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课件ppt

初三化学课件ppt

初三化学课件ppt

课件的基本模式有练习型、指导型、咨询型、模拟型、游戏型、问题求解型、发现学习型等。无论哪种类型的课件,都是教学内容与教学处理策略两大类信息的有机结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三化学金属材料课件,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三化学金属材料课件:

课件制作方式:

广泛方式

现在应用最广泛的多媒体课件形式是PPT(用office PowerPoint 制作的幻灯片),由于它编辑、播放,各种操作简单易学,但是严格来讲并不是为制作课件而开发。PPT虽然学会容易,但学精难。目前的PowerPoint已经到了2013版本,但大部分学校教室以及教师的笔记本电脑上的Office还停留在2003版,教师做课件“将就能用就行”的思想,加之不愿去了解熟悉从2007版就革新使用的Ribbon界面,所以对PowerPoint能做什么的判断还停留在2003版上(在我编辑本段之前,这里还写着“不能对图片做透明处理”,其实是可以的,只是需要一点小技巧。编辑词条的人尚且了解如此,普通人更是难以做到正确的'判断)。或许对Word来说,日常的操作就是文字输入,2003和2013差别不大,但对于PowerPoint来说,两个版本区别可谓是天壤之别。这种区别不单是多一些少一些功能那么简单,2013版制作方式过程的革新,人性化的设置,说它和2003版是两个软件都毫不为过。关键是要去学习去运用,去追求更好的效果,而不是停留在放一段文字几张图片加几个动画就以为自己会做PPT了的地步上。

其他方式

其他应用较广的还有Flash和Authorware以及几何画板(数学老师常用)等等,它们更加强大的功能,尤其是在动画方面更为精彩的表现能力十分吸引。只是对制作者的技术要求较高,需要多花一点时间

学习和练习,另外从网上找到的这一类资源虽然广泛,但是因为不能随心所欲地进行二次编辑,因此有一点点制约性。不过其丰富表现力仍然使它们应用广泛,只要刻苦钻研,就能利用多种手段,制作出精良的课件。

人教版初中化学2011课标版九年级上册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目标】 1. 观看视频、图片及趣味实验,推测某物质的性质。主动积极参与化学课堂学习活动。 2. 回忆、复述常见的物质及其用途,举例说明化学研究的对象、化学发展简史、化学与人类的关系。 3.讨论交流,感知化学的基本学法。 教学重点:了解化学学科的研究对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了解化学学习的基本方法。 教法:实验演示,媒体传递,引导指导。 学法: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教学用品】 白纸、酚酞液、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稀盐酸、过氧化钠固体、锥形瓶、坩埚钳、酒杯、烧杯、棉花等用品。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约5分钟) 课前播放“欢迎走进化学世界” 导语: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门新的学科:化学。(板书:化学)虽然化学课到初三才开设,但其实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出示团体操表演的图片。 出示玻璃杯、锥形瓶。 出示课题。 活动一:观察实验,领略化学的神奇(约5分钟) 1.感受化学的有趣。 教师演示实验:“石头生气,棉花起火”。 学生实验:调配“酒水”和“饮料”。

2.领略化学的神奇。 录像:神奇的液态氮。 图片:神奇的隔板。 图片:神奇的绳索。 师:和玻璃一样,这种特殊的隔板和尼龙绳也是人们用化学方法合成的。当你真正走进了化学世界,你感受到的将不仅是化学的有趣和神奇,你会对身边的物质有更深入的了解。当然,任何知识的获得,关键靠同学们的主动汲取,化学学习也不会例外。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了解化学及其作用。 活动二:阅读交流,了解化学及其作用。 自读课文P1-4,尝试回答下列问题: 1.化学在哪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化学这门学科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3.什么是化学?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4.化学的前景如何?(化学的“功”与“过”及未来的发展) 阅读后,小组讨论交流,回答问题,提出新的问题。 师:你知道化学在哪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呢? 生:略。 师:化学与人类的衣、食、住、行关系密切,与工农业生产、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 (板书:化学---生产生活科技社会) 师:化学如此重要,如此奇妙,但是化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经过了漫长的历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化学的发展史。 生:略。 师:现在,你知道什么是化学?化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了吗?

