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共同感
怎样认识审美共通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影响美学原理第二版

怎样认识审美共通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影响美学原理第二版审美共通感是指人们对于美的感受和评价的一种共同的认知和共识。
在艺术中,审美共通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着艺术创作的方向和风格,也决定着观众对作品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本文将从审美共通感的定义与特点,以及其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影响进行探讨。
首先,审美共通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和评价的共同认知和共识。
它是人们个体间在审美上的一种共同认同和交流。
审美共通感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不同文化、不同时期的人们对于美的感受和评价可能存在差异,但总体上存在一些共通点和普遍规律,从而形成了审美共通感。
审美共通感在艺术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指导艺术创作。
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会考虑到观众的审美需要和欣赏习惯,力求使自己的作品符合大众审美共通感,以便更好地传达作品中的意境和情感。
二是影响艺术表达和表现形式。
审美共通感对于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的选择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不同的审美共通感会引导艺术家使用特定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来传达自己的创作意图。
三是决定观众对作品的接受程度。
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也会根据自己的审美共通感对作品进行评价和赏析,审美共通感的存在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作品中所传递的信息和感受。
审美共通感的存在和作用还对艺术的发展和创新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它可以促进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由于审美共通感的存在,艺术家们在创作时会通过吸取前人的经验和借鉴传统审美格局来保持自己作品与观众的沟通和共鸣,从而使得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延续和发展。
另一方面,审美共通感也会对艺术的创新产生阻碍。
一些创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方式可能会被观众认为违背了审美共通感,导致观众对该作品的接受程度较低。
因此,艺术家在创新时需要权衡观众的审美共通感和自己的艺术追求,以寻求一个平衡点。
综上所述,审美共通感在艺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它不仅指导艺术创作方向和表达方式,也决定着观众对作品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艺术与审美体验

艺术与审美体验艺术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它通过形式感和表现力惊艳人心。
而审美体验则是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所产生的感受和体验。
艺术与审美体验密切相关,两者相互影响,共同构建了我们对于美的理解与追求。
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都通过艺术家的精心创作,传达出丰富多样的情感、思想和理念。
艺术作品的形式感即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它构成了我们对于艺术作品的视觉、听觉或触觉上的感受。
美丽的色彩和线条组合、和谐的音乐旋律、优美的舞姿,都能引发我们的情感共鸣,激发我们的审美情趣。
而艺术作品所传递的表现力则是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桥梁。
艺术家通过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与思想,与观众的情感和思想产生共鸣,让观众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内心的震撼和启发。
当我们欣赏一幅画时,画家所追求的美、诗意或者是社会问题,都会透过画面传递给我们,让我们在深入思考的同时产生共鸣和感动。
审美体验是我们对于艺术作品的直接感受和体验。
当我们置身于艺术作品之中时,我们会被其独特的魅力所吸引。
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将触动我们的内心,让我们感受到美的存在和力量。
这种直接的感受,使我们超越了理性的思考,走进了艺术作品中,与艺术家真实的感受和创造力产生共鸣。
审美体验是主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取向。
