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10课 法律伴我们成长 学案(一)共3份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单元第十课《法律伴我们成长第1框法律为我们护航》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单元第十课《法律伴我们成长第1框法律为我们护航》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法律伴我们成长》是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单元第十课的课题。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到法律对我们成长的保护作用。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知识,但对法律的具体内容和实际运用还不够了解。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法律的作用,知道如何运用法律保护自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知道法律如何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使学生明白法律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法律的基本概念、作用以及如何运用法律保护自己。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法律的作用,并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学会运用法律。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法律案例,用于课堂分析。
2.准备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3.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案例,引发学生对法律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PPT,介绍法律的基本概念、作用以及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法律是如何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的。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案例,思考如何运用法律保护自己。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10课教案

第十课法律伴我们成长第1课时法律为我们护航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法律知识学习的兴趣;学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初步树立法治意识和法律观念能力目标通过对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现状的讨论,能够说出未成年人需要保护的原因;通过对法治的学习和思考,知道法律给予了未成年人哪些特殊的关爱与保护,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和归纳能力知识目标知道未成年人需要保护的原因;了解法律在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四个方面给予了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体现了国家对于未成年人特殊的保护和关爱【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的原因。
教学难点:法律给予未成年人在家庭、学校、社会、司法四个方面特殊的关爱与保护。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可播放歌曲《阳光少年》)少年儿童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希望、我们伟大民族的希望。
想一想:上面这句话表明了什么?保护未成年人需要我们做出哪些努力?提示: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讲述: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进入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现实生活中不尊重未成年人,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较为普遍,未成年人需要国家给予特殊的保护,未成年人也应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权益。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法律为我们护航”的话题。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我们需要特殊保护活动一:阅读教材“运用你的经验”——生活中的未成年人想一想:(1)结合你的经验谈谈未成年人还有哪些“特权”。
(2)为什么未成年人能拥有这些“特权”呢?教师小结:大家发现,在很多方面,作为未成年人有一些“特殊权利”,为什么会有这些“特权”,如何正确行使这些“特权”,我们来探讨这些问题。
学生根据自身的经历进行分享活动,探讨自己在不同情景有哪些特权。
活动二:情景讨论——未成年人需要保护学生A:我都上初中了,爷爷每天还要接送我。
学生B:我们上学期间,都不能随意出校门。
学生C:未成年人每天0到8点禁止打网游要立法。
……(1)未成年人容易受到伤害的原因有哪些?(2)怎样才能使未成年人免受伤害?(阅读相关链接——保护未成年人的发展过程。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下第十课《法律伴我们成长》(第1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下第十课《法律伴我们成长》(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法律伴我们成长》是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十课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法律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同时教育学生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但他们对法律的认识较片面,理解不深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更加全面地认识法律,了解法律在自己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遵守法律的自觉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法律对自己生活的影响。
2.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
3.教育学生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
2.难点: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法律的作用。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对法律的认识。
3.情景模拟法:设置情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遵守法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2.准备情景模拟道具,用于实践操作。
3.制作PPT,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呈现(10分钟)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法律的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案例谈谈自己如何在生活中遵守法律,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
4.巩固(10分钟)设置情景模拟,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遵守法律,提高法治观念。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案例中的法律知识,我们还能从生活中学习到哪些法律知识?如何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醒学生遵守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法律伴我们成长》第1课时《法律为我们护航》教学设计

第10课《法律伴我们成长》教学设计第1课时法律为我们护航一、教材分析《法律为我们护航》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法律伴我们成长》的第一框内容。
本课主要从未成年人自身的特点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等角度阐释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的原因,引导学生从我国采取的一系列保护未成年人成长的法律措施中,感受法律的关爱,进一步理解“法律为我们护航”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初中生身体发育尚未成熟,自我保护能力弱,容易受到不法侵害;初中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喜欢追求新鲜刺激,但生活经验不足,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有的甚至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初中生权利意识较差,往往意识不到自己应享有的权利。
因此,此时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有必要让学生理解“法律为我们护航”,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三、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法律特殊的关爱和保护。
2.能力目标学会自觉接受来自各方面的保护。
3.知识目标了解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的原因,知道我国通过法律手段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知道我国通过法律手段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的保护,体会法律的特殊关爱和保护。
2.教学难点学会自觉接受来自各方面的保护。
五、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六、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对于未成年人的规定,引导学生明白自己还是未成年人,为下面学习未成年人需要保护做铺垫。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未成年人吗?你们属于未成年人吗?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回答。
教师补充: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七年级学生还未满18周岁,属于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在生活中受到了许多保护和关爱,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环节二】我们需要特殊保护(设计意图)在导入新课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从而引导学生了解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的原因,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10课 法律伴我们成长(教案)

1.理解什么是依法办事,如何做到依法办事。
2.知道如何树立法律信仰,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什么是依法办事,如何做到依法办事。
2.知道如何树立法律信仰,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必要性。
教 学 步 骤
个案
修改
一、自主学习
1.法律保障功能的实现依靠什么?