初三化学教学年终工作总结ppt

初三化学教学年终工作总结ppt 本学期的化学教学按计划顺利完成,以实际出发,注重全体学生 在原有基础上向前提升及格率,为了能进一步的提升教学质量,取得 更好的教学效果,总结了几条经验: 1、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拼命赶进度不可取。 中考最关键的要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 很大的关系,而重视和增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仍然是首要的。 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把化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过关。因 为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对化学的知识掌握水 平不同,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尽量降低落后面,那种为 了留更多的复习进间而在平时教学中拼命赶进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学 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对化学失去 兴趣。 抓基本技能,要抓好化学用语的使用技能和实验基本技能。平时 的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每个实验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装 置原理和操作原理,多给机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体验通过实验实行 观察和研究的过程和乐趣,切实提升学生的实验水平。 2、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水平的培养。 要提升学生的水平,就要在教学中增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水平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 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 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环境为参照对象,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 学习,逐步形成科学探究水平。 3、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

要求化学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限制,减少机械操练耗费 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技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和 理解社会,用化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 4、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钻研教学大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线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我们学校虽 然还没有实验化学新课程标准,但老师们都已开始研究新课程的特点,所以,除了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外,要提前在初三化学的教学中 参考和渗透“新课标”的要求。 5、强化教学过程的相互学习、研讨,听完课后能与上课老师即时 实行交流,提出不足之处,以求达到要好的课堂效果。 6、增强实验教学,中考试题中,实验探究题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引起了我们老师的高度重视。在教学及复习中增强这部分的力度。 7、抓好学有余力,有特长的学生,给有特长的学生创造发展个性 的氛围、鼓励他们冒尖,脱颖而出,为将来培养专门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8、从实际出发,总结经验,收取教训。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与成长。首先扎扎实实抓各学段的合格率,这样才能提升初中毕业合格率,最后取得高的升学率。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 燃烧和灭火 第1课时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从容说课 燃烧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教材采用从实验观察现象,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来探讨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避免单一的授课方式,教师采用了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质疑。通过“欧罗巴”号事件引入新课,设下疑问,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探究。在“燃烧的条件”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按“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步骤进行学习,防止学生学习的依赖性。 3.游戏。对于灭火器的原理及适用范围,教师采用了学生活动的方法,加强学生对知识 的理解,加深记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主动探究的方法,设计实验。 (3)学习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的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认识灭火的原理。 3.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兴趣。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1)投影仪,500 mL烧杯,100 mL烧杯,薄铜片,硬纸片; (2)热水、白磷、红磷、酒精(70%)、面粉、酒精灯、镊子、大烧杯、火柴、棉手帕、蜡烛,烧杯、灭火器道具、金属罐、塑料盖、导管。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燃料。 第二课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专家讲评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第一课时)

