段落,其性质是主张“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以“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为主要诉求的反帝爱国运动;新文化运动指的是发生于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创刊到1924年国民革命兴起前,亦即“武器的批判取代了批判的武器”前,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旗帜,以反孔批儒和伦理道德革命、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输入各种新思想新学说、75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为主要内容的思想启蒙运动。
二者虽然有联系,有交集,“思想启蒙”的“新文化运动”为“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提供了思想上的准备,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准备了一批鼓动者和骨干,“许多在鼓动示威、罢工、抵制日货等活动中起领导作用的人,实际上也是那些推动新文学、新思想以及社会改革的新兴知识分子。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一次爱国民主运动,它在政治、文化、教育、思想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新文化运动是五四运动的文化表现形式,它是一场反对旧文化的思潮和运动,体现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和振兴民族文化的精神状态。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是相伴相生的,它们在历史上的发展和演变中密不可分,下面将从政治、文化、教育和思想等方面分别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政治关系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它打破了清朝封建失败的局面,为中国近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同时,五四运动也是中国革命最大的萌芽。
在这个时期,一些具有强烈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抗议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制度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了中国独立和革命的必要性。
这些认识和体验共同构成了五四运动推动革命的强大力量。
在政治上,新文化运动反对的是儒家社会倫理、传统思想和文化传统,对维新思想的抨击打上了政治色彩。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和现代化,要求推翻封建传统,建立民主国家。
五四运动则是具有广泛社会支持力的一场革命运动,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官僚的统治,实现革命的现代化。
在五四运动愈演愈烈的时候,新文化运动成了五四运动的一大基础支撑,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支持着革命事业的进展。
二、文化关系新文化运动是五四运动的文化表现形式,它呼吁以科学、实用和民主等精神为基础,推翻了中国传统思想的桎梏,提供了更为宽阔的文化空间。
新文化运动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抨击,挑战了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推动了社会的文化转型,形成了一批新的文化形态和流派。
五四运动也正是在这个时期,迅速地成长起来的。
五四运动的爱国热情和思想前卫的特点,刺激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同时,新文化运动赋予五四运动以革命的思想基础,使它成为一场更为广泛、深入的深层文化运动。
三、教育关系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共同挑战中国旧教育模式,提供了新的教育导向。
五四运动呼吁改革中国传统教育制度,注重实验教育、学术独立和全面开放。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与影响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与影响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这场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进步与变革,同时也与同一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与影响,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文化和教育的深远影响。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十分相似,两者都是在中国出现“战胜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潮下发起的。
五四运动反对传统封建观念,呼吁民主和科学,而新文化运动则是在认同西方现代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提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改革。
这两场运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共同的思潮,对中国社会的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共同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五四运动以反对传统封建思想为出发点,呼吁自由、民主和科学,倡导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方法。
而新文化运动则提倡自由的思考和反传统的批判,推崇科学、理性和实用主义。
这两场运动的兴起,使得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思考自由与解放的问题,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为中国思想的解放开辟了新的道路。
其次,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共同催生了新一代的文化精英。
五四运动的领导者和支持者中有许多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例如胡适、陈独秀等人,他们积极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则通过创办杂志、发表新思潮文章等方式,吸引了一大批年轻的知识分子的加入。
这些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和支持者与五四运动的领导者一起,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化精英群体,他们的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为中国社会带来了许多新的思想和观念。
此外,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还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改革与革新。
五四运动呼吁民主和科学,要求废除封建传统,争取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新文化运动则关注社会问题,呼吁解决封建社会的问题,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观念。
这两场运动的兴起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改革和进步,奠定了中国社会变革的基础。
同时,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教育的改革。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
巴 黎 和 会
在1919年上半年召开的“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 代表提出废除外国在华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华驻军等 七项希望和取消日本强加的“二十一条”的意愿,但遭 拒绝。并且,在会议上,德国将中国山东获得的一切特 权转交给日本,北洋政府准备在合约上签字,消息传到 国内,激起了各阶级源自民的强烈愤怒,五四运动由此爆 发。
1919年6月5日,上海七万工人为 声援学生先后自动举行罢工。工人罢 工推动了商人罢市、学生罢课。
1919年6月28日,中国政府代表 拒绝出席巴黎合约签字仪式。五四运 动的直接斗争目标得到了实现。
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彻 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 义的爱国运动
