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明挖区间测量方案

合集下载

泰沿明挖区间检测方案

泰沿明挖区间检测方案

目录一、工程概况 (1)二、编制依据 (1)三、主要工程材料及数量 (2)四、试验检测方案 (3)五、岗位职责 (4)六、人员配备情况 (6)七、试验仪器的管理 (6)八、配合比管理及控制 (7)九、工程物料的检测、检验工作 (9)十、主要材料检测频率和项目 (11)十一、混凝土使用管理 (16)十二、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18)十三、现场钢筋质量控制: (19)十四、同条件混凝土试件养护 (20)十五、混凝土预制构件的检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十六、建筑工程实体的检测 . (20)十七、附件 (22)工程试验检测方案一、工程概况泰冯路站-沿江镇站地下区间位于南京市浦口区,区间隧道起于泰冯路与规划中心路交叉口沿泰冯路东侧布置的泰冯路站北端,下穿泰冯路、牛十八村、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四研究所第七分厂、苏果超市、南京市桥北乳品实业有限公司,侧穿天华硅谷庄园、军事管理区、金陵公寓、天华绿谷庄园后进入江北大道,沿江北大道规划12.5m 中分带走设,于K3+477m处与高架区间分界。

区间隧道设计起点里程K1+628.531m、设计终点里程K3+477m,区间隧道双线全长1852.008m。

其中K1+628.531-K3+230m 段为暗埋区间隧道、K2+230-K3+410m 段为明挖敞口段隧道、K3+410-K3+477m 段为U 型槽路基段。

区间隧道于K1+980m 处设置一座排水泵站兼联络通道、于K2+580m处设置一座联络通道、于K2+953.400m 处沿江北大道东侧慢车道和人行道范围内设置一座明挖盾构井。

二、编制依据《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50344—2004)《混凝土结构试验方法标准》(GB50152—92)《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2003)《砌体工程检测技术标准》(GB/T50315—2000)《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 (JGJ106—2003)《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07—2010)《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03)《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 (GB50107-2010)《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预铺/湿铺防水卷材》(GB/T23457-2009)《聚氨酯防水涂料》(GB/T 19250-2003)《建设用砂》(GB/T14684-2011)《建设用卵石、碎石》(GB/T14685-2011)《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1596-2005)《用于水泥和砼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T18046-2008)《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JG/T223-2007)《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GB1499.2-2007)《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光圆钢筋》(GB1499.1-2008)《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南京地铁工程质量检测项目和频率规定》《南京地铁建设工程检测管理办法》三、主要工程材料及数量明挖区间(K2+947~K3+475.796)1)混凝土:a. 钻孔桩采用C35 水下混凝土、冠梁及混凝土支撑采用C35 混凝土b. 垫层:C20 素混凝土c. 主体结构:起点~暗埋段最后一道诱导缝(左K2+947.543~左K3+200.063,右K2+941.2~右K3+191)结构顶底板、侧墙混凝土:C35、P8防水混凝土,中隔墙C35混凝土。

明挖段检测方案修改版3.19

明挖段检测方案修改版3.19
可疑点,应进行分析。 3.2.6 检测配合准备工作
(1)工程概况表; (2)受检地下连续墙墙的编号及施工记录资料; (3)工程地质资料; (4)受检地下连续墙的平面布置图(标明检测地下连续墙编号及位置); (5)现场受检墙 10m 范围内提供一条 220v 用电接口,并保证在检测过程中 不断电。 3.2.7 检测报告的主要内容 (1)工程概况: ①概述(含工程名称、工程地点、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及设计要 求、施工单位等); ②工程地质条件简况; ③地连墙施工简况(含槽段号、施工日期等)。 (2)现场检测: ①检测目的; ②检测依据及原则; ③检测方法; ④检测设备(含工作简图); ⑤检测日期; ⑥检测数量; ⑦检测槽段布置(即槽段平面布置图); ⑧检测环境条件等。
3.2.4 检测方法 (1)利用声波的透射原理对地下连续墙墙身混凝土介质状况进行检测。 (2)选择合适的仪器参数,在同批墙的检测过程中不得随意改变仪器参数。 (3)测量整个检测系统的声时初读数。 (4)将接收和发射换能器分别置于两个声测孔的底部,从底部开始向上提升
逐点检测,每测完一个剖面的数据,应及时存盘。 (5)两个换能器必须以同一高度或相差一定高程等距离同步移动,每个测点
2、编制依据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 《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 《广州市轨道交通十四号线及知识城支线工程太和~竹料区间结构施工 图(出洞口明挖段围护结构变更图) 2016 年 1 月》 穗建质[2010]1489 号文件
一般来说,水下混凝土达到 28d 强度的 70%大约需要 15 天左右的时间,综合考 虑各方面的因素,宜在混凝土超过 21 天后才开始检测。