课例《金刚石、石墨和C60》专家讲评 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教研室宋永华 今天我观看了沙洋县后港镇西湖中学唐东宏老师的一节讲课视频。他上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第一课时【碳的单质】。这是一节非常优秀实验教学课。 教师首先通过世界上构成物质种类最多的元素(碳元素)切入正题,激发学生了解碳单质的愿望,然后通过几张金刚石的三维图片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利用金刚石的光彩夺目、金贵联想到金刚石是如何形成的,通过PPT图片认识金刚石形成的地质构造,如何来到了地球表面。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搜集素材,课堂展示。在认识金刚石的物理性质中,教师让学生动手实验(划玻璃,观看玻璃刀上的金刚石)以及PPT课件认识金刚石的结构、用途,拓展学生的视野。在学习石墨物理性质时,教师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人人动手实验了解石墨的颜色、润滑性、导电性,并通过PPT认识石墨的广泛用途和实物投影(了解铅笔的三种不同型号:B型、HB型、H型及其用途)。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分析、归纳能力。 教师在讲授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时,将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实验,通过亲身感受获取木炭、活性炭的脱色;通过对比实验认识活性炭比木炭的吸附性更强;通过过滤将“黑色液体”变成无色液体,证实了活性炭的吸附性。学生从实验中获得结论。在探究为什么具有吸附性时,教师通过PPT认识木炭、活性炭的结构(疏松多孔),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同时了解吸附性在工业、农业、生活中的应用。在认识炭黑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炭黑,触摸炭黑,并了解炭黑的来源(含碳元素的物质不完全燃烧的产物)和用途。在学习C60时,学生以课前搜集素材,课堂展示;教师以PPT增强直观感,认识特殊结构、特殊用途。 总之,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论下教学思想,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规律的“发现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自己作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学习的过程,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对于学生的回答问题教师用不同的语言艺术给予表扬和激励。真正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换——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课前都搜集了丰富的素材,为本节课的一气呵成打下坚实的基础。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了充分的展示和交流,所以,本节课的内容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势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沙洋县教研室主任宋永华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1单元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第1课时常见的化学仪器和药品的取用学案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第1课时常见的化学仪器和药品的取用 【学习目标】 1.能记住并说出一些常用的仪器的名称、用途和使用方法。 2.能说出一些药品的名称。 3.能记住并遵守实验室化学药品的取用规则,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4.能正确取用固体药品和液体药品,取用动作规范。 【学习重点】 1.常用的仪器的名称、用途和使用方法;2.固体和液体药品的取用。 【学习难点】 滴管的使用和块状固体药品的取用。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1.导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化学实验室的大门,了解药品的取用方法和化学仪器的使用规则。 2.由学生解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及其用途 阅读课本P17和P151~P152的内容,完成下面的题目: 1.当我们走进化学实验室时,首先应该仔细阅读实验室规则,不要轻视这些规则,因为它们是安全地进行实验并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2.识记课本P151~P152附录Ⅰ,同排互相检查对常见仪器的认识和用途的掌握。 知识模块二化学药品的取用规则

阅读课本P18的内容,完成1~3题: 1.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三不) 2.注意节约药品。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按最少量1~2mL取用液体,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3.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一要、三不要) 知识模块三固体药品的取用 阅读课本P18~P19的内容,完成下面各题: 1.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一般用药匙取用,块状药品用镊子夹取。 2.操作要点: (1)密度较大的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的取用 常用工具:镊子。 取用方法: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后,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一横、二放、三慢竖) (2)粉末状药品的取用 常用工具:药匙或自制的纸槽。 取用方法: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自制的纸槽,小心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竖立起来。(一斜、二送、三直立) 【强调】固体药品取用时,若不指明用量,一般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知识模块四液体药品的取用 阅读课本P19~P20的内容,完成1~4题: 1.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细口瓶里;经常用倾倒法取用;取用少量液体时可以用滴管;取用定量液体时需要用量筒量取。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8.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金属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武汉四初余丹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铁的冶炼原理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思考的积极性。 2、通过对铁的冶炼原理及反应物性质的分析,设计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装置、正确完成实验步骤,增强学生的积极思维与探究欲。 二、教学重难点: 从铁矿石炼铁的原理、实验室炼铁装置的设计和操作 三、教具(媒体): 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以“生活常见的铁门、铝合金窗、铁锅是如何从自然界得来的?”导入新课。 2、新课教学: 第一环节:通过观察常见金属矿石,引导学生思考其存在形式不同原因。 少数金属如金、银以单质形式存在,大多数金属以化合物形式存在地壳与海洋中,联系金属单质的性质来分析相关的原因。完成学案上相关内容。 第二环节:炼铁原理: 【提问】如何将铁矿石(主要是Fe 2O 3 、Fe 3 O 4 )转化成铁Fe?——失氧 继续问:如何失氧? 【预测学生反应】 (1)加热分解(类似氧化汞的分解)——应对:需要高温,高温时生成的铁与氧气会相安无事吗?会反应生成氧化铁,要想成功得无氧环境,难! (2)还原剂夺得氧 继续问:哪些还原剂?——氢气、碳、一氧化碳 【提问】氢气、碳、一氧化碳都可以还原氧化铁得到单质铁,选哪种最好?为什么? 【预测学生反应】 (1)碳,煤炭的产量丰富——应对:原煤不会直接用,一般用煤的产品焦炭,想想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实验速率怎么样?反应太慢且引导思考影响反应速率慢的原因——固体间接触面积小。 (2)氢气,生成物是水没有任何污染——应对:想想氢气作为最清洁的燃料为