(1)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 建的彻底性; (2)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 众运动;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 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 人运动的结合。
胡适,字适之,是新文化 运动前期中重要的代表人物。 胡适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 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是第一 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 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 。
鲁迅,原名周树人,新文化运动 的领导人,是中国无产阶级文学 的奠基人,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 一面旗帜。鲁迅早年留学日本, 1918年初参加《新青年》的编辑 工作《狂人日记》是他的第一篇 白话小说。
行业PPT模板:/hangye/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excel/ PPT课件下载:/kejian/ 试卷下载:/shiti/
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 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新文化运动后期主要由李大 钊领导,致力于宣传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群众运动,同时也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就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进行探讨。
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年,起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的一切利益被割让给日本,引发了广泛的愤慨和抗议。
这次运动的特点之一就是广泛的参与,不仅有学生和知识分子,也有工人和农民。
当时,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状况,人们普遍对国家的困境感到愤怒和失望。
五四运动成为这种民众情绪的爆发口,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不平等条约的抗议,并倡导了新的思想和文化。
新文化运动则是五四运动的重要思想体现。
新文化运动主张彻底改革传统文化和封建道德观念,以现代化的思想和文化为基础,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
新文化运动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思想解放、文学革新和学术独立。
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特征,并对后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思想解放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
在旧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对人们的思想进行了束缚和压制。
新文化运动呼吁人们解放思想,摒弃封建道德观念的束缚,独立思考。
这种思想解放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文学革新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五四运动之前,传统文学以古代文学为主,形式僵化,内容十分局限。
新文化运动提倡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文学创作,倡导真实、直接和生动的表达方式。
此外,新文化运动还推崇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创作方法,如意识流和写实主义等。
文学革新使得中国文学摆脱了传统的束缚,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面貌,对中国文坛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后,学术独立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旧的体制下,学术界受到政府的干预和官僚主义的压制,缺乏独立性和创新意识。
新文化运动呼吁学术界的独立性,主张学术自由和创新。
这种呼声推动了一批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学术研究,推动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和传播,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理论支持。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异同与联系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异同与联系目录前言 (1)一、新文化运动 (1)(一) 历史背景 (1)(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三)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2)二、五四运动 (2)三、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异同 (3)四、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联系 (3)参考文献 (4)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内在联系长期以来,人们常把新文化运动同五四运动并为一谈, 统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因此形成一个错觉: 似乎先有五四运动而后才有新文化运动,甚至认为这两个运动是同一个革命运动。
其实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是两个历史背景、性质、内容、历史意义都不同的运动。
因此统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易误导大众,实际上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有区别,也有很强的内在联系。
一、新文化运动近代以来,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决心发动一场新的启蒙运动,以启发理智,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个运动后来被称为新文化运动。
(一)历史背景1. 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2. 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3. 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这也是新文化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第1号改名为《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在《青年杂志》首篇文章陈独秀就向青年提出六条希望和要求,鼓励青年追求科学和民主,举起了新文化运动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两面旗帜。
1917年,作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聘请陈独秀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也迁到北京。
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就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皇
德 乾 坤 大
辛亥革命后,百姓的门户前 仍然贴着这种对联说明了什 么?
恩 雨 露 深
辛亥革命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仍没有根本改变, 封建统治思想还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多数中国人。
——中国需要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
1、兴起的时间、标志: 1915年、《新青年》的创办
2、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客观 原因
主观 原因
国民 革命 失败
(2)
北伐战争
1、北伐战争开始于哪年?从哪里出发?为什么要进 行北伐?
1926年7月、广州出发 打倒列强、消灭军阀、实现全国统一
2、北伐为什么能取得迅猛的发展?