明挖地铁施工测量方案

明挖地铁施工测量方案

1 /33新建梅州至潮汕铁路站前工程MSSG-4标段一分部第一架子队施工测量方案编写人: 审核人: 批准人: 日 期: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梅汕客专(MSSG —4)标工程指挥部二零一七年五目录一、工程概况 (2)1.1.工程概况 (2)1.2.施工测量内容 (2)二、施工测量技术规范 (3)三、施工测量精度技术指标 (4)3.1.CPI、CPII、施工控制网的复测方法和精度 (4)3.2.高程控制网的复测方法和精度 (5)3.3.施工测量精度 (6)四、测量组织机构 (8)4.1.执行分级测量复核制度 (8)4.2.测量仪器设备 (9)五、施工测量 (10)5.1.施工测量作业流程 (10)5.2.施工测量放样准备 (10)5.3.施工测量放样 (11)5.4.施工测量复核和资料移交 (11)5.5.施工测量作业方法 (12)5.6.路基施工工程测量 (14)5.7.桥涵施工工程测量 (17)5.8.隧道施工工程测量 (23)5.9隧道监控量测 (31)六、安全保障措施 (31)一、工程概况1.1.工程概况新建梅州至潮汕铁路工程MSSG-4标一分部第一架子队区段起讫里程为DK107+786.88~DK114+776.16,施工线路线全长6.99km。

主要施工项目有DK107+786.88~DK107+876区间路基;DK107+876~DK108+551.46浮岗村特大桥;DK108+551.46~DK114+25明、暗挖(DK108+958~DK109+398和DK110+855~DK111+230为暗挖,其余均为明挖);DK114+250~DK114+776.16区间路基。

施工线路图1.2.施工测量内容1)对建设单位交桩控制点CPI点和CPII点平面坐标和高程进行复测;2)在CPI点和CPII点基础上进行加密点测量;3)施工拆迁征地边线测量放样、红线内路基地形测量及断面测量;4)路基边线放样、路肩放样,路基施工过程中的测量放样及测;5)涵洞和中小桥施工测量放样和复核;6)桥梁桥墩及基础(承台和桩位)、桥台帽(支座垫石)、中线等的施工测量放样和复核;7)隧道的联系测量,包括进洞定向测量、高程传递测量;8)隧道洞内施工放样:洞内开挖断面、钢支撑定位、衬砌断面;9)隧道贯通测量;10)隧道监控量测;11)其他运营生产设备及建筑物施工过程测量放样测量复核;12)其他大临工程和过渡性工程等施工测量放样任务;13)竣工测量的全部任务。

