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后知后觉者对“五四”及新文化运动的一些想法

合集下载

五四青年运动个人心得体会5篇

五四青年运动个人心得体会5篇

五四青年运动个人心得体会5篇五四运动是一场爱国主义运动,它也是历史的光辉。

我们对于五四的理解各不相同。

但是它的意义和地位都是不可撼动的。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五四青年运动个人心得体会,欢迎大家来阅读。

五四青年运动个人心得体会1我争当爱国青年,心系国家、心系民族、心系人民。

这是我的家乡,在实现梦想的路途上不管多远,想到家乡就会想起自己的初心。

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我希望能用我力所能及的知识去培育好祖国的下一代,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终身。

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服务家乡,在家乡的土地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贡献自己的一份青春力量!做励志青年,立鸿鹄志,培养奋斗精神。

因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我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热爱教育工作,甘于吃苦,积极奉献、辛勤培育、谨言慎行都是教育工作者的职业素养要求。

作为学校的一名学生干部,我在实践工作中磨练和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培养自己的奋斗精神。

做求真青年,求真学问,练真本领。

实现梦想的基础还是立足于学习,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除了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平时我主动锻炼自己,求真学问。

学校举办的各种演讲、知识竞赛、朗诵比赛,我都会争取去现场听讲,参与,练真本领!做力行青年,知行合一,做实干家。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肩负历史使命,要自觉地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祖国和民族的命运自觉地联系在一起,将个人理想与学习工作统一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去,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五四青年运动个人心得体会2五月四日,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是一个永远值得我们纪念的日子。

距离今天已经98年了。

在98年前的今天爆发了一场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运动。

在这场运动中,革命青年以天下兴亡为己任,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奔走呼号,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展开了彻底的、不妥协的斗争,唤起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丰富和发展了爱国主义的内涵,把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推向了新起点。

一个后知后觉者对“五四”及新文化运动的一些想法

一个后知后觉者对“五四”及新文化运动的一些想法

一个后知后觉者对“五四”及新文化运动的一些想法秋按:关于“五四运动”,其实最应该看看周策纵教授的《五四运动史》。

由于这个运动对近代中国的重要性,所有的政治力量都会纪念它。

此外,还有在“五四”之前就萌发的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也影响巨大,而有时它们往往又混为一谈。

哄娃入睡,忽思约九年前,曾撰一小文,略谈我对“五四”及新文化运动的一些想法,可以说是非常自由派了,至今有些地方已修正,有些则一仍如旧。

2018.5.45月4日到家之后,难得正好翻到央视新闻频道的新闻会客厅,李小萌傻傻的样子很是可爱,而这一期的嘉宾、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欧阳哲生则多少显得有些拘束,大致也没有怎么发挥,以与官方基本同调的“爱国运动”云云收束访问。

当日,在北京,“五四精神”的主流言说,依然以“爱国”为主,以“进步、民主、科学”为辅。

而在台湾,马英九在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时,有意抹去自己的政治身份,而强调自己的文化身份,并说“五四精神中的民主科学素养,到现在仍然具有很强而且历久弥新的历史意义”。

“五四”是一个话题,各种政治力量都以不同的方式自觉去继承其传统,并以正统自居。

即使是激烈反对者,也要借助“五四”话题来为自己设立标靶,阐述自身主张。

我不喜热闹,天性对人多之处有排斥心理。

所以,虽然90周年很热闹,官方的,民间的,海外的,但迟至现在,我才决定写作这个帖子。

它也仅仅是一个帖子而已。

一、“五四运动”及其代表的精神“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说法不知出自谁口来自何时,其实,“五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将“五四”生拉硬扯地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前缀?难道除了这一场新文化运动之外,20世纪的中国还有另一场新文化运动?最早提出“五四运动”这个概念的北京大学学生领袖之一罗家伦,1919年5月26日以“毅”为笔名发表《五四运动的精神》一文,指出“五四运动”表现出三种关系民族存亡的精神:学生牺牲的精神;社会制裁的精神;民族自决的精神。

到了1967年5月,罗家伦比较了“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关系:“五四运动是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而新文化运动也由五四运动而扩大。

