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疑问路谆谆善诱——《别了,我爱的中国》课文教学评析
小学语文《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

小学语文《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作者朱自清及其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会感恩,珍惜祖国给予的一切。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难点:(1)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联系自己的实际进行思考。
(2)如何将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三、教学准备:(1)课文《别了我爱的中国》原文。
(2)生字词卡片。
(3)相关背景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朱自清及其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别了我爱的中国》,提问:“为什么作者要告别他爱的中国?”激发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情感。
(2)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思考作者的情感表达。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讲解与示范:(1)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朗读。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随模仿。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验。
五、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我爱祖国”的作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交流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字词掌握、作文质量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3. 情感态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作文等,评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感恩之心。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材分析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材分析一、文章背景资料1、作者背景资料郑振铎(1898—1958)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考古学家。
笔名西谛(C.T)、郭源新等。
原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永嘉。
1917年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学习,五四运动爆发后,曾作为学生代表参加社会活动,并和瞿秋白等人创办《新社会》杂志。
1920年11月,与沈雁冰、叶绍钧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主编文学研究会机关刊物《文学周刊》,编辑出版了《文学研究会丛书》。
1923年1月,接替沈雁冰主编《小说月报》,倡导写实主义的“为人生”的文学,提出“血与泪”的文学主张。
大革命失败后,旅居巴黎。
1929年回国。
曾在生活书店主编《世界文库》。
抗战爆发后,参与发起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创办《救亡日报》。
和许广平等人组织“复社”,出版了《鲁迅全集》、《联共党史》、《列宁文选》等。
抗战胜利后,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办《民主周刊》,鼓动全国人民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
1949年以后,历任文物局局长、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民间研究会副主席等职。
1958年10月18日,在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途中,因飞机失事殉难。
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通俗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俄国文学史略》等。
2、文章写作背景这篇文章写于1927年,距离现在已经80年了。
当时的中国,正遭受着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国民党反动派不但不与帝国主义进行斗争,反而互相勾结,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革命者,“宁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共产党员”是那时最恐怖的口号。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我们的祖国处于苦难之中,处于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
满怀爱国热情的郑振铎当时目睹了政变的全国程,和其他几位爱国志士联名写了一封给国民党当局的抗议信,这封信还公开在报纸上发表,影响很大。
设疑问路谆谆善诱《别了,我爱的中国》课文教学评析

设疑问路谆谆善诱——《别了,我爱的中国》课文教学评析《别了,我爱的中国》是一篇文道兼美的抒情散文。
描述了作者离开祖国时的所见所闻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强烈感情。
是难得的熔思想教育与语言文字为一体的好教材。
由于本文写的是二十年代的事情,在生活实际和思想感情上与学生距离较远,江老师遵照叶老“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的观点,紧密结合学生实际,深究教材,成功地运用了“导路求真”教学法,从整体入手,抓住具体事物和思想感情两条线索生发开去:导思路,导学路,导情感路。
用饱含热情的教学感染学生,调动起学生的感情,使学生随着老师的引导进入文章的意境之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领会,从中受到教育,学到知识,增长能力。
一、抓整体,导思路在教学中,江老师统揽全局,紧扣“事物”和“情感”两条线。
通过讲时代情景、初读课文,让学生初知课文。
从释题入手,抓住设问,理解“别”、“爱”代表的是事物和情感两条线。
并在此基础上列出思考题让学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感情。
再通过分析段落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结构(船离岸——船向前驶——船入大海)和主要内容(送别——景物——联想),领悟作者抒发的离别情——奋斗情——爱国情。
充分体现了从整体着眼的教学原则,显示了教者的艺术所在。
二、巧设疑,导学路袁微子同志指出: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如何动脑筋,如何自己探索,如何自己运动。
”且看江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如何设疑,引导学生跟踪作者的足迹去阅读、去思考、去体味。
(一)从课题入手,为初知课文而设问。
(“别”字告诉我们什么?“爱”字抒发了什么?)(二)创设问题情境,为理解中心而设问。