什么没有推广普及使用呢?引导学生得从经济效益考虑。 (3)一氧化碳有毒——应对:一氧化碳对谁有毒?对铁矿石有毒?思考反应是在哪里进行? (4)如果一氧化碳没反应完还是有毒——应对:没反应完有那就让它反应完,实在有那么一点点,你说该怎么办?为尾气处理铺垫。 小结:从经济效益和反应速率考虑选择还原剂——一氧化碳。 教学方法:分析比较法 第三环节:了解工业炼铁 通过观察《炼铁高炉示意图》了解工业炼铁的设备、原料、原理,完成学案上相关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化学是指导社会生活与生产的,激起化学学习热情。 第四环节:根据反应原理如何设计实验装置。 【提问】实验室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装置该怎么设计? 【预测学生反应】如果学生对前面的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掌握的比较好,可能装置图就直接出来了,此时用“你知道装置图是如何来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装置图。 【提问】一般实验的发生装置根据什么来确定? 【预测学生反应】 (1)如果有疑惑,想不起来——应对:提示思考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石灰石与稀盐酸制二氧化碳的装置图 (2)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提问】一氧化碳、氧化铁什么状态?反应条件高温如何提供? 【预测学生反应】气体和固体,加灯罩的酒精灯——补充:酒精喷灯可以提供高温 【提问】固体加热装置见过,气固加热反应装置前面没见过,怎么办呢? 【预测学生反应】 (1)试管底放氧化铁,试管里装满一氧化碳,混合加热反应——应对:气体的量如果太少了呢?一般气体分子间隔大,一试管气体的质量实在有点少,氧化铁反应不完。 换个大的容器,少点氧化铁——换个大试管?(如果其他仪器就否定掉,固体加热用试管)一般我们的药品用量与仪器是相匹配的。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试管中空气排尽装满一氧化碳的?(排水法否定,思考如何加热?如何装药品?)(2)加个导管通一氧化碳气体——应对:导管伸到哪里呢?试管口还是试管

2-1空气的成分(整理)

2-1空气的成分(整理) 科粤版初三化学上册Ppt 2.1空气的成分 科粤版初三化学上册Ppt 1、你能“捕捉”到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并证明空气的存在吗? 2、空气里究竟有什么物质? 3、你能设计一个实验去测定空气的成分吗?实验的根据是什么? 科粤版初三化学上册Ppt 想一想 1:空气无色无味,不易觉察,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答:1)空集气瓶在盛满水的水槽中向下压――集气瓶内的水无法上升到顶部。 2)空集气瓶在盛满水的水槽中侧立――有气泡冒出。 3)扁的密实袋开袋后抖动,然后封好――双手挤压,有压力 4)扇子朝脸扇、树叶在动―――有风 5)给车胎打气―――涨起来 科粤版初三化学上册Ppt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P30 瓶内压强变小,水倒吸氧气真空水 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 1、实验原理:(记笔记)红磷在封闭的容器内充分燃烧,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容器内压强减小,水面上升约 1/5,从而确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科粤版初三化学上册Ppt 2、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P30点燃 2、实验原理:(即反应文字表达式) 磷 + 氧气 五氧化二磷 P O2 P2O5