【隧道方案】某地铁站区间明挖段隧道基坑工程监测方案

【隧道方案】某地铁站区间明挖段隧道基坑工程监测方案

XX站~XX站区间明挖段隧道基坑施工监测方案XX有限公司20XX.XX目录§1前言 (3)1.1工程概况 (3)1.2场地地质条件 (3)§2监测目的 (5)§3监测方案编制依据 (6)§4监测方案编制原则 (6)4.1系统性原则 (6)4.2可靠性原则 (6)4.3与设计、施工相结合原则 (7)§5 监测内容 (7)5.1周边环境变形监测 (7)5.2围护体系变形监测 (7)§6监测点的布设 (7)6.1周边环境监测 (7)6.2基坑围护体监测 (8)6.3地下水位监测 (9)§7监测点埋设及监测方法 (9)7.1岩体爆破地面质点振动速度 (9)7.2管线监测点 (10)7.3围护顶垂直及水平位移监测 (10)7.4桩身侧向变形监测点 (10)7.5地下水位监测点 (11)§8监测主要仪器 (11)8.1水平位移 (11)8.2垂直位移 (12)8.3桩身侧向变形 (12)8.4水位监测 (12)8.5地面质点振动速度 (12)§9监测频率 (12)§10资料整理与成果提交 (13)§11建筑物变形控制标准 (13)§12技术保障措施 (15)§13项目管理及人员配备 (16)§14其它 (17)§15基坑监测报价 (18)§1前言1.1工程概况1.1.1 线路方案及周边环境本区间线路出高崎站后,主要沿海堤路地下敷设,向西北方向行进,至里程右DK15+027.682地下隧道出地面,转为路基段。

YDK14+628.776~YDK15+027.682段为明挖法隧道结构,明挖区间起点处设置盾构井,盾构井~高崎站采用盾构施工,终点连接路基段。

本明挖区段位于福厦高铁东侧,临近铁路北站货场,明挖区间场地范围分布有高崎人行天桥、3座5层砼结构房屋、一座3层砖混结构及部分棚户。

地铁工程明挖区间测量方案

地铁工程明挖区间测量方案

地铁工程明挖区间测量方案一、前言地铁工程明挖区间测量是地铁施工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

在地铁建设过程中,测量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地铁线路的设计、施工、验收等各个环节。

明挖区间测量是指在地铁明挖区间展开的一种测量活动,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明挖区间施工的顺利进行,确保工程质量,保障施工安全。

因此,合理、科学的明挖区间测量方案对于地铁工程的顺利施工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明挖区间测量工作的基本要求、测量方法、设备选用及质量控制等多个方面来探讨明挖区间测量方案的制定,以期为地铁工程明挖区间测量工作提供参考。

二、测量工作的基本要求1. 安全第一:测量工作需要遵守相关的安全规范,确保测量操作人员的安全,保证施工现场的安全。

2. 精准可靠:明挖区间测量工作需要保证测量数据的精准性和可靠性,确保工程设计的准确性。

3. 高效快速:明挖区间施工周期短,测量工作需要高效快速,以满足施工进度的要求。

4. 合理经济:测量工作需要控制成本,提高测量工作的经济效益。

三、测量方法1. 传统测量方法:传统的测量方法包括全站仪测量、水准测量、传统平面测量等。

这些方法在明挖区间测量中使用广泛,具有成熟的技术和工艺,可以满足大部分的明挖区间测量需求。

2. 激光测量方法:随着科技的发展,激光测量技术在地铁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激光测量方法具有测量速度快、精度高、操作便捷等优点,很适合用于大型明挖区间测量。

3. GPS测量方法:在一些复杂的地质条件下,可以利用GPS测量技术进行明挖区间测量,例如在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山区地铁明挖区间测量工作中,GPS测量技术具有独特的优势。

四、设备选用1. 全站仪:全站仪是测量工作中最常用的设备之一,它不仅可以满足明挖区间的水准、垂直、水平等测量要求,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远程测量,提高工作效率。

2. GPS设备:对于需要进行大范围测量的明挖区间,GPS设备是必不可少的。

它具有卫星定位、测量速度快、操作简便等优点,非常适合在大范围、复杂地形的测量工作中使用。

明挖法地铁车站施工测量控制方法与措施

明挖法地铁车站施工测量控制方法与措施

明挖法地铁车站施工测量控制方法与措施以明挖法地铁车站施工测量控制方法与措施为标题地铁建设是现代城市化进程中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之一,而地铁车站的施工测量控制是地铁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介绍以明挖法为基础的地铁车站施工测量控制方法与措施。

