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优秀教案复习过程
《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石钟山记》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能够概括和描述石钟山的地理位置、景色及传说。
(3)能够分析并评价苏轼的文学成就和思想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整理信息来丰富自己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增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学习作者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3)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石钟山记》的内容,把握石钟山的地理位置、景色及传说。
2. 分析苏轼的文学成就和思想观点,学习其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特殊句式。
2. 深入分析苏轼的文学成就和思想观点,联系现实进行思考。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石钟山的图片、地理位置、景色及传说等。
2. 准备相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苏轼的文学成就和思想观点。
3. 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和活动方案。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石钟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石钟山的地理位置和景色。
2.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特殊句式,共同解决问题。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讲解。
5. 课堂活动: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演绎石钟山的传说故事。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对苏轼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精神的认识。
六、教学延伸1. 对比阅读: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描述自然景观的文学作品,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比较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思想情感。
2. 文化探究:让学生深入了解苏轼的生平事迹,观看相关影视作品,感受其人格魅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如何,有哪些环节需要改进。
《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石钟山记》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要字词和句式;(3)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定的意志。
二、教学重点1. 《石钟山记》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文中重要字词和句式的掌握;3. 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文中某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2. 文言文句式的辨析和翻译;3. 对苏轼文学成就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对《石钟山记》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石钟山记》,结合注释理解全文,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论证方法及其艺术特色。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背诵《石钟山记》,并深入了解苏轼的其他文学作品。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检查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及课后背诵情况;2. 期中考查:设置相关试题,检验学生对《石钟山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和期中考查,进行全面评价。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石钟山名字的由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 利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区分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提高学生辨析能力。
3.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苏轼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所表现出的坚定意志和乐观态度。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石钟山记》原文及其注释、翻译;苏轼的生平资料;相关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石钟山记》,了解文章大意,标注生僻字词。
《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石钟山记》的作者苏轼及其文学地位。
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能够解读和分析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提高文本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会欣赏古典文学的美,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石钟山记》的创作背景和历史地位。
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2 课文讲解:分析课文的开头和结尾,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解读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分析其意义和作用。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石钟山的景观,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关系。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字词句意。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苏轼的生平背景。