(船驶向大海,课文没有写景,我们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吗?)(作者的希望和誓言是什么?”)(为什么“别了”提到句首?既然说了“我爱的中国”,又为什么加一句“我全心爱着的中国”?重复时为什么还要加上“全心”一词?)(三)运用比较的方法,为加强基础、深化感情而设问。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设计教学教案适用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别了,我爱的中国》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命运的情感。
3. 提高学生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课文《别了,我爱的中国》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命运的情感。
教学难点:1. 理解并体会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离别之情。
2. 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命运,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课文主题。
2. 谈话法:引导学生思考,解答学生疑问。
3. 朗读法: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4.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准备1. 课文《别了,我爱的中国》全文。
2. 相关背景资料:作者郑振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板书课题:《别了,我爱的中国》2. 简介作者郑振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二、朗读课文(10分钟)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2. 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三、理解课文(15分钟)1. 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阐述课文主题。
四、讨论交流(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各组选代表进行交流,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2. 写一篇关于“我爱中国”的作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检查学生对第一课的掌握情况。
2. 引入本课内容。
二、深入学习课文(10分钟)1. 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2.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阐述课文主题。
三、情感体验(10分钟)1. 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命运,培养爱国情怀。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爱国情怀的重要性。
浙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及教学反思

浙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划出课文的中心句,并凭借三次出现的中心句,领会文章中心思想,感受作者热爱祖国的深情和驱逐帝国主义、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献身的决心。
2.学会2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12个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9自然段。
教学重点:正确划找中心句,体会课文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及背诵课文。
教案实例:一、教学准备课文的配乐录音带、句子比较灯片。
二、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把握大意,划找中心句。
2.结合第一段学习,讨论课后第1题(1)。
(二)教学过程1.揭题导入,简介背景。
“我”是谁?课题中最重要的是哪两个字?(“别”--写作线索;“爱”--课文中心)我们离开故乡是什么感情?想想郑振铎被迫出国又会是一种什么心情?2.初读课文,整本感知。
(1)教师放配乐录音,范读课文。
听了朗读,你觉得课文贯穿始终的是作者的什么感情?(2)模仿教师,自由读全文。
哪个句子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起什么作用?(3)学习提示,划出中心句。
(4)学生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3.学第一段,明惜别情。
(1)自由读,思考并讨论:写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这时作者心中涌起的是什么感情?哪些看出作者对帝国主义的恨?出示灯片。
a.那是帝国主义的军舰。
b.不,那不是悬挂着我们的国旗的,那是帝国主义的军舰。
这两句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用后者?怎么读才能读出作者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将“不,那不是”“我们”“帝国主义”处理为重音。
)自由读--指名读--全班读。
第3自然段为什么要读得亲切些?从哪些词句看出作者对祖国的爱?在码头是和亲人的惜别情,这儿出港处,作者又是什么“别”呢?(痛别。
祖国被帝国主义侵略,悲痛万分。
)第二处中心句怎么读?集体朗读第二段,注意朗读的对比。
(2)学习第三段。
船入公海,郑振铎又想些什么?自由读第三段,思考:哪些词写作作者“不忍”离去?为什么不忍离去?既然不忍,为什么又要离去?明明是革命需要,为什么又说“我”“不负责任”“是个罪人”?出示灯片,体味用词的准确。
语文《别了我爱的中国》教学教案设计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别了我爱的中国》。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的美学价值。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离别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家园的情感。
(3)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珍惜友谊。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别了我爱的中国》的背诵与默写。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较为深奥的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诗歌情感的把握和体验。