一、施工测量控制方法1. 坐标控制方法在地铁车站施工过程中,首先需要确定车站的坐标位置。

通过使用全站仪或GPS等测量设备,测量车站平面坐标和高程,确定车站的位置和高程标准。

2. 指导线控制方法在地铁车站的施工过程中,需要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标高控制,以保证车站的平整度和水平度。

通过在车站周围设置指导线,利用测量设备进行测量,确定车站的标高控制。

3. 横断面控制方法在地铁车站的施工过程中,需要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横断面控制,以保证车站的截面形状和尺寸。

通过在车站的不同位置进行横断面测量,确定车站的横断面控制。

二、施工测量控制措施1. 加强测量设备管理地铁车站施工测量需要使用各种测量设备,包括全站仪、GPS等。

为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加强对测量设备的管理,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2. 建立测量控制档案地铁车站施工测量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记录和分析,为了方便后续的施工和维护,需要建立完善的测量控制档案,记录车站的测量数据和控制信息,以备后用。

3. 强化施工质量监控地铁车站施工测量是确保车站质量的重要环节,需要加强对施工质量的监控。

通过定期进行施工测量和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施工质量问题,确保车站的施工质量。

4. 建立施工测量控制组织地铁车站施工测量需要多个部门和人员的协作,为了确保施工测量的顺利进行,需要建立施工测量控制组织,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和任务,提高工作效率。

5. 严格执行施工测量规范地铁车站施工测量需要按照相关的规范和标准进行,为确保施工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严格执行施工测量规范,遵循测量原则和方法,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6. 加强施工测量培训地铁车站施工测量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操作和管理,为提高施工测量的水平和质量,需要加强对施工测量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地铁车站区间测量方案

地铁车站区间测量方案

目录目录 (1)第一章工程概况 (3)1.1 工程概况 (3)1.2 地质水文 (4)第二章测量作业任务和内容 (6)第三章控制测量和施工测量作业依据 (6)第四章施工测量技术方案 (7)4.1测量控制网的复测 (8)4.2施工加密控制网的测量 (9)4.2.1加密点的布设 (9)4.2.2施工平面控制网加密测量 (10)4.2.3施工高程控制网加密测量 (11)4.2.4控制点的保护和恢复 (12)4.3联系测量 (12)4.3.1导线直接传递测量 (13)4.3.2联系三角形 (13)4.3.3 投点定向测量 (14)4.3.4趋近水准测量 (15)第五章施工测量作业流程 (15)5.1图纸复核 (15)5.2地下平面测量 (16)5.3地下高程测量 (17)5.4施工放样测量 (17)5.5初支断面检测 (18)第六章隧道竣工测量 (19)6.1贯通测量 (19)6.4竣工测量 (21)6.4.1地下导线测量 (22)6.4.2线路中线测量 (22)6.4.3高程测量 (22)6.4.4断面测量 (22)第七章施工人员组织 (23)7.1施工测量组织 (23)第八章使用仪器设备 (24)第九章测量精度质量保证措施 (25)9.1施工放样的精度保证 (25)9.1.1原始资料复核 (25)9.1.2建立测量复核制度 (25)9.1.3仪器维护 (25)9.1.4测量现场维护 (26)第一章工程概况1.1 工程概况A.吉祥村车站吉祥村车站成东西向布置。

车站为地下两层岛式车站(车站周边及车站上部有物业开发),车站设计起止里程为YDK20+109.367~YDK20+350.767,车站长241.4m,标准宽22.70m,主体结构为双层双柱三跨箱型结构。