一幅画在不同的人眼中可能产生不同的反应,有人会被其色彩所吸引,有人则更注重细致的线条构图。
这种多样性使得艺术作品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丰富我们的审美经验。
不仅仅是艺术作品本身,艺术所创造的环境也能成为我们进行审美体验的重要场所。
艺术馆、音乐厅、剧院等,都提供了一个封闭、安静、专注的环境,让我们更深入地感受艺术的力量。
此外,与他人一同分享艺术体验,也能产生更丰富的感受和思考。
通过交流和对话,我们能够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件作品,拓宽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艺术体验。
艺术与审美体验是我们追求美感的重要途径。
它们使我们感受到艺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紧密联系。
试谈英汉语中的意象词翻译

试谈英汉语中的意象词翻译作者:周婧李延林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04期摘要:审美共同感是康德美学的核心概念。
英汉语中的意象词承载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把传递它们出去就要通过审美情趣并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只有从以读者的文化为中心并兼顾文化的输出才能实现词的意象翻译的既定目标。
关键词:共同感;词;意象;翻译策略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指出,审美并非知识,鉴赏并非判断;为了保证审美判断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必须假设一种人人皆有的主观心理机能作为基础,即“审美共通感”,这也是康德美学的核心概念,它以人人都有的、在结构和功能上基本相同的主观心理条件为基础,意指通过情感而非概念决定何物令人愉快或不愉快。
在翻译过程中,尤其是文学方面,蕴含着大量意象,这些意象既是作者思想情感的体现,也是语言文化的精髓。
意象翻译过程中,要兼顾“意”“象”两者的翻译,同时尽可能传神地传递意象本身所具备的审美趣味。
一、意象词的异化翻译意象包含心意、物象两个因素,是客观物象经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其翻译成功的基本标准在于原文中的意象和译文读者心目中的意象具备一致性。
这不仅要求翻译出意象本身含义,同时需要有效地传达其蕴含的情感和美感。
因为人类共通感具备“普遍有效性”,一个民族所能接受并理解的信息,文化,知识亦能为另一个民族在某种程度上理解。
因此,如同好食材在烹饪过程中强调尽可能保留原汁原味,为了保留源语特色,在进行词的意象翻译时可以采用异化翻译法;与此同时,异化翻译法可以成为目标语的一个创新源,促进目标语的发展壮大。
现举例英汉翻译案例如下,译1采用归化译法,译2采用异化译法:源语:Lion’s share译1:最大最好的份额译2:狮子份额Lion’s share出自《伊索寓言》,故事中狮子剥夺其它动物的猎物据为己有,因此,lion’s share被人们用来形容分额最大或最好的一部分. 译1虽然翻译出了词的含义,但失去了原语的生动形象。
审美与艺术鉴赏感想

审美与艺术鉴赏感想艺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情感的宣泄,也是一种对美的追求。
审美与艺术鉴赏,是我们走进艺术世界,领略其中美的感受与体验的途径。
对于我个人而言,审美与艺术鉴赏是一种心灵的享受,一种超越现实的体验,让我感受到无穷的愉悦和震撼。
艺术,是人类情感的表达。
无论是绘画、音乐、舞蹈还是文学作品,都是艺术的形式。
它们通过独特的方式,将作者的情感、思想与观点传达给观众,引发共鸣和思考。
当我欣赏一幅绘画作品时,我会被画家的用色、构图和线条所吸引,透过作品看到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当我聆听一首美妙的音乐时,音符在耳边跳跃,旋律在心中回荡,我仿佛置身于作曲家的世界,感受到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情感的宣泄。
当我阅读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时,文字在眼前跳跃,情节在脑海中展开,我与作者共同穿越时空,感受到他们深刻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洞察。
艺术,是美的追求。
在审美与艺术鉴赏中,我不仅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表达,还能体验到美的震撼与感动。
当我欣赏一幅绘画作品时,我会被其中的色彩搭配所吸引,被画面中的光影所感染,感受到美的力量。
当我聆听一首动人的音乐时,旋律会穿透我的心灵,触动我的情感,让我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世界中。
当我阅读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时,文字会在我心中绽放,情节会在我的思绪中徜徉,美的意境会让我陶醉其中。
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能够使人心旷神怡,开阔思维,激发创造力。
审美与艺术鉴赏,是一种对美的感受和体验。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我能够感受到作者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体验到美的力量和魅力。