3.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互相学习和交流。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和讨论结果进行讲解。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解读其深层含义。
3.5 课堂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的练习题。
教师批改和反馈学生的练习结果。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法:采用课堂表现、练习题和课后作业等多种评价方式。
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
4.2 评价内容: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3 评价结果: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评价内容,给予相应的成绩和评价。
提供改进建议,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选用合适的教材,提供课文原文和相关注释。
提供教材解析和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2 辅助材料:提供相关的图片、地图、文献等辅助材料。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5.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提供相关的文章和论文。
高二语文教案《石钟山记》三篇

【导语】《⽯钟⼭记》通过对⽯钟⼭的实地考察,探求出⼭名的由来,反驳了李勃的观点,证实和补充了郦道元的观点,得出:凡事要重视“⽿闻⽬见”,⽽不可“臆断其有⽆”这⼀富于哲理的结论。
⽆忧考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要点 1.掌握"函胡/莫/识"等通假字;掌握"⿎/是/绝/⽽/焉"等常⽤实词和虚词; 2.掌握"⿎/⾈/⽬/⽿"等在句中的词类活⽤现象; 3.掌握判断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和介宾短语后置句; 4.掌握苏轼和本课的有关⽂学常识; 5.了解和体会本⽂的写作特点--将议论/记叙/描写/抒情 恰当结合及将情/景/理浑然融合的写法; 6.了解和体会作者在⽂中提出的观点和主张. 7.学习以事明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思考、理解“⼆疑”、“三笑”“⼀旨”,从⽽抓住全⽂的纲。
三、教时安排:⼆教时 四.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教时 ⼀、导⼊:俗话也说:“眼见为实”,可美国伊利诺伊⼤学的韦斯克博⼠却⽤事实证明了“眼见”也出错。
他进⾏过⼀项有趣的研究:他给参加减肥夏令营的青少年,每⼈发了⼀个杯⼦,⽤来倒橙汁喝。
所发的杯⼦容量相等,却有⾼有矮,⾼的⾼度是矮的两倍。
结果发现,青少年⽤矮杯⼦的⼈多出⽤⾼杯⼦的,可见对⼀件事情的认识是必须不仅要眼见还要亲⾃考察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今天苏轼也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个范例。
(板书课题) ⼆、简介作者作品 1、⽯钟⼭简介(由学⽣读课后注解,教师展⽰相关图⽚):此⼭位于江西省湖⼝县鄱阳湖东岸,有南北⼆⼭,南边的叫上钟⼭,北边叫下钟⼭。
千百年来,关于名⼭的来历众说纷纭(风⽔声如钟;⽯声如钟;⼭形如钟)。
2、苏轼:字⼦瞻,号东坡,四川眉⼭⼈,北宋思想家和⽂学家。
“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名与车有关)“唐宋⼋⼤家”:韩愈、王安⽯、柳宗元欧阳修、“三苏”、曾巩。
他是中国⽂⼈⽤儒佛道三家构筑精神世界的典型代表,他的⼀⽣最能体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的⼈⽣信条,在政治改⾰中既不同意新派的么某些做法,也不同意⽼派的观点,结果“如风箱中的⽼⿏两头受⽓”⼀贬再贬。
石钟山记高中语文教案

石钟山记高中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石钟山记》的文言文内容,掌握重要字词的含义。
2. 分析苏轼的文学手法和表达技巧,领会其思想和艺术特色。
3. 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翻译:《石钟山记》全文阅读、理解与翻译。
2. 文学分析:苏轼的文学手法、表达技巧及思想内涵。
3. 拓展阅读:相关苏轼的作品,了解其生平及文学成就。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石钟山记》的作者苏轼及其文学地位。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语言韵律,初步理解文意。
3. 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课文内容,探讨苏轼的思想观点。
4. 小组分享,总结讨论成果,进行汇报演示。
5. 教师点评,解答学生疑问,点拨关键知识点。
6. 课后作业布置,巩固所学内容。
2.2 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苏轼的生平、文学成就及课文难点。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思维。
3. 演示法:小组汇报演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舞台表现力。
4. 作业法: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三章:教学评价3.1 形成性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汇报演示中的表现,评价其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的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2 终结性评价1.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石钟山记》的试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第四章:教学资源4.1 教材:《高中语文》教科书,含《石钟山记》全文及注释。
4.2 拓展阅读材料:苏轼其他作品及相关评论文章。
4.3 教学辅助工具: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第五章:教学时间安排5.1 课时分配1. 课文朗读与翻译:2课时2. 文学分析:2课时3. 拓展阅读与讨论:2课时4. 教学评价:1课时5.2 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 阅读拓展材料,深入了解苏轼的文学成就。