车站东西端接暗挖区间。

车站总建筑面积13650m2。

车站共设5个出入口(Ⅳ出入口分为a、b两个出入口, Ⅰ、Ⅱ号出入口为预留出入口)、2组风亭、1个消防紧急疏散通道。

地铁明挖基坑监测方案

地铁明挖基坑监测方案

地铁明挖区间基坑监测方案(含附属配套工程K5+548.902~K6+956.257)*****勘察有限公司二〇一八年十二月工程编号:方案编号:音乐学院~中村站明挖区间基坑监测方案编写:审核:审定:上海**工程勘察有限公司2018年12月目录第一章工程项目概况.......................................................................................................... - 5 -1.1工程概况.................................................................................................................. - 5 -1.2 周边环境...................................................................................................................... - 7 -1.3 地下管线...................................................................................................................... - 9 -1.4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 10 -1.4.1 工程地质.......................................................................................................... - 10 -1.4.2 水文地质.......................................................................................................... - 21 -第二章监测方案总体概述...................................................................................................... - 24 -2.1方案编写依据............................................................................................................. - 24 -2.2监测的目的及流程..................................................................................................... - 25 -2.3监测原则..................................................................................................................... - 26 -2.3.1系统性原则....................................................................................................... - 26 -2.3.2可靠性原则....................................................................................................... - 26 -2.3.3与设计相结合原则........................................................................................... - 27 -2.3.4突出重点、兼顾全局的原则........................................................................... - 27 -2.3.5与施工相结合原则........................................................................................... - 27 -2.4监测范围及监测等级.................................................................................................. - 27 -2.5风险源及应对措施...................................................................................................... - 30 -2.6监测内容...................................................................................................................... - 35 -2.7周边环境监测点统计表.............................................................................................. - 35 -2.8音中明挖区段基坑监测工作量统计表...................................................................... - 36 -第三章控制点布设方案.......................................................................................................... - 37 -3.1监测控制网的布设...................................................................................................... - 37 -3.2控制测量...................................................................................................................... - 40 -3.2.1 仪器设备选用.................................................................................................. - 40 -3.2.2 控制测量精度要求.......................................................................................... - 41 -第四章围护结构和支撑体系监测方案.................................................................................. - 42 -4.1桩顶的水平位移、竖向位移监测.............................................................................. - 42 -4.2围护结构水平位移监测.............................................................................................. - 45 -4.3 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 48 -4.4 支撑轴力监测............................................................................................................. - 49 -4.5 基坑外地下水位监测................................................................................................. - 52 -4.6立柱、盖板竖向位移监测......................................................................................... - 54 -4.7锚索拉力监测............................................................................................................. - 54 -第五章地表、周边环境监测方案.......................................................................................... - 55 -5.1 地表沉降监测............................................................................................................. - 55 -5.2 地下管线沉降监测..................................................................................................... - 55 -5.3 建(构)筑物竖向位移监测..................................................................................... - 56 -5.4 建(构)筑物倾斜监测............................................................................................. - 57 -5.5建筑物裂缝监测.......................................................................................................... - 59 -第六章现场巡视观察.............................................................................................................. - 64 -6.1 现场安全巡视的目的................................................................................................. - 64 -6.2 现场安全巡视对象及方法......................................................................................... - 64 -6.3明挖基坑现场安全巡视的内容如下: ......................................................................... - 65 -6.4现场安全巡视的资料整理.......................................................................................... - 66 -第七章监测点标识及保护措施.............................................................................................. - 68 -7.1 监测点的标识............................................................................................................. - 68 -7.2 监测点的保护............................................................................................................. - 68 -7.2.1 地表、管线竖向位移点的保护...................................................................... - 69 -7.2.2 基坑监测点/孔的保护..................................................................................... - 69 -7.2.3 水位孔的保护.................................................................................................. - 70 -7.2.4 支撑轴力测点保护.......................................................................................... - 70 -7.2.5 与施工单位的配合.......................................................................................... - 70 -7.3 监测点的受损恢复..................................................................................................... - 71 -第八章施工组织、仪器设备、监测频率及报警值.............................................................. - 74 -8.1 项目组织结构............................................................................................................. - 74 -8.2岗位职责...................................................................................................................... - 75 -8.3 仪器设备..................................................................................................................... - 76 -8.4 监测频率..................................................................................................................... - 76 -8.5 监测报警值................................................................................................................. - 77 -8.6 巡查预警..................................................................................................................... - 80 -第九章监测信息反馈体系、报消警流程及应急预案.......................................................... - 82 -9.1 监测成果反馈............................................................................................................. - 82 -9.2 监测报警流程............................................................................................................. - 83 -9.2.1 报警等级.......................................................................................................... - 83 -9.2.2 报警信息发布.................................................................................................. - 83 -9.3 报警响应..................................................................................................................... - 83 -9.4 监测消警流程............................................................................................................. - 85 -9.5 应急预案..................................................................................................................... - 87 -9.5.1 成立应急组织机构.......................................................................................... - 87 -9.5.2 应急指挥组分工与职责明确.......................................................................... - 87 -9.5.3 成员的主要责任.............................................................................................. - 87 -9.5.4 仪器、人员调集措施...................................................................................... - 88 -9.5.5 资料保护措施.................................................................................................. - 88 -9.5.6 监测仪器配备.................................................................................................. - 88 -9.5.7 监测数据报警.................................................................................................. - 88 -9.6 恶劣气候条件下加强监测及信息反馈预案............................................................. - 89 -9.7异常情况下的加强监测及信息反馈预案.................................................................. - 89 -9.8 应急仪器设备管理..................................................................................................... - 90 -第十章全质量环境风险控制.................................................................................................. - 90 -10.1 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控制........................................................................................... - 90 -10.2 质量风险控制.......................................................................................................... - 98 -10.3 环境风险控制........................................................................................................ - 100 -第十一章附图........................................................................................................................ - 104 -第一章工程项目概况1.1工程概况杭州至富阳城际铁路工程土建施工SGHF-3标段为中铁四局与浙江交工集团联合体中标项目,本项目为音乐学院站~中村站明挖区间(含附属配套工程K5+548.902~K6+956.25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一、工程概况0二、编制依据0三、测量组织体系和仪器配备1四、AA南站枢纽工程施工测量3五、竣工测量11六、测量安全及管理13一、工程概况1、工程简述本区间采用明挖法施工,基坑总长226m,左线基坑宽6.2m,右线基坑宽5.9m,基坑开挖面去地下一层开发结构基础褥垫层底标高,开挖深度约6m~9m。