学习“五四”运动精神心得体会范文

学习“五四”运动精神心得体会范文

学习“五四”运动精神心得体会范文“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爱国主义运动,它在中国青年群体中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力,激发了民族自尊自强的精神,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之一。

在学习“五四”运动的精神中,我获得了许多启示和体会,下面我将就我的心得进行总结。

首先,“五四”运动教会了我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在这次运动中,出现了许多爱国主义的文章,激发了人们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和热爱。

尤其是陈独秀的《中国革命的纲领》和胡适的《我的经验》等书籍,鼓舞了众多青年的爱国热情。

通过阅读这些文章,我意识到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为国家的前途命运承担责任,不仅要关注自身的发展,也要关注国家的强盛。

同时,我也明白了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独立精神,要为国家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和控制权,不被外国势力所影响和控制。

这种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是我学习“五四”运动的最大收获之一。

其次,“五四”运动给我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

在这次运动中,青年学生们以自己的言行展现出了崇尚科学和民主的精神。

我注意到运动中的主要口号是“民主”和“科学”,这两个词在当时的中国并不常见。

青年学生们呼吁实现民主制度和科学思维,要求摒弃旧社会的封建思想和束缚。

这种新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明白了解决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要需要理性的思考和科学的分析才能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此外,学习运动中的辩论和争论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能够培养我们思辩、思考和辩论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的思维水平和综合素质。

第三,“五四”运动使我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

运动中,青年学生们反对封建主义和儒家思想,呼吁摒弃旧文化,追求新文化。

他们不仅对于文化运动提出了批评,还主动去探索和宣传新文化的理念和实践。

从中我明白到文化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能够引导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同时,我也明白到传统文化并不代表停滞不前,它同样可以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发挥自己的独特价值。

新文化运动实践报告感悟(2篇)

新文化运动实践报告感悟(2篇)

第1篇一、引言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思想解放运动,它以彻底反封建、倡导科学、民主、自由为主要内容,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我有幸参加了新文化运动的实践活动,通过亲身经历,我对新文化运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二、新文化运动实践活动的背景新文化运动起源于20世纪初,正值我国封建王朝的末期,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

在这一背景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思传统文化,呼吁进行思想解放,以推动国家进步。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包括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他们主张以科学、民主、自由为武器,彻底批判封建文化,推动我国向现代化迈进。

三、新文化运动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1. 倡导科学:新文化运动主张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研究和解决国家面临的实际问题。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通过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提高了自己的科学素养,为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奠定了基础。

2. 倡导民主:新文化运动强调民主政治的重要性,主张实现人民的民主权利。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关注民生,为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3. 倡导自由:新文化运动提倡个人自由,主张尊重个性,反对封建礼教。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尊重他人的意见,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4. 批判封建文化: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文化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呼吁人们摒弃陈旧观念,追求进步。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深入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等先进理论,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觉悟。

5. 推动文化创新:新文化运动主张文化创新,倡导文学、艺术、教育等方面的改革。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积极参与文艺创作、学术研究等活动,为推动我国文化繁荣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四、新文化运动实践活动的感悟1.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我们认识到,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推动国家进步。

2. 新文化运动倡导的科学、民主、自由等理念,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石。

五四运动心得感悟6篇

五四运动心得感悟6篇

五四运动心得感悟6篇心得体会就是应用自己的话语,把读过的东西,浓缩成简略的文字,然后加以批评,最重要的是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见。

那你知道五四运动精神心得体会需要怎么写吗?编辑为大家整理的“五四运动心得感悟6篇”,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篇一:五四运动心得感悟秀才造反,十年不成,这是老话说的,意思是手里没有枪杆子,靠嘴嚷嚷管什么用。

但五四运动真是一场伟大的运动,面对国土被瓜分的耻辱,面对北洋政府的软弱屈辱,面对着国耻,手无寸铁的学子们,呐喊出中国人民的心声,为国人作出爱国奋争的表帅,点燃了爱国抗争的烈火。

他们的精神,他们的爱国心,他们的勇气,是我们现代学子们好榜样,如果现代学子们有良心的话,真应该好好学习一下五四精神,五四精神的实质。

回顾中国近代、现代的学生运动,在我们的记忆中,竟然总是和北京,和大学,和_有种.种的联系,好象特有姻缘似的。

1919年的五四运动,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1976年的四五运动,还有198N年的那场运动,都有如此相似之处。