共产党人的勇猛作战和工农大众的大力支持 课外补充:
北伐取得了重大胜利,吴佩孚主力被击溃,当时只 有奉系军阀张作霖盘踞东北。
张 作 霖
兵力35万
北
伐
黑
战
吉
辽
北京
争 前 形
直 隶
势
山东
图
河南
湖北
安 江苏 徽
上海
浙江
湖江
孙
西 福建
传
南 广广
芳
西东
吴的是哪一支军队?
叶挺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
北伐为什么能取得迅猛的发展?
共产党人的勇猛作战和工农大众的大力支持
北伐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北伐结果如何?
沉重打击了国内的军阀,也有利地打击了帝国主义 力量。如收回汉口、九江的英租界。但由于蒋介石 背叛革命,北伐最后失败。
孙中山会不会同意与共产党合作,为什么?
中共“三大”
1、召开时间、地点:1923年 广州 2、制定的国共合作方针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异同与联系
目录
前言 (1)
一、新文化运动 (1)
(一) 历史背景 (1)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
(三)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2)
二、五四运动 (2)
三、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异同 (3)
四、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联系 (3)
参考文献 (4)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内在联系
长期以来,人们常把新文化运动同五四运动并为一谈, 统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因此形成一个错觉: 似乎先有五四运动而后才有新文化运动,甚至认为这两个运动是同一个革命运动。
其实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是两个历史背景、性质、内容、历史意义都不同的运动。
因此统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易误导大众,实际上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有区别,也有很强的内在联系。
一、新文化运动
近代以来,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决心发动一场新的启蒙运动,以启发理智,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个运动后来被称为新文化运动。
(一)历史背景
1. 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
2. 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
3. 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这也是新文化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第1号改名为《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在《青年杂志》首篇文章陈独秀就向青年提出六条希望和要求,鼓励青年追求科学和民主,举起了新文化运动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两面旗帜。
1917年,作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聘请陈独秀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也迁到北京。
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就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民主和科学”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常被大众称为“德先生”、“赛先生”。
而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1)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2)提倡民主,反对专制;(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三)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第一,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不能成为人们认识中国,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新文化运动是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但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第二,离开实践去改造国民性,是不可能的,没有揭示改造中国现存的基本制度的必要性;第三,五四运动前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因此还有使用一般地资产阶级的方法即存在形式主义看问题的倾向。
二、五四运动
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在新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在1919上半年召开的巴黎“和平会议”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外国在华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华驻军等七项希望和取消日本强加的“二十一条”及换文的陈述书,惨遭拒绝。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了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
而根本原因则是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其次,是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再次,是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后,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以社会主义为奋斗目标,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基础的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三、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异同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之前的新文化运动仍为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旧民主革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一是社会性质,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是革命任务都是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
不同点:①领导力量: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无产阶级。
②指导思想: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的平等、自由思想和民主共和观念,新民主主义革命是马克思主义。
③革命前途:旧民主主义革命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后,还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④革命发展和群众发动的深度、广度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土地问题不能彻底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的中心问
题即土地问题。
⑤结果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有胜利的一面,但最终果实被窃取,革命任务没有完成,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最终遭到了失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为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
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
⑥所属的革命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新也发生了巨大变化:①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②政治上,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把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创立了中国共产党,工人运动出现第一次高潮。
③思想文化上,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开来,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的主流。
四、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联系
一、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奠定了群众基础。
新文化运动的范围局限于部分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但它启发了人民的民主意识,对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学生的觉醒起了巨大的作用。
正是如此,五四运动才能够成为一场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二、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民主”、“科学”。
十月革命后,李大钊等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受到革命胜利的鼓舞,开始学习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
这使运动方向发生变化,由一场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运动转变为一个广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运动,为五四运动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三、五四运动促使新文化运动发生质变。
五四运动之前的新文化运动被称为前期新文化运动,它提倡资产阶级的民权、平等和达尔的进化论。
俄国十月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知识分子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运动虽然继续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但已经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主张以革命的行动,彻底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因此,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到来,是五四运动的前奏。
参考文献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5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年8月第6版
[2] 马斌惠《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区别和联系》[J] 唐都学刊Tangdu Journal,1991年,(1):42-44
[3]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