基坑采用排桩+内支撑的支护形式,基坑安全等级:二级。

二、编制依据1)AA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交桩资料;2)依据北京城建设计院有限公司出图资料;3)业主提供的设计施工图纸;4)《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5)《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7)《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8)《城市测量规范》CJJ8-2009;9)《地铁限界标准》CJJ96-2003;10)《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1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12)国家现行其他测量规范、强制性标准;三、测量组织体系和仪器配备为确保地铁建筑物空间位置及几何尺寸的准确性,将误差控制在规定范围之内,保证施工测量的精度。

本项目将派具有地下工程测量经验的专业测量工程师和经专业培训持测绘证的测量人员组成测量部。

建立内部二级复核制度。

C段明挖区间分包设测量组。

专业分包测量组由项目经理部测量组统一管理。

根据工程项目施工进度需要统一将测量人员逐次报审监理单位,并建立本标段测量人员和测量仪器配备台账实施动态监管。

本标段测量监控体系组织见下图:3.1测量监控部组成人员3.2测量监控部主要测量仪器设备四、AA 南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施工测量4.1 交接桩地面控制网点复测 4.1.1平面控制网复测依据交桩单位(AA 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移交的控制点点作为平面控制网。

共计5个点,即G1、G2、G3、G5、G6。

精密导线控制点采用附合线路进行导线复测,由起始边G1、G2附和至终止边G5、G6,每测站6个测回,所用仪器为中玮ZT80+全站仪。

数据成果采用严密平差软件计算,软件起算参数输入:平差方式为严密平差;测角中误差2.5″,测距方式为测距仪;测距中误差2mm+2mm/Km*D(km)。

复测执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 50308-2008精密导线测量技术要求。

导线控制测量是满足“先控制后碎步”的原则,进行AA 南站站-中心街站区间C 段明挖区间结构线路中心线控制,具体步骤满足精密导线控制测量主要技术要求见下表:精密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注:n为导线的角度个数,一般不超过12。

AA南站西广场控制点坐标起始于C2222,G23为1954AA独立坐标系、2000年大沽高程系。

施工流程如下:图--施工测量流程图4.1.2高程控制网复测依据交桩单位(AA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移交的水准控制点作高程控制网。