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篇一:《石钟山记》教学案一体化《石钟山记》教学案一体化高一语文备课组一、预习指要(一)、学习目标知识目标l、归纳积累鼓、殆、何、莫、发五个多义词的义项。
2、掌握临、鸣、扣、适、向、识、考7个实词的意义及用法。
3、了解苏轼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代表作。
能力目标1、辨析名词作状语的现象,掌握其规律。
2、学习借记游以阐述自己的见解,把议论、记叙、描写和抒情有机结合的写作方法。
3、背诵课文。
德育目标1、学习古人反对主观臆断,有疑必察的求实精神。
2、领悟文中阐明的人生哲理。
(二)、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现在四川眉山)人。
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母程氏也曾“亲授其书”。
既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嘉祐二年与弟苏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
他一生遭受政治磨难。
入朝任职后,因不同意王安石推行新法,出为杭州通判,后改为知密州、徐州、湖州。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因被人告发作诗讽刺新法,以“谤讪朝廷”罪被捕下狱,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幸而未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元祐元年(1086),宋哲宗继位,起用反变法派司马光为相,苏轼再入朝,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等职。
但又因与司马光政见不合,再次出知杭州。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变法派又得势,苏轼再遭打击,被一贬再贬,由英州(现在广东英德)、惠州(现在广东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现在海南儋县),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才遇赦北还,次年病故于常州。
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又是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
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易传》《书传》《论语说》等。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精选14篇)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精选14篇)《石钟山记》教学设计篇1石钟山记苏轼[教学目标]1、熟悉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观点。
2、了解记叙、说明、谈论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品尝本文抑扬顿挫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了解记叙、说明、谈论相结合的写法。
[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课时支配]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提问:这篇就是说跟我们刚学过的《游褒禅山记》有相同之点吗?请说出主要的。
(都有记游的内容,都有相当多的谈论成分,”记”和”议”又都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指出:能看出这些相同点,说明同学们能够举一反三,这是阅读力量提高的一个标志。
这两篇文章还有一些不同点,而且是很大的不同。
这一点现在先不争论,但同学们在诵读过程中要仔细加以领悟。
现在请看”预习提示”的第2段。
提问:“未能进一步从”形“的方面作全面考察”这句话是对苏轼的批判吗?(是。
)这个批判是严了一点?老师作解释后,进一步指出:人们对事物的熟悉有一个过程,一开头不完善是难免的。
苏轼的论断被人们承认八百年之久,这是很了不起的。
(二)老师示范背诵全文和同学齐读全文。
要求同学在听老师背诵的过程中给难字注音,并仔细品尝每句话的语气。
老师背诵完毕,出示小黑板,再次正音:蠡(lǐ)枹(fú)铿(kēng)磔磔(zhézhé)噌吰(chēng hóng)罅(xià)窾坎(kuǎn kǎn)莫(mù)镗鞳(tāng tà)识(zhì)无射(wú yì)指出哪些通假读的字(莫、识),哪个字是古音异读(射)。
正音后同学齐读全文。
(三)划分结构的探究主旨。
说明:本文说的是石钟山命名的来由,文中的叙事因此而发,言论也因此而发,用的是卒章显志的写法,全文的结构都是为“显志”服务的。
的“志”即文章的主旨在最终一段说得非常明白,首先抓住的“志”,全文结构就可以一目了然。
《石钟山记》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石钟山记》全文;(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3)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从文本中提炼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3)提高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的文学魅力,激发对古典文学的热爱;(2)领会文章所传达的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石钟山记》全文;(2)掌握文中的一些修辞手法及表达技巧;(3)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 教学难点:(1)文本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文中寓意和哲理的深刻领会;(3)苏轼文学思想和人生态度的把握。
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及其文学地位;(2)概述《石钟山记》的文学特点及历史背景;(3)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文本;(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掌握字词;(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3)分享学习心得,交流感悟。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分析文本结构,梳理思路;(2)讲解文中重要字词的含义及用法;(3)深入剖析文中的寓意和哲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 练习与巩固:(1)课后作业:熟读并背诵《石钟山记》;(2)课后练习:分析并评价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的文学成就;(3)课后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探讨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熟读背诵《石钟山记》的情况,以及课后练习的完成质量;3. 课后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以及对苏轼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理解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钟山记优秀教案《石钟山记》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思路,把握课文重点字词及句式。