它让我感受到人类智慧的辉煌,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和力量,也让我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激情。
通过不断的鉴赏和思考,我能够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培养对美的敏感度和洞察力。
美是无处不在的,它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就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的存在,体验到美的魅力。
审美与艺术鉴赏,是一种心灵的享受和超越现实的体验。
当我沉浸在艺术的世界中时,我能够暂时忘却烦恼和压力,享受到一种纯粹的愉悦和宁静。
文学作品的审美情感与审美体验

文学作品的审美情感与审美体验文学作品是一种艺术创作的表达形式,它通过文字的组合和叙事的方式,向读者传达情感和思想。
审美情感和审美体验是文学作品中重要的元素,它们与作品的主题,情节,语言风格等紧密相关。
本文将探讨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情感与审美体验的重要性,并分析其在读者心中的艺术享受。
一、审美情感的重要性文学作品的审美情感是作家对所表现主题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它可以是喜悦、忧伤、愤怒、幸福等各种情感的表达,能够使读者与作品产生共鸣。
审美情感是作品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它体现了作品的深度和情感力量。
例如,一部优秀的小说能够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使读者感同身受,进而产生共鸣和感动。
因此,审美情感在文学作品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二、审美体验的重要性审美体验是读者在接触文学作品时产生的感受和享受。
它是读者与作品之间的互动过程,通过阅读、倾听和观察等方式来获得。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引导读者进入一个独特的审美境界,让读者沉浸在其中,产生愉悦和满足的感觉。
审美体验是文学作品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它通过情节的安排、人物的塑造和语言的运用等手法来影响读者的情感和思考。
一个成功的作品应该能够给予读者深刻的艺术享受,使其陶醉于其中。
三、审美情感与审美体验的关系审美情感和审美体验是文学作品中不可分割的因素。
审美情感是作家创作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而审美体验则是读者接触作品时的感受和享受。
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只有当作家具备深刻的审美情感,才能够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反过来,只有当读者在阅读作品时产生深入的审美体验,才能真正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体味其中的情感和思想。
因此,审美情感和审美体验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因素,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四、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情感与审美体验的体现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情感和审美体验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1. 语言的运用:作家通过精准的语言运用,塑造人物形象,描绘环境背景,烘托情感氛围,使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
艺术创作中的情感表达与审美感受

艺术创作中的情感表达与审美感受情感是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而审美感受则是艺术作品所引发的观者情感反应。
在艺术创作中,情感表达和审美感受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本文将从情感表达和审美感受的关系,艺术创作中情感的表达方式以及审美感受的多样性等方面展开论述。
情感表达与审美感受是紧密相连的。
艺术家通过作品向观者传达情感,观者则受到作品情感的感染,产生审美感受。
情感在艺术创作中是不可或缺的,艺术作品不仅是作者情感的抒发,同时也是观者情感的共鸣。
艺术家通过色彩运用、形式构成、线条表达等手法,将自己对事物的感知、情感和思想转化为作品,激发观者对作品本身以及其中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引发观者的审美感受。
艺术创作中的情感表达方式丰富多样。
情感可以通过作品的主题、意象和细节等方面进行表达。
主题是艺术作品中基本的情感表达元素,通过主题的选择和处理,艺术家可以展现出不同的情感。
比如,主题为自然风光的作品往往让人感受到宁静、美好的情感,而主题为战争的作品则可能让人感受到痛苦、悲伤的情感。
除了主题,意象也是情感表达的重要手段。
艺术家可以通过运用特定的符号、象征物或形象来传递情感。
这些意象与观者的经验、记忆产生共鸣,引发共鸣的过程也是情感表达的过程。
此外,细节也是情感表达的关键。