共计5个点,即G1、G2、、G3、G5、G6、。

二等高程控制网点采用闭合水准路线,即G1-G2-JM1-G3-G5-G6,观测方法为后前前后,所用仪器为天宝 DINI12电子精密水准仪。

数据成果采用严密平差软件计算,软件起算参数输入:观测方式为附和线路水准。

复测执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 50308-2008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

水准测量主要技术要求注:1 L为往返测段、附和或环线的路线长(以km计);2 采用数字水准仪测量的技术要求与同等级的光学水准仪测量技术要求相同。

平面控制网点共计6个点,即G1、G2、JM1、G3、G5、G6。

经现场观察,点位保存良好。

并采用中玮ZT80+全站仪对控制网以附和导线方法进行复测,复测结果满足《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精密导线网测量技术要求,检测结果如下:高程控制网点与平面控制同点,共计6个点,经现场观察点位保存良好。

并采用天宝DINI12精密水准仪对控制网以附和导线方法进行复测,复测结果满足《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水准网测量技术要求,检测结果详见高程控制复测成果表。

4.2控制网加密测量导线点、水准点测量复测工作完成后,根据工程项目的施工需要并结合本标段工程特点、城市道路交通、建筑物等实际情况制定平面和高程加密控制方案,现场选点、埋设点位并标识后组织施测。

加密导线点与精密导线点精度相同。

沿路线方向布设,与交桩精密导线点组成附和导线。

加密导线点时应符合下列要求:①相邻边的短边不宜小于长边的1/2,个别短边的边长不应小于100m;②导线点的位置应选在稳定的地方,并避开地下构筑物、地下管线等;③加密及转移到楼顶上的导线点宜选在靠近并能俯视线路、AA南站站-中心街站区间C段明挖区间、车辆段一侧稳固的地层上;④相邻导线点间以及导线点与其相连的卫星定位点之间的垂直角不应大于30°,视线离障碍物的距离不应小于1.5m,避免旁折光的影响;⑤在线路交叉及前、后期工程衔接的地方布设适量的共用导线点;⑥应充分利用现有的精密导线点。

导线点埋设示意图见下图地面精密导线点、水准点标识埋设导线测量前应对仪器进行常规检查与校正,同时记录检校结果。

4.3 AA南站站-中心街站区间C段明挖区间平面控制测量AA南站站-中心街站区间C段明挖区间平面控制由地面精密导线进行直接传递测量,执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精密导线技术要求的规定。

导线直接传递测量应独立测量两次,地下定向边方位角互差应小于12″,平均值中误差为±8″。

导线直接传递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①采用Ⅱ级全站仪进行观测,左右角各观测两测回,左右角平均值之和与360°较差应小于4″;边长往返平均值较差应小于4mm。

测角中误差为±2.5″,测距中误差为±3mm。

②垂直角应小于30°。

③仪器和前后视对点器安置三联脚架法。

④测回间应检查仪器和前、后视对点器的气泡的偏离情况,必须时重新整平。

导线边长必须对向观测。

结构底板上控制点投点及埋设本项目施工共划分是三部位进行施工,各部位控制点将布设在主体结构底板,每部位分三个施工段:第一流水段处左右线路各1个点;第二流水段处左右线路各1个点;第三流水段交接处和AA南站站-中心街站区间C段明挖区间左右线路各1个点;共计6个控制点并与地面精密导线和加密导线联测。

控制点在地板施工至流水段时,将镶嵌铜芯钢板预埋至底板钢筋,高于底板混凝土5mm,保证钢板的稳定性和明确位置。

见下图预埋钢板样式:图预埋钢板图水准控制测量高程传递测量包括地面趋近水准测量及地下趋近水准测量。

高程传递根据不同情况采用悬吊钢尺和水准测量的方法。

测定基坑附近水准点高程的地面趋近水准路线应附合在地面相邻精密水准点上。

地上和地下安置的两台水准仪应同时读数,读取塔尺上的相对高程。

传递高程时,每次独立观测三测回,每测回变动仪器高度,三测回测得地上、地下水准点的高差较差应小3mm。

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时按《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二等水准技术要求进行。