法律保障功能的实现靠我们每个人对法律的____________。
2.建设法治中国人民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建设法治中国是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人民既是法治的践行者,又是法治的________。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__________。
3.如何树立法律信仰?
树立法律信仰,就是发自内心地尊崇法律、信赖法律、遵守法律和______法律。当法律至上成为我们的真诚信仰时,______精神就会铭刻在我们心中。
二、课堂探究
1.学会依法办事。
2.为什么要树立法律信仰?
3.如何树立法律信仰。
三、整理归纳
四、课堂检测
1.(2016·湖北襄阳)“河流虽急,沿着河槽走;人虽众多,守着法律走。”这句话提示我们(C)。
A.爱护河流,保护河流
B.自尊自信,学会坚强
C.依法律己,依法做事
D.调控情绪,品味生活
2.上学的路上,看到同学被殴打。此时,正确的做法是(B)。
D.只有法律这一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具有约束力
2.“河流虽急,沿着河槽走;人虽众多,守着法律走。”这句谚语的寓意是(A)。
①法律鼓励的积极去做
②法律要求的必须去做
③法律禁止的坚决不做
④公民只履行义务不享有权利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课题
第十课法律伴我们成长-2020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道德和法治下册课时教材学案

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第十课法律伴我们成长第1节法律为我们护航一、我们需要特殊保护1.未成年人的含义在我国,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2.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的原因(1)必要性: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不法侵害,需要给予特殊的保护。
(2)重要性:未成年人的生存和发展事关人类的未来,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关爱和保护,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
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应有之义。
二、感受法的关爱1.我国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我国宪法和婚姻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都对保护未成年人作出了特别规定;我国还颁布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专门法律,给予未成年人特殊关爱和保护。
(1)宪法第四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2)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条第一款: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3)婚姻法第二十一条第一款、第二款: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
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时,未成年的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给抚养费的权利。
(4)劳动法第十五条第一款: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2.保护未成年人的有效机制(1)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和其他成年公民的共同责任。
(2)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四位一体,构筑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四道防线,形成全社会关心、保护未成年人的有效机制和良好风尚。
同时,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教育和帮助未成年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3.未成年人的正确做法: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受到特殊保护的权利,我们要珍惜自己的权利,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同时要尊重和维护他人的权利,自觉履行公民应尽的义务。
部编人教版七下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第十课法律伴我们成长第1框法律为我们护航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七下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第十课法律伴我们成长第1框法律为我们护航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是我国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
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主要让学生了解法律的重要性,认识到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保障作用。
第十课“法律伴我们成长”通过讲述法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使学生明白法律是保障我们权益的有力武器。
第1框“法律为我们护航”则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探讨法律在保护我们的权利和义务方面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治观念,但对法律的具体内容和作用还不是很清楚。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法律的基本概念和我国的法律体系,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然而,由于年龄和经历的限制,学生可能对法律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有一定的陌生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的作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在保护公民权利和义务方面的作用。