通过作品中的细节处理,艺术家可以更准确地传递情感,触动观者的共鸣。
一个小小的细节往往能够触动人心,表达出深刻的情感。
审美感受的多样性让艺术创作更加丰富。
审美感受是观者对艺术作品所产生的感受和评价,它是因人而异的。
每个人对艺术作品的感受是基于其个人经历、情感状态和价值观等因素的综合反应。
同样一幅作品,不同的观者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评价。
这种多样性使得艺术创作具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艺术家在创作时可以有更多的表达方式和风格。
观者的多样性也为艺术作品的传播和影响提供了广泛的基础,使得艺术作品能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中产生共鸣。
艺术创作中的情感表达与审美感受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诗歌作品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

诗歌作品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人们作诗已有千年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诗歌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即便是今天,我们还能看到名家们所写的伟大诗篇,并对其深感佩服。
而在这些诗歌中,很多人能够找到自己的情感共鸣。
人们对诗歌有着不同的审美体验。
有些人认为,诗歌是一种高雅艺术,需要通过深入思考、了解历史和文化等多个层面去品味和欣赏。
这种知性的审美体验需要读者有高深的学识和理解,才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和营养。
而另外一些人则主张直觉式的审美方法,他们认为,诗歌源自于生活的琐碎和日常的感受,通过直观的表现方式来共鸣读者的心灵。
不论是哪一种审美方法,人们对诗歌的欣赏都需要一定的共鸣。
共鸣是指诗歌与读者的情感相通,共同感受情感的魅力。
也就是说,诗歌中所展露的感情可以催化读者情感中的共鸣点,引起读者的心灵震撼。
这种共鸣是一种深刻的心灵共鸣,通过对于情感的深刻表达,使读者谴责内心所经历的那些情感,进而反思和肯定自我,达到情感的解压和重生。
很多人喜欢阅读诗歌,是因为他们需要一种情感的宣泄和共鸣。
诗歌给了他们一种平衡情感、调整情绪的方式。
不论是欣喜,还是悲伤,各种情感在诗歌的世界中都能够找到共鸣和体验。
在审美体验中,诗歌给人们营造了情感畅快、心灵贴近的感觉。
现实中的生活往往让人们感到困惑和无助,而诗歌则给人们一种轻松和愉悦,能够帮助我们忽略一些烦恼和困扰,以及那些纷杂的声音,净化我们的心灵和思路。
在这些情感中,有一种情感是诗歌属于的标志性特征,即爱。
爱是人们自古以来一直追寻的对象,也是很多诗人所表现的主题。
在爱情的世界里,诗歌通过诗人的笔触,将爱情显现为一种崇高感情,充满了美好和神秘感。
在爱情的世界里,诗歌通常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同时包括欣喜、悲伤、痛苦等多种元素。
这一类的诗歌,往往经过深刻的思考和感悟,表达了人类对于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总之,诗歌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是一种高雅而又自然的交流方式。
在不同的人群中,诗歌都有不同的受众和阅读方法,但共同的特点是情感贴近和情感的诠释。
_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_浅论审美感受的差异性和共同性及其培养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浅论审美感受的差异性和共同性及其培养严妍(常熟理工学院人文社科系江苏常熟215500)摘要:自鲍姆加登建立了他的“美学”后,人类能力中的“感性”便越来越为研究所重视,审美主体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也随之而不断提高。
然而这种感受是有差异性的,同时又是有某些一致性的。
该文主要从时代、民族、阶级及个体因素等几个方面浅析了美感的差异性和共同性,并初步提出了自己对培养审美能力的一些浅显的看法。
审美感受;差异性;共同性;培养关键词:“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儿时还未读过莎士比亚剧作,就已听说了这句话,但却一直不能理解。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性认知和理性知识的丰富,才明白:这句西谚讲的就是文学审美感受中的差异性。
1.审美感受的差异性人是审美的主体,具有审美的能力,而审美又属于社会的一般意识形态,与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发生较为直接的联系。
它受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种因素的影响,有着鲜明的时代、民族、阶级的印记。
同时由于个人的内在因素,如素质、经历、修养等等的影响而产生的个体审美差异也很大。
同样是《蒙娜丽莎》,不同的人去看,体验到的东西就不一样。
读陶渊明的诗,小时候读,诗中很多东西我们是体会不到的,到了自己人生经历比较丰富了,经历了很多酸甜苦辣后,我们再去读,感受就会深了。
“最优美的音乐对非音乐的耳朵没有意义,不是对象。
”即生动地说明了美感的差异性。
审美感受具有时代差异,它是随着时代而发展变化的。
在欧洲中世纪,神权高于一切,当时的绘画、雕刻的圣母像,几乎千篇一律地都得戴上大大小小的灵光圈,而且面部严肃、呆板、无表情,以显示神的威严与至高无上。