传递高程测量示意图:图高程传递示意图地面施工定线测量在加密精密导线和高程控制网完成后进行AA 南站站-中心街站区间C 段明挖区间建筑的中线位置,并为施工测量提供可靠的依据。

4.3平面及施工测量在基坑开挖前测定地面标高以提供方量计算依据,再依据控制点和设计提供的开挖边线数据,实地测放出开挖线。

按照设计提供的开挖坡顶线和坡底线进行放样。

放样采用极坐标方法,以AA 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提供的控制点G3、G5为依据进行。

开挖高程控制以G3点的高程为基准。

开挖过程中进行测量控制开挖。

控制基底允许偏差±10mm ,平整度20mm 。

基坑开挖至底部后,采用附和导线AA 南站站-中心街站区间C 段明挖区间结构外轮廓坐标点引测到基坑底部。

基坑底部平整允许误差为±10mm ,横向允许误差为±5mm 。

10 2高程传入基坑底部采用水准测量方法,其精度满足四等水准测量要求。

主体结构施工测量结构底板绑扎钢筋前,应依据结构轴线尺寸,在底板垫层上标出钢筋摆放位置,放线允许误差为±10mm。

底板混凝土立模的结构宽度与高度,预埋件和变形缝的位置放样后,必须在砼浇筑前进行检核测量。

结构边、中墙模板支立前,按设计要求,依据线路中心线放样边墙内侧和中墙两侧线,放样允许偏差为0~+5mm。

顶板模板安装过程中,将线路中线点和顶板宽度测设在模板上,并测量高程,其高程测量允许误差为0~ +10 mm之内,中线测量允许误差为±10mm,宽度测量允许误差在-10~+15mm之内。

框架成型过程中,板、墙分步放样均应注意复核线间距、建筑净空、限界确认准确无误后才可进行施工。

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后,要对设置在底板上的结构尺寸和高程控制点进行复测,结构轴线的测量方法和复测精度按照施工控制导线的标准要求,高程控制点按照地下高程测量的方法和精度标准要求进行复测。

五、竣工测量竣工测量采用的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图式等与原施工测量一致。

竣工测量时,对区间结构断面测量成果进行外业抽检测量,应以铺轨基标为依据,抽检比例不少于30%。

根据已有的测量资料进行实地检测;对符合要求的测量资料充分利用,对不符合要求的测量资料应重新测量。

测量方法和精度要求与施工测量相同,并按实测的资料编绘竣工测量成果。

抽检的横断面测点数量、位置、测量方法和精度,检测值与原测值较差不应大于25mm。

竣工测量成果资料应满足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竣工测量与验收要求。

竣工测量完成后应提交下列成果:①竣工测量成果表;②竣工图;③竣工测量报告。

测量成果上报与资料整理归档测量成果上报程序资料整理归档①控制网精密导线点、高程控制网点的复测、引测和加密利用测量严密平差软件计算数据。

②建筑物、构筑物以及线路定位测量放样采用测量专用编程软件计算所需数据。

③及时对外业工作已完成的施工部位进行内业资料整理,上报成果至相关部门。

④及时确保内外业施工测量资料的编制、收集和整理工作,保证资料的规范性、完整性、连续性,并为竣工资料的编制和组卷作好资料归档。

六、安全及质量管理施工测量的方法及精度要求应严格遵守《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

测量的内外业执行复核和检算制,控制网点平差及其他数据应由两组人员独立进行计算,并及时较核。

重要部位的放样宜采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路线检核测设,以确保正确。

测量工作应保证测量人员和仪器设备固定统一,优先采用具有闭合条件的方法,避免误差超限产生错误。

使用全站仪数字化测量时,应有误差监控手段,对各种误操作必须有查错功能和纠错能力。

测量外业原始记录完整,成果书应资料齐全、计算准确、工整清楚,必须有计算者、复核者签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