2.认识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观点。
3.理解“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的深沉价值。
教学重点:重点字的词类活用、判断句式、宾语前置句。
教学难点:理解“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的深沉价值。
第一课时(第一自然段、第二自然段前半部分)教学目标:1.熟读第一自然段,掌握第一自然段的重点实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
2.明确作者的质疑和态度。
教学重点:1.理解“焉、鼓、是、鸣”等词语的意义。
2.掌握省略句等文言句式。
教学难点: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是怎样质疑的。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石钟山记》。
提到苏轼相信同学们对他并不陌生,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说一说你眼中的苏轼是什么样子的?(……)是的,苏轼,一个如此响亮耀眼的名字,作为苏门之子,他与父亲苏洵一起扬名,甚至可以说是父因子显,光耀列宗;作为一个重情的丈夫,一首不朽的《江城子》令多少人为之潸然泪下;作为兄长,那首我们非常熟悉的为子由而作的《水调歌头》将手足情推向极致,那么作为父亲的苏轼会是什么样子的呢?看来大家对这个不是很了解,没关系,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石钟山记》中去看一看苏轼是怎样身体力行教育孩子的。
二.文本解读:第一自然段(一)郦元的观点1.首先请同学们集体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的时候要注意做到读音准确,语速适中。
“《水经》云,一二读”……..明确:(1)纠正读音:彭蠡(lǐ)郦(lì)元钟磬(qìng )铿(kēng)然(2)提醒学生下列句子的停顿必须注意: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然/是说也2.好的,在这一自然段中,出现了哪几个人,他们分别是谁?明确:郦元、李渤、余(苏轼)3.这三个人,郦道元是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李渤生活在唐朝,而苏轼是北宋文坛最具盛名的大文豪,究竟是什么事情有那么大的号召力让这三个大人物穿越时空,同时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先留一个悬念,现在先来做一件事——翻译。
请同学们从左往右依次翻译课文第一句到“而况石乎”这一部分的内容。
(1)《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明确:①《水经》:魏晋时的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
著名的《水经注》就是郦道元对其作的注。
②石钟山:位于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两山,位于镇南的叫上石钟山,位于镇北的叫下石钟山,相对高度只有50多米。
③焉:兼词,相当于“于之”。
举例:《烛之武退秦师》:焉.用亡郑以倍邻?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阿旁宫赋》:盘盘焉.,囷囷焉。
形容词、副词词尾,……的样子(2)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明确:①鼓:名词作动词,振动。
(补充A击鼓;例:一鼓作气。
B弹秦。
例:令赵王鼓瑟。
)②搏:击、拍。
③洪钟:大钟。
(3)是说也,人常疑之。
明确:是:指示代词,这、这个。
补充例子:①动词,表判断。
②形容词,正确的。
例:辨清是非(4)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明确:①鸣: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
②今以钟磬置水中:省略句。
省略“于”字,应为“今以钟磬置于水中”。
古文中常省略介词“于、以、自”,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介词常省略。
③鸣: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
④况……乎:固定句式。
(又)何况……呢?(补充:不亦……乎)4.好的,现在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从我们翻译的这部分内容来看,主要是围绕什么事情来展开的?明确:石钟山得名由来5.这一部分中写的是谁的观点?他通过什么来判断这座山叫石钟山的?他认为是山的形状像种还是…….?明确:郦元。
他认为石钟山得名是由于水和石山互相拍击所发出的声音像钟声来作出判断的。
即以声音作为判断依据(水石相搏说)。
6.对于郦道元的观点,苏轼的态度是怎样的?明确:“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说明苏轼对于郦道元的观点是有所怀疑的,“人常疑之”未必疑,或疑参半,不是完全否定,但又难以肯定。
小结:好的,这是郦元的观点,那么李渤对此又是怎么说的,苏轼是否接受他的观点,下面我们就一起回到唐朝重温李渤的足迹。
(翻译:《水经》上说:“鄱阳湖口有座石钟山。
”郦道元认为,这山下面临深潭,微风掀起波浪时,水和石互相撞击,发出的声音象大钟一样。
这种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石头呢。
)(二)李渤的观点1.至唐李渤始放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明确:(1).至:到。
(2)始:才,方才。
(补充: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开始)(3)得:得到,找到。
补充:《六国论》:此言得.之。
对、合适。
《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具备。
(4)得双石于潭上: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所以翻译的时候,就让它作了状语。
又称为“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补充:青,取之于蓝,而清于蓝。