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世界是青年人的,他们总是最先接受新思想,总是最先接触新信息,总是最先用热血和激情去国家命运而奋争去呐喊。

学生们有如此想法和行为,说明那时候的大学精神是神圣的,是爱国的,代表时代前进方向的。

五四运动学生们在爱国精神下达成共识,走上街头去_,其实真应该感谢北大蔡元培等许多好校长,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之下,学生们通过思想交锋,寻找符合自己的思想,寻找正确的思想和前进方向,而非是靠灌输。

五四运动后许多学生领袖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这也是思想自由的体现,不同的思想追求,并不影响学生们的爱国心。

一个国家,真应该有最起码的体制,容忍学生们宣泄爱国热情,表达自己的心声,如果只想把大学生们培养成建设者而非有思想的建设者,甚至只想培养出不挣四千万元就不配做某位学者的学生的妄想,这个社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还有什么希望。

如果学生们都中规中矩了,能有五四运动吗?五四运动中北大的五大学生领袖罗家伦是第一个提出五四运动这个名词的,当年二十三岁的他总结的五四精神很有些见解的:“第一,学生牺牲的精神,第二,社会制裁的精神。

2024年五四运动精神心得体会范本

2024年五四运动精神心得体会范本

2024年五四运动精神心得体会范本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我对五四运动精神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也是中国青年运动的伟大篇章。

这场运动不仅对当时中国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是对后世青年一代产生了巨大的启示和激励。

在五四运动精神的启发下,我们这一代大学生应该怎么去理解、传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呢?首先,五四运动精神告诉我们要有勇于自主思考的独立精神。

五四运动的主要口号之一是“反对封建主义,拥护民主主义”,这是对当时封建礼教和封建统治的一次有力撞击。

五四运动的学生运动发起人们以青年学生的独立性和敏感性,大胆地批判了封建主义的各种思想观念,提出了反对封建主义的新思想,如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等。

这种独立精神在今天的大学生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社会的未来建设者,我们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观点,不要轻易被传统的束缚所限制,要敢于挑战老观念、陈规陋习,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五四运动精神告诉我们要有弘扬民族精神的自豪感。

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这次运动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中国正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国家的动荡不安,五四运动的学生们纷纷挺身而出,用自己的力量支持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自由。

他们发起了抵制列强压迫和对抗殖民统治的运动,宣扬爱国主义,呼吁国人团结起来,建立一个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

今天,我们身处一个繁荣自由的时代,但我们仍然需要保持对民族精神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我们要记住历史,珍惜现在的和平与稳定,为祖国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再次,五四运动精神告诉我们要有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

五四运动的时代正值中国新文化兴起的时期,青年学生们发起了一场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对新文化的探索的运动。

他们追求真理,追求科学,追求人的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

这种探索精神在今天的大学生群体中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勇于探索和创新,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识。

论文:对五四运动的思考

论文:对五四运动的思考

对五四运动的思考【关键词】五四运动历史文化爱国前言九十年前,在中国爆发了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这就是五四运动。

这场运动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弘扬民主、科学精神,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九十年沧桑巨变,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途上阔步前进。

今天,回顾历史,作为当今社会的青年,我们应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做出贡献。

一、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爱国救亡运动,也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中国一步步丧失独立的地位,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中华民族蒙受了巨大的屈辱。

亡国灭种的阴影,笼罩在每个热爱祖国的中国人心头。

人们再也无法沉默,无法继续忍受下去。

爱国救亡和思想解放,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成为了每个爱国者的信念。

90年前,3000多名北京学生高呼着“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卖国的二十一条”、“誓死收回青岛”、“拒绝合约签字”等口号,游行示威、激慨万分的学生们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随后掀起了全国性的抵抗活动,工人罢工,商人忍痛罢市,当执政府为了平息甚至向一群手无寸铁的大学生开枪!即使这样也没能扑灭这群爱国青年的一腔热血。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这次革命也带来一次思想解放。

皇帝,历来被看成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如今也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抛弃掉呢?但是,历史前进的路程是曲折的。

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

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出笼,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一幕幕丑剧紧锣密鼓地上演。

中国的状况仍在一天天坏下去。

有志气的爱国者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前进的脚步。

他们从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入手,认为共和制度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根本原因在于缺少一场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