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
3.提高学生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在保护公民权利和义务方面的作用。
2.培养学生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景模拟法:设置情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亲身体验法律的作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法律法规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分析。
2.设计情景模拟活动,准备相关道具和材料。
3.制作课件,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宪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引导学生关注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个典型案例,如学生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让学生分析法律在这个案例中的作用。
引导学生了解法律在保护公民权利和义务方面的作用。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_第10课 法律伴我们成长 学案

第十课法律伴我们成长第一框法律为我们护航编写人:周文军责任编辑:张洪海【学习目标】1.了解未成年人受国家特殊保护的原因。
2.知道我国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保护的相关法律及其规定,感受国家对未成年人的特殊关爱和保护。
3.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的含义,并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法律对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原因;知道对未成年人实施特殊保护的法律和四道防线。
难点:懂得什么是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善于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自主学习反馈展示】认真阅读教材P95—100,填一填:1.在我国,未成年人是指未满的公民。
2.未成年人尚不成熟,较弱,能力和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不法侵害,需要给予特殊的保护。
3.未成年人的生存和发展事关,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关爱和保护,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
4.我国颁布了、等专门法律,给予未成年人特殊关爱和保护。
5.、、和四位一体,构筑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四道防线。
6.赋予我们受到特殊保护的权利,我们要珍惜自己的权利,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同时要他人的权利,自觉履行公民应尽的义务。
温馨提示:完成上述任务后,向同学、老师展示交流,以把准知识点。
【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活动一:阅读分享教材P95运用你的经验四幅图片,说一说:1.在生活中,作为未成年人的我们还享受哪些特殊的保护和关爱?2.未成年人为什么需要特殊保护?活动二:阅读分享教材P96探究与分享图片及文字,议一议:1.未成年人容易受到伤害的原因有哪些?2.怎样才能使未成年人免受伤害?活动三:阅读教材P98相关链接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婚姻法、劳动法等有关保护未成年人的规定,谈一谈:1.你还知道哪些对未成年人实施特殊保护的法律规定?2.我们未成年人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是不是违背了“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活动四:阅读教材P99相关链接和下面探究与分享小强的事例,说一说:1.你如何看待小强的父母和网吧老板的行为?2.针对父母的行为,小强可以向谁求助?3.如果你是小强的同学,你愿意给他提供哪些帮助?【课堂小结构建网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学习了以下知识,懂得了以下道理:法律为我们护航感受法的关爱【达标检测巩固提高】1.某市工商、教育、文化、卫生等有关部门,经常联合行动,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整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我们与法律同行【基础知识】1.为什么要学会依法办事?【为什么】法律保障人们的幸福生活。
法律保障功能的实现靠我们每个人对法律的________和________。
2.怎样做到依法办事?【怎样做】(1)依法办事,就要遵守各种____________。
①遇到问题需要解决,应当通过________方式,表达自身合法的诉求和愿望。
②在实现自身利益的过程中,还要____________他人和集体的合法权益。
(2)依法办事,就要养成________________的习惯,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__________、自觉____________、坚定__________。
3.什么是法治意识?【怎样做】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地_______、崇尚、_______和服从。
4.为什么要树立法治意识?【为什么】(1) 当法律真正铭刻在我们的________时,才会充分体现其自身的价值,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2)建设法治中国是中国人民的_______,人民既是法治的_______,又是法治的_______。