3、实验现象:1、产生大量白烟; 2、生成白色固体物质; 3、放热; 4、等到燃烧停止,冷却后,瓶内水面上升了约1/5体积 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实验结论: 科粤版初三化学上册Ppt 【议一议】能否用木炭、硫、镁代替红磷做实验? 不能,因为木炭、硫燃烧生成了气体,会 弥补反应所消耗的氧气的体积,压强无明显变化。镁不仅与氧气发生反应还可与空气中的氮气和二氧化碳反应。 科粤版初三化学上册Ppt 1.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瓶内剩余气体具有怎样的性质?答: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不能溶于水 2、红磷燃烧后生成的“大量白烟”可以说“大量白雾”吗?答:不能,烟是固体微粒;雾是小液滴。 科粤版初三化学上册Ppt 5.在实验中如果进入水的体积小于集气瓶总体积的1/5,会有什么原因呢?答:(1)未冷却至室温便打开止水夹;(2)装置漏气; (3)红磷的量不足;( 4 )有部分水留在导管中未进入集气瓶 ( 2 )装置漏气; (5)燃烧一定程度时,瓶内氧气含量小, (5)燃烧一定程度时,瓶内氧气含量小,红磷不能继续燃烧。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6)点燃红磷后燃烧匙未立即伸入集气瓶中 科粤版初三化学上册Ppt 6、实验成功的关键:(1)装置不能漏气; (2)集气瓶中加少量水(防止高温熔融物使瓶底炸裂) (3)红磷应过量 (4)点燃红磷后要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5)待红磷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科粤版初三化学上册Ppt 拉瓦锡(法国化学家,1743―1794) 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用过的装置

初中化学_质量守恒定律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专题复习 【课程标准】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2.能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3.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有关问题并形成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教学重难点】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质量守恒的微观实质 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过程】

2.确定物质的化学式 3. 微观示意图分析 【归纳】一般思路:比较反应前后的结构图 →划去相同的微观图→书写化学方程式→解决相关问题 4.表格数据分析 【归纳】一般思路:求未知量→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 写出表达式→判断反应类型 环节六:知识小结 独立完成并回答 解题依据,尝试 总结解决相关问 题的一般思路。 通过相关练习,形 成解决问题的一般 思路 板书: 《质量守恒定律》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一节复习课,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初三学生对化学的学习还是处 于启蒙阶段,这就需要老师有意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知识的形成和应 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知识水平上来看,学生已经知道了许多化学反应,能从微粒的角度分析 一些化学反应的实质,但从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观念有待建立,而且描述 化学反应的方法也有待进一步掌握。 从能力水平上来看,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小组合作比较默契,独立思考问 题的能力较强,而且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表达能力较强。但还是有个别学生 有待提高,希望那些学生能够相信自己,能够多去付出一些努力,定会有所提 高。 《质量守恒定律》效果分析 本节复习课,我以柯南的小视频引入,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不会让学生

感觉到复习课枯燥无味。而且,把中考中涉及到的考点放到了PPT上,引起了学生的重视,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这节课,我根据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巩固并知新。学生的热情比较高涨,回答问题也很积极。 在回顾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时,我从宏观水的通电分解实验入手,逐步分析,又借助微观视频,一步步过渡到微观实质,这样能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也有利于学生对质量守恒的理解。 在化学方程式的复习上,我并没有刻意去强调,而是借助微观过程图来复习方程式的书写以及定性和定量的描述,同时把描述化学反应的三种方法体现出来,这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知识应用方面,我精选习题,注意总结方法思路,既能让后进生巩固基础,又能让优等生和中等生拔高,总体效果较好。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不仅让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习化学指明了方向。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复习内容是化学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物质的化学变化”中的第三个二级主题“质量守恒定律”。课程标准对本单元要求有四个方面: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3.能根据化学反应的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以上几点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点。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明确了化学反应的特征、物质构成的奥秘,从此单元起,学生对化学的学习会从“生成什么物质(质的角度)”向“生成多少物质(量的角度)”方面展开,即让学生明确由质变过渡到量变。学好本单元的内容对学生今后学习化学至关重要,是以后学习化学必要的知识基础。 作为一节复习课,既要达到有效梳理知识的目的,又要提高学生对化学理论知识的认识,并结合中考考查的内容使学生学会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相关问题等。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课题2溶解度(第一课时)(20200606120802)