我心中的五四精神心得感悟

我心中的五四精神心得感悟

我心中的五四精神心得感悟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弹指一挥间,“五四”运动距今快满一百年了。

你对于五四精神有什么感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心中的五四精神心得感悟五篇。

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我心中的五四精神心得感悟11919年5月4日,在北京掀起一场以“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为口号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

今年是“五四运动”的103周年,纪念五四运动,展示青年傲气。

青春是什么?青春是火,燃烧我们年轻的心;青春是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青春是星星,装饰着我们美丽的年华。

青春易逝,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勇于承担社会和国家所赋予的责任与使命。

在这个物欲横流、享受当下、追求享乐的社会中,我们迷茫无助但我们也拥有作为青年的那一份满腔热血!因为,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是啊,在任何年代,青春是最富有想象力,最朝气蓬勃的新兴组织!青春就像那一朵朵娇艳的红玫瑰,过往的人啊往往都被它表面的光艳美丽而吸引让人忍不住去拥有它但是玫瑰的梗却带刺,得到它的美丽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我们的青春也是这样,青春风华正茂,但是青春路上的坎坷也会使我们受到伤害。

我们这群背负着厚重使命的青少年,不惧,本是青春模样;不退,彰显青年担当。

扬起梦想的帆,划着激昂的桨,骄傲的驶向光明的远方。

没有责任感的青春是毫无意义的青春,有责任有目标的青春才是充满活力的。

青年之担当,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个人人生价值的美好体现。

青年担当,不问东西。

我们一定要不负韶华,做一名合格的新青年。

青春需要努力,需要奋斗。

雨果曾经过:“谁虚度了年华,青春就将褪色。

”所以我们需要努力奋斗,让我们的青春富有绚丽的光彩。

我们要努力完善自己,要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所以我们必须努力学习,努力成才。

我们要正确对待青春,为祖国奉献青春。

我们以青春的名义宣誓:愿以不断的努力充实这段美好的青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后知后觉者对“五四”及新文化运动的一些想法秋按:关于“五四运动”,其实最应该看看周策纵教授的《五四运动史》。

由于这个运动对近代中国的重要性,所有的政治力量都会纪念它。

此外,还有在“五四”之前就萌发的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也影响巨大,而有时它们往往又混为一谈。

哄娃入睡,忽思约九年前,曾撰一小文,略谈我对“五四”及新文化运动的一些想法,可以说是非常自由派了,至今有些地方已修正,有些则一仍如旧。

2018.5.45月4日到家之后,难得正好翻到央视新闻频道的新闻会客厅,李小萌傻傻的样子很是可爱,而这一期的嘉宾、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欧阳哲生则多少显得有些拘束,大致也没有怎么发挥,以与官方基本同调的“爱国运动”云云收束访问。

当日,在北京,“五四精神”的主流言说,依然以“爱国”为主,以“进步、民主、科学”为辅。

而在台湾,马英九在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时,有意抹去自己的政治身份,而强调自己的文化身份,并说“五四精神中的民主科学素养,到现在仍然具有很强而且历久弥新的历史意义”。

“五四”是一个话题,各种政治力量都以不同的方式自觉去继承其传统,并以正统自居。

即使是激烈反对者,也要借助“五四”话题来为自己设立标靶,阐述自身主张。

我不喜热闹,天性对人多之处有排斥心理。

所以,虽然90周年很热闹,官方的,民间的,海外的,但迟至现在,我才决定写作这个帖子。

它也仅仅是一个帖子而已。

一、“五四运动”及其代表的精神“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说法不知出自谁口来自何时,其实,“五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将“五四”生拉硬扯地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前缀?难道除了这一场新文化运动之外,20世纪的中国还有另一场新文化运动?最早提出“五四运动”这个概念的北京大学学生领袖之一罗家伦,1919年5月26日以“毅”为笔名发表《五四运动的精神》一文,指出“五四运动”表现出三种关系民族存亡的精神:学生牺牲的精神;社会制裁的精神;民族自决的精神。

到了1967年5月,罗家伦比较了“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关系:“五四运动是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而新文化运动也由五四运动而扩大。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一贯的精神,就是要使中国现代化。