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
(3)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全面推进_______、建设_______具有重要意义。
(4)增强法治意识,依法办事,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_______。
5.法治时代,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的意义【为什么】(1)有利于增强__________的意识和自觉性。
(2)有助于________________的形成。
6. 法治中国建设对青少年的要求【怎样做】(1)增强________意识,________办事,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
(2)青少年不仅是法治中国建设的________,更应该成为________和________。
【基础达标】1.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法治的实现离不开担当。
法律保障功能的实现靠我们每个人( )A.对法律的认可和实践B.坚信法律的公正性C.对法律的尊崇和遵守D.对法律的信赖和认可2.下列事件中不属于依法办事的有( )A.进城务工人员为了获得自己的工资,把欠薪老板告上了法庭B.因拆迁问题到政府机关静坐C.中学生刘某买了一双新鞋,穿了一天就坏了,他找到商家要求更换D.小明在市场发现假冒伪劣商品及时举报3.某中学利用开学典礼,特邀请辖区派出所的警官针对青少年如何提高自身素质,用法律、道德规范约束自己,预防违法犯罪进行了专题演讲,为学生们上好开学第一课。
这一活动( )A.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法律信仰B.帮助学生都遵守法律C.能杜绝学生做违法犯罪的行为D.能让学生不敢犯罪4.树立法治意识,要求我们( )A.对法律发自内心地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B.积极宣传法律C.加大执法力度D.制定越来越多的法律法规5.一些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对违法犯罪的界限认识模糊,在不知不觉中犯了法,等到案发才悔之晚矣。
这警示我们要( )①学会依法办事②增强法治意识③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④提高道德水平,增强守法的自觉性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6.观察漫画《相见恨晚》,回答问题。
(1)漫画中的主人公为什么会对法律知识发出“相见恨晚”的哭泣?请你作出合理的推测。
(2)这幅漫画对你有什么启示?【能力提升】1.关于依法办事,叙述正确的有( )①遵守各种法律法规②遇到问题需要解决,应当通过法治方式③自觉维护他人和集体的合法权益④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④ D.①②③④2.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应该遵纪守法,做任何事都要守规矩、合法度。
当遇到问题需要解决时( )①都要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②应当通过法治方式③表达自己的所有的想法和愿望④表达自身合法的诉求和愿望A.①② B.②③C.②④ D.③④3.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开创了法治中国的新天地,依法治国的进程将进一步加快,这也相应地对公民道德素质提升的跟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 )①有利于增强尊法守法的意识②有利于增强尊法守法的自觉性③有利于维护自身的所有权益④有助于法治文化环境的形成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④4.卢梭说过,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
这句话强调的是( )A.加强法治教育是依法治国的前提B.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C.公民的法律认同是法治力量之源D.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5.下列行为中,体现出公民法治精神和法律至上信仰的有( )①小林打电话向有关部门举报学校附近有一个黑网吧②李某想方设法少纳税③七年级学生宁宁积极参与社区的法治宣传活动④小梅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成了学校道德标兵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6.阅读漫画,思考问题。
(1)漫画告诉我们,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需要解决时应该如何做?(2)现实生活中如何做到依法办事?7.材料一美国著名法学家伯尔曼曾说:“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材料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1)为什么说“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2) 在崇尚法律的法治社会,青少年应该如何做?【学科素养】一名快递员驾驶的三轮车与一辆出租车发生剐蹭,出租车司机便辱骂并连续抽打快递员耳光。
当地警方迅速展开调查,对打人者处以拘留10日的处罚。
某地一中学生剐蹭路边轿车,主动留下联系方式。
事后,这位中学生得到车主的谅解,受损车主未要求赔偿。
思考:(1)从道德角度看,上述“剐蹭”事件不同的处理方式和结果说明了什么?(2)从法律角度看,打人者的行为启示我们怎样依法办事?教师详解详析【基础知识小练】1.尊崇遵守2.法律法规法治自觉维护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崇尚者遵守者捍卫者3.认可遵守4.内心共同事业践行者受益者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要求5.尊法守法法治文化环境6.法治依法受益者参与者推动者【基础达标小练】1.C [解析] 本题考查依法办事。
法律保障功能的实现靠我们每个人对法律的尊崇和遵守。
故选C。
2.B [解析] 本题考查依法办事。
依法办事就要遵守各种法律法规,遇到问题需要解决,应当通过法治方式,表达自身合法的诉求和愿望。
由此判断A、C、D正确;B的做法没有维护集体的合法权益,不正确。
故选B。
3.A 4.A5.A [解析] 题干材料说明我们要提高法治素养,树立法治意识,学会依法办事。