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

1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2Cirnl .护一甲出I *■ *.用剧1 继续实验:用陌生物质,引发探究(硝酸钾)代替 氯化钠再进行上述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20ml 水 5克硝酸钠 5克硝酸钠 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什 么?(分析) 这个实验事实说明了什么? 讲解: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 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 溶液叫做饱和溶液,反之则是不饱和溶液。 在这个实验中你还能得岀什么结论?(从改变 温度、改变溶剂的量引起溶解情况发生的改变上来 分析。) (小结) “饱和”与“不饱和”是相对而言的,在一定条 件下他们是可以互相转变的。 只有在指明“一定量溶剂里”和“在一定温度下”, “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利和幣液話册STM細 那我们应该如何判断一种溶液是否饱和呢? 补充:另外,必须明确是哪种溶质的饱和或 不饱和溶液。比如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食盐的 溶液,可能还能继续溶解蔗糖,此时的溶液对于食 盐来说是饱和溶液,但是对于蔗糖来说是不饱和溶 液。 讲述:以上我们讨论岀的转化关系与条件是 大多数物质存在的普遍规律,但不可否认特殊性的 存在。例:Ca(OH)2的水溶液,降温时可由饱和转 化为不饱和。因 此上述转化规律只适用于大多数物质。 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 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 现象 结论 观察交流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后的 现象并填表 操作现象 加入5g硝 酸钾搅拌 冉加5g硝酸 钾搅拌 加热 再加5g 硝 酸钾搅拌 冷却 归纳总结两次实验得岀的结论: 物质无法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无限制的溶 解。但是若改变条件,可以使物质继续 溶解。 结合实验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 溶液的概念。 认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发言、形成 共识。 回忆刚做的实验,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 和溶液互相转换的方法。 小组讨论、 交流发言、 形成共识。 议论纷纷 观看、思考海水晒盐的原理 10 分 钟 20 分 钟

化学必修二教学课件课件(共5篇)

化学必修二教学课件课件(共5篇) 第1篇:中学化学教学的课件以下就是小编整理的中学化学教学的课件,一起来看看吧!一、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b初步理解物理变更、化学变更的概念及实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更和化学变更。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着重、难点、疑点 着重:物理变更、化学变更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一次变更是物理变更还是化学变更。 疑点:物质变更和物质性质的区别。 解决措施:(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更和化学变更的概念及实质区别。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和物质的变更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廓清石灰水,水。 四、学法引导 1.学会概念分辨,注意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 如,化学变更和物理变更就可以从概念、特征、随同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别;从变更发生过程中两者的相互关系寻找它们的联系。 2.学会观察化学实验。 首先要观察变更前物质的颜色、状态;再注意观察变更中的现象,如变色、发光、放热、放出气体、发出声音……等;反应停止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学会观察实验,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变更的原因,推测变更的原理,总结变更的规律。 五、课时部署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北京西城电教馆,17分钟),也可利用幻灯片引入新课,或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如:化学史、元素的发现史、化学家的小故事、趣味化学、化学和生活等,由学生的发言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学生讨论] 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构成物体的资料叫做物质。廓清两次概念:物质和物体。如铁这种物质能制成铁钉、铁锤等物体。