(3)诗歌美学价值的鉴赏。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诗歌情感,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3. 互动式教学法:采用小组讨论、分享心得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4.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别了我爱的中国》的原文、注释、译文等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了解诗人背景,查阅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 朗读诗歌: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探究诗歌内容,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5. 诗歌解析:教师讲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6.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别了,我爱的中国 教案》参考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诗歌《别了,我爱的中国》的内容。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领悟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内涵。
(2)学会欣赏和评价现代诗歌,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家园的情感,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别了,我爱的中国》的正确朗读和理解。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抽象的意象和深层次的情感的理解。
(2)如何评价和欣赏现代诗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别了,我爱的中国》的作者郑振铎及其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生僻词语和意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全班交流: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
4. 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从情感角度分析诗歌,领悟作者的情感。
(2)学生结合个人生活经验,谈谈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5. 评价与欣赏(1)学生互相评价朗读表现,提高朗读技巧。
(2)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别了,我爱的中国》。
2. 写一篇关于诗歌《别了,我爱的中国》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收集其他现代诗歌,进行欣赏和评价。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如何。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为下一次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历史背景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语境。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分享自己的观点,以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评课《别了,我爱的中国》

很敬佩张云老师在公开课上选择了《别了,我爱的中国》这一课,对于这篇课文的历史背景,我们的学生离得实在很远,要在课堂上让孩子感受到作者当时的情感,真的不容易。
张云老师这节课目标明确,在学生的朗读指导中非常到位,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进行扎实的训练,让我深受启发。
特别在第一段中,几个颜色的词语表达了作者不同的情感,张老师让学生去读、去品、去感悟,让学生知道其实词语也是有温度的。
因为是展示课,所以在课的安排上,显得前松后紧,如果在制定课时目标时,舍得放弃一些内容,那么这节课会更有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疑问路谆谆善诱——《别了,我爱的中
国》课文教学评析
设疑问路谆谆善诱
——《别了,我爱的中国》课文教学评析
江西上饶地区教研室郑初春
《别了,我爱的中国》是一篇文道兼美的抒情散文。
描述了作者离开祖国时的所见所闻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强烈感情。
是难得的
熔思想教育与语言文字为一体的好教材。
由于本文写的
是二十年代的事情,在生活实际和思想感情上与学生距
离较远,江老师遵照叶老“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的观点,紧密结合学生实际,深究教材,成功地运用了“导路求真”教学法,从整体入手,抓住具体事物和思
想感情两条线索生发开去:导思路,导学路,导情感路。
用饱含热情的教学感染学生,调动起学生的感情,使学
生随着老师的引导进入文章的意境之中,加深对文章的
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领会,从中受到教育,学到知识,
增长能力。
一、抓整体,导思路
在教学中,江老师统揽全局,紧扣“事物”和“情
感”两条线。
通过讲时代情景、初读课文,让学生初知
课文。
从释题入手,抓住关键词设问,理解“别”、“爱”代表的是事物和情感两条线。
并在此基础上列出
思考题让学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
感情。
再通过分析段落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结构(船离岸——船向前驶——船入大海)和主要内容(送别——景物——联想),领悟作者抒发的离别情——奋斗情——爱国情。
充分体现了从整体着眼的教学原则,显示了教者的
艺术所在。
二、巧设疑,导学路
袁微子同志指出: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如
何动脑筋,如何自己探索,如何自己运动。
”且看江老
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如何设疑,引导学生跟踪作者的足迹
去阅读、去思考、去体味。
(一)从课题入手,为初知课文而设问。
(“别”字告诉我们什么?“爱”字抒发了什么?)
(二)创设问题情境,为理解中心而设问。
(船驶向大海,课文没有写景,我们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吗?)(作者的希望和誓言是什么?”)(为什么“别了”提到句首?既然说了“我爱的中国”,又为什么加一句“我全心爱
着的中国”?重复时为什么还要加上“全心”一词?)
(三)运用比较的方法,为加强基础、深化感情而设问。
1.句式比较。
(挂小黑板“沿途停着好几只灰色的白色的帝国主义的军舰”,引导学生与课文中先否定后
肯定的句式比较),通过比较,体会作者目睹帝国主义对我国领土主权的践踏,激起学生的愤慨之情;学习和掌
握先否定后肯定的句式。
2.色彩比较。
(灰、白色,黄、绿、金色的色调对比),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情,懂得爱得深才恨得切。
3.句子文法比较。
通过课文中三句“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在课文的开头、段的结句、篇的末尾,悟出作者情感的变化,进一步明白作者抒的
是离别情、奋斗情、爱国情。
三、抒情感,导朗读
江老师将朗读训练有机渗透在讲读过程当中,使讲
中有读,读中有讲。
紧紧抓住情感线路,进行朗读指导。
层层递进,教给方法,明确目标。
或初知课文(初读全文,带着思考题默读);或理解课文内容(语气指导,读出对侵略者的愤慨之情,对祖国的亲切之情,抒发爱国志士
的奋斗情);或体会感情(重点指导三个句子的朗读。
第
一句读出依依惜别之情,第二句读出依恋、深切之情,第三句读出激昂、热烈地爱国之情)。
使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三者(教者、作者、学者)的感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导路求真”法,能帮助学生依据思路发展线索,掌握拎线串珠的阅读方法,教学效果大,有利于阅读、作文、思维能力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