因此①②③④都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故选A。
6.(1)推测一:漫画中的主人公由于缺乏法律知识,法治观念淡薄,走上了违法甚至犯罪的道路。
经过教育后,他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发出了“相见恨晚”的哭泣。
推测二:漫画中的主人公由于不懂得依法办事,采用非法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结果受到法律的惩罚。
通过学习法律知识后,他认识到依法办事的重要性,发出了“相见恨晚”的哭泣。
(2)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依法办事。
【综合能力提升】1.D [解析] 本题考查如何依法办事。
①②③④都体现了依法办事的要求。
故选D。
2.C 3.B4.C [解析] 这句名言强调法律必须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C符合题意。
A错误,依法治国的前提是有法可依;B是法律的本质,D是法治的重要原则,表述正确,但都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D [解析] 小林和宁宁的行为是捍卫法律、尊崇法律,体现了法治精神和法律至上的信仰。
李某的行为是违法行为,小梅表现出来的则是道德素养,因此②④不符合题意。
故选D。
6.(1)应当通过法治方式,表达自身合法的诉求和愿望。
(2)依法办事,就要遵守各种法律法规。
依法办事,就要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7.(1)当法律真正铭刻在我们的内心时,才会充分体现其自身的价值,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2)增强法治意识,依法办事,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
青少年不仅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受益者,更应该成为参与者和推动者。
【学科素养提升】(1)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增强尊法守法的意识和自觉性,有助于促进法治文化环境的形成。
(2)增强法治意识,遵守各种法律法规,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
遇到问题需要解决,应当通过法治方式,表达自身合法的诉求和愿望,还要自觉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
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第十课法律伴我们成长第2课时我们与法治同行学习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初步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法治意识。
2、通过活动探究,明确依法办事的基本要求,树立遵守法律、敬仰法律的思想。
3、通过观看宪法宣誓的视频,认识法律信仰对于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作用,树立法律信仰,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重点认识法律信仰对于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作用,树立法律信仰,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难点认识法律信仰对于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作用,树立法律信仰,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课型探究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自主预习阅读教材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法律保障人们的幸福生活。
法律保障功能的实现靠我们每个人对法律的_____ 。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经常想一想,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如果违背了 _____ ,会有什么 _____ 。
(2)依法办事,就要遵守各种 _____ 。
遇到问题需要解决,应当通过 _____ ,表达自身合法的诉求和愿望。
在实现自身利益的过程中,还要自觉维护他人和集体的 _____ 。
(3)依法办事,就要养成 _____ 守法用法的习惯,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 _____ 、自觉遵守者、坚定 _____ 。
(4)建设法治中国是中国人民的 _____ ,人民既是法治的践行者,又是法治的 _____ 。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 _____ 。
当法律真正成为我们的信仰时,才会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自主研讨水”,之后不能自拔,原来水里掺了毒品。
后来,小华被强制戒毒。
这则案例对我们青少年学生有什么启示?②今天中午我睡过头了,酒后的爸爸执意要开车送我上学。
途中,爸爸因酒驾被交警拘留。
爸爸酒驾被捕,这件事说明了什么?(3)【学习体会】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建设法治中国,人人有责。
对此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做?(1)吸毒违法,要学会依法办事,遵守各种法律法规,远离毒品。
(2)法律具有规范作用,如果人们违反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或处罚;酒驾是违法行为,要受到法律的追究,承担法律责任;实施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就是触犯法律,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回答其中一点即可)(3)增强法治意识,依法办事,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
青少年应该:①依法办事,遵守各种法律法规。
遇到问题需要解决,应当通过法治方式,表达自身合法的诉求和愿望,还要自觉维护他人和集体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