初三化学课件ppt

初三化学课件ppt 初三化学课件ppt 初三化学金属材料课件: 课件制作方式: 广泛方式 现在应用最广泛的多媒体课件形式是PPT(用officePowerPoint 制作的幻灯片),由于它编辑、播放,各种操作简单易学,但是严格来讲并不是为制作课件而开发。PPT虽然学会容易,但学精难。目前的PowerPoint已经到了2013版本,但大部分学校教室以及教师的笔记本电脑上的Office还停留在2003版,教师做课件“将就能用就行”的思想,加之不愿去了解熟悉从2007版就革新使用的Ribbon界面,所以对PowerPoint能做什么的判断还停留在2003版上(在我编辑本段之前,这里还写着“不能对图片做透明处理”,其实是可以的,只是需要一点小技巧。编辑词条的人尚且了解如此,普通人更是难以做到正确的判断)。或许对Word来说,日常的操作就是文字输入,2003和2013差别不大,但对于PowerPoint来说,两个版本区别可谓是天壤之别。这种区别不单是多一些少一些功能那么简单,2013版制作方式过程的革新,人性化的设置,说它和2003版是两个软件都毫不为过。关键是要去学习去运用,去追求更好的`效果,而不是停留在放一段文字几张图片加几个动画就以为自己会做PPT了的地步上。 其他方式 其他应用较广的还有Flash和Authorware以及几何画板(数学老师常用)等等,它们更加强大的功能,尤其是在动画方面更为精彩的表现能力十分吸引。只是对制作者的技术要求较高,需要多花一点

时间学习和练习,另外从网上找到的这一类资源虽然广泛,但是因 为不能随心所欲地进行二次编辑,因此有一点点制约性。不过其丰 富表现力仍然使它们应用广泛,只要刻苦钻研,就能利用多种手段,制作出精良的课件。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三化学第三单元 课题3元素 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教材课题《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年5月第1版第三单元课题3 元素 课型课时 授课班级 教材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中包括:元素及相关内容(第一课时)、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三部分内容。本课安排在《分子、原子》、《原子的结构》之后进行教学,本课内容地位很重要,是联系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桥梁,有助于将物质的微观结构与宏观组成的认识统一起来。 从学科的角度来看本课是元素观建构的入门课,为高中必修和选修中具体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元素周期律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学习做准备。 学生分析 学生已有知识:1.学习了空气、氧气的性质;2.认识了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3.了解原子内部的结构及各微粒数的关系;4.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构成;5.接触了一些物质的化学符号如:C、S、P、Fe、Pb、O 2 、 N 2、CO 2 、H 2 O、SO 2 、P 2 O 5 、Fe 3 O 4 。 学生初步具备了学习化学概念的能力,但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还较弱。 而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是学习中的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元素概念的形成,知道元素在地壳等的分布; 2.形成“化学反应前后原子不变、元素不变”的观念; 3.认识元素、物质与分子、原子、离子的关系,认识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的密切关系,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能力目标: 通过元素概念的建构和相关讨论及大量数据、图、表、磁贴模拟运用逐步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的能力,提高信息加工和模型认知能力,了解用对比的方法去研究问题。 情感目标: 1.逐步形成“世界物质性和物质粒子性”的观念,认识物质的基本成分是元素;形成用宏观、微观、宏微结合的角度去研究物质的理念。 2.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让学生接触一些化学发展史。 重点难点 重点:1.元素的概念形成;2.元素、物质、分子、原子、离子的关系; 难点:元素概念涵义的理解 教学方法 问题驱动、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 技术设备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第十章 第二节: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第十章第二节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课题2的内容。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而且中和反应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教材没有简单将它作为酸或碱的性质,而是专门编成一个课题来说明。教材首先开门见山,由课题提出“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通过作出假设,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中和反应这一结论。为了说明中和反应的产物,简单介绍了盐的概念。然后教材又从酸碱性的角度说明了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并引出溶液的酸碱度——pH及其应用(第二课时)。 学情分析:通过本单元课题1的学习,学生对酸和碱的性质和用途有了初步的认识,课题2提出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的问题,顺应了学生深入学习的需要,会激发他们继续探究的欲望。鉴于学生习惯于根据现象判断反应的发生,而某些酸碱溶液混合后因为没有明显的现象发生,学生对中和反应能否发生可能会抱有疑惑,这也正是探究活动的切入点。同时学生在本单元课题1的学习中已经知道酸碱在水溶液中能解离成自由移动的离子,这为学生从离子的角度认识酸碱之间的反应准备条件,利用教材图10-13学生能从微粒角度进行分析中和反应的实质,加深对中和反应的认识和理解。教材的这种处理方法,学生接受起来十分自然,无论是宏观事实,还是微观理论都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设计思想:本节课以问题情境为教学主线,以科学探究作为教学的突破口,以实验探究为学习方式,力求改传统的“以知识的传授为本”的教学方式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方式。 (一)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一:酸和碱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应吗? 问题二: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之间有没有发生反应呢? 问题三:如何才能确保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呢? 问题四:①实验中为什么要用酚酞试液?是否可以用石蕊试液? ②是否可以将氢氧化钠溶液往滴有酚酞的盐酸中滴加? ③实验中为什么要缓慢地滴加,且不断搅拌? 问题五:为什么氢氧化钠能与盐酸发生反应呢?该反应发生的微观实质是什么? 问题六:中和反应在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能解决什么问题?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4.1空气的成分课堂探究教案鲁教版