要使中国现代化,必须从思想现代化做起,这仍是有待我们继续努力的一个方向。

”用央视新闻会客厅的言说方式,罗家伦是“新闻当事人、事件亲历者”,我倾向于认可他对“五四运动”的狭义解释而不另行铺陈加以引申甚至最后变为一种政治隐喻。

特别是罗家伦所说的“民族自决”,的确是发端于“五四”。

在此之前,民族—国家的概念不曾在中国出现过。

主体为汉族的中华民族有权利决定自己国家的命运,而不能仅仅沦为一个被建构的地缘政治意义上的民族—国家。

现在,市面上流行的对“五四运动”的背景描述如下:1919年1月1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

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

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北京政府竟准备在“合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而在1919年5月4日当天,基本状况如下:5月4日,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他们打出“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宁肯玉碎,勿为瓦全”、“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并且要求惩办交通总长曹汝霖、货币局总裁陆宗舆、驻日公使章宗祥,学生游行队伍移至曹宅,痛打了章宗祥,并火烧曹宅,引发“火烧赵家楼”事件。

随后,军警给予镇压,并逮捕了学生代表32人。

不管其间的过程多么复杂,参与“五四运动”的社会阶层多么广泛,运动实际上达成了它的部分目的:6月28日,中国全权代表陆征祥没有在“和约”上签字。

自此以后,学生运动几乎获得了天然的合法性和正义性,同时也意味着被利用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虽然有年轻的国民党及其他政治势力操控“五四运动”,然而我不同意一些论者将当时的学生与21世纪的专业反法青年等同起来的说法,“五四愤青”矛头所指,不仅在列强,更在于北洋;新世纪“奉旨反法粪青”,精神猥琐更兼神经衰弱,乃伪崛起之前锋,无力提供任何正向价值。

二、新文化运动的“惟我独是”倾向现在一旦有人说新文化运动具有“激进”倾向,并给出证据,很快就会有人说这个运动其实并没有全面反传统,并也会很快给出一些与前者相反却足以支持自己论点的证据。

余英时1987在香港中文大学作的《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激进与保守》演讲中,借柏克(Edmund Burke)《法国大革命的反思》一书,引出保守主义的话题,并认为保守与激进均有程度问题,极端保守与极端激进均属例外。

所以激进与保守这一对概念,可以暂时弃用。

新文化运动的一大内容是提倡白话文。

1917年1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发表了胡适在美国寄回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该文以“八事”入手倡导“文学改良”。

陈独秀随后发表了更为激烈的“文学革命论”,力倡“白话文学,将为中国文学之正宗”。

1918年5月,现代中国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在《新青年》发表。

1920年1月,北洋政府教育部开始在国民小学一、二年级中采用白话文教学。

仅仅三年的时间,这场语言的平民化运动便以新青年诸子的大获全胜而告一段落。

其实,关于白话与文言孰优孰劣的问题,即使到了今天,也难以下定论。

正如邵建在《瞧,这人——日记、书信、年谱中的胡适(1891—1927)》中说的那样,“在文化的普及上,白话比文言更方便”,除此之外,何必非此即彼?在更为激烈的《文学革命论》出台后,尚在美国的胡适委婉地致信陈独秀,“然也决不敢以吾辈所主张为必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不料,陈独秀的回信更为激烈:“鄙意容纳异议,自由讨论,固为学术发达之原则,独于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这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这种令人瞠目结舌的“惟我独是”、容不得半点异议的文化倾向,实在令人觉得搞笑,而且它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它宣扬自己永远正确,真理只掌握在自己手中,对一切异己者进行打压。

陈独秀的专制态度引发了钱玄同和鲁迅的癫狂。

据周策纵的《五四运动史》论述,《新青年》诸子当年提倡白话文学时,并没有引发保守派人物如林纡的反对。

林纡的意思,不过是古文文学不应该被革弃。

而钱玄同在尚未遭到反对,也即是没有任何敌对者的情况下,“选学妖孽、桐城谬种”已经骂将出口。

这甚至比堂吉诃德的大战风车更有趣:别人好歹还有一个风车可战,钱玄同面前空无一人,他却摆出了一副骂架的姿势。

如果不是“真理在我手”的蛊惑,何必跳得如此不雅?更为离谱的是1926年的鲁迅。

在《(二十四孝图)》一文中,鲁迅说,“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不说1920年民国小学已开始启用白话文,鲁迅的言说等同于无的放矢,就是间或有反对白话文者,罪何以至“灭亡”?由于陈独秀、钱玄同、鲁迅后来的巨大影响,由于这些“五四”大佬几乎不约而同表现出来的话语策略,他们身上的“惟我独是”倾向,不可能不影响到后来者。