与之相对立的文艺复兴时代、启蒙时代,神权动摇了,人们的审美观改变了,正在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审美理想肯定了人生和自然。
在威尼斯画派中,画家所描绘的圣母和天使,从不作禁欲的容态,她们都带有美丽的目光色的头发,穿着华丽的衣服,好像是时髦的少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审美“共同感”思想的发展脉络
摘要:从休谟所谓“人类内心机构的原件”,到康德审美共同感概念的提出及其对共同感的先验的论证,再到杜夫海纳对于“见证人”的创造性界定,简单概述了审美“共同感”思想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审美共同感;休谟;康德;杜夫海纳;见证人
一、休谟关于“共同感”的表述
休谟认为,“美”实际上只是存在于人内心的情感,因为它与客观对象的特性完全无无关。
现实中这样的情境是非常普遍而无法避免的:“每一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
这个人觉得丑,另一个人可能觉得美。
每个人应该默认他自己的感觉,也应该不要求支配旁人的感觉。
”但这并不意味着美没有标准、没有必然性,他认为,“尽管趣味仿佛是变化多端,难以捉摸,终归还是有些普遍性的褒贬原则”,他承认对于“美”的判断有着必然的标准,,她的根源在于人类内心的结构。
由此可见,休谟所谓的“人类内心机构的原件”正是从经验的角度对于“共同感”之存在的一种表述,它确保了个体的审美判断在一切主体那里的必然性。
二、康德对审美“共同感”的考察与论证
康德认为,美的东西具有一种自然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这是它得以存在的先天原则,因而美的东西必然会在所有的主体那里获得认可。
但审美判断,也就是判定某个对象为“美的东西”的活动,只能凭借个别主体的个别感官才得以实现,因而,个别主体的审美判断要获得其他主体的普遍认同,是有条件的,因而必然存在一种“共感”,使得上述的努力得以成功实现。
因而康德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共同感”的存在。
事实上,康德的“共同感”的观念正是受了休谟的启发,但是康德对于“共同感”的论证,却并没有像休谟那样停留在经验领域,而是把“共同感”看作保障“美的东西”在所有主体那里获得普遍性认同的必然性的先天原则,也就是把“共同感”作为一种先天必然存在的假设。
而这种假设的根据是有知识的普遍可传达性推论出来的,“共同感”在审美判断以及“任何逻辑和任何非怀疑论的认识原则中都必须被当作前提条件,”否则人类就不可能有普遍的知识和情感。
但是这种“共同感”为审美判断提供的必然性保障只是在“应当”的意义上来说的,这样,康德就把审美判断的必然性局限在主体的主观要求上,而没有将其扩展到现实的经验中;它保证了个体的审美判断能在所有主体那里获得先天性的认同,而这种认同却又只是个体的个别主观的要求,不能影响或抑制其他主体的审美判断。
然而在这番论述中,“共同感”是否切实地存在,无论从经验还是从理性原则上,都无法给出证明。
也正是因为它无法证明,所以显示出其弊端来。
但是此种弊端并非不可避免无法解决的。
对于这个问题,康德通过其“美作为道德的象
征”的思想,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当我们在对“美”的直观表象做一种道德理念之象征的考虑时,“美”这样一种纯粹的直观就被披上了道德律所规定的“应当”的要求,这种要求不再是个体主观的诉求,而成了一种具有必然性的规定。
因而,被单个主体判定为“美的东西”尽管具有多样性,但最终都能够在“道德的善的理念”中获得统一,“美的东西”虽然不借助于理念而建立,也不受到理性法则的规定,但一旦被判定为“美的东西”,它就要被作为“道德”之象征来考虑。
康德的这种思想实际上也为审美判断提供了一种先验的必然保证,尽管它同样来自我们的主观,但保证了我们在审美判断中要求他人同样获得审美愉悦的必然性。
因而,审美判断的应然性似乎只具有主观的意愿性,只有对“美的东西”做“道德的善的理念”之象征考虑时,审美判断的这种“应然”的要求才变成了道德实践中有理性法则规定的义务的要求。
从而,我们在审美判断中,才不是因为自身能力之协调而单纯的愉悦,同时也获得了因好似所有人必然会赞同我们的审美判断的那种自由的愉悦。
因而康德提出的“美作为道德的象征”这一命题在补充“共同感”之缺陷上具有重要意义。
三、杜夫海纳对审美“共同感”的进一步阐释
在《审美经验现象学》中,杜夫海纳创造性地运用了“见证人”或“目击者”来界定真正的审美主体。
观有深浅之分,“见证”意味着见证、目击到作品原本的含义和最深刻的意义,而“见证人”即按照作品规定的方式去观的观者,亦即最理想的观者。
美激起主体的崇高感情,使观者用普遍的知,而不是用个人趣味的偏爱来行动。
从观者到见证人的过程,就是观者超越自己的个人趣味而达到趣味本身的过程,同时通过趣味,见证人把自己提高到了人类普遍性的高度。
作品通过见证人而呈现,成为审美对象,见证人通过目击作品的真谛而获得审美感受。
审美情感作为一种普遍性的趣味,要求交流和普遍化,见证人也追求知己,要求与人共睹。
见证人的无限递增形成公众,作品渴望的也不是单个见证人自我满足,也是公众。
而公众就是由见证人的倍增、扩大构成的,它是建立在对作品的目击上的,是朝向普遍性的人类性的,因而审美便具有了普遍性的内涵。
简单来说,审美对象是应该由真正意义上的审美主体——纯粹审美主体来判断、断定、立法的。
这个“见证人”、“目击者”、“公众”,指的就是进入纯粹审美主体状态或境界的一般主体。
“公众”概念的合法性和普遍性,应当来源于康德的“共同感”概念。
参考文献:
1.朱鲁子,纯粹美学——失而复得的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4月第一版
2.康德,判断力批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1版。