空气的成分 课堂探究 知识点一 认识空气的组成 1.干燥空气的组成 干燥空气的成分 氮气 氧气 氩气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 体积分数 78% 21% 0.934% 0.033% 0.002% 2.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实验原理 在加热情况下,铜能跟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黑色固体——氧化铜,反 应消耗尽密闭容器内的氧气而不产生新的气体,空气的体积减小,注射器移动的空间即为氧气所占的体积 反应表达式 铜+氧气――→加热 氧化铜 实验装置 实验操作 ①将一支具支试管注满水,塞上橡胶塞。然后打开橡胶塞,将水倒入量筒中,记录体积。 ②在另一支相同规格具支试管中装入铜粉,塞上橡胶塞。用小气球密封试管的支管口。移动注射器活塞,在注射器中留下一定体积的气体,记录体 积后插入橡胶塞中。根据酒精灯的高度,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③用酒精灯在铜粉部位加热,加热时不断推拉注射器。 ④停止加热后,待试管冷却至室温,将气球内的气体全部挤入注射器内。待注射器活塞稳定后,记录注射器中气体的体积 实验现象 铜粉变黑,注射器活塞向前移动,冷却稳定后,注射器内减少的气体体积约为注射器和具支试管内总气体体积的1/5 实验分析 铜粉在加热条件下与氧气反应,生成黑色氧化铜,冷却后,空气的体积减

少了,空气减少的体积就是氧气的体积 实验结论 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误差分析 测得氧气的体积 分数偏小的可能原因 1.铜粉量不足,氧气没有消耗尽 2.加热时没有缓慢推动注射器,氧气没有消耗尽 3.没有检查装置气密性,装置密封不好,外界空气进入注射器 4.加热时间太短,反应不充分,氧气没有完全消耗尽 5.没有冷却至室温就读数,注射器内气体处于膨胀状态,压强没有降到最低,剩余空气体积偏大 实验推论 密封的空气中的氧气已经耗尽,但仍剩余气体,说明空气是混合物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其他实验装置 (1)实验原理:药品与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充分反应,消耗尽氧气,没有生成其他气体,密闭容器内气体减少,减少的体积就是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2)常见装置:如图。 (3)常见药品:红磷、白磷、铜丝。 (4)药品的选用原则:

苏教版初三化学知识点(全)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 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 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