我是即你非,我是则你一定非……最后,你非则必须认错。

没有任何可以讨论的余地,权力对民间的通路如此,民间对民间的言说同样如此。

所谓“激进”,在中国转求以西方的现代性取代所谓本土的“中世纪”现实的语境下,这仅仅是一例。

三、“五四焦虑”的维度及其出路据说,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传统儒家知识人和技术官僚如李鸿章们的焦虑主要集中在“器物”上。

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晚清紧闭的现代性大门,在被迫现代化的状况下,“天朝中心”的美梦实际上并没有立即清醒:英夷的强大不就是在枪炮上么?及至甲午海战的惨败,康梁诸君子才猛然醒悟天朝的落后不仅在器物上,还在于制度。

然而寄望于最高层自上而下的变革,由于戊戌一代的紧逼危及到慈禧集团的核心利益,维新运动在政治层面上完败。

虽然稍后的晚清改良逐步采纳了维新派的一些主张,但“立宪”的缓慢进展还是引起了革命党人的不满。

“善变”的梁启超到了“五四”前后,虽然说不上心灰意冷,但目睹1911至1919年间的变局,猛然领悟到即使在“文化”这一层面,天朝传统也处于全面落后中。

僵死的“文化”必须得到更新和改造,方能早就新一代的中国人。

新文化运动在此意义上方是一场“思想革命”、“文化革命”。

五四学运的部分领导者如罗家伦、傅斯年辈,一直认为上述两场革命才是五四的主流。

在初具雏形的议会政治的鼓舞下,新文化运动要直指人心。

传统儒家知识人和海归派知识分子难得在某些问题上达成一致:复制西方现代化过程,从“启蒙运动”开始,以“文艺复兴”为先导。

顺理成章,陈独秀扯起了“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

对陈独秀“民主”素养的判断,我已经在前述白话文运动的观察中予以呈现,而据李敖考证说,陈独秀把“辩证法”这种似是而非的思想方法当作“科学”,完全陷入非科学的窘境。

对西方传统的认识不清,阻碍了新文化运动目标的实现。

以1920年代的“非基运动”为例。

据任不寐叙述,“非基运动”爆发的直接导火线是:“世界基督教运动联盟”在1922年4月4日至8日在清华大学的召开第一届大会,由穆徳(John R-Mott)主持,有32个国家的146名代表参加。

会前北大、清华学生于3月19日就发表了《非基督教学生同盟宣言》,揭开“非基督教运动”序幕。

该宣言宣称:现代的社会组织,是资本主义的社会组织。

这资本主义的社会组织,一方面有不劳而食的有产阶级,他方面有劳而不得食的无产阶级。

而现代基督教及基督教会,就是帮助前者、掠夺后者,扶持前者,压迫后者的恶魔!因此,“现代基督教及基督教会,是我们的仇敌,非与彼决一死战不可”。

宣言最后扔出了“文革”式的“美文”或“匕首和投枪”:“我们怎能不起而反对!起!起!起!大家一同起!!!”令人诧异的是,1922年间活跃在中国的各派政治力量,彼此之间口诛笔伐,但难得在“非基运动”中达成了一致,国民党、共产党、自由派知识分子、左派知识分子、遗老遗少们……他们宣誓“宗教与人类,不能两立”。

把在华传教士当作“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此间逻辑不晓得基于何种现实得出。

实际上,在晚清及至五四的儒家知识人及海归派知识分子中,虽然分歧巨大,但功利主义的启蒙话语策略乃是同一的。

奠定西方传统的除了希腊精神,还有希伯来精神。

希伯来精神与希腊精神同为西方文化的渊薮。

希腊精神用理性思考事物的本来面目,激励人们探求真理,它代表了科学与理性;而希伯来精神则在思考生命的终极价值,关心“人如何被拯救”,代表了道德与信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