(5)通假字:扣——叩;函胡——含糊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1)铿然有声之石:定语后置句(中心词+之+定语+者)(2)所:代词,放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人,….的事物,处所等。
(例:《桃花源记》: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3)名:名作动,命名。
(翻译:到了唐代,李渤才寻访了它的遗迹,在潭边上找到两座山石,敲着听听它的声音,南边的山石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山石声音清脆而响亮。
鼓槌的敲击停止以后,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消失。
他自己认为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
然而这种说法,我更加怀疑。
能敲得发出铿锵作响的山石,到处都有,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3.好啦,同学们我们已经跟随着李渤再一次寻访了石钟山,那对于石钟山的命名,李渤他做了一次什么探究呢?明确: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也就是说他认为,石钟山之所以叫石钟山是因为,用石头敲打的时候,山所发出的声音像钟声。
4.同样的,对于李渤的这种说法,苏轼持什么态度呢?明确: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5.他更加的怀疑,理由在哪里?明确: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
6.作者写郦元对石钟山的看法是“人常疑之”,而对李渤的看法是“余尤疑之”,“人常疑之”与“余尤疑之”可不可以互换?明确:“人常疑之”与“余尤疑之”表明苏轼与一般人观点不同。
他尤其怀疑李渤的观点,而郦道元的观点他不是完全否定,对吧?小结:对于石钟山名字的由来,苏轼对郦元和李渤他们的观点表示了自己的疑惑,说明他在知晓前人的观点时,并不是盲目的相信,而是有了一定的思考,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质疑)精神。
关于苏轼的质疑还有一段典故:他在被贬黄州期间有闲与长子苏迈一起读书作文,谈古论今。
一天,父子俩谈起鄱阳湖畔石钟山的名称由来。
苏迈从《水经注》等古书中找到许多说法,苏轼都觉得牵强不可信,苏迈还想继续钻故纸堆,被其父阻止,苏轼认为,做学问不可人云亦云、道听途说妄下结论;要获得真知,必须到实地考察。
于是就有了苏轼父子夜探石钟山,实地查访其得名原因的亲身体验。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跟随着苏轼父子泊舟月夜绝壁,看一看将会有什么新奇的东西等待着我们。
(三)板书设计:第二自然段:1.下面老师请两位同学来给我们朗读第二自然段。
第一位同学读到“此鹳鹤也”,剩下的就由第二位同学来完成。
其他同学要认真听。
正音:硿硿(K ōng ) 磔磔(zh é ) 窾坎镗鞳(ku ān k ǎn t āng t à )莫(m ù) 射(y ì) 识(zh ì)2.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铙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1)自:从。
(2)舟行:动词宾语前置。
行舟(3)适:到……去。
(4)因:副词,于是,就。
(补充:依靠、凭借。
例:因人之力而弊之)(5)得表示情况允许,有“能够、可以”的意思。
与第一自然段的“得”不一样。
(6)所…..者:者作结构助词,构成名词性词组,指代人、事、物。
(交代访石钟山时间和缘由)(译文:元丰七年农历六月丁丑那天,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正好大儿子苏迈将要到饶州德兴县做县尉,送他到湖口,因此能够看到这座叫做“石钟”的山。
)3.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1)使:命令,让。
(2)其:指示代词,其中的。
(3)焉: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
(4)固:本来。
(小童扣石)(译文:庙里的和尚叫小童拿一柄斧头,在杂乱的石壁中间选择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硿硿的响声,我仍旧笑笑,并不相信。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判断句和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2.明确作者对石钟山命名的认识。
3.理解“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的深沉价值。
一.第二自然段1..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1)莫:通假字,通“暮”。
(译文:到了晚上,月色明亮,我单独和迈儿坐小船,到绝壁下面)2..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1)搏:扑,抓。
(2)然:……的样子。
(3)且:连词,并且、而且。
(4)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又有咳且笑若老人者——定语后置,于山谷中——状语后置。
(绝壁下所见闻:大石、栖鹘、鹳鹤)(译文:大石壁在旁边斜立着,高达千尺,活象凶猛的野兽、奇怪的鬼物,阴森森的想要扑过来抓人似的;山上栖息的鹘鸟,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在高空中磔磔地叫着;还有象老头子在山谷中咳着笑着的声音,有的人说:“这就是鹳鹤。
”)A.这是描写月夜绝壁之景的,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绝壁之景?提问:哪位同学来给我们概括一下?明确:阴森、雄奇、阴森恐怖、毛骨悚然、幽暗、恐怖。
B.这样看来,苏轼这次考察应该说是是冒着极大风险的,因为所到之地阴森恐怖。
那么,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又是什么呢?明确:①这篇文章总体上是议论文,而议论文中加入这样一段描写,而且是一段阴森森,让人毛骨棘然的描写则能使议论不显乏味,能引人入胜,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使读者紧跟作者思路,也很想知道这种景象出现的原因。
②作者在发现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之前,先写大石、栖鹘、鹳鹤等景物,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状形、摹声、绘态。
观察的角度:由上(视觉)到下(听觉)。
着重描写石钟山月夜境界幽深,怪异恐怖,说明一般人,在平常情况下不敢涉足。
这样写暗含着这样的意思:石钟山得名的奥秘长期未能弄清楚,就是因为环境艰险,如不亲历险境,就难得奇绝。
此外,营造阴森可怖的气氛,和下文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相呼应。
3.好的,到这里,作者找到石钟山命名的一点眉目没有?似乎还没有,那么,真理是否依旧漆黑一片呢,还是即将柳暗花明呢、我们接着往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